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①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该项目自2016年12月启动以来基本上按照计划推进研究工作,总体来看,已取得良好的进展。项目首席专家梅雪芹教授在全面主抓各项工作的同时,针对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也即“环境史研究如何使历史学得到了创新”,着重从两大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思考。一方面,立足于环境史本身的思考;对此她明确提出,作为自觉的学术领域的环境史,兴起、发展或存在了半个多世纪,产生了无数的成果,贡献了一种颇具特色的历史研究和解释框架,即一元多维的历史框架(Historical Framework of A Fundamental Basis with Multi-dimension)。其中,“一元”指的是人类与自然的互动,认为人类与自然的互动贯穿于文明兴衰的全过程,是多元文明内在统一的基石,也是文明兴衰的根本力量。“多维”指的是环境史从自然和文化两大领域相互作用中切入研究的多种多样的主题;与以往各类历史研究领域相比,环境史研究的最为突出的创新在于“与自然的互动”,也可表述为“自然之问”。问什么、如何问?即是要紧扣环境史的开创者和领军人物之一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关于环境史的定义,来探寻自然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并研究过去的社会与非人类世界如何互动的大问题。
具体问题包括:1)过去人类在哪里与自然相遇?简言之,人类是在生产、生活和休闲娱乐中与自然相遇的;2)过去自然如何发挥作用?或者说如何认识自然的作用?简言之,自然是一种力量,对人类来说,这既表现为生产力也表现为破坏力。“尼罗河的赠礼”之类的表述体现了自然的生产力,“生态反弹”、“土地的盐碱化”和“更为高发的血吸虫病”折射了自然的破坏力;3)自然曾经历了怎样的命运?环境史著作所用的“自然之死”、“尘暴”和“毒岛”之类的短语表明了环境史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认知,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文明发展相伴而生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反映;4)人类社会如何在重塑自然的过程中重塑自身?对于这一问题,沃斯特在《帝国之河:水、干旱与美国西部的成长》第二章中通过总结历史上三种控水方式做出了清晰的论述,这三种控水方式分别是地方性生存模式(The Local Subsistence Mode)、农业国家模式(the Agrarian State Mode)和资本主义国家模式(the Capitalist State Mode),它们可作为思考和回答这一问题的范本。因此,若要“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们受沃斯特的启发而做出的回答是:从环境史的研究来看,自然一直处于与人类历史无休止的辩证关系之中,二者纠结于挑战—反应—再挑战的持续螺旋,无论自然还是人类,都从未赢得绝对的统治权威,双方始终在塑造与重塑彼此;而最精彩、生动的历史无法在帝王将相、战争和政治的编年史中寻得,则要到大自然的大书中去写作。
以上述思考为基础,梅雪芹教授将环境史研究的基本特色概括为“与自然共舞”(Dancing with Nature or Dances with Nature),并从六个方面阐释其内涵,即择自然为题、量自然之力、拜自然为师、以自然为镜、为自然代言以及返自然之魅。它们分别涉及环境史研究的主题、环境史对历史发展力量的认识、环境史研究的方法、环境史关于历史评价的思想、环境史研究的宗旨以及环境史研究的作用等问题。她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认识,已在《从关注“一条鱼”谈环境史的创新》(《史学月刊》2018年第3期)中得到了初步的呈现。
另一方面,结合世界近现代史、英帝国史和英国史所作的思考和研究。受沃斯特的《在西部的天空下:美国西部的自然与历史》一书中“超越农业神话”,探寻“新西部、真西部”诉求的启发,梅雪芹教授结合自己比较熟悉的世界近现代史、英帝国史和英国史等领域,对环境史研究之于它们的革新做出了思考和研究,已发表几篇文章,包括《“一沙一世界”——环境史与生态世界观刍议》、《世界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题的生态学思考》、《史学家的学术研究与现实关怀》等。这些文章重点论述了什么是生态世界观以及如何建构生态世界史等问题,同时涉及英帝国自然文化遗产、史学家的现实关怀等。这些思考和认识,将主要用于指导各子课题内容的选定和研究。
关于各子课题进展情况,下面将分别予以总结。
子课题“美国环境史及其对美国史学的创新”(以下称“美国卷子课题”)自立项以来,已按照最初规划逐步展开,所完成的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系统整理了美国近四十年来有关环境史的重要专著、论文集、会议论文、期刊论文等。将这些文献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爬梳、分析,梳理出了环境史在美国学界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每个阶段的特征,以1990年代为界将环境史研究划分为两个时期。
其次,在掌握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之上,精选出40本美国环境史的代表性著作(见⑤“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这些著作集中反映出环境史在美国的发展过程、研究特色、研究前沿;其中一些著作的理论性较强,具有开创性,能直接体现美国的史学特色。在精读上述著作的基础之上,总结出美国环境史研究在不同阶段的脉络和特色。
再次,确立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包括考查美国史学界如何从环境史的视角重新书写美国史,分析环境史与其它学科交叉的特征与成就,细分和归纳美国环境史研究的多元化主题。
最后,初步统计了环境史在美国的学科建设情况。具体落实到了大学、教授席位、研究项目等,以及学会、刊物、系列出版物以及研究生培养等。下一步的研究将对其中的代表性机构和学者进行访问和访谈,以掌握学界前沿动态。
子课题“环境史对德语国家及地区当代史学研究的影响与创新”(以下称“德语卷子课题”)自本项目开展以来,已按照最初规划逐步展开,所完成的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系统整理了德语学界(包括德国、奥地利、瑞士德语区)近三十年来围绕环境史所出版的专著、论文集以及所发表的会议论文和期刊论文等。将这些文献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爬梳、分析,梳理出了环境史在德语学界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每个阶段的特征,包括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从美国学界引入环境史的最初阶段,1990年代德语学界对环境史是否为独立学科的集中讨论阶段,21世纪以来环境史获得较为宽松的独立发展空间阶段。
其次,在掌握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之上,精选出20本德语学界环境史的代表性著作(见⑤“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这些著作集中反映出德语学界在环境史领域的发展过程、研究特色、研究前沿;其中一些著作的理论性和哲思性较强,在德语学界具有开创性,能直接体现德语学界的史学特色。在精读上述著作的基础之上,总结出德语学界环境史研究的几项突出特点:(1)注重对古代和中世纪史料的重新挖掘与整理;(2)重视对历史上自然灾害的研究;(3)认真检讨纳粹时期的环境政策;(4)反思科技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5)将地方史志的书写与区域环境史相结合等。
另外,该子课题组还从这20书目当中选出一本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准备译为中文以飨国内学界,即布鲁格迈尔的《自然的藩篱》(Brüggemeier, Franz-Josef, Schranken der Natur, Essen, 2014)。该子课题组已经与天津人民出版社、该书的原作者达成译书计划的三方共识,出版社正在购买版权,预计2018年内可以落实并着手翻译工作。
再次,确立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第一,整理德语学界环境史的学科史;第二,将德语学界亦全球史视野的环境史著作与英美学界的同类著作进行比较研究;第三,考查德语学界如何从环境史的视角重新书写断代史;第四,分析德语学界环境史与其它学科交叉的特征与成就;第五,对德语学界环境史研究主题的多元化进行细分和归纳。
最后,初步统计了德语学界环境史的学科分布情况。具体落实到了国家、大学、教授席位、独立研究所、研究项目等,以及学会、协会、系列出版物、研究生培养等。下一步的研究将对其中的代表性机构和学者进行访问和访谈,以此掌握德语学界环境史的前沿动态。
