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①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主要目标是全面而及时地整理2012~2014年度广富林遗址考古发掘的成果。广富林遗址发掘历时时间较长,积累的考古材料丰富,参与发掘单位多,是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研究的关键性遗址。为了向公众和学术界全面地展现历年来广富林遗址发掘成果,及时整理发掘资料、编写报告、开展综合性研究成为发掘者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义务。
根据课题计划,本课题又分为三个子课题,2012~2014年度广富林遗址发掘报告子课题是整个课题的基础工作,在这项工作中我们要求能够详实、全面地表述田野考古所见到的各类遗存。广富林遗址生物考古学综合研究子课题、广富林遗址出土文物的综合研究子课题是在田野考古的基础上开展的多学科合作研究,它扩展了以往传统考古学的研究内容,其研究也促使我们从传统的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提升到对于过去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生业经济、体质特征等诸方面整体的社会研究。
目前,在总课题设计统一部署下,课题进展顺利,各子课题都按照预定计划的工作进度及时开始了工作,有些发掘报告整理、多学科合作研究等工作还超额完了研究计划。现按照每个子课题工作实绩分别介绍研究进展情况。
2012~2014年度广富林遗址发掘报告子课题。
本子课题主要以完成2012~2014年度广富林遗址发掘报告为目标,发掘报告内容以地层堆积、遗迹和出土遗物为主。工作过程中将以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为方法指导,编写发掘报告中力求发表的信息量最大化,发表内容按照最小单位介绍遗物,尽量选取该地层或遗迹的代表性器物,完整发表资料。工作方法的主要内容分为两类:发掘资料的整理工作和发掘报告的编写。
目前完成的工作主要内容如下:
1、各参与发掘单位基本完成了田野发掘的记录资料校核工作,内容包括原始遗迹的各项记录资料等。根据田野考古所提供的地层学信息,基本完成了对出土遗物的统计、拼对、修复。
2、2012年度6家发掘单位基本完成了发掘报告,提交了发掘报告初稿。2013年度7家参与发掘单位基本完成了发掘资料整理工作,5家单位基本完成了发掘报告的撰写工作。2014年度 10家参与发掘单位,有7家已经启动了发掘资料整理工作,有6家单位已经开始撰写所承担的发掘报告。总体而言,各项目小组虽然进展不一,但是基本都按照课题要求完成或超前完成了各自承担的任务。
3、2018年1月,由课题组组织了“2012~2014年度广富林遗址发掘报告子课题”专题会议,会议中各发掘单位作为项目小组,汇报了工作进展情况,明确了课题任务要求,并对课题实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各项目小组具体工作进展情况如下:
由于2012~2014年度广富林发掘项目共有10家参与发掘单位,因此,根据每个年度参与发掘单位的实际情况,本子课题划分为10个项目小组,由各参与发掘单位独立完成发掘资料的整理、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
上海博物馆项目组:负责2012~2014年度广富林遗址上海博物馆发掘区的发掘资料的整理、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2012年度发掘报告完整文稿,正在对线绘图等内容进行核对。已经开始了2013年度发掘资料的整理工作。部分完成了2010年度发掘墓葬随葬品的绘图工作。
复旦大学项目组:负责2012~2014年度广富林遗址复旦大学发掘区的发掘资料的整理、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基本完成了2012年度发掘报告,2013~2014年度发掘报告已经基本完成文字撰写,遗迹、遗物绘图也已经基本完成。
上海大学项目组:负责2012~2014年度广富林遗址上海大学发掘区的发掘资料的整理、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已经完成2012年发掘报告。2013年度发掘资料整理,已经基本完成了,遗迹和遗物的绘图已经完成,报告仍在撰写中,报告中使用图片需要补拍。
山东大学项目组:负责2012~2014年度广富林遗址山东大学发掘区的发掘资料的整理、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已经完成了2012~2014年的发掘报告,文字档案、电子档案也已经基本完成;2013年还有部分标本正在绘图。
