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加强新时代家庭服务体系建设

郝彩虹2019年06月18日08:54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加强新时代家庭服务体系建设

家庭服务是以家庭为对象,对因社会或家庭成员方面的原因而陷入困境的家庭开展专业性服务的实践,其目的在于协助解决家庭问题、改善日常家庭生活、提升家庭能力、促进家庭关系和谐和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在欧美一些国家,通常用家庭服务代表家庭社会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我国社会转型的速度不断加快,作为初级组织和社会制度的家庭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受经济发展、人口流动、社会政策以及大众传媒的影响,普通人的家庭生活和家庭观念受到了诸多影响,家庭功能、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发生了深刻转变,并引发了诸多家庭问题,客观上产生了对家庭服务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和相关政策法规的调整客观上催生了新的家庭问题,使得儿童照料、老年人护理、家庭关系调适以及亲职辅导等成为城乡家庭的普遍需求,进而对常规化、制度化的家庭服务供给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对增进民生福祉和促进家庭建设给予更多重视,为回应家庭需求、构建制度化家庭服务体系提供了良好机遇。

当前,我国的家庭服务尚处于初步专业化、非制度化以及有限供给的阶段,其内容涵盖政府主导的家庭工作和社会组织开展的家庭服务,前者包括家庭救助、家庭生活服务、家庭教育与培训等,后者包括贫困家庭救助、家庭心理辅导、家庭能力建设等。我国城市家庭服务的主要特点是,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的家庭服务体系中,政府相关部门、工青妇和残联等群团组织、专业性社会组织、经营性组织以及新闻媒体等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开展服务,但这些服务表现出专业化、制度化不足等问题,无法有效满足社会对家庭服务的需要。近年来,广州市和上海市在引入专业社会组织、推动政社合作的家庭服务模式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广州市学习香港地区经验,以街道层面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作为平台,以政府购买专业性社会组织的服务作为运作机制,推动家庭服务走向制度化;上海市则通过出台支持政策、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培育专业服务机构、加强支持体系建设等,推动家庭服务发展。

与中国大陆不同,在欧美主要国家和中国港台地区,家庭服务已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服务制度,并形成了以社区为平台,以专业机构为主体,以志愿服务和社区互助为补充的服务机制。欧美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家庭服务的内容主要集中于经济或实物援助、家庭咨询、儿童成长支援以及儿童保护、家务助理、家庭生活教育等。美国的家庭服务主要由专业的家庭服务机构提供,其服务机制包括政府购买服务和收费性服务两种。20世纪80年代以前,家庭咨询、家庭生活教育和家庭倡导等构成美国家庭服务的主要内容;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对预防家庭问题的重视,家庭支持服务和家庭维系服务发展成为美国家庭服务的重要内容,运用家庭本身参与服务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自2002年以来,我国香港地区家庭服务发展的步伐伴随其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而推进,逐步建立了以综合家庭服务中心、家庭危机介入中心为载体和平台的家庭服务体系。综合家庭服务中心以为个人和家庭提供“全面、整合和一站式服务”为目标,确立了“儿童为重、家庭为本、社区为基础”的服务模式,并通过家庭资源组、家庭支援组和家庭辅导组分门别类开展具体服务。

无论是欧美国家,还是我国香港地区,其家庭服务的发展都首先开始于社会公益慈善服务,在欧美国家是慈善组织会社和社区睦邻运动,在香港地区是教会和宗教团体提供的救济服务。而后,随着政府在社会福利领域缺位状态的改变和社会对家庭重要性的认识,政府逐渐承担起了发展家庭服务的主导责任,从家庭政策建设、服务主体的责任分工、服务对象的确定、人财物资源的支持、服务机制的明确等方面推动家庭服务发展,形成了系统完备的组织架构和服务内容多样完善的工作体系。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福利国家改革和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中职责的收缩,欧美国家家庭服务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突出表现在对服务对象责任的强调,政府越来越倾向于将直接服务的提供交由专业性社会组织或志愿性团体负责,而把更多精力用于规则制定和运行监管等方面。

综上,与欧美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将家庭服务作为普遍的社会服务制度相比较,中国大陆家庭服务的制度化和系统化程度还有待提升。一方面,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异使得当前我国城乡家庭的家庭问题和家庭需求表现出其自身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国家治理体系也存在社会制度和公共治理模式的国别差异。因此,我国家庭服务体系的构建,应以对当代城乡家庭问题和家庭需求的准确研判为基础,以对本土家庭服务历史和现状的考察为前提,结合党和国家当前的重点关切和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所表现出的时代特征,明确我国构建家庭服务体系的目标、路径、机制和模式等,进一步加强当代家庭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

(本文系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0—3岁婴幼儿抚育模式的代际比较”(17SRC01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学院)

(责编:孙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