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研究的中期检查报告

2018年12月03日15:44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①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国家,再不能闭关锁国,要开门面对世界,要学习别人,也要主动发声,输出文化,承担国际义务,贡献人类。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人类共同解决问题、共担共享、开放的、全球化的时代。但是当下以美国为首的反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正如伦敦政经学院路易斯?加里卡诺教授所说:“如果特朗普决定走向孤立主义,那么中国就会在达沃斯试图填上这个空缺”,此时中国的机会来了。再加上当前很多国家民粹主义抬头,精英与民意撕裂成为全球的趋势。全球化和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人类的交流和沟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民的意见、民众的呼声对全球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在日益加强。

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保持可继续发展,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是中国当下最有力的硬实力体现。与此同时,展示中国的航空航天以及军事工业自主创新的成果,参与国际维和行动,既可展示中国的军事硬实力,又是一种维护世界和平软实力体现。中国显然已经明白了软实力的意义,问题在于对软实力构成的三要素——文化、价值观和政策——的建设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

中国一直没有建立强大的智库群,使得我们在国际交往中仍然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自发试验状态,构成软实力的各部门间经常独立作业,缺乏协调,有时不但未能成为合力,反而会相互抵消。而由于中国政府长期未能激发出非政府组织和广泛的民间社会力量,所以中国的软实力主要以政府主导,其不足之处是显而易见的。中国还没有形成一套综合与连贯的国家软实力战略,其软实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临时举措和应急性反应。

“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研究”正是一个强对策性课题,于2016年11月获准立项,于2017年3月18日在上海大学召开的开题报告会,会议邀请了来自全国的9位专家和课题的子课题的4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到目前为止,课题组已经举办和确定联合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共3次,课题负责人出席课题相关主题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8次,均发表主题演讲;已出版专著《中国文化影响力研究报告》1部,另外2部前期成果《中国文化影响力研究报告》(第二辑)、《中国的文化价值》已初步完稿,预计2018年底均正式出版;课题组成员完成大型专题研究论文15篇,已公开发表9篇,英文发表在《当代社会科学》(英文)1篇。

目前各个子课题的进展情况顺利。

子课题一“当前世界主流国家文化影响力趋势研究”前期研究已经展开,课题组成员已经在美国、加拿大展开调查,相关数据正在收集与整理。下一步课题组计划在英国、法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等主流文化国家展开调研,主要围绕 “文化国际影响力”为主轴搜集问卷与访谈数据,运用比较视野分析世界主流国家文化影响力趋势。

子课题二“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现状与国际传播存在的问题研究”已积累部分研究成果,为当前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现实进行系统诊断,厘清国际传播问题,深入分析具体原因。目前本子课题组已经出版专著《中国文化影响力研究报告》一部(总字数35万字,本著已经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申报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选题),发表论文3篇:《十年来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现代传播》拟作为重点推荐稿件载于2018第9期);《中国道路:国家文化软实力理论态势与现实难度》(《中国文化与传播研究》集刊2017年6月号,九州出版社);《当前世界各国国家形象广告的态势与传播策略》(《中国传媒报告》2018年第2期,特稿刊发,全文4.5万字)。待发论文2篇:《我国电视剧在东南亚国家传播现状及影响力提升研究》、《中国对外文化传播中的国家力量与优化策略》。另外,本子课题计划向欧美国家发放1000份以上问卷、向在华留学生发行500份以上问卷进行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效果调研,目前在美国调研510份问卷已经回收在先期统计分析中。

附:《中国文化影响力研究报告》目录

绪论 当代中国文化影响力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第一章 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战略的理论探讨与实践难点

第一节 文化软实力概念提出的基本背景

第二节 “软实力”元概念的内涵及其意义

第三节 当代语境下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表述

第四节 国家战略逻辑指向的“文化软实力”形成脉络

第五节 当前国家文化软实力传播实践及其软肋

第六节 打造中国文化软实力智库型策略研究

第七节 软实力传播的国际实践及其借鉴意义

第二章 文化自信:作为国家战略的意义及其建构策略

第一节 当前国外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现状

第二节 中国文化国际负影响的制约因素

第三节 “文化自信”作为战略的意义

第四节 当前我国社会的文化焦虑及其深层原因

第五节 文化自信的建构策略

第三章 文化强国:作为国家战略的意义及其实践路径

第一节 “文化强国”及其内涵

第二节 “文化强国”提出的原因与意义

第三节 有关“文化”内涵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文化强国”战略的现实基础

第五节 “文化强国”战略的实践路径

第六节 “文化强国”建设的国外经验借鉴

第四章 他者的视角: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和中国文化

第一节 中国的‘硬实力’

第二节 中国的‘软实力’及其对国际形象的影响

第五章 西方媒体建构:中国的形象与问题研究

第一节 总体形象的评价:时间特点明显,随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不断转型分化

第二节 政治形象的评价:受意识形态影响,“刻板印象”长期存在

第三节 经济形象的评价:“中国崛起”为主调

第四节 社会形象的评价:以问题为导向塑造“负面形象”

