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陈明教授(北京大学南亚学系主任、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的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古代东方文学插图本史料集成及其研究”(编号16ZDA199),自立项以来,项目进展良好。
2016年12月23日下午,课题组邀请王邦维教授(北京大学)、赵宪章教授(南京大学)、王镛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薛克翘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李静杰教授(清华大学)、杨剑龙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李凇教授(北京大学)等专家,以及课题组成员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新楼举行了开题报告会。与会专家对项目的学术价值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并对课题的具体展开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
2017年1月12日上午,北京大学的陈明教授、李凇教授、丁莉教授、刘晨副教授、金勇副教授、熊燃博士、刘英军博士、张哲博士以及博士研究生段南、池明宙、孙博等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穆宏燕教授等课题组成员,举行了课题组的第一次工作讨论会。本次会议就具体的研究计划与课题组各成员的任务分工、本课题的具体研究方法、包括撰写插图本叙录、插图本的历史梳理、插图本的比较等议题进行了探讨,此外,还对课题经费的使用计划、成果出版的初步规划等方面进行了商议。课题组一致认为在古代东方文学插图本及其相关图像的史料搜集与整理基础上,应该增加古代东方美术(绘画)理论著作的译注,通过纵向美术史的梳理(插图本的历史)和横向的图像比较(插图本的研究),建构新的学科分支即古代东方文学图像学。
2018年4月24日下午,举行了课题组的第二次工作讨论会,主要涉及立项以来的工作回顾、已经发表的成果、经费使用情况、下一步的工作安排与任务、出版方面的初步规划。并就“文学图像研究是否有范本可以参考”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次会议进一步确定了《东方古代文学插图本叙录》、《东方古代文学插图本集萃》和《古代东方美术理论选萃》(丛书)的撰写计划、进度安排和任务分工。
从立项以来,课题组的主要工作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课题组成员的独立研究、分工合作以及论文的发表。目前已经发表论文8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4篇,海外发表泰文论文1篇,国内发表英文论文1篇、其它论文2篇)。本年度将另有4篇论文在《西域研究》(cssci期刊)第4期“古代图像与文化交流”专栏、5篇论文在《文学与图像》第7卷中的“东方文学图像研究”专栏上发表。
其二,北京大学文学与图像研究平台的建构。从2017年2月起,课题组迄今举办北京大学“文学与图像”读书班系列活动共18次,其中包括课题组成员的讲座和成果分析活动4次、北京大学“东方文学图像”讲座系列12次、课题组成员博物馆参观1次、集体讨论1次。相关活动如下(前加*点者为北京大学东方文学图像系列讲座):
(1)2017年3月3日下午,段南(北京大学博士生)主讲“试论中印古代佛教图像中的连续性叙事”。
(2)2017年3月17日下午,李凇教授主讲“如何‘正确地’读图——以一幅宋代绘画为例(上)”。
(3)2017年3月31日下午,马悦(清华大学博士生)主讲“中世纪阿拉伯绘画的杰作——巴黎5847《哈里里玛卡梅集》抄本研究评述”。(主持人贾斐老师)
*(4)2017年4月14日下午,张乃翥研究员(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讲座“洛阳历史文物中含绶鸟美术遗迹的文化学考察”。(主持人穆宏燕教授)
(5)2017年4月28日上午,课题组成员赴故宫博物院观展《浴火重光——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特邀邵学成博士讲解。
(6)2017年5月12日下午, 课题组集体讨论。
*(7)2017年5月26日下午,王镛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讲座“印度古代细密画”。
*(8)2017年6月9日下午,赵晋超(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博士生)讲座“波斯叙事细密画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现状”。
(9)2017年6月23日下午,刘晨副教授(北京大学)主讲“中国叙事画研究现状综述:定义、模式和功能”
*(10)2017年10月16日下午,李静杰教授(清华大学)讲座“南北朝隋代佛教图像与思想”。
