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蒙古语族诸民族民间故事类型分析与数字化研究的中期检查报告

2018年12月03日14:42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㈠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南方少数民族类汉字及其文献保护与传承研究”项目2016年立项,分5个子项目:广西少数民族类汉字保护与传承研究、贵州少数民族类汉字及其文献保护与传承研究、云南少数民族类汉字保护与传承研究、越南中越跨境民族类汉字保护与传承研究、南方少数民族类汉字数据库及其文献可读化的软件设计。立项以来,课题组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 对广西、贵州、云南、越南类汉字及其文献保护与传承情况进行调研。

各子项目从民间和政府两个角度对南方少数民族类汉字文献保护与传承情况进行调研。通过调查了解到,类汉字及其文献的保护与传承有一些可喜的情况,也存在重要的隐忧。在民间,类汉字及其文献保护与传承的主要力量是神职人员、歌师以及热衷与民间文艺爱好者。有的类汉字在民间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如古壮字及其文献,由于神职人员(师公、道公等)、歌师的代际传承在壮族民间仍很盛行,古壮字及其文献通过经书、歌书手抄本的形式得到较好的保护与传承。有的类汉字(如京族喃字),由于民间文艺爱好者的努力,也得以较好的传承。京族民间文艺爱好者苏维芳先生,退休后回到家乡万尾岛,搜集了大量京族喃字文献,并进行译注,自费用电脑打印出来,摆放在哈亭(京族人宗教活动场所)供人们翻阅。他还牵头成立了京族喃字传承协会,举办了15期喃字培训班,参加培训的人将近200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各级政府也投入了经费,对少数民族类汉字及其文献进行整理和翻译。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区民宗委下设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广西民族古籍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至今整理出版数百部广西少数民族古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多数类汉字及其文献的传承人后继乏人,已成为濒危文字(如毛南字、古仫佬字等)。

2. 南方少数民族类汉字文献的收集。

各子项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近800本类汉字文献,其中古壮字文献189本,京族喃字文献82本,古瑶字文献71本,古侗字文献49部,水书文献141本,古布依字文献15本,古白字文献16本,越南喃字文献177本,古岱字文献35本,还有少量古毛南字文献、古仫佬字文献及类汉字对联、书法作品等。

3. 类汉字文献的译注

目前已基本完成5部类汉字文献的译注工作:《古壮字文本<回忆韦拔哥同志>译注》(韦树关)、《古壮字文本<贼歌>译注》(蒙元耀)、《古壮字文本<昭君和番>译注》(蒙元耀、陆世初)、《古壮字文本<老来难之歌>译注》(蒙元耀、罗永腾)。

4. 类汉字字典的编纂

目前由韦树关主编的《中国京族喃字字典》已撰写25.7万字,由蒙元耀主编的《古壮字大字典》已收集到近1万个古壮字,正在做字义的解析工作。

5. 人才培养

课题组积极吸收研究生参加类汉字研究工作,指导他们以类汉字及其文献研究为选题方向。目前,已指导广西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3篇硕士学位论文,分别是:曹凤丽《壮族行孝唱<孟姜女>文本研究》(2017届,指导教师:蒙元耀)、罗永腾《<昭君和番>古壮字文本研究》(2018届,指导教师:蒙元耀)、陆世初《<老来难之歌>古壮字文本研究》(2018届,指导教师:蒙元耀),另有1篇有关类汉字及其文献研究的学位论文正在撰写中:蓝盛硕士学位论文《<董永>古壮字文本比较研究》(2019届,指导教师:蒙元耀)、黄氏惠(越南留学生)博士学位论文《中越京族喃字叙事歌<宋珍>文字比较研究》(2019届,指导教师:韦树关)、肖昉博士学位论文《<孔雀东南飞>古壮字文本研究》(2019届,指导教师:蒙元耀)。多名本科人、研究生参与了本项目的田野调查工作。

6. 类汉字文献可读化的软件设计

目前,已建立了类汉字的字形库,实现了文献图像上的古壮字坐标的提取与排序,解决类汉字中大字符集字符以及非Unicode字符在映射关系中的占位问题,完成了双层类汉字文献PDF排版系统,在类汉字文献的原版图像上实现了全文数字化。