第六章 跨文化视角:中国文化形象建构的难度与高度

第一节 中国文化形象建构研究概况

第二节 他者的视角:西方政治精英看中国

第三节 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文化形象建构策略反思

第七章 我国对外传播的对策与效应分析

第一节 中国对外传播事业的阶段与特征

第二节 中国对外传播研究的分类

第三节 中国对外传播中的问题与对策

第八章 当前世界各国国家形象广告的态势与传播策略

第一节 国家形象广告的界定

第二节 当前世界国家形象广告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第三节 我国国家形象广告现状、问题与创意策略

第九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文化传播策略

第一节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文化传播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文化传播的核心问题

第三节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文化传播的主体与路径

第十章 从“一带一路”新闻报道看我国媒介的对外文化传播策略

第一节 “政经”新闻报道:新机遇、新契机,但又不乏风险挑战

第二节 “文体与科技”新闻报道:民间交往、人文交流的重要渠道

第三节 国际”新闻报道:实现区域、全球互惠共赢的途径

第四节 主流媒体建构“一带一路”议题的手法

第十一章 “一带一路”与社交媒介传播

第一节 “一带一路”在微信中的传播

第二节 失衡:传统媒介的话语霸权与社交媒介传播链断裂

第三节 互补:社交媒介与传统媒介新秩序

第四节 “一带一路”的微信传播要打好文化牌

第十二章 用互联网思维讲好中国故事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第一节 “讲好中国故事”

第二节 互联网思维的概念与阐释

第三节 用互联网思维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研究

第四节 用互联网思维讲好中国故事的反思与策略

第十三章 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透视

第一节 中华文化传播的内涵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发展前景

第十四章 汉语走出国门:孔子学院与跨文化传播研究

第一节 国内学术界关于孔子学院现状的研究

第二节 国际学术界关于孔子学院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孔子学院与跨文化传播研究

结语 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生成研究概观

子课题三“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生成价值取向与内容资源研究”研究较多,集中围绕中国文化国际价值这一领域展开研究。代表性成果已发表论文3篇:《新世界主义视域下中国故事的讲述与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年2期)、《文化自信:作为国家战略的意义及其建构策略》(《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6期,转载于《华夏传播研究》2018年1月),《The Significance of Self-Confidence of Culture as National Strategy and Its Construction》(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当代社会科学(英文)》2018年1期);待发论文3篇:《文化走出去:中国品牌国际传播的文化附加值研究》、《国际电影节获奖华语电影的文化附加值生成研究》、《当代中国故事的文化符号体系建构路径研究》。

子课题四“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生成策略与传播研究”进展较快,正处于成果收割期。目前代表性成果有在《中国文化与传播研究》集刊上主持专栏“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研究”,首期组稿论文3篇:《基于关联理论的“中国故事”传播效果认知研究》、《循环与复调——社交媒体与中国文化传播研究的格局与可能》、《中国道路:国家文化软实力理论态势与现实难度》;同时课题组成员已完成另外6篇《新世界主义视域下中国故事的讲述与传播》、《大众传媒对流行文化传播影响探析》、《云南白药品牌国际化战略研究》、、《中国体育服务品牌国际传播力生成研究》、《从舌尖上的中国探析国产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策略》等。

② 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课题组成员先后在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地进行调研,采用定量研究与质化研究两种研究方法在展开问卷调查、田野观察、深度访谈,搜集北美、欧洲以及东南亚地区关于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的第一手资料。

目前已搜集到来自面向美国当地年青人发放的问卷510份,计划再收集500份问卷,围绕加拿大、美国青年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好感度进行调查,了解中国留学生群体如何通过人际互动方式与当地美国人进行文化交流,进而影响美国青年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好感。

另外,围绕中美两国近百年来的文化艺术交流史,课题组成员已搜集到从1895年-2017年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展出的112场中国艺术展文献资料,内容包括每场展览的官方艺术展册、照片、视频、策展人专著以及每一场展览相关的媒体报道。与此同时,课题组成员自2017年9月-2018年1月期间,通过观察法、深度访谈形式搜集到50名参观中国艺术展览的美国游客的访谈资料以及4名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策展人近30分钟的访谈资料。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在国外受众眼中,有哪些中国文化符号、文化价值容易被接受和欣赏。

还有,课题组成员计划在2019年1月对加拿大境内的唐人街展开调查,了解加拿大地区中国人与国外居民之间的文化融入情况,对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动难题与困境展开调查与诊断,运用扎根理论提炼文化互动模式与文化动因。

最后,课题组成员在2018年7月对马来西亚境内围绕郑和与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影响展开调研,搜集史料聚焦“文化郑和研究”,系统调查“郑和文化”在东南亚国家中的认同感和影响力。