南京大学项目组:负责2012~2014年度广富林遗址南京大学发掘区的发掘资料的整理、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已经基本完成2012年度发掘报告初稿,2013~2014年度发掘资料正在整理中。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项目组:负责2012~2014年度广富林遗址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区的发掘资料的整理、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已经完成2012年度和2013年度发掘报告初稿。
中国人民大学项目组:负责2013~2014年度广富林遗址中国人民大学发掘区的发掘资料的整理、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已经完成了2013年度和2014年度三期发掘资料,包括报告、文字档案、电子档案等。
南京师范大学项目组:负责2014年度广富林遗址南京师范大学发掘区的发掘资料的整理、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已经基本完成2014年度发掘报告文字部分,部分图还不是理想,还需在修改。
浙江大学项目组:负责2014年度广富林遗址浙江大学发掘区的发掘资料的整理、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已经完成了2014年发掘上半年度发掘报告,下半年度发掘整理工作和发掘报告撰写工作已经完成2/3。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项目组:负责2014年度广富林遗址洛阳考古院发掘区的发掘资料的整理、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已经完成了发掘报告的文字稿,部分文物也进行了移交,目前正在补充图片,档案资料也在核对中。
上海博物馆作为发掘项目的主持单位,宋建先生作为本子课题的负责人,将最终审核各参与发掘单位的工作成果,包括原始资料的归档、移交;考古资料的整理工作;审校发掘报告的文本等。最后,根据课题计划,出版相关发掘报告。
“广富林遗址生物考古学综合研究” 子课题
本子课题主要是针对2012~2014年度广富林遗址考古发掘采集的各种类型的生物遗存,进行测试、鉴定、统计、分析等工作,以复原广富林遗址早期先民的体质特征、人地关系、生业经济等重要内容。根据研究对象不同,本子课题分为3个项目小组,下面按照项目小组,介绍已经开展的工作。
① 体质人类学研究
根据课题设计,体质人类学研究主要由日本鸟取大学冈崎健治所率领的日本学者为主进行研究。迄今为止已经完成了2010年度出土人骨样本的清理(包括水洗、物理除污等),为后期的人骨测量、鉴定和分析奠定了基础。完成了2010年度出土人骨的复原、拼接、摄影等基础工作。完成了广富林遗址2010年度出土人骨的鉴定工作,内容包括性别判定和死亡年龄推定等。完成了广富林遗址2010年度出土人骨的测量工作。完成了广富林遗址2010年度出土人骨的病理学观察等分析工作。完成了广富林遗址2010年度出土人骨部分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Sr同位素、牙结石等分析工作。
2018年已经开始对2014年度发掘的墓葬进行了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工作。
经过长年的研究,已经广富林遗址2010年度出土人骨进行了完整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对迄今为止,已经对广富林遗址2010年度发现的墓葬M52~M330出土的共184具新石器时代人骨进行了清理、复原、修复等工作。因为还没有完成墓葬分期研究,所以部分人骨年代尚无法确定。根据现场判断,属于崧泽文化人骨有130具,良渚文化人骨30具,广富林文化人骨1具。这些人骨中,属于青年个体(不足20岁)的有41个,141具人骨都为成人个体。41具未成年个体中,如果仔细分析,又可分1岁未满的胎儿1个,1-6岁的幼儿11个,6-9岁的个体6个,9-12岁个体4个,12-20个体13个。成年个体中女性偏多,共71个,而男性有66个。成年个体细分的话,20-40岁的青年个体最多,有73具,40-60岁的中年个体31具,60岁以上个体只有1具。在广富林遗址中还发现了拔牙的习俗,可以鉴定的47具个体中,已经发现有8例,拔牙比例有17%。拔牙个体中,男性1个,女性6个,1例性别不明。
根据广富林遗址出土部分人骨的测量,可以广富林遗址新石器时代先民男性平均身高约162.3厘米,女性平均身高约152厘米。根据肢骨测量,广富林遗址新石器时代人骨具有前臂骨和小腿骨都比较短小的特点。
广富林遗址人骨的病理学观察还发现了亚洲地区最早的骨结核病例。研究者还对广富林遗址人骨牙齿上的牙结石进行了淀粉粒分析,对人骨进行了Sr同位素,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部分结果在成果简介中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② 动物考古学研究
