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专题数据库建设: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建设”于2016年11月立项,由课题责任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文所”)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以下简称“中科院团队”)合作完成,巴莫曲布嫫研究员担任首席专家。项目下设三个子课题,子课题一“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建设”由中科院团队承担,胡良霖研究员主持;子课题二“口头传统的田野采集规范与数字化建档规程”和子课题三“口头传统数据资源描述模型与著录规则”由民文所团队承担,主持人分别为吴晓东研究员和王宪昭研究员。课题于2017年2月开题,计划于2018年12月完成,为期两年(2017-2018)。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属于科研型专用类标准研究与定制,是口头传统专题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之基础,秉持“标准在先,建库在后”的理念和原则而展开。在开题报告会上,课题首席专家巴莫曲布嫫研究员对课题的研究现状和选题价值、总体框架和预期目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研究计划和任务分工等内容作了详细介绍。子课题负责人胡良霖研究员、吴晓东研究员、王宪昭研究员就各自课题任务分工和实施计划分别作了陈述。来自各领域的学科内专家、标准专家和数据库专家对该课题的设计、研究方法、实施方案、制度保障、成果产出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建议,并指出了课题潜在的创新点和可能遇到的挑战。这些建议和问题在研究计划的执行过程中予以了充分考量。
自课题启动以来,口头传统研究与IT技术两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一同攻关,协同创新科研机制,各子课题组积极响应,参与组建了元数据专项联合研发核心工作小组。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急速发展和成本降低,数字采集和存贮已经变得比以往便利了许多,但如何选择、采集、处理、上载、存档、管理、下载、迁移、分析、挖掘、利用并可视化这些数据都是数字人文时代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因此,制定数据采集、汇交、整合、质控、审编、获取以及共享的标准体系是本课题的基本任务。在实施和推进过程中,课题组面对的一个问题是标准研究的基本对象抑或出发点到底是什么?
田野工作是口头传统研究的必经之路,也是数据库建设的关键环节。民文所田野研究基地建设的基本理念可以形象地概括为“活鱼是要在水中看的。”(刘魁立语)。这些年来,民文所提倡和坚持的基本技术路线是围绕特定的口头文类、传承人群体、文本与语境,以及与口头文化密切相关的民俗生活事象,进行长期的形态学和类型学的定点追踪研究,通过科学地观察、忠实地记录和实证地分析研究,以契合学科所要求的历时性研究与共时性观察的两相结合,从学理上探索史诗传承的内在规律,进而从口头诗学的理论层面探究各民族口头文化的表达形式。依托本所多年来的田野实践和实地调查经验,针对当下我国境内少数民族活形态口头传统及其多样化表现形式考量现场数字采集作业的规范和流程,在田野采集原则层面则遵循“以演述为中心”的民俗学立场;在具体操作方法上,美国语言人类学家戴尔?海默斯的言说模型(the SPEAKING Model)和巴莫曲布嫫提出的“‘五个在场’田野研究模型”皆聚焦于自然语境中的交流事件(events of communication)和参与式观察,利用现代数字手段忠实、全面记录民众的口头传统实践,为本课题最终确定为“以事件为主线”奠定了学理基础。然而,从“以演述为中心”到“以事件为主线”,课题组却花费了极高的时间成本来加以论证和反复探讨。应当说,这一工作原则的确立,虽几经周折(从演述到文类,从传承人到文本),但最终使得多次陷入僵局的徘徊局面豁然开朗,因而确保了从定制、采集和著录三个环节设计并定制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方案的推进。
随着各子课题的实施和推进,课题组原有的工作重心也随着元数据标准定制方向的确立发生了一些新的移转,尤其是在学术优势和科研力量的整合上出现了新的格局。课题组在研究计划的推进中,及时吸纳青年学者、博士后及博士研究生的加盟,一则充实了团队力量,二则通过课题的开展培养有志于从事数据库建设的人才。一年多来,各子课题组以协同方式开展了各自的研究计划,除完成元数据标准定制方案的阶段性成果外,编制了系列化中外口头传统数据库案例和教科文组织关联文献结集专档,另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此过程中,民文所与中科院团队竭诚攻关,在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中培养了协同增效的工作氛围,大家亲密无间地开展跨学科的边界作业,这乃是课题组最大的收获之一。具体而言,从实地调研计划的实施到文献整理和分析,从海外在线平行数据库调研到专题化的资料学建设,从参与学术会议到“引进来、走出去”的中外学术交流,从适时举办课题组工作会议到保持微群工作坊在线讨论,以多重进路推进了课题任务的实施。2017年形成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定制方案,2018年完成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方案的修改、完善和审定——这一总体进度安排基本实现。以下,分述各子课题的进展情况。
子课题一:“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建设”
采用metadata 检索ISO concept database: https://www.iso.org/obp/ui/,有798个涉及元数据的标准资料,632个元数据标准,有166个标准给予了Metadata及定义。课题组在前期预研工作基础上,根据数据管理和应用的实际需求,调研了国内外相关元数据标准50余个,选取其中20余个相关标准进行整理分析,总结现有元数据的特点和不适用之处。从梳理元数据定义、元数据特点和分类出发,调研国外标准(按照标准规范与描述方法、核心元数据、领域元数据、博物馆元数据、图书馆元数据、档案元数据分类进行分析)及国家标准和业内规范,同时借鉴中国科学院专业领域数据标准和国家数字图书馆等国内的相关标准,重点分析研究方法和元数据构成,总结各元数据的特点和对本课题研究的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国内外元数据标准调研报告》。