子课题“英国环境史及其对英国史学的创新”(以下称“英国卷子课题”)明确了研究对象,即“英国环境史学共同体的史家及其著述”,适应了欧洲环境史学家的国籍和工作地点多元化的特点;确定了人员分工,贾珺负责子课题的全局,以及环境运动及环境政策史、环境思想史、环境通史的研究,毛利霞负责工业-城市-污染环境史的研究,严玉芳负责农业-林业-农村环境史的研究,费晟、乔瑜、吴羚靖负责英帝国环境史的研究;该课题组成员正在进一步搜集整理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初步整理出《英国环境史代表作二十种》(见⑤“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并已开始翻译《一万年以来的英国环境史》。
子课题“日本环境史及其对日本史学的创新”(以下称“日本卷子课题”)自本立项以来,按照申请之初的规划与设想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并逐步开展相关研究。目前按照规划初步完成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初步整理了日本近年来的环境史学科以及环境社会学、环境经济学中涉及环境历史研究的专著、期刊论文等。将这些文献按照相关主题进行归纳和分析,梳理出了环境史在日本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其中重点关注了环境史与公害史、灾害史之间的转换,以及东日本大地震之后日本学界对环境史学科发展的议论与反思。
其次,在对这些学科的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之上,精选出了17本日本环境史研究中颇具代表性的著作(见⑤“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这些著作集中反映出日本学界对环境史研究的尝试、研究特色、研究前沿;其中一部分研究成果的理论性和思辨性较强,具有东方哲学思想与史学研究的特色,值得我国环境史学界重视。在精读上述著作的基础之上,总结出日本环境史研究的几项突出特点:(1)灾害史在日本环境史研究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2)日本在历史学研究领域所擅长的一些概念、理论将可能被创新性地用于环境史研究;(3)重视与灾害相关的资料收集与建设,开拓了环境史研究的新领域;(4)地方区域史与环境史的结合,为日本环境史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脉与社会基础。
另外,日本卷子课题组还选了一本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准备译为中文以飨国内学界,即宫本宪一、淡路刚久的《日本公害、环境研究的开拓者》(『公害?環境研究のバイオニアたち』,岩波书店2014年版)。该子课题组负责人已与该书作者达成译书计划,现在该书的翻译工作已开始着手,预计2019年内可以落实版权并顺利出版。
再次,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第一,继续整理日本环境史的学科史;第二,将日本环境史学科与其他环境学科的发展进行比较研究,并分析日本环境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及相互影响;第三,将多元化的日本环境史研究主题进行归类和区分。
最后,已着手准备2019年赴日采访前的基础工作,初步统计日本环境史的学科分布情况。并重点和日方的课题参与者共同商量出一个采访方案,计划针对日本环境社会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文学、环境法学等学科具有代表性的专家与学者进行深入沟通与交流,以期获得日本环境史研究的前沿动态。
② 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
1、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本项目研究所需的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在项目申报时即已开始,项目正式启动以来,又着重从三个方面开展了这项工作,具体如下:
1)受商务印书馆的委托,搜集整理了2017年国内外环境史研究成果,采集了277条书目文献信息,撰写了“环境史研究2017年报告?分析综述”;
2)在补充、完善环境史文献资料信息的基础上,精选出97部最能反映有关国家和地区环境史研究特色及其创新的著作(见⑤“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让课题组成员精读,并在课题组内部讨论和交流;
3)整合课题组内外力量,开始了环境史学科发展史数据库建设工作。
具体就各子课题而言,美国卷子课题组全面搜集和系统整理了美国学者的环境史著作,已获得大部分目标文献的印刷版或电子版。同时,也对国内有关美国环境史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分析。德语卷子课题组同样也全面搜集和系统整理了在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地以德语出版的环境史著作,同时也不忽视上述地区的英文著作。目前的资料整理颇具规模,已经获得大部分目标文献的印刷版或者电子版。同时,该子课题也对汉语学界有关德语区环境史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该子课题组撰写了1篇研究综述、1篇报告和1篇论文。
英国卷子课题组对英国环境史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研究基础,通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发现有三个问题需要重视。一是通过梳理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的英国环境史著述,发现以往研究仍有漏掉关键学者和成果,需要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给与重视;二是近十年的最新研究成果呈现数量少、视角多的特点,分析其成因和影响是一项必须做好的工作;三是英国学者在工业环境史、军事环境史等方面的研究与美国学者相比有自身鲜明的特点,需要进行一定的比较研究。日本卷子课题组重点关注日本历史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明、环境思想、环境法等学科领域的相关环境史研究著作,并与这些领域的日本专家一同探讨日本环境史的发展与未来。目前已经收集、整理了较为可观的资料与研究成果,可以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具体的研究探讨。该子课题组已着手对日本环境史的发展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并展开具体的科研工作,已形成了研究报告1篇,研究论文2篇。
2、学术会议
迄今,该项目已按预定计划召开了两次学术会议。
1)2017年6月16日,在清华大学甲所会议室召开的项目开题会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和日本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辽宁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3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就环境史研究的意义、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以及本项目研究内容等方面展开了讨论、交流。
清华大学历史系刘北成教授致欢迎辞。刘教授在致辞中提出,环境史学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知识,它更是一种生态智慧和伦理责任,他期待这个项目能在原有的环境史研究基础上有所创新,发现新的知识增长点,也希望项目成员能够在其中最大程度地激发自身的创作热情,彰显各自的学术风格。
随后,会议进入上午场的特邀专家发言环节。环境史领军人物、美国著名环境史学者、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唐纳德?沃斯特以“环境史对传统历史学的突破和挑战”为主题率先发言。沃斯特教授从五个方面论述环境史为传统史学带来的革命性改变。接着,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王利华教授的发言主要陈述了中国环境史研究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日后的发展方向。然后,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徐再荣研究员发言。他认为,本项目属于环境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研究,是对环境史理论、方法的再考察,他期待该研究能够站在中国学者的角度重新考察环境史学发展过程,使研究更加富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专家发言过后,项目首席专家清华大学历史系梅雪芹教授汇报项目基本情况及未来安排。梅教授从研究对象、研究团队、研究意义及预期成果四个方面展开汇报。随后各子项目的负责人——中国社科院高国荣研究员,清华大学张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贾珺副教授和清华大学陈祥博士依次介绍了“美国环境史及其对美国史学的创新”、“德语学界环境史及其对德语地区史学的创新”、“英国环境史及其对英国史学的创新”以及“日本环境史及其对日本史学的创新”等子项目的基本情况。
