泉州提线木偶戏俗称“嘉礼”或“傀儡戏”,是一种具有强烈仪式色彩的地方戏曲,其演出遵循一套极其繁复而又规范的操线手法,表演难度系数极高。20世纪50年代初,泉州提线木偶戏与其他地方戏曲艺术一同被国家认定为“戏曲文化遗产”,2006年再次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大众传媒的蓬勃发展日益消解着提线木偶戏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土壤。虽然它两次被认定为文化遗产,但依然受到了现代社会的冲击,生存赓续状况堪忧。面对这一困境,提线木偶戏应当结合当下的文化语境,主动适应观演关系的新变化,以寻求应对危机的策略。
强化传承责任 推动戏曲创新
提线木偶戏的唯一传承责任单位是泉州市木偶剧团,该剧团是泉州市直属文艺表演团体。剧团以传承古戏为主要任务,配合政府部门开展相关文艺演出及交流活动。为了更好地传承提线木偶戏,剧团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创新剧团运行机制,强化传承责任。不仅要加强领导以形成合力,也要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如剧团在完成既定责任目标情况下,可多渠道拓展剧团的演出空间,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推广戏曲艺术的途径,还有利于锻炼演出队伍,激发剧团活力。二是严把传承人遴选关,强化传承个体职能。虽然各级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有关戏曲传承人遴选、认定的相关政策,但在传承人遴选上仍有许多不足,选贤任能的榜样效应没有得到彰显。严把传承人遴选关,首先要对传承人的责任心进行考察,还要对其教习能力进行充分检视。其次要完善制度保障,给传承人应有的社会地位。最后要建立退出机制,让政策倒逼传承人做好“传、帮、带”工作。
时至今日,传统戏曲所处的“外部环境”已今非昔比,提线木偶戏要想永葆青春,就要重新组建其“内部构造”。这不是要改变戏曲个性、腔调与角色等核心要素,而是对演出内容、表演程序、艺术表现等可变要素进行创新,为提线木偶戏注入活力。为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注重剧本内容创新。泉州提线木偶戏虽有《目连救母》《三藏取经》等许多古本经典,但因年湮世远,文化语境的变迁使得观众对戏曲内容不明所以,无法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黄梅戏以弘扬美好爱情而成为世人传唱的经典,但黄梅戏并不一味坚守传统,而是在坚守经典题材基础上勇于拓展题材的表现范围,创作出《柳暗花明》《山乡情悠悠》等一批反映时代生活的新剧目,深受观众喜爱。这一成功经验值得提线木偶戏借鉴。
二是注重表演形式创新。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营造演出效果,给观众别样的视听感受。例如台湾明华园歌仔戏团在编演传统剧目《白蛇传》时,为使演出效果逼真,利用水泵将水洒向观众,以形成滂沱大雨、水漫金山的观感效果,赢得了观众好评。这种形式对提线木偶戏也有一定的启发。
与时代生活紧密结合,对戏曲内容、表现形式进行创新,才能为提线木偶戏这一古老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培育年轻受众 满足群众需求
年轻人对戏曲的关注度是决定戏曲生命力强弱的关键。提线木偶戏“青春”不再,其主因是缺少贴近当代青年审美需求的作品。提线木偶戏要谋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就要以广大青年的审美需求为导向,潜心创作出一批反映时代风貌、富有青春气息的戏曲精品。
同时,还应围绕青年受众制定传播策略,陶冶和培养他们对提线木偶戏的兴趣。在这方面,可以通过送戏(票)进校园方式,拉近提线木偶戏与青年受众的关系。青春版《牡丹亭》是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先行者。自2004年到2013年的十年间,该剧深入校园巡演、讲座300余场次,赢得了广大学子的高度认同,并形塑了许多年轻人的审美坐标。近年来,许多传统戏曲借助“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频频走进校园演出,在年轻学子中产生了强烈反响,而提线木偶戏却很少进入高校与学子互动。因此,提线木偶戏需要借鉴昆曲等传统戏曲的成功经验,主动走进校园,在青年学子中播撒戏曲艺术的种子。
此外,提线木偶戏还可以送戏下乡,以满足乡村群众的审美需求。虽然泉州木偶剧团承担政府的文化交流汇演任务较为繁重,但也应创造条件送戏下乡,让提线木偶戏重返地方民俗,在满足广大乡村群众审美需求的同时夯实自身的生存土壤。
拓展传播渠道 促进文旅融合
现在提线木偶戏的传播渠道还比较单一。剧团或是利用本地媒体对其文化交流活动作零星报道,或是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演出信息。既没有充分利用传统媒介渠道,也没有借力于新媒体在线上传播。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受众接收提线木偶戏的相关信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线木偶戏不仅需要加强线上传播,还需要构建立体式的传播渠道。一是要新旧传播媒介并用,建构传播矩阵。传统媒介对剧团信息传播的影响不容忽视,但以新媒体主导的大众传播影响力更需要重视。只有围绕受众打造好戏曲传播矩阵,新旧并用,方能让提线木偶戏的相关信息得到充分传播。二是创意传播扩散。提线木偶戏精湛的操线技艺、高亢雄浑的傀儡腔调、惟妙惟肖的木偶表演刻画等,都可以成为创意传播的沟通元,利用相关传播资源将这些沟通元加以展现,激发受众参与分享、交流和再创造,促成受众转化为传播者以进行再传播,可以引发大众对提线木偶戏的关注。
泉州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多是历史文化古迹,游客可以静观,但体验感不足。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线木偶戏虽古韵独具,但也鲜有游客以欣赏其演出作为旅游目的。如果将这两者融合起来加以利用,不仅对泉州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扩大提线木偶戏的影响也大有裨益。
为了促进提线木偶戏与旅游的融合,深化戏曲文化体验,可以将提线木偶戏纳入泉州旅游线路之中,形成古城(崇武)—古寺(开元寺)—古戏(提线木偶戏)的规划,可开辟戏曲学习体验区,让游客在观演之余有机会体验提线木偶戏的表演,这不仅可以提升游客的旅游愉悦感,还可以消除由于古戏“曲高和寡”而与观众产生的距离感。
另外,也可以加强戏曲文创产品开发。提线木偶的雕刻刀走龙蛇,形态万千,不施粉着彩便令人爱而不舍。以木偶为素材进行创意可以衍生出一系列文创产品,让游客在观看提线木偶戏的表演后,再将这些神形兼备且富艺术特色的木偶雕刻带回家收藏,不仅可以丰富旅游的内容,还便于游客回家后直接观赏和分享,无形中扩展了提线木偶戏形象传播的广度。
对提线木偶戏的保护与传承,需要以时代文化语境为背景,贴近时代需求,对其传承机制、剧本内容、表演形式等进行改进和创新,与时代风尚保持共时性联系,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其传承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这样,才能永葆这一传统戏曲艺术的青春活力。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成长工程项目“海上丝绸之路视阈下泉州提线木偶戏产业化策略研究”(16SKGC-QG1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