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历代唐诗选本整理与研究的中期检查报告

2018年12月03日13:35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历代唐诗选本整理与研究”(批准号:16ZDA174)于2016年11月立项。立项以来,课题组在充分吸取开题论证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完善研究计划,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在探索中不断推进。总体看来,项目开展顺利,文献整理格局初步形成,综合研究逐渐深入,阶段性成果陆续出现。

文献整理格局初步形成。本项目包含六个子课题,分为文献研究与综合研究两大块。其中文献整理包括“历代唐诗选本总目”、“历代唐诗选本汇编”、“历代唐诗经典选本丛刊”三个子课题。根据项目的总体规划,文献整理必须先行,是前期工作的重中之中。立项至今,三个子课题相互配合,从普查文献、校勘考证入手,厘清了明代以前唐诗选本书目和传世版本目录;并以此为基础,确定首批诗选本影印计划,与收藏单位、出版社合作,开展古籍影印工作;讨论确定“历代唐诗选本汇编”凡例、提要撰写体例,启动提要撰写工作;确定“历代唐诗经典选本丛刊”书目,点校整理工作有条不紊进行。

综合研究逐渐深入。在前期研究积累和充分吸收开题论证会建议的基础上,“唐宋金元时期唐诗选本研究”、“明代唐诗选本研究”、“清代唐诗选本研究”三个子课题确定研究框架,并按照研究计划,爬梳文献,考察论证,多有拓进;同时,注重项目间交流,相互协作,尝试对唐诗选本成书、流传、影响等问题进行长时段的通代研究。

分别概述各子项目进展情况如下:

子课题之一:历代唐诗选本总目

“历代唐诗选本总目”(简称“总目”)主要内容包括系统普查并著录历代唐诗选本、为传世唐诗选本撰写提要两方面。此项目与子课题之二“历代唐诗选本汇编”(简称“汇编”)关系密切,因此普查、提要撰写工作都与“汇编”同步展开。截至目前,所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

第一, 全面普查唐宋金元时期唐诗选本传世版本,完成该时期唐诗选本书目(27种)与版本目录(去其重复,约220部)。附唐宋金元时期唐诗选本书目如下:

1. 六家诗选

2. 唐人选唐诗六种

3. 唐人选唐诗八种

4. 高氏三宴诗集

5. 搜玉小集

6. 箧中集

7. 河岳英灵集

8. 中兴间气集

9. 国秀集

10. 唐御览诗

11. 极玄集

12. 唐诗极玄

13. 松陵集

14. 辋川集

15. 才调集

16. 王荆公唐人绝句

17. 万首唐人绝句

18. 唐僧弘秀集

19. 分门纂类唐歌诗

20. 笺注唐贤三体诗法

21. 注解章泉涧泉二先生选唐诗

22. 唐诗鼓吹

23. 唐人五言排律

24. 唐音

25. 重广草木虫鱼杂咏诗集

26. 二妙集

27. 众妙集

第二,通过前期摸索和多次讨论,课题组确定了先撰写《汇编》提要、而后在其基础上形成《总目》提要的工作方法,并制定了提要撰写体例,如下:

《歷代唐詩選本彙編》提要撰写体例

為使《歷代唐詩選本彙編》提要撰寫在體例上保持一致,現就撰寫要求作出明確規定,以便參與此項工作的人員有所遵循。

一、總則

(一)《歷代唐詩選本彙編》旨在反映歷代唐代選本之全貌,擇選唐代至1911年之間唐詩選本的重要版本付之影印。因此,《歷代唐詩選本彙編》提要的撰寫應兼顧選本內容揭示與版本研究兩方面。

(二)撰寫《歷代唐詩選本彙編》提要,要充分利用前人成果。孫琴安《唐詩選本提要》、陳伯海、朱易安《唐詩書目總錄》、陳伯海、李定廣《唐詩總集纂要》是近年來三部系統梳理唐詩選本的目錄或目錄提要,可作爲撰寫提要的參考。此外要特別注意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體現當前唐詩選本研究的最高水準。但也不能完全滿足于舊說,要潜心鑽研,全面掌握證據,科學地做出結論,力求有所拓進。

(三)相較于已有的唐詩選本目錄提要,《歷代唐詩選本彙編》提要應尤其重視對各唐詩選本的版本源流、版本優劣的考辨。這既是過去同類著作較爲薄弱的內容,值得深入,同時也是服務于《歷代唐詩選本彙編》的需要,讓人理解選擇相關版本影印的緣由。

(四)對選本內容的揭示力求簡明扼要。對編、輯、注、評等責任者作出介紹,對成書概况、體例、內容、影響加以評介,尤其要注意其書在唐詩選本發展史、唐詩傳播接受史上的意義。

(五)提要文字要求樸實、嚴謹、精煉。要使用現代漢語書面用語,避免口語化。文字風格盡可能保持一致。引用原文使用引號,不用引號的要避免使用文言文。各項內容的介紹及考訂,務求言簡意賅,避免大段論述。

