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目前,课题组对于项目主题所涉及到的前期研究成果及相关的经典文献梳理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并且对研究相关的数据搜集也已经结束。为了对人民币加入SDR后相关汇率形成机制变动、一篮子货币定值以及对于宏观经济波动产生影响进行调研分析,课题组积极组织了调研以及学术交流活动。在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已经展开了初步的论证和分析,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发表在《经济研究》及《世界经济》等权威期刊的学术论文以及向教育部报送的《工作简报》。
由于本项目研究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密切相关,课题组在前期搜集数据以及对经典文献研读基础上已经形成了两篇人民币国际化相关论文成果:《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程度测算与影响因素分析》与《货币国际化:基于成本渠道的影响因素和作用路径研究》。这两篇论文现已分别发表在《经济研究》和《世界经济》。
此外,人民币加入SDR会对我国汇率弹性以及资本账户开放提出新的要求,使得我国政府当局推进汇率市场化与资本账户开放的改革进程面临新的约束。课题组通过构建开放经济环境中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汇率市场干预、资本管制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的作用机制,并通过数值模拟和福利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汇率市场化与资本账户开放的最优路径。相关研究最终形成一篇论文成果:《汇率市场化与资本账户开放路径选择》,发表于《世界经济》。这三项成果相关内容详见后文代表性成果简介部分。
项目各子课题进展与阶段性成果详细汇报如下:
1、子课题一:人民币加入 SDR 的经济效应
课题组于2017年10月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调研,并由子课题一负责人陈卫东研究员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民币加入SDR、一篮子货币定值与中国宏观经济的均衡研究》中期论证会”。参会者包括首席专家彭红枫教授、陈卫东研究员、边卫红副研究员、熊起跃副研究员等学术界以及业界专家和学者。会议主要目的是总结前期准备工作,深入探讨重大项目的研究方向与推进计划,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与会专家学者在热烈讨论之后,进一步明确了人民币加入SDR相关经济效应的研究方向,确定了理论分析以及实证检验的框架基础,正式展开对子课题一的研究。目前课题组在子课题一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成文的工作论文如下:
(1) The nexus of judicial efficiency, social burden and default risk:Cross-country evidence. 已投JIFMIM
(2) Exchange Rate Regime and Currency Choice Dynamics. Working Paper.
(3) 逆周期因子提高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市场基准地位吗. 已投《国际金融研究》
2、子课题二:一篮子货币定值与参考一篮子货币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课题组于2017年3月邀请包括朱孟楠、杨长江、叶永刚、唐齐鸣和朱新蓉等在内的国内知名学者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民币加入SDR、一篮子货币定值与中国宏观经济的均衡研究》开题论证会。彭红枫教授首先阐述了人民币加入SDR与人民国际化的联系与区别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难点,并进一步从该课题的创新点和研究思路、课题研究内容以及课题研究目标和关键问题进行详细汇报。课题组子课题负责人熊启跃副研究员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对人民币加入SDR的宏观经济效应进行分析,接着江春教授对人民币加入SDR相关的具体研究思路进行了补充。课题组组长朱孟楠教授、专家叶永刚教授、唐齐鸣教授、朱新蓉教授以及杨长江教授对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为课题组各个子课题的研究细节提出了有益建议,对项目各个子课题的内在关联及其逻辑联系进行了分析;专家组特别指出人民币加入SDR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应当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来强化技术层面的机制设计,课题组团队应当发挥各成员的优势,从更加贴近现实、重点突出的研究层面对该课题的诸多要点进行探究。专家组充分肯定了课题所具有的重大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高度评价了课题组的研究设计及创新,对课题的前沿研究积累和团队成员结构的充分准备给予了充分认可。目前课题组在子课题二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成文的工作论文如下:
(1) 短期资本流动的多重动机和冲击_基于TVP-VAR模型的动态分析. 已投《经济研究》
(2)人民币能否成为东亚区域核心货币? 工作论文.
(3)货币国际化、定价货币选择与经济波动. 工作论文.
3、子课题三:人民币加入 SDR 对中国参考的货币篮子定值、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影响
课题组于2018年4月课题组与《国际金融研究》编辑部、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合办了“《人民币国际化政策评估与展望暨《国际金融研究》选题讨论会”,邀请国内国际金融领域专家与学者就人民币国际化、资本账户开放等相关主题进行了交流。在此次会议上,课题组成员宣读了工作论文《中国资本账户子项目开放路径研究》以及《汇率制度改革与资本账户开放路径选择——基于开放经济DSGE模型的分析》。与会专家对于课题组在汇率制度、资本账户开放方面相关研究予以肯定,并且提出了大量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目前课题组在子课题三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发表论文以及工作论文如下:
(1)余静文. 汇率变动与企业新产品创新——来自人民币汇改的证据[J]. 金融学季刊, 2017(12).
