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世界主义思想研究的中期检查报告

2018年11月29日16:28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首先,精心组织项目开题论证会。2016年12月,我们聘请俞可平、王逸舟、郑启荣、高建、张敏谦五位专家出席开题论证会,他们对该项目的研究思路、框架、重点与难点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有助于我们改进和完善研究计划。

其次,召开了三次工作会议。在工作会议上,一是明确项目研究的基本原则与目标,即全面认真落实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关于开展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研究的各项要求,高质量完成本项目研究工作;潜心做研究,努力推出问心无愧的学术力作;协同做学问,努力打造世界主义研究学术共同体;挖掘和揭示世界主义的深刻学理内涵,丰富和夯实全球学学科的理论基础。二是深入探讨了研究大纲。五个子课题分别提交了初步大纲,会议强调了大纲研究内容的整体性、形式的规范性、体例的统一性。尤其强调要扣住世界主义的主题,要把世界主义思想史与政治法律思想史、各种文明史区别开来。落实对阶段性研究成果——论文的要求,以及成果要报和工作简报的撰写与报送。

目前五个子课题的研究大纲已初步确定,正进一步搜集、阅读、整理文献,逐步进入五卷本世界主义思想史撰写阶段。

2、学术会议、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

两年来,我们共举办了两次学术会议,与近百名学者进行了世界主义研究的对话与交流,并开始了初步的国际合作。第一次学术会议于2016年12月17日举行。会议主题是“世界主义思想谱系与理论前沿”。与会学者分别从西方古典世界主义、当代西方世界主义、中华文明的世界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主义、女性主义的世界主义、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主义、世界主义在当代的复兴等多个视角进行了探讨。《中国社会科学》、《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政治研究》、《教学与研究》、《学术界》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等传媒机构参会。

第二次会议于2017年9月23日举行,会议主题是“世界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这次会议较第一次会议规模大,学者的广泛性更突出,最大的特点是超越了国际关系学界和政治学界,邀请了哲学界、文学界、政治传播学界学者参会,从而视角更丰富;同时又突出了世界主义的当代价值,尤其是对当代中国的意义。会议设了三个专题,即世界主义与当代世界、世界主义与当代中国、不同文明视角下的世界主义。会议开的热烈,观点有碰撞,非常成功。

通过这些会议,课题组与国内不少学者交流了世界主义研究的成果,发现了一些待深入研究的学术焦点与新生长点。比如世界主义的新视角:从个体主义走向全球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主义除了我们常说的世界历史思想外,还有哪些观点,如何理解他对“世界主义”的批判;西方世界主义与中国天下主义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世界主义思想与情怀如何影响当代中国的外交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与思考都有助于丰富和深入世界主义研究。

此外,我们与英国著名学者戴维?赫尔德已开始了初步的接触与交流,他在全球化,特别是世界主义研究领域享有盛誉。我们已邀请他于今年十月访问我校,参加拟举办的“世界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讨会,并与其就世界主义的学理问题进行学术对话。

3、成果推介

两次学术会议后,我们都报送了《工作简报》,介绍了两次会议的情况。两年来我们在期刊杂志上发表了8篇论文,其中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上发表的“世界主义的新视角:从个体主义走向全球主义”影响最大。该文也在“世界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学术会议上宣读。《南开学报》上发表的“世界主义的理路与谱系”一文也受到学术界重视,也有较多的传播与反响。此外,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大家手笔》上发表两篇文章,从全球治理、全球学角度涉及世界主义思想,也是对世界主义思想的推介。

4、项目研究的问题、改进与体会

项目研究感到棘手的问题、改进措施与建议如下:

一是世界主义思想如何从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马克思主义中提炼概括。世界主义思想的元素和当代已形成的世界主义观念之间的关系与分寸如何把握。这些直接关系到五卷本世界主义思想史的撰写能否顺利完成,目前这种对世界主义的系统研究的确是空白,难度大、压力大。