*(11)2017年11月13日下午,王静芬(Drothy C. Wong)教授(美国佛吉尼亚大学)讲座“Representations of the great bodhisattvas in the Pilgrimage of Sudhana reliefs at Borobudur”。
*(12)2017年11月24日下午,赵宪章教授(南京大学)讲座“语象与图像的对读和比较——‘文学图像论’之方法论刍议”。
*(13)2017年12月18日下午,李军教授(中央美术学院)讲座“图形作为知识——十幅世界地图的跨文化旅行”。
*(14)2018年4月24日下午,汪前进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座“观念、技术、艺术视野下的中西古海图”。
*(15)2018年5月8日下午,郑岩教授(中央美术学院)讲座“图与文——六舟<百岁图>研究”。
*(16)2018年5月15日下午,贾妍博士(北京大学助理教授)讲座“楔文入画——亚述浮雕的‘看’与‘读’”。
*(17)2018年6月8日下午,徐津博士(美国瓦萨学院助理教授)讲座“叙事图像的重构与解构——以北朝孝子石葬具为中心”。
*(18)2017年6月22日下午,李翎教授(四川大学)讲座“以图证史——三十二相与早期佛教雕刻”。(以上活动除特别标出之外,均由陈明教授主持)
这些学术活动有效地强化了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互动,提升了课题组成员在图像学与艺术史研究方面的认知。这些活动与北京大学“文学与图像”学术论坛(年度系列活动)、《文学与图像》(从第7卷起,转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编辑出版,三足鼎立,有效地建构了北京大学文学与图像研究平台,使之成为国内唯一的文学图像研究平台和学术交流中心。
其三,相关的对外学术交流。包括三个方面:赴海外搜集图像资料、邀请海外学者举办讲座、与国内的中国古代文学图像研究团队(南京大学赵宪章教授主持)和中国近代文学图像团队(上海师范大学杨剑龙教授主持)之间的合作。(详见第二部分)
其四,人才培养。课题组吸收了北京大学博士生段南、池明宙、孙博(国家博物馆)、贾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讲师);硕士生满园(将就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向伟(日本东京大学交换生)以及清华大学博士生马悦加入课题组,参与课题组组织的读书班、学术讲座以及学术会议,承担相应的资料搜集和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古代东方文学插图本,国内几乎没有相关的原始资料,因此,课题组成员利用各种机会赴海外搜集已经出版或者尚未出版的插图本资料。主要的资料搜集和学术交流活动如下:
1:2017年3月底至4月初,陈明利用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和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开会的机会,到大英图书馆、大英博物馆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剑桥大学图书馆以及伦敦的几大书店搜集印度古代细密画和波斯细密画、插图本的资料。
2:2017年7月-8月中旬,陈明利用赴美访校的机会,到西北大学、哈佛大学、的美术馆和相关书店,购置一批西亚和南亚美术史的研究书籍。
3: 2018年5月下旬,陈明利用赴美的机会,到芝加哥大学图书馆购置了馆藏的《摩诃婆罗多》十七世纪初的写本(波斯语译本)照片。在芝加哥的一些书店,选购了东南亚和南亚美术史的书籍。并与芝加哥大学东亚系的古代写本研究专家夏德安(Donald Harper)教授就插图写本的文化史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4:2017年夏秋,课题组成员金勇、熊燃分别利用赴泰国的机会,到泰国国家图书馆等机构搜集了《三界绘》等插图本资料。熊燃研究《三界绘》的泰文论文还发表在泰国泰国艺术大学考古学院艺术史系主编的书籍之中。
5:2017年8月-2018年8月,课题组的博士生池明宙赴哈佛大学留学一年,在哈佛大学图书馆和美术馆、波士顿的数家博物馆或美术馆,复制了一批南亚艺术史的著作,也有一些细密画插图本的资料。
6:2017年11月,课题组成员蔡枫副教授(深圳大学)利用到印度加尔各答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在加尔各答收集到与项目相关的一批图书资料。她还与印度的一家学术书店建立了长期的联系,并利用地利之便,到香港大学图书馆搜集了一批南亚古代艺术史的图书资料。她重点搜集了《牧童歌》(Gīta-govinda)、《味蕾》(Rasamanjarī)、《时令之环》(Ritusamhara)和《乐调之环》(Ragamala)等印度古代诗集的插图本资料及其相关的研究论著。
7:2017年秋,课题组成员丁莉赴日本,搜集了《玄奘三藏绘》等日本平安时代末期到镰仓时代绘制的五部绘卷资料。