课题立项1年多来,课题负责人及成员主要参加了6次与课题相关的重要学术研讨会:

1.课题负责人许正林2017年6月13日出席课题组主办的在上海大学举行的“2017电视全球化与本土化国际论坛”,提交论文并发表演讲:“中国电视产业国际竞争力问题与策略”;

2.课题负责人许正林2017年9月应邀出席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的“文化的全球性与地域性——中华文化自信与长安文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并发表演讲:“从文化焦虑现状到文化自信内涵建构”;

3.课题负责人许正林2017年11月4日应邀出席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行的“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并发表主题演讲:“文化自信:作为国家战略的意义及其舆论机制”;

4.课题负责人许正林2017年11月25日应邀出席在武汉大学举行的“第九届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一带一路、多元主义与跨文化传播”,提交论文并发表主题演讲:“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文化传播策略”;

5.课题负责人许正林2017年12月17日应邀出席在杭州良渚镇举行的“第二届莫干山公共关系思想峰会”,提交论文并发表主题演讲:“新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公关意识与策略”。

6.课题组成员刘浏2017年11月18日-19日出席汕头大学2017年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会议,提交论文:《智能时代的社交媒介文化研究》

7.课题组成员刘浏出席2017年11月24日-26日武汉大学第九届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智库联盟?主题:一带一路、多元文化主义与跨文化传播?提交论文:微信在“一带一路”社交媒介关系建构中的作用研究。

8. 课题负责人许正林 2018年5月17日-19日广西师范学院“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民族品牌与国家形象对外传播学术研讨会 提交会议论文并发表主题演讲:“中国品牌走出去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主办国际学术会议一次,已经起动主办国际学术会议两个:

1.2017年6月13日在上海大学,由本课题组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共同主办了“2017电视全球化与本土化国际论坛”,出席会议的有国内高校与业界的10位专家,其中外籍到会专家4位,话题涉及“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电视节目模式突围策略”、“本土化与全球化:电视节目模式的跨文化传播”“中国电视产业国际竞争力问题与策略”等。

2. 2018年10月26日-28日在上海大学,本课题组与全球修辞学会、国家传播学会共同主办2018“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国家传播学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话题涉及“国家话语、国家修辞与国家战略研究”、“‘一带一路’倡议的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及其传播研究”等。

3.2018年8月29日-31日在加拿大温哥华,本课题组与国际儒学联合会、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共同合办“中华文明的自信力和传播力”国际研讨会,这是到目前为止国内“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方面的最高规格的国际学术会议。课题组已经申请获得来自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5万元经费特别资助。本次会议主要宗旨是对当代中国文化的自信力和传播途径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分析当代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生成问题,以及在传播途径中所面临的挑战。本次会议集合了国内外以研究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文化研究顶尖学者,主要代表与论文主题如下:

1.国际知名汉学大师、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安乐哲(Roger Thomas Ames), 会议报告论文题目是“儒学宗教感:人能弘道,圣人能继天立极”;

2.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及哲学系教授、哈佛燕京社社长杜维明(Tu Weiming);

3.著名美籍华人学者、美国夏威夷大学和清华大学教授成中英(Chung—Ying Cheng);

4.美国著名汉学研究家田辰山 (Chenshan Tian),报告论文题目是“新世纪儒家文化视野下的「一带一路」”;

5.韩国成均馆大学教授金圣基(Kim Sung Kee),报告论文题目是“宗教多元主义与儒教”;

6.伊朗德黑兰阿拉梅?塔巴塔巴伊大学教授孟娜(Elham Sadat Mirzania),报告论文题目是“孔子教诲与伊朗伊斯兰教诲的相似处”;

7.国际儒学联合会秘书长牛喜平(Niu Xi Ping);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桂晓风(Gui, Xiaofeng);

8.中华孔孟学会秘书长蔡信发(Tsai Hsin Fa);

9.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黄勇(Yong Huang),报告论文题目是“古代儒家对当代美德伦理的贡献”;

10.印度尼西亚新报总编辑李卓辉(Bambang. Suryono),报告论文题目是“新世纪儒家文化视野下的‘一带一路’”;

11.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学智(Zhang, Xuezhi),报告论文题目是“宋明理学中的‘终极关怀’”。

会议论文将由本课题组主编正式出版。

③ 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开题报告会

2017年3月18日下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研究”开题报告会在上海大学乐乎新楼隆重召开。会议由上海大学电影学院主办,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高原学科协办;中国传媒大学丁俊杰教授主持。出席会议的嘉宾有:北京大学的程曼丽教授、浙江大学的吴飞教授、武汉大学的单波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郭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吕新雨教授、苏州大学的方汉文教授、上海政法学院的戴元光教授、中铝上海铜业总经理姜敢闯先生;还有来自上海大学的诸位教授:张咏华教授,郑涵教授,郝一民教授,查灿长教授,沈荟教授,龙锦副教授,牛盼强副教授,海阔副教授。这些都是新闻传播学科中最为活跃、走在最前端的教授,各位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由上海大学许正林教授汇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研究”的开题报告,为这项课题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会议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阶段是请课题组负责人许正林教授向各位专家做相关介绍;第二阶段是专家评议;第三阶段是相互交流;第四阶段是由丁俊杰教授概括总结。

