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西沙群岛出水陶瓷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项目批准号:16ZDA148)于2016年11月16日批准立项后,课题组成员即开始着手各子项目研究工作,并于2017年4月7日在项目责任单位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了课题组成员举行了开题报告会,课题组成员随后即投入相关调查与研究工作。2018年1月15日至19日期间,课题组负责人组织参与成员就课题一年来的项目进展情况和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做了汇总,并就下一步研究计划进行了讨论,形成了2016-2017年度工作简报,上报社科办。
值得提出的是,本项目责任单位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高度重视本项目的开展,并遵照项目申报书承诺,在我中心承担的2017、2018年度中央级事业单位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均专题列支“中国古外销瓷窑址调查与研究”课题,分别资助经费共计人民币19万元、10.42万元,而且本项研究拟分年度持续进行,积极配合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西沙群岛出水陶瓷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科学研究。项目责任单位还承诺根据“西沙群岛出水陶瓷器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项目进展情况,适时给予成果出版经费支持,目前已拟对本课题的预期成果之一《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全二册)计划给予60万元出版经费支持。具体配套课题概况为:
1)中国古外销瓷窑遗址调查与研究(孟原召负责,周期2017-2020年,经费预算每年约15-20万元,按年度予以支持);
2)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发掘报告出版(赵嘉斌负责,依据项目研究成果具体情况予以支持,拟支持出版经费60万元);
3)西沙群岛水下考古调查报告出版(孟原召负责,依据项目研究成果具体情况予以支持,或另外申请国家文物局专项经费予以支持)。
4)结合项目责任单位与合作单位科研业务工作情况,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海南省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在业务工作和经费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包括西沙群岛海域水下考古调查、西沙群岛北礁深海考古调查、窑址考古调查与发掘、陶瓷器成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等专项课题。
基于此,“西沙群岛出水陶瓷器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重大项目在上述课题配合支持下,按照计划稳步开展,在前期调查和资料整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包括部分报告出水文物资料的整理与研究、线图绘制、科技成分测试、考古报告初稿的撰写等。
因此,自本项目2016年11月立项开始至目前为止,研究工作已开展了一年半,各项调查、研究得以顺利开展,各子课题也基本按照研究计划有序进行,子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结合具体情况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现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研究成果,发表了多篇学术报告和研究论文。现将五个子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分述如下:
(1)子课题一“西沙群岛海域水下考古调查报告编撰与研究”,负责人赵嘉斌研究员:
按照课题预定的研究计划,本阶段主要工作是对已有水下考古调查资料和文献资料进行整理,通过对2007-2014年西沙群岛海域水下考古调查资料的系统整理,初步了解了该海域水下考古资料概况,出水文物以外销陶瓷器为主。目前已对主要出水标本资料进行了初步梳理,并着手开展文物拍照、绘图、卡片等资料的完善;还完成了2015年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发掘资料的整理与报告《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2015年度水下考古发掘简报》及相关研究论文《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相关问题研究》、《西沙海域水下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等的撰写。
此外,还结合项目责任单位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安排,进行了2016-2017年度西沙群岛海域水下考古调查,进一步丰富课题研究资料。
(2)子课题二“西沙群岛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发掘报告编撰与研究”,负责人邓启江研究员:
按照本课题研究计划,本阶段主要工作是对2007-2008年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考古发掘资料进行系统整理,详细掌握该沉船考古资料信息,初步撰写发掘报告文稿。这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海外贸易商船,目前已对出水标本资料进行了认真梳理,除了发掘工作情况,出水文物主要可分为沉船船体和船载文物两大部分,并完善了出水文物标本的拍照、绘图、卡片等,完成了发掘报告初稿的撰写工作(文字约15万字,线图、图片约3500余幅)。目前,正在进行考古报告的统稿、统校和进一步丰富、完善,还在对报告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标本进行科技成分测试和研究。
(3)子课题三“西沙群岛出水陶瓷器的科学技术分析”,负责人崔剑锋副教授: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作为项目合作单位之一,密切开展与项目责任单位和其他合作单位的合作,进行外销陶瓷成分与产地研究,目前已解决了一部分存疑外销瓷的产地问题,并积累了一些测试数据。本阶段工作主要是进行陶瓷器标本采集和成分测试数据积累,已完成与南海贸易相关的南海Ⅰ号沉船、华光礁一号沉船及西沙水下考古调查出水陶瓷器进行了成分测试和部分产地分析研究。主要工作与成果有:研究和撰写了南海Ⅰ号沉船出水瓷器的产地分析报告,收录发表于南海Ⅰ号沉船调查报告中(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等编著:《南海Ⅰ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一——1989~2004年调查》,第五章《出水瓷器的便携式XRF产地分析》);对华光礁一号沉船及西沙调查出水陶瓷器进行了成分分析和产地研究,目前已开始撰写相关报告,报告将放入《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考古发掘报告》。还对与这批出水陶瓷器相关的一些外销瓷窑址标本进行了取样与部分测试。