在标准调研基础上,课题组从口头研究对象和载体入手展开分析。口头研究对象甚为多样,如史诗、歌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各具特点,除了这些内容外,口头传统研究的对象还包括承载这些表现形式的文化空间和民俗生活实践,以及传承人和实践者群体,涉及到相关社区、群体或个人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口头传统研究对象最终以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元媒体形式存在。结合这些特点,以及当前应用需求及未来应用潜在趋势等,课题组采用文献调研、案例分析、专家访问等研究方法,与子课题二和子课题三的口头传统专家学者进行了多次密切交流,深入理解口头传统元数据描述对象的存在形式及其特点,归纳田野研究的特征和科研人员对口头传统研究的需求;同时,实地走访了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组,赴韩国学中央研究院调研数据库建设情况,参加海峡两岸学科信息化交流会、中国科学数据大会等学术会议,充分调研和吸取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课题组在前两者基础上结合元数据构建理论,对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以信息化手段梳理元数据标准的基本结构,总结归纳了元数据标准描述的核心要素,优化了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体系的结构,确定了口头传统元数据这一研究对象的描述模型以及描述方法,最终设计以口头传统事件为中心,集合五类专有元数据和十一类通用元数据的口头元数据标准体系,完成《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方案》的定制。
子课题二:“口头传统的田野采集规范与数字化建档规程”
“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建设”旨在为当下乃至未来的田野研究提供专业标准和数据环境,在本课题执行过程中,需要充分考量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与科研人员开展数字化采集(音声、影像、图片、文本、实物)和数据著录的相关性、互连性及一致性。因此,与子课题一《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方案》和子课题三《口头传统数据资源描述模型与著录规则》实现衔接是一个重要前提。在相关专家的建议下,课题组需要厘清的基本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涉及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的相关著录规则有哪些?按专题进行数字化归集和数据集建档的数据管理与元数据标准有哪些?元数据登记及元数据登记互操作性、元数据内容一致性标准是什么?与ISO数据标准和ICA著录规则的兼容性如何?口头传统数据规范化采集、整理、入库和服务的专业标准、数据规范化整合的标准、数据资源的共享模式如何确立?最后,在尊重相关方权益(传承人与实践者、受众、田野采集者、田野协力者、数据使用人、研究机构、数字共同体、公共文化部门等等)的基础上如何开放共享等问题。
在课题推进过程中,课题组首席专家巴莫曲布嫫和子课题负责人吴晓东深度参与了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持的“中国史诗百部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课题组多位成员还承担了其中的子课题任务。该工程针对活形态史诗传统设定的相关数据采集标准和建档方案具有前瞻性和参考价值。与此同时,课题组在与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组的工作讨论会和相关培训工作中,也听取了该项目组参与组织“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记录工程”的经验和做法。在数字化归集和数据集建档的数据管理方面,我们重点参考了《UCLA社会数据收集与归档管理规范(2011)》,中科院课题组团队则负责研究ISO/TC46/SC11 文件管理元数据系列标准。此外,在韩国实地调研中,课题组就田野采集及其数据标准进行了重点调研;回国后,课题组辅助人员宋贞子博士将“韩国口碑文学大系田野调查方案”译为中文,为课题的推进提供了实操性参考。
课题组基于“过程性建档”的基本理念来设计和编制田野数据采集方案。田野研究要求我们要从采集与语境两个维度来高度关注民俗学的“证据提供”(documentation),也就是说要纳入田野研究的一系列操作性环节,包括田野作业(fieldwork)、访谈(interview)、田野笔记(fieldnotes)、田野誊录(transcribing)、田野报告(reporting)、田野迻译(translating)、田野的文本化(textulizing)到最后形成一个系统的田野档案(archiving,包括田野文献识别、获取、处理、存储和传播等),才能最终支撑起被阐释的文本。在田野实地工作中,只有经过这一完整的、有步骤的、充满细节的工作进程,才能最终提供并支撑一种能够反映口头传统特质的,以演述为中心的民俗学文本及其文本化制作流程。与此同时,我们还将事先知情同意原则、权利让渡及学术伦理纳入了田野采集规范的编制范围。
《牛津英语字典》将“建档”(documentation)定义为信息的积累、分类和传播;收集的资料。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文献编制可能包括对其进行记录、书写、摄影或录像——以任何将其保存下来并能够向公众提供的方式进行记录的行为。这有别于社区内部保存和传播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传统方法。因而,过程性建档尤为重要,因其往往是传承圈之外的人们获取传统知识的方式。因此,以田野研究为出发点,并以社区交流实践为中心的数据采集作业及其多层面和多维度(图文影音、实物、文本与语境、演述人及其受众、人文生态等等)的建档流程,势必需要制定过程性的田野采集规范和数字化建档规程,并保证持续性更新和不间断的内容维护。
截至目前,课题组按计划配合元数据标准研发各阶段的工作,针对标准应用环节(数字化建档人员),根据口头传统研究专业元数据标准和著录规则的定制需求,研究、设计和编制符合数据质量控制要求的田野采集标准和资料建档规范,初步完成《口头传统田野数字采集工作手册》,包括《口头传统田野调查问卷》《民族志访谈问题表》《口头传统摄影、拍摄、录音、实物采集技术标准》、《田野资料(图文音影及实物)著录规范、操作规程》《事先知情同意书》《权利让渡表》。下一步将参照学科田野作业规范和相关工作模型,组织学科内专家、标准专家和数据库专家协同制定《口头传统的田野采集规范与数字化建档规程》(含口头传统数据数字采集质量管理规范与入库验收标准),达成对田野数字采集的质量进行有效地控制和管理的目标。
子课题三:“口头传统数据资源描述模型与著录规则”
本子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数据著录质量的控制和管理,对采集→入库→集成的流程过程中的著录细则形成方案。课题组配合子课题组一定制《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方案》和子课题组二定制《口头传统的田野采集规范与数字化建档规程》,负责定制具体应用的数据描述模型、著录细则、操作规程和验证办法,同时组织学科内专家、标准专家和数据库专家协同编制著录工作流程方案,以达成对数据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和易于管理的目标。
本子课题采纳的研究方法主要以分析音影图文档案的国家标准及相关的著录规范为线索,同时参考国内外相关数据库的描述型元数据标准及其采纳的著录工具、既有经验和实例。
