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拟用五年时间完成研究任务(2017年1月至2021 年12 月)。2017年本项目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为文献资料准备和实地调研实施,完成了各个子课题前期准备工作。2017年4月8日在衡阳师范学院理科楼北204会议室召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开题报告会。与会专家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唐贤清教授、湖南科技大学副校长刘友金教授、湖南省经济地理研究所副所长苏昌贵研究员等。通过开题,课题组进一步深入探讨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分析学界研究现状、主要观点和本课题的总体和子课题研究框架。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和专家意见,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和实际工作部门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案,明确和分配各个子课题的研究任务。
项目完善了项目管理机制,确定了项目实施负责人助理和项目秘书,发布了项目阶段性成果预购公告,强化了项目目标管理,有效地促进了项目研究计划的执行。目前项目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良好,已发表CSSCI论文7篇,其中《数字化保护: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新途径》被《新华文摘》2018年第5期全文转载。此外,已完成投稿并已被录用的CSSCI论文4篇;已完成投稿待审的CSSCI论文3篇;基本完成拟投稿项目论文5篇;发表湖南省委宣传部《社科成果要报》论文1篇;已申报授权专利1项,已申报专利4项。此外项目期间本项目还在原有研究基础上,获省优秀社科成果奖一、二等奖各1项。项目各子课题按照预期计划有序开展,具体进展如下:
1. 子课题一: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的理论体系研究进展
本子课题组按照原来计划,主要围绕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的理论范畴、社会功能与评价体系,在大量文献检索与资料整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了有关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的理论方法体系及其案例研究。在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基因理论领域积极探索,结合地理信息技术、地图分析理论等方法,初步尝试了传统村镇文化景观特征的定量分析与表达方法,系统地提出了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基因组图谱的概念,结合GIS构建了相应的定量分析技术框架,以湖南省部分典型古村落和古镇为例开展了样本研究,深入地归纳和分析了湖南省传统聚落的地学特征与规律,为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提供了基础的理论支撑。同时重点围绕江永县上江圩镇埔尾村等女书文化区开展了传统文化数字化保护的案例研究,借助分析工具,完成了基于Citespace的传统村落研究与女书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女女书文化的景观要素、系统价值及其空间重组等基础理论研究,为其他子课题方向的相关案例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已发表论文3篇,包括①《数字化保护: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新途径》(刘沛林等,北京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②《基于景观基因视角的陕南传统民居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祁剑青等,经济地理,2017年第3期);③《基于Citespace的中国传统村落研究知识图谱分析》(李伯华等,经济地理,2017年第九期)。已完成论文并投稿待刊论文1篇:《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的缘起、误区及应对》(刘沛林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8期)。
2. 子课题二: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存方法体系研究进展
本子课题组按计划主要围绕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记录与保存的技术分类及其文化基因数据建构的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等核心技术方法问题,开展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记录和保存方法的体系梳理及其适用性评价和地方特色‘文化基因’数据库的数字化技术规范与数据标准研究,结合考察资料和理论探索成果,在.net技术平台下开展了自主的文化景观基因符号库设计与开发,初步构建了实现传统村镇文化遗产数字化表达的技术途径。目前围绕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采集(记录)的多传感器、跨平台快速高精度三维建模的技术方法探索,取得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申请成果,包括①《一种建筑物参数化三维建模方法》(邓运员,2017.3);②《一种基于空间聚类的提取城市建成区边界的方法》(邓运员,2017.11);③《一种自适应的IDW插值方法》(邓运员,2018.5);④《一种积木式构建不规则模型的方法和系统》(2018.6)。