二、基本內容

《歷代唐詩選本彙編》提要主要包括責任者生平、成書概况、影響價值、版本源流、《彙編》影印底本特點幾個方面,每個方面又包含數項內容:

1. 責任者生平項:主要包括責任者(包括編、輯、注、評等形式)姓名、生卒年、字號別稱謚號、朝代籍裏、科舉仕履、學術成就、歷史影響等。

2. 成書概况項:主要包括書籍的編選緣起、編選標準、成書時代、社會歷史背景等。其中編選標準尤爲重要。

3. 影響價值項:主要包括歷代目錄著錄概况、前人對該書的評價。

4. 版本源流項:主要包括歷代所出現的版本,各本之間的源流嬗變關係,傳世版本概况(含現藏單位)。必要時,可採用版本源流圖說明。

5. 《彙編》影印底本特點項:主要包括該本抄刻時代、版刻責任者(刻書機構、刻書坊、刻書人)、藏書印章、題跋批校評點情况、版本價值等。

三、 撰寫體例

(一)基本要求

1. 長度。每篇提要1000-3000字之間爲宜。

2. 文字。

(1)採用規範繁體字。標題採用黑體三號字,正文採用宋體四號字。

(2)統一用字。下面一些字在提要行文中統一使用括弧外面的字。

注(注)、版(板)、抄(鈔)、迹(蹟)、寧(甯)。

其他可參考《第一批异體字整理表》《通用規範漢字表》。

3. 版式。採用竪排。A4紙打印。

4. 數字用法。一律採用中文數字。

5. 紀年時間。

(1)年號紀年之後用圓括號括注公元紀年,圓括號內省去“年”字。

(2)干支紀年應換算成年號紀年,幷於相應的公元紀年一起括注其後。括號內兩種紀年之間空一格。

(3)兩紀年之間的連接號應使用一字綫。

6. 引文。

(1)引文要注明出處:著者、書名、卷數(篇名)。所引書名要寫全稱,採用脚注形式。

(2)引文應儘量使用原始資料。無法引用原始資料時,應注明轉引出處。

(3)引文應保持原貌,不應斷章取義或改變原著語言結構。引文應準確斷句,正確使用標點符號。引文中根據需要可使用省略號,省去與論述無關的部分。

(4)全部引文都應校核,特別是引用影印底本的序跋等,更要逐條核對原書,保證無誤。

7. 地名。古地名後應括注今地明。以《中國歷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商務印書館)等爲基本工具書。

(1)括注的今地名後不加“省”“市”“縣”等字。(但“市”“縣”等字爲地名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時,應保留。)

(2)古地名中的具體地點,沿用至今,括號內可直接“今某某”等。如,唐洛陽(今洛陽)人。

(3)古地名與今地名完全相同,可注明“今屬某某”。如,昆山(今屬江蘇)。

8. 標點符號。以1996年6月1日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公布的《標點符號用法》爲准。使用漢字標點符號。

9. 成稿。A4紙打印一份,電子文件一份。

(二) 提要內容撰寫細則

1. 責任者生平項:以《中國歷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十四史》(中華書局點校本)等爲主要參考工具書。包括責任者(包括編、輯、注、評等形式)姓名、生卒年、字號別稱謚號、朝代籍裏、科舉仕履、學術成就、歷史影響等。

(1)責任者的生卒年採用公元紀年,緊隨姓名之後,用圓括號括注。

① 生卒年不詳的注明“生卒年不詳。”不用括號。

② 生年或卒年不詳的均用“(?—××)”“(××—?)”的格式表示。

③ 生卒年僅知大概年份而不能確定的用“(約××—××)”的格式。

④ 生卒年有异說的,兩說幷存,用“(××—××或××—××)”的格式。

⑤ 只知大致時期的用漢字“××時人”的格式。不用括注。

(2)字號別稱謚號放在生卒年之後,生卒年有括號的兩者間不加標點。此部分結束用句號。

(3)責任者朝代籍裏放在字號別稱謚號項之後。此部分結束用句號。

(4)科舉仕履、學術成就、歷史影響等內容應尊重史實。正史有傳者,注明書名卷次。

2. 成書概况項:主要包括書籍的編選緣起、編選標準、成書時代、社會歷史背景等。其中編選標準尤爲重要。

3. 影響價值項:主要包括歷代目錄著錄概况、前人對該書的評價。

4. 版本源流項:主要包括歷代所出現的版本,各本之間的源流嬗變關係,傳世版本概况(含現藏單位)。必要時,可採用版本源流圖說明。

(1)對版本的命名,參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中國古籍總目》的版本項目著錄,要與《彙編》影印本內扉牌記相一致。

(2)版印時代歷史紀年之後用圓括號括注公元紀年。如宋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建康郡齋刻本。