在实地调研和工作讨论中,我们先后对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的音视频著录工作、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的视频信息著录方案,以及韩国学中央研究院“韩国口碑文学大系”的著录规则进行了重点研究。基于强调数据资源描述与语境的关联,在课题执行中,我们重点参考了国际档案理事协会EGAD基于档案原则记录描述的新标准《语境中的记录:概念模型》(RiC-CM 1.0)。该标准旨在协调、整合并建立在现有的四个标准ISAD(G)、ISAAR(CPF)、ISDF、 ISDIAH的基础上。EGAD还通过已建立的和新兴的通信技术,特别是比更成熟的标记和数据库技术更具表现力的语义技术,并越来越多地用于在不同的描述系统中互连描述,以提供跨文化遗产领域的资源集成访问。国内方面,我们参考了国标的非书资料著录规则(GB/T 3792.4-1985)、档案著录规则(GB/T 3792.5-1985),国家图书馆的图像、音频、视频资源元数据规范和著录规则,以及广播电视音像资料编目规范(GY/T 202.1—2004、GY/T 202.2-2016)。然而,从多级描述到多维描述,我们还需高度关注口头传统研究的特色数据涉及语言、文类、形式、结构、母题、功能、意义、程式、典型场景、故事范型、音声范型等多方面的学理尺度,同时还需对接数据的语境关联和特定的文化表现形式与文化空间要素,包括演述人、受众及多元行动方。因此,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特别关注口头传统多元化信息的著录、处理与互通问题,同时将多语种的拉丁转写和汉文翻译誊录的数据化流程纳入元数据标准建制环节和试验环节。
在课题执行进程中,课题组配合元数据标准研发各阶段的工作,针对标准应用环节(多元化的用户对象),确定口头传统研究专业元数据标准和著录规则的定制需求,研究、设计和编制符合数据质量控制要求的数据描述模型样本和著录规则;参照学科基本研究范式和相关的描述—分析模型,已初步编制出《口头传统数据描述标准及操作规程》《口头传统数据质量控制规范》《口头传统研究数据著录细目》。下一步,课题组将在田野验证和数字化建档的基础上选择数据种类和数据量,厘定数据描述模型的多重维度,确定著录细则要求。著录细则将基于子课题一定制的《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方案》进行编制,涉及5类专有元数据(82个描述元素)和11类通用元数据(142个描述元素),依托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课题组搭建的实验环境加以测试、校正、改进和完善,以提升数据整合质量和数据集成管理技术指标,最终完成《口头传统描述规范和著录细则》,为推出高质量的专题化、系列化和精品化的描述性数据集样本奠定基础。
2. 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
——实地调研情况
2017年2月24日,课题组一行15人前往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进行调研与交流。调研内容主要包括:1.整体介绍及数据规模、业务模式和服务模式;2.现存的少数民族与口头传统相关的数据资源情况;3.在音像资料管理过程中使用的元数据标准和著录规则;4.在民族语资料著录和编目流程和经验;5.与其他单位在资源加工、共享等方面的合作方式;6.双方建立长效联系沟通机制的探讨。央视音像资料馆专业人员还专门为课题组成员调取并演示了相关少数民族音影节目的编目和著录案例。
2017年5月22日,课题组一行8人前往国家图书馆调研,与“中国记忆”项目组共同召开工作讨论会。课题组首席专家巴莫曲布嫫研究员向“中国记忆”项目组成员介绍了“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研制的基本情况,并阐述了专业元数据标准定制中的主要难题和挑战。“中国记忆”项目组负责人田苗及其团队成员介绍了国内外同类项目——国家记忆——的发展和典型案例,仔细介绍了“中国记忆”的基本内容、实施情况和主要成果。进而,双方集中对“中国记忆项目”视频类资料的信息描述——“视频描述信息编目表”所采用的元数据项进行了充分讨论。
——海外数据库在线调研情况
课题组将120个海外口头传统或民俗专题数据库、档案库或特藏纳入了在线调研计划。截至目前,课题组更新了既往对哈佛大学帕里口头文学特藏、韩国口碑文学大系、日本东亚民间故事库等海外代表性口头传统类数据库的案例研究,主要针对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爱尔兰、印度等国共10个口头传统或民俗数据库进行了在线分析,并撰写调查报告作为项目参考资料。其中包括澳大利亚5个:“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口述史和民俗收藏”“维多利亚博物馆:澳大利亚儿童民俗特藏”“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联合项目计划:童年、传统和变迁”“澳大利亚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峡岛民研究所:AIATSIS网络特藏”“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温蒂?洛温斯坦澳大利亚民俗和社会史磁带特藏”。加拿大2个:“盖尔人研究中心:布雷顿角盖尔人民俗收藏”“阿尔伯塔大学:乌克兰语民俗音频项目”。芬兰1个:“马蒂?库斯国际数据库和谚语类型系统”。爱尔兰1个:“都柏林大学学院:国家民俗收藏”。印度1个:“国家民俗支持中心:Jenu Kuruba部落档案-中央邦档案”。除了英文数据库以外,项目组还粗略了解和统计了“丹麦民俗档案:丹麦民俗档案”“爱沙尼亚民俗档案”,以及“芬兰文学学会民俗档案”等小语种口头传统数据库的概况。上述数据库的建设大多依托于图书馆、博物馆等实体机构,基本上是在“民俗”(folklore)概念和框架的统摄下,对相关馆藏材料进行了数字化建库。目前,与口头传统相关的国内外专题数据库调研仍在持续进行中。
——研究文献资料收集整理情况
课题组开展的研究型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主要使用的是中国知网、读秀等学术搜索引擎,涉及的文献种类主要包括论文、图书和报纸。结合课题特性和立项目的,课题组团队将搜索主题主要限定在“口头传统”“元数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档”“记录”“数字人文”等领域,同时在充分发挥团队智慧、总结学术经验的基础上,对搜索数据进行了严格地把关筛选,最终一共列出了586种可供本项目参考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正式发表或出版的时间跨度为1996-2018年,每一笔文献资料都详细地列出了作者、题目、来源和时间等,同时收录了相应的简短提要,总字数逾20万。具体而言,课题组成员共筛选出与项目相关的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共计442篇,其中约90%以上的论文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或CSSCI期刊,如《图书馆学刊》《民族艺术》《中国档案》《民族文学研究》,等等。学位论文共计53篇,其中博士学位论文9篇,分别来自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7所国内高校;优秀硕士论文44篇,分别来自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25所国内高校。图书45部,分别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26家出版机构发行。报纸文章46篇,分别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人民日报》《中国档案报》《中国文化报》等13家重要报纸。这些文献资料既有学术史的梳理、亦有专题研究,既注重口头传统的理论阐发,亦关涉数据库建设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对本课题的深入推进提供了较为有力的文献支撑。
