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国现代文学图像文献整理与研究的中期检查报告

2018年12月03日14:12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 研究进展情况

①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研究计划共计5个子课题,为:(1)中国现代文学的图文互动研究、(2)中国现代期刊封面与插图研究、(3)中国现代画报图像文学研究、(4)中国现代经典文学作品连环画改编研究、(5)中国现代经典文学作品封面、插图研究。在重大项目开题论证会上,专家组提出的建议:一、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与图像的研究应该加强学术史眼光,使该课题的研究更为高屋建瓴。二、应该关注和汲取美术史研究的成果,在跨学科研究方法方面注重学术创新,为文学研究提供更开阔的视野和研究方法。三、应该一定程度关注具有美术天赋的作家们在美术设计、美术创作方面的成就,并且加强从叙事角度研究文学语言和图像语言的互相渗透与关联。四、应该一定程度重视图像世界的地域性,关注作为少数民族作家创作与图像关系的研究。五、应该注重从消费文化的角度展开图文互动互释的研究,也关注文字与图像接受过程中审美的差异性。

项目开题后,各子课题分别根据参加开题论证的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各个子课题的思路进行充实完善,并在原有基础上修改子课题的大纲,在经过首席专家的认定后,进入各个子课题的研究阶段,并发表了一系列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在该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拓展了新的子课题:(1)鲁迅文学作品的图像改编研究;(2)鲁迅《阿Q正传》的图像改编研究。新的子课题的研究也正在进行过程中。

指导研究生完成6篇“文学与图像”学位论文。2017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1)杨婷婷《论鲁迅小说<祝福>的图像演绎》;(2)丁莉华《论鲁迅小说<孔乙己>的图像阐释》;(3)严静《论鲁迅小说<药>的图像阐释》。2018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1)李祝萍《论鲁迅小说<故乡>的图像演绎》;(2)张晓英《论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的图像改编》 ;(3)葛英芬《论鲁迅小说<伤逝>的图像与 影剧改编》。这些学位论文均通过答辩,有一些获得优秀成绩。

②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课题开题报告论证会:本课题于2017年元月7日下午召开了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现代文学图像文献整理与研究”开题报告论证会。首席专家杨剑龙教授向由丁帆、孙郁、阎晶明、乔以钢、程金城、陈明六人组成的专家组进行了汇报,涉及课题设计、重点、难点、工作计划、成果预期等基本情况。与会专家对教授的报告进行了评议与讨论,并向各子课题负责人作了提问,从不同角度对该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具体方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专家组认为:无论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还是工作计划,都有明晰的思路和可行的措施,课题组有能力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这一重大项目。

2、出席北京大学“文学与图像”学术论坛 :2017年11月25日-26日,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古代东方文学插图本史料集成及其研究”课题组协办的北京大学首届“文学与图像”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民主楼208会议室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东南大学、南昌大学等国内高校的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本课题首席专家杨剑龙教授在开幕式上作了简要发言,充分肯定了此次学术论坛的意义。课题组成员参加会议并作发言:杨剑龙教授发言题目为《论刘岘对《阿Q正传》的图像阐释》,李洪华(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发言题目为 《连环画改编中的图文互释——以鲁迅小说<药>的三种改编为例》,温江斌(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发言题目为《1920年代中期上海“小报型”画报研究》,张晓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发言题目为《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的插图研究》,金怡(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发言题目为《张爱玲书籍封面的艺术研究——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传奇>和<流言>为例》,万士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发言题目为《论<古今>封面的图像叙述与“错位”现象》。

3、推荐该项目阶段性成果发表:由南京大学教授赵宪章、顾华明主编的专题性学术刊物《文学与图像》,以发表文学与图像关系方面的研究论文为主,每年出版一期。在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的《文学与图像》第六卷,该项目首席专家杨剑龙教授推荐发表了与该重大项目相关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王丰毓《鲁迅小说〈风波〉的两种连环画比较》、张晓英《论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的连环画改编》、

4、课题组成员新获得科研项目:本课题组有关成员获得了与艺术或图像相关的项目:1、沈其旺副教授(浙江省丽水学院)2018年6月29日获得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一般项目“中国龙泉青瓷创新工艺研究”;2、李洪华教授(南昌大学)2017年9月28日获得江西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中国现代小说连环画改编研究”;3、魏华副教授(郑州轻工业学院)2016年获得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媒体时代中国连环画艺术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4、刘增人教授(山东师范大学)获得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近现代文学期刊全文数据库建设与研究(1872-1949)”。