(3)原書配補情况在版本著錄之後,用圓括號括注。如宋乾道八年(一一七二)胡元質姑孰郡齋刻本(卷一至三配清抄本)。

(4)提要撰寫過程中,對原版本著錄有所突破和改變的,將考證、見解于此說說明,審慎得出結論。

5. 《彙編》影印底本特點項:主要包括該本抄刻時代、版刻責任者(刻書機構、刻書坊、刻書人)、藏書印章、題跋批校評點情况、版本價值等。

(1)列舉書籍中的藏書印章,一般按時間先後,每家列舉一兩枚即可。格式爲:此本鈐有“××”、“××”等藏印。印章只著錄引文,不標明印章形制(如白文長方印)。印文釋讀要準確,著錄的每枚印章要嚴格核准原書。

(2)列舉題跋批校評點,亦按時間先後。引用題跋批校評點,須與論述有關。釋讀要準確,需要逐條核對原文。

第三, 在搜集文献、目验版本、比勘爬梳的基础上,开展唐宋金元时期选本提要撰写工作,初步完成《搜玉小集》、《中兴间气集》、《极玄集》、《三体诗法》、《唐音》等14种选本提要。

第四, 同步推进明清唐诗选本普查工作。工作中时有新的唐诗选本与版本发现。

子课题之二:历代唐诗选本汇编

本子课题是在“历代唐诗选本整理与研究”的总课题框架下,在“历代唐诗选本总目”系统总结历代唐诗选本编纂、版本流传与现存情况的基础上,将现存唐诗选本进行编纂出版,名为《历代唐诗选本汇编》(简称“汇编”)。进展如下:

第一, 对存世唐诗选本进行普查。

从唐代距今的1400多年间,不断有唐诗的选本问世,也不断有选本亡佚。课题组根据现有《中国古籍总目》,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普查目录的基础上,参考前人成果,如孙琴安先生《唐诗选本提要》等,对存世唐诗选本进行调查,并在调查的基础上筛选出品种和版本目录。孙琴安《唐诗选本提要》收录选本659种,根据最新的古籍调查结果,传世唐诗选本数量超出这个数量至少百种。目前基本确定的有以下45种,其他随普查在确定中。

1. 高氏三宴诗 唐高正臣辑 清抄本

2. 唐皇帝诗 明抄本(唐第十七家诗本)