本项目小组目的是对广富林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鉴定、分析、统计,并作出解释,从而复原广富林遗址附近的生态环境、动物群落结构、人类对动物资源的利用等情况。
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2013年度上海博物馆发掘区的动物骨骼鉴定、分析和定量统计工作,骨骼共约7000个,已经开始撰写相关论文。开始对2012年度上海博物馆发掘区的动物骨骼进行基本鉴定和分析工作。挑选部分骨骼进行了碳氮同位素、Sr同位素和年代学测试。
根据目前的分析结果,广富林遗址动物组成以鹿科动物为主,包括麋鹿、水鹿、梅花鹿、獐等,此外猪科动物也有一定数量,包括家猪和野猪,其他常见的哺乳动物还有水牛、狗、獾等,遗址中也发现了多个个体的象的头骨和胫骨、虎的肱骨等。此外,鸟纲中可以确认的种类有雁、鹤等,爬行动物有龟、鳖、扬子鳄等,其它还有许多鱼类骨骼,种属不明。广富林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为了解不同时期动物种属的组成情况,复原遗址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材料。同时,通过对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的统计分析,也为探讨从良渚文化向广富林文化变迁过程中先民饮食习惯的差异和家畜饲养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提供了重要线索。
③ 植物考古学研究
本项目小组目的是对广富林遗址出土的植物遗存进行研究。植物遗存包括植物种子与果实、木材等。由于广富林遗址参与发掘单位较多,各参与单位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积极加入植物考古研究中,因此迄今为止,工作成绩显著。
从现场取样情况看,目前统计已经获取总土样量为1887份,每份土样容积从4.5-10升不等,年代从崧泽文化时期至宋代,时间跨度非常大,此外还取有数十份历年孢粉及植硅体样本。除浮选用土样类样本,上海博物馆及各联合发掘单位还从发掘现场提取了至少400份木炭、木材等样品。
土样浮选完成后获取的植物遗存需于实验室内开始初步拣选、处理,鉴定大植物遗存种属。迄今完成鉴定的不同时期单位有565份,单是谷物、杂草、果实遗存数量超过53800粒,另有部分残损严重且特征部位缺失的植物种子未计入内。另外,在广富林遗址现浮选结果中,发现了大量炭化稻基盘,约72308个。
根据植物种子和果实的鉴定,确认除稻及极少数周代遗迹中发现的粟、黍之外,杂草类植物种子还有:禾本科(狗尾草属、马唐属等)、藜科、蓼科(蓼属、酸模属等)、莎草科(藨草属、苔草属等)、大戟科、唇形科(益母草等)、眼子菜科、报春花科、茄科、石竹科(繁缕)、金鱼藻科(金鱼藻属)、蔷薇科(委陵菜属)、酢浆草科(酢浆草)、马鞭草科(马鞭草)、桑科(葎草)、忍冬科(接骨木)、菊科、豆科、马齿苋科(马齿苋属)、毛茛科(毛茛属)等,果实类:葫芦科(甜瓜、葫芦等)、蔷薇科(悬钩子属、梅等)、猕猴桃科(猕猴桃属)、楝科(楝属)、唇形科(紫苏)、桑科(构树)、菱科(菱角)、睡莲科(芡实)等,总计28 个科 36 个属/种,可鉴定到种的植物70余种。
对2013年上海博物馆发掘区发现的大量木桩,选取340件进行了树种鉴定。为了进行木材鉴定,首先对样品制作三个断面(横切面,径切面,弦切面)的切片,放在载玻片上,封入中性树脂制成样片。使用光学显微镜对同一方法制作成的样品进行观察,根据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不同树种的解剖特征,进行了树种鉴定。后文将介绍本研究的具体情况,本处不再赘述。
“广富林遗址出土文物的综合研究” 子课题
本子课题主要对广富林遗址考古出土的器物类样品开展科技研究工作,研究对象主要包括陶瓷器、青铜器(包含陶范、石范)、石器(包含玉器)等。陶瓷器是广富林遗址发掘中出土数量最多的一类遗物,在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以及周代至宋元等各个时期的文化层都有出土,本子课题将以广富林文化层出土的陶瓷器为研究重点;广富林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主要集中周代至汉代遗存,包括象征贵族等级身份的青铜礼器,也有兵器、农具和制作青铜器所用陶范、石范;出土的磨制石器(简称石器),主要以各类生产工具为主,也发现了大量开采的石块;出土的玉器包含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广富林文化,崧泽、良渚文化的玉器大多为墓葬随葬品,广富林文化的玉器主要是具有礼仪性质的玉琮。本子课题将综合应用各类科技分析手段针对以上研究对象进行科学检测,通过对测试数据的统计、分析,结合制作工艺的模拟复原,同时对比相关文化层及环太湖周边出土器物,研究探讨广富林地区器物发展过程中的材料来源、制作技术、使用方式和交流情况,对广富林先民的技术发展状态和生活方式有进一步的科学认知。目前完成的工作主要内容如下:
1、组织召开了子课题工作讨论会议,就课题前期的样品准备、测试方法研讨、工作时间节点安排、人员任务分解等进行讨论
2、初步完成重要样品的采集、准备。
3、科学测试分析中,初步建立了一套针对采集样品的检测方法。
针对陶器样品元素成分X荧光测试分析标准已经建立完成,后期将对该批次陶器样品进行完整的成分分析;LIBS对陶器样品的测试参数进行了初步摸索,后续工作可以对X射线荧光光谱法不敏感的元素进行补充分析;一些结构特殊的陶器的显微结构分析也在进一步的进行,体积密度及吸水率天平也已搭设完成,配合吸水率的测试,结合元素成分分析可以对广富林陶器的工艺技术作出较为准确的科学分析。
针对玉石器分析,对广富林遗址出土的部分玉器进行了测试,邀请国际著名微痕分析专家沈辰博士讲授"石器微痕分析:历史、运用和问题",探讨了广富林遗址出土玉石器文物的研究方法。
针对金属器的分析目前完成的工作主要包括:初步完成金属器样品的采集,根据功能进行了分类统计:青铜礼器、兵器、工具、农具、其他类别。对待分析的金属器进行了拍照,并测量了尺寸;针对完整器、残件确定了不同的分析检测方案;建立完成针对古代青铜样品元素成分X荧光测试分析标准曲线,后期将采用该标准对青铜样品进行成分分析;考察了完整器的铸造工艺;针对残件,确定了每件样品进行取样分析的部位。对不同类别的青铜样品各选取1-2件在原残破处采用精密切割机或手锯取下一小块样,制样后进行金属组织的结构分析和成分分析,进而判断器物的制作工艺。之后再对其余的金属样品进行分析。对广富林遗址出土金属器物的分析正在持续推进中。
②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课题相关会议3次:
1、2017年3月19日,在上海博物馆召开了“上海广富林遗址考古发掘及多学科合作研究报告”开题报告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袁靖、山东大学教授栾丰实、北京大学教授赵辉、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宫希成作为与会专家出席。此外,各子课题组组长原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宋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中心主任赵志军、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熊樱菲在内的课题成员20余人参加了开题报告会。专家们肯定了本项目选题意义重大,研究内容扎实,目标清晰,团队科研能力十分全面,为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专家们也对如何整理考古资料,明确子课题研究方向、协调项目期间研究进度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2、2018年1月5日,在上海博物馆召开了“2012~2014年度广富林遗址发掘报告”子课题会议。
参与2012~2014年度广富林遗址考古发掘的相关单位上海博物馆、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宁波文物考古研究所、洛阳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参加了会议。会议中,各发掘单位介绍了各自的工作进度,也交流了报告整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会议中,各发掘单位承诺了发掘报告的撰写的时间要求,同意在2018年内提出2012年度发掘报告,初步完成2013年度发掘报告,尽快提交2014年度发掘报告简本。
3、2018年5月25日,在上海博物馆文保中心召开了上海上海广富林遗址考古发掘及多学科合作研究报告子课题——广富林遗址出土文物的综合研究工作交流会。
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黄建秋教授、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陈杰研究员、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熊樱菲研究员以及华东理工大学及馆内参与该课题的其他研究人员一同与会。会议介绍了广富林课题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介绍了上海博物馆对广富林遗址历次发掘的发掘成果,同时对该子课题的前期研究作了简短的汇报,主要报告了前期的调研工作,同时指出子课题的顺利开展需要考古部提供出土文物为依托,交流会的沟通有助于各部门表达自己的需求,协同解决课题开展时遇到的难题。文保中心参研人员对需要进行科技研究的金属、陶器、石器类文物样品提出了需求,帮助子课题的顺利开展。
