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俄媒体交流、战略传播与全球治理中制度性话语权的构建研究的中期检查报告

2018年12月03日15:37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1.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项目自2016年底立项以来,即按照原定研究计划展开具体研究工作。目前,项目执行情况总体上比较顺利。本项目下设总课题和五个子课题,在为期一年半的时间里,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首先,课题组收集了相关研究性文献和政策性文件,并对已有文献做了梳理,厘清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撰写了研究报告。

文献资料的收集不局限于2016、2017年中俄媒体交流年期间,而是呈现了中俄关系、中俄媒体交流的历史源流,以及这种交流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合理性。通过这种历史的追溯和论述,提出更具前瞻性和持续性的战略建议。在战略层面,课题组重点收集和研究了中俄政府各自对两国关系定位进行描述的文件,中俄双方分别制定的面向对方的战略定位、战略设计的政策性文件,中俄双方签订的战略性合作文件,中俄双方对美关系的政策性文件,中俄双方分别对全球治理、媒体战略发布的文件,以及两国领导人分别对媒体的看法、发表的谈话等。

在已做的研究中,明晰了中俄媒体交流与合作、媒介及战略传播生态系统、全球治理生态系统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中俄媒介交流合作的具体内容,及其对战略传播、全球治理话语权提升的影响。具体来讲,如何通过中俄媒体交流合作构建中俄媒体共同话语空间,形成媒介的国际话语权和提升战略传播力;如何选择恰当的战略传播战略,并通过有效的战略传播提升中俄在全球政经及安全治理中的话语权,进而提升中俄在全球治理和全球战略稳定中的作用和地位。特别着重论证了中俄媒体交流合作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媒体交流合作有利于增加战略传播效果。媒体交流合作在有效传播、畅通信息、沟通民意、增加信任(互信)、塑造共同价值、形成规则/规范、有效治理(化解冲突)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媒体交流合作、构建公共话语空间增进战略传播/公共外交效果,提升中俄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全球秩序;二是,媒体交流合作有利于提升全球治理的参与性、民主性、公平性。媒体交流能够让话语权弱的国家发出自己的声音,增强全球治理中弱小国家/主体发声的权利和被倾听的权利,增强话语权均衡性、公平性, 促进世界多极秩序的形成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打破阻碍、消除歧视,增加不同地区人们之间共享和平发展的机会。这部分研究内容在整体研究中起总领、导引作用,为后面的子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

除了研究报告,课题组围绕媒体合作的话题撰写了论文《全球治理中的媒体与“一带一路”媒体合作》(发表在《国际传播》2018年第2期)。

子课题一、中俄在全球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及中俄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

子课题一是整个课题的背景分析和基础研究部分,对中俄两国所处的国际舆论环境、两国目前在全球治理结构中的地位以及所采取的相应的战略传播策略进行对比分析,指明两国通过媒体交流构建全球治理话语权的背景及原因,为后续的子课题研究提供背景性和基础性知识准备。

课题组对文献资料进行了广泛的搜集和仔细的研读,不仅收集了以往涉及该问题的大量学术文献,而且重点收集和研究了中俄双方分别针对全球治理、媒体政策发布的文件等。此外,除了密切关注“中俄媒体交流年”两国媒体合作的案例资料,还搜集和查阅了中俄媒体交流史方面的资料。为深入了解西方话语霸权的内在成因机制,课题组对西方国家媒体主导国际舆论的典型个案也进行了分析;还对中俄媒体交流合作的个案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研究,分析其经验和教训。

在研究报告中,讨论了国际舆论、媒体、全球治理三者之间的互动机制,分析了中俄在全球治理话语权上处于弱势的现状,探讨了中俄媒体开展全球战略传播协作的可行性及意义。此外,撰写了论文《国际传播“假新闻”传播战略的多层次分析》、《新语境下中国国际传播研究的局限与突破——基于“一带一路”传播研究的思考》。