3. 增定评注唐诗正声 明高棅辑 明谭元春鉴正 明刻本

4. 唐李杜诗集 明万虞恺、邵勳辑 明嘉靖二十一年万虞恺刻本

5. 新刻翰林考证京本李诗评选 明何烓辑,明李廷机评 明万历间宗文书社刻本

6. 新刻钱太史评注李于鳞唐诗选玉 明李攀龙辑 清钱谦益评注 明万历三十八年书林刘龙田刻本

7. 唐诗选 明李攀龙辑 明蒋一葵笺释 明高江批点 明刻本

8. 唐诗选汇解 明李攀龙辑 钟惺批点 唐汝询参注 蒋一葵笺释 明末服古堂刻本

9. 十二家唐诗类选 明何东序辑 清抄本

10. 唐诗纪 明方一元汇编 明万历十三年刻本

11. 唐诗纪 明方一元汇编 明方天春订 明万历十三年刻剜版印本

12. 唐诗类选 明黄佐辑 清康熙四十九年黄铭刻宝书楼印本

13. 盛唐汇诗 明吴勉学辑 明万历三十年吴勉学刻四唐汇诗本

14. 唐诗选句 明张铨辑 明天启间程从约刻本

15. 精选唐诗筋类评释绳尺 明徐用吾辑 明万历间刻本

16. 唐诗归 明唐汝询辑 明万历间刻本

17. 弄石庵唐诗名花集 明杨肇祉辑 明末弄石庵刻本

18. 唐诗律选存 明胡直编选 明刻本

19. 唐文粹诗选 清王士禛辑 清乾隆间刻本

20. 唐诗神韵集辑注 清王士禛编 清俞宾、胡廷庆辑注 清乾隆三十二年篿溪草堂刻本

21. 御定全唐诗分目 清佚名辑 清康熙四十二年抄本

22. 唐人试帖 清毛奇龄论定 清王锡、田易参释 清刻本

23. 丙子消夏录 清顾安辑 清乾隆二十七年嘉善何文焕刻本

24. 唐诗三百首笺 清蘅塘退士编 清李松寿、李筠寿笺 清光绪二十一年湖南盐署刻本

25. 唐诗合选详解 清文蔚注 清刻本

26. 唐五言律诗选 清钱大培编 稿本

27. 唐五七言律钞 清佚名编 清光绪间泰州彭寿山抄本

28. 唐诗金粉 清沈炳震辑 清雍正二年冬读书斋刻本

29. 三唐集韵日录 清黄茂滋辑 清康熙六十一年西林草堂刻本

30. 唐人小律 清孙扩图评 清碧岩抄本

31. 唐诗试体分韵 清谈苑编 清乾隆二十五年刻本

32. 读雪山房唐诗 清管世铭选 清嘉庆十四年刻本

33. 赠言集 清董友筠辑 清道光十一年刻本

34. 唐诗近体 清张锡麟评选 清张锡麟、张仁麟校订 清光绪六年刻本

35. 眉影诗庵手钞唐诗近体 清蔡蓉裳选 清蔡蓉裳抄本

36. 唐诗六百篇 清某根居士辑 清同治十年刻本

37. 湘绮楼唐七言诗选 王闓运辑 清光绪间刻本

38. 唐人七律志彀集 清翁方纲选 稿本

39. 唐五律偶钞 清翁方纲选 抄本

40. 养猿书屋唐诗选 清李志学辑 稿本

41. 全唐名家五言排律一卷五言绝句一卷词一卷 清赵堪选录 稿本

42. 唐诗偶缘 清佚名录 清抄本

43. 韵林诗藻 清佚名辑 清抄本

44. 唐诗撷华 清丁鹤辑 抄本

45. 唐诗 清倪绍橲辑 抄本

第二,讨论确定编纂出版《历代唐诗选本汇编》规则。经初步讨论“汇编”凡例如下:

《历代唐诗选本汇编》凡例

1. 《汇编》所录历代唐诗选本,起自唐代,讫于1911年。大体按照选编者时代编次,时代失考者附于所属朝代之末。

2. 唐诗之范围习惯上延伸至五代诗歌,《汇编》亦如此处理。

3. 《汇编》旨在反映历代唐诗选本之全貌,因此收录标准从宽。凡对唐诗加以择选而形成的总集,均予以收录。对其中特殊情况,说明如下:

①通代诗选中凡唐诗部分可独立分卷者,予以收录。

②诗文合选中凡唐诗部分可独立分卷者,予以收录。

③诗句选集,予以收录。

④唱和集、送别集、家集等合集,视编纂时是否包含择选意图,酌情收录。

4. 《汇编》所录选本按时代排次,分为“唐宋金元编”、“明代编”、“清代编”。

5. 每种选本择选若干版本付之影印,按刊刻或抄写时代系于该种选本之下。择选原则如下:

①早期版本,尤其是初刻本、后世传本之祖本,尽量予以收录。

②对于后世传本,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者,如一代之通行本、精校本、增订本等。

③凡具有重要价值的评点本、批校本,亦予以收录。

④域外版本、近代以来辑佚本暂不收录。

6. 每种书前撰有提要,考述编者生平、选目标准、流传与影响、所选版本特点与价值等内容。

第三,根据规则和进度安排遴选唐宋金元编选目、征集底本及出版。

根据初步选目,课题组对所选善本古籍一一过目,筛选版本质量高的底本,纳入首批收录出版的范围,与底本收藏单位协商扫描复制资料,已基本完成唐宋金元部分唐诗选本扫描工作。同时选择出版社,协商出版意向。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 选择国家图书馆藏明以前的唐诗选本征集资料,提供课题组成员进行研究,经研究,选择最佳版本列入“汇编”。

(二) 选择凤凰出版社作为出版单位。

(三) 目前第一批45种国家图书馆藏本已经与项目组签署出版合同。下一步与出版单位在设计版式等方面开展进一步探讨,尽快确定。

(四) 撰写提要。

(五) 陆续确认明清唐诗选本的目录。

(六) 征集国家图书馆以外的藏书单位的底本。

其中第四五六项,目前正在进行中。

子课题之三:历代唐诗经典选本丛刊

本子课题旨在精选经典唐诗选本并进行整理。本阶段工作内容包括:第一,依据版本精良、内容完善、资料丰富的原则,确定了《河岳英灵集》、《才调集笺注》、《唐百家诗选》、《唐诗鼓吹》、《唐音》、《批点唐诗正声》等24种唐宋元明清人编选的唐诗选本,作为点校整理的基本内容。第二,制订了点校整理的体例范式,完成相关版本调查工作。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截至目前,已经完成《才调集笺注》、《唐百家诗选》、《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三种选本的初步点校。

因为这次对于若干唐诗选本的点校,不是简单的标点或校勘,是要在标点时除了正确点断原文,还有充分吸收有特点的评点内容,这需要对该问题的学术状况有一定的了解;校勘也不是确定的用某本校某本,而是要全面了解所有版本情况,然后确定孰优孰劣即所需要参考的本子,这同样需要有比较清楚的版本背景。因此,参加点校的人不仅仅要有一定的点校能力,还要有对该书相当的学术研究基础。根据以上考虑,课题组审慎择选整理者,初步建立了一支学术水平较高的整理队伍。

下一步,将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首先充分调研,尽快确定点校的详细体例,尤其是参校本的选择范围和标准,是必须首先要明确的。其次,则是对已经确定的整理者,进一步提出严格的点校要求。特别是要通过培训、指导等方式,让大家充分认识到这次点校的实质和重点、难点,引导大家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工作底本及参校本,保质保量地完成整理工作。