此外,依托课题组建立的“口传工作坊”(内部BBS交流论坛),共有标准信息430条记录,标准附件共581种,数据量573M。“中国史诗学百年回顾展:搜集/建档/研究”数据集,计有传承人数据116条,史诗学者28条,史诗文本43条,视频36条,图片64条,音频7条,图书439种;以上数据皆为中英双语,按记录数据可以加倍计算,数据量6.2G。虽然这些数据仍在更新中,但为本课题的目标实现提供了可以回溯和分析的标准模式及其案例应用的基础。
——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
2017年3月8日-10日,课题组学术秘书、民文所助理研究员郭翠潇和课题组成员民文所副研究馆员吴英,在浙江乌镇参加了由国家标准委标准信息中心举办的第三期“标准制修订全过程质量提升”研修班,并获得了由国家标准委标准信息中心颁发的“培训证书”。本次研修班由标准化资深专家和标准制修订系统的研发专家主讲,着重围绕以下七个模块内容进行专题讲解和培训,着力提升广大标准化工作者标准制修订全过程管理能力和水平:标准化改革最新进展和走向;国家标准制修订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及操作方法;推荐性国家标准立项评估;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考核评价;标准制修订过程质量控制;标准报批与审核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案例分析。
2017年6月20-21日,第一子课题负责人、中国科学院计算网络信息中心胡良霖研究员到广州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进行调研。
2017年11月28日,第五期民文沙龙在民文所会议室举行。本期沙龙的主题为“信息技术在民俗学研究中的应用”,由课题组学术秘书郭翠潇主讲,吴晓东研究员和王宪昭研究员分别担任主持人和评议人。郭翠潇首先从近年来信息技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入手,为参与“沙龙”的专家学者介绍了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她认为,随着数字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全球范围内民俗数字资源必然急剧增加,而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的广泛应用又势必加速数字资源的传播,当代民俗学者能够接触到的资料数量之大、获取方式之便捷是前人无法想象的。鉴于信息技术在民俗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论意义,对其进行系统的认识和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2018年1月30日下午,科尔沁史诗保护与蒙古族音乐声像资料建设工作坊在京举办。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杨玉成(博特乐图)教授带领内蒙古民族音乐传承驿站和科尔沁史诗演述重建试验计划团队成员一行6人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本次工作坊活动的主要内容涉及以下三个方面:蒙古族音乐声像资源库建设、科尔沁史诗演述重建试验计划及中国少数民族史诗传统的音声表现形式及其建档实践。活动主办方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优势学科“中国史诗学”学科、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民族音乐传承驿站,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专题数据库建设: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建设”。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内蒙古艺术学院和中国科学院等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并踊跃参与了对话和讨论。
2018年5月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主办、口头传统研究中心承办的“推动‘三大史诗’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工作会议”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与会人员近百人,主要有“三大史诗”代表性传承人;民俗学、少数民族文学等平行学科专家学者代表;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保护传承基地合作方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三大史诗”田野研究基地合作方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业务主管部门代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保护主管部门代表。此外,还有来自国内各大媒体和网络平台的记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专题数据库建设: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建设”课题组主要成员全程参与了这次工作会议的策划和组织;部分成员在会后还参加了三大史诗代表性传承人演述样段的采集工作。
2018年5月24至25日,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北京召开“知识服务模式(综合类)”试点单位评审会,此次评审会共评审出55家“知识服务模式(综合类)”试点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入选其中。
2018年6月7日-9日,课题组成员巴莫曲布嫫研究员、吴晓东研究员、李刚工程师、杨杰宏副研究员、郭翠潇助理研究员应邀前往山西平遥参加组成员参加“作为国家记忆的非遗影音文献论坛”。在本次论坛上,郭翠潇作了题为《数字时代活形态史诗影音文献的搜集与建档:专业元数据标准定制》的报告;首席专家巴莫曲布嫫研究员应邀主持“‘影像化的口头传统’与文化传承——以《中国史诗百部工程》为例”的专场讨论,子课题负责人吴晓东研究员作为特邀讨论人参加了本场讨论。
2018年6月13日下午,课题组参加了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的“海峡两岸学科信息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来自台湾政治大学图书资讯与档案学研究所林巧敏教授、台湾大学数位人文研究中心博士后洪一梅、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李晓菊教授、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何庄副教授和梁继红副教授先后发表主题报告;课题组首席专家巴莫曲布嫫研究员和第三子课题负责人王宪昭研究员则分别作了题为《口头传统专业元数据标准定制:建档原则与边界作业》和《关于少数民族神话数据库建设的几点思考》的报告。随后,与会人员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2018年6月13-15日,课题组部分成员参加第三届北京大学“数字人文论坛”。该论坛为人文领域(文、史、哲、艺术及相关衍生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工具,帮助人文学者提出、重新界定和回答人文问题,是广受瞩目的学术热点。年度会议主题是“孵化与实践:需求驱动下的数字人文项目”。