(2)Peng Hongfeng, Yu Jingwen. Gain or pai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of 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 Working Paper.
(3)资本账户开放、国际风险溢价与经济波动. 工作论文.
(4)资本账户开放、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国际金融研究》已录用
(5)中国资本账户子项目开放路径研究. 工作论文.
4、子课题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汇率传递与中国宏观经济均衡
在前期调研、数据收集以及经典文献研读基础上,课题组针对汇率形成机制、汇率传递与我国宏观经济均衡之间的联系展开了理论建模以及相关的实证分析。在子课题四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已经取得了多项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于学术期刊。这些论文如下:
(1)李艳丽, 曾启, 高尚. 汇率对出口价格传递的门限效应:考虑不同行业竞争优势的分析[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8(5).
(2)余静文. 汇率变动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研究——基于2005年中国汇率制度改革的证据[J]. 国际金融研究, 2017(7).
(3)彭红枫, 肖祖沔, 祝小全. 汇率市场化与资本账户开放路径选择[J]. 世界经济, 2018(7).
(4)张天顶, 张宇. 我国金融市场系统重要性机构的评估及政策启示[J]. 管理评论, 2018(1).
(5)张天顶, 龙鑫. 全球流动性动态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J]. 财经问题研究, 2018(2).
(6)张天顶, 张宇. 宏观审慎监管、系统性风险及国内外金融监管实践及启示[]. 证券市场导报, 2018(4).
5、子课题五:人民币国际化、宏观经济均衡及政策体系设计
在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课题组针对人民币国际化大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均衡问题展开了理论建模以及相关的实证分析。在子课题五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已经取得了多项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于学术期刊。这些论文如下:
(1)彭红枫, 谭小玉, 祝小全. 货币国际化:基于成本渠道的影响因素和作用路径研究[J]. 世界经济, 2017(11).
(2)彭红枫, 谭小玉. 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程度测算与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研究, 2017(2).
(3)彭红枫, 谭小玉, 占海伟. 资本账户开放:影响因素与国际经验[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2).
(4)彭红枫, 肖祖沔.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需要将PPI纳入通货膨胀目标吗[J]. 统计研究, 2017(9).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
1、调研及数据整理运用
在调查研究方面,课题组于2017年10月赴中国银行总行进行实地调研和学术研讨活动,对于人民币加入SDR后对于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以及金融市场波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调查与探讨,为后续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第一手材料。
由于国内外现有研究对于汇率制度安排、资本账户开放相关数据指标构建尚不成熟,难以反映国家之间或者同一国家不同时期之间在汇率制度、汇兑安排以及资本管制程度上的差异。本课题组基于研究需要,初步聘用了十名在校学生作为科研助理,收集各国资本账户子项相关政策、制度,整理为资本账户开放数据库,并拟进一步构建数据指标用于课题研究。目前初步已经建成金砖五国资本账户开放数据库,后续拟将更多国家纳入数据库,并且将数据库指标拓展到汇率制度、汇兑安排等领域。
2、文献收集整理
课题组在项目研究前期准备工作中搜集整理了人民币加入SDR经济效应相关经典文献28篇,一篮子货币定值与参考一篮子货币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相关经典文献37篇,人民币加入 SDR 对中国参考的货币篮子定值、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影响相关经典文献16篇,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汇率传递与中国宏观经济均衡相关经典文献42篇,人民币国际化、宏观经济均衡及政策体系设计相关经典文献39篇。其中有代表性的文献如下:
[1]Eichengreen B. China’s Exchange Rate Regime: the Long and Short of It [N]. Paper for conference on Chinese Money and Financ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2006.
[2]Foerster A T. Monetary policy regime switches and macroeconomic dynamics[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2016, 57(1): 211-230.
[3]Goldstein M, Lardy N. China’s Exchange Rate Policy Dilemma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6(96):422-426.
[4]Ho-fung Hung. China: Savior or Challenge of the Dollar Hegemony [M]. Development and Change, 2013.
[5]IMF.Review of the Method of Valuation of the SDR. IMF Policy Paper. 2010.
