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近代中国经济指数资料整理及数据库建设的中期检查报告

2018年11月30日14:17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近代中国的经济指数有数百种之多,按照其经济属性分类基本可以分为:价格指数、工资指数、生活费指数、外贸指数和生产指数五大类别,这五大类经济指数构成了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然而,由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既体现在产业结构上的部门间不平衡,也体现在地区之间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因此五大类经济指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门类中也是不平衡的。本课题的研究框架设定的原则是根据近代中国经济指数的特点和状况,在按照经济属性分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时间和地域的分布来构建本课题的研究框架和设定了五个子课题,分别为:子课题一:近代中国经济指数编制的历史沿革(制度、方法与机构);子课题二:近代中国的物价指数的整理与分析;子课题三:近代中国工资和生活费指数整理与分析;子课题四:近代中国的外贸、金融和生产指数整理;子课题五:近代中国经济指数的数据库构建。

本课题2016年11月获得立项后至今主要做了以下四项工作:

第一,按照国家社科基金委的要求,于2017年3月25-26日在南开大学召开了课题组第一次工作会议和开题报告会。3月25日课题组第一次功过会议,子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出席会议,会议主要讨论决定了三大事项:1,确定了课题组的任务分工;2,讨论确定了课题研究工作的计划进度;3,讨论确定了课题的研究成果;提交次日召开的开题报告会专家审议。3月26日在南开大学召开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近代中国经济指数资料整理及数据库建设” 项目启动会暨开题论证会,来自中国社科院、天津社科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开大学等单位的评审专家,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主管领导,以及课题组成员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听取了课题首席专家王玉茹教授有关课题研究主题、研究计划的汇报,各位特邀专家对项目立项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围绕项目今后的研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内容见《工作简报》第1期。

第二,为了更好的搜集近代中国经济指数资料,以及课题最终成果近代中国经济指数数据库的开发管理,2017年4月课题组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签订了:《关于合作开发〈近代中国经济指数数据库〉的协议》,以分享国家图书馆馆藏的、以及配合搜集其他图书馆藏与本课题相关的图书、期刊的电子文件;2017年4月课题首席专家与子课题五:近代中国经济指数的数据库构建的负责人与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总库的负责人、数据库维护方汉王数字技术有限公司的相关人员就数据库的构建方法、录入格式要求等进行了讨论,确定了初步工作方案。

第三,2017年3月课题研究工作启动后,各子课题分别按照研究计划同时推进。按照课题研究计划,第一阶段(2017年4月——2018年3月)的工作任务为:各子课题把主要文献资料检索完成,并初步梳理出来,然后进行交流补充。

第四,课题组于2018年4月21日在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筹备召开了“历史和证据:清代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学术研讨会暨课题组第二次工作会议。来自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和上海财大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同讨论了数据资料问题,对课题第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对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方案进行调整和部署。

各子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如下:

子课题一:近代中国经济指数编制的历史沿革

本子课题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对近代中国的经济指数编制的历程进行详细地梳理,重点对近代中国经济指数编制机构的沿革、经济指数编制方法的演进、主要典型经济指数的修订过程进行研究和分析。

具体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同时推进的三个部分:(1)近代高校等研究机构的指数编制情况:主要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金陵大学农学院和海关税务司为例;(2)近代中央政府统计机关的情况:主要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主计处统计局为中心,兼及晚清宪政编查馆统计局和北洋政府国务院统计局;(3)近代地方政府统计机关的情况:主要以资料最便利的河北省为例,将来视课题推进和资料情况,酌情扩大到其他省份。

课题目前进展较为顺利,第一部分目前已经完成了对南开经济指数编制过程的回顾与整理,并运用海关总税务司资料发表学术论文一篇;第二部分已经完成了关于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的研究报告一篇,对这一中央最高统计机关进行了较全面地考察;第三部分已经完成了“近代河北物价指数资料数据库”编制,目前正在此基础上对河北省1920-1930年代的统计机关运行情况进行研究。

子课题二:近代中国物价指数的整理与分析

近代物价指数资料较多,本子课题涉及城市与农村的批发(趸售)物价指数和零售物价指数,这类指数出版发行多、地域分布范围广,但缺乏长期时间序列物价指数数据,而且原始资料存在调查机构繁杂、编制方法不尽相同、数据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本课题在收集整理物价指数数据时,进行了经济属性辨识和分析,重视这些数据在时期与区域上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主要整理了以下几个部分的物价指数:

1. 收集并整理了全国主要区域重要城市的批发物价指数。包括华北、北平、天津、石门、张家口、大同、包头、青岛、开封、南京、上海、重庆、成都、汉口、长沙、衡阳、鄱阳、西安(西京)、兰州、贵阳、昆明、康定、贵阳、南充、南昌、吉安、广州、福州、南宁、桂林、梧州、香港、台北等城市的物价指数调查资料,以上资料均已完成整理,目前正在进行资料电子化工作。

2. 收集并整理了全国主要区域重要城市的零售物价指数。包括北平、天津、河北各县、洛阳、开封、上海、杭州、南京、吉安、福州、广州、贵阳、昆明、重庆、成都、雅安、康定、汉口、长沙、郧阳、兰州、西宁、西安(西京)、宁夏、辽宁、青岛、南昌、赣州、吉安、泰和、福州、桂林、梧州、南宁、柳州、百色、贵县、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齐齐哈尔、延吉、洮南、台北等,以及重庆、成都、昆明、贵阳、雅安、西安、兰州、桂林、西宁、衡阳、洛阳、郧阳、赣州、曲江等米面零售物价,以上资料均已完成整理,目前正在进行资料电子化工作。

3. 收集并整理了全国主要区域农村物价指数。包括河南省、安徽、浙江省、云南省、四川省、陕西省、山西省、湖南省、江西省、宁夏省、甘肃、贵阳、福建、察哈尔、绥远各县乡村物价指数,包括所得物、所付物价格指数和主要物品价格及指数。以上资料均已完成整理,目前正在进行资料电子化工作。

4. 收集并整理了主要区域城市批发物价和零售物价数据。包括北京、天津(华北)、上海等批零物价数据,重庆、成都、贵阳、雅安、西安、兰州、桂林、西南地区、衡阳、洛阳、郧阳、上海、赣州、福州、曲江等地1937-1941年的平均零售价格,还有广州等城市的批发物价,以及主要城市的米价数据,目前正在进行数据整理阶工作。

5. 收集并整理了已有可获得的农村物价数据。包括《江苏武进物价之研究》中1894-1932年的农村多种商品的物价资料,《中华民国统计提要》中上海、华北主要农产品物价资料,《近七年我国十三省五十九处乡村物价调查》主要农产品价格统计资料,目前正在进行数据整理阶工作。

上述资料主要的调查机构有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国民政府社会部统计处、各地政府统计部门、社会部统计处及满铁调查资料,和部分个人开展的社会调查。在时间跨度上,资料主要集中在民国时期代,最长的是天津、上海城市物价指数,农村物价指数与物价资料相对较少,时期较短,长期数据仍以江苏武进数据为主,江西省南城县数据为补充,同时满铁调查整理了1932-1944年间主要农产品物价数据。

子课题三:近代中国的工资和生活费指数

本子课题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主要进行了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工资和生活费指数数据电子化、召开小型学术会议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的工作。课题组成员通过《大成老旧刊数据库》、《晚清期刊数据库》、《申报》数据库,大量收集整理了已发表的工资指数和民国工资调查数据资料。目前资料电子化工作正有序展开,具体工作进度分述如下:

工资指数研究进展 总体来看,近代工资指数数据资料较少,长时间的工资序列数据缺乏,原始调查资料存在调查机构繁杂、数据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从工资指数构成情况看,主要整理了以下几个部分的工资指数:

1.收集并整理了部分重要城市的工资指数。本课题补全并整理了重庆、成都、西安、兰州、贵阳、昆明、南京、上海、青岛、广州、开封等城市的工资指数调查资料,这批工资指数由南京国民政府社会部统计处编制,主要内容有:真实工资指数、实际收入指数、工资率等,时间跨度为1946年4-12月,1948年1-6月。