课题组成员参与学术会议:
1、2017年3月29~30日,冈崎健治参加第122届日本解剖学大会,发表了“关于中国新石器时代脊椎骨疡”演讲。
2、2017年2月18日,陈杰、宋建、冈崎健治、高椋浩史参加了在日本下关市教育中心召开的中日“人类学视角下的古代长江流域的稻作农耕民”学术研讨会第一次会议。
课题首席专家陈杰以“从考古发现看史前时期的上海”为题发表演讲。
冈崎健治发表了“上海市广富林遗址发现亚洲最早的结核病例”的演讲
高椋浩史发表了“从人骨看广富林遗址新石器时代先民的体质特征” 的演讲
米田穰发表了“从骨化学分析看中国新石器时代稻作农业和杂谷农业”的演讲
3、2017年2月22日,陈杰、宋建、冈崎健治在日本东京大学参加了中日“人类学视角下的古代长江流域的稻作农耕民”学术研讨会第二次会议。
课题子课题负责人宋建以“良渚文化的主神”发表了演讲。
本次会议中,还由参与广富林遗址合作研究的日本学者发表了系列演讲,主要有冈崎健治、米田穰和板田悠,板田悠发表了“稻作与淡水文化——从化学分析看新石器时代的长江下游地区”。
4、2017年9月28日,陈杰、宋建参加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陈杰发表了“考古学需要什么样的科技考古——以广富林为例”的主题演讲
5、2017年12月4日,陈杰、宋建赴杭州参加“好川文化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课题首席专家陈杰发表了“广富林?好川?良渚——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谱系的再认识”主题演讲
学术交流:
1、2017年2月17日至2月23日,受日本东京大学教授米田穰的邀请,本课题首席专家陈杰和子课题负责人宋建一起赴日本进行访问。
本次赴日费用由日本文部科学省科研经费支持。在访问日本期间,参加了2次学术讨论会,发表了广富林遗址相关研究工作的最新成果。在与日本合作学者的交流中,也就未来合作研究的具体问题进行了交流,并商讨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2、2018年3月16日,邀请课题成员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副馆长沈辰先生访问上海博物馆进行学术交流。
沈辰发表了“石器微痕分析——历史、运用和问题”的主题演讲,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工艺研究部、文物保护与科技考古中心的人员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并围绕玉器研究、玉石器微痕分析等学术问题展开讨论。
国际合作研究:
1、与日本鸟取大学冈崎健治、东京大学米田穰先生合作进行体质人类学研究
2、与日本原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西本丰弘先生、日本名古屋大学博物馆新美伦子女士合作进行动物考古研究
3、与日本原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伊东隆史先生合作进行木材分析研究
③成果宣传推介情况(成果发布会、《工作简报》报送情况、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等)
因为发掘报告的整理是一项长期的过程,所以目前尚形成最终成果,也没有召开成果发布会。
课题组已经召开了3次会议,每次会议都形成了工作简报。
目前没有向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
④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发掘报告的整理和出版,周期长,标准高。
本项目子课题之一是及时整理和发表2012~2014年度广富林遗址发掘报告。但是2012~2014年度广富林遗址发掘面积大、各类考古资料十分丰富,参与发掘单位多,完成课题任务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从目前的工作进展情况来看,各发掘单位因为投入程度不同,研究能力不同,写作习惯不同,虽然都能按照课题要求及时开展和完成工作,但是所提交的发掘报告内容形式、文字语言、遗迹和遗物认识都有很大的区别。
为此,课题组通过多种形式的沟通,并就发掘报告编写召开专题会议。课题确认了发掘报告编写总体原则是以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为方法指导,力求发表的信息量最大化,发表内容按照最小单位介绍遗物,尽量选取该地层或遗迹的代表性器物,完整发表资料。一致同意上海博物馆作为发掘主持单位,与各参与发掘单位一起共同商定统一的工作标准和报告模式。
2、多学科合作研究的成果必须与考古学基础研究相结合。