5、主办“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化高峰论坛”:2017年11月2日,“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化高峰论坛”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论坛由上海师范大学当代上海文学研究中心、《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编辑部联合主办,杨剑龙教授主持会议,来自《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编辑部和全国各高校的编辑、学者40余人出席了论坛。在学术研讨中,学者们就文学史观、经典化标准、经典化方式、文学批评途径、研究者责任、文学语言等角度展开研讨。知名学者张福贵、李继凯、杨剑龙、汤哲声、郝雨、张中良、栾梅健、殷国明、张全之、李洪华、文贵良、董丽敏分别从他们的研究视角谈论文学经典化问题,刘忠、钱文亮、喻大翔、汪娟、陈彦、刘畅、满建、吴智斌、蒋进国、陈蘅瑾、王童等,也参加了研讨。

6、2017年暑期赴美国访学查阅资料。2017年6月25日至7月24日受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纽约大学的邀请,赴美国访学30日。在纽约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洛杉矶中央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等地查阅有关资料,并访问美东纽约《侨报》总部。2017年7月16日,应纽约美华文学艺术之友联谊会会长周励的邀请,出席在纽约中央公园绿苑酒廊举办的欢迎晚宴,并研讨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现状与未来。2017年7月6日,应邀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研讨“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现状与困境”。2017年7月23日下午,受邀出席在纽约法拉盛图书馆会议室举办的新书发布会,发布的新书是长篇小说南希的《娥眉月》、江岚的《合欢牡丹》。2017年7月22日,北美中文作家协会在《侨报》会议室举办2017夏季新书发布会。王鼎钧的《小而美文集》、刘荒田的《抓在手里的阳光》、刘倩编辑的《纽约客闲话精选集》、林楠的《含英咀华集》、谢凌岚的译著《普拉斯书信集》、十一鸾的《汉月天骄——不败战神霍去病》、《逍遥宫主》、南希的《峨眉月》、纽约桃花的《上海浮生若梦》。

7、举办“鲁迅小说与连环画改编学术论坛”。2017年5月3日,在文苑楼13楼会议室,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举办“鲁迅小说与连环画改编学术论坛”,2015级、2016级近20位硕士研究生出席论坛,访问学者湖州师范学院副教授陆孝峰也与会。论坛由硕士生班长张晓英主持,杨剑龙教授作为指导教师出席论坛。李祝萍、葛英芬、张晓英、韩斯佳、黄雨芯、夏菁、王丰毓、高博、徐玉婷等先后发言,9位研究生精心准备了图文并茂的PPT, 他们的学术报告涉及到的鲁迅小说,包括《伤逝》《狂人日记》《社戏》《头发的故事》《明天》《风波》《采薇》《肥皂》等,他们分别对丰子恺、赵宗藻、赵延年、张怀江、华其敏、殷恩光、费明智、韩辛、聂秀公、姚有信、陈衍宁、黄英浩等画家的连环画改编和艺术手法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连环画艺术对于小说文本的阐释,围绕图像阐释对鲁迅小说文本进行挖掘。每位研究生的研究认真严谨,研究角度和重点都有所不同,均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并经过导师多次修改润色。张晓英比较了赵延年和张怀江版画连环画《狂人日记》在形象塑造、表现技巧等不同特点;徐玉婷从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三个场景论述连环画《社戏》的诗意美;黄雨芯对比丰子恺与华其敏连环画《明天》绘画的不同特色。

8、出席“百年中国社会与文学的互动学术研讨会”。2018年5月4-6日,本课题首席专家杨剑龙教授出席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百年中国社会与文学的互动学术研讨会”,杨剑龙教授主持第二场学术报告,叶祝弟、张光芒、毕光明、黄健、贺仲明就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新启蒙话语、乡土文学多个等主题做了报告。杨剑龙教授的学术报告为《启蒙与阐释:论刘建庵的木刻连环画<阿Q的造像〉》。杨剑龙教授还出席了《中国现代文学论丛》创刊十三周年座谈会。