各子项目进展情况如下:

“广西少数民族类汉字及其文献保护与传承研究”子项目:

自从项目立项开展工作以来,本子课题工作人员相互协作,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其中,搜集了大量的文本,收集到一批有关类汉字研究的论文与著作,同时还开始对原始文本中的重要抄本做了初步的解读。破解并译出了一批类汉字的字符之音义。现将工作成果汇报如下。

(1)原始抄本的收集

在广西,目前发现壮族、瑶族(布努、勉)、仫佬、毛南和京族等五个民族有少数民族类汉字文献抄本存世。京族文本为另外课题组负责。本组目前收集的文献以壮族文本居多。下边按县分别介绍。

在马山县,我们收集到白山镇蓝经法先生的《衙师全集》《丧事》《衙庙全集》等三个科仪文本。里面有一批丧葬仪式上要吟诵的经文。其中最有壮族文化特色的是《开天盘古》《伏羲子妹》《三府雷王》《金伦》《为人子者》《孝顺歌唱》《十二月花歌》等创世神话古歌、行孝劝孝歌及架桥求花的歌。这些歌本不仅保存了壮族师公的重要文本,还保存了大量的类汉字字符。

在马山县乔利乡,我们收集到了韦启宗的《二十四孝唱》《行孝歌》和韦日新的《白事讚禮歌》《二十四孝》等四份歌本。在古零镇,收集到覃承师《二十四行孝》《毛红》《梁山伯与祝英台》《开天盘古》《请圣》《荐兵马》等抄本。

此外,在马山县文化局的同行还提供了一个《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类汉字歌集,里边有五份《梁祝》歌剧的唱词。

在都安,收集到《罗东扫北》《南唐武则天》《南唐演义》《反唐征》《征西卢花河》《三界唱》《庄子鼓盆歌》《帝舜唱》《师公道场经文三卷》等文本。

武鸣是壮语的标准音点,著名语言大师李方桂先生首开科学描写壮族类汉字文本的先河。他在《武鸣土语》(1942年刊)一书里就记录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姜子牙》《瑞文珠》《吊关》《女送1》《女送2》《男送1》《男送2》等类汉字文本。

这次开展工作后,我们在武鸣又收集到了《壮乡流韵》的一部传统山歌集,里边包含有:问起源歌、十二生肖歌、天旱歌、四季劳务歌、四季花事歌、四季鸟歌、传唱“三月三”、八月十五歌、十月怀胎歌、满月背带歌、孝母歌、哭嫁歌、乘船歌、进门歌、进村歌、敬酒歌、哀歌等。另外还收到《董永唱》《安灵位调丧》《告投十王殿》《行孝报父母恩》《行孝科本》《欢友特田》《教儿经》(含叹二十四孝、父母临别奠酒)《宽断情》《唐葛周将军》《斋事唱》《武鸣中部山歌》等11份材料。

在平果县,我们也搜集到一批文献抄本。其中有:韦锦利先生的《十月怀胎》《胚胎经》《欢妹歌》《衙庙?案唱文》《家先歌》等五份文献;另有陆顺红先生、黄国观先生、李先生不同版本的《贼歌》三份。

田东县也是壮族嘹歌流行的地带,我们在该县也收集到《嘹歌夜歌》《嘹歌日歌》《三月歌》等文本。在田阳县,则收集到一份《梁山伯与祝英台》。

田林县是北路壮剧流行的地方,有大量的类汉字剧本在艺人手上流传。我们在该县收集到壮剧文本《太平春》《海蚌姑娘》(即田螺姑娘故事)《蝶咤与蝶平》《朱买臣》等类汉字文献抄本。

来宾是壮族师公戏流行的地带,那里也有大量的抄本存世。通过田野作业,我们获得《孔雀东南飞》《董永古事》《姐妹争夫》等11个文本。

宜州是壮语北部方言有代表性的一个语言点。我们也在那里收集到不少类汉字材料。如《唐朝薛仁贵征东》《宋太祖》《廖士宽墓碑歌》等。该市还编纂有《刘三姐歌谣?情歌卷》《刘三姐歌谣?长歌卷》《刘三姐歌谣?古歌卷》《刘三姐歌谣?风俗歌卷》等,这些文献里皆保存有大量的类汉字字符,可以为本课题提供相应的语料。

