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薛其林:中国现代学术体系构建过程中唯物史观的影响与作用

薛其林2019年05月08日08:30来源:光明日报国家社科基金专刊

原标题:中国现代学术体系构建过程中唯物史观的影响与作用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学术体系构建过程中唯物史观的影响与作用研究”负责人、长沙大学教授

【专家论坛】

20世纪初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中西古今学术整合、调适、创新时期,社会转型、西学东渐、学术创新共同推动着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学术的特点是古今中西学术之间多层次的交汇碰撞、解构与重构、融合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传入中国后,因其科学的理论禀赋、丰富的思想内涵、坚定的人民立场,在转型时期的中国学术界确立起指导地位、产生了巨大影响,以无可争辩的事实和旺盛的生命力,彰显了真理的价值。“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因此,从学术视角回顾总结唯物史观与中国现代学术转型的逻辑关系,唯物史观在中国现代学术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澄清学术界对唯物史观存在的模糊甚至错误认识,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理路,对于我们在学术研究中把握和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和排他主义,正确对待学术传统和异域文化,进行科学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现代学术转型过程中唯物史观影响力的彰显

中国学术现代转型,从形式上看,主要表现为由传统的“四部之学”(经史子集)到现代“七科之学”(文、理、法、商、医、农、工)的过渡、由传统的“通人之学”到现代“专门之学”的过渡。从内容上看,则表现为西方新的学术理论和方法的广泛运用。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在本体论意义上,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看作一个统一整体;在活动论意义上,将社会生活与社会生产辩证统一;在结构层次上,把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制度、社会心理和思想意识体系统一起来;在形态学意义上,把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唯物史观以巨大的理论张力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被证明是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和旺盛生命力的真理。唯物史观科学的理论品质和改造社会的强大功能不仅适应了中国现代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而且其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人民立场等方面也深度契合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其关注现实、变革社会、创新学术的强大实践功能得到充分体现。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界成功实现了研究理论和方法的转换、研究对象和主体的转换、研究重心和功能的转换,各个学科的学术理论和体系逐渐成熟,学术队伍逐渐壮大,学术成果逐渐丰硕,学术影响力逐渐彰显。

学术争鸣中唯物史观话语权的确立

在思潮澎湃、众说蜂起的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唯物史观作为后起的学术流派,直接参与了多次学术争鸣。在争鸣中,唯物史观成功突破了资产阶级学者西方文化中心论和保守主义学者本土文化中心论“可信与可爱”“求真与致用”无法两全的局限,日益赢得学人的青睐,不断扩大影响和阵地,逐步确立起学术声望和话语权,极大影响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学术和思想文化。面对唯物史观“像怒潮一样奔腾而入”的学术奇观,政治上、学术上都排斥马克思主义的胡适也不得不承认:“唯物的历史观……在史学上开一个新纪元,替社会学开无数门径,替政治学开许多生路……这种历史观的真意义是不可埋没的。”在规模宏大的学术争鸣中,唯物史观堪称学术思想和理论阵地上的一面鲜艳旗帜。

随着学术话语权的确立,唯物史观主张的阶级斗争论、群众史观、人民文学论、社会现实论渗透和影响着广大学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价值观。各界学者抱着求真求是的学术情怀和构建现代学术体系的使命,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开拓出了学术研究的全新格局。

中国现代学术体系构建过程中唯物史观的巨大成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一开始就存在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和学术化两个路径。由于巨大的社会危机和快速演进的政治社会变革,加上马克思主义强大的改造社会功能,所以,前一路径无可争议地处于优势地位。但这并不影响后一路径在学术界的巨大影响和地位。因为,马克思本人就是一位伟大的学者,马克思主义是以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为基础在不断积累的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孕育出来的,其知识体系、学理价值、思想光芒是人类学术史上的一座丰碑。唯物史观确立了科学认识社会的对象,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阐明了社会变革和社会革命的逻辑思路。唯物史观作为中国学术走出经学时代的强大理论武器,在中国介绍和传播、诘难和争鸣中,在学术界质疑、排斥、接受和认同的过程中,在现代哲学革命、史学革命、文学革命等一波接一波的学术变革中,脱颖而出,影响及于中国学术现代转型的每一个进程、每一个层面、每一个学人,确立起学术思想的指导地位,奠定了中国现代学术研究范式,开创了中国学术研究的全新局面,促成了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

唯物史观拓宽了学人的学术视野。唯物史观的理论价值在于揭示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思想变动与物质变动的制约关联等等有关人类社会演进、改造的基本原理,促使人们跳出原来的理论框架、思维视角,拓宽了学术视野,确立了新的研究对象与主体,实现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现代意义上的转换。

唯物史观奠定了新的学术研究范式。在唯物史观的影响下,中国学术研究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话语模式采用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与风格。尤其是物质利益与阶级分析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等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原则,成为了中国现代学术研究遵循的基本范式。

唯物史观直接推动了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唯物史观经过直接参与各种争鸣,不仅及时批判了各种历史唯心主义思潮,澄清了人们在理论上的一些模糊认识,提高了识别真假唯物史观的水平,而且在争鸣中宣扬了自己的观点,扩大了影响和阵地。在唯物史观的影响下,中国学术界跳出了西方文化中心论(自由主义思潮)、本位文化中心论(保守主义思潮)和非中心非本位文化论三派长期学术争执的窠臼,突破了可爱与可信、求真与致用、形上与形下的理论局限,成功实现了学术界由自由主义思潮、保守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三足鼎立到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的全新局面,促成了传统学术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展现了新的学术气象和风格,初步构建起了唯物史观指导下的中国现代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艺学等学术体系,催生了一支“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和一大批学术巨星,诞生了代表各个学科的丰硕学术成果。“这支生力军在社会科学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中,不论在哲学方面,在经济学方面,在政治学方面,在军事学方面,在历史学方面,在文学方面,在艺术方面,都有极大的发展。”一时间,大众哲学、民众史学、人民文学、人民戏剧、人民音乐、人民美术,风起云涌,蔚为壮观。

(责编:孙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