(4)子课题四“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西沙群岛出水陶瓷器:产地、市场与贸易航线研究”,负责人孟原召研究员:
按照课题预定的研究计划,本阶段主要工作是对西沙群岛海域出水陶瓷器资料进行整理,从而对其年代与产地、市场进行探讨,包括与之相关的海外贸易航线的初步研究。目前已在对西沙群岛出水陶瓷器标本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各地外销瓷窑场情况,对广西、浙江、福建等地一些窑址进行了实地调研,获取了一些外销瓷产地信息资料;另一方面,通过收集海外地区发现的中国外销陶瓷器,初步了解经由南海贸易航线的外销陶瓷器的海外市场概况;撰写并发表了《中国古陶瓷的外销与海上丝绸之路》、《福建松溪县西门窑发掘收获》、《2016~2017年将乐县碗碟墩一号窑址考古发掘简报》、《“器成天下走”:外销瓷与海上丝绸之路》、《东南亚发现的沉船与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地区古代瓷业遗存的发现与研究》、《明清时期闽南窑业技术述略——以横室阶级窑为中心》、《华光礁一号沉船与宋代南海贸易》、《西沙群岛海域出水清代泉漳地区瓷器与海外贸易初探》等一些研究文章。
(5)子课题五“南海遗存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负责人丁见祥副研究员:
按照课题预定的研究计划,本阶段主要工作是形成南海遗存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整体思路,从而为下一步的研究做到心中有数、逐步开展。目前基本形成分阶段对“南海遗存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策略。本年度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文献资料、考古资料的初步收集与整理工作,并形成初步成果(讲座报告)和研究成果。撰写并发表了《沉船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海港遗址与海上丝绸之路》、《东南亚发现的沉船与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境内宋代沉船的发现与研究》、《海坛海峡九梁Ⅰ号沉船调查新收获》、《“南澳Ⅰ号”:位置、内涵与时代》等一些研究文章,同时紧紧围绕研究主题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早期发展与相关特点”长篇讲座,现正将其完善成研究论文。此外,还有《汉代胡人俑座陶灯研究》等数篇论文待刊。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考古调研和资料整理与研究情况:
根据项目实际需要和研究情况,项目组已赴福建、浙江、广东、广西等东南沿海地区开展了多次考古调研和资料整理,主要对西沙群岛出水陶瓷器的产地、中国古陶瓷的外销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历史考古遗存作了现场考察。分别是:
(1)2016年12月16-21日,课题组成员孟原召、羊泽林、路昊、刘未赴广西调查田东横山寨宋代榷场遗址和那恒窑遗址,福建将乐南口窑(上瑶、下瑶)、万全碗碟墩窑、松溪九龙窑西门窑址和闽清东桥义由村义窑(麻坪窑、上窑岗窑和下窑岗窑等),这些窑场产品在水下考古及海外沉船和遗址中均有发现,是西沙群岛海域水下考古出水陶瓷器中较为多见的一类产品。通过调查,进一步了解了这些窑场产品与水下考古出水陶瓷器之间的对应关系,对研究其产地、市场等问题提供了科学的实物依据。
(2)2017年1月10日-2月,课题组成员羊泽林赴将乐万全乡碗碟墩窑址开展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500平方米,揭露三条龙窑遗迹和一处作坊遗迹,出土大量青白瓷、青瓷、酱黑釉瓷标本。这为福建分室龙窑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
(3)2017年3月17-20日,课题组成员孟原召、羊泽林、辛光灿赴福建省南靖县调研南靖东溪窑。南靖东溪窑是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中期以来南方地区的一处重要外销瓷窑场,也是漳州窑在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生产中心,很多产品在海外地区以及沉船尤其是南海海域沉船中多有发现,而且数量众多,多与同时期德化窑产品同时出土或出水,尤为重要。本次调查对该时期东溪窑的窑业生产布局、产品面貌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4)2017年5月22日-6月上旬,结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海南省博物馆的水下文物调查项目,课题组成员聂政于赴海南西沙海域进行水下调查工作,为期15天。本次调查主要涵盖北礁、永乐环礁和华光礁三大区域。包括北礁四处水下遗物点,永乐环礁中珊瑚岛一号地点、甘泉岛、石屿二号地点,华光礁四处地点。除水下遗存点的巡查之外,还对永乐环礁区域内珊瑚生长较好的地点进行水下调查。其中,本年度工作重点是对珊瑚岛一号遗址进行复查。
(5)2017年6月22-24日,课题组成员聂政、羊泽林赴福建调研宋元时期青瓷窑址,重点考察了闽北地区南平茶洋窑,松溪九龙窑、西门窑,浦城碗窑背窑,武夷山遇林亭窑等,并采集部分标本。这几处窑址在宋元时期以烧造龙泉窑系青瓷为主,此次考察为了解宋元时期青瓷的生产及外销很有意义。
(6)2017年9月22-25日,课题组成员孟原召、羊泽林、牛健哲赴福建省将乐县调研万全碗碟墩窑址。将乐窑是闽江流域中游地区的一处重要窑场,宋元时期以烧造青白瓷为主,也有一些酱釉瓷器,以往面貌不清楚,通过调查对比,其在菲律宾等地有一些发现,可知其也是当时的外销瓷器产品之一。
(7)2017年11月20日-12月11日,结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项课题上林湖后司岙越窑遗址水下考古调查项目,课题组成员孟原召、路昊、王亦晨、王光远、林国聪、翟杨等赴浙江宁波慈溪上林湖水域进行湖底底质钻探调查,并调查了上林湖周边的后司岙、狗头颈、茭白湾、黄鳝山、吴家溪、竹园山等三国两晋至宋代等不同时期的越窑遗址,对越窑瓷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期间,还对宁波鄞县东钱湖上水岙越窑遗址发掘出土文物标本进行考察。上林湖和东钱湖是越窑两大制瓷中心,也是唐宋时期外销瓷的重要生产窑场,通过此次两处越窑遗址调查,对西沙群岛出水的越窑青瓷的具体产地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8)2017年12月1日-2018年1月,课题组成员羊泽林赴将乐南口乡下瑶窑址开展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600平方米,揭露二条分室龙窑遗迹和二处作坊遗迹,出土大量青白瓷和部分青瓷、酱黑釉瓷标本。此次发掘完整的揭示了制瓷手工业遗存的生产工艺流程。
