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美国文学地理的文史考证与学科建构的中期检查报告

2018年12月03日14:32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2017年3月18日举行了项目开题报告会。专家组对课题的总体设计和研究进程安排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该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开题报告论证充分,整体架构完备、逻辑清晰,视角独特,并就项目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意见与建议,包括:突出文学地理学研究的跨学科特点、扩展宏观视野、明确空间、流动性、风景、地图四个子课题之间的学理关联、丰富文学类型(不能只局限于小说,补充戏剧、诗歌研究)等。

2,项目组依据开题报告会专家组提出的建议对原项目投标书所设计的研究任务和规划进行了完善,并按进度完成各项研究。

自2016年11月立项以来,出版和发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近20项:

(1) 国内论文发表9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7篇,包括:1篇发表在《外国文学评论》,2篇在《国外文学》, 1篇在《南开学报》,1篇《国外社会科学》,1篇在《广东社会科学》, 2篇《山东外语教学》,1篇在《外国文学动态》。

(2) 阶段性成果论文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全文转载,1篇被《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1篇被“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

(3) 阶段性成果之一张海榕发表的论文“刘易斯的“巴比特文学地图“与美国城市的空间生产”获得2018年度江苏省教育科研(高校哲学社科)成果奖一等奖。

(4) 出版专著、译著、论文集5部:由武汉大学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Routledge出版社、Indiana University Press出版专著3部,译著1部, 论文集1部。

(5) 发表在国外论文集的论文5篇,论文共计字数5万字。

(6) 将在2018年第6期CSSCI来源期刊《广东社会科学》以“美国文学地理的文史考证和学科建构”为专栏发表论文2篇,项目首席专家作为栏目主持人撰写了主持人语。

(7) 完成博士论文1部。

3,本课题分为四个子课题:空间、流动性、风景、地图。四个子课题的展开情况如下:

子课题一,美国文学中的空间研究

子课题负责人张海榕教授已经完成《美国文学中的空间研究》专著的序论和两章的撰写,已经在《外国文学评论》发表“刘易斯的“巴比特文学地图“与美国城市的空间生产”,该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及《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1) 张海榕发表的论文“刘易斯的“巴比特文学地图“与美国城市的空间生产”获得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子课题负责人张海榕教授在《外国文学动态》发表论文“约翰?科里根:另一个“走钢丝的人””。张海榕即将在2018年第6期《广东社会科学》发表“都市景观书写与美国都市文学”。子课题组成员韩启群出版专著《转型期变革的多维书写——福克纳斯诺普斯三部曲的物质文化批评》。

子课题二,美国文学中的流动性研究

该子课题梳理、总结和借鉴人文地理学关于流动性研究的最新进展,讨论以汽车、火车和飞机为代表的流动性实践与空间意义的塑造; 以“身份意义”、“关系生产”、“权力博弈与协商”为代表议题分析美国文学对于流动性的空间体验和流动性政治的表征,最后,从中国视角出发,寻找美国文学中流动性议题所揭示的思想对解决中国流动性相关问题的启发。

截止目前,该子课题进展顺利,项目首席专家刘英已经完成《美国文学中的流动性》专著的序论和两章的撰写,并已经在《南开学报》《国外社会科学》《国外文学》《山东外语教学》发表论文4篇,分别是:“流动性与现代性:美国小说中的火车与时空重构”,“流动的盛宴:侨居与美国现代主义文学”““文如其城”:约翰?多斯?帕索斯《曼哈顿中转站》空间叙事的背后逻辑”“ 流动性视阈下的新地域主义:安妮?普鲁小说中的地方与全球化”。即将在《广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6期发表论文“美国公路小说中的流动性与冷战反思”,并作为“美国文学地理研究”栏目主持人发表主持人语。

子课题三,美国文学中的地图研究

子课题负责人Robert T. Tally, Jr. 出版主编论文集1部,出版专著2部,发表英文论文5篇。课题组成员侯杰发表在《国外文学》(CSSCI)论文1篇,题目为“19世纪美国文学地图与美国海洋空间建构”。

主编论文集:Teaching Space, Place, and Literature

作者:子课题负责人 Robert T. Tally, Jr.

出版日期:2018,出版链接:

https://www.routledge.com/Teaching-Space-Place-and-Literature/Tally-Jr/p/book/9781138047037

专著:Topophrenia:Place, Narrative, and the Spatial Imagination

作者:子课题负责人Robert T. Tally, Jr.

电子版出版链接 :http://www.iupress.indiana.edu/product_info.php?products_id=809310

ISBN: 978-0-253-03766-4

Robert Tally Jr. 在2017-2018年发表的相关论文:

(1)“The Space of the Novel.”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Novel. Ed. Eric Buls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152–167.

(2)“In the Suburbs of Amaurotum: Fantasy, Utopia, and Literary Cartography.” Spatial Modernities: Geography, Narrative, Imaginaries. Eds. Johannes Riquet and Elizabeth Kollmann. London: Routledge, 2018. 27–41.

(3) “Of Other American Spaces: The Alterity of the Urban in the U.S. National Imaginary.” Space Oddities: Difference and Identity in the American City. Ed. Stefan L. Brandt and Michael Fuchs. Wien & Münster: LIT Verlag, 2018. 27–45.

(4)“Giving Shape to Gloom; or, Keeping it Real in The House of the Seven Gables.” Nathaniel Hawthorne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Eds. Christopher Diller and Samuel Coale. Norwalk, Conn.: AMS Press, 2017. 25–36.

(5) “The Novel and the Map: Spatiotemporal Form and Discourse in Literary Cartography.” Space, Time, and the Limits of Human Understanding. Eds. Shyam Wuppuluri and Giancarlo Ghirardi. London: Springer, 2017. 479–485.

