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张德芳:悬泉汉简的历史与学术价值

2019年02月13日08:19来源:光明日报国家社科基金专刊

原标题:悬泉汉简的历史与学术价值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悬泉汉简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甘肃简牍博物馆研究馆员

【项目成果】

1990—1992年在甘肃河西走廊发掘的悬泉置遗址,出土汉简23000余枚,其他各类遗物6000余件以及各类陶器残片30000余件。就出土汉简而言,这是继斯坦因1907年、1914年两次中亚考察在敦煌汉塞发现的敦煌汉简、20世纪30年代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发现居延汉简之后,又一次重大发现。悬泉汉简与出自边塞烽隧的敦煌和居延汉简不同的是,悬泉置是当时一座官方邮驿接待机构,坐落在丝绸之路中西大道必经之地,遗留下来的简牍文书主要属于丝绸之路上东西交往的记录,这对于研究两汉时期西北边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特别是邮驿交通、民族社会、中原与西域、中亚、西亚、南亚和地中海沿岸古代国家的关系,以及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至为重要。下面择其要者概括叙述:

悬泉置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邮驿接待机构,是两汉丝路繁荣的重要标志

悬泉置的全称为“敦煌郡效谷县悬泉置”。悬泉置遗址坐落在今天瓜州、敦煌两县市的交界处,基本设施为50×50米一座用土坯砌筑的院落,院内有28间大小不等的房屋。院外还有马厩等附属建筑。编制为“官卒徒御”37人,定额员马40匹,传车10~15辆。此外还有牛车3~5辆,养牛若干。有悬泉置啬夫负责全面工作,另有悬泉置丞、置佐以为副贰,协助工作。其他附属机构还有悬泉厩、悬泉厨、悬泉传舍、悬泉邮、悬泉驿等,功能和职责主要是传递朝廷公文和军情急报,接待过往官员和西域使者。据汉简记载,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公里交通线上分布着渊泉置、广至置、效谷置、鱼离置、悬泉置、遮要置、龙勒置(可能还有玉门置和冥安置),每30公里一处。据里程简记载,两汉时期丝绸之路从长安(洛阳)到敦煌的路线,应是经今陕西兴平县境之茂陵、过乾县、永寿、彬县进入泾水流域,再经长武进入今甘肃东部的平凉和宁夏南部的固原,再进入甘肃靖远、景泰,横穿武威、张掖、酒泉,到达敦煌。从长安到敦煌的丝绸之路东段路线,里程简记载了46处(包括敦煌郡的9处)停靠站点,每一处都应具有类似悬泉置这样的功能和规模设施。正是这些沿途的馆舍邸店,保障了两汉丝绸之路的畅通和繁荣。通过对悬泉置的解剖,可以看出这46处停靠站点的整体样貌,它是当时丝绸之路得以畅通的基本保障,是汉帝国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不仅在西北边疆,而且在内地、东北、南海、西南,像悬泉置这样的机构广泛分布,保障了汉王朝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

悬泉汉简对西域的记载,是研究两汉与西域关系的实时记录和原始档案

历史上狭义的西域主要指阳关以西到葱岭以东,昆仑山以北到巴尔喀什湖以南,大约200多万平方公里。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西域地区最初有36国,后来分为50多国。悬泉汉简中有其中30多个国家的记载,主要是朝廷派官员出使或者上述国家前来京师长安路过悬泉置的记录。

在50多国中,有48国属都护管辖,其中南道17国,中道15国,北道16国。另有罽宾、乌弋山离、安息、大夏、大月氏、康居、印度等7国,在今中亚、西亚和南亚地区,“不属都护”。南道17国主要分布在昆仑山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其中楼兰(鄯善)、且末、小宛、精绝、扜弥、渠勒、于阗、皮山、莎车、蒲犁等10国,汉简中有记载。中道15国,从东往西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和天山南麓。渠黎屯田和西域都护府就在这条线上。汉简除对西域都护的活动有大量记载外,还对山国、危须、焉耆、尉犁、渠犁、乌垒、轮台、龟兹、姑墨、温宿、疏勒、大宛等12国有不同程度的记载。北道16国,乌鲁木齐以西至伊塞克湖等辽阔地域是乌孙的游牧之地,乌鲁木齐以东从东到西是车师六国和其他小国。北道诸国中乌孙最大,有户12万,有口63万,胜兵18.8万。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地就是乌孙。汉对匈奴的节节胜利实际上伴随了汉与乌孙的出使、和亲、结盟、分封的历史过程,三者关系深刻影响了西域历史发展。汉简中对于汉与乌孙的和亲、公主回返、长罗侯常惠多次出使、赤谷城屯田、冯夫人锦车持节完成朝廷使命、乌孙大小昆弥分立和共同到京师朝拜等,都有具体记载。另外汉简中关于车师的记载也极为重要。比如车师前国在交河城,是进入西域的东部门户,汉与匈奴曾有过“五争车师”的战役,可见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派戊己校尉屯田车师,从此掌握了控扼西域的主动权。车师屯田、伊循屯田和渠犁屯田以及在乌孙的赤谷城屯田,形成了西汉在西域的驻兵和屯田格局,有力保障了西域的稳定和丝绸之路的畅通。