同时围绕“地方特色‘文化基因’数据库”构建目标,在子课题一的相关理论研究工作基础上,完成了“苗族民俗文化数据库”和“女书文化基因数据库”基础性建设工作,包括苗族民俗文化数据库建设中的“苗族服饰文化符号挖掘及特征提取”、“苗族剪纸与蜡染文化元素挖掘及分类体系构建”、“苗族刺绣与银饰图案符号挖掘及资源体系构建”、“苗族节庆文化元素的挖掘及分类体系构建”等四个方面六个专题(服饰、节庆、剪纸、蜡染、刺绣、银饰)的资源整理工作,并已撰写完成初稿拟投稿相关论文2篇:《苗族民俗文化元素挖掘及其图案符号库构建》(邓运员等,地球信息科学学报)和《苗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识别及其地学视角解析》(邓运员等,测绘科学);关于女书文化基因数据库建设,在借鉴文化学与符号学分类方法,建构女书文化基因符号体系基础上,研究了女书文化基因特征提取技术和数字化转换与制作技术,已建立了女书文化基因符号体系及其数字化提取的技术标准体系,目前正在分别对“女字”“女书作品”和“女书习俗”等分类进行面向目标的标准化提取与数字化建库。此外,本子课题组还发表论文1篇:《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景观特征识别探索——以紫鹊界、上堡和联合梯田系统为例》(胡最,经济地理,2018年第2期);已投稿论文2篇:《梅州客家民居文化景观基因图谱构建》(郑文武,地球信息科学学报,待刊)和《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基因的符号机制》(胡最,地理学报,待刊)
3.子课题三: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传播的方法体系研究进展
课题按原计划执行,针对历史文化村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理论和技术开展了深入研究。理论研究方面,首先,就历史文化村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需求问题,结合当前技术背景和旅游发展的需求,特别是旅游小镇发展的需求,探索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旅游特色小镇的虚拟旅游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其次,就基于数字化技术的中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开展了深入分析,提出中国的历史文化村镇的数字化保护要综合利用测绘技术、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3D 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物理和化学等技术手段获取文化遗产的现状数据,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记录、监测、修复、重建和再创,实现数字存档和再利用,最终实现其空间形态和文化遗产的永续传承。技术研究方面,实现了古村古镇场景的三维虚拟,并在场景快速建模、景观基因可视化等方面取得了技术突破。目前已发表论文1篇:《虚拟现实与旅游特色小镇的网络化呈现》(刘沛林,旅游学刊,2018年第6期),获得专利1项:《古村古镇三维可视化展示平台V1.0》(刘媛,2017)。同时目前正在借助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软件和JSP开发技术,搭建面向用户的交互式动态化管理的“苗族民俗文化”和“女书文化”专题数字化网络展示平台及其新媒体背景下手机公众号历史文化村镇文化传播产品。
4.子课题四: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内容在城乡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本子课题根据原有的研究计划和任务规划,重点在历史文化村镇遗产的保护、利用与传承等理论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主要包括:①在大量收集国内外有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文献基础上,以遗产地理学为主题,系统地归纳和整理了相应文献,明确了遗产使用过程中的权力、经济、文化的研究,为整个课题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②在对湖南省湘南地区的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管理现状调研与实地考察基础上,系统地思索了传统村镇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提出了传统聚落文化遗产传承度、传统村落保护度和传统村落利用度等系列评价指标体系,为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内容的规划管理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撑;③结合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内容,深入开展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传承的地方特征及其在规划管理应用中的案例研究,初步提出了传统村镇文化景观基因在风貌设计和旅游开发规划中思路,探索了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内容在城乡规划与管理应用中的实践范式。