子课题四,美国文学中的风景研究

该子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在人文地理学视阈下对美国文学和历史中的风景进行研究,综合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民族、种族等因素界定风景的含义;结合美国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等社会变革因素,梳理、归纳不同区域风景的特点;从文学和文化的层面,按照地域划分,细致解读代表不同地域风景特色的美国作家作品中的风景主题。

目前,该子课题进展顺利,已经完成申报书中前三个阶段的计划:第一阶段(2016年12月-2017年3月)的重点工作是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除了前期收集整理的文献外,又收集购买文献资料两百余本/篇,已经完成重点书目的阅读,课题组成员内部多次交流、总结,成员共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十次、国际学术会议2次。第二阶段(2017年3月)总课题召开了开题报告会,会后子课题组交流整理专家的反馈意见,重新调整划定了重点作家和作品。第三阶段 (2017年4月-2018年6月)工作重点是对相关作家和作品展开个案研究。

目前课题组已经按照计划完成论文4篇并完成专著的写作约5万字。子课题负责人李莉教授发表论文“美国现代主义诗歌中的风景再现”,《广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2018年8月出版),课题组成员颜红菲教授发表论文“前文本?嵌文本?潜文本 ——论《我们中的一个》的景观叙事”,发表在《山东外语教学》2017年第6期。课题组成员颜红菲出版译著《磐石上的阴影》,课题组成员简悦完成博士论文《索尔?贝娄的芝加哥小说系研究》(2018年)。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在国内外数据库以及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亚马逊书店等收集、购买、整理和梳理关于美国地理运动史、美国城市发展史、美国现代交通技术发展史、美国风景史和美国地图史、美国文学中的地理和空间方面的期刊论文和博士论文800多篇,专著、译著及教材260部,并对相关资料作了系统的搜集、整理和分类汇编。关于如何运用这些文献资料方面:本课题不把美国地理运动史、城市发展史、风景史等作为文学发生的背景资料,而是作为与美国文学发展的平行资料,试图论证地理空间变迁和体验与美国文学发展相互影响相互构建。

2. 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

学术会议:

召开全国性学术会议2次:2017年3月18日项目开题报告会,会议由南开大学王立新教授主持,参加会议的专家有:南京大学的杨金才教授、浙江大学的高奋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侯毅凌教授。参加会议的子课题负责人有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Robert Tally 教授、南开大学的常耀信教授、南开大学的李莉教授、河海大学的张海榕教授,及其他全国各高校的师生30余人。2017年8月19-20日举办了“生命书写与21世纪外国文学的现实观照”全国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高校120人参加。此外,课题和各子课题召开课题讨论会10余次。

学术交流:

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国际会议1人次,国内学术会议20人次,包括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专题研讨会(南京)、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会年会“历史、政治与文学书写”(上海)、海洋文学国际研讨会(宁波)、现代主义与现代性国际研讨会(复旦)、外国文学的学科身份:内敛抑或溢出?(深圳),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14届双年会“文学经典重估与当代国民教育”(上海), “当下外国文学研究观念与方法的创新”博士生高端论坛(东北师大)、美国亚裔文学高端论坛(北京)等。

国际合作:

1,项目子课题负责人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Robert Tally 教授参加了项目开题会,对项目组给予指导,Robert Tally教授在其2018年出版的Teaching Space and Place in Literature (Routledge 出版社), 以及专著Topophrenia:Place, Narrative, and the Spatial Imagin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中特别致谢有幸作为本课题团队参与研究,并因此获得机会来中国南开大学做学术交流。Robert Tally 教授是美国文学地理研究领域成果最丰富并极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2017年,他作为主编汇集美国文学地理学领域顶级专家学者出版了《文学与空间研究手册》(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Literature and Space)(Routledge 出版社),对于文学地理学研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

2,课题组负责人刘英与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Tim Armstrong教授保持长期合作,Armstrong 教授是美国现代主义文学和现代性研究领域的世界知名专家,而且该大学在人文地理学领域处世界领先地位,项目首席专家刘英在2016年8月-2017年1月在该学院访学,并邀请了Tim Armstrong 教授在南开大学讲座和展开合作。

3,课题组将于2018年8月15日-2018年9月5日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进行访问,与美国戏剧研究方面的专家进行学术交流。

4,课题组在2018年3月邀请了纽约城市大学Kyoo Lee 教授来南开大学交流,就后结构主义、性别空间与美国女性文学进行了深入探讨。

5,课题组成员于2017年10月-2018年4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学,在犹太美国文学地理研究方面得到了多伦多大学犹太研究中心教授的指导。

6,课题组成员于2016年8月-2017年8月在美国休斯敦大学访学1年。

7,课题组成员将于2018年8月-2019年8月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三,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 项目立项以来,项目组出版了论文集、学术专著和译著共5部,发表论文国内9篇,国际论文5篇,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反响(详见以下列表)。由于课题立项刚刚1年半,积累的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厚,目前尚未举行成果发布会,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将及时召开成果发布会。

(2) 在发表国内论文9篇中,CSSCI来源期刊7篇,包括:1篇发表在《外国文学评论》,2篇在《国外文学》, 1篇在《南开学报》,1篇《国外社会科学》,1篇在《广东社会科学》, 2篇《山东外语教学》,1篇在《外国文学动态》。

(3) 阶段性成果之一张海榕发表在《外国文学评论》的论文“刘易斯的“巴比特文学地图“与美国城市的空间生产”获得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4) 阶段性成果论文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全文转载,1篇被《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1篇被“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

http://lit.cssn.cn/wx/wx_ymwx/201806/t20180619_4370022.shtml

(5)课题首席专家刘英教授在CSSCI来源期刊《广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6期主持专栏“美国文学地理”,首席专家刘英教授撰写“主持人语” ,梳理了美国文学地理研究的发展脉络以及研究重点。《广东社会科学》在2018年第4期和第6期发表本课题组的3篇论文,分别为“美国现代主义诗歌中的风景” “美国公路小说中的流动性与冷战反思”,“都市景观书写与美国都市文学”。