悬泉汉简中关于中亚各国和西亚、南亚的记载,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历史根据

大宛,张骞出使西域的第一个国家,地处费尔干纳盆地,属今乌兹别克斯坦,也包括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部分地区。根据近些年的考古发现,早在公元前8世纪,该地就有比较发达的农业和水利灌溉,有完整的城市设施,属农耕定居的城郭之国。据说亚历山大东征时曾在盆地西面出口处的列宁纳巴德(苦盏)修建过亚历山大城,希腊文化的影响已经辐射到了盆地之中。张骞到来之前,这里已是东西文化交汇点,也是汉唐丝绸之路重镇。汉简中关于大宛的记载,是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资料。

康居,张骞出使西域的第二个国家,地处锡尔河北岸,大部属今哈萨克斯坦,势力强盛时可能包括了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撒马尔罕、塔什干等农耕地区,亦为当时丝绸之路上的中亚大国。汉简中关于康居的记载极为丰富,不仅是研究汉与康居以及两汉丝绸之路的重要依据,而且是今天中亚各国尤其是哈萨克斯坦研究本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大月氏,战国秦汉之际分布在阿尔泰山以东、蒙古高原西部,是东达黄河沿岸、势力远超匈奴的游牧部族。后来因势力衰弱受到匈奴压迫而逐步西迁,先迁伊犁河流域,再迁阿姆河流域,最后臣服阿富汗北部的大夏(巴克特利亚)而定居于此。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就是要联络大月氏共击匈奴。大月氏虽然未能按照汉朝意图东返故地,但它在阿富汗北部和土库曼斯坦南部定居后逐步得到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贵霜帝国,成为丝绸之路上与罗马、波斯、汉王朝并列的四大帝国之一。悬泉汉简中关于大月氏的记载,主要反映了贵霜帝国建立之前公元前、后各半个世纪里大月氏及其属下五翖候的情况。这段时间在中亚史上由于资料的缺乏而被称之为“黑暗时代”,悬泉汉简的材料则是这段黑暗时代闪烁的星光。

乌弋山离,是安息东部德兰努亚那和阿拉科细亚两个行省的地盘,以阿富汗南部的坎大哈和锡斯坦为中心,西到兴都库什山,东到克尔曼沙漠。实际上地跨阿富汗和伊朗两境。悬泉汉简中关于乌弋山离来汉的记载,说明汉朝与西亚的关系已远达伊朗高原。

罽宾,大月氏西迁中亚后迫使塞人南迁建立的国家,在今巴基斯坦西北部的塔克西拉(怛叉始罗)。此地四面环山,山间盆地的自然环境良好,是今天巴基斯坦的工业基地,也是2000多年前的佛教圣地。根据史籍和汉简记载,地处南亚次大陆的罽宾,早在2000多年前就同汉朝有了相对固定的来往。

悬泉汉简中关于佛教东来和儒家经典等汉文化的西传,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典型反映

悬泉汉简中“浮屠简”的发现,说明大致在公元一世纪后半期,佛教已经传到了敦煌。由此说明,佛教的传播是一个经西域到敦煌、再到中原的过程,而非直接越过敦煌到了内地,这对研究佛教在西域和中原的最早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坐标。悬泉汉简中关于《论语》《孝经》的残片以及其他如《仓颉篇》《急就篇》等识字课本的发现,是汉文化西传的有力证据。结合武威出土的《仪礼》简和罗布泊出土的《论语》简等,可以看到,西汉武帝以后对边疆地区的开拓和管理,除了一系列军事外交和政治经济措施外,还伴随着文化上的积极进取。

(责编:孙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