目前已发表和待论文3篇:①《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度评价体系及实证研究—以湖南省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为例》(杨立国等,经济地理,2017年第12期);②《传统村落保护度评价体系及其实证研究—以湖南省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为例》(杨立国等,人文地理,2018年第3期);③《传统村落利用度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湖南省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为例》(杨立国,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年第4期)。已初步完成拟投稿论文3篇:①《国外遗产地理学进展及其启示》(杨立国,地理科学进展)②《“乡愁”的文化符号识别系统与空间营造策略》(田亚平,人文地理)。
5. 子课题五: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内容的产业化应用研究进展
课题按照原定方案执行。主要围绕文化遗产数字化利用的产业化趋势、产业化模式及其产业化管理机制,运用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相关理论,以中国典型的历史文化村镇为例,探索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的产业化运行机制和实现途径,并提出促进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内容产业化的管理策略。本子课题的研究工作进展主要包括理论研究与案例产品开发示范等两个方面。其中在相关理论探索方面,目前已形成2篇已投稿并被录用待刊的论文成果:①《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系统特征及其动力机制——以江永县兰溪村为例》(李伯华等,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②《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古村镇保护与旅游发展路径选择——以萱洲古镇为例》(刘天曌,地理研究,2018年第11期)。同时,已初步完成拟投稿论文2篇:①《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的图式语言特征及旅游启示》(李伯华,人文地理);②《女书文化基因解构及其创意利用》(田亚平等,地理研究)。在案例产品开发示范方面,项目组与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创意产品开发设计的人才培养相结合,成功协同申报并完成了《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规划创意设计人才培养》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人才基金项目学员集中培训期间,项目主持人刘沛林教授和课题组成员邓运员、郑文武、胡最和田亚平等分别围绕本项目主题,做了“历史文化村镇景观基因挖掘与地方感的表达”、“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发展规划编制技术要点”、“中国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基因特征解读及提炼”、“留住乡愁的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和“女书文化基因挖掘与创意产品设计构想”系列讲座,有效推动了传统村镇保护规划创意设计人才培养及其创意设计,目前基于历史文化村镇与女书文化基因的系列工艺品和女书文化儿童绘本正在创作当中。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进展情况
1. 调查研究情况
项目组按照项目预定目标与计划任务要求,广泛组织开展了调查研究及其调研数据整理运用和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在2017年7月和10月分两批次开展了湖南省湘南地区的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与实地考察,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调研资料。具体包括:①2017年7月选定江永县上甘棠村、兰溪村勾蓝瑶寨、上江圩镇作为数字化保护与虚拟旅游的示范案例,开展现场数字化基础数据采集,在此基础上,对调研数据进行整理运用,形成上甘棠村、兰溪村完整的传统村落调查档案;②2017年7月针对女书文化传承与保护现状、女书文化的流传范围、女书文化元素开发成旅游商品的需求与意向、女书文化数字化展示与传播的形式与途径等调研成果写成调查报告;③2017年7月对道县清塘镇楼田村、双牌县理家坪乡坦田村、双牌县江村镇访尧村、宁远县禾亭镇小桃源村、宁远县湾井镇下灌村、新田县金盆圩乡河山岩村、新田县三井乡谈文溪村、新田县枧头镇黑砠岭村等传统村落进行一般性观察体验性调查,课题组成员结合实地调查的体会、经验和感受,系统地思索了传统村镇数字化保护的基本指标,逐步提出了相关保护要素或因子的编码方法;④2017年10月1日-7日深入桂阳县大湾村及汝城县先锋村等地开展数据采集工作。调研内容包括景观基因与空间形态调查、人居环境及其规划调控及数据微信素材采风等。通过对调研数据和大量图书论文等文献进行整理,完成了女书文化要素分析与基因解构、女书基因标准化提取与数字化建库工作;从器物器用、伦理道德、风俗秩序、节庆礼仪、信仰崇拜、人文哲理六个角度构建了苗族民俗文化资源的分类体系。
2. 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情况