(6)在《南开学报》开设“美国文学地理”重大项目专栏,项目首席专家刘英负责组稿,目前已经组稿3篇。

(7)已经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报送《工作简报》,并向《中国社会科学报》投稿“新时代背景下的美国文学地理研究:综述和展望”。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存在问题:

一,文史考证不够突出,缺乏详实的历史语境分析和深入的文本分析。

二,项目缺乏统领性的概述,四个子课题之间的学理逻辑有待于进一步系统论证

三,研究局限于小说和诗歌,对戏剧涉及较少,对族裔文学的重视不够。

四,国际合作的进展落后于计划。原计划翻译美国文学地理专著还未完全展开,计划主办的国际研讨会尚未召开。

改进措施

一是加强文史考证方面的学术能力,进一步搜集、整理美国城市史、美国城市化史、美国交通史、美国风景史、美国地图史等方面的史料,并将其与文学文本分析有机结合。

二是写出统领性总论,对美国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定位、属性进行系统论述,在突出该项目跨学科特点的同时,加强项目的整体性、加强子课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是本课题应对族裔文学予以适当关注,此外还应在兼顾美国文学整体和创作个体互动关系的同时将戏剧纳入研究视野。目前已经着手美国现代主义戏剧的空间研究。

四是加速推进国际合作,尽快推出美国文学地理译著,着手筹备美国文学地理国际研讨会,并出版会议论文集。

研究心得

一是对“美国文学地理”的认识有了全面的提升,对“文学地理”“文化地理”的学科背景、理论来源、发展历程和最新动态有了全方位的认识。

二是跨学科进一步增强,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展。从空间、流动性、风景、地图四个方面对美国文学地理进行考察,将美国文学置于美国现代交通技术史、美国城市史、美国风景史、美国地图史等,揭示美国文学与美国地理之间的相互建构。

三是汇集、整合和加强了美国文学地理研究领域国内与国内学者之间、国内与国际学者之间的合作和互动。通过刊物栏目组稿、召开研讨会等形式,加强美国文学地理研究学者之间的对话,激发美国文学地理研究领域新的研究点。

四是项目立项增强了课题组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认识到如何将课题研究服务于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挖掘对我国一带一路和全球人类共同体战略的启发。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一,代表性成果简介

1,论文:“流动性与现代性:美国小说中的火车与时空重构”

主要观点:流动性是现代性的标志,火车作为19世纪新型机械化移动工具,使流动性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火车意象贯穿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美国小说,因此,本文以火车为切入点,将这一时期的美国小说置于流动性理论框架中,从火车时刻表、车窗风景和车厢微空间三个方面探讨火车对于时空感知的重构以及对美国社会关系的影响,从而展示美国文学对流动性的表征所做出的两大独特贡献:流动性的具身性和反思的现代性。

学术价值:以往关于铁路与现代性的研究大多是从国家视角进行的宏观叙事,对于诸如作为现代性标志的火车对日常生活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为什么一种交通技术会担负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意义等问题,则失之于聚焦。本文借鉴流动性理论并结合美国小说文本,为揭示火车在美国的现代性意义勾勒出一副清晰的图景。

社会影响:该论文发表在《南开学报》2017年第1期,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17年第9期全文转载,被“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被“南开大学新闻网”全文转载。

2,论文:“文如其城”:约翰?多斯?帕索斯《曼哈顿中转站》空间叙事的背后逻辑

主要观点:本文探讨《曼哈顿中转站》空间化叙事的背后逻辑,揭示去中心的空间化叙事形式与重建中心的现代主义诉求之间的悖论关系。本文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证:一,空间化叙事与纽约城市的内在对立性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二,《曼哈顿中转站》以全景式、群像式叙事反映城市空间的异质性和复杂性,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对现代城市体验的“整体性”观照;三,空间化叙事通过文学空间设障、将读者置于迷宫中心,抵制现代性的“时间消灭空间”,迫使读者放缓阅读速度,主动探寻中心意义,把握整体结构,从而一方面彰显了现代主义重建中心的审美诉求,另一方面也实现了现代主义新批评所倡导的意义与形式的有机结合。

学术价值:评论界对美国现代主义城市小说空间化叙事的动因、来源和目的各执一词。本文指出其空间化叙事与城市空间的关系,而且揭示了被学界忽略的“空间化叙事的去中心与现代主义的重建中心”之间的悖论关系。

社会影响:论文发表在《国外文学》(CSSCI)2017年第3期。

3,论文:巴比特的文学地图与美国城市的空间生产

主要内容: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其小说《巴比特》(1922)是刘易斯的成名作,也是其代表作,更是其文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为刘易斯1930年问鼎诺贝尔文学奖起了功不可没的作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巴比特》的传统文学批评一直将小说的人物塑造置于核心的研究位置,认为刘易斯通过讽刺的艺术方法,揭露了二十世纪早期美国社会中商业主义和市侩作风,成功塑造了“巴比特”——一个唯利是图、虚荣势利、偏颇狭隘的城市市侩的典型形象。本文从美国城市的空间生产研究视角将作家描摹的“巴比特文学地图”置于空间生产批评视阈和文学地图学的研究视野中进行考察,采用图-文互动的形式考察泽尼斯城、办公大楼和近郊别墅参与美国城市空间生产的过程,架构起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和阶级化的空间生产之间的深层逻辑联系,旨在一方面考量美国城市中的权力统治者将城市人的“生活空间”转化为资本主义者的“构想空间”的过程;另一方面考证“巴比特文学地图”空间生产的缘由和动机,将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口城市化的社会现实作为参照,聚焦美国城市的空间圈层设置、办公大楼的监控机制、双轨住宅市场等一系列空间生产政策对城市人的侵犯和控制,进而挖掘刘易斯“巴比特文学地图”的特质及其文化意蕴。