(9)2017年12月19-24日,课题组成员孟原召、谢广维、刘未赴广西北流河流域调查贵港武思乡瓦窑岭窑、钦州浦北土东窑、桂平窑(浔高窑、西山瓦窑屯窑、桂山窑)、藤县藤州镇中和窑。这些瓷窑遗址多为宋元时期,以往考古工作较少,是古外销瓷窑址考古工作的薄弱区域,但在当时海外贸易中占有一定位置,今后应加强开展调查、发掘工作。
(10)2018年3月20日-4月26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海南省博物馆合作,子课题负责人邓启江率队进行了2016-2017年度西沙群岛水下考古调查项目,重点调查了金银岛一号沉船遗址,发现了一批石质建筑构件遗存以及陶瓷器、船板等遗存;还进行了华光礁潟湖内水下文化遗存探测、华光礁已发现水下文化遗存复查等工作。
(11)2018年4月18-27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南省博物馆联合组队,子课题负责人丁见祥负责组织开展了“2018年南海海域深海考古调查”项目,借助“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在西沙群岛北礁海域进行了我国首次的深海考古探索,积累了大量深海数据,这也是对西沙群岛海域深海水下文化遗存情况调查的新尝试。
(12)2018年6月27日-7月1日,项目执行负责人孟原召赴广东台山上川岛调查大洲湾明代贸易遗址等,研究遗址出土明代中期景德镇窑青花、红绿彩、青花红绿彩瓷器,这是明代与葡萄牙之间早期贸易的遗存,景德镇瓷器是当时欧洲商人重要的采购商品之一,也是15世纪以来中西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见证;还到阳江海陵岛考察了正在博物馆内进行考古发掘的南海Ⅰ号沉船,该沉船为一艘南宋中期南海贸易船只,出土了数万件来自浙江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窑、福建闽清义窑、晋江磁灶窑、德化窑等多个外销瓷窑场的陶瓷产品,以及大批铁器、金属器、金属货币等遗物,是研究南宋时期海外贸易十分重要的保存相对较为完好、船载货物丰富多样的一艘沉船,这艘船也应是沿着南海西沙群岛航线航行的一艘贸易商船,对西沙群岛出水陶瓷器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至此注意的是,南海Ⅰ号沉船出土的部分瓷器的产地尚需通过科技手段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结合窑址出土瓷片进行比对来断定。
(13)2016年11月-2017年6月,课题组成员孟原召、羊泽林、赵嘉斌编撰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报告,整理1989年至2010年间在福建沿海海域开展水下考古调查工作中发现的30余处水下文化遗存,除了专书出版的遗址外,均予以刊布,并于2017年6月出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福建博物院、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报告(1989~2010)》,文物出版社,2017年)。本专题报告中,包含了福建沿海沉船遗址或其他水下文化遗存地点24处,出水一大批五代至清代晚期的中国外销陶瓷器,其中不乏一些航向南海海域的沉船,是研究西沙群岛出水陶瓷器及海外贸易的重要参考资料。
(14)2017年3月-9月,课题组成员赵嘉斌、孟原召、牛健哲、路昊、聂政、王亦晨、王霁、顾志洋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库房内整理南海Ⅰ号沉船前期水下考古调查出水资料,完成分类卡片、器物拍照、文稿撰写和编辑等工作,最终于2017年11月出版考古报告(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阳江市博物馆:《南海Ⅰ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一——1989~2004年调查》,文物出版社,2017年)。本调查报告由项目课题组成员整理、编撰完成,南海Ⅰ号沉船作为南海贸易航线上非常重要的一艘沉船遗址,出水了大量的龙泉窑青瓷、景德镇窑青白瓷、德化窑青白瓷、闽清义窑青白瓷和青瓷、磁灶窑酱黑釉瓷和绿釉瓷等,这是当时海外贸易中最为常见的外销瓷类别,还有其他各种类型的器物,如金银器、铁器、铜钱及各类船上生活用品。因此,南海Ⅰ号是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商船的典型代表,是研究南海贸易史的珍贵资料。
2、学术会议:
(1)课题组成员孟原召、羊泽林于2017年3月17-20日应邀参加了中国古陶瓷学会、南靖县人民政府举办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东溪窑遗址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分别发表了学术演讲。其中,项目负责人孟原召作了《西沙群岛海域发现的清代水下遗存》的发言,并撰写《西沙群岛海域出水清代泉漳地区瓷器与海外贸易初探》论文;羊泽林作了《东溪窑址考古调查与发掘》的主旨发言,论文已刊。
(2)课题组成员宋建忠、丁见祥、邓启江、姜波于2017年5月12日参加了由国家文物局主办、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承办、海南省博物馆协办的“南海和水下考古工作会”,会议就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讨论。
(3)课题组成员宋建忠、姜波、邓启江、孟原召、辛光灿于2017年7月21日应邀参加了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主办的“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研讨会”,并就南海水下考古工作、南海沉船的发现与研究、东南亚地区水下考古发现等情况进行了研讨,其中邓启江作了《南海水下考古》的发言。
(4)课题组成员宋建忠、孟原召、邓启江、辛光灿于7月22日参加了在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海洋考古研究中心举办的“月港、马尼拉与阿卡普尔科——全球化初期太平洋航路(16-19世纪)港市考古新进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主要了解了16-17世纪新海上丝绸之路的马尼拉帆船贸易的考古研究现状,特别是中美洲地区与东方帆船贸易、瓷器贸易及制瓷技术交流等方面的最新学术成果。
(5)项目负责人孟原召于2017年10月23-24日应邀参加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举办的“陆疆与海疆:中外交流与社会变迁”博士生学术会议,作了《关于“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几个问题——从“陶瓷之路”谈起》的报告。
(6)课题组成员孟原召、羊泽林、牛健哲于2017年9月22-25日应邀参加了中国古陶瓷学会、将乐县人民政府在福建将乐举办的“将乐窑暨中国南方地区宋元青白瓷学术研讨会”,并分别作了学术演讲。其中,羊泽林作了《将乐碗碟墩窑址发掘收获》的主旨发言,孟原召作了《南海沉船与宋代青白瓷外销》的发言,牛健哲作了《南海Ⅰ号沉船出水的景德镇窑青白瓷与德化窑青白瓷》的发言,会议论文待刊。
(7)课题组成员丁见祥于2017年10月18-21日应邀参加在广西防城港举办的“海丝寻踪——华侨华人与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发表题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早期发展的两个问题——以北部湾为例》的主题演讲。