子课题二、俄罗斯国情文化特质与媒体交流、构建共同话语空间的利益诉求及战略传播取向

子课题二主要分析了俄罗斯国情文化特质与该国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通过媒体交流构建共同话语空间过程中的利益诉求及战略传播取向。通过挖掘、刻画俄罗斯的民族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特质,对俄罗斯对外政策与战略选择的深层次原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加清晰地观察到俄罗斯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恰当地评估不同合作策略的优劣势,以便有准备、有针对性地选择中俄合作和建立伙伴关系的策略,实现双赢。子课题二旨在了解俄罗斯与中国开展媒体交流进而构建共同话语空间的原因和目的,中俄两国开展媒体交流的现实基础与利益结合点,思考中国该采取的相应对策。做到知己知彼,为推进和落实“中俄媒体交流年”战略成果提供理论支持。

课题组搜集了有关俄罗斯国情文化、中俄地缘战略、中俄媒体合作、国际话语权等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完成了整理和分析工作。对中俄媒体交流的相关项目负责人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的内容包括对于政策的理解、媒体国际交流与联动机制的具体制定过程,考察其中异同,找到中俄媒体交流合作构建共同话语空间的利益契合点。一方面,对中俄两国的媒介认识、战略诉求、政策法规、媒介体制等领域进行了对比分析;另一方面,对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世界对中俄的战略传播和中俄为争夺国际话语权进行的战略传播进行对比解析,提出有助于政策制定的建议。此外,以RT电视台和卫星通讯社近年来的典型活动作为案例文本,分析了俄罗斯对外传播的特点和取向,总结其优势和问题。一方面可以验证宏观研究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对其传播行为的分析,提供中方一个取长补短的路径。撰写了报告《“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在国际传播中的话语权建构研究》、论文《评价视角下对俄罗斯媒体一带一路报道的话语分析》。

子课题三、中国的对外传播经验、战略传播路径选择与制度性话语权的构建

子课题三基于我国战略传播和对外传播视角,结合当下国际格局中我国所面临的诸多挑战,探索我国在全球治理过程中构建制度性话语权的战略与战术问题,为我国建立战略传播体系和构建制度性话语权做必要的理论准备。在报告中主要探讨了中国对外传播与交流的经验,着重对中国媒体对俄传播、中俄媒体交流合作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评估、反思。通过反思和评估历史经验,找出能够利用经验、规避问题的国家战略传播工具、方式。

课题组重点收集和研究了与话语权相关的文献,以及有关战略传播、对外传播等方面的文献。所收集文献呈现了战略传播、国际传播、国际话语权构建的历史源流以及制度性话语权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合理性问题等。在媒体国际协作与交流合作层面,除了收集官方文件之外,课题组对相关媒体负责人进行了深度访谈。通过深度访谈,全面完整地了解到决策者对于战略传播维度下媒体国际联动与协作机制的认知以及对话语权的博弈情况。课题组使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了中西方主流媒体在服务国家话语权建构方面的表现。选取中美两国的主流媒体,对比双方在话语权呈现上的方式、程度、强度上的差异,同时提出改进建议。内容分析所得到的主要是文本表层的特征,而对于文本深层的意义,则只能通过文本分析获得。在对外媒体方面,选取了三家纸媒(《中国日报》、《纽约时报》、《俄罗斯报》)、三家电视媒体(中国CGTN、美国ABC以及俄罗斯RT电视台)进行文本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国家形象、对中国的态度、各自的利益观、意识形态等。通过符号学、批判话语分析判断其话语的异同以及中国制度性话语权构建空间的宽度和广度。撰写了论文《新闻叙事学视阈下<中国日报>“一带一路”对外报道研究》、《依附性权力:对<纽约时报>“丝绸之路经济带”报道的批判性话语分析》、《构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叙事范式理论视域下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分析》。

子课题四、中俄媒体交流、战略传播的耦合与共同话语空间的构建

子课题四主要探讨了中俄媒体交流合作平台建设、制度形成、模式选择、活动安排及其对中俄媒体交流合作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媒体交流合作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影响,探讨中俄媒体交流对媒体话语权构建、共同话语空间构建的影响和作用,进而探讨中俄媒体交流合作对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的作用。子课题一到子课题三梳理了全球治理结构中的中俄以及两国战略传播的特性、路径选择、影响因素,从宏观的全球治理到中层的战略传播“由大到小”展开论述。子课题四则从微观的中俄两国媒体交流入手,以此来看媒体交流对中俄两国战略传播、全球治理的影响,从微观到宏观“由小到大”来认识中俄媒体交流的战略意义。