2.收集并整理了1946年1-3月产业工人和职业工人工资指数资料。目前已有的行业工资指数资料主要集中在上海纺织工人、北京瓦木工人、天津工人、华北铁路(1920-1929)、华北纱厂、广州市各行业工资指数。整理并补充了部分城市(包括重庆、成都、西安、兰州、贵阳、昆明)职业工人工资指数、产业工人工资指数情况,产业工人的工资调查涵盖了印刷、电力、面粉、机器、印刷纺织、火柴、烟草、制革、毛织等产业;职业工人的工资调查涵盖人力车、渡船、码头、板车、木作、石作、理发、成衣、浴室、佣工、水车、小车、泥水等职业。遗憾的是该指数的时间段仅仅涵盖了1946年1、2、3月。

3.收集并整理了部分代表性城市的工资指数资料,以下分别述之:

(1) 1928年的广州市工资指数。该指数由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农工厅统计科主编,先就各业之历年工资表编成各业指数,次就各业指数编成分类指数,最后就分类指数编成总工资指数。各业分类及总工资指数,均按年编算。

(2)1920-1934年上海各业工资指数。该指数由上海市政府社会局编制,内容包括了历年各业工人之平均工资率和工作时间、历年各业工人之平均工资率及工资率指数、历年各业男工女工之平均工资率和工作时间、历年各业时工件工之平均工资率和工作时间、历年各业各职工人之平均工资率和工作时间等内容。

(3)1937-1943年四川各县市工资指数。由社会部统计处主编,内容包括成都市、自贡市、内江县、乐山县、万县的真实工资指数和实际收入指数资料。

(4)1940-1946年台湾省各业工资指数,1946年台北市工资指数资料。

以上资料均已完成整理,目前正在进行资料电子化工作。

生活费指数研究进展 课题组目前已经收集了全国二十一个主要城市的生活费指数资料。主要的调查机构有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国民政府社会部统计处、满铁;除了调查机构外,也有少部分的个人开展了社会调查,其中代表性的学者有陈达、甘博、卜凯、朱懋澄等。目前收集的生活费用指数,在时间跨度上,资料主要集中在三十年代。

重要城市的生活费指数方面,主要有社会部统计处对1946年1月-1947年12月全国16个重要城市的指数发布,具体包括南京、上海、北平、天津、青岛、重庆、汉口、广州、西安、成都、兰州、昆明、贵阳、杭州、镇江、合肥。除了社会部统计处之外,还有各地政府的统计部门也对该地区的生活费用指数进行过编制,目前时间最长的是天津、上海工人生活费指数,此外也收集到西安、兰州、贵阳、昆明工人的生活费指数(1946.1-1947.6月度数据)、广州工人(1932-1936)、南宁工人(1932-1935)、桂林工人(1942-1943)、杭州、南昌、镇江、合肥工人(1946.1-1947.10)、无锡工人生活费指数(1933-1936);青岛、汉口工人(1946-1947)、武汉工人(1938-1949)的生活费用指数。

以上资料均已完成数字化录入工作。

子课题四:近代中国的外贸、金融和生产指数整理

金融指数:1.外汇指数,已经收集录入不同基期不同权重和计算方法的天津1898-1926年月度和年度外汇指数,1898-1931年年度外汇指数,1898-1933年年度外汇指数;上海1905-1936年年度外汇指数,1928-1936年的月度外汇指数,1900-1933年年度外汇指数,1912-1937年年度外汇指数,1937-1948年5月的月度外汇指数;汉口1913年为基期的1905-1935年的年度外汇指数;全国1868-1936年的年度外汇指数,1798-1911年的年度银钱比价指数。2.货币发行指数,全国1912-1936年的金银年度指数和1937年6月-1949年5月的法币和金圆券月度指数,1873-1936年年度利率指数。3.票据交换指数,上海1933-1941年10月的票据张数、交换金额和每张平均金额的月度指数。4.证券指数,上海1928-1936年的年度证券指数以及1934-1936年的月度证券指数,1928年1月-1933年9月的月度国债券指数,1932-1941年年度内债外债和总指数,1940年9月-1942年9月的月度内债外债和总指数。