(8)课题组成员邓启江于2017年11月15日参加了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韩国国立海洋文化财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第五届中韩水下考古学术研讨会”,作了《2015年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发掘》的发言。
(9)课题组成员宋建忠、姜波、赵嘉斌、丁见祥、孟原召、辛光灿于2017年11月24-27日参加了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化厅、阳江市人民政府在广东阳江主办的“南海I号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其中,宋建忠作了题为《中国水下考古的历程》的主旨发言,姜波作了题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古学研究》的主旨发言,丁见祥作了题为《海上丝绸之路早期发展与若干特点》的报告。
(10)课题组成员宋建忠、邓启江、韩飞于2017年12月12-14日应邀参加了海南省人民政府、国家文物局共同举办的“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国际论坛”,并分别作了学术演讲。其中,宋建忠作了《水下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言,邓启江作了《南海水下考古》的发言,韩飞馆员作了《西沙群岛水下文化遗产原址保护的探索》的发言。
(11)课题组成员翟毅博士于2018年1月18日应邀参加了浙江省博物馆主办的“太仓樊村泾遗址出土文物展暨天下龙泉?2018’学术研讨会”,作了《阿联酋、伊朗出土的龙泉青瓷之观察》的发言。
(12)课题组成员宋建忠、孟原召、邓启江、丁见祥、谢广维于2018年4月13-16日,参加了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举办的“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研究了由课题组成员邓启江负责编写“2018-2022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初稿),重点讨论了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近期及中长期规划,涉及到西沙群岛这一重点海域,还调研了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的防城港、钦州、北海、合浦等水下及海外贸易遗存、遗迹。
3、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
目前,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主要是在项目责任单位科研工作基础上进行的,下一步拟以西沙群岛出水陶瓷器的海外市场与流向为主题赴东南亚等地开展专题调研。
(1)2017年11月6-10日,应伊朗文化遗产与旅游研究组织和伊朗国家考古研究中心邀请,结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本年度工作计划和经费支持,项目负责人孟原召随团出访伊朗进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学术交流,实地调查了波斯湾沿岸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希拉夫(Siraf)古代港口遗址,以及伊朗国家博物馆等。其中,希拉夫古港位于伊朗波斯湾沿岸中部,萨珊时期已成为波斯湾沟通阿拉伯半岛和印度之间海上航线的重要港口,也是进一步连接东南亚和中国的海上贸易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沟通东西方之间经贸文化往来的重要港口之一。伊斯兰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公元9-15世纪,海上贸易活跃,其自8世纪末以来,来自中国的陶瓷器、铜镜、铜钱等商品大量出现,该港在15世纪以后则迅速走向衰落。20世纪60-70年代,英国考古学家David Whitehouse博士带领的考古队对希拉夫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发现了一些保存较好的建筑遗址,出土了一批具有阿拉伯、印度、中国等不同地域特征的遗物,如晚唐以来的中国青瓷、青白瓷、白瓷和青花瓷残片,反映了不同族群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这其实也是波斯湾沿岸诸多贸易港口特征的一个缩影,也为今后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代港口遗址考古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2)2018年3月26日至4月14日,课题组成员姜波、聂政、王霁等赴沙特开展了红海之滨港口遗址塞林港遗址(Al Serrian)的考古调查与试掘,本项目由中国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沙特国家考古中心联合组成中沙联合考古队,在遗址多个地点发现了分属不同时期的中国瓷器残片,包括宋元时期青莲瓣纹白瓷、青瓷,以及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等,这也是中国古代外销瓷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行销红海地区的珍贵实物资料。这一发现也为本课题中国外销瓷的市场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三)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项目首席专家宋建忠于2017年10月12日在宁夏银川参加了九三学社召开的主题为“文物考古与丝绸之路”的“九三学社中央第十四次科学座谈会”,作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古学观察》的主题报告,向九三学社中央进行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宣讲。
(2)2017年10月,为配合高校授课与海上丝绸之路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课题组成员丁见祥先后受邀在中央美术学院、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以《海上丝绸之路早期发展与若干特点》为题作了公众学术讲座;项目负责人孟原召受邀在中央美术学院作了题为《水下考古学:概念、方法与实践》报告。
(3)为进一步让更多学者和大众了解和宣传水下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结合本课题研究成果,项目责任单位于2017年6月至8月间,在业内权威报纸《中国文物报》组织了“水下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专栏文章,共计11篇,内容涉及水下考古、海上丝绸之路、西沙群岛海域沉船、外销瓷等多个角度,其中有7篇为课题组成员撰写,并与本课题研究直接相关。同时,还在第一时间在《中国文物报》微信公众号、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进行网络发布,得到社会和大众的普遍好评,也得到一些主流媒体和微信公众号转载。这一宣传方式效果颇佳,值得进一步推进。