当日下午,北京大学包茂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李志英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张秋升教授分别进行主题发言。包茂红教授从“史料遴选”、“选题丰富”、“视角拓展”和“新历史形态树立”四个方面,概括了环境史对历史学的创新。李志英教授在发言中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环境史研究的期许,如环境史的研究时空范围,如何从传统史学的环境问题研究之中汲取营养,与传统史学展开对话。张秋升教授从史学理论角度解读了“环境史对历史学的创新”。
下午三点左右,会议进入论题讨论环节。与会代表就研究者应如何对环境史学著作进行分门别类、如何进一步构建具体的研究框架、如何去粗取精地借鉴西方环境史研究成果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讨论、交流。最后,梅雪芹教授总结发言。她希望大家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到环境史项目研究工作和环境史事业发展之中。
开题会议之后,项目首席专家、各子课题负责人以及骨干成员积极开展研究,撰写并发表了多篇论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2018年6月21—23日,在清华大学丙所会议室召开了第二次学术讨论会
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与自然共舞——论环境史的创新”,共有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他们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和日本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历史研究》杂志社、《世界历史》杂志社等出版发行机构。此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部分研究生参加。大家齐聚一堂,交流、分享了国内外环境史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认识,了解了该项目研究的进展情况和阶段性成果。
21日上午9时研讨会正式开始,清华大学历史系侯旭东教授致欢迎辞。侯教授认为,环境史不仅能为历史学研究注入新鲜血液,更能为当代中国社会进步与国家繁荣提供镜鉴。紧接着,中国人民大学海外高层次文教专家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李根蟠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海外高层次文教专家、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海洋环境史家普尔?霍姆(Poul Holm)教授依次做了主旨发言。沃斯特围绕“与自然共舞”这一主题,引入“协同进化”(Co-Evolution)概念来阐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认为二者协同进化的过程并不总是和谐动听的旋律,也有竞争和冲突等不和谐的插曲。李根蟠认为,用环境史的视野研究传统问题,可以不断发现新的问题、激发新的思考,从纵向和横向拓宽研究者的眼界;其中,将环境史的视角纳入农业史研究就是一个有力例证。霍姆的演讲主题为“数字人文与环境史学”。他依据大量的历史数据,运用深度制图(Deep Map)方法,向与会者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了其团队的研究成果,也即通过可视化的多维地图,展现北大西洋生态与渔业的时空变幻。
在21日下午的嘉宾发言环节,与会学者就会议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南开大学的王利华教授认为,中国环境史研究者需要将“与自然共舞”内化为理论目标和现实实践,不仅要学习沃斯特、霍姆等学者的思维路数和研究框架,更要在学习中时刻关爱生命共同体,关注现实环境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志英教授结合自身的学术及生活经验,指出人性与自然景观密切关联,环境史研究者需要挖掘蕴含在环境变化中更为根本的人性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的夏明方教授指出,环境史学者应当走出历史学学术圈,更广泛地涉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构建生态史学特有的理论框架。《历史研究》副主编舒建军研究员从学科建制的角度探讨了环境史与史学创新的关系。他认为,环境史研究一方面是历史学分科细化、专门化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是社会科学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山大学的费晟副教授认为,环境史学者一方面需要跨越国别之界,用全球史的视野来研究环境史,另一方面需要跨越环境史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边界,实现跨学科研究;唯有如此,才能营造出生机盎然的学术氛围,实现环境史的创新。
作为项目首席专家,梅雪芹教授也在21日下午汇报了项目研究工作进展以及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交流了自己对环境史创新的总体思考,认为环境史兴起、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产生了大量的成果,贡献了一体多元的历史研究和解释框架,其中最为突出的创新即是对如何与自然互动的认识,这可以借用侯深的概括而表述为“自然之问”。她还结合英国史、英帝国史以及世界近现代史研究,谈及环境史对历史学的创新问题。
22日,美国卷、德国卷、日本卷和英国卷四个子课题依次展开交流、讨论。美国卷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的高国荣研究员认为,首先要梳理美国环境史的主要发展脉络,然后从新领域、新视野、新诉求、新方法四个维度来阐释环境史学对历史学的创新之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的徐再荣研究员指出,集体研究工作需统一写作思路和框架;他还认为环境史的创新性需要在史学史的发展演进中加以界定。南开大学的付成双教授强调,各分卷需合理统筹,避免出现重复现象。他还建议对环境史研究的贡献和不足进行补充,对环境史学的功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中国人民大学的侯深副教授从“拓展物种”、“重构时间”、“重识地点”、“反思文明”、“跨学科研究”及“发掘新史料”等方面认识环境史的创新性。她主张采取编年体的叙述体例,以主要环境史研究机构和环境史学家为对象,编写美国卷内容。
清华大学历史系的张弢副教授负责德国卷的撰写工作,在这会议上他提交了研究报告《德语学界对环境史的创新》,反映了德语卷子课题组的工作进度。他从德语学界影响深远的环境史论著入手,归纳其具有的四个研究特色:重视上古、中古史料的挖掘,突出自然灾害和地方史的研究,强调与国史相结合的批判,反思科技强国等。他认为,德国环境史的全球史视角、断代史叙述、学科交叉与学者的多元化等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的王超博士简要归纳了德国环境史学史的发展历程,指出从经济史、政治史的角度思考环境问题,从环境史的视野思考政治、经济问题,是一种可行的双向研究策略。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的陈祥博士作为日本卷的负责人,介绍了日本环境史研究的一些重要著作,以及东日本大地震以来日本历史学研究会环境史转向的基本特征,并总结了日本环境史的发展特点:灾害史在日本环境史中占据重要地位,重视资料的搜集与系统建设,强调地方区域史与环境史的结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贾珺副教授作为英国卷的负责人,以英国军事景观史为例,详细探讨了环境史在研究对象、研究框架、研究内容等方面的特征。他认为,把环境史与传统史学、其他相关学科进行对比,便可发现环境史的创新之处。河南科技大学的毛利霞副教授认为,研究者需要通过梳理主要环境史学成果,来总结英国环境史的发展特点;在关注工业城市污染问题时,要扭转以往过度关注大城市的研究偏向,更多地探讨沿海区域的环境问题。