在忻城,长篇的类汉字文献很多。一些重要篇目的诗句动辄长达1000行以上。我们搜集到的本子有《十劝书》(1504行)、《传扬故事》(1076行)即此类鸿篇巨制的歌本。此外还有《传家宝》《里空传扬歌》《董永和仙女》等一批材料。

金城江区是一个壮族民众密集的地方。这里也存在大量的类汉字文献。我们在民间也搜集到了不少文献抄本。如《莫一大王》《覃氏千行史歌》、《前朝歌集》《情歌集》《喜酒壮歌集》《壮歌对唱集》等。最有地方特色还有婚俗长歌《娄台恒》(夜宴酒歌),这是一部宣讲婚姻来由的长诗,通常在婚宴之夜演唱,很有壮乡民俗文化的研究价值。

柳江县也是一个类汉字文献存世较多的地方。而且这些文献多以长歌或歌集为显著特色。最具民俗特色的是该县过去有哭嫁盛行,可惜目前尚未搜寻到手。能拿到手的是:《秦香莲》《何文秀壮欢》《冯兆记壮欢》《赶子牧羊》等长诗。

在大新县收集到一份《顿造忙》,这是课题组成员广西古籍办公室韦如柱先生等从大新县壮乡收集到的一部壮族创世古歌。壮族南部地方的类汉字材料不少,但能破译的不多。故这份古歌非常珍贵,也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翻译、整理和出版这部古歌,对壮乡民族文化建设而言是一件非常值得的大好事。从内容上看,歌本属创世神话内容,但与盘古开天辟地、与花婆捏土造人、与布洛陀创造万物、与伏羲兄妹洪水淹天后再造人类的故事都不相同,其内容虽然涉及开天辟地、创造万物的内容,但更多的是讲述社会历史、制度文化、生活理念、习俗风尚和民间信仰仪礼的来由与实际功能。其中有关迁徙开拓、建州筑城,王朝册封土官、领主划地分治、民众缴纳税赋、贡品等等叙述更为详细,不仅具有厚重的历史感,也给人一种地方史料的印象。从地方文献资料的意义上说,这份《顿造忙》是土官制度文化在巫经上的反映,歌本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广西壮族左江地区延续了一千多年土官统治的社会历史痕迹。

在龙州,我们也收集到了《塘夭》《求雾》《四季歌》等一批类汉字文献。跟壮语北部方言区的文本相比较,龙州属壮语南部方言区,其文本自造字的比例更高。如能完全破译这些文本,这将会对壮族地区的类汉字识别与字典编纂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环江县,毛南族的文献也收集到了六份科仪经本。这些经本用类汉字抄写,用毛南语吟诵。主要是在还愿仪式或其他重要法事中使用,有丰富民俗学价值和文字价值。

挖掘这些壮族经典古籍之中的语料,有助于了解壮语的过去情况,对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会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2)研究资料的收集

收集前期的研究成果,也是促进本项目研究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举措。特别是专家的研究成果,硕士博士的学位论文,把这些成果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录进资料库,这不仅能方便查阅,也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目前,我们收集了一批硕士学位论文,如覃透的《覃氏族源古歌研究》、覃薇《三界公经文文本研究》、周秋玉《田东壮族古歌阳高文本研究》、黄寿恒《太平春语言研究》、曹凤丽《壮族行孝唱<孟姜女>文本研究》等;博士论文如黄伦生的《布洛陀与民间叙事应用研究》、李斯颖《壮族布洛陀神话研究》、何思源《壮族麽经布洛陀语言文化研究》、袁香琴《方块壮字与水文的比较研究》等。

我们还搜罗了一批专家相关的研究成果,比如张元生的《壮族人民的文化瑰宝——方块壮字》、黄革和韦瑞峰的《方块壮字的产生及其作用》、黄绍清的《壮族方块字的创造和运用》、覃国生的《关于方块壮字》、郑贻青的《靖西方块壮字试析》等,以及黄南津的《方块壮字字频排列表》林亦的“《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词汇文字研究报告”、何明智等《壮族布傣古壮字字书研究》及《布傣布侬两种古壮字歌谣集》等。