(4)为让更多大众及时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成果,项目首席专家宋建忠撰文《深藏海洋的历史光影》,刊于《人民日报》2018年4月4日第22版(“文明之声”栏目),并在“人民日报文艺”等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同步推送,颇受公众关注,这也是本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的一种体现宣传形式。
(5)根据国家社科基金管理规定要求,项目课题组及时向社科办报送了开题报告会情况、2016-2017年度《工作简报》,并进一步细化了本项目和各子课题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6)课题组成员及时向学术界刊布研究成果,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7)今后,课题组将积极向国家社科基金专刊进行投稿,力争让更多学者、大众了解课题研究进展及主要学术成果。
(四)存在问题及研究心得:
1、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1)研究成果
从项目组已取得的初步成果分析,已发表论文主要为考古资料的整理和初步研究,一些文章为研究类综述,虽然具有一定学术水平,但各专题研究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从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开展。此外,课题调研和资料收集侧重于西沙群岛出水陶瓷器的本题部分,而研究视野局限性较为突出,对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国家对于中国古外销陶瓷器和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贸易史的研究成果、前沿动态把握有限,课题组将会在今后研究中着力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资料和研究。
(2)研究进度
从目前一年多时间的研究进度和计划执行来看,工作主要集中在国内的调研和资料搜集及整理研究,以及这批外销陶瓷器的产地研究,对西沙群岛出水陶瓷器海外市场的资料收集尚有欠缺,而对海外遗址和消费使用情况的调研尤为不足。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在本项目开题报告会上,各位专家已提出课题内容太多、过于丰富,可能无法顾及周全。因而,专家们建议抓住重点问题深入开展。课题组成员认真考虑了专家们意见,将突出两部考古报告,即华光礁一号沉船发掘报告、西沙群岛水下考古调查报告,尽量全面、系统刊布已发现的西沙群岛水下文化遗存资料,其中出水陶瓷器即为最大宗的类别,并针对这批陶瓷器着力开展科技分析、窑场产地和市场流向的研究。
(3)社会效益
本项目名称为“西沙群岛出水陶瓷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是立足于考古资料而开展的一项学术研究,在水下考古调查、发掘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中国古代外销陶瓷器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是本项目重点,也是充分发掘和利用这批遗留在西沙群岛海域陶瓷器的学术价值和意义所在。关于这一思路,我们在业内权威报纸《中国文物报》及其微信公众号等社会媒体上,组织了一组面向社会公众的专栏文章,也做了一些公众考古讲座,并且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还在《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和网站上刊发了面向大众的“海上丝绸之路”专题研究文章,也是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的一种体现形式。但是,这一点仍显薄弱,我们认为下一步该项目还应更多地主动开展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宣传活动与文化交流,进一步挖掘西沙群岛出水陶瓷器瓷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实物价值和历史意义,在“一带一路”历史与文物考古研究中发挥其社会效益,力争为中外文化交流和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发挥一定的现实作用,应当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
2、研究心得与新认识:
根据项目首席专家宋建忠和执行负责人孟原召关于将近两年来课题研究情况的汇总和五个子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以及课题组成员与相关专家的研究、讨论,对本课题研究有了一些新认识:
(1)课题研究要立足于现有历史文献与文物考古资料的收集和梳理,特别是西沙群岛海域历年来水下考古调查与发掘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及时刊布这批资料是本课题进展与学术成果的基础;
(2)延伸探讨国内外与南海海外贸易相关的沉船、港口遗址的调查研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这一线性文化遗产及其纵向发展脉络,从考古学研究视角出发将这一研究推向深入;
(3)在历史与考古资料整理与研究的基础上,从纵、横两个角度思考古代外销陶瓷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以及南海贸易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既要有不同阶段发展的历史观,又要有早期全球化贸易网络的空间观;
(4)本课题研究内容涉及范围广、时代长,本研究周期内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课题研究要重点突出,国内外考古调查要目标明确,要做好具有针对性的调查与研究,力争取得一定学术深度。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1、宋建忠:《水下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文物报》2017年6月2日第3版。