在自由发言环节,与会的其他中、青年学者和环保人士也就会议主题交流了心得。河北师范大学的刘向阳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耿晓明博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李期耀博士、北京零废弃联盟的毛达博士、首都师范大学的乔瑜博士、天津师范大学的曹牧博士、长春师范大学的高科博士、云南大学的施雱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曹志红博士、清华大学的房小捷博士、陈林博博士及博士研究生吴羚靖等,就环境史的公共传播效应、环境史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GIS关系型数据库等数字人文技术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最后,梅雪芹教授作了总结性发言。她将本次会议的主题“与自然共舞”的核心意涵阐释为:“择自然为题,拜自然为师,量自然之力,以自然为镜,为自然代言,返自然之魅”。以此为基础,她强调研究者需要从历史学科自身也即史学史的发展脉络和历史学科之外的社会现实角度,审视环境史对史学的创新。她还特别对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工作表示衷心的赞赏和感谢。她强调课题研究开展过程中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撰述原则,勉励课题组成员“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并希望课题团队成员要保持积极的心态,踊跃交流,争取按时按质完成课题预定的任务。
通过这两次学术会议,本项目组进一步集体讨论了项目研究的问题,集思广益,统一认识,就如何修订写作提纲,明确研究和撰写的重点达成共识,为下一阶段的工作以及项目研究的完成提供了保障。
3、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
在本项目申请期间及其研究工作正式启动以来,首席专家、子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其他成员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以下按时间先后分述之。
2016年9月23-25日,梅雪芹在西北师范大学参加了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年会,提交了《“近代历史与当前的世界”——以英帝国的自然遗产为中心的思考》一文,已收入杨鹏飞 和李积顺主编的《近代历史与当今世界——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文集》(兰州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2016年10月29-30日,张弢参加了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年会,提交了研究综述《国内学界针对德国环境史的研究现状与问题》,作为会议论文宣读、讨论。与会专家与同仁均认为,关于德语学界环境史的研究填补了国内学界的空白,对增进国内学界对德国史学界现状的了解非常重要。
2017年5月25—26日,梅雪芹、高国荣、侯深在中国人民大学参加了“天问:变动中的环境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2017年5月27日,高国荣参加了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中心主办的“生态、边疆和文明工作坊”;2017年9月22—24日,高国荣在南京农业大学参加了“中国草学会农业伦理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农业伦理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2017年9月,梅雪芹、贾珺、毛利霞在郑州大学参加了世界近代史学会年会;2017年12月,梅雪芹、贾珺、毛利霞在中国人民大学参加了中国英国史学会年会;2018年3月,侯深赴美国参加了美国环境史年会;2018年6月8日—11日,高国荣、侯深、付成双、刘向阳在上海师范大学参加“穿越全球变局:不确定性年代与变化中的美国史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17届年会;2018年6月15日,梅雪芹、高国荣、侯深、付成双在中国人民大学参加“奔腾的思想之河:唐纳德?沃斯特赠书仪式暨《帝国之河》学术研讨会”。
此外,2017—2018年,课题组成员多人次出访国外,访问过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波士顿大学及德国慕尼黑大学蕾切尔?卡逊中心。
③ 成果宣传推介情况(成果发布会、《工作简报》报送情况、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等);
本项目取得了不少阶段性成果,不过暂时并未作宣传推介工作。
④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课题研究启动之后,发现原来设计的提纲有些宽泛,需要有所调整。依照重大课题立项通知书第3条中提出的“体现有限目标,突出研究重点”原则,我们将对总论以及各子课题的内容作适当的调整,重新拟定总论卷和子课题各卷的写作提纲。
重新拟定的总论卷的书名为《与自然共舞——论环境史创新》。其中,“导论”部分将对环境史兴起、发展的基本历程加以梳理,并从新的历史知识体系以及新的历史观念两大方面总结环境史研究的突出贡献。正文也即主体部分有六章,计划重点阅读50—60部左右的环境史著作,在此基础上,具体从六个方面加以总结,它们也是总论卷正文六章的题目:第一章择自然为题;第二章量自然之力;第三章拜自然为师;第四章以自然为镜;第五章为自然代言;第六章返自然之魅。“结论”部分将思考和讨论环境史发展的方向,并论述环境史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各子课题负责人对其负责的研究工作认真思考,精心准备,因而对于各自负责的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具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具体来说,美国卷子课题负责人认识到,该子课题的研究内容涉及环境史在美国的发展及其创新,既要了解环境史的发展,也要了解美国史学的发展,并以此为基础对环境史的创新进行评判,这一课题本身就有很高的难度。此外,美国环境史学界知名学者众多,需要与他们展开直接的交流乃至对话,深入了解学科发展的情况及其创新。针对这两点,该子课题组计划在未来两年当中争取合适的时间、机会与资助,到美国进行访问,一则搜集未尽资料,二则访问代表性的机构与学者。
德语卷子课题负责人认识到,德语卷子课题的研究内容由于涉及到德语学界环境史的学科发展史,而1980-1990年代所发表文献的电子化程度较低,尚有未及时搜集到的文献待补充。此外,德语学界第一代环境史学人大多还活跃在学术界,需要与他们展开直接的交流乃至对话,深入了解学科发展的背景。针对这两点,德语卷子课题组计划在未来两年当中争取合适的时间、机会与资助,由成员亲赴欧洲,一则搜集未尽资料,二则访问代表性的机构与学者。
英国卷子课题负责人认识到,代表性的领域、各领域的代表学者、尤其是本身对于理论问题有探讨的学者,需要重要关注;研究中要处理好“树木”与“森林”的关系:既注重整体特点和规律,也突出个体特色和贡献,力求全面和深入地展现英国环境史的研究状况。日本卷子课题负责人认识到,由于日本环境史发展的特殊情况,在1960-1990年代的出版或发表的公害史、灾害史、文明史等成果大都没能实现电子化,对这些资料和成果的收集较为困难,下一步工作将加大力度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此外,日本环境史研究得到了相关学科的参与及支持,这些学科对环境史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今后这些学科对推动环境史的发展有哪些可能,有赖于与日本各学科的学人展开交流。针对这两点,该子课题成员在未来两年当中将争取合适的时间赴日实施调研。
目前看来,本项目在全面推进研究工作的过程中,各子课题研究进度和成效不一,德国和日本卷子课题还需充实研究力量。
⑤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精选环境史著作97本部,按子课题排序,具体如下:
美国环境史代表性书目40本
(以作者姓氏为序、同一作者按年份升序排列)
入选标准:
反映美国环境史领域的发展过程、研究特色、研究前沿;
理论性较强的著作;通史著作;具有开创性、体现美国特点的著作。
Andrew, Thomas, Killing for Coal: America’s Deadlist Labor War,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安德鲁:《为煤而战:美国最惨烈的劳工战争》)
Cronon, William. Changes in the Land: Indians, Colonists, and the Ecology of New England.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83.(威廉姆?克罗农:《土地的变迁:新英格兰的印第安人、殖民者和生态》)
Cronon, William. Natures Metropolis: Chicago and the Great West. W.W. Norton and Co.