项目组成员广泛参与学术交流,积极主办学术会议。项目组成员先后参加了中国地理学会城市与区域管理专业委员会2017年会(南昌,南昌大学,2017.04)、旅游国际论坛(广州,中山大学,2017.05)、旅游与人文地理学术研讨会(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17.06)、“旅游特色小镇”专家笔谈(北京,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2018.04)、第三节中国青年旅游论坛(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8.05)、地理数据挖掘与建模研讨会(长沙,湖南商学院,2018.05)、“湖湘旅游论坛”(长沙,湖南师范大学、湖南日报, 2018.06)和中国人文地理学2018年年会(珲春,延边大学,2018.07)等8个国内学术会议,共15人次;先后4人次赴境外参加参加41届世界遗产大会(波兰克拉科夫,2017.07)和42届世界遗产大会(巴林麦纳麦,2018.06)。项目组于2017年 10月28日协助承办了中国地理学会期刊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地理研究》创刊35周年学术盛典暨“观点与争鸣”栏目发展研讨会(第三届南岳论坛),国内地理学界知名专家学者200余人与会。通过成果展示和广泛交流,产生了较大学术影响和社会反响。
3. 国际合作情况
项目组核心成员杨立国博士在2017.08-2018.08年期间赴美国俄勒冈大学进行了国际访学交流;依托海外人才计划,英国萨里大学英国萨里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Gang Li(李刚)教授作为我校 2016 年申报成功的湖南省海外名师,于 2017 年三次来我校进行学术指导和交流;美国克拉克大学地理系高端专家 Robert Gilmore Pontius Jr 博士、教授(小罗伯特?吉尔摩?庞修斯)作为我校全斌博士申请的中国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GDW20154300243)中的专家,2017年7月来我校合作研究一个月,并进行学术指导和交流。李刚教授在我校工作期间,举行了多场学术讲座,围绕英文学术论文撰写的原创、论文写作结构及与编辑沟通等重要内容进行了学术沙龙,扩大了项目组成员与学生的国际视野,与我校城市与旅游学院的文化旅游数字化景区研究中心构建了长期的合作框架;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单位中科院遥感所,项目组成员参与了数字“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的中巴合作项目和突尼斯迦太基文化遗产虚拟重建项目。
(三)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 成果发布情况
项目组成员通过参加和举办学术会议,积极推介项目组成员的学术观点与阶段性成果,先后在8个国内相关学术会议和1个举办会议上发布学术报告8个,包括项目负责人刘沛林教授的报告7个:《传统村落保护度及评价体系研究》(中国地理学会城市与区域管理专业委员会2017年会)、《数字化保护——传统村落保护的新途径》(第三届南岳论坛)、《古村落数字化保护与特色旅游小镇建设》(旅游国际论坛)、《古村落数字化保护与网络虚拟化旅游方式的推进》(旅游与人文地理学术研讨会)、《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虚拟呈现》(“旅游特色小镇”专家笔谈)、《乡村旅游的困境及其对策》(湖湘旅游论坛)、《基于VR技术的传统村镇保护与网络虚拟体验》(2018年中国人文地理学年会);项目组成员胡最博士的学术报告1个《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基因的特征与符号学机制探索》(2018年中国人文地理学年会)。
2. 专刊投稿情况
项目期间项目负责人刘沛林教授2017年11月在湖南省委宣传部《社科成果要报》发表成果论文《“湖湘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 破解湖南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难题》;同期,刘沛林教授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成果要报》投稿了《加强传统村镇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建议》,待发表。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
自2017年立项以来,项目组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受限于学校财务报账制度改革,导致课题实际已开支的部分经费暂时无法报账,经费报销滞后于研究工作进度;此外高档次论文的发表周期较长,导致在项目开展这一年半时间,项目组已发表的C刊论文只有7篇。今后首先随着学校2018年7月新的科研项目管理及其财务报账制度出台,项目组将进一步完善本项目经费的计划使用与报销管理,实行项目秘书统一报账,完善项目及其经费管理,做到经费使用合理,报账及时。其次,进一步强化项目组成员的项目成果意识,严格成果项目号标注,加快成果论文打造,多出精品,加快发表。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一)代表性成果简介
1.论文成果:《数字化保护: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新途径》(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新华文摘》2018年第5期全文转载)
