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李飞跃:唐代乐人的流动与曲子词的兴起

李飞跃2019年01月30日10:48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家社科基金专刊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唐至五代宫廷教坊乐舞人员的流散与曲子词的兴起”负责人、清华大学副教授

词体尤其词的起源研究,离不开对乐工、歌伎等乐人活动的考察。唐代乐人的流动主要有两种趋势,先是汉魏以来的胡乐东渐,大量乐人由西域流入中原,带来了新的乐器、技法与乐曲,相当一部分词调就源自胡乐。胡乐东渐促进了隋唐燕乐的繁荣,并成为曲子词兴起的音乐基础。

“安史之乱”以后,宫廷、教坊及中原乐舞人员不断流散。此后的二百多年间,战事频仍、社会间歇性动乱,大量宫廷教坊乐人或被赐赠、放出,或被劫掠、贩卖,或逃亡河湟、蜀地,或流落江南、塞北。重新汇聚及培养起来的乐舞人员少则十数年、多则三五十年就会发生一次大规模流散,地域之广泛、数量之众多,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空前的。

(一)乐人流动与唐五代词调的来源。原本仅限于宫廷演出的乐曲,随着宫廷与教坊乐人的流散而广为传播。一些教坊曲与宫廷曲演变为词调,而词调的形成正是曲子词独立的标志。崔令钦《教坊记》记录了盛唐教坊大小曲343个。据任半塘《教坊记笺订?曲名流变表》统计,其中79个演变成了唐五代词调,而今见唐五代所用词调总计才180调左右。据王昆吾《唐代酒令艺术》考察,“今天可以考见的唐代著辞曲在70曲以上,其中至少有47曲源出于教坊”。这说明宫廷及教坊乐人在众多词调的创制和传播过程中,在早期词的兴起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沈松勤曾指出:“如此多的教坊曲能演变为词调,首先要有一个从教坊到民间的传播过程,否则不会被民间的填词者所选择和运用。”原本歌舞于宫廷和教坊的曲调,到晚唐五代成了各地乐妓的常用曲。敦煌词、《花间集》《尊前集》、南唐词等多据源自教坊曲的词调创作,如敦煌词所用69个调名中见于《教坊记》者45个,《花间集》所用77个词调中有55个为教坊曲名。

(二)乐人流动与唐五代词体的生成。任半塘在《教坊记笺订?弁言》中指出:“研讨唐词者,若仅结合音乐,而遗却伎艺,则底蕴未穷,于形象之解释,将难于准确。”所谓“伎艺”,即包括歌妓的歌舞活动在内。作为歌舞活动的主体,宫廷及教坊乐人逐渐成为各阶层特别是文人士大夫的娱乐伙伴。伴随乐人流散与教坊曲外传,民间较为粗放自由的民歌、乐曲也借鉴了教坊曲的乐律规范,曲调和曲式逐渐确定,体制和风格上也更加成熟。大量短小规范的曲子涌现,为文人“按乐填词”创造了条件,也为伶工词的兴盛和士大夫词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倚声填词”与“选诗配乐”蔚成风气,越来越多伶工词的出现及词集的编纂,使词体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乐曲、歌唱与文本规范。唱本、乐谱、词章的传抄尤其是随着《金奁集》《尊前集》《花间集》等歌本的编辑传播,词调与唱法逐渐确定,词体文本日益规范,格律逐渐形成,“依调填词”逐步转化为音韵学意义上的“倚(字)声填词”,曲子词作为一种诗歌体式最终确立。

(三)乐人流动与唐五代词内容风格的确立。宫廷和教坊乐人为保存、传承音乐,常会集录并编纂歌本以应不时之需。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时太常旧相传有宫、商、角、徵、羽《燕乐》五调歌词各一卷,或云贞观中侍中杨恭仁妾赵方等所铨集,词多郑、卫,皆近代词人杂诗,至(韦)綯又令太乐令孙玄成更加整比为七卷”。《旧唐书》因“五调法曲,词多不经,不复载之”,今虽难详端倪,但从《花间集》欧阳炯序中或可窥一斑,“家家之香径春风,宁寻越艳;处处之红楼夜月,自锁嫦娥”,主体应是艳曲。《花间集》虽专写艳情,但“去诸调之始义已远”。“词为艳科”即由乐工歌妓为词体打下的烙印,文人士大夫的创作也不得不循其“香径”。故任半塘在《敦煌曲初探》中说:“《花间集》序所称‘诗客’,作‘曲子词五百首’,乃继晚唐温庭筠等‘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风气丕变以后,文人已揭下面具,公开负起为曲子作辞的任务,不复畏讥讪矣。‘曲子词’一名,至是昭然大著!”

(四)乐人流动与唐五代词创作中心的形成。随着唐五代乐人的流散,将音乐上较为规范的燕乐由宫廷教坊传播到地方之幕府庭院、坊市之秦楼楚馆,由中原传播到西蜀、边塞和江南。与此同时,中原长期处于战乱,北方文人向南及向西迁移,与乐人流散的时间、地域一致。五代时有词作传世之文人49人,一直生活于北方者仅李梦符、李存勖、和凝、陶榖等4人,其余45人除少数为南方人,大多数都是由北迁南者。乐人流散民间和中原乐人大规模流向河湟、两川与江南,促进了文人与乐人的交游与花间尊前歌词风气的流行,促进了小型乐舞的繁荣和伶工词的兴起。从乐人、文人的流动与交游角度研究曲子词的兴起,尤其敦煌、西蜀、南唐等创作中心的形成,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早期词的地域分布与群体风格。北宋统一之后,乐人回流汴梁,各地旧曲汇总于宫廷教坊,旧曲翻新成为时尚,又促进了令词向慢词的演变和士大夫之词的兴起。

总之,从唐代乐人流动的角度考察曲子词的起源与兴起,可以综合构成和影响词体各因素,透过现在的棱镜分析既往的多种可能性,克服以往文学文本研究的不足,更为全面地认识唐五代词的创作方式、表演传播、艺术特征、社会生态及文化功能。

(责编:孙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