基本观点:本文将上述“巴比特地图”与《巴比特》小说文本相结合,将这结合体定义为“巴比特文学地图”(Babbitt Literary Maps),主要采用图-文互动的形式考察泽尼斯城、办公大楼和近郊别墅参与美国城市空间生产的过程,旨在一方面从地图宏观层面考量美国城市中的政治统治者、经济利益获得者和权力规划者三者合谋将城市人的“生活空间(lived space)转化为资本主义者的“构想空间”(conceived space)的过程;另一方面从小说文本的微观层面考证刘易斯“巴比特文学地图”空间生产的缘由和动机,将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口城市化的社会现实作为参照,聚焦办公大楼的监控运行机制和中产阶级住宅郊区化的历史现实,审视刘易斯通过书写泽尼斯城的方式直接参与美国城市的空间生产过程,最终起到巩固资本主义统治的作用。以笔者之见,“巴比特文学地图”既是刘易斯参与美国城市空间生产的明证,也是文本中的城市地理空间形态,更是作家想象中的空间生产的隐喻性载体,不仅例证了刘易斯文学想象的现实成分,也凸显了刘易斯安排和掌控情节的空间范围和文学路线,更激发了研究者的视觉想象——试图从小说的“文字地图”中详细“观看”这三类城市地图在故事中的叙事性布展和隐喻性进程,借此考察刘易斯对美国城市化进程所持有的复杂的情感结构和理性认识,追寻城市人的价值观念。“巴比特文学地图”的精妙之处在于刘易斯用小说叙事经验和地图绘制经验对美国城市空间生产经验进行创作性的置换,用图-文相结合的形式将驱动现实的动能传达出来,实现艺术对于城市空间生产的抽象化体验和理性化诠释。二十一世纪的今日重读经典著作《巴比特》,其意义在于揭晓刘易斯的“巴比特文学地图”与美国城市“空间生产”之谜——它不仅指涉美国城市的空间定位、空间圈层,而且还见证着空间界定、空间区隔对城市人所造成的戕害,发掘城市复杂隐秘的机能和质感,思考美国城市的空间生产对人的社会存在、情感结构和心灵状态的潜在影响。

学术价值与创新之处:

1)研究思路创新:《巴比特》小说中描述的的城市化进程,中国正在经历。同样的工业现代主义所引起的标准化和均质化危机,同样的从乡村到城市的移民(乡村人口减少和城市人口聚集),同样的郊区化,不同的是今天又增添了信息化时代的地理空间重置。我们怎样面对这些挑战?刘易斯的小说《巴比特》与“巴比特文学地图”对于现代化进程中地理和空间的阐释和想象向我们展现了审美领域对于现代性的回应,为我们审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得与失提供了借鉴,为建设中国现代文化精神资源提供积累。

2)研究路径的创新:针对刘易斯的小说《巴比特》与“巴比特文学地图”进行整体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小说中对地理的表征,而且借鉴美国文学地理经验来解决中国语境中的实际问题。虽然中国的地理和文学与美国的情景相当不同,但研究美国文学地理研究中所揭示的区域关系协调(例如城市与郊区关系、地方与国家、地方与全球之间的关系)、城市空间规划、阶级区隔与空间环境等议题能让中国有所借鉴。特别是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时,在实施全球治理的战略开局之时,中国更需要对于地理、地缘、空间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反思。

3)研究视角的创新:本论文将小说《巴比特》与“巴比特文学地图”置于美国现代化进程与全球化进程中所经历的地理变迁、城市空间重组、时空压缩等语境中进行探讨,揭示美国文学与地理的双向互动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本论文以这种将文学史与城市发展史、地理发展史、城市空间生产发展史结合起来的跨学科视野,能够统观20世纪20年代美国文学地理的整体轮廓,既能透视美国文学内部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断代史)结构,也能探究其与美国经济和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为美国文学和美国研究提供有益学术资源。

4) 研究意义的创新:美国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社会意义就是绘制詹姆逊提出的“认知地图”,基于他观察到现代性和全球化所导致的地理与空间变化,“认知地图”的核心问题是个体的现象体验与整体的结构模型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不能将个体(如“巴比特文学地图”)的现象体验置于整体结构(美国城市空间运动)中去分析和思考,就会出现选择和判断的失误,因此,本论文将小说《巴比特》与“巴比特文学地图”与文学地理批评的合理构建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文学和地理学意义。

5)研究范式的创新:本论文通过绵密的论证在事实数据与意义阐释之间、文本分析与文史考证之间、现象研究与理论构建间之间建立联系和对话,一方面保有强大的学术自信,继承发扬中国文学地理学传统,另一方面承认并借鉴美国在文学地理学的理论优势,以此来激活我国文学地理学理论构建的冲动和创造力,同时保持清醒头脑不被文化帝国主义所殖民与同化,而是借鉴美国当代文学地理学理论弥补我国本土所匮乏的理论工具,旨在跨越狭隘眼界、认识空间差异、建立空间联系,拥有整体性视野,因此,“巴比特文学地图”与小说《巴比特》的跨学科研究不仅仅是文学与地理之间的跨学科,而且为打破各种学科壁垒,超越学科界限,建立学术网络提供范式。

社会影响:发表在《外国文学评论》2017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获得江苏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4,论文:“流动的盛宴”:侨居与美国现代主义文学

主要内容:美国现代主义侨居常常被贴上“迷惘一代”的标签,但在流动性理论的重新审视下,侨居之于美国现代主义文学呈现出两大积极意义:一,侨居所代表的离家、漂泊和边缘可转化为一种主动的、积极的阈限性:通过跨国流动获得国际视野,在对比中摆脱民族自卑,获得文化自信;通过在异质文化间游弋,获得开放空间,释放创新潜能。跨国和跨文化流动的共同作用形成以新生艺术形态和独特叙述视角书写美国现代性的核心优势。二,美国侨居作家在巴黎建立的沙龙和书店,为美国侨居共同体在异国提供了栖息地和凝聚力,为欧美文化交流和互动提供了“接触域”,为文学向视觉艺术跨界借鉴提供了平台,成为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生产基地。同时,侨居作家与美国本土创办的小杂志遥相呼应、密切合作,形成以巴黎-纽约为轴线的跨国现代主义生产线。