(3)研究工作的进展

从立项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着手了多部类汉字文献的解读与整理。其中有平果的《贼歌》(亦称“唱离乱”),该份歌本系右江流域“嘹歌”的另一异文唱本。全歌2088行,除个别句子外,绝大部分是五言体的诗句。如今该文本已经完成五对照的注音、直译、意译和注解工作。再把词表、字表注释完毕,把文本的历史背景和研究分析部分完善,就可以形成一部书稿。

马山的《老来难之歌》文本一共878行,目前已完成五对照文本翻译整理工作。该份文本主要内容从奉养、孝敬、侍疾、善终、生子、养子等七个方面对壮族孝道思想进行阐述,提出了如何善待老人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要求。

靖西的《昭君和番》是一份“末伦”唱本,共计1501行,七言体,据汉族的“昭君出塞”故事改编而成。文本是壮族文人的创作,其中很多类汉字字符是其他地方所无,故文本有很高的文字学价值。其歌词文雅生动,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该份文本目前已初步整理出来,并作了相应的研究与分析。初步形成了一本书稿的雏形。

来宾的《孔雀东南飞》是在兴宾区五山乡邓周收集到的壮族师公戏唱本之一。这是利用汉族同名长诗的故事内容再创造的壮戏唱本,以五言、七言的诗句来演唱,是一部较有艺术性的类汉字文献唱本。该文本目前已经初步完成国际音标的记音工作,正往电脑里录入。一旦录完国际音标,即可着手翻译和注解,做成五对照文本,并开展分析和写作。

同时开展翻译整理研究的还有金城江区的《娄台恒》,这是一部二千多行的长诗,目前已经完成录音和原文的电脑文字录入工作。下一步即可进行音标的标记及直注、翻译工作。

马山的《董永唱本》比较研究工作也已经启动。该项研究将马山的三份“董永”类汉字文本拿来做比较,除了探讨文本之间的异同外,还把类汉字文本标音、注解、翻译,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特色。

利用这些初步成果,我们还收集了5000余类汉字字符,初步做了注音和释义工作,为电脑识别处理文本和字典编纂积累了一批语料。

这是目前为所开展的工作情况。其中最大的亮点是文本的收集。拿到了相当数量的原始材料。这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贵州少数民族类汉字及其文献保护与传承研究”子项目:

1. 对贵州布依族、侗族、水族的类汉字及其文献保护与传承进行了摸底调查。

2. 收集到水书文献141册(已扫描)。

3. 古布依字摩经收集到10余部,拟选取其中1-2部进行译注。

4. 课题组正在对1部侗族祭萨经进行译注。

5. 收集到有关贵州少数民族类汉字及其文献的图片、音像、报道等100余件。

“云南少数民族类汉字及其文献保护与传承研究”子项目:

目前对于云南少数民族类汉字文献调查和文字研究涉及到古壮字,古瑶字和古白字,分别陈述如下:

古壮字:云南的壮族类汉字文献以文山的广南、富宁等地最多,前人对于富宁的壮族文献收集研究较频,因此我们的调查主要集中在广南地区,广南地区的类汉字宗教文献分道传与佛传两类,但据我们观察其中的区别只在开场仪式不同,经卷大致相类。我们拜访了广南底圩、坝美等地的巫师,并对丧葬经卷进行了录音,记录;

古瑶字:瑶族为云南文山州富宁县内人口第三大民族,分布在全县6镇7乡中,这些瑶族分为蓝靛瑶、大板瑶和山瑶三个支系。其中以洞波乡最多,有11944人。我们对富宁县洞波乡果布地区的瑶族蓝靛瑶支系的类汉字文献进行了调查,采访了该地区资历比较深的四位师公和五位道公,并观摩了相关的宗教活动。其次我们也对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水碓冲村红头瑶支系的类汉字文献及传承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其中的一本经书进行了录音和记录。