贸易指数:1.上海进出口指数,1913-1931年度行业进出口指数,1926-1931年修正指数,1922-1926按照产品分类的年度进口指数,1927年按照产品分类的月度进口指数,1923-1927年第二季度的按照产品分类的季度进口指数,1926-1936年按照产品分类的出口价格年度指数,1926-1936年进口和出口价格总指数。2.全国进出口指数,1867-1936年加权综合法和理想公式分别计算的物量、物价和物物交易率进出口年度指数以及调节指数,1912-1937年物量、物价和物值年度进出口指数以及分行业年度进出口指数,1912-1928年按照国别的进出口货值年度指数,1814-1856年按照国别的年度贸易收支,1867-1947年按照产品划分的进出口贸易量和贸易值。3.中国关内进出口指数,1926-1935年的物量、物价和物值比率进出口年度指数,1912-1928年按照国别划分的进出口货值年度指数,1926-1935年贸易条件年度指数,1926-1935年按照商品品种计算的进出口物量、物价和物值指数,1924-1933年农产品分类后的出口年度指数,1927-1935年按照国别划分的量、价、值年度进出口指数,1926-1929年按照地区分类的进出口贸易季度指数,1926-1929年总进出口季度指数。

生产指数:1.农业生产指数,1919-1936年棉花年产量,1913-1949年小麦年产量,1931-1937年重要农作物年产量。2.工业生产指数,1912-1937年主要工矿产品年产量,1890-1949年全国纱厂数量和纱锭产量年度数据,1912-1949年全国15种工业产品产量年度数据,1938-1947年26种工业产品产量年度数据,1912-1937年5种金属矿年度产量。

子课题五:近代中国经济指数的数据库构建

本子课题的任务是数据库的构建,主要工作是在课题研究计划的第三、四阶段,在子课题二至子课题四录入的各种经济指数的数据基础上构建近代中国经济指数数据库。课题开始的第一阶段,本子课题主要与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数据库和数据库维护公司商讨数据库构建的相关技术问题,对其他子课题数据录入进行指导和沟通的工作。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本课题为近代中国的经济指数整理几数据库建设,前期工作主要是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前面工作进展介绍中已经包含的子课题二至子子课题四的各类经济指数资料数据的搜集整理工作在这一部分不再重复。这一阶段本课题开展的调研及学术研究情况如下:

子课题一:近代中国经济指数编制的历史沿革对各部分的数据调研整理情况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指数资料主要依托现存南开大学图书馆的民国时期南开大学经济指数史料,金陵大学农学院指数资料主要源于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卜凯调查中间统计表,海关税务司资料主要依托近代海关关册和香港殖民政府议会报告和统计处资料,目前除南京农业大学正在联系中外,其他已经搜集整理完毕。第二部分,主要依托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国家图书馆藏主计处统计局各项史料,目前已经搜集整理完毕,下一步计划赴第二历史档案馆进一步进行补充。第三部分,主要依托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大公报》数据库、《益世报》影印资料和近代河北各地府县志资料,目前已经基本搜集整理完毕。

本子课题的研究成果曾分别在2017年9月晋商文化研究会年会、2018年4月第一届中国经济史青年学术研讨会和2018年6月哈佛燕京学社成立90周年纪念学术会议上进行过报告和讨论交流,并拟在2018年8月美国波士顿的第十八届世界经济史年会上进行宣讲并寻求国际合作者的加盟。

子课题二:近代中国物价指数的整理与分析的研究任务是对主要物价指数数据的搜集整理工作,为了保证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顺利进行,以及录入数据质量的保证,子课题组多次组织召开讨论会,子课题负责人多次参加学术研讨会,远程参与了2018年4月21日在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召开的“历史和证据:清代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学术研讨会暨课题组第二次工作会议,共同讨论了数据资料问题,参加了2018年7月6日-16日的第六届“量化历史讲习班”和第六届量化历史研究国际年会,学习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子课题三:近代中国的工资和生活费指数子课题负责人赵劲松工作论文入选2018年4月第一届中国经济史青年学术研讨会。2018年4月21日在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筹备举办了“历史和证据:清代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学术研讨会暨课题组第二次工作会议。邀请来自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和上海财大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同讨论了数据资料问题,对课题第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研究下一阶段课题的研究工作方案。

