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海外华人社区中华文化传承研究的中期检查报告

2018年12月03日15:46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目前本项目在首席专家陈奕平的带领和督促下,各子课题在资料收集、问卷和访谈设计、实地调研、学术交流和成果出版(发表)方面均稳步推进,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目前各项目负责人及主要成员已经完成著作一部,发表论文近20篇(详见成果清单),参与撰写相关著作4部,撰写高质量的研究报告1部,向省部委提交咨询报告5篇。

子课题“海外华人的认同”由代帆副教授负责,课题组开展了扎实的田野调查工作。进展情况如下:第一,已完成在菲律宾的田野调查,数据整理完成,研究工作正在开展,下一阶段为论文写作和数据分析;第二,完成在马来西亚的田野调查,数据整理完成。完成第一篇论文且已投稿,数据分析和第二篇论文正在进行之中;第三,初步完成在印尼的田野调查,目前正在录入数据,研究工作也在开展之中;第四,接下来即将进行在日本、美国、澳洲和拉美的调研,相关问卷已经准备完毕。

子课题“海外华人社团与中华文化传承”由石沧金研究员主持。目前课题组已搜集大量关于华人社团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涉及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节、马来西亚柔佛新山游神活动、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砂拉越总会中华文化沙龙、泰国潮州会馆传承潮剧、毛里求斯唐人街美食文化节、海南文昌南洋文化节、荷兰华人社团交流平台、印尼多家华人历史文化馆和博物馆、柬埔寨潮团与潮剧、美国旧金山华人传统庙宇文化活动、阿根廷华人筹建妈祖庙、澳洲华人佛教组织文化活动等等。根据自身既有的研究成果、研究经验以及心得,本课题组已初步构思了华人社团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机制、路径。我们认为,要持续有效传承华人传统文化,社团要“内外兼修”,既要苦练“内功”,“外功”的修炼同样重要。就内部机制而言,华人社团领导性总会建立相关组织,如华人历史博物馆、华人文化博物馆等,并在重要华人社团普遍建立文化组织,这是永续传承中华文化的组织保障。从外部因素来看,华人社团与所在国政府及相关社团组织、以及与祖籍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尤其是侨乡地区)建立有效的合作、沟通、交流平台、机制,也是华人文化长久传承、永葆发展生机的关键因素之一。课题组已经完成论文5篇,编写论文集一本。

子课题“华文传媒与中华文化传播”由彭伟步教授主持。目前课题组通过实地调研和华文媒体的文本分析,作者收集了大量有关华文媒体的研究案例和相关资料。彭伟步教授曾赴印度尼西亚、老挝、柬埔寨调研,收集到大量的一手材料。他通过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海外华文新媒体无论是数量,还是在影响力方面已经追上了传统媒体。在东南亚,建立在传统媒体基础上的华文新媒体实现了对传统媒体的赶超,成为了东南亚华人社会重要的文化传播工具。从报纸的文艺副刊、电视的娱乐节目与电视剧、广播的说书、讲古以及广播剧以及新媒体的资讯,以及华文传媒与华人社团联合举办文化游行活动等角度,探讨华文媒体在华人社区传播中华文化的可行性与可能性。2017年1月-2018年7月,课题组共发表10篇论文,已开始转入子课题的专著撰写工作。

子课题“华文学校与中华文化传承”由宗世海教授负责。本课题组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均为暨大华文学院的老师,在开展华文学校的相关调研方面拥有独特优势。文学校课题主持人及成员利用到加拿大、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柬埔寨、缅甸等国参加会议、授课的机会,考察当地华文学校和华文教育工作。目前共考察华校12间;访谈华文教育工作者以及资深华人社会活动家、领袖15人。课题组还利用微信、电话、邮件等方式,对海外华文学校办学经费和华文教师待遇等问题进行调查;与此同时,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为来自美国、意大利、奥地利、印尼、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华文教师授课,建立了微信群,保持联系沟通,及时获取信息。本课题成员已经完成学术论文2篇,分别是王焕之的《世界“汉语热”背景下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的困境和出路》和刘振平、赵守辉:《汉语在新加坡社会中的功能变迁:布迪厄语言社会学视角》,均发表于《华文教学与研究》。还有两篇学术论文已经基本撰写完成,准备近期投稿。