对文献的广泛搜集和研读以及对案例的深入解读是该子课题的重要研究方法。课题组阅读了大量文献,还重点收集和研究了中俄双方媒体合作的案例资料,中俄双方媒体和新闻教育单位交流合作签订的协议、文件等。

课题组从两个层面观察2016、2017年“中俄媒体交流年”战略的实施情况。一是收集两国媒体开展交流合作的案例;二是对两国媒体的报道进行动态跟踪,对媒体报道进行话语分析,观察“媒体交流年”战略实施前后的变化,对这一战略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并运用制度化理论展开分析:中俄媒体交流对全球化过程中已经形成的全球治理的制度产生的影响,对中俄两国业已形成的制度化治理模式的影响;以及对于中俄两国合作行为制度化的作用。另外,以政经领域重要的实践案例(如“一带一路”)作为切入点,对中俄两国成功的媒体合作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分析其合作经验、理念、原则,提炼可供借鉴和推广的成功模式。

国家形象是媒体交流合作效果的直观反映,作为效果评估的一个方面,课题组分析了中俄两国媒体中所塑造的两国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不同受众群体等官方和非官方的形象,探究不同主体的形象特点,对不如人意、亟待修复的形象,提出改善负面形象的策略。对于中俄媒体交流合作效果的评估,能够促进和加强两国媒体合作的战略意义,提升两国战略传播的影响力,增强两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撰写了论文《中俄媒体交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媒体合作:基于全球治理的思考》、《“一带一路”、媒体合作与全球治理》、《权力视角下中俄媒体的合作:内涵、动力与路径》(发表于《国际新闻界》2017年第9期)、《中俄媒体合作助推构建命运共同体》(发表于《青年记者》2018年03期)。

子课题五、中俄信息网络空间协同发展、数字化新媒体合作与全球治理

子课题五主要探讨了中俄数字化新媒体的合作交流以及信息网络空间协同发展的策略及对增强战略传播效果、提升中俄媒体话语权、全球治理中制度性话语权的影响和作用。探讨的问题包括中俄在信息网络安全、科技、经济、产业等方面的合作、数字化新媒体交流合作模式及其对互联网国际治理、信息网络空间新秩序的影响、中俄网络治理困境和共同利益诉求、双方开展切实可行合作的领域等。由于信息网络的跨时空性,信息网络空间治理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国与国合作是必由之路。中俄媒体交流年作为一个契机,进一步促进了中俄两国在网络信息空间的合作。

课题组搜集了国内外有关网络信息空间治理的研究文献,还对网络信息空间方面的国际法规、中俄信息网络空间合作的政府文件等进行了搜集、整理和分析。本子课题涉及国际政治、国际关系、新媒体技术、网络安全、国际传播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因此进行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一方面,对中俄两国的网络信息空间的特点、政策法规等进行了对比分析;另一方面,对美、中、俄对网络信息空间的理解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了比较。撰写了《中俄协作网络空间治理的基础与路径分析》(发表于《国际新闻界》2017年第9期)、《新媒体背景下媒体意见表达的多元与整合》(发表于《新闻战线》2017年10期)。

2. 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

调研数据整理运用:

(1)面向外国受众的问卷调查

课题组面向外国受众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2017年11月28日至2017年12月27日租用国际问卷调查平台Survey Monkey进行网上问卷发放,并利用外国友人来我校交流的机会进行实地问卷发放,随后将线下收集的问卷数据输入问卷平台后进行统一分析。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56份,覆盖78个国家,其中俄罗斯的受访者最多,有82位俄罗斯人填答了问卷。

问卷调查了外国受众的媒介接触与使用情况。媒体是国家进行对外传播的最重要的渠道,通过调查外国受众的媒介接触与使用情况,可以了解我国对外传播的渠道是否畅通。经过本次调查,获知了外国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接收中国信息的渠道、受访者对本国媒体、中国媒体和国际主流媒体的使用和评价情况。

(2)对俄罗斯学者的深度访谈

借助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暑期学校之便利,课题组邀请来华授课的三位俄罗斯教授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时间分别为2017年7月19日、7月21日和7月26日,地点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咖啡厅,访谈时间均超过3小时。

