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面向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行为及治理研究的中期检查报告

2018年11月28日15:52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1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 开题之前的项目计划

本项目于2016年11月正式立项。在开题前,本项目原拟定的项目计划是围绕着“哪些互联网信息行为在何种条件下会对国家公共安全产生什么影响?”和“如何对这些信息行为背后‘人’的行为、认知和态度进行有效的融合治理,让偏差互联网信息行为背后的‘人’在心理上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使得网络空间成为保卫国家公共安全的坚强阵地?”这两个核心问题展开的。本项目原拟定要在充分理解互联网信息行为与国家公共安全的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完备的、融合了当前各种治理模式的融合治理模式,让偏差互联网信息行为背后的“人”在心理上遵守相关法律,抵制偏差信息。同时,在充分研究面向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的感知、理解和传播、演化的基础上,从多学科的视角发展互联网信息行为的融合治理能力与手段,并进行示范应用和效果评估。

在上述思路下,本项目原拟定的五个子课题的研究内容为:

子课题一“互联网信息行为与国家公共安全的作用机制研究”;

子课题二“面向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行为的融合治理模式研究”;

子课题三“面向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的感知与理解研究”;

子课题四“面向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的传播与演化研究”;

子课题五“面向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行为的融合治理手段研究与治理能力评估”。

? 开题之后对项目计划的调整

在项目立项后,专家的评审意见指出本项目存在着三点不足:

1)建议课题引入公共管理学或社会学视野;

2)课题对于互联网信息传播中的网络舆情事件与国 家公共安全的关系,尤其是对网民群体行为之于国家公共安全的影响测度与评价不够;

3)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研究重点的聚焦。

按照专家的评审意见,本项目进行了开题前的多次调研。在正式开题之前,首席专家齐佳音教授邀请了复旦大学心理学系、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上海政法学院上合组织培训基地和上海市司法局法宣处的专家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进行了预开题研讨会,与会专家建议本项目应该明确国家公共安全事件和互联网信息行为之间的阈值界限,并且有针对性的找到本项目的研究立足点,避免处处撒网,泛泛而谈。在听取了预开题专家的建议后,首席专家齐佳音教授带领项目组在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江苏省网信办、江苏省国瑞信安公司、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文化中心和网金中国等单位进行了调研,并参加了中国工程科技2035发展研究公共安全前沿基础科学问题高峰论坛等一系列学术会议。从调研中,项目组认识到当前新业态金融事件频发,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和欺诈已经构成了国家公共安全事件,新业态金融风险的互联网信息行为是国家和民众都非常关心的关键议题,因此本项目的落脚点可以立足于新业态金融风险的互联网信息行为研究及治理。

项目组于2017年1月24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召开了本项目的开题研讨会。中国工程院方滨兴院士等专家学者和北京邮电大学王小捷教授、吴斌教授以及复旦大学孙时进教授等项目组主要成员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科研处处长陈子雷教授主持。首席专家齐佳音教授就项目整体设计、团队任务分工、科研成果目标等方面进行了汇报,并对各子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研究重点、成果形式等工作进行了细致的规划。

在总结了专家们的建议之后,本项目计划从基础学理→治理模式→手段工具三个层面展开研究工作。

在基础学理上,本项目拟为中国互联网治理提供学理洞见,主要涉及子课题一:计划首先研究现实与虚拟互动的哲学解构;然后通过构建社会张力这一构念作为公共安全事件的前置变量;进一步通过互联网信息行为来实现对社会张力的测度,从而为公共安全事件的预警提供支持;

在治理模式上,本项目拟以社会张力的调节为治理的抓手,为中国互联网治理提出融合治理模式、框架和体系。主要涉及子课题二:计划首先梳理网络时代国家公共安全治理的困境;然后构建面向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行为治理机制;随后设计面向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行为治理架构体系;最后提出治理网络偏差信息行为的融合模式。

在手段工具上,本项目拟为新业态金融风险互联网信息行为治理提供手段和方法,计划首先建设新业态金融风险互联网信息行为的语料库、知识库和知识图谱库;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新业态金融风险互联网信息行为的感知与理解研究和传播与演化研究;随后承接上述研究成果,在心理方面、技术方面、行政方面和法律方面开发对应的新业态金融风险互联网信息行为治理手段和方法;最后开发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群体态度、认知和行为测量工具以检测上述治理手段的实际效果。主要涉及子课题三和子课题四。

在治理能力上,本项目拟从社会张力的视角来提出治理能力的评估方法。这主要是涉及到子课题五。

本项目对于研究计划和研究内容的调整,已经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并备案,并于2017年11月24日收到国家哲社办的研究内容修改批复。

? 总体执行情况

从总体进度上看,各个课题2017年都有扎实的进展。

从研究成果上看,课题的成果多数还未发表,政策建议还都在撰稿中。

从成果应用上看,项目的研究成果在上海自贸区和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产生卓有成效的应用。

1.2 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2.1子课题1——进展情况

子课题1:互联网信息行为与国家公共安全的作用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分为现实与虚拟互动的哲学解构、心理治理在互联网信息行为与国家公共安全作用中的作用

1.2.1.1 子课题1旨在回答如下问题

1)哪些哲学基础可以用于比较不同的社交媒体理论;不同理论对社交媒体的使用有何贡献。

2)互联网信息行为与国家公共安全的作用机制是什么?以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展开。

1.2.1.2子课题1的研究结论

1)用户社交媒体行为的哲学解构

为了描述社交媒体的使用行为,从哲学角度提出图1所示框架。横轴表示人与世界的关系,用“生活世界”这一术语来说明。人与世界的关系或者是理性的或者是历史性的。纵轴表示人与他人的关系,用“对他人的考虑”来指代。“他人”可视为手段或目的。工具主义将“他人”视作手段,而“此在”思想将“他人”视作目的。

图1 解释社交媒体使用的哲学框架

人与世界的关系不是由人与对象对立的基础上构成的,而是在人与对象的历史关系基础上构成的。海德格尔(1992)阐述了基于历史性的人与世界关系理念,并指出理性与历史性相对立的观点。笛卡儿阐述了关于理性的哲学,也即“笛卡儿哲学(Cartesianism)”,它建立的基础是思维和世界上其他客观物体之间是分离的。正如胡塞尔所论述,世界在我的生活世界中的意义是历史。海德格尔定义了这些过往世界在“我们的存在”中仍然存在,以及作为世界历史性的“我们的存在”。

通过哈贝马斯(1984)的交往行动理论将“对他人的考虑”这一概念引入信息系统的研究中(Hirschheim, Klein and Lyytinen, 1996)。康德所问的问题正是如何考虑他人的问题:他人是作为实现目标的工具?还是被认为是目的?如果认为他人是手段,我们就以一种工具的方式行事;如果把别人看作是目的,就会按照海德格尔所称的“与他人共在”的方式行事。

原型理论选择

许多理论建议将信息系统运用于组织场景。主流理论认为信息系统会提高效率,尤其是企业级的社交媒体运用 (Leonardi,2014),但是来自组织科学的实证研究却很少支持这一推论。相对于信息分享,组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假定是假设信息即是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信息截留。这种假定的代表理论有企业行为理论(Cyert and March, 1963)、组织选择的垃圾桶理论(Cohen March and Olsen, 1972)、代理理论(Jensen and Menkling, 1976)、互动社会学(Crozier and Friedberg, 1977)和配置理论(Mintzberg,1990)。自我的呈现(即象征性互动, Goffman, 1957)和博弈论(Goffman, 1961)也属于这一范畴。由于“他人”的距离化界定,这种合理性可以描述为冲突,也被哈贝马斯称为“工具性行动(1984)。然而在信息系统,所有这些理论中,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是唯一一个已经在社交媒体研究中广泛使用的理论。由于这些理论依赖于人类通过理性行事的假定,这些理论是与笛卡尔的理性理论相对应的,即世界中的理性观察者脱离了世界。然而,因为这种理性是基于冲突的,这些理论也属于工具主义的范畴。上述这些不同理论都是涵盖在理性的工具主义范畴内的。 然而,许多替代理论对理性选择理论的假设提出了批判。其中一种在信息系统中采用的替代理论是社会物质性或行动者网络理论。这一理论建议不仅关注人类的机能,而且关注物质的机能。这意味着作为“行动元(actants)”的物质对象(如一间会议室、一栋建筑、一个Excel电子表格或一个软件等)可以和人类的机能拥有相同的影响力(Latour, 1990)。另一种在信息系统中采用的替代理论是结构理论,强调结构对个体行为的影响(Giddens, 1984)。然而,布迪厄的实践理论(1977)不仅是迄今为止唯一能够同时分析权力在组织和个体层面影响的理论,而且提供了一种个体通过惯习行为而复制结构的分析思路。由于外部世界对“我们的行动”存在影响,惯习可以被视为一个近似的内部世界化过程。“他人”出现在行为的各个方面,包括对品味的判断。虽然对实践理论的世界观包括通过惯习达到的近似内部世界化过程,但由于该理论体系中的战略行动概念(在本文的后面将谈到),它对“他人”的态度仍然是工具主义立场的。