二是资料文献不足。主要是印度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研究文献偏少,而且受语言限制。比如阅读伊斯兰文明的文献需要阿拉伯语,而我们团队中尚没有这样的研究人员。此外,西方古典世界主义文献,能有懂希腊语、拉丁语的专家最理想,而现在都只能借助于英语。所以,要努力弥补上述小语种的缺失。

三是从系统研究世界主义思想史上讲,目前确定的五卷本仍有不足,比如东正教文明的世界主义思想、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中的世界主义思想。这些恐怕今后都应努力去弥补。从这个角度看,世界主义思想史的研究需要给予更多的时间,建议采取滚动资助研究的方式。

在 进行了近两年的研究后,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一项目的宏大,需要在学理上下功夫,有长期作战的准备。同时也被不同文明中的世界主义思想所感悟、启迪,深感这一思想的当代价值与意义。在全球化和相互依存的时代背景下,当下的全球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可以从古老的世界主义思想中得到启示与理论支撑,从而引领人们更坚定更自觉地践行这些符合人类文明走向和人类共同利益的理念与价值。而正在崛起的当代中国,恰恰在这方面应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作出更多的贡献。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最大实践意义。

二、研究成果情况

代表性成果简介:

1、蔡拓:《世界主义的新视角:从个体主义走向全球主义》,载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17年第9期,第15-36页。

源远流长的世界主义在全球化时代再度复兴,并提出了研究的新议程、新要求。传统的、主流的世界主义只能称作个体主义的世界主义,本文提出并论证了与个体主义相对应的全球主义的世界主义。全球主义的世界主义强调,要澄清全球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关系,避免堕入社群主义的陷阱,坚持走理论融合之路,在世界主义与社群主义、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之间架起桥梁。

本文认为:第一,传统的、主流的世界主义是坚持个体本位,强调个人是道德、价值、权利与义务的终极单元,具有基础性、至上性的世界主义。尽管它主张个人权利、地位、身份在全球的普适性,具有普遍主义的基因,但其所理解的普遍性更多体现的是空间的意义,并未真正承认人类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的整体性和利益的共同性。所以,这种世界主义只能称作个体主义的世界主义。第二,全球主义的世界主义是相对个体主义的世界主义而言的,它是坚持人类本位,倡导全球主义,主张人类成为独立的主体,并认同其整体性和共同性的新的世界主义类型。全球主义的世界主义与个体主义的世界主义的区分,不仅克服了主流世界主义中个人与人类之关系的理论缺失,还回应了全球化时代全球性日益彰显的现实。第三,全球主义的世界主义要想在理论上立足,首先需要澄清全球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关系。在全球主义与世界主义两个概念的等同论、新形态论和不同论三种观点中,本文主张全球主义是不同于世界主义的类本位学说,从而与更多关注两者的共同性、联系性的等同论、新形态论区别开来。第四,全球主义的世界主义要获得理论上的独特解释力,还必须避免坠入社群主义的陷阱,防止被误解为新形式的社群主义。这里的关键在于,社群主义所理解的社群、共同体从未超越民族国家,所坚守的集体主义也从未超越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因而与主张人类本位和人类普遍价值的全球主义的世界主义不可同日而语,尽管两者都有共同体和集体主义的形式上的共同特征。此外,如何在张扬人类整体性和共同利益的同时,切实保障个体的权利、义务、道德地位的基础性,避免社群主义忽视甚至抹杀个体地位与作用的偏颇,也是全球主义的世界主义需要十分警惕的。

本文指出,传统、主流的世界主义只能被称作个体主义的世界主义,提出并论证了与个体主义相对应的全球主义的世界主义,既克服了个体主义的世界主义中个体与人类关系的理论缺失,又回应了全球化时代全球性日益彰显的现实。无论是在发展世界主义思想理论,推进全球治理研究,还是在完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上,本文都具有很强的学理价值和学术意义。此外,本文在融合全球主义与世界主义两大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全球主义的世界主义”这一全新的研究视角和学术概念,是为全球治理研究和新兴的全球学学科奠定深厚思想史基础的初步尝试,因而也是对全球学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贡献。