之所以选择这三位学者,存在三方面原因。首先,这三位学者均是俄罗斯高校新闻传播学研究者,熟悉新闻传播规律,具备较高的知识素养和认知水平,具备开展深度访谈的基础。第二,他们既是受访者,又是新闻传播学领域的意见领袖,对他们的访谈有助于最大限度地了解中国媒体在俄罗斯的传播情况、民众的认知情况。第三,时间、地点和语言的便利性。借助三位学者来华授课期间进行访谈,节省了访谈成本;本项目主持人专攻俄罗斯新闻传播研究,具备俄语语言优势,可以使用访谈对象的母语展开交流,使访谈更加深入。

访谈主线与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一脉相承,除此之外,还根据不同受访者的身份特征增加了有针对性的提问。设计深度访谈提纲时,增加了俄罗斯学生群体对中国的态度、俄罗斯学术研究群体对中国的研究情况、中俄两国利益能否实现对接、以及中俄媒体合作等方面的问题。

(3)对中亚媒体人员的焦点小组访谈

焦点小组访谈于2017年8月13日进行,邀请了10位来自塔吉克斯坦(3人)、吉尔吉斯斯坦(6人)和蒙古(1人)的媒体从业人员和政府负责媒介管理的官员参与。

这10位访谈对象是其所在国家从事国际传播活动的主体人群,也是我国媒体与之开展交流合作的伙伴人群。焦点小组访谈主要访问了中亚媒体人对中国的认知、评价、媒介使用情况和当地媒体的报道情况,由此获知我国的对外传播在中亚国家是否取得了理想的传播效果,并且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媒体机构开展合作与交流探寻路径和方法。

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各子课题分别收集了与研究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政策文件、案例资料,建立了文献库和案例库。汇总起来,文献有200多篇(部),典型案例20多个(文字描述54000字)。

在搜集文献时,主要围绕以下主题进行:全球治理、中国与全球治理、俄罗斯与全球治理、新兴国家或金砖国家与全球治理、全球治理与大众媒体(国际传播)、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俄罗斯面临的国际舆论、中国在国际上的国家形象、俄罗斯的国家形象、中俄媒体交流合作、俄罗斯历史文化、中俄关系、战略传播、中国的战略传播、俄罗斯的战略传播、对外传播、话语权、话语霸权、话语空间、国际话语权、制度性话语权、网络信息空间、网络空间治理、全球网络治理、新媒体合作等。

通过图书馆和网络购书平台借阅和购买了相关纸质著作和期刊。电子资料则通过各大学术数据库和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提供的多种权威数据库,例如谷歌学术、百度学术、中国知网、JSTOR数据库、Web of Science--SSCI等数据库,获取相关文献。此外,还通过权威的数据库公司,比如拓尔思数据库和皮尤公司网站,获取相关数据。

其中的大多数文献来自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和博士论文数据库。选择重要文献的标准主要是文献主题与课题研究的关涉性、登载刊物级别和被引用数量。不过,也有例外,“全球治理与大众媒体”的文献数量较少,所以主要以“主题的关涉性”进行筛选,并没有严格按照刊物级别和引用数量来选择文献。外国的研究资料,如果是由中国学者编译或翻译的研究论文,则大多来自知网数据库。其他的英文资料来自网络或EBSCO数据库。有关中俄关系与媒体合作的资料或政府文件主要来自国家媒体(包括媒体网站、客户端、微信公众号)、政府部门网站,选择官方媒体是为了保证渠道的可靠性,同时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文献从而使资料数据之间能相互印证得到交叉证实,进一步保证了文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文献资料是研究的基础,在搜集文献之后,根据主题划分排序,根据需求选择使用,主要用于主题构思、研究状况梳理、内容设计、论点支撑等。

全球治理是近年来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比较热门的讨论话题,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学界对全球治理的认识不尽相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阐释其内涵和治理原则。战略传播理论是近年来从美国兴起的传播学领域的前沿理论,该理论引起国内学者重视,对其予以研究并应用于国家对外战略的制定。课题组广泛收集了有关全球治理和战略传播的国内外文献资料,筛选甄别并对原有理论成果进行适当的修正。

目前,有关中俄媒体交流的文献资料比较零散且简略,课题组系统收集了这方面的资料,以编年史的体例对中俄媒体交流的事件进行汇编,宏观且动态地展示中俄媒体交流随中俄关系及国际局势变化而形成的变迁轨迹,作为本课题展开进一步理论研究的基础性的原始材料。

学术会议:

(1)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2016:中俄新闻教育与传媒发展,2016年7月9日,北京。主题发言《中俄媒体交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媒体合作:基于全球治理的思考》。

(2)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论坛(2016)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当代中国新闻业论坛,2016年10月22日,北京。主题发言《无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报业的矛盾:对列宁评价苏沃林的文章《飞黄腾达之路》的解读》。

(3)第二届国家传播学高层论坛:理论与实践:国家传播学发展的新气象,2017年3月24-26日,西安。大会主旨演讲《“一带一路”、媒体合作与全球治理》。

(4)“当代世界的大众传媒?第56届圣彼得堡读书节”国际学术论坛,2017.04.13-14,圣彼得堡。主题发言?Феномен русского зарубежья: русские эмигрантские газеты в Китае в 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е ХХ века?.

(5)第四届政治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全球化与逆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政治传播”学术研讨会,2017年12月2日,北京。大会主旨演讲《新语境下中国国际传播研究的局限与突破——基于“一带一路”传播研究的思考》。

(6)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创新与发展专家研讨会,2017年12月15日,北京。主题发言《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历史溯源与理论创新》。

(7)网上舆论引导智库建设研修班暨“如何发挥智库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中的支撑作用”研讨会,2017年12月19日-22日,上海。主题发言《媒体与智库“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原理》。

(8)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中心首届高峰论坛:“全球传播与中式全球化高端学术论坛”,2018年1月8日。主题发言《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分析》。

(9)中宣部中国人权研究会“构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理论研讨会,2018年4月12日,长沙。总结发言《如何讲好新时代的中国人权故事》。

学术交流:

(1)2016年7月9日,受“中俄媒体交流年”中方组委会的委托,经教育部批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发起成立了由中俄多所知名高校组成的“中俄新闻教育高校联盟”。本项目主持人作为召集人,邀请了21家国内知名高校(含港澳地区)和14家俄罗斯有影响的著名高校加入联盟,并举办了“中俄新闻教育与传媒发展”国际研讨会。

(2)2016年11月13号—12月6日相继赴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新华社柏林分社、瑞士日内瓦大学孔子学院访问交流、讲学调研,就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跨文化传播等问题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深入的学术交流。

(3)2016年11月15日,访问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为意大利学生做了题为《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的讲座,并与孔子学院的师生进行了学术讨论。

(4)2017年4月13日—4月14日,访问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新闻系,与俄罗斯专家学者就新闻传播领域的前沿问题展开讨论。

(5)2017年4月17日,访问莫斯科大学新闻系,与俄罗斯专家学者就新闻传播领域的前沿问题展开讨论。

(6)2017年8月13日,为“中亚国家新闻从业人员研修班”讲授“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该研修班由商务部、中宣部主办,外文局承办,学员为中亚国家的高级新闻官员和新闻从业人员。

(7)2018年7月2日、3日,访问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师生做学术报告《“一带一路”对外传播效果研究——基于对外国受众的调研》,并与师生就研究方法、研究设计、研究发现、对外传播研究中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8)2018年7月3日,访问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与该院新闻系教师座谈,做了学术报告《新语境下中国国际传播研究的局限与突破》,并就课题申请中的注意事项做了介绍。

国际合作:

(1)2017年1月,邀请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丹尼尔?哈林教授来人大为新闻学院教师和硕博研究生做学术报告《比较视野下的新闻专业主义》,网络直播了报告全程。哈林教授是国际著名学者,研究领域为新闻学、政治传播、比较媒介体制。

(2)2017年7月,邀请三位俄罗斯教授为人大暑期学校授课,分别来自莫斯科大学新闻系、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新闻系、远东联邦大学新闻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暑期学校面向海外学生和本校学生开放,不仅专注于开设专业课程、中国研究和前沿课程,也为海外学生提供独特的中国文化体验。

(3)2017年11月—2018年5月,申请国家外国专家局2018年度教育部直属高校引智计划项目并获得立项,邀请来自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八名学者组建研究团队,将开展跨国的合作研究。申报课题为《“一带一路”在俄罗斯与中亚地区的国际传播研究》。

(4)2017年11月23日,接待外交部组织的乌兹别克斯坦媒体代表团来人大座谈,就两国媒体的合作传播、高校新闻教育展开讨论,并商讨未来可能开展的进一步交流合作的项目。