该成果是子课题一的代表性成果。论文原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新华文摘》2018年第5期全文转载。论文系统阐述了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的背景、功能、内容及其理论方法体系。作者认为,数字化技术已经渗透到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从而推进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不仅可以实现文化遗产的永续传承,而且让文化遗产得到更好更快更广泛的传播。中国的历史文化村镇数量多,类型丰富,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就是要综合利用测绘技术、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3D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物理和化学等技术手段获取文化遗产的现状数据,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记录、监测、修复、重建和再创,实现数字存档和再利用,最终实现其空间形态和文化遗产的永续传承。构建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合理的技术标准和能普遍推广的操作范式,具体要实现“三个转变”:1)对数字化保护的理解,从简单的数据采集、存储转向保存、传播、展示和综合利用,2)从各自为政的分学科的数字化采集和处理转向跨学科协同的数字化处理与利用;3)从重技术、偏个案、轻标准的工作现状转向重理论、重范式、重标准的新方向,从而减少普遍存在的重复性工作、分散性工作和低水平工作等现实问题。总之,通过数字化技术开展中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不仅要构建基本的理论体系、方法体系,还将构建相应的技术应用体系和标准,不仅要实现古村古镇文化遗产的基本数据记录、存取、监测和修复,而且将实现古村古镇数据的开发利用、三维虚拟和数字化呈现,最终实现古村古镇文化遗产的永续传承和网络虚拟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兴起。本文被《新华文摘》2018年第5期全文转载,展示其广泛的社会反响。
2.论文成果:论文《虚拟现实与旅游特色小镇的网络化呈现》(载《旅游学刊》2018年第6期)
该成果是子课题三的代表性成果。论文主要阐述旅游特色小镇如何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获得新发展并刺激新业态。作者认为,运用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手段记录、展示和传播自然与文化遗产及旅游景区,已成为我国遗产保护、数字景区和智慧旅游建设的重要内容。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模拟实现的旅游特色小镇虚拟旅游,为未来旅游业态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方向。虚拟现实有助于景区信息化管理。任何一个旅游景区景点都可以进行三维仿真,实现虚拟呈现。虚拟现实有助于推进网络虚拟旅游。如何解决人的时间精力的有限性和景区景点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发展网络虚拟旅游就是解决问题的最好答案。未来的网络虚拟旅游只要借助于一种网络终端(计算机、手机、虚拟设备等)就可以任意游览某个景区景点。旅游特色小镇除了作为常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接待地之外,新业态的旅游传播和旅游创收是旅游特色小镇的战略方向,而发展网络虚拟旅游是其应有的选择。旅游特色小镇如何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刺激新业态并获得新发展,重点应从理念建构、技术实现和网络营销等方面着手。项目组借助三维虚拟等数字化技术,对湖南省部分旅游小镇进行了三维虚拟呈现,并开发了用于网络虚拟体验和虚拟旅游的湖南省旅游特色小镇Web系统,同时尝试性开发了基于GIS的南岳古镇三维虚拟与景观管理信息系统,其目标是实现南岳古镇文化景观的三维虚拟,以实现景观保护、管理和网络虚拟旅游。本成果提出的基于VR技术的传统村镇数字化保护与网络虚拟旅游产业发展的观点,在2017年的“南岳论坛”、2018年的“第三届中国青年旅游论坛”、中国人文地理学年会等会议上均做过演讲,得到广泛传播。
3.论文成果:《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度评价体系及实证研究—以湖南省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为例》(载《经济地理》2017年第12期)
该成果是子课题四的代表性成果。论文从保存度和接纳度两个方面,构建了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函数。在此基础上,以湖南省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湖南首批中国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度整体处于中度保护,且内部文化传承状态差异明显,保存度和承接度传承较好,而认同度传承较弱,案例研究初步证明了构建的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度评价体系的实用性和计算函数的可行性,能够较好描述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状态。本研究为传统村落的合理保护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可测度方法。
4.论文成果:《基于景观基因视角的陕南传统民居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载《经济地理》2017年第3期)