子课题四:陈昭(子课题负责人)于2017年11月24日-26日,应邀出席由中央财经大学和中国经济史学会主办的“大分流与货币金融变迁学术研讨会暨中财大第三次经济史论坛”,报告工作论文;2017年12月17日,应邀出席“华南师范大学第三届计量经济史研究工作坊”;2018年7月7日—9日应邀去北京出席在中央财经大学举办的中国商业史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商业改革四十年论坛,报告论文。

三、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本课题组曾在2017年3月在南开大学召开项目启动会暨开题论证会,邀请到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武力研究员、中国经济史学会前会长刘兰兮研究员、《中国经济史研究》副主编高超群研究员、天津社科院历史所前所长张利民研究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计量经济史研究中心主任刘巍教授等经济史学科著名专家、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民国文献影印编辑室副主任李强及来自南开大学和其他兄弟院校的师生30余人出席会议,对本课题进行了重要的推介。会议新闻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近代中国经济指数整理及数据库建设”开题》,2017年3月28日在南开南开新闻网:南开要闻发布。

2017年3月27日报送《近代中国经济指数资料整理及数据库建设工作简报》第一期: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近代中国经济指数资料整理及数据库建设”召开项目启动会暨开题论证会。

2017年4月《中国经济史研究》网络版国家社会学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栏目对本课题内容、研究计划、课题组成等进行了推介。

课题主持人王玉茹教授应华中师范大学邀请,于2017年12月3日在该校做专题学术报告:近代中国经济指数的整理与研究,为历史学院的师生介绍经济指数在经济史研究的应用。

2018年4月21日在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筹备举办了“历史和证据:清代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学术研讨会暨课题组第二次工作会议。邀请来自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和上海财大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同讨论了数据资料问题,对课题第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研究下一阶段课题的研究工作方案。新闻稿在2018年4月24日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新闻发布。

本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3篇工作论文已经被2018年7月29-8月3日在美国波士顿召开的第十八届世界经济史大会接受为会议论文,课题主持人王玉茹、课题组成员关永强、赵劲松将于8月3日上午在由本课题主持人王玉茹教授与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LSE)的邓钢教授联合主持的China’s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Real Data分组会上报告,对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地宣讲推介,同时寻求国际合作者的加盟。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本课题立项以来,总体上按照课题的研究计划顺利推进,基本完成了预期的研究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工作论文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子课题研究进度不一致,主要是第二子课题进度比较慢,本阶段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对已有物价指数资料的收集整理方面,目前对已公开的物价指数基本收集完成,但对这些资料的甄别分析与分类整理还不够充分,而且对原始数据资料的录入与分析工作投入还有很大不足,对农村物价指数与物价资料还需要进一步收集资料补充完善;资料的分析和工作论文还没有完成。

第二,各子课题都还留有一些分散的数据有待搜集整理。

根据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今后工作中的改进措施为:进一步加强各子课题之前的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研究力量的投入,各子课题协同推进,以保证课题按照总体计划进度完成。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一、论文:

孔威:《香港对内地转口贸易实际来源与去向研究(1931—1936)》,《中国经济史研究》2017年第6期。

近代中国内地对香港的进出口平均约占中国总进出口的30%,但由于缺乏进出口来源与去向的贸易数据,直到1932 年才有香港统计处编制的详细的货物贸易国别资料。本文主要基于近代海关总税务司编制的关册资料和进出口物价指数、物量指数,参考香港统计处贸易报表中有关香港对内地进出口的贸易统计,尝试分解香港对内地进出口的实际来源、去向,以期深化对中国实际外贸表现和香港在近代中国贸易体系中作用的认识。

本文指出,香港作为近代中国华南地区的第一大港,传统的食物转口贸易一直占其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香港,内地从泰国、越南、荷属东印度进口大量食物,向华南转运内地的食物和纤维制品。进入1930年代后,香港的对外贸易重心发生了向中国内地的进一步转移,英国的贸易地位不再占主导作用,新兴的日本、美国,尤其是德国的比重有所上升并大体保持在一定水平,其贸易地位没有达到他们在中国内地的水平。中国内地、东南亚地区成为香港的重要贸易对象。

二、专著:

陈昭等著:《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9.0简明操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本书按照模型和技术的顺序介绍了近几年前沿的计量模型的应用技巧和EViews 9.0软件操作方法,内容主要包括:OLS(普通最小二乘法)、逐步回归法、IV(工具变量法)、2SLS(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时间序列GMM估计、分位数回归(QR);时间序列的单位根、协整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时间序列的ARFIMA模型(分整自回归移动平均过程)、高频数据和低频数据的相互转换——频率转换;变量在滞后时间上的动态影响——VAR(SVAR)模型、VEC模型、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季节与节假日对数据影响的处理方法——季节调整;经济数据规律性分析方法——周期与滤波;处理数据复杂性异方差的广义自回归条件导方差——GARCH族模型;个别情况需要使用到的特殊建模方法——二元选择模型(Tobit、Probit和Logit)、非线性模型(逻辑斯蒂曲线);对模型结果的检验和判断——模型的诊断与检验(Chow预测和突变检验、RESET检验、CUSUM和平方的CUSUM检验、一步预测和N步预测检验、协整的EG检验、Mackinnon协整检验); Bai and Perron检验 (多重突变点的检验)和断点回归(RD);Heckman选择模型;马尔科夫转换模型;变量的交互作用与相互影响模型——联立方程模型的设定与估计;面板模型以及非平稳面板的建模方法和技巧——一般面板模型(固定效应、随机效应、SUR、PCSE、EGLS)、面板效应检验(拉格朗日乘子检验,包括五种方法:Breush-Pagan LM、Honda、King-Wu、Standardized Honda、Standardized King-Wu)、面板单位根检验、面板协整检验(Pedroni、Kao、Fisher)、动态面板GMM估计(FGLS-GMM和DIF-GMM)。

本书为经济指数的编制方法、数据处理等给出了理论和使用方法的指导。

阶段性成果

一、工作论文:

(1)Jinsong Zhao, Survival of Unstable Property Rights in Modern China: A Case Study of Young Brother Bank,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 2018,vol.,13(3)

Abstract

The banking industry of modern China experienced rapid growth during the free access era from 1916 to 1927. However, why private banks were prosperous remains unclear, particularly because most banks were government controlled and property rights were not protected. Using archived Young Brother Bank documents, we describ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nk from its foundation as a family firm through its reinvention from a partnership into a public corporation. We focus on organizational form choice and bank performance in this case study. We find that bankers in premodern China gained political connections by placing nonfamily members on the board of directors because this protected them from acquisitive local warlords. This was a precondition for continuing to operate family businesses under unstable political circumstances.

Key words: organizational form, family bank, modern China

JEL:N25, N80, G30

已经采用,即将刊出。

(2)王鑫、王玉茹(通讯作者):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技术效率——基于《中国工业调查报告》的研究

本文利用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调查数据,结合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了十六个工业部门的技术效率值。研究发现,近代工业的平均技术效率为0.526,离生产前沿面还有较大缺口。其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效率值略高于资本密集型产业。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甄别,我们发现,国有产权和租厂制度对行业的技术效率有负面作用,扩大企业规模对技术效率有积极贡献,而增加企业的机械化程度并不利于提升行业技术效率。

论文作为本课题研究的近代中国经济指数之一:工业生产指数探讨的阶段性成果,已经投稿《中国经济史研究》正在根据审稿意见修改。

(3)关永强、赵雪莹:国民政府时期主计处统计局研究

中国近代的政府统计始于清末宪政编查馆统计局,但直至北洋政府国务院统计局时期,仍未能形成全国统一的统计工作计划和标准,中央各部和各省的统计工作也各自为政,在机构设立上较为混乱。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采取超然主计制度,于1931年在国民政府下正式设立主计处(1948年划归行政院),以其所属的统计局作为办理全国统计事宜的最高组织,不仅制订各类统计法规、统一统计方法,而且负责中央各部院和各省统计处室机关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遴选、训练及任免,统筹管理全国统计工作制度和经费,基本形成了全国性的统计系统。本研究报告详细考察了主计处统计局的机构设置、历任主管官员、调查与报告、各类经济指数等统计资料的编制和呈送等工作制度,及其与中央各部院和各级政府统计处室机构之间的关系,进而对主计处统计局主持下的各项统计和调查工作进行了较全面地梳理。