8:2017年夏,托请北京大学南亚学系在印度留学的博士生张靖同学,回国时选购了一批印度古代美术史的书籍。此外,还委托目前在日本东京大学交换留学的课题组成员向伟同学,在当地搜集日本中世与近世的美术理论著作,包括《日本绘画论大成》等资料。课题组成员赵晋超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艺术与建筑史系在读的博士生,她为课题组陆续提供了数量不菲的西亚和南亚艺术史资料。
此外,欧美、西亚与北非(伊朗、土耳其、埃及)、南亚(印度、巴基斯坦)、东南亚(泰国、缅甸等)、东亚(日本、韩国)等地的图书馆和博物馆的网上公布的古代东方文学插图本资料,也是课题组搜集的重点。迄今已经搜集到了《摩诃婆罗多》(及波斯语译本《大战书》)、《罗摩衍那》、《薄伽梵往世书》、《益世嘉言集》《牧童歌》、《味蕾》、《时令之环》、《乐调之环》、《劫波经》、《巴布尔之书》、《三界绘》、《须大拿本生》、缅甸《罗摩衍那》(Thri Rama)、包含四部伊朗史诗的大英图书馆OR2780号波斯文抄本、《卡里来与迪木乃》、《老人星之光》、《鹦鹉故事》、《列王纪》、《五卷诗》、《七宝座》、《玛卡梅集》、《玄奘三藏绘》、《绘因果经》、《吉备大臣入唐绘卷》、《华严缘起》、《东征传绘卷》、《蒙古袭来绘词》等近30余种著作的插图本(近60种不同版本,大部分有完整的插图)。目前在对这些不同版本插图本分类的基础上,正在对各个插图本撰写叙录,为下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2017年11月25-26日,课题组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的支持下,在北京大学民主楼208会议室,举办了北京大学首届“文学与图像”学术论坛。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东南大学、南昌大学等国内高校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李政教授、丁莉教授、金勇副教授、史阳副教授、熊燃博士、王靖博士、张哲博士等教师和多名硕博士研究生积极参加了此次活动。论坛的简要开幕式由陈明教授主持,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王邦维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凇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赵宪章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杨剑龙教授分别作简要发言,充分肯定了此次学术论坛的意义。会议的主旨发言部分,由北京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主任唐孟生教授主持,赵宪章教授做了《小说图像与图像叙事》的发言,分析了中国古代小说插图的起源,归纳和分析插图的类型及其叙事的可能性、小说插图的显在符号表征的方式。杨剑龙教授的发言题目为《论刘岘对<阿Q正传>的图像阐释》,主要分析了刘岘所刻《阿Q正传》木刻版画的过程及其特征。陈明教授的发言题目为《试论古代东方文学图像学的建构》,从图文并重的角度,提出了建构古代东方文学图像学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指出在确认古代东方文学的图像传统的基础上,搜集和整理东方文学的图像史料,利用古代东方的美学语汇,分析古代东方文学的图文关系,归纳其图像叙事的特点,真正开启古代东方文学研究的新途径。两天的会议分为六个专场,分别即“东方?文学?图像”、“中国?古典?图像”、“图像修辞?图文互释”、“图像?空间?叙事”、“名家?名作?语图”、“图像?文学场?文化交流”。第一场宣读的论文有:穆宏燕(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教授)的《摩尼教经书插图的发展与世俗化转型》、俞雨森(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生)《早期波斯册页中的“签名”、批注和前言及其与图像的关系》、熊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南亚系讲师)的《<三界论>文本及图像中的地狱:符号、观念与功能》、段南(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猴行者形象的诞生与图像分析》。第二场宣读的论文主要有:沈亚丹(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梅花喜神谱>的图文关系研究》、包兆会(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庄子>语言图像化生成的机制、途径及果效》、赵敬鹏(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明刊本<水浒传>“招安”情节的图像阐释》、李彦锋(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从图文视角看徐渭<墨葡萄图>经典性之成因》。