9、出席“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2017年4月20日至24日,本课题首席专家杨剑龙教授出席在江苏师范大学主办的“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内外70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杨剑龙教授在开幕式上作了题为《海外华文文学的国际视野与家园情怀》的主题报告,认为:与20世纪80、90年代相比较,近些年来的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一、从“边缘人”转向“两栖人”生活与心态的描写;二、从类自传体转向历史或现实生活的描写;三、从情绪性写作向思想性写作转换。提出: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应该注重某些方面:一、在拓展国际视野中注重具有世界性意义作品的出现;二、在保持家园情怀中注重创作心态的自由与独立;三、在拓展大陆文学影响中拓展世界文坛的影响与价值。(此文以《海外华文文学应有更大雄心“闯”世界》为题,发表于《解放日报》2017年6月1日)

③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赴安庆师范大学讲授文学与图像。2018年6月7日,本课题首席专家杨剑龙教授在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做了一场题为“论贺友直连环画《白光》对鲁迅小说的阐释”的学术讲座,列举了中国近现代连环画诸多大家,并由此引入本次讲座的主要人物——贺友直先生。推崇贺氏在中国近代连环画领域的地位和贡献,贺氏曾以鲁迅的一系列文章为题出版作品集,而根据小说《白光》情节绘制的同名连环画的艺术价值最为突出。从连环画《白光》的每幅图画的构图入手,解释了贺氏对鲁迅行文思想的解读,客观地分析了其表现力的优劣。

2、赴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讲授学术研究。2017年12月25日,本课题首席专家杨剑龙教授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做“耕耘与收获——学术研究回眸与感悟”的讲座,讲座由佘爱春教授主持,文学与传媒学院陈南先教授、贺根民教授、蒋颖老师、曾艳老师以及在校研究生聆听,对于学术研究,杨剑龙教授认为学术研究必须找到自己独特领域,才能有创见有发现,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杨剑龙教授将笔耕看作以往下乡农耕的延续,提出“脚踏实地、勤奋劳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理念,言简意赅,引人深思。

3、赴佛山高明图书馆讲授文学与图像。2017年12月24日,本课题首席专家杨剑龙教授在佛山高明图书馆出席“2017佛山文学周名家讲座”,给听众做了“论贺友直对鲁迅小说《白光》连环画改编”的学术报告。有一些小记者聆听了报告,并与杨剑龙教授进行了交流。小记者通过这次与著名作家杨剑龙面对面交流,聆听作家的分享与教悔。在这次交流聆听作家的教悔中,让小记者们从小喜欢上写作与读书。

4、赴嘉兴学院做学术研究报告。2017年3月16日,本课题首席专家杨剑龙教授在嘉兴学院文法学院做“耕耘与收获——学术研究回眸与感悟”的学术报告。从插队务农,到读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以务农生涯的体验和感悟从事学术研究:脚踏实地、勤奋劳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事学术研究的感悟:开拓学术自留地精耕细作,这是其学术研究的感悟之一。不弃涓涓溪流拓宽学术滋养,这是其学术研究的感悟之二。与时俱进清醒的学术意识,这是其学术研究的感悟之三。作为知识分子,应该具有清醒的批判精神,对于有碍于社会发展人文建设的现象,应该予以研究分析、予以批评驳斥。作为人文学者,应该具有自觉的咨询责任,对于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的一些问题,提出有益的有建设性的见解与看法。

5、赴重庆师范大学交流重大项目研究。2017年5月8日,本课题首席专家杨剑龙教授赴重庆师范大学交流重大项目研究,文学院院长张全之教授及课题组成员参与了研讨。2016年杨剑龙教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现代文学图像文献整理与研究”,重庆师范大学周晓风教授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战大后方文学史料数据库建设研究”。首席专家杨剑龙教授与周晓风教授、张全之教授等课题组成员,就项目的开展、资料的搜集、资料的整理、阶段性成果的发表等有关问题进行的交流,一直认为重大项目的研究需要开阔的视野和扎实的进程,大家都谈到了重大项目进程中的一些类似的困境和问题。

6、出席马来西亚“一带一路旅居文化”国际论坛。2017年6月1-4日,本课题首席专家杨剑龙教授应邀出席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一带一路旅居文化”国际论坛。论坛由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文化基金会、世界华文旅游文学联会和香港《明报》月刊联合主办,自8个国家与地区的学者专家21人提呈论文。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廖中莱及中国驻马大使黄惠康担任论坛开幕嘉宾并致词,论坛邀请贸工部第二部长拿督斯里黄家泉担任主旨讲演嘉宾。杨剑龙教授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丝绸之路先驱义净高僧诗中的行旅意识》的演讲(演讲稿发表于《文汇报》2017年5月22日),也谈及其正在进行研究的重大项目。