相比较而言,哈贝马斯(1984)的沟通行动概念中包含近似的“此在”概念。工具主义行动的目标是获取成就,因此在非社会世界中,使用“他人”时的一个原则就是距离化。而沟通行动的目标不是为了获取成就,而是为了达到理解,在这一理论框架中,世界被认为是社会性的。因此,“他人”的地位从手段走向目的,这与海德格尔的“此在”概念是一致的。然而,由于其语言假设,哈贝马斯仍然处于理性主义的视角,其观点也是通过理性主义的方式描述的。此外,虽然沟通行动理论在组织层面或社会层面上是相关的,但其在个人层面上的关联性令人质疑。另一方面,萨特的存在投射概念认为赋予了自己的生命,在他的理论中可以发现包括个人层面在内的所有层面上都表现出“此在”。实际上,通过对与他人的具体关系的描述,萨特认为他人被纳入了“我们的存在”投射,因此其与海德格尔的“此在”是一致的。萨特的存在投射认为每个人最终都会做出判断,由于笛卡尔的二元论,因此该判断过程是独立的,因而是理性的。唯一将内部世界化与存在结合起来的理论是海德格尔的“共有世界”理论(如下图2所示)。

图2 与框架相关的理论

因此,尽管有多种可能的理论来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社交媒体使用,本文只采用其中的四个原型理论:戈夫曼的象征性互动理论、布迪厄的实践理论、 萨特的存在性理论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在这四种原型理论中各取一个和社交媒体的潜在相关性最符合的概念:即戈夫曼的自我呈现、布迪厄的社会资本、萨特的存在投射和海德格尔的“共享世界”(如下图3所示)。

图3 框架中的四种典型理论

2)心理疏导治理在网络信息行为与国家公共安全事件作用价值作用研究

齐佳音教授等的学术著作《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与网络舆情作用机制研究》,面向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行为治理, 提出了一种线上-线下融合治理的系统思路。著作是该思路下的成果。该书聚焦于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与网络舆情作用机制,以系统科学为方法论,从宏观、中观、微观和决策四个层面彰显特色。

宏观层面:研究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因素和深层动因。对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舆情的演化过程、演化路径、演化机理、演化模式进行深入理论研究。通过对2008-2012年59个网络舆情事件扎根提炼,得到作用机制中内源动力(事件破坏力)和外源动力(网络推动力与政府调控力)的具体要素;并结合理论分析,总结出二力作用下的不同舆情演化模式。

中观层面:研究内源动力子系统与外源动力子系统如何形成一个整体系统,导致事件与舆情相互推动。在宏观逻辑框架下,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造了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与网络舆情作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事件、政府、公众和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中观层面建模。通过仿真分析,得到了16条作用机制中的重要推论。

微观层面:研究宏观层面的内源动力与外源动力如何通过耦合产生复杂社会效应。通过对二力之间耦合机制进行微观层面刻画,构造了二力的耦合度测量模型,并提出通过二力耦合度和社会影响力来实现精准化管理的思路。

决策层面:一,综合考虑静态的“态”与动态的“势”,设计了网络舆情态势指标体系。在“态”维度,考虑了舆情发布主体的集中度指标、网络舆情内容的偏差度指标;在“势”维度,考虑了网络舆情扩散的广度、深度和速度来量化其社会影响力。二,从实时预警角度,建立了基于Web信息挖掘的贝叶斯网络舆情热度预警模型。模型使用了机器学习原理,在大数据背景下,具有越来越准确的预测效果。三,针对政府调控力决策,采取了大数据与机器学习思路,建立了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应对过程中政府沟通方案风险评估的贝叶斯模型,能及时为政府通过社交媒体沟通产生的风险进行监测。

在虚拟-现实社会融合背景下,实现社会治理创新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时代命题。著作以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与网络舆情作用机制为研究点,面向国家公共安全治理,是对这一时代命题的积极尝试。

该著作中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积累,本次项目执行中子课题1延续了这一内容,但重点突出地研究了心理疏导对于调节上述作用机制的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建议应加强心理疏导治理能力建设:

一.当前互联网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心理疏导治理的必要性

自1996年“互联网治理”的概念被正式提出以来,世界各国通过行政干预、法律规范、技术手段和专项行动等来推动互联网治理。虽然这些治理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并且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不得不承认,传统的互联网治理针对的多是“互联网信息”本身,较少考虑到互联网背后的网民。传统治理虽然实施简单、方法直接、见效迅速,但不得不承认,它们普遍存在着介入晚、成本高、反弹大、负面效应强等问题,多是治标不治本的,是急需改善的。

管理各种社会活动,其最终目标都是要回归到人性和人心上来。虽然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社会,但是网络空间中的网民是真实存在的“人”。要达到对互联网治理的“标本兼治”,就要从浩瀚的互联网信息中跳脱出来,紧紧围绕网络背后的“人”来展开。

目前,心理疏导治理的方式已经在社区治理中使用。但遗憾的是,对于互联网治理来讲,心理疏导治理还是有待开垦的处女地。

二 心理疏导治理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中的运用建议

如何实现针对个体与群体的预防性心理疏导与事件处置中的及时心理干预,是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的新任务,是形成网络综合治理能力的硬功夫,需要在研究上和实践上重视起来:

1.针对互联网中普遍存在的“主流疲劳”心理效应,研究和实践互联网中政府权威性与灵活性兼顾的新型主流声音的弹性发声体系。现在大家多认为政府应对舆论处理得不好。政府应对舆论处理不好要看本质,为什么政府应对不好呢,一是因为政府太权威,一旦太权威,政府就没有纠错的机会;二是,政府应对是有一套决策程序的,使得它没法快速应变;三是,应对舆论中,由于网民的“主流疲劳”心理,政府应对太快也不见得是最好效果。为此,我们建议:政府要培养自己的实名大V,这些实名大V以个人的身份发言,为政府后期的发声做好铺垫,减少网民主流疲劳效应;政府可以通过行业协会来发出声音,运用行业协会的公信力来填补大V的个人可信度;政府可以让代表自己的各方在舆论应对中先发出一些试水性的不同观点,监测网络舆情的反应,等待合适的时机,政府出面来收尾。这种策略通过政府培养的各种有影响力的角色,在舆情应对早期先进行舆情沟通,让代表性的观点在可控的情况下进行充分沟通,为政府的官方应对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决策信息,争取了宝贵的决策时间,削减了主流疲劳效应,一旦官方出场,就有更大的可能取得一锤定音的处置效果。

2. 针对互联网中普遍存在猎奇围观心理,权衡政府治理行为的隐性社会代价,把握好干预尺度。由于网络上的主流疲劳效应,多数网民更加倾向于选择阅读网络“小道消息”,猎奇与围观是互联网天然的基因。如果人为设限或阻断这种需求,就会引起网民的不满,产生抵抗情绪。互联网要允许社会产生舆论氛围,允许不同试水声音产生,百姓可以看,甚至可以信,但不可传播反动、违法信息,一旦传播,就是违法。互联网内容海量、语义复杂,模糊地带多,不宜使用过于刚性、简单的方式,否则很容易引起民怨,导致民众在心理上抵触,加剧民众的主流疲劳效应,陡增政府网络综合治理的隐性社会代价。这方面可以参照俄罗斯对于自媒体上非法内容3000次以上阅读量可量刑的程度把握,以及新加坡政府对于总数100个非法网站封堵的做法,既表明了政府的震慑态度,也给互联网较为宽松的舆论环境。