第三场宣读的论文有:吴昊(渤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语言和图像的共生与背离论析》、郭伟(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作为图像修辞的“视觉双关”》、李洪华(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连环画改编中的图文互释——以鲁迅小说<药>的三种改编为例》。第四场宣读的论文主要有:温江斌(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生)《1920年代中期上海“小报型”画报研究》、段德宁(南京林业大学讲师)《二十世纪文论的视觉艺术契机——兼论“文学图像论”提出的时代语境》、李森(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史论系副教授)《<项狄传>插图与现代图像理论的源起》。第五场宣读的论文有:张晓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生)《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的插图研究》、金怡(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张爱玲书籍封面的艺术研究——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传奇>和<流言>为例》、陆涛(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莫言小说中的图像呈现与描写诗学》。第六场宣读的论文有:万士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生)《论<古今>封面的图像叙述与“错位”现象》、丁莉(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鉴真和上的另一种传记和形象——从<唐大和上东征传>到<东征传绘卷>》。在新时代的新学问这一口号下,与会者分别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近现代文学、古代东方文学的不同领域,以文学研究的本位立场,以图文并重的观念,就“图文关系”、图像呈现、图像叙事等问题,对“文学图像论”的研究方法、“文学图像学”的建构等新问题发表了饶有新意的看法。本次会议形式简洁,评议有针对性,与会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大家直抒胸臆,讨论深入,对“文学图像学”这一新兴的学科领域的开掘充满了向往和坚定的信念。本次论坛既是本课题组的重大活动,更是建设我国“文学图像学”学科分支的出发点,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由于本课题尚处于起步阶段,暂没有大型的成果,因此没有召开成果发布会,也没有向《工作简报》报送和向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只是在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网站上,分别刊登了近期成果发表的消息,以及学术讲座和学术会议的通讯稿。由课题组召开的北京大学首届“文学与图像”学术论坛得到了学界的关注,该论坛的会议简讯“首届‘文学与图像’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刊登在北京大学新闻网主页,并被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ex.cssn.cn/ts/ts_wxsh/ 201712/ t20171208_3773884.shtml)、北京文艺网、中国作家网、东方网“教育”频道等转载,扩大了本课题组的社会影响。本课题组的相关丛书出版之后,将以成果发表会等形式,进行成果的宣传与推介。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本课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基本上是收藏在海外,虽然目前课题组成员千方百计搜集了近60种不同版本的古代东方文学插图本,但还有很多的版本尚未搜集到手。课题组所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是:其一,无法穷尽第一手的资料。海外图书馆和博物馆收藏的不少古代东方文学插图本原典还没有公开,有的甚至尚未编目,要直接利用有很大的难度。其二,课题组成员基本上有教学任务,工作负担较重,也没有基金支持去海外较长时间(至少三个月,一年最好)搜集资料和从事研究。目前是利用参加学术会议等各种短期机会去对象国或者欧美搜集资料,但这样的搜集不足以支撑大型的史料集成。因此,课题组成员要充分利用教育部留学基金委的各种条件,到海外搜集资料。
本课题的研究虽尚在起步阶段,但课题组成员基本上形成了一些有共性的研究心得。其一,要以第一手的插图本抄本作为研究的基础。其二,要充分认识与插图有关的文本的作用,清晰梳理相应的图文关系。其三,要充分利用多语种、不同版本的插图本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其四,要认识到图像独特的话语体系及其意涵,认识到图像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价值。