论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产生、发展及其水下考古对于阐释其内涵的意义。面对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的又一次大变革,书写了两千年历史的丝绸之路,今天被赋予新意并再次焕发出生机,而关于人类不同文明间如何互动的丝绸之路研究也必将迎来一个新高潮。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低头回望与翘首展望,无论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都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人类探讨不同文明、种族、国家间如何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历史廊道。中国水下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无疑恰逢历史最好机遇。这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释了当前“一带一路”倡议乃是一条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包含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
2、宋建忠:《深藏海洋的历史光影》,《人民日报》2018年4月4日第22版。
本文从印度尼西亚海域“黑石号”沉船出发,论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脉络。回望历史,人类先后开辟出陆路、水路与空路,而同时能连接古今与东西的无疑是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这两条见证了人类文明无数次兴衰更替的贸易之路、文化之路、思想之路,如今再一次焕发新活力,而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更与方兴未艾的中国水下考古息息相关。从卷帙浩瀚的历史文献和丰富多样的考古资料来看,这些古代中国通往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的海上通道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海上丝绸之路。2000年来,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演变,反映出不同朝代对待海洋的态度与观念。既有汉唐宋元的开放、自由、包容,也有明清海禁闭关的保守、僵化,使宋元时期的造船与航海优势丧失殆尽,错失了顺势发展为海洋强国的机会,这或许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最大教训。以史为鉴,可为今天的社会经济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历史依据和新的启发。
3、赵嘉斌:《西沙海域水下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文物报》2017年6月23日第3版。
西沙群岛地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航线,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印度洋乃至欧美各国的海上交通要地。由于该海域岛礁林立,海况复杂,是古代航海事故多发地带,因而有着丰富的水下文化遗存。随着我国水下考古学的发展,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对西沙群岛海域先后开展了多次水下考古调查、发掘工作,发现了100多处沉船遗址或地点,出水了一大批陶瓷器、铜钱、碇石、石雕像与建筑构件等文物。西沙海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贸易网的关键点,南往北来,沟通中西。该海域发现的这些沉睡海底千年的水下遗存,是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文化的重要遗址和实物见证,它们不仅见证了西沙群岛海上贸易航线的发展与繁华,也反映了古人沿着这条漫长的海上丝绸之路乘风破浪开展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努力与艰辛。这正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活力的源泉,更是“一带一路”上承载着历史使命的文化使者。
4、孟原召:《华光礁一号沉船与宋代南海贸易》,《博物院》2018年第2期,第11-26页。
华光礁一号沉船是一艘南宋早期的南海贸易商船,位于西沙群岛西侧中部的华光礁礁盘上。华光礁地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航线,是我国通往南海各国的交通要地。华光礁一号沉船通过水下考古调查和发掘,出水了一大批产自南方地区的外销瓷器,包括浙江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窑以及福建地区的德化窑、晋江磁灶窑、闽清义窑、松溪窑等诸窑产品,类别丰富,还有一些铜镜、铁条材等金属遗物,以及保存相对较好的船体构件。结合中国沿海及东南亚海域发现的沉船及其出水遗物来看,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的海外贸易有了新的发展,其船货类别有了一定的变化,这也反映了其贸易港口、商品来源等方面的变迁。海外贸易的发展也带动了南方沿海及邻近内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华南沿海地区宋代以来制瓷手工业的兴盛和外向型生产特征。同时,这些船货遗存在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东海岸等地区均有发现,尤以外销瓷为典型代表,这正是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历史见证。
5、邓启江、曾瑾:《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相关问题研究》,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水下考古》第一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00-127页。
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是一处以石质文物和瓷片为主要堆积的清代遗存,石质文物包括建筑构件、生活用具和石像三类,多为福建闽南地区生产,瓷器以青花碗、盘为主,窑口为福建闽南地区的德化、华安、安溪、南靖等地窑址,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的石质文物和瓷器的使用人群为东南亚地区的华人移民。这一发现对研究明清时期与东南亚地区南洋社会之间人群往来、文化交流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6、崔剑锋、孟原召等:《出水瓷器的便携式XRF产地分析》,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等编著:《南海Ⅰ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一——1989~2004年调查》,第五章,文物出版社,2017年,第608-623页。