学术价值:国内首次以流动性理论阐释美国作家赴欧侨居这一群体性空间流动引起了视角的流动、心理的流动、认知的流动、学科的流动和文化的流动,展示出这席”流动的盛宴“对于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作用。

社会影响:《国外社会科学》(CSSCI)2018年第4期(2018年8月出版)

5,论文:19世纪美国文学地图与美国海洋空间建构

主要内容:本文利用文学地图来解析美国19世纪内战前的海洋文学作品,试图揭示19世纪内战前美国海洋小说中的文学地图是如何再现并参与美国海上空间建构的。通过书写“个人叙事”、“国家叙事”、“后国家叙事”等叙事作品,作家们撕裂了英国殖民地图,建构了美国国家海图,重绘了美国国家海图边界线,并且在描绘一幅世界海图的同时预言了一个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学术价值:目前针对美国海洋小说所做的研究可谓不胜枚举,但是从文学地图研究视角出发的研究并不多见,国内几乎为空白,国外也仅有少量论文。文学地图跨学科的研究视角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美国海洋文学与地图的关系,从而挖掘文学中地图的隐秘作用。

社会影响:《国外文学》(CSSCI)2018年第2期

6. 论文: 美国现代主义诗歌中的风景再现

主要观点:现代主义视阙下,弗罗斯特、史蒂文斯和摩尔三位现代主义诗人聚焦了时间、空间和风景之间的辩证关系,表现了现代美国社会中,人和风景、历史和未来、中心和边缘、传统和革新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状态,再现美国现代文学的流变性。弗罗斯特的诗歌中有三种不同的时间,揭示现代性的空间性和视觉性,鼓励人们对风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考量。风景以及具有感知能力的人类意识和周围的自然世界之间的棘手关系,是史蒂文斯作品的核心。女诗人摩尔通过敏锐的细节和新颖的视角,真实再现风景与语言、风景与政治的辩证关系。三位诗人都通过诗歌中的风景再现,抱着对人类命运的社会关怀意识,引导人们关注自然风景背后的社会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反思美国的现代性。

学术价值: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概念的风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政治、文化观念密切相关,既受区域特色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本地区民族身份建构、民族记忆或者性格形成和文化认同。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作为意识形态表现手段的风景也经历了同样的变革。风景的变化正是现代美国社会发展变化的直接见证,风景背后隐藏着美国文化和历史记忆。国内外语学界对于风景的研究成果少,美国现代主义文学风景研究更少而又少。本论文首次关注美国现代主义诗歌中的风景主题,揭示弗罗斯特、史蒂文斯和摩尔三位现代主义诗人如何聚焦时间、空间和风景之间的关系,表现现代背景下的美国社会中,人和风景、历史和未来、中心和边缘、传统和革新等二元对立之间的辩证关系。三位诗人都以风景为诗歌的出发点,从不同的感知角度和对人类命运的社会关怀意识,运用超凡的想象力和独特的美学手段,引导人们关注自然风景背后的社会问题,鼓励人们用积极的态度反思美国的现代性和美国的未来。

社会影响:该论文发表在《广东社会科学》(CSSCI)2018年第4期(2018年8月出版)。

7,论文:流动性视阈下的新地域主义:安妮?普鲁小说中的地方与全球化

主要内容:当代美国作家安妮?普鲁是全球化时代“新地域主义”文学的代表。从当代文化地理学的流动性视角来看,“新地域主义”之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地方”是建构的产物因而也是开放、动态的空间;二是认为静态与游牧、地方性与全球化之间并不对立,而是相互交织彼此纠缠。安妮?普鲁的作品始终关注北美不发达地域及其在全球化时代的何去何从。在普鲁笔下,即使再偏远隔绝的地域也没有自绝于历史洪流之外,而是通过人口、资本和信息的流动与外部世界发生着各种交集和互动;另一方面,地方只有立足于地方性,才能吸引更多的资本和全球化资源,只有如此,地方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学术价值:首次以流动性视角阐释美国新地域主义文学中的地方与全球化关系。

社会影响:发表在《山东外语教学》2017年第5期。

8,论文:前文本?嵌文本?潜文本 ——论《我们中的一个》的景观叙事

主要观点:本文从景观叙事的角度着手,探讨小说如何通过对前文本、嵌文本和潜文本叙事策略的运用,与表层文本之间形成互文的叙事策略,实现主题转变、时空隐喻以及叙事反讽等叙事功能,使这部小说成为一部具有含混性、对话性、多重意蕴的现代小说。更具体地说,通过前文本的参照,小说完成了失乐园叙事,表现地域共同体内部过去与现在的分裂;通过嵌入文本,将经典传奇巧妙地嵌入景观描写,在互文和张力之中形成对比,暗示欧洲传统文明在美国的再次陨落;通过潜文本与表层文本之间的对话产生反讽,表现主人公内心世界与外部现实的巨大反差,以及人物性格中崇高与盲目两极之间的奇妙融合。

学术价值:《我们中的一个》是凯瑟写作生涯中的分水岭,也是部典型的地域小说,景观叙事在小说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本文从景观叙事的角度着手,探讨《我们中的一个》如何通过对前文本、嵌文本和潜文本叙事策略的运用。

社会影响:该论文发表在《山东外语教学》2017年第6期 第67-75页

9. 论文:约翰?科里根:另一个“走钢丝的人”——论《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中互文性人物形象书写

主要观点:2009年一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都柏林国际文学奖的小说《转吧,这伟大的世界》是当代爱尔兰裔美国作家科伦?麦凯恩的成功力作,作家通过“走钢丝的人”为中轴串联起其他十一位小说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其中“实写的”修士约翰?科里根与“虚写的”“走钢丝的人”是众多人物形象中最为凸显的书写。本文认为修士科里根与在世贸中心双子塔之间“走钢丝的人”在移民身份、爱情观念、宗教信仰三个方面形成互文性特征,是另一个“走钢丝的人”,凸显出麦凯恩小说人物形象书写的独特造诣。