3. 针对互联网中影响广泛的从众心理,建议规范网站新闻评论信息的展示,让各类观点都得到展示,通过信息均衡实现网络自治。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大众舆论场中,少数持不同意见的人会因为大多数人持与自己不同的意见而放弃表达自己的意见。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媒介上只有一种意见。为了避免沉默的螺旋效应,让不同的观点尽可能都在网络上得到表达,就要将不同的观点都呈现出来,通过不同观点的信息对峙自然达到信息均衡,从而让网络的自净能力发挥作用。为此,我们建议论坛网站,每一个评论之前都加一个摘要,利用大数据技术自动为评论提取摘要,并分成支持、中立、不支持三类,并自动累加,让网民可以看到全面的观点,从而更加理性地参与。

4. 针对少数网民通过互联网实现体制外利益诉求的心理,建议尽早识别这类诱发因素,并量化由此而带来的社会张力,实现前置性网络治理。在互联网上,任何人都可以在说,任何人都在听。这就为个人在现实中利益受损投诉不能达到预期的情况下,提供了一个组织大量支持者给相关方施压的途经。从大的方面讲,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分配不均产生的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监管不力产生的贪污腐败、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等现象导致社会张力增大,当社会张力表面化并累积到一定程度,一条普通互联网信息可能点燃公民危机情绪,形成网络空间的公共危机。为此,我们建议相关的机构通过大数据技术,预警式识别出某些个人的异常言论,某些群体的特殊诉求,社会公众的普遍社会情绪,提前部署做好问题的解决工作以及解决过程中的沟通工作,防患于未然,化解风险,确保网络空间晴朗,社会长久和谐安定。

1.2.1.3子课题1的研究贡献

1)用户网络行为的哲学解构

提出了基于笛卡儿和海德格尔的哲学基础的社交媒体理论框架:生活世界和对他人的考虑。

阐述了四种理论在“生活世界与对他人考虑”框架下对社交媒体的解读:戈夫曼的自我呈现、布迪厄的社会资本、萨特的存在投射和海德格尔的“共享世界”。

比较了四种理论在社交媒体上的推断与社交媒体的实证研究发现。

提出了每个理论的关联背景,提出了未来进一步应用研究的框架。

2)心理疏导治理能力对于调节互联网行为与国家公共安全事件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1.2.1.4 子课题1成果形态

成果形态1:著作

人工智能与变革管理系列——大学与城市专题-基础教育服务篇,共计五本图书。

? 《生活中的互联网》,课题组,光明日报出版社,2018年9月;

? 《生活中的管理》,课题组,光明日报出版社,2018年9月;

? 《生活中的金融》,课题组,光明日报出版社,2018年9月;

? 《生活中的法律》,课题组,光明日报出版社,2018年9月;

? 《生活中的投资》,课题组,光明日报出版社,2018年9月。

成果形态2:论文

? Theories of Social Media: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Jiayin Qi, Emmanuel Monod(通讯作者), Binxing Fang, Shichang Deng. Engineering,2017,4(1): 94-102

? 《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应重视青年群体参与》。蔺玉红,齐佳音。 《光明日报》理论版。2018 年2 月19 日第三版。刊出;

成果形态3:成果应用

? 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与网络舆情作用机制研究。齐佳音等,成果应用, 2018年2月 25日,北京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采纳;

? 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与网络舆情作用机制研究。齐佳音等,成果应用,2018年2月 25日,上海自由贸易区管委会;

? 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与网络舆情作用机制研究。齐佳音等,成果应用,2018年1月 25日,中吴网,常州电视台。

成果形态四:《光明日报》内参

光明日报2018年2月28日《情况反映》(机密)第31期刊发《学者呼吁从“人”出发精准实施互联网信息融合治理》,建议提出者为本课题首席专家齐佳音教授。

1.2.1.5 子课题1研究成果的应用

研究成果在项目组承担的“上海自贸区的P2P企业风险预警”项目中的得到应用。应用研究发现,P2P企业均倾向于使用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通过企业网页发布内容来进行印象管理,但是运营风险较高的P2P企业更加侧重于通过业务关联度较低的信息来进行印象管理;而运营风险较低的P2P企业侧重于现则通过业务关联度较高的信息发布实现印象管理。

基于心理疏导治理能力的建议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建设。

1.2.2 子课题2——进展情况

子课题2:面向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行为的融合治理模式研究

1.2.2.1子课题2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主要分为面向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行为的国内和国外治理现状研究和基于社会张力的融合治理模式构建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文献研究:

子课题2对国内外公共安全、信息行为、网络行为、互联网信息行为、偏差行为、网络治理、行为治理、网络社会、网络治理模式、网络治理理论、网络组织、网络群体、网络信息传播、网络法规、网络软法、社交网络、社会动员、社会情绪、社会心态、网络心理、网络情感、情感治理、群体事件、群体极化、舆情治理、舆情传播、社会张力等领域的文献进行了比较研究,对国家现行关于网络信息行为治理的各类政策法规文献进行了梳理,为后续的研究内容打下坚实的文献基础。

危害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演化过程:

从偏差互联网信息行为到影响国家公共安全的事件,期间必然经历从发展到爆发的演化过程。分析危害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演化过程,掌握其演化基本规律是治理模式构建的逻辑起点。课题组在纵向政府机构(国家部委、省、市、区、街道、社区各级政府部门)和横向相关主体(互联网服务平台、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社会组织、网民个体)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借鉴谢科范、李阳等学者的部分观点,建构出如图4所示危害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演化过程。

图4 危害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演化过程

根据课题组的调研研究和文献分析,危害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演化基本过程划分为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衰减期和平息期五个阶段。课题组进一步对阶段划分的依据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后续融合治理模式提出奠定基础。

面向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行为融合治理模式构建:

面向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行为融合治理模式是以心理治理为基础、以法律治理为核心、以大数据技术为手段、以多主体联合行动为保障,以多种治理工具综合使用为特征的、以偏差网络信息行为心理认识改变目标的治理模式。它是一种“治本为宗、标本兼治”的全新互联网信息行为治理模式,其原理是通过多种策略,转变偏差互联网信息背后的“人”的心理认知,清理滋生信息推手的利益链,使得互联网信息背后的“人”在心理上遵守相关法律,在行为上主动抵制偏差信息,从而使偏差网络信息行为得到有效、根源和持久的治理。

基于这一思想,课题组构建如图5所示的面向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行为融合治理思路,并对融合治理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

面向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行为融合治理模式特征分析:

面向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行为融合治理模式继承了合作治理模式、协同治理模式强调的多元主体融合,突出体现事前预警-事中干预-事后跟踪的过程融合、法律法规和行业公约的规则融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治理知识融合和政府-网络运营者-社会组织-网民等多主体的治理资源融合,还是传统的科层治理、市场治理、劝导治理和现代的在线心理疏导的治理模式融合。课题组对治理主体融合、治理过程融合、治理规则融合、治理知识融合、数据资源融合、治理模式融合进行了深入论述。

图5 面向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行为融合治理思路

面向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行为融合治理政策建议

互联网已成为承载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但互联网领域存在大量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文化安全和社会安全的信息行为,对国家公共安全构成严峻挑战。加强互联网信息行为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实现对影响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行为“标本兼治”的目标,应从浩瀚的互联网信息本身,以及封堵、删贴等简单的治理思维跳脱出来,围绕互联网信息行为背后的“人”来寻找方案,实施以法律治理为核心,以心理治理为基础,以大数据技术为保障,以多主体联动为手段的融合治理模式,建立科学的协同治理、深度治理、精准治理和前置治理策略体系。

1)实施基于多主体联动的协同治理策略

面向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行为涉及众多领域的不同社会问题,其治理需要融合分布于不同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数据资源,充分调动政府各机构、网络运营者、社会组织和众多网民的力量,实施多主体协同治理策略。

首先,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实现政府各机构的协同治理。政府是互联网信息行为的第一治理主体,但现行互联网信息行为治理组织结构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治理过程存在沟通困难、各自为政、缺乏协同等问题,与互联网信息快速传播和热点事件迅速演化的治理需求难以匹配。因此,从国家顶层设计着手,建立互联网信息行为治理联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创新治理工作模式。

其次,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网络运营者、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实现网络运营者、社会组织和政府的协同治理。通过互联网信息行为治理内容、治理程序和治理条件的系统分析,采用市场化契约机制,逐步完善政府向网络运营者和社会组织购买治理服务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其协同治理的主动性和责任性。