[6]IMF.Enhancing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tability—A Role for the SDR. IMF Policy Paper. 2011.
[7]Stiglitz, J. E, Greenwald, B. A New Global Reserve System. Journal of Glob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0.
[8]Liu Z, Waggoner D F, Zha T. Sources of macroeconomic fluctuations: A regime-switching DSGE approach[J]. Quantitative Economics, 2011, 2(2):251-301.
[9]Lucas R E. Macroeconomic Prioritie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3,93(1):1-14.
[10]Marco Mele. Still on China’s Exchange Regime: The Euro and Its Role as An Anchor Currency [J]. Asian Journal of Finance & Accounting, 2012(4):58-87.
[11]Michael G Papaioannou,Tugrul Temel.Porfolio Performance of the SDR and Reserve Currencies. IMF Staff Papers . 1993.
[12]Prasad,E,Li,L.The Renminbi’’s Role in the Global Monetary System.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Working Papers . 2012.
[13]SaangJoon BAAK. The bilateral real exchange rates and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8(2):117-127.
[14]陈奉先.中国参照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理论框架与实证考察[J].财经研究,2015,2:27-40.
[15]陈卫东、钟红、边卫红、陆晓明.美国在岸离岸金融市场制度创新与借鉴[J].国际金融研究,2015,6:33-41.
[16]陈雨露.人民币尽快乃入SDR将进一步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J].国际金融,2015,7:14-16.
[17]丁剑平、杨飞. 人民币汇率参照篮子与东亚货币联动的研究[J]. 国际金融研究,2007,7:36-42.
[18]丁剑平、向坚、蔚立柱. 纳入人民币的SDR汇率波动:稳定性与代表性的检验[J]. 国际金融研究,2015,12:3-10.
[19]丁志杰、赵家悦.人民币加入SDR的意义[J].中国金融,2015,24:44-45.
[20]范金、郑庆武、王艳、袁小慧.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的情景分析——一般均衡分析[J]. 管理世界,2004,7:29-42.
[21]顾斌.人民币加入SDR始末[J].中国金融,2015,24:46-47.
[22]姜凌、韩璐. 汇率目标区理论于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思路[J].经济评论,2013,2:75-79.
[23]李扬、余维彬.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回归有管理浮动[J]. 经济研究,2005,8:23-29.
[24]刘影. 人民币加入SDR问题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4,1:34-40.
[25]陆前进. 参考一篮子货币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研究[J]. 财经研究,2010,4:4-13.
[26]陆前进. 人民币汇率增加弹性和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形成机制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11:83-111.
[27]陆前进、卢庆杰. 货币政策目标和篮子货币最有权重的选取——基于贸易收支稳定的视角[J]. 世界经济研究,2012,7:16-22.
[28]彭红枫、陈文博、谭小玉. 人民币国际化研究评述[J].国际金融研究,2015,10:12-20.
[29]彭红枫、谭小玉、陈文博、李艳丽. 亚洲货币合作和人民币区域化进程——基于带傅里叶变换的SURADF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5,1:36-47.
[30]钱文锐、潘英丽. SDR需要人民币:基于SDR定值稳定性的研究[J]. 世界经济研究,2013,1:3-9.
[31]乔依德、徐明棋. 加强SDR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 国际经济评论,2011,3:52-65.
[32]乔依德、葛佳飞. 人民币进入SDR计值货币篮子:再评估[J]. 国际经济评论,2015,3:35-45
[33]宋科、李昊泽.人民币、SDR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一个综述[J].国际金融,2015,7:33-37.
[34]苏治、胡迪、方彤. 人民币加入SDR的国际影响——基于情景假设的量化测算[J]. 中国工业经济,2015,12:5-19.
[35]唐琳、王云清、胡海鸥.开放经济下中国汇率政策的选择——基于Bayesian DSGE模型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2:113-129.
[36]王芳、涂永红.应当积极推动人民币成为SDR组成货币[J].国际金融,2015,1:65-68.
[37]王信. 改革国际货币体系、进一步发挥SDR作用的前景分析[J]. 外交评论,2011,3:33-43.
[38]王志浩. 人民币汇率将向“篮子、区间和爬行”型转变[J]. 中国软科学,2005,4:12-13.
[39]吴念鲁. 加入SDR后的人民币汇改[J]. 中国金融,2016,7:16-18.
[40]宿玉海、于海燕. 人民币一篮子货币最优权重模型的构建[J]. 国际金融研究, 2007, 7:50-58.