发表本文的《世界经济与政治》期刊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顶级期刊,学术影响力大。与此同时,本文在社会各界也得到较大范围的传播,先后被国际关系领域知名公众号“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和搜狐网转载,同时也被盘古智库主办的《全球治理简报》半月刊2017年11月第1期(总第5期)转载,社会影响较大。

2、蔡拓:《世界主义的理路与谱系》,载于《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第144-156页。

当前的世界主义研究大体可分为实践研究与理论研究两部分。实践研究主要关注世界主义在当前的价值,着重探讨世界主义为何在全球化时代能够复兴,它对于全球治理有何意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何关系,如何在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实现社会正义、分配正义和普遍人权,等等。世界主义的理论研究主要围绕世界主义的概念与分类展开,内容非常丰富。世界主义概念与分类研究无疑有助 于我们对其丰富内涵的认知,因而是探索世界主义的必要途径与方法。但是这种途径所了解的世界主义总体上讲是概念式的、碎片化的,缺乏历史感和整体性,因此有必要以哲学的、历史的大视野去审视几千年的世界主义思想史,从中总结世界主义发展演变的内在联系和历史传承,提炼出具有标示意义的范畴,以便更深刻、更完整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主义的意蕴和思想理路,推进世界主义谱系学的构建。

本文提出,我们可从四个向度梳理、分析世界主义思想的演变。这四个向度是:基于宇宙理性、普世理性、自然法、人性的世界主义;基于世界城邦、世界公民、万民法、帝国、世界主义法、全球民主的世界主义;基于自然权利、 人权、公平、正义的世界主义;基于关系、自我与他性、对话伦理、沟通共同体、天下体系的世界主义。这种研究思路与框架恰恰体现哲学的、历史的大视野,从而有助于更深刻、更完整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主义的意蕴和谱系。本文的学术价值即在于此。

本文先后被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官方微信平台(PKURCCP)和搜狐网转载,主要内容以《世界主义思想演变的四个向度》为题收录于知名期刊《学术界》(CSSCI)2018年第1期的“学界观察”栏目,社会传播范围较广,社会影响较大。

3、杨昊:《批判与革新: 马克思世界主义思想初探》,载于《国际观察》2018年第2期,第66-81页。

世界主义思想在19世纪出现过一次重要的发展与革新,这一发展与革新源自马克思主义的兴起。马克思在对传统世界主义思想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影响深远的提升和改造。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对既有世界主义思想的批判沿着两条思路展开,一方面,从理论上揭露了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和交往方式的经济世界主义的伪善性,以及受到这一生产方式基础制约的自由主义世界主义的软弱性;另一方面,批判了在唯心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基础上的,以世界主义之名行民族沙文主义政策之实的外交实践。

批判并没有让马克思回到社群的边界之内,而是进而提出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主义思想。马克思的世界主义思想沿着两条相互联系的线索展开,其一,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无产阶级普遍性质的分析;其二,关照到人类实践,表现在通过革命的国际主义以实现人类解放的思想之中。马克思的世界主义思想不仅在西方世界主义思想研究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即使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抑制。本文分析了个中原因,并从马克思经典著作着手,梳理“世界主义”概念在马克思文本中的多元面向,厘清马克思对传统世界主义思想的批判和革新,并分析了这种批判和革新所具有的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从而为探索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奠定初步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文先后被国际关系领域知名公众号“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和搜狐网转载,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1、2018年提交成果要报两份。

2、2018年10月举办“世界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学术研讨会.。

3、2019年举办“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主义思想” 学术研讨会。

4、2018年9月起,五个子课题全面开始撰写工作,力争2020年9月基本完成初稿。

5、2020年10月召开初稿专家评审会。

6、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修改、通稿、定稿。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