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提升青年社会凝聚力

石海波2019年05月29日09:02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提升青年社会凝聚力

  社会凝聚力是国家统一和社会团结的强力纽带,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青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践行者。受全球化进程中各种文化、思潮、价值观的影响,青年的社会凝聚力问题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影响着社会发展和建设。

  社会凝聚力一直都被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政策决策者等广泛关注和研究。社会凝聚力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迪尔凯姆,他从社会团结的角度进行了分析。随着欧洲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的发展,欧洲社会凝聚力的研究也逐渐转向实践层面。在20世纪90年代,社会凝聚力概念已得到普遍认可和使用,其中应用最为广泛、操作化最为完备的是社会质量研究。社会质量概念内在包含四个条件性因素,即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力、社会包容、社会赋权。其中,社会凝聚力是指以团结为基础的集体认同,揭示的是基于共享价值和规范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的本质,考察一个社会的社会关系在何种程度上能保有整体性和维系基本价值规范。社会凝聚力作为社会质量第二个维度,主要用于测量共享价值观和规范对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影响状况。这些状况可以通过社会信任、社会规范、价值观以及社会认同这些要素来反映。也就是说,社会凝聚力研究意在通过强调社会信任、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认同感以增加社会成员的向心力,最终消除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然而,社会凝聚力绝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同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背景有密切关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结合的方式也不同,进而社会凝聚力特征也不同。

  青年概念在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定义,而其外延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不同而变化,如中国国家统计局将青年界定为15—34岁的人群。从年龄段看,青年是所有群体中最为积极和最有活力的群体,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信任、社会规范、社会认同感、价值观的践行者。所以,青年群体的社会凝聚力提升对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信任作为重要的社交机制,是青年群体走向社会和职场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随着社会和信息技术发展,普遍存在的时空抽离现象导致个人对公共机构的信任越来越依赖。个人依靠社会制度信任降低生活成本和安全感,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运转。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在青年群体的社会信任结构中,人际信任程度较高,社会制度信任普遍较低。社会信任由人际信任和社会制度信任构成,所以,对社会制度信任程度低意味着对社会公共机构的信任程度低。这将会增加个体生活成本,降低社会安全感,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和谐的社会秩序建立。

  社会规范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包括风俗习惯、宗教规范、社团章程、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等。青年群体作为社会规范内容的学习者,其身体和心理处于人生发展最旺盛时期,在社会规范学习关键时期很容易出现与社会规范相反的行为和态度,即社会规范背离,表现为对社会规范要求的偏离和抗拒。当代社会中,青年社会规范背离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如无视社会道德、触犯法律、破坏纪律,进而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弱化社会凝聚力。

  社会认同感在社会心理学中被认为是个人与他人的属性认同。社会成员通过不同的沟通和互动形式形成不同层面的社会认同,目前学界关注最多的是青年群体的身份归属感认同和社会阶层认同等。在青年群体身份归属感认同研究中,通过对80后和90后进行访谈和分析发现,80后的自我认同高于90后;90后作为网络背景下成长的青年具有很强的个性化,而80后则是在传统和现代的交织中成长,因此呈现出自我认同的差异性。社会阶层认同是指个体自身在社会阶层中占据的位置和认同。李春玲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青年群体认为自己的社会阶层偏下,表现出弱势群体的心态,对当代社会流动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表示质疑,相对剥夺感较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社会团结。

  价值观是个体认定事物、判断是非的一种思维取向,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历史性、选择性、主观性等特点。我国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在改革开放40年里经历了复杂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特征。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各种思潮的涌入,加上网络技术的发展、知识和文化获得渠道不断拓宽,青年群体逐渐呈现出不同的社会认知、文化观念、生活方式以及道德标准等。在现实面前,青年群体也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价值观转变,更为强调满足物质利益需求。青年群体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大既得利益者,有着丰富的物质条件和发展空间,这也造就了他们把追求个性化和独特化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青年群体价值观的新特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符合时代潮流的价值观的确立,青年群体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承担者,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有理想的时代新人。

  综上所述,青年群体社会凝聚力的强弱关系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因此社会应该从社会信任、社会规范、社会认同感、价值观四个维度关注和提升青年社会凝聚力。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责编:孙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