子课题“华人社区中华文化传承的战略和对策”由李爱慧副研究员主持。该课题组目前对美国、拉美、英国、日本等国华人社区的文化传承现状开展了调查研究,尤其着眼于华人社区文化团体的中华文化传承功能、作用和影响的研究。在国内对国务院侨办、中国侨联、广东省侨办及侨联、福建省侨办及侨联、江苏省侨办侨联的侨务文化工作进行了资料搜集、整理,也访谈了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目前课题组主成员目前共发表相关论文5篇(详见成果清单)。此外,子课题主持人李爱慧于2017年10月完成国务院侨办2016-2018年度课题:《华社文教界人士及团体在人文交流中的作用研究——以北美地区为例的结题报告》,共计4万字。报告主要涉及美国和加拿大的文化艺术界精英、学者、华侨华人文艺团体及学术团体在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推进中外人文交流中的作用。李爱慧参与撰写《海外粤籍华侨华人社团发展报告》(暨南大学,2018版),主要负责美国粤籍华侨华人社团部分(共2万字),其中涉及粤剧社及其他文缘性社团的状况。李爱慧参与撰写《海外华侨华人与广东改革开放》一书,负责“海外华侨华人与广东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一章(约5万字),其中涉及“海外华侨华人与广东的对外文化交流”(约2.5万字),该书已交出版社,年内出版。

在五大子课题之外,本项目还另设了“华人社区文化传承案例库建设”团队,由暨南大学图书馆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主任王华负责。子课题组目前主要有3人组成,1人总负责,1人具体负责数据库平台搭建、1人具体负责数据收集整理与上传,由于数据量大、分析标引以及数据管理工作繁重,拟增加1位数据分析人员。目前在王华的带领下,该团队在案例库建设方面已取得了一定进展:

数据收集范围、渠道、信息标引等论证,以及部分信息上传等工作,主要是做了一些资料收集、数据整理等基础性工作,已完成数据库结构设计、发布系统、浏览系统、站内检索系统等代码编写,并进行栏目设置、后台管理、平台测试等项工作;进一步完善案例库数据库的结构与功能,增加图表视频上传功能;

通过与侨生、海外华文文学作家的接触交流,特别是与老挝的林英才、缅甸的谷增文交流过程中,在个体或家族对中华文化海外传承、传播方面,收集了一些材料;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调研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华裔馆、华社研究中心、董总、新纪元大学学院、南方大学学院等机构有关华侨文化传承的文献资料。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在实地调查研究和数据搜集整理方面,从国外和国内分头开展,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会、深度访谈等形式。从国外调研看,目前各课题组对东南亚和北美地区各国的专题调研较为深入,已发放调查问卷数千份,收回和录入问卷数据近2000份,深入访谈近50人;对欧洲、拉美、澳洲、非洲等地华人社区的专题调研起步晚一些,主要是借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顺路调研,因而数据和案例的搜集和整理相对薄弱一些。在国内调研看,目前课题组主要是对涉侨部门(包括国务院侨办及几个重点省的侨办、中国侨联)进行了调研,对其他涉侨民间文化团体、文化传媒公司等的调研略有涉及,还未全面展开。

在文献收集整理方面,各课题组依托暨南大学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同时尽可能利用国内外华侨华人研究较为突出的高校图书馆、科研院所等广泛搜集相关中英文著作和论文上千种;此外,也利用实地调研的机会,搜集华人社团、华文学校、华文传媒、国内涉侨部门的未公开发行的刊物、通讯、资料等。

在学术交流方面,各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积极参加相关的国际会议和国内会议,在会上展示阶段性成果,与参与者交流研究心得,同时也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到暨南大学举办讲座。