本课题的建议是古代东方文学插图本的研究,要放到更广阔的全球史视野中进行,不能忽略写本学的研究,也要与西方古代插图本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图像及中国近现代文学图像的研究者进行合作,才能建构起宏观的文学图像学。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本课题承担的这些古代东方文学经典插图本,在国内图书馆很少找到资料,利用境外图书馆能检索到部分资料,但是有的经典年代久远,流传范围广,文字版本繁多,需要进行筛选。有些经典的插图分散在各大画集和各个博物馆中,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去收集和整理。另外,因为在国内有些高校的科研财务系统对在境外购买和收集图书而产生的费用无法从项目经费中支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料的收集,也影响了经费的使用进度。由于版权问题,海外图书馆与博物馆的插图本中的图版的复制和使用基本上是要收费的,但目前的经费使用规定中对这一方面尚未有明确的指示,因此,经费使用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研究成果情况
本项目从2016年底立项至今已经一年半的时间,项目组成员共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CSSCI论文4篇。代表性的成果如下:
(1):陈明《波斯“摩尼画死狗”故事的文图源流探析》,《世界宗教研究》2017年第4期,第35-62页。论文提要:传说摩尼教的创始人摩尼从中国学习了高超的绘画艺术,他在水池 ( 或水晶盖) 上画死狗的故事脍炙人口。波斯诗人尼扎米 《五部诗》中的《亚历山大故事?光荣篇》中咏赞了此故事。《五部诗》中还赞叹了罗马画家和中国画家比拼技艺的故事。在《五部诗》的插图本中,也有对此两个故事的描绘。在波斯作家贾米的《玛斯纳维》、阿米尔?霍斯陆的《五部诗?亚历山大宝鉴》等著作中,同样有关于二画师竞技故事的叙述。摩尼画死狗故事的源头应与印度佛教文献有关,汉译佛教律典《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十六中的一个画师画死狗的故事可视为其源头之一。佛经中记载的二画师相争的故事,对波斯文学也有一定的影响。波斯语作品对画师故事的变形书写,反映了不同宗教之间的竞合以及三种不同文化(波斯、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相遇和互动。该论文对揭示波斯、中国和印度三种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穆宏燕《摩尼教经书插图的艺术史意义》,《美术研究》2017年第4期,第62-67页。论文提要:摩尼教普遍采用“以图解经”作为其宣教方式,其“明暗二元论”的教义本身蕴含强烈的视觉审美意识,这使得摩尼教对包括插图在内的经书装饰格外重视,从而使插图成为摩尼教内一种制度化、系统化、组织化、规模化的自觉方式,并在摩尼教徒中因袭传承。这种方式使插图具有了独立的艺术意义,成为审美意识的表达,而不仅仅是附属于文本。正是摩尼教插图艺术使得画家在人类艺术史上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独立性,成为一种正式的艺术身份。摩尼教视“几何图形为扩展的量”这一教义所形成的审美意识,对后来的拜占庭艺术同样具有深远影响,使西方绘画艺术在总体特征上趋向于塑形。
(3):穆宏燕《苏非主义促进波斯细密画艺术繁荣鼎盛》,《回族研究》2017年第2期,第121-128页。论文提要:细密画艺术在波斯的兴盛是多种外因与内因交互作用的结果,苏非主义在波斯的兴盛是其主要内因。11世纪后期开始,苏非思想在波斯率先与文学结合,产生了一大批苏非叙事文学杰作,为细密画插图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14世纪后期,随着苏非教团的发展和对画院的渗透,细密画艺术从世俗文学作品转向苏非文学作品。帖木儿王朝和萨法维王朝时期,各大苏非文学作品被频繁反复绘制插图本,细密画艺术由此达至繁荣昌盛。同时,波斯细密画在图像表达上与苏非思想密切结合,对文本中的苏非奥义作视觉呈现,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细密画插图在内在意蕴上向精深发展。伊斯兰细密画艺术由此屹立于世。