子课题之四:唐宋金元时期唐诗选本研究

本阶段所做工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统计整理唐宋金元时期的唐诗选本以及与唐诗选本有关的文献资料。第一步工作首先放在唐五代时期。在孙琴安《唐诗选本提要》和陈尚君《唐人编选诗歌总集叙录》的基础上,根据《全唐文》《全唐文补编》和傅璇琮主编《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等文献资料,对选本总体情况进行梳理,以期对亡失的选本和存世选本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同时,对选本虽已亡失但仍存选本之序进行整理,已收集整理孙翌《正声集序》、窦常《南薰集序》、裴夷直《断金集序》、元兢《古今诗人秀句序》、李翰《河中鹳鹊楼集序》等。

第二,为了从多个视角研究唐诗选本,整理选本资料之外,也关注唐代其他方面的文献资料,以便更好地从历史文化角度对选本进行全面考察。如对《唐语林》《大唐新语》《隋唐嘉话》《朝野佥载》《唐人轶事汇编》等研究。其他如杜佑《通典》关于地域文化对殷璠编选《丹阳集》的影响,唐代家族意识对编选家集的影响,唐代诗人自我张扬意识对自编选本的影响,也都有资料积累。根据选本编选者的立意不同、宗旨有别,认为唐代选本编选存在势要和士人两个阶层,撰写了《唐人选唐诗背后势要和士人的博弈》一文。把握了一个时代总体的文化风貌,对唐诗选本的研究才能更深刻全面。

第三,复制或购买不同版本的唐诗选本。根据研究需要,复制了《河岳英灵集》《唐百家诗选》等数十种珍藏善本,并对同一选本不同时代的版本进行比较,发现版本流传过程中的变化。同时购买一批最新研究成果,如傅璇琮、陈尚君、徐俊编《唐人选唐诗新编(增订本)》、贾晋华《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辛德勇《中国印刷史研究》等,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对研究唐诗选本大有裨益。

第四,对存世的唐人选本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如根据唐人选唐诗选本,对诗人入选篇目数量进行统计,了解诗人在当时的知名度和在时人心目中的地位,统计显示李白是入选诗歌篇目最多的诗人;通过对诗歌入选频次统计,可知出现频次最高的是崔颢的《黄鹤楼》,陶翰的《古塞下曲》,常建的《吊王将军墓》,均是4次,出现3次的有李白的《蜀道难》,高适的《燕歌行》,王昌龄《长信秋词》等,这对于研究诗歌的经典化大有助益。

子课题之五:明代唐诗选本研究

本子课题自立项以来,本子课题研究团队主要开展了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第一,查阅收集明代唐诗选本文本信息。课题组先后前往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全国各大图书机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收集到了近百部明代唐诗选本资料,其中包括选本的版本,序跋凡例,目录,正文。或进行复制,或予以抄录。此项工作还在进一步进行中。

第二, 对收集来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课题组将目前收集到的明代唐诗选本进行初步分类统计,其中包括对序跋、凡例、目录进行电脑录入,按照选本的编选时间进行分类汇总,对诗人及选篇进行数字统计。这为理论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第三, 明代唐诗选本的个案研究。课题组通过前期文献梳理,发现了一批具有较高理论价值的选本,并对其展开了进一步深入研究,挖掘其理论内涵,阐明其经典化意义。已发表相关论文一篇,拟于年底发表第二篇。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明代唐诗选本存世二百余种,数量庞大,且分散于全国各地甚至海外。这给文献搜集整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不做好扎实的文献工作,接下来的理论研究便无从下手。这一客观因素导致了课题组文献查阅整理工作无法快速进行,也就是说,不能够期望将所有文献全部收集整理完备才可进行理论研究。因此,本科题对研究步骤做了改进与调整,整理与研究同步进行,对整理好的文献先展开部分选本的研究,继而不断推进研究进度。

子课题之六:清代唐诗选本研究

本子课题“清代唐诗选本研究”总的研究思路是从专题研究逐步扩展为全面研究。目前对清代唐诗选本的存藏总量情况已经梳理完毕,并完成了清初唐诗选本的研究工作。清初文学始于1644年,迄于康熙30年(一说康熙20年),这一时期的唐诗选本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前代唐诗选本的重新编注,有冯舒、冯班《二冯先生评阅才调集》、陆贻典等《唐诗鼓吹注解》、戴明说《重校唐诗类苑选》、朱三锡《东岩草堂评定唐诗鼓吹》、高士奇《续唐三体诗》、王士禛《十种唐诗选》等;二是清代学者自己的辑选,所阅有邢昉《唐风定》、顾有孝《唐诗英华》、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龚贤《中晚唐诗纪》、徐增《而庵说唐诗》、王湛《古唐诗丽则》、谭宗《近体秋阳》、张揔《唐风怀》、俞南史《唐诗揽香集》、王士禛《古诗选》《唐贤三昧集》、陆次云《唐诗善鸣集》、李沂《唐诗援》、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顾安《唐律消夏录》、高士奇《唐诗掞藻》、黄生《唐诗摘钞》、汪立名《唐四家诗》、于鹏举《玉堂才调集》等。一共四十馀种。