[41]肖立晟.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的影响及我国的未来行动策略[J].经济纵横,2016,2:35-40.
[42]郑联盛、张明.中国政府应该强力推动人民币加入SDR[J].国际金融,2015,7:3-6.
[43]赵冉冉.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我国推动人民币加入SDR的动机及路径[J]. 国际金融研究,2013,3:49-57.
3、学术交流、学术会议
在学术交流方面,课题组积极参加相关学术会议,与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交流、研讨。截至2018年7月,课题组参与国内重要经济学或金融学领域学术会议五次,举办学术会议三次。
课题组在“首届宏观经济稳定与金融风险防范研讨会”与“第十四届中国金融学年会”上宣读了工作论文《汇率制度改革与资本账户开放路径选择——基于开放经济DSGE模型的分析》(随后以标题《汇率市场化与资本账户开放路径选择》发表于世界经济)。在“2017中国青年金融学者联谊会第十次全体会议暨中国青年金融学术论坛”上宣读工作论文《货币国际化、定价货币选择与经济波动》。同时,课题组首席专家还作为点评嘉宾出席了“第一财经金融峰会暨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年会”以及“2017年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年会暨’全球化变局与中国对外开放新挑战’理论研讨会”。
课题组于2017年3月邀请包括朱孟楠、杨长江、叶永刚、唐齐鸣和朱新蓉等在内的国内知名学者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民币加入SDR、一篮子货币定值与中国宏观经济的均衡研究》开题论证会。彭红枫教授首先阐述了人民币加入SDR与人民国际化的联系与区别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难点,并进一步从该课题的创新点和研究思路、课题研究内容以及课题研究目标和关键问题进行详细汇报。
课题组于2017年10月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调研,并由子课题一负责人陈卫东研究员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民币加入SDR、一篮子货币定值与中国宏观经济的均衡研究》中期论证会”。参会者包括首席专家彭红枫教授、陈卫东研究员、边卫红副研究员、熊起跃副研究员等学术界以及业界专家和学者。会议主要目的是总结前期准备工作,深入探讨重大项目的研究方向与推进计划,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与会专家学者在热烈讨论之后,进一步明确了人民币加入SDR相关经济效应的研究方向,确定了理论分析以及实证检验的框架基础,正式展开对子课题一的研究。会议上课题组成员宣读了会议论文《Exchange Rate Regime and Currency Choice Dynamics》以及《短期资本流动的多重动机和冲击_基于TVP-VAR模型的动态分析》。
2018年4月,课题组与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合办了“《人民币国际化政策评估与展望暨《国际金融研究》选题讨论会”,邀请国内国际金融领域专家与学者就人民币国际化、资本账户开放等相关主题进行了交流,宣读了工作论文《中国资本账户子项目开放路径研究》以及《汇率制度改革与资本账户开放路径选择——基于开放经济DSGE模型的分析》。
(三)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2017年11月,教育部采用并上报本项目首席专家彭红枫教授报送的《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需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一文,供有关领导同志参阅。此外,彭红枫教授还报送了《关于美国“贸易恐吓” 的分析及中国应对》一文,目前还未收到是否采用的通知。
另外,课题组的成果在国内外多个学术会议上宣讲(见学术交流、学术会议部分)。
(四)研究中的问题、改进以及研究心得
目前课题组研究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一方面现有数据指标过于粗略,尚无细分到资本账户子项的相关数据库;另一方面模型复杂度进一步提升之后会难以求解,并且阶段性成果之间还缺乏一些有机的联系。
对于现有数据指标无法满足课题组研究需要的问题,首席专家彭红枫教授聘用了十名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助理,进行各国资本账户分子项目开放数据的收集整理,并推动相关指标的构建计算工作。随着研究样本的不断扩充,还会进一步增加研究助理的聘用数量。
对于模型求解及阶段性成果的整合扩充,在后续研究工作中,课题组会进一步改进研究方法,完善分析框架,力争取得更为完善的研究成果。因为课题组已经在相关领域积累了充足的建模、求解以及实证检验的相关经验,我们预期能够很好的完成对包含篮子货币、汇率形成机制以及资本账户开放DSGE模型的构建与求解,并进一步分析我国宏观经济波动以及经济均衡条件,提出相应金融改革措施与政策体系建设的建议。课题组预期能够按时完成研究计划。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一)代表性成果简介
1、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程度测算与影响因素分析,《经济研究》,2017年第2期。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了以美元为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世界各国纷纷呼吁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促进国际货币多元化。在这种背景下,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人民币国际化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研究人民币国际化首先要求我们理清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起点,准确认识和把握人民币国际化的动态变化过程。然而,由于目前人民币行使国际货币三大职能的情况极不平衡,导致对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测算面临极大的困难,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极为匮乏。基于此,该研究在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已有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从国际货币的三大职能出发,以美元、欧元、英镑、日元、澳元、加元、瑞郎、人民币为研究对象,选取一系列体现货币国际化使用程度的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衡量货币国际化程度的综合指数。为了反映货币在国际市场中的真实地位,区分经济基本面因素和政策制度等结构性因素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该研究构建了货币国际化总量指数(TCII),并将其分解为货币国际化绝对程度指数(ACII)和相对程度指数(RCII),分别表示由经济基本面因素决定的货币在全球市场所占的绝对份额和由结构性因素决定的相对份额。