虽然,随着各种科学分析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不断扩展,科技考古事业蓬勃发展。但是科技考古工作必须纳入考古学总体研究内容中,成为考古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忽略了田野考古的研究,科技考古不过就是一些重复性的检测、分析工作。而与考古学基础研究的紧密结合将为探讨过去人类生活提出许多提出有创见的考古学问题。
比如,广富林遗址体质人类学研究发现较多的未成年人个体,与田野考古发现相结合,可以了解到由于未成年人具有较高的死亡风险,这些未成年人具有独立的社会身份,并被埋葬在专属墓地中。而木材分析发现了广富林遗址周边的林木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在选择木材建设湖岸设施时,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一些材质坚硬的优良树种。今后,广富林遗址的多学科合作研究,必须强调考古学者的主动性,增强考古学与其它学科研究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紧密合作。
3、“广富林遗址出土文物的综合研究”子课题进展相对较慢。
相对于其他子课题的进度,出土文物的综合研究子课题相对来说,完成了前期实验的准备工作,建立了样本测试的若干标准,但目前尚没有形成较为完成成果,进展略微滞后。今后课题实施期间,将注意本子课题的进展情况,请子课题负责人督办开展各项科研工作。
二、研究成果情况
①代表性成果简介
1、伊东隆史、陈杰等:《广富林遗址出土木材的树种鉴定》
本课题选取2013年度考古发掘提取的木材样本,第一次在上海地区考古中进行木材树种鉴定,本次研究选取的样本数量也是长江下游地区数量最多的一次研究,为复原上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植被特点和早期先民对木材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013年广富林遗址发掘区北部发现了大片湖岸堆积,沿着岸线发现有大量人工加工并其中包含了大量木桩,经上海博物馆邀请,对其中340件进行了树种鉴定。在340件样品中,有一些因过硬或过软而无法很好地被制成切片样品,因此不能清晰观察其特征,所以最终可鉴定样品为286件。
经过鉴定,可鉴定数种共为46种(不同属或科都计为一类树种),其中针叶树种只有冷杉属(Abies)和松属复維管束亚属(Pinus subgen. diploxylon)两种,其它均为阔叶树种。按出土数量降序排列,数量最多的是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紧接其后的是锥栗属(Castanopsis)、栎属白栎亚属(Quercus sect. cerris)、朴属(Celtis)、桑属(Morus)、柿树属(Diospyros)、楝(Melia azedarach)、榆属(Ulmus)、松属複維管束亚属(Pinus subgen. diploxylon)等。这些树种的出土数量都在10件以上,为了解当时遗址周边的植被情况提供了参考。
由可鉴定的树种及其数量可推测,广富林遗址周边的植被情况应为以壳斗科的栎属及锥栗属树种为主的林地,榆科的朴属、楡属、连香树和桑属生长茂盛,同时可能零星生长着马尾松。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连香树目前在上海地区已经没有分布,考古发现证明在4500年间,广富林遗址周边,有像连香树那样逐渐消失的树种。在选择木桩的用材时,倾向于使用像黄檀属这样材质坚硬的优良树种,但同时为了满足大量制作木桩的需要,也会利用像梓属,柳属等非常轻软并生长在附近的树种。
2、冈崎健治:《結核と社会》,冈崎健治等:《Paleopathological approach to early human adaptation for wet-rice agriculture: First case of Neolithic spinal tuberculosis at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of China》
本课题体质人类学会项目小组对近年来广富林遗址出土的人骨进行了仔细的清理、拼对、复原、测量和观察等大量的基本工作。特别重要的,在广富林遗址的人骨中发现了东亚地区第一例结核病病例,为研究传染病史和了解本地区先民社会生活提供了新的材料。
结核为世界三大传染病之一,结核杆菌可以通过空气传染,越是在密闭空间,越容易被感染。即可人人传染,又可人兽传染。结核杆菌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在动脉血充足的部位扩散,如果由空气感染进入呼吸管道,会在人体动脉血最充足的肺出现结核杆菌病灶,随血液循环进入胸椎,腰椎等骨组织,使其坏死。患者背部会前屈。这一病理变化叫做脊椎骨疡。转移至腰椎和胸椎的概率最大,其次为骶骨和股关节。