清初唐诗选本的研究工作有这样几项:一是整理每一种选本的版本、选诗数量、选诗体例、内容编排、具体篇目,梳理其版本源流,总结其版本特点。二是重点查看每一种选本的序跋、笺注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总结其刊刻经过、选诗目的、选诗特点。三是对编选者和序跋作者,以及笺注引用书目和引书作者作一个充分的了解,了解这些相关作家的生平、经历、创作、重要的文学主张,相关文献的产生时间、文学特点、理论倾向等。四是完成上面三项工作后,进入全面研究阶段,研究内容包括清初唐诗选本的版本问题,尤其对前代重新编注的唐诗选本,虽然增加了笺注、评论等内容,但仍然不会脱离原选本,是原选本版本流传系统中的一环;清初唐诗选本深刻反映彼时的诗学风气,于清初唐诗选本中可以明显看出对明代诗学的反思,这种反思形成了选本的诸多特点,同时也促成了清初诗学宗宋宗唐风气的转变;在文学作品经典化的过程中,诗歌选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选本的删汰去取、序跋笺评体现了人们的接受指向,专门选取杜诗,探讨其在清初唐诗选本中的经典化,清代是杜诗学集大成的时期,相应地,杜诗经典化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一、 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文献资料收集整理是本项目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也是研究工作得以开展的基础。因此,课题组在文献资料收集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通过已出版目录、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普查平台、各大图书馆检索平台等,对海内外古代唐诗选本存藏情况进行普查,著录其书名、责任者、卷数、版本、题跋批点情况等。

第二, 与收藏单位协商,复制获取重要唐诗选本的扫描件,供课题组研究使用。

第三, 课题组成员根据各自研究需要,前往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西北师大图书馆等收藏单位查看相关文献。据不完全统计,课题组成员共目验版本近500种。各子课题之间注意互通有无,实现资料共享。

第四, 对于收集来的各类材料,课题组分类整理。比如,对重要文献(如序跋、题识、评点等),予以录入、编目;对《历代唐诗经典选本丛刊》所需底本、参校本,按照工作需要,予以对校、参校。

二、 学术会议

截至目前,课题组共举办开题报告会、国内学术会议各1次。

(一)开题报告会召开。2017年3月20日,开题报告会在京举行,来自北京、山东、陕西等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与评议。在听取课题组汇报后,与会专家对课题设计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本选题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首席专家及团队成员前期做了大量扎实的基础工作,成果突出;规划思路清晰、科学合理,具有操作性,切实可行。同时,也对项目的开展提出重要建议:1,“历代唐诗选本总目”可将现存选本与亡佚选本分开,将亡佚者附入“存目”,在版本调查中,应充分吸收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普查平台和海外汉文古籍调查成果。2,“历代唐诗选本汇编”版本择选时,应建立在较充分地版本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避免重复。3,“历代唐诗经典选本丛刊”须精,选目上可考虑先围绕稀见选本进行整理,点校整理时尽量细致,可考虑汇校。4,综合研究中应尤其注意贯通,围绕“唐诗选本与唐诗经典化”问题进行通贯性研究。5,可将历代唐诗选本中的题跋加以辑录汇编。詹福瑞教授及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专家组的建议对于完善研究计划、提高成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并表示课题组一定积极吸取专家意见,全力以赴,确保项目顺利开展,高水准地完成预期目标。

(二)举办“唐诗选与唐诗的经典化”学术研讨会。会议于3月21日在京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江苏、河南、湖北、广东等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会议。会议以唐诗选本整理与研究、唐诗经典化为研讨主题,采用发表论文与自由讨论相结合的形式。与会专家或就唐诗选本文献研究的新发现,或就唐诗选本所隐含的诗学观念嬗变,或围绕唐诗选本与唐诗传播的关系,或将唐诗经典化与先秦两汉经典、明清戏曲经典相比较,或返回选本产生的历史现场审视“经典”确定的机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论文,推动了相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成员旁听了此次会议,受益匪浅,均表示会议对获“历代唐诗选本整理与研究”课题的推进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三、 学术交流

(一) 课题组内学术交流。为促进学术交流、沟通项目进展,立项至今,课题组共召开工作会议8次,形成了“隔月一会”的节奏。与会者包括各子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参与人员,会议内容包括汇报各子课题进展情况、沟通体例、讨论研究中的疑难问题、协调子课题之间配合事宜、对下一步工作做出安排。

(二) 首席专家詹福瑞教授于2017年8月5-8日参加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单位举办的“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第十四次年会”。

(三) 首席专家詹福瑞教授于2017年11月3-6日参加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等单位举办的“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暨李白国际学术研讨会”。

(四) 首席专家詹福瑞教授于2017年11月19日参加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办“北京大学第一届古典学国际研讨会——中国古代语言、文学和文献研究的古典学视野”,发表“圆桌对话”。