2018年6月23日,课题组部分成员参与了“音乐民族志方法与写作研讨会暨教学工作坊”,主讲人为刘桂腾教授。工作坊以阿坝理县蒲溪乡“羌族释比响器调查”过程为例,通过音乐民族志的调查(田野)、叙事(书写)过程,与师生们重点讨论:1.音乐民族志知识生产中的“反身性”(客观/主观之辩);2.个案研究中的“反事实”问题(个案研究/比较研究);3.宗教性仪式音乐的传承关系与国家文化政策(民间化/舞台化/非遗化;经费资助/政治地位);4.权力博弈(话语权的失衡:官员/专家/商人/文化持有者);5.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在生/熟转换中认知);6.新类他者(游走于本己文化内/外的传承人)。
中国科学数据大会在我国加快科研大数据开放共享、大数据时代科研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科学数据与数据科学学科建设、科学数据服务创新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中科院课题组成员先后出席了第四届科学数据大会(2017年 8月2日至4日,昆明)和第五届中国科学数据大会(2018年7月24日至27日,黑河),并有关联性论文发表,如刘峰、陈昕、朱艳华、夏景隆等人共同署名的《基于SDO的一体化数据汇聚、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思考与实践》一文,提出了基于科学数据对象(SDO)进行一体化设计的完整解决方案,分别从分布式数据汇聚、集成组织管理和统一数据共享服务三个层面进行了自下而上的框架体系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和系统化的研发设计。这种体系建设的思路对本课题的实施也有参照价值。
——国际合作
第七届IEL国际史诗学与口头传统讲习班:图像、叙事及演述“IEL国际史诗学与口头传统研究系列讲习班”(IEL International Seminar Series on Epic Studies and Oral Tradition Research, IEL-ISSESOTR)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和国际合作局的支持下,由民族文学研究所及其口头传统研究中心于2009年创办的长线发展的跨学科专业集训项目,旨在推进史诗学学科建设,为口头传统研究培养专门人才,迄今已连续举办过7期。本届讲习班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优势学科建设“中国史诗学”2017年国际交流计划的活动之一,为期四天(11月18日-21日),分“专业集训”和“青年口头诗学研修班”两个模块。本届讲习班的主题为“图像、叙事及演述”,主要议题有:(1)视觉转向,即从语言学研究方法到文化创造力的转向,强调口头叙事传统中的视觉创造力;(2)口头实践与传承中的图像、文本及叙事模式,包括这三个维度在认识论方面的联动考察;(3)叙事话语和接受中的视觉经验、空间再现及口头演述;(4)活形态史诗演述中的口头叙事之音声化与视觉化;(5)语言—图像表达创造的多重叙事途径;(6)交流诗学中的互动性叙事及其视觉表达。来自中国、美国、葡萄牙、蒙古国的12位学者为自全国十余个省市自治区三十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硕士生、博士生、教师及科研人员百余人授课,深受师生好评,并在学界形成较大影响。本年度的讲习班主要由理论室协同本所口传中心策划并实施,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民族文学网及中国民俗学网有专题报道。总之,“IEL国际口传讲习班”已经成为民文所的品牌项目,今后如何更上一层台阶也需要进一步的努力。课题组全体成员自始至终参与了本期讲习班的策划和组织工作。首席专家巴莫曲布嫫在《遗产化进程中的活形态史诗传统:非遗表述的视觉性与音声性》中,探讨了作为“遗产项目”的活形态史诗传统及其在遗产化进程中的视听觉建档与遗产表达的叙事策略。在“人类非遗”从申报到评审再到列入的工作过程中,缔约国除了提交文字材料,还须辅以统一规范下的图片、影音及社区授权证明等材料,而视听内容的“当下性”则是视听文本制作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基本要求。
2018年5月27日至31日,课题组首席专家巴莫曲布嫫一行5人赴韩国访问,在韩国学中央研究院、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就口头文学的元数据标准和数据库建设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此行的主要调研对象是“韩国口碑文学大系”工程及其数据库建设。“韩国口碑文学大系——改订?增补事业(2008-2018)”由韩国学中央研究院语文生活史研究所所长金炳善教授主持,来自韩国各地多所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共同参与了这一项目。韩中研位于韩国京畿道城南市,在韩中研期间,调研团与“大系”的核心成员举行了“韩国学中央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口碑文学联合研讨会”。韩方的与会者有韩中研的金炳善教授、林治均教授、柳真雅博士、郑再云助教,京畿大学的金慧贞教授、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李均玉教授、NARA公司CEO孙荣浩先生。调研团在韩调研期间,韩方予以了大力支持和帮助,行程安排紧凑,调研团全体成员共同协作,顺利完成了调研任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对口头传统专题数据库建设的原则和技术路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韩国的口碑文学大系第二期历时10年,从田野采录到数据库建设的每一步都形成了规范的操作指南,元数据标准贯穿始终,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2.在元数据标准定制方面,韩方的先行实践结果表明,元数据著录的实操可行性重要性高于元数据的“完备”,元数据项不可过于繁琐。3.对于专题数据库而言,首先追求的是高质量、专业的数据而不是体量大、质量低的数据。4.坚持开放、共享是数据库建设的重要原则,应整合资源、打破壁垒,同时面向学术界和公众,最大限度实现资料的价值。5.在数字时代,应将田野调查资料首先建成数据库,再从中甄选出一部分出版成纸质书籍。这一点对中国大陆正在推进的很多民间文学调查出版项目极具借鉴意义。韩国学中央研究院和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的同行本着开放、共享的理念,为调研团赠送了他们项目实施的相关资料,包括:《韩国口碑文学大系——改订?增补事业<口碑文学现场调查及采录指南>》《口碑文学调查方法》《韩国口碑文学大系(1979-1985)资料收集及分类》《韩国口碑文学大系——改订?增补事业参与研究者研讨会资料》《民俗档案资料管理手册》以及一些根据已建成的“韩国口碑文学大系”数据库数据产出的口碑文学资料和研究成果。课题组为韩方的慷慨贡献所感动。