首先,课题负责人许正林教授为专家们介绍课题。许正林教授将课题分为四大部分:选题背景与课题论证、研究方案的调整、课题团队的组成分工和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许正林教授从全球化局势入手,提出中国面临的挑战以及对外传播存在的问题,指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急需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许正林教授根据专家评审的意见,对课题计划做出了相应的改进。为专家们介绍了介绍四个子课题的分工情况,最后提出了课题研究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其次,到场的8位专家都作了发言,摘要如下:

程曼丽教授首先提出了自己对于这个课题题目的疑问:什么是中国文化?这里的国际影响力是探讨内生问题还是对外传播问题?以及究竟是怎样界定“生成”这个词,程曼丽教授认为课题组有必要对前人的研究做个整理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新观点,充分体现这个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吴飞教授认为写好专报很重要,应该站在学科的发展角度写出有分量的成果。他不建议做重复的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中国文化上面。

单波教授也跟程曼丽教授有同样的疑问,就是中国文化倒是是什么的问题。他认为要注重文化间的关系研究,要在交流层面上看文化影响,研究是什么消解了我们文化的影响。

郭可教授认为课题组应该把研究范围缩小,要有跟其他课题不一样的重心。课题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政府交流有利于找到学界和政界交叉点。

吕新雨教授认为应该要先界定清楚国际影响力是什么意义上的国际影响力,首先解决到底谁掌握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的话语权这个问题。建议开放文化,在继承和创新中谈中国文化,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要自己挑选需要的东西拿来,认为有主体的文化才是真正的文化。

方汉文教授认为应该走出“文化”,不要把课题的重心全部放在文化研究上,应该放在国际影响力上,研究以传播为视域进入影响力。他提出了对课题设计的三点建议:一是企业,经济基础的工作;二是传播技术,方法和路径;三是文本,文化产品,作为结果来呈现。

戴元光教授认为要紧扣主题,要研究中国为什么不能生成国际影响力,以及中国怎样生成国际影响力。并且提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要重视外国人的体验性,文化体验很重要,一定要让外国人亲自体验中国文化。

姜敢闯先生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谈了几点对于文化的感受,他认为文化没有差别,但是存在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差异,先进文明和落后文明的差异。文化首先是相互尊重,然后相互包容,最后相互影响。他说中国文化在国外没有影响力,所以我们要建立自己的文化影响力,要有中国文化的特点。

在会议的最后,丁俊杰教授谈了几点自己的看法并对这次的开题报告会作了总结。丁俊杰教授认为课题的题目应该聚焦,注意概念的界定问题。课题组的观点要不外不中,不是外国的偏见观点,也不是中国主观的观点。他在最后这样总结道:专家们肯定了课题组的想法成熟,实力强大,各位专家都以自己的方式间接回应了课题组的问题,并对课题的未来充满信心。开题报告会中专家们畅谈了对于该课题的意见与看法,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解决了许多重点难点问题,也提出了许多新思路新方法,为课题组在未来的研究明确的方向。

2. 课题国际推介与国际研讨会

本课题组与国际儒联和加拿大《文化中国》杂志社联合主办“中华文明的自信力和传播力”国际研讨会并对本课题进行国际推介。

推介会的意义:早在16世纪后半叶中国文化就被来华传教士们系统介绍到欧洲,并对西方近代文化产生影响。进入20世纪,中国文化一方面以吸纳西方文化的方式融入世界文化,另一方面又一直在全球背景下寻求自我的发展道路。新世纪以来,经过一百年现代化发展的中国开始以一个大国的身份积极寻求国际担当,文化作为对内和对外的战略被提出来。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重新认识中国的文化价值无论对中国自身还是对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的最终问题是文化价值问题。价值就是一种支配我们,但不由我们直接控制的力量,他让我们走向一种特定的自由体验,即使在外在的不自由的条件这种自由体验也不会消失。中国的文化价值应该是什么,是古代的,还是当代的,还是古今共通的?杜维明先生说,“中华民族的再生不能仅仅靠发展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还必须通过对综合国力、社会资本、文化能力的培养,使一般人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体之于身的了解,鼓励有良心和理性的知识分子从事文化研究。现在中国面临非常严峻的伦理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被启蒙的人文主义所解构的儒家人文精神,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儒家的人文精神从自我、社群、自然和天道四个方面展开。个人和社会的健康互动,人类和自然的持久和谐,乃至人心和天道的相辅相成,所展示出来的人文视域对人伦日用之间的生活世界、对自然、对宗教的理解有很大参考价值。”