(五) “清代唐诗选本研究”子项目负责人韩宁副教授于2018年4月7日参加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举办的“杜甫读书会”,发表论文《论杜甫七律的经典化过程》。

【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课题组报送《工作简报》共两期。

(一)2017年4月报送《简报》以“‘历代’唐诗选本整理与研究”开题论证会顺利召开为题,详细汇报了开题论证会的会议议程、会议内容、专家对课题实施提出的建议。

(二)2018年1月报送《简报》以汇报2017年项目进展为主要内容,从文献整理、综合研究、阶段性成果、工作机制、学术交流等方面全面总结2017年课题组所完成的工作,也会下一步工作提出设想。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一、主要问题与改进措施

(一)部分文献资料难以目验

根据目前的研究统计,传世历代唐诗选本700余种,分藏于海内外公私收藏单位。除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天津图书馆等几家公藏单位借阅复制较为便利外,其他收藏单位或因距离遥远,或因管理制度所限,文献检阅获得并非易事,其中不乏孤本等重要文献,这给全面清理历代唐诗选本带了客观上的不小难度。为此,课题组积极与各收藏单位沟通,争取尽可能地获取文献。而对于一时无法获得的材料,则尽可能多地收集与它有关的著录、论述,即以二手材料作为参考,推动研究。对于关键性材料的缺失,则在研究中实事求是,阙疑待考。

(二)提要撰写的难度

随着版本调查的深入,课题组逐渐认识到过去唐诗选本版本调查研究的粗疏不足。而对其版本源流更全面、准确的研究,需以详尽的版本鉴定比勘、对该唐诗选本内容价值的把握为前提,这对提要撰写者提出了精力和能力上的双重要求。为了兼顾质量与进度,经过讨论与尝试,课题组拟将提要撰写与专题研究相结合,鼓励从事断代综合研究的课题组成员,在文献调研过程中深入该书,在研究的同时完成相关选本提要的撰写。

(三) 对唐诗选本点校整理范式的思考

一般来说,古籍点校整理的主要内容为标点原文,选择相关版本或他书文献进行校勘。但是此次唐诗选本的整理却略有不同。首先是整理目的。一般的古籍整理以提供一个较为准确的、方便人们阅读使用的文本为目的,而此次唐诗选本的整理,除了做到这点之外,还希望能承载更多的文献价值与学术价值。因此,对于某些选本的整理,应考虑并择选历代学人对它的评点批校,将其中有价值的内容辑录出来,附入这次整理当中。其次是校勘方式方面。唐诗选本的校勘,应以唐诗选本本身为中心,而非其中某位诗人的某首诗作,因此在参考别集、总集和选集时应格外谨慎,充分考虑文献来源的复杂性。

二、研究心得

(一)唐诗选本研究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每一个唐诗选本背后,都有一个特定的文化背景,诗歌因素之外,社会思潮、文化风尚都起着一定的作用。研究不能过度阐释,但更不能浅尝辄止,找不到深入的视角和路径。例如,对李康成的《玉台后集》、蔡省风《瑶池新咏》,历来评价不高,但从唐诗选本的多元化、不同的阅读群体的特殊需求来看,意义就不一样了。了解唐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其文化需求,对理解这个问题有帮助。又如,殷璠《丹阳集》为何只录吴人,中唐时期唱和集非常多,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什么关系,都需要跳出选本本身去寻找答案。陈寅恪说:“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为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欲藉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之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解。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而无隔阂肤廓之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陈氏之论,对于研究唐诗选本同样适用。

(二)唐诗选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越发认识到唐诗选本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从诗歌创作到诗学思想,都体现在选本当中,特别是唐诗选本,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如清初诗坛近体诗创作形成风潮,其中又以七律的创作最盛,反映在唐诗选本中即出现了一批七律的选本,如顾有孝《唐诗英华》、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于鹏举《玉堂才调集》,这些选本对诗坛的创作起着规范和指导意义。继续深入考察,七律选诗中又以杜甫的七律为最,杜甫七律无疑是清初诗人创作的典范。同时在杜诗的接受史上,七律的经典化亦在选本中体现,并最终完成。由此可见,唐诗选本几乎可以看作是唐诗接受史、唐诗经典化和诗学思想史的缩影,研究唐诗选本的意义重大。

二、研究成果情况

【代表性成果简介】

1. 詹福瑞《唐宋时期李白诗歌的经典化》,《文学遗产》2017年第5期

经典是文本在其传播过程中形成的,任何经典都有其经典化的历史过程,李白诗歌亦不例外。作为天才诗人,李白经典地位的确立,就在盛唐当代,至迟不过中唐。在宋代,又得到进一步强化。唐宋士人接受李白的过程,既是其接受李白诗所承载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过程,亦是发掘、凝练李白作品经典价值和意义的过程。唐宋时期,以苏轼为代表的士人所揭示的李白诗歌所表现的士人特立独行的风操气节和人格力量以及天才诗人的艺术特征,成为唐宋时期、同时也是此后李白诗歌最有影响也最有价值的经典内涵。