古白字:白族类汉字文献曾经在洱海流域广有分布,在因经师的相继离世,目前可以诵读的文献其实并不多,而有大量自造字的文献尤为少见,目前仅见徐琳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所搜集的云龙短曲残本。文献资料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戏曲文本,一类为宗教经卷。由于白族学者的努力,已有不少类汉字白族文献释读类著作面世。我们对大理周城地区的类汉字经卷进行了调查,仅找到一位可以诵读白文经的经师,他目前手中的类汉字文献也仅有一本,其他为纯汉字文献,读的时候也用汉语。我们对这唯一的一本文献进行了拍照和国际音标

记录,并进行了对译。

文字与语言关系的研究:我们目前所进行的研究对于壮族、瑶族、白族经卷都有涉及,其中尤着力于后两种。瑶族经书语是道教文化在瑶族地区传播的产物,在传入瑶族地区后,这一语言通过瑶族宗教人员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一种“历史的语言”,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其传入时期的语音特点。过去,学术界对瑶族的研究多集中在文化、宗教、历史等领域,对这种经书语的研究还未得到重视。多数学者都指出瑶族经书语保留了粤方言特点,但未展开深入研究。经书语及其载体瑶族道经是瑶族宗教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很大的传承意义,我们对富宁县果布地区瑶经中的文字进行记音,并整理出其声韵调系统,结合广韵音系比较其语音特点,并将经书语与广州话、莞城话、南宁白话、玉林话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我们也对云龙白曲残本的白文自造字及其语音背景进行了研究,经所记录的语音与汉语古音及藏缅语、壮侗语进行比较,其结论佐证了郑张尚芳先生关于白语起源的学说。

总之,目前调查研究进展顺利,课题组可以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研究任务。

“越南中越跨境民族类汉字保护与传承研究”子项目:

1. 收集了3本有关越南语言规划、语言政策和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的相关书籍。同时积极与越南相关机构(越南社会科学院汉喃研究所、河内国家大学所属人文社科大学)和个人(如汉喃研究专家丁克顺、阮进强等)联系,争取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得到他们的帮助。

2. 收集到200多本喃字文献及喃字研究专著。

3. 课题组成员梁茂华获越南研究喃字和文字学的阮光红教授授权,翻译其学术著作《喃字文字学概论》,现已译完第一章。

4. 课题组还收集到已批越南古岱字、古侬字和古瑶字文献。

“南方少数民族类汉字数据库及其文献可读化的软件设计”子项目:

目前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

1. 从目前收集整理的类汉字文献中建立了类汉字的字形库,并逐步添加各类汉字的字形,为后续类汉字文献全文数字化奠定了基础。解决了类汉字中还没有收入Unicode的字符的显示和表示问题。

2. 实现了文献图像上的古壮字坐标的提取与排序,坐标获取及排序是双层类汉字文献PDF排版的基础,解决了类汉字文献PDF排版的效率。

3. 解决类汉字中大字符集字符以及非Unicode字符在映射关系中的占位问题,增强了文本方式展现的类汉字数字化文献的可信度。

4. 完成了双层类汉字文献PDF排版系统,在类汉字文献的原版图像上实现了全文数字化。类汉字文献不同于汉字文献,采用一种全新的文献全文数字化方法来对类汉字文献进行全文数字化,在类汉字文献的原版图像上实现全文数字化,使得在完全忠于原版文献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为文献使用者提供全文检索的途径,实现全文检索结果在类汉字文献原版图像上的直接定位,为研究者进行类汉字文献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初步解决了少数民族文献还不具备进行全文数字化问题。

㈡学术交流情况

2017年3月23日,课题组召开了“类汉字学术研讨会”,以征求学术界对类汉字研究的意见和建议。会议主题为:1. 南方少数民族类汉字研究;2. 南方少数民族类汉字文献研究;3.计算机技术在南方少数民族类汉字及其文献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30多位专家参加了会议。

2017年5月20日,项目首席专家韦树关教授和课题组成员梁茂华博士参加了由浙江财经大学主办的“东亚汉籍与越南汉喃古辞书国际学术研讨会”,分别在会上宣读了论文《中国喃字与越南喃字的差异》《关于越南文字发展史的几个问题》。

2017年12月8日,项目首席专家韦树关教授和课题组成员林亦教授、韦如柱副译审等参加了由广西民族大学承办的“广西少数民族语文学会201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分别在会上宣读了论文《京族喃字的使用现状及喃字文献的抢救》《方块壮字信息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壮族古籍整理的理论与实践》。