3. 成果宣传推介情况(成果发布会、《工作简报》报送情况、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等)

2017年4月,本项目主持人的俄文专著《Русская пресса в Китае(1898-1956)》由俄罗斯尚斯国际出版社出版。4月17日,新书发布会在莫斯科大学新闻系举行,来自中国及俄罗斯的近四十位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发布会举办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伊志宏教授发来贺信。伊校长认为该书不仅对中俄新闻传播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中俄文化交流的实践与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而鲜活的资料。伊校长还提到,中国人民大学坚持“在地国际化、双向国际化”的理念,打造国际化的校园氛围,而该书的出版正是中国人民大学和莫斯科大学长期交流合作的结果。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郭庆光教授的贺词称:这本书是中俄新闻史研究领域的一项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莫斯科大学新闻系举办的新书发布会,是双方高校进行友好合作的一次有益尝试,该书的出版开拓了中国新闻学术界的国际影响。

莫斯科大学新闻系主任瓦尔丹诺娃教授在发布会现场致辞。她谈到,这本俄文书的出版是“中俄新闻教育高校联盟”成立以来加强中俄学术界友谊的第一个标志性的时刻。莫斯科大学新闻系俄中大众传播、新闻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扎伊采夫教授在发言中祝贺作者完成了学术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特别是作者本人在培养学生、科研合作方面给予莫大新闻系的帮助表示感谢。

此次在莫斯科大学新闻系召开的新书发布会是“中俄媒体交流年”成立的“中俄新闻教育高校联盟”框架下的重要合作成果。中国新闻社俄罗斯分社、新华社亚欧总分社、今日俄罗斯通讯社(俄罗斯卫星网)、俄罗斯报(透视俄罗斯)对此次会议做了报道,新华网、环球网、凤凰资讯、网易、搜狐等网络媒体进行了转发。

4.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理论研究者与新闻实践者之间缺乏密切的联系,在实践层面中俄媒体又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中国与俄罗斯虽然一衣带水互为邻邦,但是中俄文化差异很大,既有不同的历史,在当代又面临着不同的国际政治形势与国际舆论环境。在实践层面,如何克服天生的语言与文化差异,实现媒体交流合作,寻找共同的传播热点和构建共同的话语空间,继而打造制度性话语权,成为本研究的一个难点问题。课题组计划对中国对俄传播媒体和俄罗斯对华传播媒体展开深入的调研,在充分掌握实践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上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对这一实践问题的解决在现实层面将为日后的中俄合作传播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

研究心得:

目前流行的国际传播理论多年以来深受美国主流传播学的影响,国际传播实践亦是以美国为中心,似乎美国传播就等于国际传播。本研究探讨了中国、俄罗斯两个大国之间的国际传播与媒体合作,这是对现有国际传播理论的冲击,开拓了国际传播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路径,为国际传播学的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支撑。本研究突破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传播研究范式,将传播研究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理论融为一体,是跨学科研究的一种尝试。

中俄两国作为新兴大国,在全球治理方面有着相似的诉求——参与全球治理,为国家建设创建良好的国际环境。中俄对现有全球治理机制所持的态度比较相似,有遵守既定规则的一面,也有积极改进和完善当前国际制度的愿望。同时,中俄两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也比较相似,都因西方媒体的片面报道而使国家形象受损。如何在国际事务中提升双方的话语权,促进和巩固两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是两国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情况使得中俄两国有必要通过双方媒体的交流与合作、运用战略传播策略以达到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建立共同话语空间继而增强话语权的目的。当前,国际舆论格局仍然由西方主流媒体主导,国际传播秩序仍存在不合理的方面。中俄两国媒体应通力合作,在全球治理中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营造有利于中俄两国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

新闻媒体工作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纵观中俄两国媒体之间的相互报道,在报道数量、报道范围、报道深度等方面仍有改善的空间,中俄媒体急需俄罗斯的“知华派”和中国的“知俄派”。媒体是促进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有效纽带,中俄两国媒体将通过协同合作共同为推动中俄人文交流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研究成果情况