7、出席“一带一路”与世界华文文学杭州峰会。2017年10月8日—10日,本课题首席专家杨剑龙教授应邀出席在杭州大学举行的“一带一路”与世界华文文学杭州峰会,与会代表150人,其中外方代表40人,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匈牙利、新西兰、捷克、日本、菲律宾、文莱、泰国、缅甸、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中国作家协会副会长张炯、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任少波、浙江省外侨办副主任彭波致开幕辞。杨剑龙教授做了题为《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现状与新世纪文学史编撰的意义》的学术报告,强调了海外华文文学史写作对推进世界华文文学创作与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会议期间,杨剑龙教授还就其正在进行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的研究作了介绍和推广。

8、出席“第六届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7年11月28日至30日,本课题首席专家杨剑龙教授应邀出席在香港和澳门举办的“第六届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以“丝路之旅”为主题,共邀得近百位来自海内外着名华文学者齐聚港澳,共同推动华文旅游文学的创作与发展。开幕礼及主题演讲于11月28日至29日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30日在澳门大学举行会议总结及闭幕礼。余秋雨、李昂、尤今、朴宰雨、王敏、左贞观、李乐诗、蒋述卓、朱寿桐等与会。杨剑龙教授在会议上作了《论丝路意识与戴小华的游记创作》的学术报告(论文后被刊载《甘肃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会议期间,杨剑龙教授还就其正在进行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的研究作了介绍和推广。

④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本课题研究中存在主要问题:

1、外校子课题的专家缺少阶段性成果发表。由于该项目的几个子课题由外校专家主持,在目前统计看来,外校专家至今基本没有发表阶段性的学术成果,虽然本首席研究员一再叮嘱,但是至今却仍然没有效果,希望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应该有所改观。

2、有关图像资料搜集存在一定困难。由于本课题涉及大量与文学文本相关的图像文献资料,需要用诸多时间和精力搜寻相关资料,就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被改编成连环画,由的连环画稀缺,价格就很好,一本连环画就要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由的图像文献资料许多图书馆都没有,需要进一步去搜寻。

3、本课题向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有一定难度。由于本项目大多为1919年至1949年的文学作品和图像文献资料,总体上缺乏现实性,尤其缺乏与当下社会发展相关的论题,因此向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就有相当的难度,存在着与当下社会发展有点隔的状态。

4、《工作简报》报送工作相对滞后。由于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杂事颇多,往往缺乏对于《工作简报》的重视,许多与本项目有关的事情,做过了也就过去了,缺乏撰写《工作简报》的意识,更缺少及时汇报及时撰写《工作简报》的做法,因此在这方面的工作就相对滞后。

本课题改进措施:

1、敦促外校子课题专家发表阶段性成果。在目前的情况下,加强与子课题负责专家的联系,加强与子课题专家的信息流通,适当组织小规模的课题组研讨交流会议,促进各子课题研究人员的交流,同时敦促子课题专家努力发表阶段性成果。

2、继续努力搜寻相关的图像文献资料。在目前情况下,努力扩大与本课题相关的图像资料搜集面,在有关图书馆查阅搜集相关图像文献资料过程中,也搜寻与联系有关藏书家、私人收藏家等,从中发现与本课题有关的图像资料,在拓展资料搜集面的过程中,不断发掘与搜集本课题的有关资料,并且拓展相关网络的作用,发现搜集更多相关图像文献资料,推进本课题的研究。

3、设计话题向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适当构想和设计相对具有现实性、当下性的话题,进行比较细致具体的分析研究,在设计与当代社会和当代文化建设有关的话题中,在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后,将有关论题撰写成文,向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

4、抓紧《工作简报》撰写与报送工作。以往相对忽略了《工作简报》撰写与报送,在今后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努力及时将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及时撰写工作简报,及时报送有关方面,使工作简报的撰写与报送,形成制度构成系列。

本课题的研究心得:

1、必须要有重大项目的整体思路。重大项目是具有相对学术含量与厚度的项目,需要有一个整体的思路,重大项目的子课题必须围绕基本主题,首席专家不仅需要设计课题,而且需要联系子课题负责人,贯彻和推进重大项目的研究,将重大项目的思路让子课题负责人理解和领会,从而真正推进项目的研究进程。