学术价值:《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的小说主题一直是中外学界关注的焦点,研究者们将此视为典型的“9?11”小说文类,分别从叙事空间、创伤叙事、跨国主义、历史叙事、城市景观等角度进行分析,肯定了麦凯恩小说创作主题上的突破性和创新性。然而,他们却很少讨论麦凯恩在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上的造诣,将“实写的”约翰?科里根和虚写的“走钢丝的人”视同“平行的”人物形象塑造。从微观视角来看,本文认为修士科里根与在世贸中心双子塔之间努力实现平衡的“走钢丝的人”在移民身份、爱情观念、宗教信仰三个方面形成第二层次的互文性特征,归属于另一个“走钢丝的人”,凸显出麦凯恩小说人物形象书写的独特造诣。

在麦凯恩的笔下,小说中的男主人公科里根是另外一个“走钢丝的人”,唯有隐姓埋名的“走钢丝人”勇于建立联接与沟通,勇往直前,信仰那伟大的平衡,世界才会停止旋转。这就是众多小说人物得以救赎的希望所在,麦凯恩在小说人物塑造上借助互文性的书写映射了9?11所引发的一系列有关人类存在主义的诘问,见证了小说的意义所在。

社会影响:发表于《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7年第6期。

10. 专著:《转型期变革的多维书写——福克纳斯诺普斯三部曲的物质文化批评》

作者:韩启群

主要观点: 该书将福克纳后期重要作品斯诺普斯三部曲《村子》《城镇》《大宅》置于新南方向现代南方转型过渡的历史语境中,重点研究三部曲如何再现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转型,分析文本中的物质细节书写。该书通过分析福克纳笔下的小镇景观,包括农村商店、锯木厂、住房、法院等地理景观,揭示其作为美国历史转型期的隐喻功能。

学术价值:国内首部运用物质文化视角对福克纳进行系统研究的学术专著。另外,该书聚焦福克纳的建筑书写部分部分,弥补了以往研究对斯诺普斯三部曲中的小镇景观的关注不足。

社会影响:该书由苏州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

11.主编论文集:Teaching Space, Place, and Literature

作者:子课题负责人 Robert T. Tally, Jr.

主要内容:Space, place and mapping have become key concepts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The transformational effects of postcolonialism, globalization, and the rise of ever more advance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helped to push space and spatiality into the foreground, as traditional spatial or geographic limits are erased or redrawn. Teaching Space, Place and Literature surveys a broad expanse of literary critical, theoretical, historical territories, as it presents both an introduction to teaching spatial literary studies and an essential guide to scholarly research. Divided into sections on key concepts and issues; teaching strategies; urban spaces; place, race and gender and spatiality, periods and genres, this comprehensive book is the ideal way to approach the teaching of space and place in the humanities classroom.

主要内容(译文):空间、地方和绘图已经成为文学和文化研究的重要概念。后殖民、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刻影响,也使空间和地理走向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前台。本书分为:主要概念和议题、教学策略、城市空间、地方、种族和空间性、时期与文类等主要章节。本书是在人文学科课堂教授空间与地方的理想参考书。

学术价值:本书可以作为空间文学批评的教学参考也可以作为学术研究的导读。

社会影响:2018年由Routledge出版社出版,出版链接如下:

https://www.routledge.com/Teaching-Space-Place-and-Literature/Tally-Jr/p/book/9781138047037

12,专著:Topophrenia:Place, Narrative, and the Spatial Imagination

作者:子课题负责人Robert T. Tally, Jr.

主要内容:What is our place in the world, and how do we inhabit, understand, and represent this place to others? Topophrenia gathers essays by Robert Tally that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ce, place, and mapping, on the one hand, and literary criticism, history, and theory on the other. The book provides an introduction to spatial literary studies, exploring in detail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eocriticism, literary cartography, and the spatial humanities more generally. The spatial anxiety of disorientation and the need to know one's location, even if only subconsciously, is a deeply felt and shared human experience. Building on Yi Fu Tuan's "topophilia" (or love of place), Tally instead considers the notion of "topophrenia" as a simultaneous sense of place-consciousness coupled with a feeling of disorder, anxiety, and "dis-ease." He argues that no effective geography could be complete without also incorporating an awareness of the lonely, loathsome, or frightening spaces that conditio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at space. Tally considers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objective ordering of a space and the subjective ways in which narrative worlds are constructed. Narrative maps present a way of understanding that seems realistic but is completely figurative. So how can these maps be used to not only understand the real world but also to put up an alternative vision of what that world might otherwise be? From Tolkien to Cervantes, Borges to More, Topophrenia provides a clear and compelling explanation of how geocriticism, the spatial humanities, and literary cartography help us to narrate, represent, and understand our place in a constantly changing world.

主要内容(译文):《地理焦虑:地方、叙事和空间想象》探讨空间、地方、绘图与文学批评、历史、理论之间的关系。本书的标题中的“地理焦虑”受启发于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提出的概念“恋地情结”,本书以“地理焦虑”概括一种伴随着无序、焦虑、不安的地方意识。本书认为,迷向和定位,即使是潜意识的活动,也是人类共同的深刻经验。本书探讨了对空间的客观排序与建构叙事世界的主观方式之间的张力。叙事地图所呈现的理解方式看似真实其实完全是比喻性的。所以,如何运用这些地图去理解真实的世界并且运用地图提供一个与真实世界不同的构想?

学术价值:《地理焦虑:地方、叙事与空间想象》对地理批评、人文地理学和文学地图学如何帮助我们叙述、表征和理解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提供了清晰和全面的阐述。

社会影响:由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出版,电子版链接如下:

http://www.iupress.indiana.edu/product_info.php?products_id=809310

ISBN: 978-0-253-03766-4

13. 论文: “The Novel and the Map: Spatiotemporal Form and Discourse in Literary Cartography.”