本研究选取陕南秦巴山地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借鉴聚落景观基因理论,旨在探讨传统民居对自然地理环境的适应。在结合陕南的相关地方史志文献与实地调查所得资料的基础上,采取结构提取法,从屋顶造型、山墙造型、屋脸形式、平面结构、局部装饰、建筑用材等六方面对陕南山地传统民居的景观基因进行了提取。陕南山地传统民居对自然地理环境的适应主要体现在地形地貌、气候环境以及植被状况等方面。民居的分布与地形条件关系密切,平地区多呈团块状分布,山地、丘陵地带多呈散点式分布;其平面布局亦与地形有很大关系,平地区多四合院,山地、丘陵地带多一字形、L形以及U形布局,庭院为开敞式;屋顶、院落形态皆对气候环境有一定的反映,陕南山地为湿润、半湿润气候区,雨水较多,故而区域传统民居屋顶以悬山顶为主流,且出檐深远;开敞式庭院客观上有利于通风,天井式院落形成“烟囱效应”,利于将院内的湿气、热气迅速排出,改善了居住环境的小气候;土木瓦房、石板房、竹木房等很好地体现了传统民居就地取材这一基本原则。陕南山地传统民居的屋顶、山墙、平面形态、立面形态在传承中原民居的景观基因的基础上,为了适应本地自然地理环境而产生了景观变异。本研究为传统村落民居文化基因的识别和数字化处理提供了丰富内容。
5.论文成果:《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的缘起、误区及应对》(已被《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录用,拟刊2018年第8期)
本成果认为,传统村落保护是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重要内容,除了常规的实物遗产保存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保护之外,数字化保护是传统村落保存的新技术手段之一,有助于传统村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准确记录、广泛传播和永续传承,也是科技与文化融合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基于现实需要、创新需求和经验借鉴的现实背景,我国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已经成为国家关注的重要焦点问题之一。但当前我们对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依然存在诸多误区,数字化技术也面临着技术体系不完善、技术标准不统一、操作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提出了从部门合作与学科融合的视角,明确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的基本理念,实现认知上的“三个转变”,着重解决数字化保存技术体系和技术标准制定这两大核心问题,为历史文化村镇的数字化保护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6.论文成果:《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古村镇保护与旅游发展路径选择——以萱洲古镇为例》(已采用,拟刊《地理研究》2018年11期)
本成果认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古村镇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新型城镇化不是“去乡村化”,而是要在“记得住乡愁”的理念下,加强对整体文化生态的保护,传承历史文脉和地方文化基因,打造历史与现实融合、文化与生态映辉的舒适、温馨、宜居的新型家园。城镇化建设难免对古村镇保护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只要注重古村镇的整体性保护、原真性保护、地方文化基因保护,就一定能够留住乡愁,传承文脉。在体现“保护优先”原则下的古村镇旅游发展,不仅可以因地制宜的解决当地农民利用本土资源就近就业创业的问题,而且能推动古村镇及其周边地区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古村镇旅游地规划可以在“景观信息链”理论的框架下有序进行,真正体现古村镇文化基因的挖掘和彰显。传统乡村旅游吸引物不外乎“村、景、人、物”四大要素,共同组合成有地方特色的村落景观,湖南萱洲古镇的保护与旅游规划就是典型的例子。可以预见,适应信息化和智能化社会发展趋势开展古村镇的三维虚拟景观呈现(VR),必将推动新型文旅产业--网络虚拟旅游产业的崛起。本研究是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基础上的应用性研究。
7.专利成果:古村古镇三维可视化展示平台V1.0(专利号:2017SR435053)
该成果是子课题三的关键技术成果。成果基于“互联网+”技术,实现传统村镇文化遗产网络化展示。实现了古村古镇场景的三维虚拟,并在场景快速建模、景观基因可视化等方面取得了技术突破。该成果已经应用于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的推介宣传中,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8.获奖成果:《家园的景观与基因----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深层解读》(湖南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本成果从分析、挖掘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角度,明确了中国传统聚落景观的区系特点和区域差异,提出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挖掘、提取、标准化、可视化、图谱化、应用化、数字化的途径和方法;探索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中国古村古镇保护与利用的“文化景观基因”理论、“胞--链--形”分析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旅游地保护与规划的“景观信息链”理论,有效促进了各地“特色旅游小镇”尤其是“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的建设,为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2017年5月本成果获湖南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9.