1992. (克罗农:《自然的大都市:芝加哥与大西部》)
Cronon, William. Uncommon Ground: Rethinking the Human Place in Nature. W.W.
Norton and Co., 1996. (威廉姆?克罗农:《各抒己见:重新思考人在自然中的位置》)
Crosby, Alfred. The Columbian Exchange: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equences of 1492.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1972.(克罗斯比:《哥伦布的交换:1492年的生物与文化后果》)
Crosby, Alfred.. Ecological Imperialism: The Biological Expansion of Europe, 900-190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克罗斯比:《生态帝国主义:欧洲的生态扩张》)
Fiege, Mark. The Republic of Nature: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2. (菲格:《自然的共和国:美国环境史》)
Gottlieb, Robert, Forcing the Spr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merican Environmental
Movement, Washington, D. C.: Island Press, 1993.(戈特利布: 《呼唤春天:美国环保运
动的演变》)
Hays, Samuel. Explorations in Environmental History,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1998.(塞缪
尔?海斯:《环境史探索文集》)
Hurley, Andrew. Environmental Inequalities: Class, Race, and Industrial Pollution in Gary, Indiana, 1945-1980.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95.(赫尔利:《环境不公:印第安纳
州加里的阶级、种族及美国工业污染》)
Isenberg, Andrew C.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艾森伯格:《牛津环境史指南》)
Jacoby, Karl. Crimes Against Nature: Squatters, Poachers, Thieves, and the Hidden History of American Conserv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雅各比:《破坏自然的罪行:擅自占地者、偷猎者、盗窃者及美国资源保护秘史》)
Langston, Nancy. Forest Dreams, Forest Nightmares: The Paradox of Old Growth in the Inland
West.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5. (兰斯顿:《森林的梦想与梦魇》)
Marks, Robert B. The Origins of the Modern World: A Global and Ecological Narrative from the Fifteenth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nd ed. Lanham: Rowman and Littlefield, 2002.(马立博:《现代世界的起源》)
McNeill, J.R. Something New Under the Sun: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orld. New York: W.W. Norton and Company, 2000. (约翰?麦克尼尔:《阳光下的新鲜事:20世纪环境史》》)
McNeill, J.R. Mosquito Empires: Ecology and War in the Greater Caribbean, 1620-1914.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约翰?麦克尼尔:《蚊虫帝国:大加勒比地区的生态与战争》)
McNeill, William H. Plagues and Peoples. New York: Anchor Books, 1977.(威廉?麦克尼尔:《瘟疫与人》)
Melosi, Martin. The Sanitary City: Urban Infrastructure in America from Colonial Times to the Present.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0. (马丁?梅洛西:《卫生城市》)
Merchant, Carolyn. Ecological Revolutions: Nature, Gender, and Science, in New England.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89.(麦茜特:《生态革命:新英格兰地区的自然、
性别与科学》)
Merchant, Carolyn. (ed.) The Columbia Guide to Americ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2. (麦茜特:《哥伦比亚指南:美国环境史》
Nash, Roderick Frazier. Wilderness and the American Mind.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7.(纳什:《荒野与美国思想》)
Opie, John. Ogallala: Water for a Dry Land.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2000.(约翰?奥佩:《奥格拉拉含水层》)
Opie, John. Nature’s Nation: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1998. (奥佩:《自然的国度:美国环境史》)
Petulla, Joseph M. Americ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Columbus: Merrill Pub. Co., 1988.(佩图拉:
《美国环境史》)
Richards, John F. The Unending Frontier: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the Early Modern Worl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6. (约翰?理查德:《没有尽头的边疆:近代世界环境史》)
Rome Adam. The Bulldozer in the Countryside: Suburban Sprawl and the Rise of American Environmentalis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亚当?罗姆:《乡村的推土机:郊区扩张与美国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
Rusell, Edmund. Evolutionary History: Uniting History and Biology to Understand Life on Eart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拉塞尔:《进化史学》)
Sackman, Douglas Cazaux, ed. A Companion to Americ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2010. (萨克曼:《美国环境史研究指南》)
Soluri, John. Banana Cultures: Agriculture,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Honduras and the United States.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2005. (约翰?索卢瑞:《香蕉文化:洪都拉斯和美国的农业、消费和环境变化》)
Steinberg, Ted, Down to Earth: Nature’s Role in American Hist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斯坦伯格:《深入土地:自然在美国历史中的作用》
Tarr, Joel. The Search for the Ultimate Sink: Urban Pollutio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University of Akron Press, 1996.(塔尔:《寻找垃圾的最终去向:历史视野中的城市污染》)
Tucker, Richard P. Insatiable Appetite: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cological Destruction of the Tropical Worl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 (理查德?塔克:《欲壑难填:美国与热带地区的生态破坏》)
White, Richard. The Organic Machine.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95. (怀特:《有机的机器》)
White, Richard. The Roots of Dependency: Subsistence, Environment, and Social Change among the Choctaws, Pawnees, and Navajos (1980) (怀特:《依附的根源:乔克托部族的生计、环境与社会变迁》)
Worster, Donald. Dust Bowl: The Southern Plains in the 1930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沃斯特:《尘暴:19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
_______. Rivers of Empire: Water, Aridity, and the Growth of the American Wes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沃斯特:《帝国之河:水、干旱和美国西部的成长》)
_______. The Wealth of Nature: Environmental History and the Ecological Imagin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沃斯特:《自然的财富:环境史和生态想像》)
_______. Nature’s Economy: A History of Ecological Idea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
德语区环境史代表性书目20本
(以作者姓氏为序、同一作者按年份降序排列)
入选标准:
反映德国史学界在环境史领域的发展过程、研究特色、研究前沿;
理论性较强的著作;在德语学界具有开创性;体现德国史学特点的著作。
Behringer, Wolfgang: Kulturgeschichte des Klimas: Von der Eiszeit bis zur globalen
Erw?rmung. München 2008.