会议议题:1)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 2)当代中国文化的海外影响力;3)新世纪儒家文化与一带一路的文化融通;4)经济強国的崛起与文化中國的建设;5)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的基本方向和致效路径;6)中华文化共同体与全球伦理;7)历史视野:文化交汇中的历史走向和反思;8)文化的全球性与地域性。

会议已经特邀的重要嘉宾:

国际知名汉学大师、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安乐哲(Roger Thomas Ames)

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及哲学系教授、哈佛燕京社社长杜维明(Tu Weiming)

著名美籍华人学者、美国夏威夷大学和清华大学教授成中英(Chung—Ying Cheng)

美国著名汉学研究家田辰山 (Chenshan Tian)

韩国成均馆大学教授金圣基(Kim Sung Kee)

伊朗德黑兰阿拉梅?塔巴塔巴伊大学教授孟娜(Elham Sadat Mirzania)

国际儒学联合会秘书长牛喜平(Niu Xi Ping)

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桂晓风(Gui, Xiaofeng)

中华孔孟学会秘书长蔡信发(Tsai Hsin Fa)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黄勇(Yong Huang)

印度尼西亚新报总编辑李卓辉(Bambang. Suryono)

北京大学教授张学智(Zhang, Xuezhi)

北京大学教授程曼丽

浙江大学教授吴飞

武汉大学教授单波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荆学民

厦门大学教授谢清果

会议时间和地点:2018年7月28-29日,地点:加拿大温哥华,会议安排在国外,一是便于邀请到国外学者,二是更有利于吸引国际关注。会议期间与会后将编发编写会议综述,向重要学术窗口中国社会科学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社会科学报等媒体投稿报道和发表学术综述,已经国内新媒体门户新闻网站报道。

活动创新性、前沿性和学术性

1)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急需理论与方法创新,其中核心问题是当代中国的文化价值问题,中国显然已经明白了软实力的意义,问题在于对软实力构成的三要素——文化、价值观和政策——的建设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本次会议的重要目标就在于期望解决这个核心问题。

2)当代中国文化影响力生成研究是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生成有利于建立中国当代文化生成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生态,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也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探讨中国的文化价值问题,正是重要的学术课题。

3)探讨中国的文化价值问题,是思考定位当代中国文化的“元话语”问题,重点思考当代中国如何完成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融合,向世界说明中国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承认中国的核心价值与世界各国核心价值是可沟通的,这些正是下一步推进中国国际软实力传播的难度与重点。这也是显示本次会议的创新性、前沿性和学术性的价值之所在。

④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21世纪,中国的国家转型仍面临诸多挑战。其核心问题,并不是政治问题,也不是经济问题,也不是科技问题,而是文化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19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这是一个全新的国家文化理念。但要成功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今后数十年内都要努力奋斗,中国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受世人景仰的现代国家和促进人类社会共同繁荣发展的全球性大国。因此,本课题正在根据党的“19大”精神对课题的方向与内容进行重新调整与设计,对课题的观点、重点、难点的把握进行反观、改进、提升。

通过课题研究的进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软实力。文化的对外传播是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关键所在。但国际软实力的打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是战略性的,也是战术性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然而在国际竞争现实中,包括愈演愈烈的中美贸易战,本质上与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一直处于弱势不无关系。这与我国身为经济大国、政治大国和文化大国的地位极其不匹配。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如何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如何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如何提高当代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一项事关国家发展的重大课题。他需要我国要全面修好与发展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积极参与或主动建构区域整合和全球治理机制,同时依靠自身的文化吸引力、知识创造力、政治活力、经济实力对全人类福祉的承诺,打造我国在世界上的软实力。所以,我们课题组承担“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研究”以来倍感任重而道远,如何更全面更系统地完成好这一重大课题成为我们下一步的总目标。

课题组成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本课题研究正在进入中盘阶段,尽管在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生成价值取向与生成策略传播研究上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为:

一是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生成研究中更加细节的问题和方面未能全面涉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问题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只能通过重要问题和要点的研究实现对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生成研究的框架把握,从而引导和促进中国文化与其它文化之间的跨文化研究。

二是课题研究的部分成果还未能及时公开发表和正式出版面世。本课题研究涉及中国文化内核价值、跨文化沟通、跨文化国际传播等多领域研究,因为研究的复杂性和发表周期问题,有的正在整理写作当中,有的已经投出去正待发表。

三是加速团队建设,形成稳定研究团队,同时进行数据采集与数据库建设,建立我们自己的“国家影响力”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真正形成“国家影响力”研究基地,成为民间智库。

四是将研究视野与国家重大需求进行有机结合,撰写更多更好的对策性成果要报提交给上级部门。本课题研究取得众多成果究其原因是课题组成员及其把握国内与国际形势,聚焦当前跨文化国际传播的前沿领域,以满足当前国家发展重大需求。

下一步改进措施与研究计划:

一是进一步突出本课题研究的三大重点:即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现状、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生成内容价值阐释、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生成策略阐释。下一步计划重点发表研究论文20篇:

《当前国际环境下世界文化战略空间分布研究》

《当前主流国家文化外交影响力趋势研究》

《西方主流国家与中国的差异分析》

《美国政府与媒体共生与博弈关系研究》

《中国民主精神对外传播研究》

《中国政府民生意识对外传播研究》

《中国宗教政策对外传播研究》

《“中国模式”对外传播研究》

《中国环境意识对外传播研究》

《“中国道路”对外传播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话语问题与策略》

《郑和与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影响》

《当前中国对外贸易与国家形象关联研究》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研究》

《<纽约时报>涉华报道“中国威胁论”分析》

《中国电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中国国家形象片的文本建构与文化意义研究》

《中国文娱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对外传播中NGO角色分析》。

二是进一步加快数据的搜集与整理,计划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等七个主流文化国家展开调研,实现成果快速发表与出版,同时对重点成果进行集中出版和推荐,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结题,2018年底将出版《中国文化影响力研究报告》系列报告第二辑、第三辑两版,加速成果的社会化,影响并吸引更多的传播学研究者投入到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计划重点研究论文如下:

《英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研究》

《俄罗斯文化国际影响力研究》

《美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研究》

《法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研究》

《德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研究》

《日本文化国际影响力研究》

《韩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研究》

二、研究成果情况

1.专著:中国文化影响力研究报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版, 35万字)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然而在国际竞争中,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一直处于弱势。该成果聚焦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现实,详细分析了以下十一大问题: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战略的理论探讨与实践难点、文化强国:作为国家战略的意义及其实践路径、他者的视角: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和中国文化、西方媒体建构:中国的形象与问题研究、跨文化视角:中国文化形象建构的难度与高度、我国对外传播的对策与效应分析、当前世界各国国家形象广告的态势与传播策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文化传播策略、从“一带一路”新闻报道看我国媒介的对外文化传播策略、“一带一路”与社交媒介传播、用互联网思维讲好中国故事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透视等多层次问题。具体目录参见上文,本著已经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申报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选题。

2.论文:文化自信:作为国家战略的意义及其建构策略(《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6期)

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不断向全球蔓延并占据主导,而中国的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步伐,中国尚未在国际舞台上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当前国外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与现实也是脱节的。文化自信的提出,既是面对对外文化传播困境的应有之义,也是应对当前国内存在的文化焦虑及文化认同危机的迫切要求。文化认知是文化自信发生的前提,文化交流是增进文化自信的条件,文化发展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基石。而正视信仰危机并进行文化自省,强化主流价值,完善兼容机制,整合传统文化并正确对待西方文化,则是建构文化自信的关键之举。

该成果已经发表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6期,发表后又作为特优论文被编辑部专门推荐到《当代社会科学(英文)》(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18年第1期)全文发表;同时被《华夏传播研究》2018年第1期全文转载。

3.论文:十年来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本文已经被列入《现代传播》2018年第9期重点推介文章,即将发表。

政党形象是一个政党的实际表现和总体特征在公众舆论中的投影,是一个政党的精神面貌所在,是政党的软实力,她关系着政党内部成员的政治忠诚和外部群众的信赖与支持,更影响着政党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认可度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本文集中探讨了十年来国内我党政党形象对外传播实践与理论,内容包括政党形象的内涵与价值、中国共产党国际政党形象的塑造、当前中共政党形象对外传播的现实基础、政党形象对外传播的战略意义、他者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中共政党形象对外传播存在的问题、打造国际政党形象策略等。

4.论文:新世界主义视域下中国故事的讲述与传播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年2期)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世界主义逐步从政治主张发展成为文化认同,进而成为人类和平发展的行动纲领。在新世界主义视域下定位和思考中国故事的讲述和传播有重要意义。既有的中国故事讲述和传播主要体现三种趋向,存在深深的焦虑感。只有走出焦虑,走向融通,中国故事才能和世界故事相通,才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新世界主义内涵,从而成为新世界主义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成果已经发表于《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发表后又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学会资讯推送第197期全文转载。

5.论文:循环与复调——社交媒体与中国文化传播研究的格局与可能 (《中国文化与传播研究》集刊2017年6月号,九州出版社)

新世纪以来,中国对国际社会所作的贡献越来越大,尤其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但是,在文化方面,中国并没有得到相应的礼遇。传统媒体在新时期,并未能占据霸权地位,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方面暴露了诸多问题。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补,在媒介整合的时代形成循环系统,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对社交媒体传播中国文化的研究不能以单一、固定的思维去理解,而是要将这个话题置于若干层次,持以流动和发展的观点去考察,形成复调结构,每一层面的结构各自独立,但又和谐地统一为一个整体。

6.论文:中国道路:国家文化软实力理论态势与现实难度(《中国文化与传播研究》集刊2017年6月号,九州出版社)