获奖成果:《湖湘特色旅游小镇(村)开发建设研究》(湖南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本成果提出的湖南省特色旅游小镇(村)建设通过挖掘每个小镇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内涵,解决了如何实现一个小镇一个特色、一个小镇一个品牌的问题。提出在中西部地区应以就地城镇化为依托,形成“满天星斗式”的特色小城镇分布格局。可以通过发展旅游业和泛旅游产业的形式,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风情旅游小镇,以此助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本研究为历史文化村镇的个性化保护、数字化保护和城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借鉴。2017年5月本成果获湖南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二)阶段性成果清单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1.调研计划
进一步按照预定计划,扎实推进后期调查研究。继去年的湘南片区传统村镇调查之后,项目组计划按照传统村落所包括的村落格局特色、街巷空间特色、建筑特色、人文特色与自然景观特色等综合文化内涵,划分建筑基因、布局基因、环境基因、文化基因与活化利用等五个调查专题小组,于2018年7月28日至8月6日,组织项目组成员及部分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利用暑假开展湘中和湘西片区传统村镇景观基因调查研究,重点考察村镇包括邵阳市绥宁县关峡苗族乡大园村、寨市镇、在市苗族乡正板村、乐安铺苗族侗族乡天堂村、黄桑坪苗族乡上堡村、双江镇芋头村、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黄土乡皇都侗族文化村等。预期取得的成果包括:①积累区域传统村镇文化的第一手资料;②建构完善服务于科学研究与创意利用的专题性文化基因数据库;③编撰兼具有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特色化本科区域地理实习指导书;④促成一批高质量的系列论文和系列创意设计。
2.成果计划
围绕项目预期成果目标,大力推进阶段性成果打造。具体计划包括:①论文计划:围绕各子课题研究目标,加快撰写并发表高质量论文,在实现正式发表的已录用CSSCI论文3篇和已投CSSCI论文3篇之外,进一步修改完善并争取尽快发表现有的6篇拟投稿论文,并且通过近期调研之后的资料整理与数据入库和分析利用,撰写一批高档次系列论文,力争发表国外期刊论文3篇,国内CSSCI以上期刊论文5篇,超额实现“发表中英文论文15-20篇,其中包括英文论文3篇,国家级权威期刊论文5篇”的项目预期论文目标;②平台、专利计划:2019年完成“苗族文化”和“女书文化”等两个地方特色“文化基因”数据库原型系统并申请专利,同时完成系列创意设计及其专利申请,除已申报等待授权专利4项之外,新增设计专利与软件著作权5项;③成果报奖计划:积极打造阶段性成果,申报2019年度湖南省优秀社科成果奖。
3.学术交流计划
进一步加大后期项目组的学术交流活动,不断开阔项目组成员的学术视野与实践能力,丰富项目成果案例。具体计划包括:①主办会议计划:继续打造一年一度围绕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主题的《南岳论坛》会议品牌,计划承办1-2次中国地理学会二级专业委员会的学术年会(人文地理学年会或文化地理学年会,或期刊专业委员会年会);②学术交流计划:项目组成员拟继续广泛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与交流,计划项目组3人2018年8月29-30日参加《中国地理学大会》,并做主题报告《基于环境适应的居住文化空间响应及其文化基因形成》;继续派人参加一年一度的《世界遗产大会》,积极开拓国际合作途径、合作平台与合作项目。③国际交流与合作计划:不断扩大项目组成员前往国外访学交流人次规模,继项目组杨立国博士访学归来,计划胡最、彭慧军、黄翅勤、李伯华和窦银娣等在今明两年分别前往奥地利萨尔茨堡、美国俄勒冈大学等进行访学进修1年;继续参与协同单位中科院遥感所主持的“数字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项目,积极拓展参与协同单位中科院地理所主持的东南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项目。
4.成果推广计划
进一步加大项目后期对项目成果的宣传推介,具体计划包括:①报告推广:积极撰写服务党和政府决策的咨询报告,积极向《工作简报》报送工作进展、向湖南省委宣传部《社科成果要报》和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成果要报》投稿,力争被湖南省委宣传部《社科成果要报》每年采纳1篇,实现其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成果要报》采用“零”的突破。②会议推介:积极通过主办和参与学术会议对本项目成果进行积极广泛宣传,确保每次会议至少有一个项目成员的大会主旨报告或分会场成果报告。计划近期举办一次开放性的项目中期阶段性成果发布会。③应用推广:一方面积极推动面向市场的特色专项数字库平台的建成运营与案例展呈示范,促进面向领域的创意设计应用;另一方面,通过服务地方与国际合作的横向课题,实际应用项目阶段性成果中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实现项目成果的实践应用推广。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