再次,完善互联网信息行为治理公民参与机制,开发便捷的“参与—互动—反馈”网络平台,实现公民和政府、网络运营者、社会组织的协同治理。开放、包容、文明、进步的社会,民众享有在遵守法律道德规范的框架内合理吐槽、抱怨、表达、质疑的权利。因此,突出“参与—互动—反馈”的互联网信息行为治理理念,搭建便捷的网络对话平台,畅通民意互动渠道,构建互动对话模式;同时,建立常态化的网络民意汇集机制和网络发言人机制,及时有效地汇集民意、疏导民怨、消解民愤,缓解公众对信息和事实真相的渴求,网络回应人尽可能去除“官僚化”色彩,将信息和政策解读用平易化、情感化、通俗化、幽默化、温和化的方式,以诚恳的态度、巧妙的言语、睿智的技巧化解公众的质疑,防止网络泄愤事件向现实群体性事件演化;另外,吸纳、培养具有一定社会威望和影响力的民间“大V”,传播社会正能量,引导网络舆论发展方向,进而防止网络民意表达失控。

2)推行基于心理疏导的深度治理策略

虽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社会,但每一条互联网信息背后都有一个客观存在的“人”,互联网信息传播本质是人对某一事件、现象、问题的观点、态度、意见和信念的传播,是人心理层面的情感状态反应。因此,透过现象看本质,研究不同社会问题当事人或社会人在网络空间产生的心理反应、网络表征和演化规律,据此建立在线心理疏导策略体系是未来互联网信息行为治理的重要发展方向。

当下,针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心理特点,建立一批专业化的心理咨询队伍,构建网民心理疏导机制将成为互联网信息行为监管、舆论引导之外的又一迫切举措。通过网上咨询,在虚拟社区和网络论坛开设专门的问题讨论区,开展对网民的心理教育与情绪疏导,使网民的不良、不满、敌对甚至怨恨情绪和心理状态得到调适与缓解,帮助网民以理性、冷静、客观、公正的角度来看待现实问题和矛盾,培育网民理性分析互联网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进而避免因个体的极端行为和群体的躁动行为淹没理性的声音,进而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正如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徐卫星警务工作室徐卫星警官所言:“飞龙社区通过吸纳具有一定威望的公民建立一支来源于民间的心理志愿者,在社区微信平台获悉居民存在心理矛盾时,通过网格化社会治理平台第一时间向相关心理志愿者传达,心理志愿者的实时介入、促膝长谈对消除隔阂和化解冲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互联网信息行为治理不仅是网络空间危害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的减少,本质是通过国家网络安全系列法律法规的实施,通过在线心理疏导策略体系的实施,对不同领域可能产生危害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背后的“人”进行正向引导和心理疏导,让公民在心理认知层面发生改变,从本源上减少偏差网络信息行为的产生。

3)发展基于社会张力测量的精准治理策略

社会张力指社会系统运行和变迁过程中由于结构失调或人们无序互动导致的社会紧张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冲动力量。网络社会张力大小反应了社会问题当事人、网民个体、网络群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激烈程度,是互联网信息行为治理的重要依据。网络空间每天新增信息数亿条,何种互联网信息行为会对国家公共安全会构成影响、互联网信息行为演化到何种程度则需要采取相应治理措施,这是现代互联网信息行为治理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

显然,传统的人工方式在浩瀚的网络空间辨别何时、何处存在危害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行为是难以实施。但网民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事件的观点、态度、意见和信念通过符号的方式得到真实记录,网民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通过网络平台中的同事群、同学群、朋友群、兴趣爱好群、亲戚群等各种“群”关系得到量化表达,网民对互联网信息的观点和态度通过网络平台中的转发、评论等形式得到真实展现,这为危害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行为及其背后“人”的精准识别、为互联网信息行为演化可视化分析、为网络社会张力测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因此,借鉴张力这一物理学概念,在各类社会问题相关的偏差网络信息行为心理演绎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网络社会张力测量指标体系和测量方法,综合人口、信用、治安等多源基础数据,动态测量网络社会张力,精准识别需要帮扶的互联网信息行为主体、精准发现危害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行为、精准研判网络社会风险大小,实时把握互联网态势,动态产生治理方案,预防和排除危害国家公共安全的网络事件。

4)开发基于社会诱发因素识别和预警的前置治理策略

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分配不均产生的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监管不力产生的贪污腐败、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等现象导致社会张力加强,当社会张力表面化并累积到一定程度,一条普通互联网信息可能点燃公民危机情绪,引发大量危害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行为,最终可能制造网络空间的公共危机。识别网络危机事件的关键诱发因素能够揭示网络危机事件的演化过程,能够为科学制定网络危机事件的治理方案提供指导。

因此,从产生危害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行为所属社会问题根源入手,研究环境污染、拆迁安置、电信诈骗、网络金融欺诈、医疗卫生、教育保障等社会问题的互联网信息行为及其网络表征形式,探究互联网信息行为背后“人”的心理演化规律,理解虚拟符号的含义及其与社会情感、社会态度、社会行为的关系,建立全天候、全方位、自动化的互联网信息行为预警系统,基于大数据分析探究偏差网络信息行为的社会诱发因素,以可视化的形式实施互联网信息行为监测和预警,实现治理过程前置。在互联网信息行为演化的萌芽期和成长期实时发现可能危害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行为,预测可能产生的社会风险,在最恰当时间、采取最合适方式、用最小代价改变网民心理认知,减少偏差网络信息行为,化解网络公共危机,促进社会和谐安定。

1.2.2.2子课题2成果形态

成果形态1:科研论文

? 面向国家公共安全的信息行为线上-线下融合治理模式初探。邓建高, 段欣迪。《图书情报工作》2018年8月,CSSCI;

? 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线上-线下融合治理模式初探。邓建高,段欣迪。光明网,2018年4月;

? 网络强国战略视域下互联网信息行为融合治理模式研究。邓建高,齐佳音,方滨兴,沈蓓绯。《江苏社会科学》,外审中;

? 互联网使用、法治意识与法律评价——基于CGSS2015的法社会学分析.史宏平等,撰写中;

? 困境家庭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常州的实证分析。沈蓓绯等,撰写中;

? 基于微博文本分析的水污染事件发现研究。邓建高、段欣迪,外审中。

成果形态2:国家媒体新闻报道

?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专家帮常州困境家庭儿童提升网络素养,中国青年网,2018年5月。

成果形态3:全国两会提案

? “启动绿色网络进农家大行动,提升农村青少年网络素养”,课题组,2018年3月。

成果形态4:调查问卷

? 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问卷,2018年3月;

? 面向国家安全的上网失范行为调查问卷,2018年7月。

成果形态5:获奖

? 河海大学优秀主讲教师,邓建高,2018年;

? 河海大学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邓建高,2017年。

成果形态6:本科毕业论文

? 基于社会网络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理研究,朱亚鸣(指导教师:邓建高),2017年6月 ,江苏省优秀毕业论文 二等奖;

? 在线社交网络营销文本挖掘关键技术研究,勇美菁(指导教师:邓建高),2018年5月,江苏省优秀毕业论文 三等奖;

? 网络社会心态失衡现象、成因及对策研究,王梦娇(指导教师:邓建高)2018年7月;

? 网络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李辉(指导教师:邓建高),2018年7月;

?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与治理研究,吴娇娇(指导教师:邓建高),2018年7月;

? p2p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评估,傅安瑞(指导教师:邓建高),2018年7月,校优秀毕业论文;

? 网络谣言的传播与治理研究,周奕琳(指导教师:邓建高),2018年7月;

? 在线社交网络营销影响因素研究,程珂(指导教师:邓建高),2018年7月;

? 青少年网络素养影响因素探索研究——以江西瑞金、上海两地中学生为例,陈露(指导教师:齐佳音),2018年6月。

1.2.3子课题3——进展情况

子课题3:面向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感知与理解研究

1.2.3.1子课题3主要研究内容

课题组成员在进行课题任务研究期间阅读了大量国内外文献,涉及网络安全、信息感知、数据挖掘、线索发现、主题分析、情感分析、网络舆情、金融风险、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文本分析等众多领域。事实上,国家公共安全相关的领域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本课题主要聚焦在互联网时代新业态金融企业风险相关的应用研究。

(1)金融企业风险相关的互联网信息的线索发现研究

互联网信息的线索发现是一项非常综合而富有挑战性的研究,涉及到多种研究领域的多种算法和技术,包括网络爬虫、信息检索、分类与聚类、数据挖掘、情报分析、机器学习、主题模型、自然语言处理等等。如何从互联网信息中及时准确地发现所关注的重要线索,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针对这一问题,课题组做了如下工作:

? 语料准备

初步收集到面向新业态金融P2P风险问题领域相关的实际数据和语料,包括来自网贷之家4554家公司信息。

? 语料预处理

原始语料的数据中包含一些无效、重复的信息。先对数据进行清洗,关联每篇文章的主题和公司,保留所需字段信息。之后进行了去标点、去停用词、分词、去除空数据、训练段向量等多种自然语言基础处理步骤,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 针对P2P网络借贷企业的风险线索发现研究

在面向实际数据的应用方面,以全国范围内从事网络借贷P2P的企业为研究对象,对企业的非结构化文本信息进行基于机器学习的文本分析技术处理,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对企业信息进行挖掘,发现其中的有效线索,得出特征向量。研究采用从网贷之家等互联网渠道爬取的4554家公司信息,对公司简介和高管简介这两类文本信息提取特征。

(2)金融企业风险相关的互联网信息主题分类研究

主题分类与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文本分类研究关系极为密切,也是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如果对信息的主题类别分辨得非常清楚,就可以采用分类技术区分不同的主题。然而互联网信息的主题类别往往分辨并不清楚,因此,首先采用聚类技术寻找隐含的不同主题。具体工作如下:

首先获取中晋系、快鹿系、钰诚系的相关微博及新闻,共11915条数据,作为研究语料。将这些信息进行去停用词、分词、去除空数据、训练段向量处理之后,使用K-Means和LDA两种方法进行聚类分析。从聚类结果可以看出,由于与K-Means的评估方法不同,LDA的聚类结果与K-Means相比,浮动较大,但总体都是随着聚类数目增加呈现出上涨趋势,与K-Means的实验结果比较一致。

该聚类结果接下来将经过进一步的人工分析与评估之后,力图确定较为合适的主题类别,从而为后续更加精细的主题分析做好准备,进行完成主题分类及多分类器融合等任务。

(3) 金融企业风险相关的互联网信息的公众情感分析研究

本课题着重分析互联网信息平台上关于金融企业风险相关的公众情感倾向,因为情感是直接关系到舆情的重要因素,当公众情感呈现激烈化趋势的时候,往往很容易引起危机的爆发。

(4)金融企业风险相关的互联网舆情态势研判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渠道,也成为折射现实社会舆论和民情的镜像。网络舆情研判是对网络媒体上的舆情进行价值和趋向判断的过程。本课题在主题公众情感分析的基础上对互联网舆情的整体态势进行研判,以便未来能够为面向国家公共安全的网络治理提供有效的手段支撑。

子课题3在上海自贸区做了三个专题研究,简述如下:

? 子课题3上海自贸区专题研究1——我国股权众筹平台风险指标体系研究

在国家提倡金融服务改革与创新的大环境下,金融市场逐渐会从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方式转向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直接融资模式。作为互联网技术进步与金融服务革新相结合的产物,股权众筹以互联网为媒介,将小微企业和投资者直接连接起来,使融资者和投资者可以方便、快速、低成本地实现直接融资,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提供了新途径。但这种基于互联网的投资方式,使得投融资双方之间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难以审核,信息严重不对称,导致股权众筹存在高风险。另一方面,股权众筹在我国仍处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明晰的监管机制,对投资者的保护力度存在不足。鉴于此,充分认识股权众筹融资风险因素构成,把握诱发风险的关键要素并形成风险指标体系,对我国股权众筹平台的风险监管以及投资者应对风险的自我防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基于扎根理论的股权众筹平台风险因素识别。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基于几点考虑:股权众筹平台风险归因和传导路径难以通过量化的方法发掘和探讨其本质,相比之下,定性研究则是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对象之间展开互动,不局限于可量化的部分,可以较为全面地对事物本质进行解释性理解,更符合对特定风险产生归因和传导路径这一研究目标。股权众筹平台风险理论体系是一个新的研究思考,探究如何将市场监管风险预警与平台运营各项指标相结合并形成新的理论,选择以质性研究方法更符合理论的生成过程。同时,本次研究中收集到关于样本平台的大量线上资料和电话访谈文档记录可供编码与分析。

(2)数据来源与收集。课题组整理了110家股权众筹平台线上的共计113个数据项,其中包括其在“天眼查”和“企查查”上的工商信息;在113家平台中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同一模式、不同背景的平台的16家,将其作为文本挖掘的对象,挖掘的文本主要有线上的各项业务规则,包括投融资规则、风险提示、信息披露规则等;以投资者身份对上述16家平台线上的从业人员进行电话访谈,访谈采用半结构化和开放的方式,每个访谈大约持续60分钟。

(3)资料分析。将收集到的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

通过程序化扎根理论三级编码原则,已初步构建了股权众筹平台风险因素模型,再结合原始访谈资料和编码过程,结合调研文献,并与访谈专家讨论并不断修正完善,最终确定了我国股权众筹平台风险因素的模型。之后结合访谈资料进行二次编码分析,并没有新的范畴和关系产生,因此,已建立的股权众筹平台风险体系理论模型是饱和的

(4)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股权众筹平台风险因素评价

对于已识别出的股权众筹融资风险因素,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其进行评价。根据扎根理论已识别出的风险因素来设计调查问卷,然后组织专家对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打分,结合专家评分结果,通过层次分析法进行各指标综合权重计算和排序,筛选出主要风险要素,为实现股权众筹融资风险的有效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 子课题3上海自贸区专题研究2——基于移动应用APP的P2P企业排查方法和经营规模排查

以往针对P2P企业的监管多从网页端出发,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P2P企业开始在移动端做理财APP,以期跟随顾客使用习惯扩展市场规模。而事实上,对理财APP的监管一直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和路径。为了能够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测P2P企业,不让APP成为法外之地,有必要发展出一条道路并结合相应的技术手段自动化地对P2P企业进行监测。

上海自贸保税区在册企业近40000家,公司的数量庞大且公司经营的业务种类繁多。基于移动应用APP排查P2P企业的第一步是找出企业其是否有相关的APP。第二步是,判断其APP是否是与投资理财相关,从而将这部分企业识别出来并对APP进行有效监管。故本项研究的目标概括为:找出技术路径识别公司是否在移动端做P2P或者其它金融类业务;制定监测APP重要信息的方案;制定以上过程自动化的实现方案,并以实验证明监测方案的可行性。

通过对保税区81家待查企业进行排查发现,81家公司名单中有APP信息的有39家,占比48.18%。同时对39家有APP的企业进一步分析,发现其应用类型一共被划分为3种,并且92%的企业其应用类型为财务类。基于此,假设当通过公司名称查找出相关的应用时,是否可通过其应用分类这个指标,来判断企业是否有P2P理财相关业务。

在APP应用信息的获取上,目前流行的在线工具有APPDUU、App Annie、ASO、应用雷达等。本文经过对比测试发现,ASO100的功能较为广泛,用户除了可查看关键词热度、排名信息、下载量等信息之外,最重要的是可以根据公司名称查询企业APP应用信息。因此,选取了ASO平台作为信息来源。

为了兼顾对APP的风险评估,将保税区190家数据名单作为排查的基础,第一步是根据企业名称作为关键词进行信息检索,将所有与企业相关的APP信息抓取出来。第二步是根据平台名称进行检索,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进行查全性验证。二是为了对比验证相关假设是否成立,并给予正确的判断方案。

通过以上研究,基本实现了当输入公司名称时,能判断其是否有APP相关信息,进而提供一个较为准确的金融类应用的分类方法。并给出监管部门需重点监管的17个指标建议。同时对于监管部门的建议如下:

考虑到现在普惠金融和现金贷等类金融应用有高下载量、排名靠前、存在潜在风险的特点,监管部门也应该将这类企业纳入监管范围。

在判断企业APP是否有金融类应用时,看其IOS分类和安卓分类即可。只要其IOS分类是财务类或者安卓分类是理财类,那么这个企业经营网络借贷P2P业务的可能性就比较高,就予以监测。这种分类方法准确率高达94.6%。

重点关注排名和下载量靠前的应用和相关企业。从网贷之家的数据来看,东方汇的成交量在有披露营运数据的保税区P2P企业居首位,所以下载量超过东方汇的应用需要更加重视,包括:玺欢钱、点牛金融、普资华企、小狗钱钱、金峰财富、广群金融、善林财富、海银会、聚财富、贷贷红。这些企业并未按规范披露指定信息,但下载量又比较大,所以应该引起监管的高度重视。