为推动南非祖鲁民族文化在中国以及中国民族文化在南非的传播,“南非祖鲁-中国文化促进会”于3月5日在约翰内斯堡皇宫会议中心举行了成立大会暨首届理监事会就职典礼。首席专家陈奕平教授应邀参加南非文化活动并在成立仪式上发言。陈奕平以“民心相通之桥梁:华侨华人在中国-南非关系中的作用”为题,进行了英文发言。

首席专家陈奕平教授参加全国“侨乡侨文化研讨会”并做主题发言。2017年3月1日,国侨办副主任郭军和来自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省份的侨务部门领导以及有关专家学者近20人到访江门,并在江门组织召开了全国“侨乡侨文化研讨会”,就进一步明确侨乡地区侨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丰富侨乡文化建设工作的内容和手段展开了深入讨论。课题首席专家、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副院长陈奕平教授出席会议并做题为《侨乡跨国联系与文化建设》的发言。

2017年11月17日至18日,2017年侨乡侨文化保护理论与实践现场会在江门召开。来自广东、福建、浙江、海南、云南、广西等侨务大省、重点侨乡的政府相关分管负责人、华侨文化专家学者等近200人参加会议。陈奕平教授参加此次会议并与其他学者进行了讨论。

2017年11月10日,在中国-拉美国际博览会举办期间,“一带一路”倡议与中拉人文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来自阿根廷、智利、巴西、美国、古巴、意大利等国内外约60名拉美研究学术界的专家参与,约40名专家学者在大会上发言。陈奕平教授参加了此次珠海举行的会议,以《华侨华人与中拉合作》进行专题发言。

2017年4月,代帆所主持子课题组赴菲律宾马尼拉中国城调研,考察华人社区的文化传承,对菲华青年企业家俱乐部、旅菲华侨工商联总会的华人进行访谈和调研,并且完成了在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的问卷调查,回收全部问卷,目前正在录入问卷数据,并且调研印尼的问卷已经制作完毕,待进行调查,需要联系印尼方面,该子课题组还委托马来西亚学者以马来西亚新村或华人社区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目前正在开展之中,明年上半年完成。

石沧金所主持的课题曾赴印尼、柬埔寨、老挝、荷兰、比利时、德国、美国等多国调研,访问上述国家华人社会中许多有代表性的社团,并尽可能做针对性访谈,特别是针对重要侨社领袖和侨团负责人进行访谈,获取了关于当地华人社会发展的宝贵信息,收集到包括纪念特刊等在内的华人社团许多珍贵资料。课题组也利用各种方式,通过各种途径,例如经常登录重要华人社团的网站,不断与社团负责人进行信息交流等,搜集到关于华人社团与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很多文字资料,主要为论文、著作、新闻报道等。

2017年7月25-28日,子课题主持人石沧金参加由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宁化县人民政府联合在福建宁化县主办,“伏虎禅师信俗文化学术考察活动”。8月9-12日,石沧金参加由澳门临水宮值理会主办的第二屆澳门陈靖姑文化国际研讨会,提交并宣读论文“珠三角地区和澳门的金花夫人信仰及比较”。11月24-26日,石沧金参加华侨大学、马来西亚南方大学学院主办的第二届中马“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并宣读论文“海南侨乡和东南亚华人社会的水尾圣娘信仰”。

宗世海所主持的子课题组完成对印尼、意大利和加拿大的调研。子课题主持人宗世海于2017年8月4日至10日,赴加拿大多伦多市出席学术会议,并开展调研。8月5日,宗教授出席了在多伦多大学圣乔治校区-安省教育学院举行的“第五届国际中文教育研讨会”,发表了题为《再论海外华文教学的质量及其控制》的学术报告。8月6至9日,宗教授出席了海外中文教师协会研讨会,并分别参观了本地全日制华人私校叶氏中文学校、启迪教育周末中文学校、非凡周末中文学校、TYT潜能教育中心课后及周末中文学校、具有百年历史的顶级西人私校Upper Canada College,加拿大GTA汉语考试服务中心、加拿大种子教育机构、当地的中国书城。最后,宗教授还接受当地华文电视台嘉华视讯WOWTV 专访,就海外华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发表意见。