(4):穆宏燕《印度-伊朗“莲花崇拜”文化源流探析》,《世界宗教文化》2017年第6期,第61-70页。论文提要:印度-伊朗文化同源,都有着对水-火-日-苏摩(豪姆)的崇拜情结。琐罗亚斯德教将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崇尚的蓝莲花视为该教神话传说中的豪姆,由此形成莲花(豪姆)崇拜。随着亚历山大东征,莲花(豪姆)崇拜进入印度,形成印度文化中的莲花(苏摩)崇拜。蓝莲花(苏摩)的回春之药用功效,使得莲花在印度密教文化 中逐渐与性力关联。而“水-火-日-莲花”的艺术造型在伊朗伊斯兰化后幻化成清真寺建筑造型和装饰图案,对世界建筑艺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5):赵晋超《须大拏故事的文本与图像关系再析》,《文学与图像》第6卷,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211-236页。论文提要:文本与图像之关系的讨论一直是艺术史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图像学在20世纪的长足发展,进一步增强了其他学科对图像证据的关注。而佛教雕塑与壁画的丰富遗存,为这一讨论提供了丰沃的土壤。本文试图以广为流传的须大拏太子本生故事为例,从三个角度分析文本佛教艺术研究领域的文本与图像关系:其一,同样作为载体的文本和图像,二者之间如何互证以及如何共证历史;其二,在表现同一故事时,文本与图像如何依据各自特点传达出信息;其三,在表演艺术中,文本与图像如何紧密结合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建构出一整套具有仪式功能的戏剧程式。藉此,本文将进一步分析佛教艺术研究领域理解文本与图像关系的方法论。
(6):段南《比豆梨本生及其图像分析》,《文学与图像》第6卷,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237-251页。论文提要:本文通过分析“比豆梨本生”故事的内容,以及现存的巴尔胡特、阿马拉瓦蒂和阿旃陀的比豆梨本生故事图像,说明图像如何运用空间叙事的方式再现一个内容丰富的故事。空间叙事是古代印度故事图像中古老的、最具特色的讲述故事的方式之一,它的运用屡见不鲜。空间叙事遵循“空间的考量”原则,根据故事内容将图像的背景划分成几个有内在联系的区域,并打乱场景的时间顺序,按照情节发生的地点将场景填充到相应的区域内。对空间叙事的运用在公元2至3世纪的阿马拉瓦蒂的佛教艺术中已十分纯熟,但其并不仅限于佛教题材。对空间叙事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对图像的辨识和分析,也有助于我们分析图像背后发生的故事。
(7):Xiong Ran(熊燃), “Chak manokhati thung lok muan ching: Ti khwam ruang narok nai samutphap Traiphum”(《从观念到现实:<三界绘>中的‘地狱’图说》,泰国艺术大学考古学院艺术史系编,Sunklang-Chaikhop Tuaton-Khonun phan Mummong Prawatisatsilp(《艺术史视角下的“中心-边缘”、“自我-他者”》),曼谷:宝屋出版社,2018年,第159-173页。论文提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泰国《三界绘》插图本中对地狱的图像表达方法及其所涵盖的宗教意义,并初步比较了泰国和中国对地狱图绘的不同方式。
(8):Zhao Jinchao(赵晋超), “Wonders of 'The Book of Surprises': An Examination of the Depictions of the Architecture in a Jalayirid Manuscript and its Two Ottoman Copies”, 《欧亚学刊》新7辑,商务印书馆,2018年(印制中),第211-226页;图版第15-20页。论文提要:本文主要比较研究了西亚插图本《奇迹之书》的三个不同版本,特别是分析各插图本中的建筑的特点及其含义。
本课题组在2018年下半年即将推出的成果主要有以下两组,
其一,在《西域研究》2018年第4期“古代图像与文化交流”栏目上发表下列论文:
(1)陈明《“二鼠侵藤”譬喻在古代欧亚的图像流变》
(2)穆宏燕《摩尼教经书插图的发展与世俗化转型》
(3)贾斐《波斯萨迪奇?贝格<绘画原则>译注》
(4)段南《再论印度绘画的“凹凸法”》
其二,在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文学与图像》第7卷的“东方文学图像研究专栏”上发表下列论文:
(1)丁莉《<东征传绘卷>的文图特征和生成机制》
(2)贾斐《<列王纪>中的中国与中国形象》
(3)熊燃《泰国<三界绘>图册中的地狱图像研究》
(4)向伟《返魂香故事在日本近世绘画中的嬗变》
(5)赵晋超译《早期佛教艺术的视觉叙事模式》
此外,丁莉《“汉”、“和”与“绘”之间:从镰仓时代两部和文传记看鉴真事迹在日本的传播》,将刊于《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16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印制中)。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与本课题相关的日常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2018年10月13-14日,举办北京大学第二届“文学与图像”学术论坛,目前已经筹备。今后每年的秋天举办一次“文学与图像”学术论坛,会议主题涉及插图本的生成与传播历史、图文关系、图像叙事等,使之成为有影响力的学术品牌,成为文学与图像学研究者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2)将原由南京大学赵宪章教授主编的《文学与图像》年刊,转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由本课题主持人陈明主编。出版单位也由原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改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冬出版《文学与图像》的第七卷,以后争取每年出版一卷,使之成为相关领域重要的学术发表园地。