该研究利用1999年至2014年的季度数据进行分析,指数的测算结果表明,无论是从总量水平还是相对水平来看,美元和欧元始终是全球市场上最重要的两种货币,其国际地位难以撼动;人民币TCII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但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人民币RCII始终为负,表明中国在政策制度和金融体系等方面的不足阻碍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尽管近年来中国的结构性因素正在改善,但改善的幅度相对于经济基本面的扩张还远远不够。根据测算得到的八种货币的指数结果,该研究通过面板数据回归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和贸易规模、币值稳定性等基本面因素是影响TCII的关键,RCII主要受到资本账户开放度、金融市场发展水平、政治稳定性和军事实力等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该研究利用Bootstrap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分析了货币国际化指数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巨大的贸易规模有助于促进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但金融市场发展不足制约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因此,现阶段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在于完善我国的制度体系和金融市场等结构性因素的建设。
学术价值:
该研究通过构建货币国际化指数来测算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并分析了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内在因素,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方面,构建人民币国际化综合指数能直观、动态地反映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展现市场对人民币的真实接受程度,为学术界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问题提供了一个实用的量化分析指标。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测算有助于政府部门掌握人民币国际化的动态变化过程,认清人民币与其他主要国际货币之间的差距,判断人民币国际化现状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进而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内在影响因素,有助于政府部门分析检讨政策或制度安排中的不足,评判人民币国际化推动措施的有效性,进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或制定宏观经济政策。
社会影响:
据中国知网统计,截止到2018年7月1日,该文已被下载2785次,被引用8次。同时,该研究成果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世界经济导刊》2017年第7期转载。
2、货币国际化:基于成本渠道的影响因素和作用路径研究,《世界经济》,2017年第11期。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
基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的建立以及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扩容等诸多内部基础,加上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外部驱动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2015年11月30日宣布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根据IMF公布的数据,人民币以10.92%的权重,成为SDR货币篮子中仅次于美元(权重为41.73%)和欧元(权重为30.93%)的第三大货币,这无疑是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从国际货币的核心职能即储藏价值职能来看,根据2017年3月IMF公布的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数据,2016年底人民币在国际储备中的占比仅为1.07%左右,与美元(63.96%)和欧元(19.74%)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并且与中国的经济贸易规模在全球的占比并不匹配。究其原因,一方面,美元仍然是国际货币的龙头,日元和德国马克对美元地位的挑战以不敌告终,欧元与美元的竞争也处于白热化状态。这不仅是因为美元有美国强大的综合国力作为支撑,并且其网络外部性和惯性也会在未来若干年维持甚至强化这一国际地位。另一方面,虽然作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有较为广阔的贸易网和巨大的经济规模,但缺乏一个成熟、开放、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稳定、透明的政治法律框架,同时不完全开放的资本账户和人民币尚未实现可自由兑换等都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掣肘因素。因此,探究货币国际化的路径特征和影响因素,以及影响因素产生作用的具体路径,对于政府部门把握人民币国际化的动态发展过程,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通过借鉴Dooley等(1989)和Martin和Rey(2004)构建的重力模型和因素驱动型模型,从储备货币持有国的角度,考虑因货币交易需求和原始储备币种分布的差异而产生不同货币之间的转换成本、货币储备不足的短缺成本和过度储备的机会成本,根据金融资产交易的效用最大化原则,构建了外汇储备币种选择的因素决定模型。