彭步伟课题组成员于2017年4月访问印尼、柬埔寨、老挝,并进行了相关调研。彭步伟所主持的子课题组参加了2017年9月在成都举办的“海外华文新媒体论坛”(参见人民日报海外网),同月参加了侨办在福州举办的“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彭伟步教授利用华文新媒体,拟定了海外华文新媒体发展报告(2017),并利用华文新媒体数据发表了4篇论文。参加了2017年在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举办的西部媒体发展论坛,与学界分享了研究成果。

子课题组主持人李爱慧2017年7月底赴黑龙江省黑河市参加华侨历史学会七届二次理事会议期间,对东北旅俄华侨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考察;又于2017年11月17-21日赴日本长崎参加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学术研讨会期间,通过和与会学者的交流,共同探讨了东南亚、日本、欧洲、北美洲等地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及与祖籍国(地)的跨国联系;在会议间隙对长崎的中华街进行了考察。子课题主持人文峰于2017年6月初与陈奕平教授、李明欢教授赴欧洲意大利等国进行调研,与当地侨领举行座谈会及研讨会。子课题成员莫光木于2017年11月10日参加“一带一路倡议与中拉人文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珠海横琴新区),发言主题《智利侨社公共外交探析》。

(三)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本课题主要成员参与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华侨华人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研究”结题成果(共50多万字)已经由暨南大学出版社于2018年4月出版,受到学界极大的关注与充分的肯定。(详见第二部分)

由彭伟步教授撰写的海外华文新媒体发展报告(2017)(共15万字),2017年9月日在成都召开的第二届海外华文新媒体高峰论坛上发布。报告首次以华文新媒体作为研究主体,全面总结发展动态,深度探究传播趋势,为全球华媒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工作简报《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海外华人文化传承课题的工作简报第1期》和《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海外华人文化传承课题的工作简报第2期》已经报送全国社科规划办,并挂在国家社科基金网站(http://www.npopss-cn.gov.cn/n1/2017/1214/c410262-29707526.html)。

(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和意见建议

1.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综合各子课题的情况,研究中普通存在的问题是:问卷调查和访谈等调研工作量大,数据收集比较难,因此进程比较缓慢;数据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案例收集需要进一步加强。不同子课题在阶段性成果的发表上有些许差距,有些子课题偏应用型研究,成果撰写比较快,数量多,刊发等待的周期也很短;有些子课题属于基础性研究,成果撰写时间长,发表论文时等待审核和刊发的周期长,所以成果相对较少

接下来将会加快进度,同时进一步完善团队建设,纳入更多的专家,加强对数据收集、筛选与整理,加大力度收集一手案例资料。接下来希望有更多机会参访重点的、有代表性的海外华人社团、华文学校、华文传媒,收集资料并进行访谈;争取在华人社区举办中华文化活动时能够亲自参与,获得现场观感,并收集各种资料及做访谈。关于深入探讨、总结海外华人社区传承中华文化的体制与机制这一本课题的核心问题,我们还要做更多的思考和探索。同时,要加快推进阶段性论文、研究报告的撰写和发表。

2.研究心得

通过课题研究,有许多收获:一是收集了大量数据和资料,为以后的研究打下数据与资料基础;二是对海外华人社团、华文学校、华文传媒的发展动态与文化传承和传播规律有了更深的了解,并思考从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进行交叉,推进课题的理论研究;三是发表了一批论文,并且在澎湃客户端发表论文,引起业界与学界的关注

3.意见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课题的理论研究,理论才是维护学术生命的本源,没有理论研究,课题只能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二是大量访问相关学者,了解他们对此课题研究内容的看法,从中获得更多的启迪;三是要加强业界接触,了解他们对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有何新的看法。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在本课题研究资助的基础上,子课题负责人也获批了其他相关课题多项,展现出本课题研究的溢出效应。