本研究使用便携式XRF 对南海Ⅰ号沉船出水的陶瓷器进行了无损分析,所分析的元素包括Zr、Rb、Sr、Th、Zn、Fe、Mn、Ti、Ca、K,并结合考古类型学观察的结果,对其窑口进行了重新整理和判断。结果表明:青白瓷绝大多数窑口未明确判断的瓷器都应是福建德化窑产品,还有少部分未确定窑口的产品应是闽清义窑所产,个别青白瓷盘来自景德镇窑,明确区分了一些无法通过考古类型判别的瓷器的产地;龙泉窑青瓷产品至少来自两个不同窑场,其差别可能体现了同一窑口不同窑场的差异;酱黑釉瓷器的来源较为复杂,可能来自3-4 个窑口,这可能和酱黑釉瓷的用途有关,如有一些可能是船员的日常用品,这增加了其复杂性。此外,从青白瓷和青瓷的助熔剂Ca 和K 元素含量的比较可以看出,闽清义窑釉的配方比较特殊,属于碱钙釉或是钙碱釉,这和北方白瓷配釉工艺非常接近,显示出闽清义窑的制瓷工艺和北方瓷器生产有着重要联系,这也是一项新的发现;景德镇窑、德化窑则都是典型的南方配釉技术。酱黑釉瓷的Fe 和Ca 的分析结果则揭示了酱黑釉瓷配釉技术中色料和助熔剂的可能配比,说明配釉时铁矿石和灰料可能是配好以后同时加入的。这一研究解决了一些产地无法确定的瓷器的窑口问题,还积累了一些外销瓷的化学成分科学数据库。
7、羊泽林等:《福建松溪县西门窑发掘收获》,《东方博物》第64辑,中国书店,2017年,第65-75页。
松溪县西门窑是宋代闽北地区烧造青瓷为主,兼烧部分酱黑釉瓷的窑场,产品种类较丰富,质量较高,窑业技术与浙江龙泉窑关系密切。其产品在西沙群岛华光礁一号宋代沉船亦有发现,是福建一处重要的外销瓷生产地。本文是松溪窑2016年度考古勘察和试掘的报告,刊布了这批重要的外销瓷窑址考古资料,其年代从北宋中晚期一直延续到南宋中期,是龙泉窑系中十分重要的一处窑场,对于探讨西沙群岛出水宋代龙泉窑系青瓷产品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8、羊泽林:《明清时期闽南窑业技术述略——以横室阶级窑为中心》,栗建安主编:《海丝?东溪窑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5月,第21-35页。
明清时期闽南地区陶瓷器是重要的对外输出商品之一。明代晚期,随着漳州月港开放,凭借地利之便,漳州制瓷业蓬勃发展起来。清代月港衰落,厦门成为主要对外港口之一,周边制瓷业仍然保持繁荣兴盛,甚至比明代晚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在窑业技术上,就是窑场规模变大,窑炉结构、装烧技术更适合大批量生产,并得到推广。闽南地区,主要是漳州、泉州地区成为中国主要制瓷业中心之一。窑业技术,包括陶瓷生产过程中从原料开采、加工、成形、装饰、烧造成器以及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其中烧造成器这个环节技术含量信息最为密集。因此,本文通过明清时期平和窑、东溪窑、德化窑等调查、发掘窑业遗存的梳理,对横室阶级窑这种窑炉形态的发展、演变、传播进行探讨,对研究明清时期闽南地区陶瓷的外销及其制瓷技术对海外地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9、孟原召:《中国古陶瓷的外销与海上丝绸之路》,南京市博物总馆、宁波博物馆、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编:《CHINA与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文物出版社,2017年,第56-74页。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从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中国瓷器的对外输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密切相关。自秦汉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不断,尤其是晚唐以来渐趋繁荣。瓷器是海外贸易中十分重要的输出商品。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扩展,晚唐以后大规模的对外输出主要依靠海路,由港口出发,扬帆海外,源源不断地输往海外地区,并形成了晚唐五代、南宋至元代、明晚期至清代几个繁荣阶段,正可谓“器行天下”。这明显受到不同阶段海外贸易政策的直接影响。与此同时,“技传海外”,中国的瓷器风格和制瓷技术也影响和流传到了国外地区,尤其是日本、朝鲜半岛制瓷手工业的发展,以及18世纪欧洲瓷器的烧制成功。瓷器作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发明和象征之一,唐代以后逐渐成为当时中国商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杰出代表,其漂洋过海,畅达世界,这也正是悠久而绵长的海上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生动写照和历史见证。
10、孟原召:《西沙群岛海域出水清代泉漳地区瓷器与海外贸易初探》,栗建安主编:《海丝?东溪窑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5月,第129-144页。
明代中叶以来,东西方之间海上贸易有了新的发展,中国陶瓷器作为重要的对外输出商品之一,大量销往亚洲、非洲乃至欧洲、美洲等海外地区。这种情况至清代仍有新的发展。在这条贸易航路上,西沙群岛地处南海贸易航路要冲,水下考古调查发现了一批清代的外销陶瓷器。除了当时常见的景德镇民窑、广东窑陶瓷器和宜兴紫砂器之外,泉漳地区瓷器也是其中的重要类别之一。泉漳地区瓷器以德化窑的白瓷、青花和五彩瓷、东溪窑和安溪窑的青花瓷为主,这也是当时福建制瓷手工业的典型代表和主流产品。这类瓷器在亚、非、欧、美等地区海域沉船及陆地遗址和传世品中均有大量发现,是当时中国海外贸易中对外输出的重要商品类别。在一定程度上讲,西沙群岛海域发现的清代泉漳地区瓷器,不仅是清代海上丝绸之路上遗留的实物见证,而且也可以说是中国陶瓷器外销历史上最后的繁华的代表,因而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11、姜波:《海港遗址与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文物报》2017年7月21日第3版。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人们借助季风与洋流,利用传统航海技术开展东西方交流的海上通道,也是东、西方不同文明板块之间经济、文化、科技、宗教和思想相互传输的纽带。从考古学的角度来讲,港口、沉船和贸易品是解读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遗存,而尤以港口遗迹最具代表性。古代海港城市一般选址于河流入海口,这样对内可以依托内河航运形成的贸易网络,对外便于接驳海洋贸易体系,同时还可以规避的海洋风暴和海盗袭击。近年来学术界对泉州港和漳州月港遗址的考古调查发现,为适应海洋贸易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内陆城市的海港城市形态,我们称之为“海港模式”,它包括一系列的考古遗存,如:市舶司、码头、航标塔、港市、祭祀设施、仓储设施、渠运设施、窑址、海防设施等等。以海港为联接点,由不同族群主导的海上贸易形成了自成一体的贸易网络。海港遗址为探究海上丝绸之路上古代族群、语言和宗教的交流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考古遗存,突出地体现了古代文明交流与对话的遗产价值。
12、丁见祥:《“南澳Ⅰ号”:位置、内涵与时代》,《博物院》2018年第2期,第39-49页。
“南澳Ⅰ号”明代沉船的发现与发掘是近十年来水下考古的重要成果之一。本文根据现有材料主要考察了沉船环境、沉船事件的时代背景,并从船体、船载文物、人的角度对沉船内涵进行了初步分析。“南澳Ⅰ号”及其蕴含的大量信息,对于更好地理解隆庆开海后晚明海外贸易新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辛光灿:《东南亚发现的沉船与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文物报》2017年8月11日第3版。