此外,课题组首席专家巴莫曲布嫫一直与哈佛大学希腊研究中心IT部保持紧密联系,并随时跟踪该中心数字人文项目的元数据标准建设和专题数据库建设进展。双方对合作开展口头传统共同研究已形成共识。
3. 成果宣传推介情况(成果发布会、《工作简报》报送情况、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等)
2017年2月6日,本课题开题报告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会议室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国家图书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等单位的14位专家对此项目进行了评议,共有近40人与会。中国社会科学网和《中国社会科学报》对会议进行了专题报道。《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专题数据库建设: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建设开题报告会在京举行》(记者:张雨楠,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7年2月7日)和《数字化建设助益口头传统保护》(《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02月08日 作者:项江涛)随后在中国民族文学网和中国民俗学网转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学报》主办的中国语言学电子资源专栏(Chinese Linguistics in E-Resources)收录了会议信息。开题报告会长篇综述稿则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在其官网全文发布(2017年4月18日)。相关工作进展和阶段性成果主要通过学科门户网站“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民族文学网”、“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网”、“中国民俗学网”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和中国民俗学会的微信公众号适时进行了推介。截至目前,课题组一共编发了13期电子《工作简报》,并在中国民族文学网开设的课题专栏予以适时发布;纸质版文件将与中期检查报告一并报送规划办。此外,鉴于课题组的主要任务是研制元数据标准方案,与此相关的成果推介将于年内定案后向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
新闻报道《抢救广袤大地上的民间文学“遗珠”》(《文汇报》2017-7-17,记者周渊)总结了五年来民间文学资源建设的进展,其中述及“中国史诗百部工程”之外,“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专题数据库建设”“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专门史”“中华多民族谚语整理与研究”等民间文学研究课题不断被列入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表明“顺应时代新视野、新高度,民间文学中的传统资源正在被更科学地记录、抢救、整理、利用。”
报纸、网络报道,以及会议主旨演讲、主题报告等形式,是本项目成果宣传推介的重要渠道。在报纸报道方面,如《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2月8日,刊发了项江涛的《数字化建设助益口头传统保护》,重点报道了本项目报告会的相关议题。《社科院专刊》2018年2月9日,刊发了《学者关注民族音乐的保护实践及其建档方略》,主要报道了杨玉成教授团队在科尔沁史诗保护与蒙古族音乐声像资料建设工作方面同本课题组的学术交流活动。在网络报道方面,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民俗学网,以及中国民族文学网等学科门户网站对本课题的相关研究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原创报道或转载报道,有力地推动了课题成果的可见度和关注度。如中国社会科学网原创报道的《在国际话语规则中实现本土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建设》(记者项江涛);《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建设项目工作会议在京举办》(作者张建军),等等。
通过学术交流、非遗培训及会议主题报告推介课题的主旨和进展。本项目首席专家巴莫曲布嫫在出席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规划方案研讨会”(2017年3月21日)上对本课题的工作方向进行了解释,同时对非遗记录工程提供了建议;本项目助理郭翠潇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主办的“民文沙龙”系列讲座中作了题为《信息技术在民俗学研究中的应用》(2017-11-28)的学术讲座。在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等单位主办的“作为国家记忆的非遗影音文献论坛”(2017年6月7至9日)上,郭翠潇作了题为《数字时代活形态史诗影音文献的搜集与建档:专业元数据标准定制》的会议报告;在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的“海峡两岸学科信息化建设”学术研讨会(2017-6-13)上,巴莫曲布嫫作了题为《口头传统专业元数据标准定制:建档原则与边界作业》的主题报告,王宪昭研究员作了题为《关于少数民族神话数据库建设的几点思考》的主题报告,等等。在上述报道和会议报告中,报告人及其课题组成员与学界同仁积极交流学术经验,有力地推动了课题成果的纵深发展和宣传推广。
4.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课题立项以来,根据开题报告会的专家咨询意见,尤其是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安小米教授的书面指导意见,我们认为课题研究中确实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难题:一是三个子课题间的逻辑结构关系待进一步斟酌,三个子课题活动目标及对象和任务不同,标准内容不同并非简单的定制、校验和应用关系顺序关系,如何产生综合集成整体效应?二是标准研究与一般的学术研究不同,如何将学术研究与标准工作研究统一起来确有难度;而预期成果和研究流程及方法不同,标准研究周期较长,立项时预期研究成果过多,需明确重大的关键性问题,尤其是对标准类知识生产有重大影响的突出性研究成果当是首当其冲的权重问题。此外,现有国际标准如何与中国多民族、多语言、多样态的口头传统资源及其体现的文化多样性榫接,标准的适用性与适应型改进原则,新增数据元素及考虑因素,当涉及语言资源管理的ISO标准及中国贡献。
口头传统数据资源作为人文学术和科研领域的特色数据确有其专业规定性。安小米教授建议课题组以数字连续性管理与知识服务联动机制构建为指导,考虑前瞻性、前沿性、先进性、实用性,标志性成果当以入库前田野数字采集规程和入库后著录细则为导向;以大数据思维和手段服务科研;考量新的数字人文建构和少数民族口头传统的本体建构及诠释;在新的话语规则构建中注重话语权与数据库建设的学术伦理问题。这些建议是我们认识问题所在和采取改进措施的良策。