贝林格:《气候的文化史:从冰河时代到全球变暖》。作者从公元前四万年一直写
到20世纪末,将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与变化尽收眼底。作者是当代德国文化史领域的著名学者,其《巫师与猎巫》一书刚被译为中文版。
Brüggemeier, Franz-Josef: Tschernobyl, 26. April 1986. Die ?kologische Herausforderung. München 1998.
布鲁格迈尔:《切尔诺贝利,1986年4月26日——生态的挑战》。作者以1986年前苏联乌克兰的核泄漏时间为起点,回溯了自19世纪高度工业化以来,与能源相关的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双刃剑作用。
Brüggemeier, Franz-Josef et al. (ed.): How Green Were the Nazis? Ohio University Press 2005.
布鲁格迈尔 等(编):《环保的纳粹?》。九位学者批评性地讨论了纳粹德国时期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和政策,特别是分析了纳粹政治中针对环境所采用的特殊话语。
Brüggemeier, Franz-Josef: Schranken der Natur – Umwelt. Gesellschaft. Experiment 1750 bis heute. Essen 2014.
布鲁格迈尔:《自然的藩篱——1750年至今的环境、社会与尝试》。作者系统梳理了1750年至今德国的环境变迁与德国人所做出的反应。计划译为中文版(天津人民出版社)。
Düselder, Heike et al. (hg.): Umweltgeschichte – Forschung und Vermittlung in Universit?t, Museum und Schule. K?ln 2014.
杜瑟尔达 等(编):《大学、博物馆、学校中的环境史研究与传播》。环境史与公共史学的结合。
Groh, Dieter et al. (hg.): Naturkatastrophen: Beitr?ge zu ihrer Deutung, Wahrnehmung und Darstellung in Text und Bild von der Antike bis ins 20. Jahrhundert. Tübingen 2003.
戈罗 等(编):《自然灾害:从古代到二十世纪》。欧洲范围内的自然灾害史。
Herrmann, Bernd & Sieglerschmidt, J?rn (hg.): Umweltgeschichte und Kausalit?t. Entwurf einer Methodenlehre. Wiesbaden 2018.
赫尔曼 等(编):《环境史与因果性:方法论提纲》。对环境史的哲学思考。
Herrmann, Bernd & Sieglerschmidt, J?rn (hg.): Umweltgeschichte in Beispielen. Wiesbaden 2017.
赫尔曼 等(编):《环境史实例》。从环境史角度解释一些生态概念,例如景观等。
Herrmann, Bernd: Umweltgeschichte. Berlin 2016.
赫尔曼:《环境史》。作者是哥廷根大学教授,也是当代德国环境史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以导论的方式全面概述了环境史作为新兴学科的总体状况。
Herrmann, Bernd (hg.): Sind Umweltkrisen Krisen der Natur oder der Kultur? G?ttingen 2015.
赫尔曼(编):《环境危机是自然危机还是文化危机?》。从文化史的视角反思自然灾害。
Huff, Tobias: Natur und Industrie im Sozialismus: eine Umweltgeschichte der DDR. G?ttingen 2015.
胡夫:《社会主义的自然与工业》。至今为止唯一一部东德环境史的著作。
Janku, Andrea et al. (ed.): Historical disasters in context: science, religion, and politics. Routledge 2012.
扬库 等(编):《历史情境中的灾难》。德国学者主编的比较研究视角的东西与古今。
K?ster, Roman: Hausmüll – Abfall und Gesellschaft in Westdeutschland 1945–1990. G?ttingen 2017.
科斯特尔:《生活垃圾——1945至1990年间西德的垃圾与社会》。从垃圾的视角解读消费社会在西德的崛起。
Krüger, Tobias: Die Entdeckung der Eiszeiten: Internationale Rezeption und Konsequenzen für das Verst?ndnis der Klimageschichte. Basel 2008.
克鲁格:《发现冰期》。对近代小冰期的系统研究,通过对世界各个地区的比较,讨论小冰期概念。
Mersch, Margit (hg.): Mensch – Natur – Wechselwirkungen in der Vormoderne: Beitr?ge zur mittelalterlichen und frühneuzeitlichen Umweltgeschichte. G?ttingen 2016.
梅尔施(编):《前现代时期的人、自然与相互影响:中世纪与近代早期的环境史》。书中集中了12位学者对中世纪环境史的考查,研究范围不限于德国而是扩展至西欧。
Pfister, Christian (hg.): Am Tag danach: Zur Bew?ltigung von Naturkatastrophen in der Schweiz, 1500-2000. Bern 2002.
普芬斯特(编):《近代瑞士与自然灾害的抗争》。反映瑞士德语区学者的研究。
Sieferle, Rolf Peter: Das Ende der Fl?che: Zum gesellschaftlichen Stoffwechsel der Industrialisierung. K?ln 2006.
希弗尔勒:《占领地表》。1800至2000年欧洲的工业化对土地、农业和环境的影响研究。
Sonnabend, Holger: Naturkatastrophen in der Antike: Wahrnehmung – Deutung – Management. Stuttgart 1999.
宗阿本德:《古代的自然灾害》。古希腊、古罗马自然史的实证研究。
Thommen, Lukas: Umweltgeschichte in der Antike. München 2009.
托门:《古代环境史》。系统梳理了古希腊、古罗马传世文献中的环境史素材。
Winiwarter, Verena & Martin Knoll: Umweltgeschichte. Eine Einführung. Stuttgart 2007.
薇尼瓦尔特:《环境史导论》。作者是奥地利学者,该书是德语区第一部将环境史视作成熟学科并做系统梳理的著作,常被用作大学教材。
英国环境史代表书目20种
(以作者姓氏为序、同一作者按年份降序排列)
Bate, Jonathan, Romantic Ecology: Wordsworth and the Environmental Traditi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1.
乔纳森?贝特:《浪漫主义生态学:华兹华斯和环境传统》,分析了浪漫主义诗人的环境观念,提出了浪漫主义生态诗学的概念。
Bowerbank, Sylvia Lorraine, Speaking for Nature: Women and Ecologies of Early Modern England,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4.