(4) 经孝芳、王玉茹:近代中国外贸指数与编制方法考略

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趋势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是商品构成、价格变化、汇率、金银比价等等。本文对近代中国25个外贸指数的编制方法、目的等进行了详细的统计与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指数编制的原始资料除上海输出入外贸指数用调查的市价外,其余均用海关统计;代表规格品总值均占全部总值的60%以上,具有一定代表性;重要的基期有两种,一种是1913年,另一种是1926年;权数方面,除工商部编制的历年各国输出、输入货值指数无权数外,其余指数则依据一般指数加权原理——量指数以价权,价指数以量权;指数公式大多采用理想公式。总的来说,南开大学编制的近代贸易指数最多,编制公式较为先进,时长也是以南开大学编制的外贸指数最长。总的来看,选择何种指数研究经济问题要根据各类指数的经济意义、内容及的目等,来选择最适宜的外贸指数。

二、数据库

(1)子课题一,张玮、关永强:“近代河北物价指数资料数据库”。

本数据库主要搜集和录入两类资料:第一类是河北省34个县的零售物价及指数资料,目前已经基本录入完成,是数据库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第一期自1929年5月至1930年12月,包括31个样本县的四大类零售商品物价及指数——食物类(18-28种);服用类(4-11种);燃料类(3-7种);杂项类(3种以上),由河北省工商厅以《河北零售物价指数月报》的形式发布。第二期自1931年1月至1934年3月,该期增加3个县,同时扩大零售商品的取样,各县零售商品物价指数的品目,多在45项至60项之间,由河北省实业厅以《河北物价指数季刊》的形式发布。第二类为搜集到用于对照的现有指数资料,包括中央农业实验所在《农情报告》上公布的1912、1931-1936年《全国各县乡村物价指数表》,其中河北省包括小麦、棉花、高粱、大豆、小米、洋油、耕牛等七种商品的农民购入价,覆盖县份约126县;以及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编辑的《全国物价统计表》河北省(直隶)(1920年,1922年,1924-1927年)部分,主要用于后期研究中的对照参考。

(2)子课题二:董智勇等

部分完成工农业产品物价指数的搜集工作,完成包括城市批发物价指数、城市零售物价指数、农民所得物价指数和农民所付物价指数内容的工农产品物价指数数据库。

(3)子课题三:赵劲松等

初步完成部分重要城市的工资指数、部分年份产业工人和职业工人工资指数、部分代表性城市的工资指数、近代中国分省市生活费指数(期刊数据)资料的搜集工作,形成了包括:近代中国各重要城市工资指数、近代中国各重要市县工资指数、近代中国生活费指数资料总目录等内容的近代中国工资和生活费指数数据库。

(4)子课题四:陈昭等

初步完成外汇指数、货币发行指数、票据交换指数、证券指数、上海进出口指数、全国进出口指数、中国关内进出口指数、农业生产指数、工业生产指数资料的搜集,初步形成了金融、贸易、生产指数数据库。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按照本课题启动时拟定的研究工作进度计划为:第一阶段:2017年4月—2018年3月:各子课题把主要文献资料检索完成,并初步梳理出来,然后进行交流补充;第二阶段2018年4月—2019年9月的任务是对资料的质量、可用性进行评估。子课题间交流、补充;第三阶段:2019年10月—2020年7月:完成各子课题分报告,汇总给课题主持人,作为总报告的资料;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完成数据录入转给第五子课题做数据库。第四阶段:2020年8月—12月:汇总数据、子课题分报告,综合完成课题总研究报告,和数据库数据录入。

根据前一阶段的工作情况,各子课题基本完成第一阶段的研究任务,目前正处于第二阶段的工作,现将原计划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工作合并进行,即2018年8月——2020年6月,在对已经收集完毕的数据进行分析的同时,完成遗漏的数据的搜集整理工作。

子课题一,继续按照原定研究计划,推进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研究机构部分,将在2018年下半年赴南京农业大学调研,完成对现存其经济管理学院的卜凯调查统计表指数部分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

(2)中央政府统计机关部分,将在2018-2019年进一步完善已有研究报告,并以专题论文的形式在学术期刊上发表;

(3)地方政府统计机关部分,将于2018-2019年内在“近代河北物价指数资料数据库”的基础上完成对河北省近代统计机关运行情况的专题研究;