本课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两个下属专业机构首次开展合作。诚如朝戈金研究员在《科技在黑暗中探索,人文烛照道路》主题演讲中指出的那样,“这种跨领域的合作,也体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我们发展了一个新的合作项目,要展开学科互设意义上的边界作业,在一些方面大大推进、分布建成具有中国本土多样化的少数民族专题数据库。”(腾讯新闻2017-11-19)总之,本项目有赖于持续性展开,方能以固本创新为目标,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在各自研究方向上对相关专题的学术资源和科研数据进行系统的爬梳和钩沉,对中外学界既有的学术实践、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进行全面盘点,在元数据标准建设与口头传统田野研究的双向考察中进一步厘定和廓清课题任务的主要目标,缩短阵线,明确重点工作方向,并在学术实践层面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使每一子课题的具体研究方向在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建设的整体格局中获得恰当的位置,并由此获得结构性意义,进而拓展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阐释空间和学术实践路径。
5.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学界预期视野与本课题的囿限
本课题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面对活形态口头传统田野研究的元数据标准建设在国内外尚无前例。课题组在标准调研中发现大多数的元数据标准是基于既有的模拟资源、数字资源或网络资源而设定,尤其是许多标准其实是数字化标准,缺乏成熟、通用的异构数据融合管理技术;二是由科研人员个体来完成这些数据的采集、著录和更新,所需时间成本和精力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难以承受的。为此,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教授梁继红对本课题的设计提出,元数据标准建设对于这样一个高端定位的研究型数据库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工作,建议用数字人文领域提供的一些知识挖掘工具来处理部分著录工作,有些著录规则档案学可以提供一些借鉴。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负责人田苗副研究馆员认为元数据标准的制定要考虑将来的应用领域以及与其他资源库的融合,在描述著录力度上要考虑经济成本效率,建议项目开发移动端应用。课题组认为,参考国际FAIR (Findable,Accessible,Interoperable,Reusable)数据原则框架,建立科研型资源-特色数据-事件-文本-语境-演述人-族群(社区及受众)-专家学者-田野协力人-研究机构-公众社会之间的多维互动关联,最终通过数据集建档和可视化在线平台对这些关系进行映射和呈现,以资源共享模式搭建动态的知识管理和分享平台,确实是我们应当面对的挑战。但就目前的课题实施进度和经费支持而言,尚难做到采用知识挖掘工具、开发移动端设备和建设可视化管理平台。这些任务将纳入今后的数据库建设工作中加以实现。
——经费执行情况的特别说明
预算中的工作站政采,因中国社科院主管部门不让买(因民文所人均电脑超标),尽管我们强调购置工作站是为了配合中科院团队搭建实验环境而需要在所内创建局域网,但几次申诉最终落败,此其一;其二,原本计划课题组主要成员去韩国开展实地调研,但所里不让走人(室主任要学习),结果仅有不到半数的人员成行,导致对外学术交流经费未能按计划支出;其三,元数据标准的田野选点测试计划安排在7月18日至22日,但因天气原因民航不让飞(航班被取消),导致北方选点作业延后至8月。这些因素是课题组不能掌控的。
二、研究成果情况(可另加附页)
主要内容:
1.代表性成果简介
——标准类阶段性成果
《国内外元数据标准调研报告》:报告梳理元数据定义、元数据特点和分类,调研国内外标准,其中国外的元数据标准按照标准规范与描述方法、核心元数据、领域元数据、博物馆元数据、图书馆元数据、档案元数据分类进行组织,国内标准包括了中国科学院专业领域数据标准和国家数字图书馆等相关标准,报告重点分析研究方法和元数据构成,总结各元数据的特点和对本课题的借鉴意义。
《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方案》:以口头传统事件为中心,设计了文本、传承人、语境、演述、族群等五类专有元数据,题名、资源标识符、贡献者、民俗实物(可选)、介质载体、地点、时间、语言、责任与权利、获取与归档、关联和其他(可选)等十一类通用元数据(图1)。其中,专有元数据包括82个描述元素,通用元数据包括142个描述元素。每个描述元素采用元素名称、英文标识、使用方式、使用频率、数据类型等描述方法。
图1 口头传统标准体系图
——资料学阶段性成果
课题组正在编制《口头传统数据库案例》(暂题),将集合美国哈佛大学的帕里口头文学特藏及其希腊研究中的数字人文项目、密苏里大学e研究中心的通道项目、印第安纳大学的传统音乐档案库、美国国会图书馆民间生活中心档案库、芬兰文学学会民俗档案库、韩国的口碑文学大系数据库、日本的东亚民间故事数据库等二十四家代表性案例,以数据库题录方式结集出版。
首席专家巴莫曲布嫫作为教科文组织(UNESCO)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专家熟悉该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通过的有关保护文献遗产、传统知识和民间文学艺术的《公约》、《建议书》、《宣言》及其他标准文书的关联文献和工具包。与口头传统、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传统知识、民间文学艺术相关的文献已经结集,可以中文出版方式与各界共享。目前正在与UNESCO与WIPO联系中文出版的版权问题。
——研究类阶段性成果
自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分别在《民族文学研究》《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民间文化论坛》《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阶段性成果,这里仅举其中6篇明确注明项目来源和项目编号(16ZDA160)的成果(学者发表论文缺乏项目来源意识也是课题组要汲取的经验)。这些论文或译文的具体信息和相关观点如下:
郭翠潇:《“一带一路”国家<非遗公约>名录项目数据统计与可视化分析》(《民族文学研究》2017年第5期,第161-173页)。文章采用量化和数据可视化方法对“一带一路”国家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优秀保护实践名册的项目进行梳理,分别从项目数量、类别、领域、国家分布、时间分布、联合申报等方面做统计分析,并以可视化图表呈现“一带一路”国家列入《非遗公约》名录项目的基本情况及特点,进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观察“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