? 子课题3上海自贸区专题研究3——基于苹果热搜榜单的P2P类移动应用排查

按照2017年9月21日课题汇报交流会上上海自由贸易区管委会综合监管处陈处的意见,监管部门很关心保税区近4万家企业中是否有业务量比较大的P2P网络借贷企业仅仅通过移动APP开展业务,且并不在保税区当前的网络借贷企业名单上。于是课题组在10月初对ASO100上面苹果应用热搜榜与保税区4万家企业的名单进行了交叉排查。

首先基于ASO100网站上提供的苹果应用热搜榜单,Aso100提供了苹果商店各分类热点榜单下载量前1500名的应用,这份榜单约2小时更新一次。课题组根据ASO100提供的“财务类”热搜榜单,“生活类”热搜榜单和“工具类”热搜榜单下共计4500款应用的应用名称抓取其开发商信息,之所以对生活类应用和工具类应用进行排查,是因为之前发现过有P2P企业的应用自己申报分类的时候分类为生活类和工具类。然后再与保税区目前在册的38187家企业比对,若名称匹配一致,则将该应用的具体信息提取出来。

通过热点榜单查询出了8款开发商为保税区企业的应用,这8款应用中有7款属于财务类应用,1款属于生活类应用。保税区APP排名较高企业排查出来后,将排查出来的企业与保税区P2P企业名单进行了交叉对比,对于不在P2P企业名单上的企业,排查了其网址,并从其网址内容判断了其业务性质。其中,上海策邑、福睿健康,认为需要重视。

另外有两家企业通过APP从事放贷业务,野信金融和开心互连金融,是否属于需要持牌经营业务,目前没有找到特别的法律依据。一些新闻文章将这种业务也视作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近期关于移动端放贷业务的负面报道较多,银监会等部门也下发了文件,要求加强对这类业务的监管。

根据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高排名APP开发商与保税区企业名单进行交叉对比,排查出了不在保税区现有P2P企业名单上,但是从事放贷业务的保税区企业。说明这种排查思路对于辅助监测新业态的类金融业务企业是非常有效的。

苹果商店提供了各分类的1500款热点应用,通过查询热点应用匹配开发商的方式,不仅可以解决热点应用的漏查问题,排查的效率也比较高。

可考虑建立自动排查系统,每星期进行一次排查。同时将热点应用的企业加入到监测名单之中,从而将“企业名称进行查询”和“热点榜单查询”这两种排查方式有效的结合起来。

从检测出来的热点应用看,网络借贷企业有通过分离理财和放贷业务逃避银监会“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管理方法”的倾向,需要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

1.2.3.2子课题3成果形态

成果形态1:著作

? 《区块链:金融应用及风险监管》,陈晓静,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8年6月。

成果形态2:发明专利申请

? 借贷方分类的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齐佳音,李蕾,冯彦杰,傅湘玲,罗晓芃,吕月。国家专利局,2017/9/8。

成果形态3:研究论文:

? Exploring the Indirect Effect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n Interpersonal Conflict Under FLMs Leadership,Yasir Tanveer,Jiayin Qi,Anum Tariq,Umair Akram. In book: Proceedingsof the Twel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Management, January, 2019,已接收;

? Online Group Influence and Digital Product Consumption,Jifeng Mu, Ellen Thomas,Jiayin Qi(通讯作者),Yong Tan(2018)。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online: https://doi.org/10.1007/s11747-018-0578-5 在线刊出;

? Outside-in Marketing Capa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Jifeng Mu, Kevin Bao, Tejvir Sekhon, Jiayin Qi(通讯作者), Edwin Love,(2018)论文, online: https://doi.org/10.1016/j.indmarman.2018.03.010,在线刊出;

? Do Local Consumers Behave Differently from Visitors? An Exploratory Study in Online Group Buying. Seongmin Jeon, Jiayin Qi, Jiyuan Wang (2017).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5:95-104 (SSCI) 刊出;

? 面向大数据监管的企业活跃度评价方法研究。罗晓芃,齐佳音,傅湘玲。企业经济(CSSCI扩) 已录用,待刊;

? 企业微博信息与短期绩效的BP神经网络预测研究:基于信号分析视角。 刘嘉琪,齐佳音。现代情报(CSSCI) 已录用,待刊;

? "在线社交网络中的意见领袖真的重要吗?—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意见领袖与在线群体影响力关系的实证研究。刘嘉琪,齐佳音, 陈曼仪。情报科学(CSSCI),已录用,待刊;

? 在线社交媒体中企业生成内容沟通研究:以电影院线行业为例。刘嘉琪,齐佳音,朱舸。管理评论(CSSCI),已录用,待刊;

? 社交媒体中企业生成内容(EGC)的社会化传播行为研究?基于内容和情感分析视角。刘嘉琪,齐佳音,朱舸。情报科学(CSSCI) ,已录用,待刊;

? Local Community Detection based on Network Motifs。张云雷、刘宇、吴斌、吕金娜,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8/6/24;

? A Parallel Community Dete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Incremental Clustering in Dynamic Network。张翠云、张云雷、吴斌。FAB ,2018/8/28;

? Distant Supervision for Relation Extraction with Hierarchical Attention and Entity Descriptions。佘恒、吴斌、王柏、迟人俊 。IJCNN,2018/7/8;

? StoryRoleNet: Social Network Construction of Role Relationship in Video。吕金娜、吴斌、周丽丽,IEEE Access,2018/4/25;

? SRE-Net Model for Automatic Social Relation Extraction from Video 。周丽丽、吕金娜、吴斌,在投;

? Rumor Detection Based on Stance Mining on Microblogging Websites。曾令昱、吴斌、王柏,在投 ;

? PF-Face: A Parallel Framework for Face Classification and Search from Massive Videos Based on Spark。吕金娜、吴斌、刘畅,在投 ;

? 基于投资者情感倾向的P2P市场成交量预测模型。张帅, 傅湘玲,在投;

? A Sentiment-aware Trading Prediction Model for P2P Market。傅湘玲,张帅。在投;

? 基于大规模文本数据情感挖掘的企业舆情研究。吴联仁, 李瑾颉, 齐佳音,识管理论坛,2016年9月;

? An Empirical Study of Customer’s Usage Intention for Chauffeured Car Service Provided by Mobile Apps。占阿静,陈思宇,陈潇,马静宜,戴永辉。Asi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2017年12月。

1.2.4子课题4——进展情况

子课题4:面向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的传播与演化研究

1.2.4.1子课题4主要研究内容

(1)面向国家公共安全的网络谣言传播研究。①在国家公共安全领域相关的谣言传播过程中,一些关键用户个体对于传播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应对这类用户进行目标免疫,与这类用户进行沟通,防止他们散步谣言。②对于互联网上存在的一些弱连接用户也应进行预防,虽然这部分用户在网络中度较小,但是这部分用户起到了关键的桥梁作用,一旦消除这部分用户,谣言传播将从依附于一个巨大的网络连通片化为多个较小的连通片,此时对于消除网络谣言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③已有研究结果显示,由于度较大的关键用户个体与具有强作用的弱连接用户个体在互联网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大,数量不断增大。因此,应根据研究所得的阈值条件,对这两类关键节点进行合理筛选,最后进行目标免疫,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并消除谣言的传播。

(2)面向国家公共安全的新媒体信息流行度研究。针对互联网中存在的与国家公共安全有关的信息,或为权威披露的信息,或为造谣传谣的信息,或为网络用户参与讨论的信息,需要有一种话题发现方法,将散落在互联网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搜集、识别并加以整理形成话题,进而能够帮助相关人员及时了解一个话题的细节、传播路径、发展模式以及影响并做出相应预测和对策,形成面向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行为的有效治理方法和体系。因此,如何在面向国家公共安全的领域下,对信息的影响力和信息传播者的影响力进行评估,如何衡量并预测该话题的影响力和流行程度;通过大量话题案例,计算出网络话题热度时间序列,分析和总结不同类型话题传播规律和特征;建立热度时间序列聚类模型,对话题进行聚类与预测。

(3)针对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特点,构建信息传播的“五力模型”。“五力模型”主要针对新闻传播过程及其效果的测度,而传播的效果又包括传播过程本身的效果和传播后产生的影响,这由新闻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所决定。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新闻报道,既可以小到某一次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大到指某一新闻事件。结合人民在线的公共安全事件数据,构建了影响力、传播力、公信力、说服力和号召力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数据验证进行了提取和可视化实现。