1.子课题主持人石沧金获批《广东华侨史》2016年专项课题(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特别委托项目)《马来西亚粤侨民俗史研究》,经费10万元。

2.李爱慧副研究员于2017年9月获批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融入之路:二战后美国华人社会的转型与发展。该项成果辟专章分析和阐述了美国华人的文化传承状况。

3.莫光木老师申报的《拉美华侨华人及其在构筑中拉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研究》,获得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课题立项,立项时间,2017年11月8日,立项经费4万元。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一)代表性成果简介

1. 刘泽彭和陈奕平等著:《华侨华人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本书是由本课题主要成员参与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华侨华人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研究”的结题成果,其中有不小的篇幅涉及海外华人社区中华文化传承和传播问题。本书从多学科视野探讨华侨华人与中国软实力建设的关系,梳理华侨华人资源,分析华侨华人在中国对外文化传播、公共外交、国际形象建构以及国内经济繁荣、政治文明、民族团结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并通过大量问卷进行实证分析。在借鉴印度、爱尔兰、以色列等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新形势下对外工作的战略目标,提出软实力视角下的侨务工作战略与对策。

全书注重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调研、横向比较等方式展开研究,将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从理论上探讨华侨华人与中国软实力建设的关系,从实证上对华侨华人在中国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阐述中国软实力及华侨华人作用研究的趋势与特点。

2.彭伟步等著:《华文新媒体研究报告(2017)》,2017年。

成果简介:报告首次以华文新媒体作为研究主体,全面总结发展动态,深度探究传播趋势,为全球华媒融合发展提供参考。调查分析了海外华文新媒体发展状况与布局,参照比对了西方主流媒体创办华文新媒体新动态,纪实梳理了华文传统媒体转型与融合。同时,报告科学制定了华文新媒体运营模式与发展策略,客观综述了华文新媒体社会影响与舆论引导,更是宏远展望了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华文新媒体与中国企业的走出去。

报告的核心论点是:海外华文传媒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几乎覆盖全球的华人华侨,构建了一个全球性、多元化、立体式的传播网络,不仅在海外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而且逐渐对整个世界舆论格局产生影响,是成为凝聚华人力量,维护华人权益,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族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华文传媒能够发挥媒体舆论形成与引导作用,评估舆情,为中国提供各种舆情,适时进行舆论引导,承担沟通的工作,发挥华侨华人的中间桥梁的作用,扩大中国政治话语的影响力。

海外华文媒体不仅维护华人良好形象,而且也提升了中国国家形象。在我国建设一带一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成中国梦的早日完成的历史背景下,作为已经走出去的媒体,海外华文媒体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世界华文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积极传播者;是拓展民间外交、发展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积极推动者,是世界和平和人类文明的创造者、繁荣者和推进者。开展“侨”文化传播,提炼“侨”精神,有助于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我国文化建设和传播,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塑造我国良好国家形象。

3.彭伟步:《外媒创办中文新媒体对中文国际传播的反向挤压》,《对外传播》(2017年1期)。

成果简介:本文指出,发生在中国的事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媒体重要的新闻来源。为了避开我国政府对外国媒体在华从事新闻传播业务的管理,西方媒体借助各种渠道和平台开展面向中国及海外华人的传播活动,要么借助中国已有的社交媒体设立公共账号,要么创办直接中文网站甚至中文客户端,面向中国公众和全球华人传播。这些由西方媒体创办的中文新媒体,不仅逐渐占领了中国财经市场,而且传播西方价值观,对中文国际传播构成了重大挑战,甚至实现了对中文国际传播的反向穿透,加剧了中文国际传播的压力。