考古发现人骨中检测出最早结核的是在以色列hefa郊区的Atlit Yam遗址发现的,为9000年前被同时埋葬的幼儿及成年女性。东亚最早的结核发现了2例脊椎骨疡,分别为上海广富林遗址(新石器时期中期,崧泽文化期,3900~3200BC)和河南省煤山遗址(新石器时代后期,龙山文化期,2500~2000BC)。
在东亚,现发现最早的脊椎骨疡案例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广富林遗址),结核杆菌有可能从这个时期开始蔓延。这个时期正式开始集体水田耕作,为结核杆菌的传染提供了环境。引发在古代社会中感染结核杆菌的危险因素可能有①驯养动物。广富林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骨骼,证明当时可能驯养了猪、狗等动物,它们可能构成了人兽交叉感染的病原之一。②人口密度大。崧泽文化晚期,长江三角洲地区遗址数量迅速增加,代表了早期人口密度的增大,如果没有很好的通风设施,很有可能通过空气传染结核杆菌。③营养状态。通过对广富林遗址出土人骨齿冠的牙釉质检测,结果表明其牙釉质相比华北的新石器时代的群体少。牙釉质的减少是生理压力所致(极度营养缺失或疾病)。有可能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感染结核→牙釉质减少,也有可能结核菌感染→生理压力→牙釉质减少。④迁移和移民。从对广富林出土人骨齿冠的牙釉质的分析结果可知,有将近3成的移民。结合同位体比可知一部分移民的起源地最可能为山东半岛泰山周边。可以从考古学证实,山东半岛与中原地域存在农耕交流,所以中原煤山遗址出现的脊椎骨疡也可能是通过人口移动而来的。在新石器时期的东亚地区,人口流动性大,使得结核杆菌容易传播。
3、涉谷绫子:《广富林遗址出土人骨牙结石残留淀粉粒的分析报告》
本项目第一次对上海地区考古遗址出土人骨牙齿进行牙结石淀粉粒的研究,也是长江下游地区考古实践的第一个研究案例。
牙结石即为附着在牙齿表面上钙化而成的牙垢,其主要成分为磷酸钙(口腔唾液细菌的代谢物之一),其他成分还包含了碳酸钙和磷酸镁等。牙石的状态和其附着物因口腔卫生和生活习惯而异。所以,研究牙石可以对考证当时个人及人群的饮食习惯,健康状态,疾病历史,过去到现在的饮食变化,社会环境和卫生状态的变化提供了帮助。分析牙结石上残留的淀粉粒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最直接得复原饮食习惯。因为在牙结石上残留的淀粉粒是植物作为食物留在口腔中的最直接的证据。
本次研究主要从广富林遗址出土的19具人骨中提取21个样本,提取了牙结石,做成显微镜标本,并提取了牙结石上的淀粉粒。广富林遗址出土牙石上的淀粉粒残留状态不佳,大多都无法得知其原形。只能识别M262的半圆形淀粉粒,其他的淀粉粒都因损坏或分解而不明原形。根据M262的半圆形淀粉粒(纵径13.13μm,横径14.97μm)和M171的分解淀粉粒,推测它们有可能来源于禾本科草本植物。
广富林遗址的样品中,可以看到大部分残留淀粉粒有损坏,分解,偏光十字扩大或消失,一部分淀粉粒处于糖化状态。所有淀粉粒都有膨胀,破碎的现象。因为植物淀粉粒在水中加热会膨胀,淀粉内含有的支链淀粉,直链淀粉会向外飞出,导致淀粉粒破裂,所以广富林所检测出来淀粉粒可能都经历过加热,当时有通过加热来加工食物。
本次研究虽然没有十分确定性的结论,该研究方法尚属尝试性的探索,但是如果今后能将牙结石上残留淀粉粒的研究与体质人类学研究、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遗址的考古学研究等结合,不但可以讨论饮食,还可以讨论食物加工。这是一项新兴研究,未来前途光明。
4、陈杰:《考古学需要什么样的科技考古——以广富林为例》
随着各种科学分析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不断扩展,科技考古事业蓬勃发展。广富林遗址在考古发掘和研究中一直强调多学科合作的重要性,并获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可以为“考古学需要什么样的科技考古”这个命题提供一个案例。
广富林遗址现在已经在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体质人类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这些研究成果已经为了解早期先民的生态环境、生业经济、社会结构等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工作成果在前文中已经有所介绍,本处略过)。
根据广富林遗址考古实践,我们提出:1、在多学科合作研究中,考古学者应该成为项目的总设计者。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真正灵魂。因此,科技考古的相关研究也必须从考古实际问题出发。2、科技考古的教育应该培养出具备田野考古和科技考古综合能力的优秀人才。首先,以田野考古为主的考古学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科技考古知识。