代表性成果1:研究报告《中俄媒体合作与战略传播:内涵、动因与路径》

这是一份约18万字的研究报告,以中俄媒体合作为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讨论了中俄媒体合作的本质内涵、推动因素及可能的实现路径。全文围绕两条线索展开论述。第一条线索是将中俄媒体合作置于战略传播的理论框架下,探讨媒体合作的内涵、动力和路径。第二条线索借鉴了皮尔斯对真实的三分法以及埃里克?麦格雷对传播的三个层面的划分(自然或功能层面、社会或文化层面、创造性层面),将第一条线索划分的主体、目标、手段置于不同的研究视域中,具体为从现象层面描述中俄媒体合作的历史与现状,从政治文化的视角分析中俄媒体合作的动因和目标,从多元视角出发分析中俄媒体合作的路径和手段。

(1)从现象/技术层面分析中俄媒体合作的内涵

首先,对国际政治、国际经济、传媒领域中的国际合作进行了梳理,界定了媒体合作的内涵。媒体合作是国际话语合作的主要方式之一,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话语参与主体通过调动各种媒体资源来进行共同语境的营造、意图的沟通、行为的协调以期实现特定目标的关系互动过程。其次,回顾了中俄(苏)两国在人文领域和媒体领域的交流历史,两国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媒体交流与合作的实际效果。现阶段来看,中俄媒体合作主要呈现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复合合作模式。政府机构、媒体组织、学界业界人员都是推动两国媒体合作的主体,媒体之间的合作不仅有大型活动、会议论坛的举办,还通过联合采访、联合报道、合作制作等方式开展媒体合作。

中俄媒体合作是在两国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目标下,由不同层次的决策和执行部门通过行政运行推动目标与现实的连接,并通过信息反馈不断适应、完善国际体系运行的关键一环,是顶层战略目标在具体实践领域的体现。因此,媒体合作是紧紧围绕核心战略目标展开的有目的的行为,中俄媒体合作本质上属于战略传播的范畴。目标和手段是国家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从文化政治层面分析中俄媒体合作的动力和目标

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来看中俄媒体合作,意味着将复杂的世界关系降为单一的线性关系,无法从根本上认识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分析中俄媒体“为什么能”和“为什么要”合作时,借鉴了软权力和建构主义的理论,将其纳入文化政治的视角,透视合作背后权力的走向。

报告从国家内部层面和国家互动层面入手来分析中俄媒体合作的动力和目标。中俄两国在文化基因中的非冲突性和经济方面的互利互补性为两国的软权力的整合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文化基础。从国家互动层面来看,中俄媒体合作与软权力的整合之间是一种相互建构的关系,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俄两国媒体合作的动因和目标。具体来说,软权力的整合需要媒体合作的配合,同时,媒体合作又通过符号表征系统塑造着参与主体的偏好、信念,决定着参与主体的行为与属性,是产生软权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说,软权力的整合既是中俄媒体合作的动因,也是其目标。

从世界体系层面入手,国际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国际社会分工和功能性的差序格局——“核心-半边缘-边缘”。国际社会关系的不平等成为绝对现象,而公平具有了相对性,这种结构性力量决定着资源、权力的分布,决定着参与主体的身份、利益分配和行为。处于半边缘的中俄,在政治、经济、传媒话语格局中扮演着规则制定的多方协调者的角色,但根本上依然是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规则的被动接受者。中俄制度性话语权与观念性话语权的牵制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被主导、被支配的从属地位。当现有的话语秩序不能够为相对损益方提供补偿功能时,处于话语弱势的国家和地区必然会寻求秩序的改变,国际秩序的失衡是中俄合作的动因,话语空间权力分配的再平衡则是双方合作的目标。

(3)从多元视角来分析中俄媒体合作的可能路径

从宏观的视角出发,这一部分并非探讨中俄媒体组织机构应该如何采访、报道新闻,而是从战略的层面讨论中俄媒体在交往合作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和方向。从横向上来看,话语主体之间必然会涉及自我与他者、共性与差异的关系问题,通过包容性合作,求同存异,尊重他者的主体性地位的同时实现自我的主体性,实现文明的对话与共存;从纵向上来看,媒体与受众之间传统的供给逻辑需要让位于需求逻辑,这是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社交媒体的普及,赋予了受众更大的主动性,战略传播虽是由自上而下的顶层驱动,但不能忽视自下而上的动力,在符号民主时代对受众利益和需求的满足成为获得话语权的有效路径。