文化软实力提出至今,在国际范围内形成了广泛共识。提升国家软实力,已经成为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国际间竞争的主流趋势。我国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并在之后成为国内学术研究的焦点与热点。目前国内学者关于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成绩斐然,有关文化软实力的专著与论文不断推陈出新。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在官方、学术和媒体话语中流变衍生,文化软实力的理论内涵建构于中国语境当中,其意义价值研究将国家战略作为逻辑指向,我国文化软实力实践锐意进取并有软助,智库型研究将现况研究和对策研究相结合,在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的同时,我国文化软实力建构研究坚定地走出了中国发展道路。

7. 论文:基于关联理论的“中国故事”传播效果认知研究 (《中国文化与传播研究》集刊2017年6月号,九州出版社)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为一种推进国家形象传播与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在2013年实现以来取得了传播理念与传播路径的重大变化,也使得“中国故事”的传播不仅在传播类型上有所突破,在传播效果上更是有目共睹。因此,理解与认知这一战略实践的意义,如何判断传播过程中“中国故事”的价值实现,并以此作为理论依据来指导今后更广更多的“中国故事”的传播,本文基于关联理论的“关联性因素”对认知“中国故事”传播效果的理念与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8. 论文:当前世界各国国家形象广告的态势与传播策略(《中国传媒报告》2018年第2期 特稿刊发,全文4.5万字)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频繁的开展国家形象广告活动,但是我国的国家形象广告在理念、形式、内容和传播技巧上依然存在不足。中国的国家形象广告要以什么方式、向哪些人、传播什么要素,都是需要重新思考的要点。本文首先阐释了国家形象广告的相关概念,简述了国家形象广告的发展历程,按不同大洲分析了各国近年来的国家形象广告中的特点与趋势,重点对韩国、英国的国家形象广告活动进行梳理、分析,以探究国家形象传播中的整合策略和新方法、新趋势。此外,本文在整理中国近年来的国家形象广告案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给出了一定的建议。本文认为,从广告学的角度看,新世纪以来的国家形象广告有以下的发展新趋势,首先内容上更贴近时代,各国纷纷挖掘新的表现元素和简洁明了的新主题。在具体操作上多国都推出了统一、整体、长期的国家形象推广战略并融合官方民间成立统筹机构,还进一步细分受众,提高针对性和本土化水平,媒介选择也更开放和多元。我国应该主动参考这些新的趋势,有意识、有策略的建构国家新形象。

9.论文:云南白药品牌国际化战略研究(已经完成,未发表)

本文对“云南白药”品牌自1902年创立伊始百余年来的发展史和大事记进行整理概括,划分出了该品牌在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预备期、试水期、深化期三个阶段及相应特征,在基础上进行品牌国际化举措和成效探究。借此洞察在现阶段品牌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对策和解决措施。紧接着深化提出云南白药品牌国际化战略可行性实施方案,提出构建不同维度的品牌国际化战略实施方案并提出相关建议。基于民族品牌云南白药国际化过程中如受限于中药类产品在海外市场准入政策和安全性检验、国际化进程较为缓慢等问题可以通过加强企业内生改革和外延式并购解决。同时,企业应当积极面对品牌国际化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实现混改后云南白药集团同“新华都”、“江苏鱼跃”两大股东在经营战略上的优势互补。并且提出构建云南白药品牌沟通程序、跨文化沟通和营销联盟系统,同时通过云南白药“匠人精神”的超国际化标准的生产方式打开国外市场,提升品牌价值,实现品牌资产积累。

10.论文:当代中国故事的文化符号体系建构路径研究 (已经完成,未发表)

本文立足于历史与现实,运用理论探讨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厘清并扩充新中国故事的内涵。引入符号域理论,关注中国故事的功能和意义,同时也关注符号生态环境,并且对中国故事文化符号进行系统整体地梳理。从自述与他述两个视角分析中国故事文化符号系统建构路径,提出中国故事符号路径生成策略,为提升中国软实力提供了新方向。文化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承担了重要角色,挖掘新时代中国故事锁表达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为以后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丰富的内容。系统的划分中国的符号表征,从价值观、制度、物质、生活四个方面归纳新中国故事内涵。引入符号域理念,从文化符号自述与他述两个角度阐释中国故事文化符号建构以及路径生成,关注符号本身内核结构,也关注符号生态环境。并且分析了目前中国故事在跨文化传播中所遇到的困境,从符号生成的三级意指展现符号生成路径,提出新媒体时代多维度的传播策略。

11.论文:中国体育用品品牌国际传播力生成研究(已经完成,未发表)