考古学是通过研究物质文化遗存了解过去人类生活的一门学科。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从物质文化遗存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手段在不断地丰富,进而也使考古学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性。正是由于这种无限的可能性,需要更多的不同学科的学者一起参与到考古工作中来。考古学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这个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受惠于科技的发展。我们相信,未来这个学科还会不断地自我完善,而在考古学研究中加强不同学科间的合作,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于过去人类历史的认识。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本课题的主要目标是完成2012~2014年度广富林遗址发掘报告及相关的多学科合作研究,目前课题进展顺利,下一步将按照研究计划逐步推进和落实,按照子课题设置的内容,具体研究方案如下。
1、2012~2014年度广富林遗址发掘报告子课题在2021年,完成广富林遗址2012年、2013年度发掘报告的审校,初步完成2014年度发掘报告。
①按照发掘报告出版要求,对2012年度广富林遗址6本发掘报告进行审稿,力争在2017年度内完成文稿的审校等工作。
②根据课题计划,要求各发掘单位在2018年12月31日前上交13年发掘报告和14年发掘报告简本。2019年对2013年度广富林遗址发掘报告文本进行审稿, 基本完成2014年度广富林遗址发掘资料的整理工作。2020年,完成2014年度广富林遗址发掘报告初稿,2021年,对2014年度发掘报告文本进行审校。
③发掘报告提交并通过审稿会后,随即进行档案、文物的移交工作。
2、广富林遗址生物考古学综合研究子课题,继续推进体质人类学、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等工作,并在2021年完成广富林遗址生物考古学研究综合报告。具体工作方案如下:
①体质人类学项目小组
在2018~2019年开始对2014年(因为本年度发现墓葬较多,所以工作计划提前)广富林遗址出土人体骨骼的清理、复原、鉴定、测量工作
2019~2020年开始对2012年度广富林遗址出土人体骨骼的清理、复原、鉴定、测量工作
2020~2021年,开始对完成2013年度广富林遗址出土人体骨骼的清理、复原、鉴定、测量工作
②动物考古研究小组
2018~2019年,开始和基本完成对2012年度广富林遗址上海博物馆发掘区出土动物遗存的整理、鉴定、测量工作
2020年~2021年,完成2014年度广富林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的整理、鉴定、测量工作
③植物考古项目小组
2018年~2019年,完成2012年度广富林遗址(以上海博物馆发掘区为主,下同)出土大植物遗存的整理、鉴定、测量工作
2018~2019年,开始挑选合适样本,开始广富林遗址植硅体、孢粉、残留物分析等研究基础工作,并于2019年基本完成分析、研究工作。
2019~2021年,基本完成2014年度广富林遗址出土大植物遗存的整理、鉴定、测量工作。
3、广富林遗址出土文物的综合研究子课题
本子课题将在2021年完成各类材质文物的科技分析和研究工作,预期将在课题开展期间发表相关论文8 篇或以上,形成研究报告1本。具体工作方案如下:
①陶瓷器综合研究项目组
2018~2019年:完成陶瓷器所选样品的主量、微量、痕量化学元素成分测试分析、 陶器样品的热释光特性测试与年代测定、陶瓷器类文物岩相矿物结构鉴 定、陶瓷器部分样品的体积密度、三点弯曲强度、烧成温度等
2020~2021年:进行广富林遗址出土陶瓷器坯体的成型修整、装饰工艺以及陶瓷器的烧成技术、采用实验模拟广富林遗址部分典型陶器的制作方式,复原陶器制作技术、完成原始瓷样品的热释光特性测试与年代测定
②玉石器综合研究项目组
2018~2019年,完成对广富林遗址出土玉器的岩相结构、矿物组成的分析
2019~2020年,开始对广富林遗址出土玉器进行微痕观察及工艺研究
2020~2021年,完成广富林遗址出土石器的微痕研究,并进行实验考古工作
③ 金属器综合研究项目研究组
2018~2019年,完成广富林遗址出土青铜器的元素成分测试
2018~2019年,完成金属类文物金相分析,成青铜器相关石范与陶范的材质分析
2020~2021年,根据金相组织,研究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完成复原铸型的形制,研究铸型的制作技术,通过模拟试验还原金属类文物的铸造过程。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