文章发表后被“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文学网”等多家网站转载。

2. 任文京《殷璠〈河岳英灵集〉品藻的价值与影响》,《河北学刊》2018年第2期

论文认为《河岳英灵集》是唐诗选本中的经典,在历代唐诗选本中占有重要位置,这其中固然具有入选诗人精当、遴选诗歌精要等原因,但冠于篇额的品藻对《河岳英灵集》的经典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品藻最初只是品评鉴定人物才行,后来转向品评文人创作。殷璠将品藻和选本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选本体式,在唐诗选本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河岳英灵集》品藻的价值有三个方面,一是精准允当地揭示了诗人的独特风貌,二是厘清了有关诗人的创作轨迹,并对诗风的转捩作了明晰的判定,三是对诗人的评价态度客观公正,不随意抬高或任意贬低。殷璠《河岳英灵集》的品藻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唐诗选家、唐诗人传记作家以及诗话家,大凡涉及到品评盛唐诗人,都不同程度地引述了殷璠的品藻,或对其重新诠释,或增补新意,或以亲身经历验证相关论述,共同促进并最终确立了《河岳英灵集》的经典地位。

3. 孙欣欣《<唐世精华>的编者与选诗标准》,《文献》2018年第2期

论文主要考证明代唐诗选本《唐世精华》的编选者余俨,通过大量文献考证出其生活年代当为明晚期而非孙琴安先生《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以及查生奎《明代唐诗选本研究》中所认为的明初。并通过对《唐世精华》序以及选目的梳理解读,认为该书的编选标准为“性情”,该书的编选也是明代后期崇尚个性,性灵大潮下的一个投影。

本文在唐诗选学以及明代诗歌批评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1. 唐诗选本普查与影印

第一,完善《历代唐诗选本汇编》“唐宋金元编”的版本择选,以高标准完成影印工作。第二,推进明、清唐诗选本的版本普查工作。计划在2019年1月完成目录著录。第三,根据文献分布情况,目验原书、扫描复制,进行选本版本的梳理与择选。计划在2020年6月,完成150种明清唐诗选本的版本择选工作,并陆续安排影印。

2.唐诗选本提要撰写

第一,计划在2018年11月完成唐宋金元部分27种唐诗选本的提要撰写和统稿工作。第二,计划在2019年12月完成100种明清唐诗选本提要,并以此速度推进其他选本提要撰写工作。

3.经典唐诗选本点校

第一,进一步完善体例、整理细则,使课题组成员在底本选择、参校本/文献选择、校勘重点、异体字处理、疑难问题处理等方面形成共识。第二,完善课题组交流方式,形成定期统稿的工作机制。 第三,计划在2019年12月完成10部选本的整理工作。

4.唐宋金元唐诗选本研究

第一,整理宋、金、元时期唐诗选本,重点是王安石《唐百家诗选》、洪迈《万首唐人绝句》、赵师秀《众妙集》《二妙集》、李龏《唐僧弘秀集》、赵孟奎《分门纂类唐歌诗》、周弼《三体唐诗》、元好问《唐诗鼓吹》、杨士弘《唐音》等。同时,对宋代的大型诗文总集《文苑英华》、《唐文粹》所收唐诗进行研究。第二,对宋金元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学发展进行研究,以期找到对这一时期唐诗选本的影响。分析这一时期重要唐诗选本如《唐诗鼓吹》《唐音》对后代唐诗学及唐诗选本的影响。第三,进入课题写作阶段,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先进行唐五代唐诗选本写作,第二阶段进行宋金元唐诗选本写作。

5.明代唐诗选本研究

第一,继续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争取做到详尽完备。第二,对收集来的选本进一步做序跋凡例的誊录,对所选诗人、诗篇做数字统计。第三,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关理论研究,例如,对统计好的选本做量化分析,阐释其与唐诗经典化的关系;对一些具有较高理论价值的本子做重点研究。按照预设章节开展撰写工作。

6. 清代唐诗选本研究

第一,继续查看清代的唐诗选本,按照清代文学的分期,分阶段逐一查阅。去国内古籍收藏丰富的图书馆和一些高校图书馆,将收藏的清代唐诗选本尽量看全,争取做到全部过目,没有遗漏。第二,清代诗学的内容极其丰富,唐诗选本体现了诗学的发展,从唐诗选本的角度来考察清代诗学是一个很好的角度,但同时也要从清代的诗歌创作、诗歌理论著述等方面加以印证,这样才能做到完整全面。第三,诗歌的经典化是唐诗选本研究的主线,贯穿所有研究阶段,清代是一个完成、总结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经典化有其不同前代的特点。计划在总结其整体特征的同时,增加个案研究,如李白诗歌、王维诗歌、韩愈诗歌等,从总体到个别,为经典化这一理论增加诗歌接受史的实践内容,从而使这一理论更为丰满。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