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研究系统性和重点性相结合等方法,从国内体育用品品牌发展历程、国际化传播现状、国际市场分析、国际传播模式,国际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国际传播力生成策略六个部分来对中国体育用品品牌国际传播力生成进行阐述。本文认为,中国体育用品品牌通过品牌形象与技术国际化、准确的品牌定位等恰当的传播模式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一定成果。即便如此,与国际顶尖品牌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如存在企业经营管理缺乏效率、产品科技研发滞缓、品牌战略定位模糊等问题。希望中国体育用品品牌通过制定合理的品牌战略方针、加大品牌形象推广、厘清文化差异的变量、重视产品的研发、结合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等策略来加强国际传播力。

12.论文:国际电影节获奖华语电影的文化附加值生成研究(已经完成,未发表)

本文试图站在国际传播的视角上,以华语电影文化附加值为切入点,从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三方面入手、探索华语电影的文化传播策略。论文具体从文化附加值、工业美学、文化与营销、欧洲电影节获奖华语电影叙事和华语电影构建国家形象的文化策略这四个章节来阐述华语电影走赂世界的历程和文化策略。

13.论文:从《舌尖上的中国》探析国产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策略(已经完成,未发表)

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整理法和文本分析法梳理国产纪录片现状,研究分析了其创作方式、传播途径各方面的具体内容,目的在于总结其创作与传播的成功因素和在对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中总结出国家层面上国产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旨在介绍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创新点与难点。第二部分为国产电视纪录片现状,对纪录片的滥觞与概念、国产电视纪录片的发展阶段、国产电视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环境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第三部分到第五部分分别详细介绍《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在创作、传播上的成功原因以及对外传播中的不足之处,为国产电视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提供有效的创作与传播借鉴。第六部分从文本创作、传播营销与制作方式三个方面对国产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策略进行了总结。

14.论文:文化走出去:中国品牌国际传播的文化附加值研究 (已经完成,未发表)

本文分析了中国品牌国际化的文化差距,探求品牌与文化融合的“国际化”路径,以进一步提升我国品牌国际化的文化性。本论文的思路是:对中国民族品牌的国际地位进行扫描,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品牌走出国门的机遇。对比了外国成功的中国本土化品牌传播,剖析了国际品牌的民族文化特质,并对外国品牌在中国的本土化传播策略案例进行借鉴分析。以文化附加值为视角指出品牌传播中结合中国文化诉求的重要性,提高我国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建设好我国现代品牌文化,建构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的中国品牌在“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下的文化核心价值模式。并在此分析框架下,探讨提升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效果的策略路径及对策,要千方百计提高品牌产品的文化内涵,注重中国品牌国际化的本土化,塑造品牌的国际文化形象,注重中国品牌的文化输出。

15.论文:我国电视剧在东南亚国家传播现状及影响力提升研究(已经完成,未发表)

本文首先介绍了国际传播理论,梳理了国际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国际传播的发展历程。之后简述了我国电视剧在东南亚的传播概况,再挑选四个东南亚典型国家泰国、越南、缅甸和马来西亚详细介绍我国电视剧在其传播的情况与特点,以此找出我国电视剧在东南亚传播出现的问题:我国电视剧出口题材单一、我国电视剧在东南亚国家受众面逐渐变窄、我国电视剧在东南亚国家出现了文化认同危机、我国电视剧在东南亚市场受到韩剧的严重挤压。本文比较日剧与韩剧在东南亚的国际传播的成功经验,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总结出我国电视剧国际传播的对策: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合作、提升电视剧本身的质量、培养翻译人才。

16.论文:中国对外文化传播中的国家力量与优化策略 (已经完成,未发表)

本文分为五个章节进行阐述。绪论部分探讨了本文的研究问题、意义及方法,并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评述。第一章介绍了国家与社会理论的缘起、演进,中国视野下的国家与社会理论并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解读社会的传播逻辑。第二章简要回顾了我国对外文化传播的发展历程,并从国家的国际形象角度来分析国家对外文化传播的效果。第三章探究了中国对外文化传播中的国家力量,主要包括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中国文化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官方对外媒体以及以奥运会、世博会为代表的国际展会。第四章和第五章为策略部分,在国家与社会框架下提出系统性优化策略。本文认为,在国家力量方面,开展大规模对外文化传播的前提是树立充分的文化自信;国家体系内涉及对外文化传播的组织需要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并加强组织间的联动;文化传播应该上升到文化外交的层次;中国故事讲述应该突出人文视角、采用人性化传播原则、注重“他者”视角、尊重文化多样性、丰富文化表达形式。在社会力量方面,社会组织能够有效弥补官方传播的不足,前提是政府给予社会组织足够的支持和适当的独立性;留学生、移民、旅游群体乃至普通民众都能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跨国企业的产品本身是一种文化符号,而组织文化也是本国文化的一种外显;民间媒体能够洞察受众的信息需求,将文化有针对性地传播到特定群体;利用互联网能够让对外文化传播能够双向交流中理解信息接受者的兴趣,促进传播效果的提升。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1.下一步将在欧洲和北美进一步展开调研,搜集相关数据

2.下一步计划出版5本年度研究报告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