西尔维亚洛林?鲍厄班克:《为自然而呼:近代早期英格兰的女性与生态》,对近代早期英国女性作家生态思想的贡献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究。
Brimblecombe, Peter, The Big Smoke: a History of Air Pollution in London since Medieval Times, London: Methuen 1987.
彼得?布林布尔库姆:《大雾霾:中世纪以来的伦敦空气污染史》,英国城市大气污染史的里程碑之作。已有中文版。
Clapp, B. W.,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Britain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London: Longman, 1994.布雷恩?威廉?克拉普:《工业革命以来的英国环境史》,已有中文版。
Coates, Peter, Salmon, London: Reaktion Books, 2006.
彼得?考茨:《鲑鱼》,讲述了鲑鱼的进化、生态和文化的历史。
Evans, David, A History of Nature Conservation in Britain, New York: Routledge, 1997.
大卫?伊文斯:《英国自然保育史》,关于英国环保运动的代表作。
Luckin, Bill, Pollution and Control: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Thames in the 19th Century, Hilger, 1986.
比尔?勒金:《污染与控制:19世纪泰晤士河社会史》,从多个学科、多个视角审视泰晤士河污染与控制的历史。这本书尽管不是完美无缺,但其作者使我们知道,相当多的城市史、社会史、卫生管理史、科学史、医学史著作的视野失于狭隘。
Mosley, Stephen, The Chimney of the World: a History of Smoke Pollution in Victorian and Edwardian Manchester, Cambridge: White Horse Press, 2001.
斯蒂芬?莫斯利:《世界的烟囱:维多利亚时代和爱德华时代曼彻斯特的烟雾污染史》,关于英国城市大气污染史的另一部力作。
Pearson, Chris, Mobilizing Nature: the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War and Militarization in Modern France,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12.
克里斯?皮尔森:《动员自然:现代法国战争与军事化的环境史》,英国学者对军事化景观的研究。
Porter, Dale, The Thames Embankment: Environment, Technology and Society in Victorian London, University of Akron Press, 1998.
戴尔?波特:《泰晤士河的堤岸: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的环境、科技与社会》,以科技为纽带审视人类社会与环境之关系的力作。
Rackham, Oliver, Trees and Woodland in the British Landscape: The Complete History of Britain’s Trees, Woods, and Hedgerows, New York: Phoenix Press, 2001.
奥利弗?拉克姆:《英国景观中的树与林:英国树木、森林与灌木篱墙全史》,将历史档案与林地生态学结合起来,认为文化通过对树木和森林的管理等方式创造景观,从而将景观与创造景观的文化联系起来。
Sheail, John,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Twentieth-Century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2002.
约翰?希尔:《20世纪英国环境史》,核心内容是环保政策的制定与效力,明确反对激进的环保和改革措施。
Simmons, I. G.,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Great Britain: From 10,000 Years Ago to the Present,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1.
伊恩?西蒙斯:《一万年以来的英国环境史》,是对人类引起的英国环境变化的历史叙事。正在翻译中。
Smout, T. C., People and Woods in Scotland: A History,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3
斯莫特:《苏格兰人与树的历史》,讲述了1万多年来,苏格兰的树木(trees)、疏林(woodland)和密林(forest)与生活在那里、利用它们的人类之间的历史。
Smout, T. C., Nature Contested: Environmental History in Scotland and Northern England since 1600,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0.
斯莫特:《自然之争:1600年以来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的环境史》,探究了1600年以来西方的自然观,认为尽管自然观会因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而有所差异,但都体现出两点:即利用与怡情(use and delight)。近代以来,由于人们的利用过于强烈,使怡情乃至人类的生存都受到威胁。这不是第一次环境危机,但却是第一次全球性的、而非地区性、仅仅危及部分物种的危机。
Sorlin, Sverker, and Ward, Paul, (eds.), Nature’s End: History and the Environment, Basing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09.
斯维尔克?索林、保罗?沃德 合编:《自然的终结:历史和环境》,这本论文集涉及到环境史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思考,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流,有助于与其他历史学家进行对话。
Taylor, H. A ., A Claim on the Countryside: A History of the British Outdoor Movement, Edinburgh: Keele University Press, 1997.
H.A.泰勒:《乡村宣言:英国户外运动史》,从地方、社会和制度层面考察了英国户外运动的历史。
Thomas, Keith, Man and the Natural World: Changing Attitudes in England 1500-1800, London: Penguin, 1984.
基思?托马斯:《人与自然世界:1500—1800年英格兰人的态度变化》,书斋里的环境思想史。已有中文版。
Thorsheim, Peter, Inventing Pollution: Coal, Smoke and Culture in Britain since 1800, Athens: Ohio University Press, 2006.
彼得?索尔谢姆:《发明污染:1800年以来英国的煤炭、烟雾和文化》,人们对空气污染的认识史,着重反映人们对污染的理解与观念。已有中文版。
Wohl, A. S., Endangered Lives: Public Health in Victorian Britain, London: Methuen, 1983.