(3)继续举行北京大学 “文学与图像”读书班系列活动,继续邀请海内外在图像叙事、图文关系、细密画、日本绘卷等研究领域内的专家的学者举办“北京大学东方文学图像讲座系列”,争取每学期举办5次。
在日常工作的基础上,主要完成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1:完成基础史料集《古代东方文学插图本叙录》和《东方古代文学插图本集萃》。
2:完成《古代东方美术理论选萃》(丛书)。
3:完成研究著作《波斯细密画发展史》(上下册)、《日本古代绘卷中的东亚世界》、《古代东文学插图本研究》、《古代东方文学图像学》等。
具体的工作方案如下:
第一,《古代东方文学插图本叙录》主要收录有代表性的古代东方文学插图本,尽可能挑选全本和质量较好的图像。以书(插图本)为单位,课题组成员负责编写自己研究的插图本。每一部插图本均标注书名、作者(或译者)、抄写者与绘图者、收藏单位、收藏编号、写本年代、书中插图的数量与分布情况、尽可能列出每一幅插图的名称及其信息。每一部插图本均应选出其中的5-10幅(或3-5幅)插图进行解说,每幅的解说文字大约为300-500字左右。《东方古代文学插图本集萃》选择有代表性的、艺术价值较高的插图本中的插图,汇编成册。根据实际情况,该书可以是单册,也可以是丛书。
第二,《古代东方美术理论选萃》(丛书)是从古代印度的梵文文献、西亚的波斯文和阿拉伯文、土耳其语文献以及日本的日文文献中,选取与绘画、造像、雕塑等美术理论以及艺术史相关的论著,进行翻译和注释。主要包括萨迪奇?贝格的波斯语著作《绘画原则》、古代土耳其的《艺术家的史诗事迹》、古代印度的梵文著作《画经》、《画相》、《画业论》等著作中的相关论述。此外将汉译佛经中的古代印度美术(尤其是绘画)论述的相关章节摘录出来,并加以注释。本丛书中的多部古代东方的美术经典著作系首次从原典译出,可为我国艺术史界的研究者和广大读者提供第一手的基础史料。本丛书也是分析古代东方图像的基础理论著作,还可为中外美术理论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基础的史料。本丛书初步分为三种四册:《<绘画原则>:古代西亚美术理论选萃》(贾斐、满园)、《〈画经〉:印度梵语美术经典译注》(段南、池明宙)、《汉译佛经中的古代印度美术理论辑注》(陈明)和《古代日本美术理论选萃》(丁莉)。
第三,穆宏燕教授撰写的《波斯细密画发展史》将分为上下册,即上册《波斯细密画发展史:初始至14世纪末》,20余万字,已交付河南大学出版社,预计2019年出版。下册《波斯细密画发展史:15世纪初至现代》,20万字左右,预计2019年底完成撰写工作。丁莉教授撰写的《日本古代绘卷中的东亚世界》以日本平安时代末期到镰仓时代绘制的五部绘卷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解读、分析其绘画、“词书”(图说)以及二者的关系,结合与绘卷内容相关的历史史料:遣唐使(吉备真备)入唐、新罗僧人入唐求法、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元日战争等,从图像叙事、图文关系、文化套式、“凝视”与想象、绘卷与历史等切入点进行研究,探讨十二世纪末到十四世纪初日本社会复杂而微妙的自我意识、对外意识和文化心理。该书将分为五章,分别讨论《吉备大臣入唐绘卷》、《华严缘起》、《东征传绘卷》、《玄奘三藏绘》和《蒙古袭来绘词》。
课题组成员合作的《古代东文学插图本研究》,是不同时期、不同语言、不同地域的插图本的个案研究、比较研究,是专题性研究的汇总。该书拟包括印度的两大史诗和民间故事集、印度四部诗歌集(《牧童歌》、《味蕾》、《乐调之环》、《时令之环》)、波斯内扎米《五卷诗》和霍斯陆《五卷诗》、四部伊朗史诗波斯文抄本(大英图书馆OR2780号)、缅甸《罗摩衍那》和宇宙论插图、泰国《三界论》和《三界绘》、泰国藏外佛教文学文本《帕玛莱》(Phra Malai)的图文关系研究,以及文本的生产与流通、图像的比较研究等内容。
《古代东方文学图像学》是在上述所有研究的基础上合作撰写的综合性、通论性著作,从插图写本出发,梳理古代东方不同地区的文学插图本的发展情况,总结和归纳古代东方文学插图本的图文关系、图像叙事的特点以及图像流传的规律,从理解上为建构东方文学图像学奠定基础。
今后的具体工作进度安排:
2018.07-2018.12:史料搜集。插图本各个流派的梳理和初步研究,完成相对完整的图文资料整理。
2019.01-2019.06:在完成图像整理的基础上,开始撰写《古代东方文学插图本叙录》。
2019.07-2019.12:完成《波斯细密画发展史:15世纪初至现代》的撰写。开始撰写《东方古代文学插图本集萃》。
2020.01-2020.06:撰写《古代东方美术理论选萃》(丛书)。
2021.01-2021.06:完成《古代东文学插图本研究》和《古代东方文学图像学》
2021.07-2021.12:稿件的讨论修改,完成结项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