(4)P2P企业负面舆情监测与风险分级研究。对P2P企业负面舆情进行监测,是进行金融风险防控的一个有效手段。为此,本研究对如何排查保税区P2P企业的负面舆情,在此基础上,对判断企业风险的技术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以网贷天眼社区作为主要数据来源,排查系统主要分为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为数据抓取,实现的功能是输入公司或者平台的名称,自动抓取与此平台相关的帖子。第二个板块是利用机器学习加NLP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训练出最优的分类模型,将负面舆情信息与非负面舆情信息区分开。第三板块是在前两个板块的基础上,建立风险衡量方法,将负面舆情相关信息可视化展出,协助管理部门使用。本研究成果为保税区监测P2P企业负面舆情建立了可行方法,可以用训练好的舆情分类模型对舆情进行分类汇总。基于此构建了舆情监测平台的DEMO模型。舆情监测平台是用于直观、快速、便捷地展示和查询保税区企业舆情监测状态和结果的交互平台,不仅全面地展现了本部分的研究结果,更便于监测部门在未来进行高效管理。

1.2.4.2子课题4成果形态

成果形态1:发明专利授权

? 一种提高社交网络用户产生内容信息影响力准确性的方法。李蕾、林鑫、王博远。发明专利授权,国家专利局。

成果形态2:发明专利申请

? 一种基于深度剪枝策略的关联规则挖掘方法,李蕾,陈道新,李琪,吴亚彬。发明专利申请,国家专利局。

成果形态3:国际评测与交流

? EACL MultiLing 2017 MSS,OnForumS。国际专项评测交流。李蕾,毛丽媛,张亚召,池军齐。国际评测与交流 EACL MultiLing 2017-2017/4/3。在多语言单文档摘要任务上,在11种语言上获得第一,在24种语言上获得top 3。英文在线论坛内容关联评测任务中,获得内容关联和态度标签两个子任务第一。

?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Kokil Jaidka博士等组织的国际专项评测交流CL-SciSumm 2017 Workshop: BIRNDL、17: Bibliometric-enhanced IR and NLP for Digital Libraries,ACM SIGIR 2017 李蕾,毛丽媛,张亚召,池军齐。国际评测与交流,CL-SciSumm 2017 Workshop, ACM SIGIR 2017,2017/8/11,在关联语句所属方面的分类中,获得排名第一的好成绩。在面向文献引用关联的英文论文摘要任务上,获得了排名第一的成绩。EACL在11种语言上获得第一,在24种语言上获得top 3。英文在线论坛内容关联评测任务中,获得内容关联和态度标签两个子任务第一。

成果形态4:举办会议

? 在成都西华大学组织召开“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 (NLP-KE’17)”(第12届自然语言处理与知识工程国际学术会议)。王小捷,李蕾等;看着闹钟,举办会议NLP-KE’17

? 在2017年第28届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个人、室内与移动无线通信国际研讨会(The 28th Annual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sonal, Indoor and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s,IEEE PIMRC 2017)上发起了具有演进功能和自学习算法的无线传输技术工作研讨会。

成果形态5:科研论文

? UIDS: A Multilingual Document Summarization Framework based on Summary Diversity and Hierarchical Topics。Lei Li, Yazhao Zhang, Junqi Chi and Zuying Huang。CCL 2017 and NLP-NABD 2017, Springer LNAI 10565,2017/11/6;

? Research on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 and Feature Extraction for Time Series。Lei Li, Yabin Wu, Yihang Ou, Qi Li, Yanquan Zhou, Daoxin Chen。2017 IEEE 28th Annual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sonal, Indoor, and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s (PIMRC) ,2017/10/12;

? Word Embedding and Topic Modeling Enhanced Multiple Features for Content Linking and Argument/Sentiment Labeling in Online Forums。Lei Li, Liyuan Mao, Moye Chen。MultiLing 2017 Workshop on Summarization and Summary Evaluation Across Source Types and Genres at EACL 2017 (2017 European Chapter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2017/4/3;

? Mining Association Rules Based on Deep Pruning Strategies。Lei Li, Qi Li, Yabin Wu, Yihang Ou, Daoxin Chen。Wireless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2017/12/17;

? Sociability-based Influence Diffusion Probability Model to evaluate influence of BBS post 。Lei Li, Xin Lin, MengChu Zhou, and LiLi Fu。 Neurocomputing,2018/3/9;

? Research on feature engineering for time series data mining。Lei Li, Yihang Ou, Yabin Wu, Qi Li, Daoxin Chen。2018 6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 Infrastructure and Digital Content (IC-NIDC 2018) ,2018/8/22;

? 网络谣言传播过程中的信任发生机制研究。覃柯文 张杰 ,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已录用,预计2018年12月见刊;

? Modeling Information Popularity Dynamics via Branching Process on Micro-Blog Network。 Jin-Jie L, Lian-Ren W, Jia-Yin Q, et al. 。Chinese Physics Letters,2017年7月;

? 基于人类动力学的在线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研究。李瑾颉,吴联仁,齐佳音,闫强.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7年4月;

? 微博话题流行度统计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李瑾颉, 吴联仁, 齐佳音。情报科学,2017年7月;

1.2.5子课题5——进展情况

子课题5:面向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行为的融合治理手段研究与治理能力评估研究。

根据课题组的多次研讨,课题以金融欺诈为研究对象,探究金融欺诈互联网信息行为的融合治理手段和治理能力。

1.2.5.1子课题5主要研究内容

? 子课题5主要研究内容1——心理学理论在治理偏差互联网信息行为中的应用研究

课题组前期开展了大量面向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行为的国内和国外治理文献和现状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经验基础。在学术史梳理中发现,在健康行为领域、偏差行为领域和认知心理领域,均有大量的心理学理论从“人”的角度描述了个体的行为模式、认知模式和态度模式,以及它们是如何发生转变的。但是,很少有研究探讨这些心理学在互联网治理中的作用,更少有研究探讨如何应用心理学原理,从“人”的角度出发来减少面向国家公共安全的偏差互联网信息行为,以实现对这些互联网信息行为的“心理治理”。

在课题研究的总体框架上,子课题2的张杰教授洞察到新媒体慈善行为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也暴露出不少网民借新媒体慈善从事欺骗活动。因此,张杰教授选择新媒体慈善行为为研究对象,研究新媒体环境下面对陌生人,新媒体受众个体的情感问题和心理问题,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何以能够产生情感驱力去做出慈善行为;另外张教授和殷文副教授从情感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对于中国式怨恨情绪的起源与西方怨恨情感的差别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本土社会结构入手,讨论了中国式怨恨的社会根源问题,研究网络群体性事件网民群体的心理解析问题,以期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信息行为治理提供理论解析。差异格局的纵轴关系变化,为网络社会治理开辟新的研究视角。

新媒体慈善行为的兴起,往往伴随着同情的情感驱力。然而,面对新媒体中的陌生人,新媒体受众何以能够产生情感驱力去做出慈善行为,张杰教授运用情感社会学的同情理论,发展出新媒体慈善行为的情感动力模型: 移情-信任-同情-慈善行为,指出移情和信任是网络同情发生的前提,而同情的经济学和同情的政治学是网络慈善行为的动力,一旦同情的互惠法则和地位差异法则被颠倒,网络情感就会反转,慈善性行为就会终止。新媒体慈善行为的情感动力模型的构建对于欺骗型互联网信息行为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子课题5主要研究内容2——面向国家“十三五”青年中长期发展规划,通过网上共青团的青年互联网内容,把握当代青年的关注点,服务国家公共安全

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以反映青年呼声、回应青年诉求、维护青年权益、服务青年成长为宗旨,是共青团组织牵手青年,感知青年脉搏的心之桥。截止至2017年4月,全国已开通5863个“青年之声”,“网上共青团”门户网站4299个,支部专区909个,青年之声平台提问2000多万条,回复千万余条,而且提问和回答的数量在以每日十几万条的数量在增长,这些海量的用户提问是了解青年关注,理解青年心声的重要数据来源。但是面对海量的文本数据,如何能够自动理解和分析这些数据,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面向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行为及治理研究”项目组(成员为:北京邮电大学傅湘玲、周延泉,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齐佳音)联合组成将机器学习应用于青年之声工作平台的智能建设项目组。该项目建设的工作目标是:基于青年之声平台上的用户提问数据,力图构建一个有科学理论指导、面向平台实用、有前瞻扩展性的网络信息资源分类体系,借助机器学习的方法给予分类体系进行数据支持,并对后续的数据进行自动的智能分类。