王宪昭:《广西瑶族盘瓠神话田野调查引发的思考》(《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第1-5页)。文章以广西瑶族盘瓠神话田野调查为基础,对瑶族支系广泛流传的“盘瓠”“盘王”“盘古”神话传承情况及其文化生态做出相应的梳理与思考,认为盘瓠作为特定的文化祖先名称在众多神话叙事中具有符号性功能,盘瓠身份的消解与变化体现出文献与民间口头叙事多样化共存的特征,瑶族地区神灵崇拜从单一到多元的现实则反映出多民族杂居地区民间信仰中的民族文化融合。
巴莫曲布嫫:《遗产化进程中的活形态史诗传统:表述的张力》(《民族文学研究》2017年第6期,第20-35页)。文章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创立的“四重国际合作机制”为背景,探讨遗产化进程中的史诗传统及其在不同遗产领域中的表述问题。一方面,基于“遗产项目”这一专用术语的指代功能,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确认和确定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对《公约》名录中涉及的史诗传统或与史诗传统互为关联的遗产项目作出大致清理和归类分析,围绕史诗传统进入遗产领域的基本路径和重点案例,讨论地方知识与学科知识之间存在的话语张力。论文通过优先考虑特定范围内的遗产项目,选择名录中涉及的史诗传统或与史诗传统互为关联的遗产项目作为考察和分析的基本对象,并从以下几个向度进行讨论:(1)史诗传统与遗产项目;(2)口头传统中的史诗演述;(3)史诗传统与遗产领域互涉。
郭翠潇:《计算民俗学》(《民间文化论坛》2017年第6期,第124-128页)“计算民俗学”这一新概念是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亚洲语言文化系蒂莫西?坦盖利尼等学者联袂发表文章提出的。他们认为计算民俗学是民俗学的子学科,并将其初步定义为“以计算机算法为研究方法的民俗研究属于计算民俗学”。其方法论层面涉及民俗研究全过程和民俗档案的全生命周期:从采集、立档、存储、分类、索引、检索,到呈现、利用、分析解释乃至分析工具的开发,每一步都可以运用计算机和信息传播技术来实现。不过,计算民俗学在国际上也是一个新兴学科,虽起步未久,却已显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及少数民族文学的数字化建档和数据库建设取得了相应的阶段性成果,但计算民俗学的基础非常薄弱,面临着诸如民俗资源相关数据库开放程度不够、数据质量不高、复合型人才缺乏、跨学科合作不足等现实问题和困境。在大数据时代,这些瓶颈问题尤其是科际整合当引起学界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论讨论也亟待展开。
杨杰宏:《略论纳西族民歌类别及艺术特色》(《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第86-93页)。纳西族民歌从艺术体裁来分,可以分为叙事歌、短歌、山歌、田歌、小调,按其内容可分为劳动歌、习俗歌、山歌、情歌、丧歌、儿歌、小调等。从纳西族民歌风格上看,西部方言区的民歌多悲怨哀伤婉约含蓄,东部方言区纳日人的民歌则奔放明朗,粗犷热情;东西两个方言区的民歌分别受到东巴教、达巴教的深层影响,尤其是唱腔较为突出;借字谐音的“增苴”手法,以及衬字、衬词、装饰音在民歌中的使用较为频繁;“作罗”是纳西族民歌中唱奏长音的特殊技法,“若罗扣”是民歌中特殊的润腔方式。
[美]戴维?埃尔默著,李斯颖、巴莫曲布嫫(译):《米尔曼?帕里口头文学特藏的数字化:成就、挑战及愿景》(《民族文学研究》2018年第2期,第114-120页)。文章以哈佛大学米尔曼?帕里口头文学特藏的历史沿革、主要成就及晚近发展为主线,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了口头史诗传统的数字化建档实践及其在多学科研究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其一,技术创新与田野作业的问题导向;其二,田野资料的组织管理、数字化进程及在线数据库的创建;其三,方法论的挑战与建设数字语料库的可能途径。
巴莫曲布嫫:《中国史诗研究的学科化及其实践路径》(《西北民族研究》2017年第4期)。立足于民文所长期的学术实践,大致勾勒了“十五”以来“中国史诗学”重点学科的若干相面,聚焦学科化实践与代际传承的基本路径。文章指出,21世纪以来,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学人引领的史诗研究在口头传统的学术格局中形成了全新的定位,并在本土化实践中从偏重民间文学的文本研究走向口头诗学的田野研究。回观中国史诗学的制度化经营,学科专业化的主导原则和实践路径也在推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超越了既有边界,使人文学术的知识生产呈现出跨界重组的动态图景。
王宪昭:《民族文学资料建设要加大信息化力度》(《中国民族报》2018年2月18日)。文章认为,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民族文学研究资料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本学科的发展方向是,在民族文学资料搜集、整理和数字平台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少数民族优秀口头传统资料的采集范围,有计划地扩充少数民族音影图文档案的存储量,不断增加项目种类和数据量,细化少数民族文学文类建档体系……通过一系列的信息化技术,推出高质量的专题化和系列化资料服务和精品项目。具体来说,可在以下方面加大力度:加强民族文学资料采集;注重民族文学信息化研究;推进民族文学专题数据库建设;搭建民族文学音影图文信息网络平台。
需要说明的是,若以立项一年多以来发表的研究性成果而论,因时间太近,难以见到直接的评述文章;从“中国知网”的统计数字看,项目组人员的年度成果也仅有下载的频次记录,无从说明社会评价。我们认为课题组成果的社会评价或可在今后的几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内才能有所追踪。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下一步研究计划
采用国家标准研制的“三稿两审”的标准工作流程对口头传统元数据进行严格的学术把关和质量把关,组织口头传统活动实地调研,再通过原型实验系统验证,对元数据标准方案进行修改完善,组织专家进行审核,正式发布并推广实施。
实验方案:由子课题一组成的团队研发“验证原型实验系统”,“以数据库为方向”,以“重整合、易检索”为原则,结合民文所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并以既有的“四库五站”工作流程为基础,搭建数据库管理/网络发布的测试环境,通过数据植入和整合测试元数据标准的应用效能,遴选部分音影图文数据进行样本化的处理、存储、传输、响应、反馈等阶段的测试、校验和完善元数据标准,达成少数民族口头传统音影图文资料跨媒体交互检索的目的。田野验证有南北两个选点,一为内蒙古鄂尔多斯(原计划为7月18-22日进行文类调研与传承人访谈,因天气原因团队航班取消而延迟至8月22-27日入秋祭),一为西南(具体地点待定,时间为9月上旬)。具体步骤和时间节点如下:
2018年
8月-9月,开发验证原型实验系统与田野基地多点调研和交叉测试
10月-11月,从定制、采集和著录三个环节完成方案修改、完善和审定
11月-12月,课题验收,标准推广实施,结题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