4.石沧金:《海南侨乡和东南亚华人的水尾圣娘信仰考察》,《2018年马来西亚华人民俗研讨会论文集》,吉隆坡:马来西亚策略资讯研究中心2018年。

成果简介:海南岛的两座水尾圣娘祖庙,只是因为称呼的巧合而相同,但其信仰实质差别很大。文昌水尾圣娘主要是海神,定安水尾圣娘可以认为主要是家族神或祖宗神;前者在海南岛传播较广,在海南岛民间信仰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后者。水尾圣娘虽源于南天夫人,却又不等同于南天夫人。水尾圣娘信仰逐渐压过或代替南天夫人信仰,大约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水尾圣娘信仰在东南亚地区华人社会有着广泛分布。在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分布广泛、影响较大的是海神水尾圣娘。正是文昌籍华侨华人将水尾圣娘信仰传播至南洋甚至更远。在海南原乡,水尾圣娘往往在庙宇中占据主神地位,而在东南亚的华人寺庙中,水尾圣娘往往是作为天后的副神而奉祀的。文昌水尾圣娘庙祖庙与海外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地位非常独特而重要。水尾圣娘信仰是海南岛极为重要的民间信俗文化品牌,也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资源。本篇论文系统深入研究水尾圣娘信仰,在民间信仰研究领域具有比较重要的学术价值。

5.朱巧云:《论当代海外华人古体诗词的经典特质与经典化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7年12月第4期。

成果简介:论文简要追溯了百年来海外华人古体诗词创作的历程,探讨了海外华人古体诗词的经典特质及经典化的多元路径。认为海外华人古体诗词已经积累了深厚的历史底蕴,涌现出众多的作家作品,具备了经典化的基础。海外华人古体诗词经典化的研究对于建构海外华文文学史、海外华人移民史以及研究古体诗词的现代性、变异性等问题都有重要的意义。

6.王焕芝:《世界“汉语热”背景下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的困境和出路》,《华文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2期。

成果简介:世界“汉语热”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强化汉语国际教育与华文教育之间的共生机制,消减共生阻尼机制成为当下学者关注的焦点。马来西亚华文教育面临着诸如国家层面单元化教育政策的挑战、中国汉语国际推广机构与华文教育机构之间缺乏常态化沟通机制、市场层面国际学校的激烈竞争以及华文中小学自身发展的瓶颈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持华人族群的民族性,大马华社需要在文教政策方面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华文学校亟需推进以提升教育质量为主旨的教育改革;中国政府需进一步整合汉语国际教育与海外华文教育资源并构建两者之间的常态化沟通机制。

文章的主要结论是:1)宽松的文教政策空间是未来华文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2)以提升教育质量为主旨的教育改革是未来华文教育发展的原生动力;3)对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是未来华文教育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力;4)制度化解决华文小学与华文中学发展问题是未来华文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7. 刘振平、赵守辉:《汉语在新加坡社会中的功能变迁:布迪厄语言社会学视角》,《华文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4期。

成果简介:由于社会和语言政策的变革,汉语在新加坡的功能不断发生变迁。1919 年现代标准汉语取代汉语方言成为华校的教学媒介语,1986年后又被英语取而代之。同时,1979年后随着“讲华语运动”的开展,华语逐渐取代汉语方言成为华族社群的主要交际用语,然而,到了2004年被英语取而代之。目前,华语在新加坡社会主要发挥传承优秀华族传统文化的功能。本文尝试运用布迪厄的场域与文化资本理论,对华语在新加坡所发生的这两次重大功能变迁进行阐释。

布迪厄研究语言的目的是通过分析社会不同阶层的语言使用反思语言的象征性权力关系。他从语言社会学视角对语言本质进行解读,认为语言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而且是一种象征性暴力符号(Bourdieu & Wacquant,1992:189;赵杰、刘永兵,2013),它标志着更深层次的权力关系。国内对他的众多研究多是围绕他对社会学的贡献,而鲜见对其语言与社会互动理论的研究和应用(赵杰、刘永兵,2013)。我们认为,从布迪厄语言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华语得以成为新加坡官方语言之一,并在学校里被教学,是政策制定者充分意识到了语言资本可以在不同场域体现其价值的结果;而华语的教学媒介语功能的失却,以及正在逐渐被排除出家庭领域,则是由语言的资本和权力本质决定的。我们相信,利用布迪厄理论的“场域”与“符号资本”等核心概念,分析华语在新加坡近一个世纪来的两次重大功能变迁,不但可以对有效揭示华语在新加坡的历史变迁的复杂性和微妙的社会政治关系提供另一类视角,而且对我们理解汉语在海外其他华人社区的传承及非华人社区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在方法论方面也具有相当的启迪意义。