主要内容:本文将小说作为一种对世界体系进行的时空绘图进行分析。与地图一样,小说是一种知识,记录了人类逐渐积累的信息和经验,存档和分类这些信息的相对重要性,形成数据框架,做出阐释,并预测未来潜能。

学术价值:本文提出小说使世界体系的视觉化成为可能, 是展示历史和地理知识的舞台,同时必须包括那些使世界体系得以形成的社会、政治、经济力量。形式技巧和叙事传统有助于定义世界空间。相应的,从读者角度来看,地理尺度影响了空间和地方的感知和阐释,同时,主体在这些不同尺度的图表中的位置影响其识别其重要性的能力。可以说,小说作为地理舞台,展示了文学地图对世界体系更广泛的思考。

社会影响:发表在论文集Space, Time, and the Limits of Human Understanding. Eds. Shyam Wuppuluri and Giancarlo Ghirardi. London: Springer, 2017. 479–485.

14,译著:《磐石上的阴影》[美]Willa Cather

译者:颜红菲

主要内容:本书是维拉?凯瑟晚期“传奇系列”作品之一。小说以17世纪法国在加拿大魁北克殖民地生活为背景,讲述以药剂师奥克尔父女为代表的法国殖民地者在新大陆上顽强的生活。

学术价值:继《死亡来到大主教》之后,维拉?凯瑟又在1931年推出了这部《磐石上的阴影》。该小说较少研究,盖因其反叙事手法对读者的挑战。小说的30个片段故事和群体讲故事手法值得深入研究。该译著为凯瑟研究提供了材料。

社会影响: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

15,论文:二战后美国公路叙事中的流动性与冷战反思

主要内容:20世纪50和60年代的美国正是冷战文化阴云密布,消费主义大肆宣传,郊区化日益扩张,种族矛盾不断加剧、民权运动一触即发的动荡时期。面对如此严峻的政治形势和尖锐的社会矛盾,美国公路叙事并未抽身于矛盾的漩涡,而是直击各种冲突的交点,通过驾车、搭车、乘车等流动性体验,对美国冷战策略中鼓吹宣扬的自由民主、个体主义、消费主义等美国价值观进行了批判,对美国冷战策略中故意掩盖的种族主义真相进行揭露。在冷战背景下,公路叙事中“流动性”更深广的意义是其所代表的跨界和超越精神打破了美国冷战思维中的二元对立,实现了对美国冷战逻辑的深刻反思。

学术价值:

1, 流动性转向是文学的文化研究的最新动向之一,本文从流动性视角重新考察美国公路叙事可以揭示地理流动、心理流动和社会流动的相互关系。

2, 在研究视角方面:以往的美国公路叙事研究多强调“在路上”的个体自由追求,忽视了公路叙事的政治意义。本文将美国公路叙事置于冷战背景下,揭示美国公路叙事对美国冷战策略中倡导的美国价值观的批判。

3, 在研究方法方面,首次借鉴流动性理论,挖掘美国公路叙事中的悖论性和政治-经济-技术的三维一体性。

4, 在研究内容方面,以往研究多是对二战后美国公路叙事的个案研究,本文首次对二战后美国公路叙事进行整体研究,将美国公路小说与美国公路游记和电视剧等作为整体,揭示其对冷战思维的反思。

社会影响:《广东社会科学》2018年6期即将发表(2018年12月)

16,论文:“In the Suburbs of Amaurotum: Fantasy, Utopia, and Literary Cartography.”

内容和学术价值:该论文分析了《乌托邦》中的亚马乌罗提城作为民族国家的首都,反映了社会如何从空间和社会方面被重构成一个现代国家。论文还指出,亚马乌罗提城是关于现代性社会空间也是城市地理的社会秩序的幻想。

社会影响:发表在论文集Spatial Modernities: Geography, Narrative, Imaginaries. Eds. Johannes Riquet and Elizabeth Kollmann. London: Routledge, 2018. 27–41.

17.博士论文:《索尔?贝娄的芝加哥小说系列研究》(2018年6月)

主要观点:本文在充分借鉴空间理论、身体理论、文化地理学、城市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实现对贝娄芝加哥小说系的整体观照。贝娄透过芝加哥的微观与宏观城市空间,揭示出城市生活的内在逻辑以及城市的双重性、悖论性。在他笔下,芝加哥“硬汉”光环不再;犹太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他以犹太移民的城市“新人”形象向反犹主义的身体政治宣战并言说出他们面对城市新生活时的复杂情绪。贝娄记录了芝加哥种族关系的巨变,重申了同性爱欲的崇高旨趣,表达了自己对“丰裕社会”的敌意。贝娄的城市叙事是复调、喜剧与空间“愿景式”结尾相融合的艺术。

学术价值:

第一,本文集中研究贝娄的全部芝加哥长篇小说。相对完整的研究对象群使本文具有了较为宽广的视野,更有可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获得对贝娄小说中的芝加哥城较为全面的历时性理解。第二,本文通过梳理“城市”的定义,确立了城市小说、城市书写的研究框架,打破了将城市小说研究等同于城市空间书写研究范式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研究视域及思考半径。第三,本文尝试对贝娄小说中众多的边缘角色进行分析。通过对他笔下这些被忽视的小人物的阐释,更全面地把握以他们为代表的美国人的生活状态、精神风貌。第四,本文拟对贝娄芝加哥小说系中一些尚未被充分重视的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如“家庭空间”、“身体政治”、“服饰书写”、“疾病书写”等。第五,本文通过对贝娄芝加哥小说结尾较为深入的研究,解读出贝娄对城市生活的价值裁断。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1)翻译并出版Robert Tally主编的论文集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Literature and Space(2017 Routledge)

(2)新发表CSSCI来源期刊论文20篇,国际论文3篇。

(3)完成并出版专著6部:

《美国文学中的流动性》

《美国文学中的风景》

《文学地图与美国身份建构》

《美国文学中的都市空间》

《文化地理视阈下的美国现代主义戏剧研究》

《美国侨居文学与流动性》

(5) 召开“美国文学地理研究”国际研讨会并

(6) 出版《美国文学地理研究》论文集

子课题下一步研究计划

子课题一:美国文学中的地理与空间研究

子课题下一步的打算与进展安排:

1,从美国文学的微观视角来看,本子课题下一步以时间维度为参照,强调美国文学尤其小说中空间维度的重要性,采用新文化地理学的观点,选取美国文学中的重要作家及其作品为研究对象(他们作品所具有的空间性和作家身份所代表的地域性是本子课题选文的关键所在)如:斯蒂芬?克莱恩小说中的“美国城市平民窟书写”、辛克莱?刘易斯小说中的“城乡对立书写”、福克纳笔下的“美国南部种族化的杰弗逊镇书写”以及苏珊?桑塔格笔下的“大都市生活圈书写”等等,将文学研究、地理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相结合,在多元学科交融的大视野下对美国文学中的地理与空间的问题进行综合研究。

2.从美国文学的宏观视角来看,本子课题主要问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建构和方法研究探讨,论述空间与地理在美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第二部分是美国文学中“地理与空间书写”的理论论证阶段,从文化空间、个体心理空间、社会性别空间、种族社会空间等五个维度立体化地呈现“地理与空间书写”的本质;第三部分探讨美国文学中“地理和空间”的意义,验证“空间是一种‘社会、地域和文化’的多维存在”(Lefebvre, 1991)。

3.从美国文学发展的线性时间来看,本子课题既会涉及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作家们对地理和空间的描摹(如麦尔维尔小说中的空间性特征和马克吐温笔下的夏威夷殖民空间书写等等),也会侧重强调20世纪伴随着美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所带来的美国空间格局和空间分配上的剧烈变化(如刘易斯笔下的城乡差异、城市产业带的划分以及福克纳笔下的差异性地理学等等),更会强调当代美国文学中的地理和空间生产的时代特征(如托尼?莫里森文本世界中种族空间的形塑等等)。

4.下一步将发表的论文和专著如下:

A:都市景观与美国都市文学的关联

B: 美国大城市平民窟书写与美国东北部文学传统的隐现——以斯蒂芬?克兰恩的作品为例

C:“种族化的杰弗逊镇书写”与美国南部文学传统的姻缘——以威廉?福克纳后期小说“斯诺普斯三部曲”为例

D:洛杉矶城市神话、黑色幽默与美国西部文学传统的继承与改写——以品钦的加利福利亚三部曲为例

E. 完成专著《美国文学的空间研究》

子课题二:美国文学中的流动性研究

1,研究内容;借鉴近几年来的交通地理学的“新流动性范式”,关注流动性与美国文学之间的关系,既研究美国文学对流动性的表征,例如,流动中或流动所产生的特殊经验、社会实践、差异性的经历、多重社会关系的建立,也探讨流动性在给美国文学带来的变化,例如,侨居和离散给美国文学带来的影响,文化流动性、美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等等。

2,计划发表和出版的成果如下:

1) 完成专著《美国文学的流动性研究》

2) 发表CSSCI来源期刊论文7-8篇,其他论文2篇。题目暂定如下:

a, 美国文学中的迁徙与流动性

b, 飞机与流动性:美国现代主义叙事的舷窗视角

c, 美国女性旅行叙事与流动性

d, 美国文学中的阶级与流动性

e, 世界主义与流动性:美国地域主义文学的回应

f, 美国当代文学中的信息流动与赛博空间

3) 赴美访谈流动性研究专家Tim Cresswell,Tim Cresswell教授是文化地理学家,也从事美国文学研究,访谈旨在了解流动性研究前沿及对美国文学研究的借鉴和启发,以及对美国文学地理研究的展望。计划发表访谈。

子课题三:美国文学中的风景研究

1,研究内容:在文史考证上,加强子课题研究的宏观视野和体系性,以美国历史进程和自然区域划分为主线,对美国风景史从历时和共时两个维度划分为六个部分:1)美国风景初期——殖民地时期的美国历史与文化风景的形成:印第安人的风景、西班牙殖民地风景、新英格兰风景、法国殖民地风景、南方种植园风景。2)国家、民族风景的形成:森林的砍伐、毁灭,西部大草原的开发,国家公园的建立,城市的建立。3)具有种族特色的乡村和小城市风景。4)富有美国特色的宗教风景:都市教堂风景、乡村墓地。5)19世纪工业化时期的美国风景:从乡村风景到都市风景。6)20世纪以降的美国风景:汽车、高速公路、城中城、卫星城、商业中心、大众消费中心在美国文学中的再现

2. 研究范围:采用广义的文化研究视野,将诗歌、戏剧、风景画、游记等文类纳入风景主题研究视野。除了白人文学外,加入多元族裔、女性文学的风景主题研究。

3,时间安排:2018年7月-2020年7月,课题组成员集中阅读风景史方面的文献资料,召开课题讨论会多次,完成专著的初稿,计划发表论文4篇。2020年8月-2022年12月,举办研讨会听取专家意见,修改、完善终稿,完成结项材料和专著的出版。

子课题四,美国文学地图研究

1,研究内容:从美国文学发展各个阶段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文学地图研究的视角分析这些作家是如何绘制文学地图的,他们的作品又给人们展现了怎样的文学地图。同时研究给予女性作家、族裔作家等群体足够的关注,例如女性与地图的关系,现代主义女作家作品中的地图,族裔作家与地图的关系等。

2, 下一步计划发表和出版计划:

1)完成《美国海洋小说中的文学地图》专著1部:通过对美国文学地图的审美价值、政治和文化功能的研究,探讨文学地图与海洋空间建构之间的辩证关系。

2) 完成美国文学中的地图相关学术论文3篇(CSSCI):

a,女性与地图:从符号到制图者

b,伊丽莎白毕晓普的诗歌与地图

c,美国现代主义文学地图

3)发表国际刊物论文3篇;

4)翻译出版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Literature and Space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