安东尼?S. 沃尔:《面临危险的生命: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公共卫生》,通过对婴儿死亡率、居民营养状况、街道卫生状况、下水道以及自来水供应等内容的研究和描述,生动地呈现出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等城市居住环境的状况。
17本日本环境史代表作
1、宮本憲一:『戦後日本公害史論』、岩波書店、2015年。(宫本宪一:《战后日本公害史论》,岩波书店,2015年。)
2、島越皓之、嘉田由紀子:『水と人の環境史』、御茶の水書房、1984年。(岛越皓之、嘉田由纪子:《水和人的环境史》,御茶水书房,1984年。)
3、秋道智弥:『日本の環境思想の基層――人文知からの問い』、岩波書店、2012年。(秋道智弥:《日本的环境思想的基层——从人文知识的提问》,岩波书店,2012年。)
4、橋本政良:『環境歴史学の探究』、岩田書店、2005年。(桥本政良:《环境历史学的探究》,岩田书店,2005年。)
5、平川南:『日本史と環境』、吉川弘文館、2012年。(平川南:《日本史和环境》,吉川弘文馆,2012年。)
6、井上勲:『日本史の環境』、吉川弘文館、2004年。(井上勋:《日本史的环境》,吉川弘文馆,2004年。)
7、石弘之:『環境と歴史』、新世社、1999年(石弘之:《环境和历史》,新世社,1999年。)
8、石井邦宜:『20世紀の日本環境史』、産業環境管理協会、2002年。(石井邦宜:《20世纪的日本环境史》,产业环境管理协会,2002年。)
9、飯島伸子:『環境問題の社会史』、有斐閣、2000年。(饭岛伸子:《环境问题的社会史》,有斐阁,2000年。)
10、神岡浪子:『日本の公害史』、世界書院、1987年(神冈浪子:《日本的公害史》,世界书院,1987年。)
11、宮本憲一、淡路剛久:『公害?環境研究のバイオニアたち』、岩波書店、2014年。(宫本宪一、淡路刚久:《日本公害、环境研究的开拓者》,岩波书店,2014年。)
12、小田康德:『公害環境問題史を学ぶ人のために』、世界思想社、2008年。(小田康德:《为学习公害环境问题史的人们》,世界思想社,2008年。)
13、島越皓之:『自然利用と破壊』、吉川弘文館、2012年。(岛越皓之:《利用自然和破坏》,吉川弘文馆,2012年。)
14、井原今朝男:『中世の環境と開発?生業』、吉川弘文館、2012年。(井原今朝男:《中世的环境和开发、生业》,吉川弘文馆,2012年。)
15、水本邦彦:『人々の営みと近世の自然』、吉川弘文館、2012年。(水本邦彦:《人们的经营和近世的自然》,吉川弘文馆,2012年。)
16、鬼頭宏:『環境先進国江戸』、吉川弘文館、2012年。(鬼头宏:《环境先进国江户》,吉川弘文馆,2012年。)
17、井上堅太郎:『日本環境史概説』、大学教育出版社、2006年。(井上坚太郎:《日本环境史概说》,大学教育出版社,2006年。)
二、研究成果情况
① 代表性成果简介
A. 梅雪芹:《从关注“一条鱼”谈环境史的创新》,《史学月刊》2018年第3期
该文谈到,文中提及的“一条鱼”,特指泰晤士河里“最后一条”三文鱼(即野生大西洋鲑)。为什么要关注、研究和讲述泰晤士河里“最后一条”三文鱼?总的来说与环境史的兴起、发展及其创新密切相关。该文进而在历史研究的范畴内将环境史的创新概括为五句话,即择自然为题,拜自然为师,量自然之力,以自然为镜,为自然代言,认为将上述五个方面综合起来想表达一个意思,即以人与自然互动关系史为对象的环境史研究,归根结底就是要做好如何对待自然这篇大文章。泰晤士河里“最后一条”三文鱼的出现,不仅反映了某个自然物种在特定时空灭绝或减少的基本情形,而且勾连了一幅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互动的大历史框架,对这一历史的认识和研究驱使我们突破现代史学的人类中心的藩篱,以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观念,去努力揭示多维的、复杂的历史联系。像野生大西洋鲑这样的自然物,除了是人类捕食的天然物产外,还是河流生态系统变化的指示种,其命运变迁反映了在河流生态系统中物种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情形。河流作为一种水生生态系统,有自己的生命轨迹;而赖之为生的,不仅有人类,还有其他生物。野生大西洋鲑因人为的影响在曾经生生不息的河流故乡灭绝的现象,也教导我们真正学会理解“鱼儿离不开水”的自然秉性。这样,在研究泰晤士河污染与治理问题时,从长期溯河而生的鲑鱼的历史变迁切入,再现与各色人等相关联的鱼类的命运,不仅可以丰富泰晤士河历史叙事元素,而且可以更全面地揭示泰晤士河污染的前因后果,更充分地讨论与之相关的人类生产生活状态如何变化,其生态足迹如何延伸等问题,从而使我们得以将其变化作为一面镜子,来反观和掂量这些关联性变化所隐含的问题,并丰富史鉴的形式和内涵。因此,关注这样的一条鱼,也正是环境史的一大创新所在。
B. 高国荣:《关于草地生态史研究的若干构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该文指出,草地生态史是环境史的一个分支领域,研究特定时空下草地生态系统的变迁,将“地—草—畜—人”视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草地生态系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忽视,但它在多方面都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草地生态史可以从草地生态变迁、草地利用与保护、草地观念三个层面加以探讨。草地生态史研究可以从全球范围内草地持续退化这一现实出发,探讨草地利用与管理方式如何影响草地生态社会变迁,考察人们对草地由误解到理解、由忽视到重视的观念转变。全球史的视野对草地生态史研究非常重要,蒙古帝国史、清末蒙地放垦、西方人在近代中国的边疆考察、草地退化国际比较研究等主题,都是全球草地生态史研究领域中值得中国学者探讨的问题。
C.高国荣:《浅析农业史与环境史的联系》,《中国农史》2018年第2期。
该文指出,农业史与环境史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密切关联。在美国、欧洲和中国,农业史都是环境史的重要学术源头之一,为环境史的兴起在学术资源和人才队伍方面创造了一定条件。农业生态史一直是环境史研究的重要方面。从环境史研究最为兴盛的美国来看,农业生态史著作在20 世纪80 年代前后为环境史在学界赢得了一席之地;农业生态史在20世纪90 年代之前一直占环境史研究的主导地位。尽管近30 年间美国环境史研究出现了很多新变化,但农业生态史依然是重要领域。从环境史兴起以来,环境史学者与农业史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一直存在,而且日益频繁和密切。环境史的价值在美国农业史学界得到了广泛认可,农业史研究的生态转向在未来将会更加明显。
D.贾珺:《为什么要研究军事环境史》,《学术研究》2017年第12期。
该文立足学术史,首先明确军事环境史的内涵是军事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历史,外延表现为环境因素与人类军事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这种双向互动过程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和自然观变化。文章继而分析了军事环境史得以出现的社会背景与学术背景,然后通过比较军事环境史与军事史和新军事史等既有领域的异同,明确了军事环境史的研究价值。这是学界第一篇军事环境史理论文章,集中呈现了作者对军事环境史的理论思考成果,对明确什么是军事环境史、怎么研究军事环境史具有重要意义,对环境史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有所贡献。环境史自20世纪60年代诞生之日起,其主要研究议题就是工农业生产、城乡生活中的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战争作为极端的社会历史现象,不仅是人类社会内部的激烈冲突,也因为规模、武器与模式等原因,使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张力在不断增大。随着环境史研究深入发展,包括战争在内的军事活动被纳入环境史研究的视野正当其时。
这些文章均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在学术网站和公众号上被多次转载。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1、推进研究和写作速度,在2018到2019两年内发表8到10篇1.5万字左右的论文;2020年初总论卷和各子课题完成初稿。
2、2019年主编并出版《生态史研究》辑刊第3辑,集中登载本项目研究成果论文;
3、2021年完成环境史学科发展史数据库建设;
4、积极推动环境与公众史学研究,努力将环境史研究成果转化为公民环保与生态文明行为塑造的资源。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