8.文峰:《海外华社与中外文化交流:角色、实践与路径思考》,《海外华人研究》(第一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

成果简介:本文首先探讨了海外华人社团参与中外文化交流的理论依据和角色优势,继而选取了泰国潮州会馆、美中文化协会、英国广东华侨华人联合总会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社团进行案例研究,比较分析了这三个社团在中外文化交流实践中的角色与主题、渠道与方式、作用与效果方式上的共同点和差异之处,总结出海外华人社团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一些基本规律。

论文对海外华社参与中外文化交流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制定中外文化交流战略发展规划,加强指导海外华人社团开展文化活动。第二,加大文化交流产品品牌的开发,创作打造一批适合华人社团开展交流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作品,提升震撼力和影响力。第三,提升海外华人社团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提高他们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相互交流的自觉性和使命感。第四,通过设立面向海外华人社团的中华文化推广基金和相关项目,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同时引导海外华人社团争取当地政府及社会的支持。第五,加强华人社团文化交流能力提升建设,涵养文化交流资源,增进各类社团之间合作交流。第六,路径创新,鼓励华人社团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文化交流可以不限于文化渠道,华人社团仍然可以借助商业网络、社会网络等开展活动。第七,支持华人社团融入当地社会文化,引荐更多更好的文化项目和团体来中国交流。第八,加强对中外文化交流活动规律的研究,引导海外华人社团提高促进文化交流活动的质量和影响。

9.李爱慧、张强:《美国华人文艺团体及其功能探析》,载《八桂侨刊》2017年第1期。

成果简介:华人文艺团体在美国的建立和发展,是中国移民在美国构筑和维系族群文化生活及娱乐天地的集中体现。早期来自广东珠江三角洲的华人移民自踏上美国国土,就搭起具有广府乡土特色的粤剧戏台,并组建起粤剧社自娱自乐。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粤剧社都是美国华人社区的主要文艺团体,有不少一直到今天仍然存在。1960年代中期之后,由于美国新移民法的通过实施,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及中美建交一系列因素的推动,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赴美华人移民数量迅猛增长,其中有不少人是文艺人才。以他们为主导,更具现代气息的各类华人文艺团体纷纷成立,其中具有大众普及特色的就是数量众多的合唱团。这些华人文艺团体发挥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构筑族群文化空间,凝聚美国华人社群的重要作用;同时它们与祖籍国同行密切往来,构建起跨国界的文化共同体。它们不仅在美国土生华裔青少年中间传延文化星星之火,而且积极向当地社会展现中华音乐,搭建起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桥梁。

10.莫光木:《智利华侨华人历史与现状探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8年第1期。

成果简介:论文梳理了智利华侨华人自19世纪以来的移民历史轨迹,探析了智利华侨华人的社会特征、职业特征以及智利华侨华人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指出智利侨社的文化传承任重道远。作者通过问卷调查,考察了当前智利华侨华人文化传承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智利华侨华人数量相对不多,但由于新移民众多,侨社在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尽管“新侨”对于后代接受中华文化教育有较为一致的认识,但他们大多处于创业初始阶段,投入文化传承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和教育体系,他们只能将孩子送到当地的西文学校学习,只在周末的时间将孩子送到中文学校学习。此外,智利侨社中文学校数量偏少,也客观上影响着智利华侨华人学习中文的热情。可喜的是,智利华社较为注重“网络社区”建设,开办了智利中文网、智利华人网、智利华商总会网站等较为活跃的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其他中医保健、文化宣传等微信群也是智利华侨华人广泛运用的文化传播手段。当地华社在中国驻智利使领馆、国务院侨办等部门的支持下,在智京中华会馆、智利华商联合总会等社团的引领下,愈发重视开展华文教育、兴办华文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积极推广中餐文化和中华文化,这无疑给智利华社传承中华文化带来希望。