然后,从现象层面出发,中俄人文交流源远流长,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合作动力。现阶段,中俄媒体合作是在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一顶层战略的指引下开展的有目的地构建影响力的过程,是两国战略传播的有机组成部分。中俄媒体合作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从国家层面来看是通过媒介符号意义的生产建构行为主体的意愿和偏好,从而影响其行为和属性,完成权力资源与权力行为的转化,实现中俄软权力的整合;从国际体系层来看是通过媒体合作构建共同的话语空间,实现国际制度性话语权与观念性话语权的再平衡。要实现这样的战略目标,需要处理好自我与他者、差异与共性、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包容性合作实现国家间的差异性团结,通过对积极受众需求的满足实现影响力的建构。

报告从不同的视角强调了软权力的内涵,并对战略传播的核心要点进行了重新的梳理,对正在兴起的媒体国际合作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指导意义。

代表性成果2:论文《权力视角下中俄媒体的合作》

随着国际社会的后现代性的显现,国家利益的实现与争夺已经不再像过去一样倚重暴力的手段,话语成为了重要的权力的资源、来源。话语在通过文本“时刻”来反映现实社会的时候,同时产生的还有一套意义系统,企图让大千世界产生“秩序”。大众传媒作为最主要的话语权的占有者,拥有强大的说服功能,只需付出很少的资源代价就能够使权力的广泛性与综合性得到充分发挥。中俄媒体形成了再生性的合作集团,成为一种可以用作政治用途的集体资源,是对国际话语权的再整合。双方的合作看似是各自从自身利益出发而做出的共同的选择,但同时也是国际社会结构性力量的间接选择。中俄两国在媒体、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正是权力资源(包括与软实力与硬实力相关的资源)与权力行为(包括与软实力与硬实力相关的行为)之间的转化过程,是双方软实力与硬实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也是双方合作的核心的内部驱动力。中俄媒体的合作是一个集体资源动员的过程,也应努力成为一个从实现说服到树立权威的过程,增强双方议程设定、影响他者初始偏好的能力。

本文发表于核心期刊《国际新闻界》2017年第9期。

代表性成果3:论文《中俄协作网络空间治理的基础与路径分析》

网络空间成为国际社会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竞争的新领域。目前该领域内的竞争突出表现为就其治理机制所展开的博弈。由于技术的领先使美国长期以来拥有对网络空间治理的主导权。随着各国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发展中国家普遍要求建构更符合各国共同利益的,公平、公正的网络空间治理机制。尽管ICANN顺利移交,美国对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的主导性依然存在,其部署的“多利益攸关方”模式与其他可能的治理模式的竞争也将继续。在这个既有制度被逐渐打破,而新制度尚未形成的时期,中、俄两国应抓住机遇,基于双方的共识,建立正式的对话机制,进一步开展实质性合作,积极参与新的全球空间治理制度的制定,提高两国的制度性话语权,并增强两国网络空间安全的自主可控性。

本文发表于核心期刊《国际新闻界》2017年第9期。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本项目需要三年时间完成,目前已经搜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和其他实证研究资料,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为下一步研究做了充分的资料和数据准备。接下来,将在文献资料和实证数据的基础上展开具体的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理论阐释与整合,也不排除为了充实资料和完善研究而进行补充性的实证调查,以便尽可能地使研究成果达到理想目标。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内容:

(1)研究的议题群

国际舆论、媒体、全球治理三者互动机制的理论建构

对中俄在全球治理中话语权处于弱势的案例分析

对中俄两国的媒介体制、战略诉求、政策法规、媒介文化等进行对比分析

以RT电视台和卫星通讯社近年来的典型报道作为案例文本进行内容分析

基于政经领域重要的实践案例(如“一带一路”),对中俄媒体交流合作的理念、路径和成功模式等进行分析

中俄媒体彼此建构的国家形象的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

对中俄两国以及美国等其他国家的网络空间使用、政策法规等进行对比分析

(2)赴中亚和俄罗斯开展实地调查

2018年8月和9月,将赴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进行实地调研工作。计划面向俄罗斯国家媒体中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深度访谈,针对中俄媒体合作的相关项目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内容包括对于政策的理解、媒体国际协作与联动机制的具体制定过程;对俄罗斯受众做一次小型的问卷调查;面向第三国、利益相关国的受众,调查中俄对外传播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