2、应该指导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在重大项目研究推进的过程中,应该指导研究生的参与,不仅让博士生参与本课题的研究,而且指导硕士研究生参与本可以的研究工作。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首席专家指导研究生参与课题的研究,其学位论文基本围绕本课题进行,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立题、拟定论文提纲,进入学位论文撰写,从而丰富与拓展了本课题的研究。

3、应该及时将阶段性成果投稿发表。重大课题的研究涉及方方面面,首席专家应该成竹在胸,努力将阶段性成果推出去,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即宣传了重大课题的信息,也推进了该课题的研究和声誉。

4、应该适当与相关项目交流合作。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首席专家杨剑龙教授与有关学者加强联系与交流,推进了本课题的研究。如与北京大学陈明教授的联系与交流,陈明教授获得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代东方文学插图本史料集成及其研究”,杨剑龙教授参加了陈明教授重大项目的开题论证会,也邀请陈明教授出席杨剑龙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现代文学图像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的开题论证会,加强了交流与合作,杨剑龙教授还出席了北京大学主办的“文学与图像学术研讨会”。如首席专家杨剑龙教授赴重庆师范大学,与重庆师范大学周晓风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战大后方文学史料数据库建设研究”研究群体进行交流。

二、研究成果情况

1、《论贺友直连环画对鲁迅〈白光〉的阐释》:连环画《白光》以36幅水墨大写意的画幅,再现了鲁迅小说的故事和情境。贺友直为陈士成这个苦恼人造型,绘出了一个十六次名落孙山老童生的形象。贺友直在创作该连环画时,努力制造情节、创造气氛,并运用场景烘托主题。贺先生始终追求画幅蕴含的意境,在说明问题蕴含深意中追求意境创造美。贺友直在仔细研读鲁迅作品后,为连环画《白光》定下了阴冷悲凉的基调,采用了具有寒感的水墨画的方式,形成了该连环画别有的韵味。该论文为南京大学张乃吾2017年博士学位论文《鲁迅语象及其图像呈现》引用,被选编入《鲁迅文化遗产与当代中国》人民出版社2018年4月出版。

2、《一种“摩登主义”的“轻文学”——〈妇人画报〉中的“掌篇小说”研究》:“掌篇小说”是1930年代《妇人画报》里的一种重要文学样式。它以短小精练的篇幅书写都市情爱故事,诉说着飘忽的思绪,在新潮词语、“混语书写”和轻柔叙述的语言模式及时尚女性插图的勾画中,建构出特有的“摩登”情味,可称之为“摩登主义”文学。“掌篇小说”的出现受日本新感觉派川端康成等人的影响,同时也是海派作家反叛普罗文学宏大叙事、提倡“轻文学”的结果。这些片段化、不完整的故事和意识流的叙事方式,不但再次推翻了以“情节”为中心的传统小说叙事的优先地位,而且以其洋溢的欧化语体为现代小说语言带来新的风格。

3、《简论鲁迅小说〈头发的故事〉的连环画改编》:画家殷恩光用黑白线描将鲁迅小说《头发的故事》改编成了连环画,并用对比、烘托等艺术手法塑造出愤世嫉俗、冷中见热的 N 先生人物形象,图像与文本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更加形象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软弱性和不彻底性,连环画的展现使小说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4、《论姚有信连环画对鲁迅〈伤逝〉人物形象的塑造》:姚有信根据鲁迅小说《伤逝》改编的连环画被称为彩墨连环画中的经典之作。其作品通过其对动作神态的细节描绘、典型环境的烘托以及色彩语言的成功运用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把文字的叙事成功转化成了图画叙事,为《伤逝》的文本改编史提供了较好的范例。

5、《论陆燕生的鲁迅〈故事新编〉插画创作》:文学插图不仅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画家陆燕生以鲁迅《故事新编》为脚本创作的插图组画,在深刻领悟原著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人物,描绘细节,赋予画面连贯的情节性,将跨越时空集故事发展于一体的构思手法成功运用于这组作品,以国画的形式打开了对鲁迅小说文本插图绘制的新视阈。

6、《论鲁迅小说〈明天〉的连环画改编——从丰子恺到华其敏》:画家丰子恺与华其敏都对鲁迅的小说《明天》进行过连环画的改编,但是两者侧重点各有不同。其中,丰子恺是用毛笔作画,因此主要通过黑白两色对小说里的众生百态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体现在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等几个方面;同时丰子恺以活泼的笔调渲染出浪漫的氛围,他通过添加文字等方式,倾注了自己对小说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华其敏用线描的方式对《明天》进行改编,侧重于景物描画、以景衬情,通过对小说内容的细节刻画突出人物形象,并且利用变换构图视角的方式,达到渲染悲剧氛围的效果。对同一篇小说,两位画家表现出不同的艺术特色,以图像的方式诠释并丰富了《明天》的深刻内涵。