11.文峰:《海外华人社区“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研究——基于英国牛津的个案》,《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7年第4期。

论文以英国牛津华人社区为研究个案,探讨了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支持理论及其在空巢老人研究中的应用、牛津华人移民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论文调研了华人移民空巢老人在社会融入中的问题,介绍了牛津华人中心的运作对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调研结果显示,全球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人社会支持问题愈益引起各国关注,但与当地主流和华人社会存在“双重距离”的华人移民空巢老人却一直属于被忽视的群体。华人移民空巢老人在生活起居、精神慰藉、经济条件、医疗服务、信息获取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亚需社会支持。牛津华人中心基于华人社会需求和历史发展机遇而诞生,并逐步构建了以其为核心平台的多主体参与、多层次展开、多方式实施的社会支持体系,聚集各类资源,调节服务供给,推动了华人移民老人社会支持的发展。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在华侨华人聚集较多的国家,选取10个左右的知名唐人街,安排学生赴当地对华人社区传承中华文化的情况展开深入的问卷调查和访谈。

围绕“海外华人中华文化传承”为主题,召开一次专题国际学术研讨会,预计邀请60-80名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参加会议,会后择优出版论文集。

代帆提出的研究计划:

1.继续完成在日本、美国和拉美等国的田野调查和研究,尤其是选择少数拉美国家进行田野调查和问卷调研。

2.在上述问卷调研的基础上,完成相关论文写作。

石沧金提出的研究计划

1. 进一步深入思考华人社团有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体制和机制,进行有系统总结;

2. 通过重要华人社团网站及华文媒体网站,加强搜集资料的力度,尤其是收集关于华人社团活跃地区的资料、信息。

3. 计划前往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调研,尤其是亲自参与华人社团举办的重要文化活动,比如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节、柔佛新山游神活动等。

彭伟步提出的研究计划:

1、进一步加强数据收集和整理,完成海外华文新媒体的数量统计工作;

2、进一步加强海外华文媒体在海外华人社区传播的案例收集与整理,为撰写著作打下资料基础;

3、进一步加强对相关学者的访问,从中获得新的研究灵感,并推进研究工作的理论化与科学化;

4、进一步加强与业界的联系,密切与他们的合作,了解他们在文化传播中的心得与体会,为课题研究提供新的数据、资料和视角

5、撰写论文3篇,期望在高级别刊物上发表;

6、撰写质量高的著作,力求在明年3份完稿。

宗世海教授提出的研究计划

1.理论研究:

华文学校在华人社区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究,宗世海执笔;

华文教材在华人社区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究,苏政执笔;

2.区域实践研究:

澳大利亚华文学校在华人社区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究,张玉喆执笔

马 马来西亚华文学校在华人社区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究,张玉喆执笔

王华教授提出的研究计划

案例数据库的分类体系现为:侨务机构、海外华人、华人社团、华文传媒、华文教育、华人社区六个部分,每条记录需总结出具体措施,由于大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媒体,详简不一,很难对每一条记录做出具有各自特点的总结,而且,在信息整理过程中,发现许多信息无法纳入此分类体系。为此,经案例库子课题组成员多次商讨,现拟对数据库的分类体系修改如下,对涉侨国别或地区、机构以及一带一路进行标引,并对相关图片和视频进行上传。修改后的优点:主要依据现有信息涉及的文化门类进行分类,分类清晰,界限明确,易于信息的分类、存储与浏览;无须每条总结措施,易于操作;标引一带一路,可单独聚类浏览予以突出;标引国家或地区,可进行聚类浏览,直观显示;标引活动的组织机构或社团名称,可进行聚类浏览;增加评论与研究,汇集社会评价、总结反思以及理论研究,提升高度。

李爱慧课题组的研究计划

2018年9月底和10月底,准备借赴美国康奈尔和澳大利亚墨尔本开会的机会,赴当地的华人社区开展调研。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