利用1999年至2014年期间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瑞士法郎和人民币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货币国际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惯性和网络外部性的作用不容忽视;经济规模是货币国际化的重要驱动力;当经常项目出现顺差时,资本与金融项目逆差带来的资本输出有助于货币国际化,但净出口规模并不是长期可持续的驱动力;金融网络技术效率有助于降低货币交易的信息成本;政治脆弱性指数的改善对货币国际化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但是军事支出要控制在合理区间内。从金融市场因素来看,现阶段,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与纽约、伦敦和法兰克福等国际金融中心相比有明显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证券交易量、投资品种等方面,还体现在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的缺位和境外人民币回流机制的不完善。虽然实证结果中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不显著,但是可以合理推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发达的证券交易市场和离岸金融中心会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力。目前应深化汇率制度改革并稳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进而提高人民币的国际接受程度。
学术价值:
该研究通过构建外汇储备币种选择的因素决定模型分析了货币国际化的路径特征和影响因素,以及影响因素产生作用的具体路径,对于政府部门把握人民币国际化的动态发展过程,评判相关政策或制度安排的有效性,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影响:
据中国知网统计,截止到2018年7月1日,该文已被下519次。
3、汇率市场化与资本账户开放路径选择,《世界经济》,2018年第7期。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
随着汇率改革的深化中国汇率形成机制逐渐成熟,汇率的市场灵活性逐渐增强,但是政府管制以及对汇率市场的干预依然在汇率形成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此同时,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处于逐步推进阶段,央行于2012年发布的研究报告《加快资本账户开放条件基本成熟》也表明,现阶段中国开始具备资本账户开放条件,资本账户的开放是一个逐步放松资本管制的长期过程。根据IMF划分的资本管制指标,目前中国实现基本可兑换项目14项,部分可兑换项目22项,剩下还有4个项目完全不可兑换[ 根据IMF发布的《汇兑安排与汇兑限制年报(2016)》,目前中国不可兑换项目有四个子项,占比约10%。这四个子项包括“资本和货币市场工具”类中,“非居民在境内发行股票类证券”和“非居民在境内发行货币市场工具”两个子项;以及“衍生工具和其他工具”类中,“非居民在境内发行衍生产品”和“居民在境外发行衍生产品”这两个子项。]。整体来看,当前的汇率市场和资本账户均受到政府的干预和管制,对于推进汇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开放的政策制定和路径选择依然处在摸索阶段。
如何协调推进汇率市场化及资本账户开放已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问题:这两项金融改革是否有必要确定先后顺序?是否需要在不同时期分别有所侧重?如何实现金融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经济福利损失的最小化?
论文通过构建包含资本管制和外汇市场干预的开放经济DSGE模型,将不同汇率干预程度和资本管控程度下的经济福利与基准模型进行比较,探究不同政策组合可能引致的经济福利损失。结果表明,实行完全浮动汇率制度配合开放资本账户所获得的经济福利水平显著高于固定或有管理浮动汇率制下的经济福利水平。在现行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味降低汇率市场干预力度或者放松资本管制反而会降低经济福利水平。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最优选择应是协同推进汇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开放的进程,并且在汇率完全市场化之前,有必要保持一定程度的资本管制。
学术价值:
论文通过建立贴合我国经济现实与金融制度的宏观模型弥补了对我国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开放相关研究的欠缺。以经济福利为标准,寻找汇率改革与资本账户开放政策搭配的最优路径并分析福利波动的内在机制。本文是对开放经济条件下政策搭配与金融改革理论的补充和改进,具备重要的理论意义。
社会影响:
论文发表时间为2018年7月,因此截至填表日期尚无知网下载引用数据。
4、研究报告“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需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教育部采用并上报,供有关领导同志参阅。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课题组拟按照以下计划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
1、继续完善对人民币加入SDR背景下一篮子货币定值以及我国汇率形成机制的研究。首先,针对人民币加入SDR的经济效应展开实证分析;其次,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来探讨适应于经济新形势的汇率形成机制,并对我国汇率制度改革提出政策建议。
2、在前期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构建贴合我国经济现实的DSGE模型来分析人民币加入SDR背景下,汇率波动、汇率制度的变更以及篮子货币定值出现的波动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并且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经济数据,通过实证检验来验证理论模型中的推论以及最终结论。
3、综合考虑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加入SDR等因素,对于我国宏观经济均衡及其实现的条件、路径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前期研究成果,对我国汇率形成机制、汇率市场化改革以及资本账户开放等重要议题提出政策建议。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