7、《模仿律与跨媒介叙事--试论图像叙事对语词叙事的模仿》: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图像叙事一般不是直接对生活中的事件的模仿,而是对语词叙事已经叙述过的故事的再一次模仿。就模仿与媒介的关系而言,既存在“本位”现象,也存在“出位”现象,前者强调的是模仿时遵循媒介自身的特性,后者强调的则是模仿时在遵循自身特性的同时也跨出自身而追求另一种媒介的美学效果;跨媒介叙事之“跨”,其实也就是跨越、超出自身作品及其构成媒介的本性或强项,去创造出本非自身所长而是他种文艺作品或他种媒介特质的叙事形式。模仿当然有一定规律可循,这就是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所谓的“模仿律”:(1)从内心到外表的模仿;(2)从高位到低位的模仿。无论是从内心到外表的模仿,还是从高位到低位的模仿,语词都堪称一种具有更大优势的媒介,在抒情表意或叙事说理等活动中容易作为“范本”而成为图像等其他媒介模仿的对象;塔尔德所揭示的这一模仿律,正是图像作为一种空间性叙事媒介试图通过模仿语词叙事而力求达到相应的时间性效果的深层原因。

8、《论鲁迅小说〈祝福〉的连环画改编》:鲁迅在图像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的文学作品也非常透彻地展现了语言与图像之间的密切结合。本文以鲁迅的小说《祝福》为例,以图像与文学的关系为研究基础,从表现手法、场景选取、构图布局等方面分别研读丰子恺、黄英浩等人所绘的连环画,探析小说文本与图画之间的互释关系,藉以扩展鲁迅小说研究的内涵与纬度。

9、《论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的连环画改编》:连环画与文学虽是两种不同的艺术种类,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存在互补性,文学作品为连环画提供了表现素材,连环画对文学作品进行再次创造,加深了文学作品的内蕴。鲁迅对连环画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的作品也多次被改编成连环画。其中,赵延年和张怀江以块面造型和写意笔法对鲁迅小说《狂人日记》进行连环画创造,塑造了直观的狂人形象,图文结合,相得益彰,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10、《鲁迅小说〈风波〉的两种连环画比较》:鲁迅的短篇小说《风波》以张勋复辟为历史背景,描绘了江南水乡一个村庄里的七斤一家因为“辫子”一事而引发的一场风波。这篇小说情节起伏,叙述了特定时代中的一个典型事件,塑造了七斤和七斤嫂等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具备了被改编成连环画的有利条件,因此它曾分别被丰子恺和韩辛两位画家改编为连环画。文中先对版本作了梳理,从绘画方式的角度,分析了二人作品各自的特色:丰子恺连环漫画的特点在线条和白描手法的运用上,有以形写神的效果;韩辛连环水彩画的特点在色彩、明暗运用后的写实效果,和水彩的湿画法所营造的江南水乡夏季潮湿闷热的氛围。又从连环画取景角度和叙事的连贯性等角度,比较了二人作品在绘图视角和图文结合方面的不同做法。

11、《一只具有艺术天赋的猫——读吴玄小说随感》:吴玄认为猫的游戏精神就是小说家的精神,他将小说分为饥饿的文学和吃饱了撑的文学,在饥饿的文学中,他将其早年生存的困境和体验融入了作品,并往往插入了主人公欲望的宣泄。在吃饱了撑的文学中,他描写人物无所适从浑浑噩噩的基本困境,建构了其笔下的“陌生人”系列。在最初的小说创作中,吴玄模仿与追踪先锋小说的足迹;后来将先锋精神融入其作品,尤其呈现在对于陌生人形象的塑造,这是他对于新时期以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新贡献。

12、《论林斤澜的短篇小说艺术论》:林斤澜的短篇小说艺术谈是留给文坛重要的文化遗产。他认为小说作家必须细致地观察生活,敏锐地捕捉生活,深刻地感受生活。他强调截取断面的方式,强调对于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升华,指出小说必须寻找好的角度,描写作家自身最感动的人与事。他从虚与实、空白与落实、单纯与丰富、想象与虚构等方面,细致深入地探究了短篇小说创作的技巧问题。他强调创作灵感中对于灵魂的捕捉,注重短篇小说中画龙点睛之笔,强调经过作家感悟和提炼的焦点。他在短篇小说理论中赞赏探索精神,提出了诸多有关艺术探索的思路和想法。

