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刘世强:马克思主义价值立场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

刘世强2019年05月29日09:0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原标题:刘世强:马克思主义价值立场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和最具革命性的理论学说,作为引领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进而取得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巨大成就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因科学的思想内涵、耀眼的真理光芒、崇高的实践指向和普遍的价值关怀,在全世界和中国大地上经久地高高飘扬。正如习总书记所言:“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全面审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对于我们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意义。

一、全面审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是什么?我们不能从单一维度来考察,它体现的是阶级性、民族性和人类性三者的有机统一,这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世界民族运动和全人类解放的深刻洞见中找到答案。

第一,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致力于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的政治秩序。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大繁荣同时也伴随着大危机的时代。一方面,资本主义推动着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创造出了比之前一切时代总和还要多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资本的贪婪驱使其无节制地追求剩余价值,造成了普遍的社会不公。因此,马克思始终将为处在社会底层的民众鼓与呼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价值底色,将无产阶级革命作为其毕生的政治追求。他不仅以其科学的理论体系为建立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人人平等而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而且还身体力行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欧洲工人运动之中。正是由于鲜明的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一经问世就与当时欧洲国家内部大量处在被剥削和奴役的底层民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极大地鼓舞了他们反抗资产阶级统治、消灭私有制的斗争,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从空想变成现实。尽管当时欧洲建立工人阶级政权的努力遭到失败,但马克思主义以真理力量和实践精神使世界开始系统反思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缺陷,并推动西方国家逐渐修正自由放任的经济社会政策,进而通过政府干预、福利保障以提升社会大众的权利地位,为促使其国内秩序的公正合理提供了重要动力。

第二,民族性。马恩在创建其科学理论体系的时候主要着眼点是欧洲,但其影响无疑是世界性的,对当时及后来世界各地的民族民主革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世界上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被瓜分殆尽,并被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之中。对于广大亚非拉地区而言,它们遇到的主要问题并非资产阶级的剥削,而是本国封建专制势力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双重压迫。面对这一新现实,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与时俱进。列宁提出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也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一部分的重要论断,并号召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共同推翻世界资本主义强加于他们的奴役。因此,我们看到苏联通过建立共产国际帮助世界上很多国家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指导和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而这些政党一经建立,其核心任务就是外争国权、内争民主,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和本国封建专制或买办势力的民族民主革命。这样,社会主义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从西方向东方的重要转向。可以说,社会主义革命国际化的过程就是广大被压迫民族实现政治觉醒,进而争取民族独立和主权平等的伟大进程。

 第三,人类性。马克思主义的格局和视野不仅仅限于无产阶级革命在一国或多国的胜利,其最终的目标是要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离不开政治组织的保障,即马克思提出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党宣言》对此作了深刻描绘:“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可以把“自由人的联合体”与习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进行类比。前者描绘的是物质生产力高度发达,人类高度自由自觉的共产主义社会。后者要构建的是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清洁美丽的世界。二者都是对未来理想世界的追求,都是以人类的共存和自我解放为终极目标,都要求消除世界上的压迫和不公。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建构起“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必经阶段,只有超越世界冲突不止、纷争不断的恶性循环,超越国家利益最大化和自我中心主义的思维陷阱,人类才能真正和平共处、合作共赢,进而最终达至共产主义的理想状态。当然,不管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都需要与世界的当前现状相结合,与各国的发展实际相对接,实现远大理想与阶段性目标相统一。只有这样,这些理想化的诉求才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具体地历史地活生生地社会实践。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族性和人类性,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世界民族运动和全人类解放的高度统一。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关怀,实现目标宏大的革命任务,离不开一个具有高度政治觉悟、代表先进生产力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治组织,即马克思主义政党。因此,我们看到自19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对于反抗民族压迫、改变世界不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书写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中国篇章。

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那么,对照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和不变初心,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是什么?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的:“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大同”。这“三为”与马克思主义阶级性、民族性和人类性的价值立场高度契合,进一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底色和不变初心。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上讲,中国共产党必须为人民谋幸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从弱到强,关键就是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我们必须矢志不渝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牢牢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社会主要矛盾,致力于消除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换言之,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正是蕴含在我们坚守人民立场、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实践之中。

其次,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上讲,中国共产党必须为民族谋复兴。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发展中国家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面貌和实力地位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一样,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当然,越是接近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国家面临的风险挑战也就越大。因此,在新时代,我们必须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有步骤分阶段地深入推进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领域工作,不断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最后,从马克思主义的人类性上讲,中国共产党必须为人类谋大同。面对世界层出不穷的全球问题,面对纷争不断、冲突不止的国际现实,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不能也不会缺席。党的十九大开宗明义:“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这一表述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世界义务和全球胸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的国际主义精神,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要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牢牢把握中国梦与世界梦的连通,为解决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与国际社会一道推动人类进步和正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全球治理能力建设研究”、西南财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编:孙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