2018年4月28日,项目首席专家韦树关教授参加了由郑州大学主办的“汉字理论与汉字史专题研讨会”。

“越南中越跨境民族类汉字及其文献保护与传承研究”子课题负责人黎巧萍教授、黄可兴副教授、梁茂华博士、高鲜菊博士等,积极开展类汉字国际学术交流,与越南社会科学院汉喃研究所、语言研究所、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所属人文社科大学等单位和越南类汉字研究专家丁克顺、阮进强、陈智睿、阮文康、阮光红等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多次邀请他们到广西民族大学举办学术讲座。

㈢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目前,课题组已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但均未出版或发表。暂无成果宣传推荐。

㈣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

1.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⑴类汉字文献收集的不平衡性。

目前收集到的类汉字文献,古壮字文献、喃字文献、古瑶字文献和水书文献比较丰富,其他类汉字文献收集较少。

⑵阶段性成果尚未出版或发表。

目前,课题组虽已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但均未出版或发表。

⑶课题研究服务社会的力度还不够。

本课题研究对南方各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重要的价值,但课题组尚未向各级政府提交有关类汉字及其文献保护与传承的对策和建议,需要加强。

2. 改进措施

⑴针对有的民族类汉字文献收集较少的问题,各子课题将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这些类汉字文献的线索,通过扫描、复印、购买等形式,获得所需的类汉字文献。

⑵项目首席专家所在的广西民族大学正在建设“广西语言博物馆”,课题组将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推进项目的资料收集工作。

⑶密切关注南方各少数民族类汉字及其文献保护与传承的各项工程,积极参与其中,向相关单位提出对策建议。

⑷督促课题组成员撰写有关类汉字及其文献保护与传承方面的论著,打磨修改,尽快出版或发表。

㈤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无。

二、研究成果情况

㈠代表性成果简介

《中国京族喃字字典》:韦树关主编。该字典拟收中国京族喃字8千字左右(含异体字),以音序排列,每个字有国际音标注音、越文转写、汉语释义,所有例句均有文献出处。目前已撰写25.7万字,收入5千个喃字。该字典是中国京族喃字的第一部字典,对中国京族喃字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待出版。

《古壮字文本<回忆韦拔哥同志>译注》:韦树关译注。《回忆韦拔哥同志》是课题组在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收集到的一部歌唱壮族革命家韦拔群同志的长诗。全诗75句852行。本书采用“五对照”(古壮字、国际音标、新壮文、直译、意译)的形式进行译注。该部长诗表达了壮族人民对革命前辈韦拔群同志的热爱之情,对韦拔群研究和右江革命史研究有参考价值。待出版。

《古壮字文本<贼歌>译注》:蒙元耀译注。该书流传于广西右江沿线地区,反映了古代战争给壮族人民带来的苦难。全诗2088行,采用“五对照”形式进行译注。待出版。

《古壮字文本<昭君和番>译注》:蒙元耀、陆世初译注。《昭君和番》是一部汉源题材的古壮字文学作品。全诗1501行,采用“四对照”(古壮字、国际音标、直译、意译)的形式进行译注。该长诗对汉族题材的民族化研究有参考价值。

《古壮字文本<老来难之歌>译注》:蒙元耀、罗永腾译注。该书是一部哀叹老人生活不易的长诗,诗中谴责了子女的不孝行为,教育人们要讲究孝道。全诗878行,采用“五对照”形式进行译注。该书对壮族孝文化研究参考价值。待出版。

㈡阶段性成果清单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1. 广西、贵州、云南、越南子项目根据调查所得的材料撰写子项目研究报告,阐述广西、贵州、云南及越南在类汉字及其文献保护与传承情况,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2. “可读化软件”子项目设计类汉字文献可读化软件,并进行验证。完成几种有代表性的类汉字文献的可读化,提出类汉字及其文献的保护与传承的方案。

3. 对类汉字文献进行数字化,建设“南方少数民族类汉字及其文献数据库”,并成功运行。

4. 各子项目根据调研情况撰写论文和专著。

5. 撰写项目总体性研究成果《南方少数民族类汉字及其文献保护与传承研究》,同时完成15种类汉字的字形库、字位库。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