13、《论新世纪知青电影的叙事视角与情感基调》:新世纪知青电影呈现出多元化的叙事视角,如忏悔叙事、怀旧叙事、返城叙事、探秘叙事等视角,蕴蓄十分丰富的情感基调,无论是自省、自强,还是感伤、亲和,都呈现出一种含情脉脉的温馨。新世纪知青电影在总体上以现实主义手法为主,具有丰富的人性内涵,呈现出情景交融的诗意,不乏一些精品佳作。

14、《陈仓中篇小说论》:陈仓的中篇小说在浓浓的乡愁故事中呈现出城乡文化对立与交织中的人性冲突。他始终以一种矛盾的心态书写故乡,远离故乡牵念故乡,回到故乡塔尔坪的颓败与凋敝又令他心寒。他对都市社会有着犀利的针砭,在与故乡纯朴生活的比照中,都市社会的冷漠、浮躁、空虚曝露无遗。陈仓的中篇小说创作大致呈现出进城和回乡两种叙事模式,呈现出一种沉郁悲慨的风格,他为新世纪的中篇小说创作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体味苦难、用生命写作、用功刻苦,是陈仓小说创作成功的根本。

15、《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现状与困境》:海外华文文学目前进入了一个生机勃勃方兴未艾的时期,近二十年来有了非常巨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仍然应该看到其中的某些缺憾或不足。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应在不断提高创作的水平中精益求精,创作出更多享誉世界的精品力作。在当下的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中,也存在着某些创作的困境,阻碍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发展。新世纪海外华文文学史的编撰,对于搜集和整理有关文本和资料,对于总结新世纪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对于促进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6、《深入探究鲁迅的文化选择》:张福贵先生深入探究鲁迅的文化选择,他高屋建瓴地评说鲁迅文化选择的重要价值,他条分缕析地梳理鲁迅文化选择的历史背景,他深入肯綮地分析鲁迅文化选择的深层悖论,他循循善诱地谈论鲁迅研究的观念与范式,角度独特、思维缜密、分析细致,成为张福贵先生鲁迅研究的重要特征。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1、继续加强5个子课题的研究进程,加强与子课题负责人保持联系,敦促子课题的研究进程与规范。

2、继续规划和敦促各子课题研究过程中,阶段性研究成果的撰写与发表,严格按照该课题阶段性成果发表的项目署名,使各个子课题的阶段性成果的发表有所提高。

3、继续加紧中国现代文学图像文献的搜集与整理,扩大图像文献资料的搜集查寻范围,拓展与有关藏书家的联系,尽可能搜集更多的中国现代文学图像文献,在此基础上拓展研究思路、多出阶段性成果。

4、加强“中国现代文学图像文献整理与研究”延伸项目的研究,通过加紧对于延伸项目“鲁迅文学作品的图像改编研究”和“鲁迅《阿Q正传》的图像改编研究”,拓展思路延展研究领域。

5、参加北京大学第二届“文学与图像学术论坛”,加强与北京大学的学术交流,尤其加强与北京大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古代东方文学插图本史料集成及其研究”课题组的交流与合作。

6、筹划主办与“中国现代文学图像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学术研讨会,就该论题的研究展开研讨,交流学术信息、共享学术资料、拓展研究思路。

7、组织“中国现代文学图像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成员的学术研讨与课题进程汇报会,就各子课题研究的进度、出现的问题、有关的经验、相关的思路等,展开汇报与交流,并就该子课题的研究作总体汇报。

8、筹划阶段性成果的整理出版事宜,在本项目进行过程中,可以整理出阶段性的成果,可以联系出版社将课题阶段性成果付梓出版。

9、注重“中国现代文学图像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进行过程中,将有关信息及时撰写《工作简报》,通过学校社科处呈给有关方面。

10、继续指导研究生参与“中国现代文学图像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的研究,尤其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与设计中,努力向“中国现代文学图像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靠拢,指导研究生按质按量完成学位论文撰写,使本重大课题的研究,培养在此方面有造诣的后备力量,深化与丰富“中国现代文学图像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的研究。

(责编:孙爽、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