(4)最终在2020年完成一份关于近代中国经济指数时空分布总体情况的研究报告。

子课题二,下一阶段需要收集整理并且进一步电子化的数据资料主要有:

(1)在物价指数资料收集工程中,发现《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1833-1911)》和《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1949)》中很多期刊涉及了零散的物价数据,需要进一步甄别与整理分析,补充完善现有已经收集的数据;

(2)在农村物价调查数据方面,资料整理过程中发现农村物价数据虽然比较少,但仍有在相关统计资料中挖掘整理的空间。如民国时期全国、省市各类统计报告、年鉴;

(3)对东三省的物价指数资料的收集整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发现松江省政府编《东北统计汇编》、东北问题研究会编《东北袖珍统计》、沈阳市政府统计室编《沈阳市主要统计资料手册:第一号》、(伪)齐齐哈尔商工公会编《统计年报:康德五年度》、(伪)抚顺县公署总务科编《抚顺县统计汇刊:康德三年》、吉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吉林省概况统计:三十五年度》等。

子课题三,本阶段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已有指数资料的收集整理方面,目前对于已发表的工资和生活费用指数基本收集完成,但对于工资、生活费原始数据资料的分析整理工作尚投入不足。计划下一阶段的研究中,进一步收集原始工资和生活费数据,同时对工资、生活费资料进行整理甄别,与本课题物价子课题的资料结合,可尝试进行工资、生活指数编制方法的修订工作。同时,也可以对近代工业化过程中的人们的生活水平、工资结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下一阶段需要收集整理并且进一步电子化的数据资料主要有四个方面:

(1)很多城市记载有女工和童工的日工资数据,例如无锡、杭州、南京等;

(2)在近代开展的经济调查中,部分工业调查数据还尚待整理,课题组成员也发现了很多普通城市的工资统计数据,最全的数1930年-1933年所列9省29城市各业男女童工平均工资月工资统计;分省分行业的工资数据覆盖11省36市;

(3)在农村工资调查数据方面,资料整理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村工资数据比预想的丰富,有全国和很多县一级的工资数据有待整理和利用。例如,在全国数据方面,课题组成员收集到1937-1943年全国各省农工工资统计(有省级总平均日工资统计数据;分行业统计多见畜工工资);此外,个别省份的工资调查数据也比较全面,例如福建(1937-1942):县级农工日工资(包括长短工,28个县以上的数据);其中邵武县有非常详细的农工工资调查数据;河南省(1935-1937)也有长工、月工、日工人工资数据;四川省(1930-1943)也有丰富的重要县市工资数据。

(4)已经搜集到的工资数据都需要进一步的电子化工作,整理完成之后利用数据可进行具体议题的分析。

子课题四,在基本上完成的搜集到的金融指数、外贸指数和生产指数的录入工作的基础上完成:

(1)分别对外汇指数、货币发行指数、票据交换指数、证券指数进行梳理和分析形成金融指数数据库。

(2)分别对外地区和全国进出口指数进行梳理和分析形成贸易指数数据库。

(3)分别对农业生产指数、工业各行业的生产指数进行梳理和分析形成生产指数数据库。

(4)补充搜集遗漏的数据资料。完成子课题研究报告。

子课题五,汇总子课题二至子课题四的各类经济指数完成近代中国经济指数数据库的基本数据,完成数据库的基本构建;与数据库建设合作方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民国文献数据中心、数据库维护公司汉王科技,探讨数据库构建的相关问题。

课题总体工作:总课题在这一阶段将邀请曾经参与日本一桥大学承担的日本文部省重大项目亚洲历史统计工作的中国人民大学关权教授、延边大学权哲男教授就中国近代工业统计和日本对东北殖民的统计的有关问题,对课题组进行指导和交流。拟根据课题的进展,在2019年和2020年各召开一次课题专题研讨会,对课题研究进行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课题研究计划的第四阶段(2020年8月—12月)工作计划:

(1)在以上各子课题工作的基础上,汇总数据、子课题分报告,综合完成课题总研究报告。

(2)完成数据库构建和数据录入。

(3)完成计划中的工作论文的撰写和投稿工作。

(4)召开专家咨询会对课题内容进行讨论、修改,以保证提交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