东南亚地处印度洋—太平洋贸易圈的要道,是东西海洋贸易的重要十字路口。随着20世纪晚期东南亚地区考古事业的迅速发展,除了沿海港口和内陆地区的考古发现,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在东南亚海域发现并打捞出多艘载有大量货物的沉船,足以承当东西海上贸易繁荣景象的见证者。沉船的年代大多集中在晚唐以降至清朝时期,其来源地有中国、东南亚和阿拉伯地区等。这些沉船反映了海洋商业贸易的内容和规模,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同时,沉船也体现了海路上的东南亚与东西文明的碰撞。因此,海上丝绸之路既是贸易往来的交流之路,也是宗教、文化的传播之路。航行在海上的商船不仅装载了货物,也乘载了传播文明的使者。中国与东南亚之间定期往来的航路出现较早,以沉船为线索可以发现,规模化的贸易网络大概在晚唐时期形成,伴随陶瓷大规模外销应运而生。大航海时代的东南亚更成为新旧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和联接点。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下一步研究计划
根据本项目的研究计划和目前进展情况,课题组成员将继续按计划开展相关研究,具体工作方案大体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1、继续撰写完善以下考古报告和研究论文:
(1)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海南省文物局、海南省博物馆:《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发掘报告》(全二册),修订稿、统校稿,2018年底,成果拟于2019年通过评审后出版。
(2)邓启江:《金银岛一号沉船遗址2018年水下考古调查简报》,撰写中,2019年。
(3)西沙群岛水下考古调查系列简报,完成3-5篇,初稿,部分成稿完善,2019年。
(4)崔剑锋等:《华光礁一号沉船出水瓷器的成分分析与产地研究》,2018年底。
(5)崔剑锋等:《西沙群岛水下考古调查出水陶瓷器的成分分析与产地研究》,2019-2020年。
(6)宋蓉:《汉代胡人俑座陶灯研究》,完善成稿,2019年。
(7)丁见祥:《九梁Ⅰ号沉船及相关问题研究》,2019年。
(8)羊泽林:《福建地区外销瓷窑址调查与研究》,2019-2020年。
(9)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等:《西沙群岛水下考古调查报告(2007-2014)》,开始撰写,2019-2020年。
(10)继续撰写、完善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报告和论文,综合撰写各子课题研究报告(考古报告和研究报告),为项目结项奠定基础,2019-2021年。
2、2018年9-10月期间、2019-2021年,赴西沙群岛开展实地调研。
(1)2018年9-10月期间,课题组主要成员赴西沙群岛海域进行实地调研,并召开中期学术研讨会。
(2)2019-2021年,结合项目责任单位与合作单位的水下考古调查工作计划和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继续赴西沙群岛海域开展水下考古调查、发掘。
3、2018年9-12月、2019-2020年,赴广西、浙江、福建等地开展实地调研。
结合项目研究实际需要,赴制瓷手工业面貌不清、考古工作较为薄弱的区域进行实地调查,采集部分陶瓷标本,进行相关考古学研究、科技分析,继续撰写、完善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报告和论文。
4、2019-2020年间,根据研究工作需要,赴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开展实地调研。
结合项目研究实际需要,赴海外地区(东南亚为主)较为关键的区域、遗址、沉船进行调查,充实本项目中的外销瓷海外市场(消费地)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内容。
5、2019-2020年,进行西沙群岛出水陶瓷器数据库建设,并不断完善。
(1)开展西沙群岛出水陶瓷器标本资料的数据库建设,完善出水陶瓷器数字标本库。
(2)进行西沙群岛出水陶瓷器标本化学成分的数据库建设,完善外销瓷标本化学成分数据库。
(3)补充、完善古外销瓷窑址采集标本的数据库建设,包括上述的基本信息数据和化学成分数据。
6、各子课题的下一步研究计划概述:
(1)子课题一“西沙群岛海域水下考古调查报告编撰与研究”,负责人赵嘉斌研究员:
在对水下考古调查资料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文物标本的绘图、拍照、制卡,着手撰写考古简报与报告;结合项目责任单位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安排,赴西沙群岛海域进行水下考古调查,进一步丰富课题研究资料;进行出水陶瓷器数据库建设;开展相关问题研究。
(2)子课题二“西沙群岛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发掘报告编撰与研究”,负责人邓启江研究员:
继续进行文物标本的整理和建档,包括成分测试分析,完成并完善考古报告的编写(《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考古发掘报告》);进行出水陶瓷器数据库建设;开展沉船出发地和目的地、船载方式、船体结构以及出水陶瓷器产地等相关问题的综合研究。
(3)子课题三“西沙群岛出水陶瓷器的科学技术分析”,负责人崔剑锋副教授:
继续开展外销陶瓷器的科学技术分析与研究;编写并完成《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出水陶瓷器产地分析报告》;分析西沙群岛调查所获瓷器的产地并撰写报告;开展广西、福建、广东等外销瓷重要窑址的调查取样与科学分析工作;进行出水陶瓷器和外销瓷的化学成分数据库;建立并完善明清克拉克瓷相关窑址的化学成分数据库。
(4)子课题四“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西沙群岛出水陶瓷器:产地、市场与贸易航线研究”,负责人孟原召研究员:
继续进行西沙群岛出水陶瓷器产地的研究,开展福建、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等地相关窑址的实地调查,撰写相关调查研究报告;开展沉船出发港口、目的地、贸易航线等问题调查,赴沿海地区及东南亚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开展古外销陶瓷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综合研究,撰写相关研究论文;统筹西沙群岛出水陶瓷器及其产地的标本信息和化学成分数据库建设。
(5)子课题五“南海遗存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负责人丁见祥副研究员:
继续开展课题研究、优化研究框架;开展课题研究相关实地调研与国外文献资料爬梳;开展“南海遗存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子课题的综合研究,撰写并发表《九梁Ⅰ号沉船及相关问题研究》、《汉代胡人俑座陶灯研究》等相关研究论文。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