本研究工作自2016年10月开始启动,经过一年的探索与努力,项目联合团队构建出了科学、合理、实用、有覆盖深度和广度的面向青年工作领域的一、二、三级信息分类体系,实现了智能自动分类,并通过对青年之声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的150万提问数据的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

(1)建设了科学系统,特色使用的青年之声信息资源分类体系

目前的各大网站均未有科学合理的网络信息资源分类体系,为构建青年之声平台系统科学的分类体系,需要在保证知识领域完整性的前提下,突出网络信息重要性。项目建设确定了分类体系建设的四大原则:1)以科学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2)面向网络信息资源和技术环境;3)分类主题一体化;4)强调实用性和易用性。

在广泛调研现有理论分类体系的基础上,参照青年之声类似的网站平台分类体系,结合青年之声平台的特色,面向“十三五”中长期规划中的青年发展规划方向,项目组构建了青年之声平台的一二级分类体系,并经过信息资源分类及青年工作领域专家的多轮评审,形成了青年之声信息资源分类体系一、二级类目体系。该分类体系经过全网数据的测试,既保证了分类的区分度,也保证了类目覆盖的全面性。

(2)集成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智能分类程序建设

项目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集成的方法,首先通过抽取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全网数据(约150万条)的15%进行了人工分类标注。然后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和深度学习算法训练模型,进行了数十种算法模型的不断训练,从中选取了4种最适合的模型进行了集成,再用训练好的模型对未标注语料进行预测和分类,实现了对数据的智能分类及分析,经过测试,其平均准确率达到了85%。

在此基础上,针对青年之声平台150万条的数据从青年关注类目,青年关注话题,每个一级类目下具体的关注内容,关注的热词等方面进行了时间维度的对比分析,从而很好的反应出了青年人的成长规律。

对比16年7月至17年7月(100万条数据)和15年7月到16年6月的数据(51万条数据),可以看出,青年人的理想信念、创业就业、权益维护、情感家庭几大类的比例有所上升;党建团建、政策法规相比2015年占比有所下降,社团公益占比基本不变。

在青年群体热议的TOP10话题中,衣食住行成为最热门的议题;健康美味的饮食、放飞心情的绿色出行、温馨经济的小窝环境,已成为当下青年群体主流的生活节奏。此外,近一半热议的话题中涉及文哲史地和科学技术。文哲、艺术和科技已成为当下青年人风格的三驾马车,“文艺范”依旧拨的头筹。新形势下,青年人对国情政策的关注不减反增,青年群体开始挑起为祖国效力的大梁。

青年人对就业创业类话题关注度持续上升,对2017年上半年关于95后就业相关信息分析后发现,95后的就业观和职业选择成为公众的关注焦点。随着就业环境及择业观的变化,“慢就业”的概念正在逐渐被接受和实践。在就业之前从事一段时间支教、创业等活动,也不失为一种“冷思考”。

根据话题热度对青年之声2017年热点话题进行排名后发现,话题主要集中在理想信念、时事热点、情感家庭、教育成长几大类目中。青年人对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保持着密切关注,尤其是一些教育、就业等与自身相关的重要问题; 同时也挑起了肩上的重担,为家乡脱贫出谋划策,期待政府出台更有利的政策。

青年之声文本分类标准及智能分类程序建设项目的成功实施,给青年之声社交互动平台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和技术支持,给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青年之声是面向青年的服务平台,将青年关注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对团中央的青年工作有很好的推广作用,从理性角度了解青年,帮助青年。更重要的是,这是人工智能在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次开创性尝试,这也是本项目的创新之处。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与交流对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 子课题5主要研究内容3——手机对农村青少年的影响调研

2月18日-25日,课题组对贵州安顺市普定县白岩镇白岩村、江西鹰潭市余江县邓埠镇西坂村、山东德州市夏津县苏留庄镇小石堂村、郝王庄镇谷刘庄村的部分家庭和青少年进行了调研。3月16日—17日,课题组对江西赣州兴国中学、兴国职业中等学校、兴国电子商务培训中心、江西瑞金二中、瑞金市金穗小学、瑞金市青少年校处活动中心的青少年进行调研。

发现农村青少年屏幕化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农村青少年走向屏幕化

调研发现农村青少年上网方式主要为手机上网。受访的农村青少年绝大多数用手机上网玩游戏,仅10%左右的人因学习需要,会少量用电脑上网。课题组在三省农村调研发现,农村少了许多过去儿童的嬉笑与打闹和独有的集群式成长氛围,多的是随处可见的“低头族”。有孩子在接受访谈时说,爸爸妈妈不是在“身边的”,而是在“屏幕中的”,我国农村孩子的童年正在走向“屏幕化”。

2)农村青少年手机上网呈显著超低龄化特点

三个省受访的农村青少年中,均存在低龄化触网趋势。调研组对江西瑞金金穗小学5名学生进行了访谈,有2人从幼儿园开始玩手机,有3人从一年级开始玩手机,他们都表示主要是通过哥哥姐姐知道了怎么玩手机。调研发现,手机在农村成为了儿童的玩具。适合农村青少年和低龄儿童的手机游戏和网络应用内容十分有限。

3)农村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极为淡薄

调研发现,受访的农村青少年在玩手机游戏时,有近一半人发生过游戏账号被盗、游戏财产丢失现象;这些受访的农村青少年对个人隐私保护、网络欺诈、网络成瘾、网络成迷、网络暴力、网络欺凌等网络安全概念模糊,网络安全意识极为淡薄,极度欠缺较为专业的防范知识和防范能力。

目前农村青少年在用手机上网的过程中已出现越来越多的不当行为,如不及时纠正和救助,将对农村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严重危害:

1)长时间玩手机游戏影响农村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在课题组调研的农村青少年中,均存在因过度玩手机游戏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案例。首先,受影响最大的是视力发育不完全或视力下降。调研发现,贵州农村青少年中出现了多个“斗鸡眼”案例;其次,是长期伏案、低头手机游戏,对青少年颈椎、腰椎发育带来潜在影响;第三,由于逆反期的青少年因无法上网、上网受限、上网受管教等原因,与父辈或祖辈发生语言冲突,甚至身体冲突,给青少年心理成长和家庭和睦造成严重影响,甚者产生严重心理疾病和自残、自杀等恶性事故。

2)缺乏家长监督长时间玩手机游戏影响学习成绩

农村大量留守儿童缺乏合理引导、农村中小学作业布置手机APP化(山东德州部分中小学作业通过APP布置),导致农村中小学生频繁接触手机和网络;这些中小学生处于自觉和不自觉的手机游戏和聊天环境中,成片的学习时间被“嘀嘀嘀”的提醒声不断“碎片化”;不写作业只玩游戏的现象大量存在;上述现象已经导致了部分农村中小学生学业成绩下滑,甚至提前辍学。

3)农村青少年经常遭遇低俗、欺诈、非主流等不良信息干扰,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农村青少年在用手机上网时,遭遇各类不良信息是常事。青少年三观尚未成熟,不良信息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文化素养、价值取向等会产生一定影响。正如白岩镇的一位村支书所言:“以往农村青少年接触信息比较有限,但现在不一样了,网络的开放性、网络游戏传递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炒作信息对青少年三观影响巨大。”

手机上网偏差行为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家庭监护能力不足:由于互联网在农村普及晚的原因,农村青少年的父母辈或祖父母辈网络素养先天不足,难以提供给孩子合格的网络应用指导。

2)家庭核心亲情缺位:农村青壮劳动力大多进城务工,农村家庭教育功能不断弱化,特别是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亲情关爱和监护,容易移情于手机来寻求寄托、获得认可、打发“无聊时光”。孤独感和无助感导致孩子迷恋虚拟网络,并可能形成难以戒除的网瘾。

3)校园课堂教学不足:一是专门教材不足。针对中小学生,教育部有《信息技术基础》的课程与教材,但是没有专门进行网络素养教育的教材开发与课程设置。二是师资不足。调研发现,多数农村中小学校难以找到能够胜任网络素养教育的教师。三是教学不足。调研发现,在有些农村学校,唯一与网络素养教学有关的《信息技术基础》并没有完整地按照教学目标和要求来执行。

调研发现,农村青少年的“触网”行为基本呈现无约束状态,已经对其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上述现象必须尽快得到重视和引导。

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1)校园课堂教育到位

建议由教育部门牵头,统筹各相关部门,尽快启动国家级网络素养教材建设工作。考虑到城市和农村的差异,教材可分为城市版和农村版。同时,考虑到农村家长网络素养教育的需要,教材还应包含家长版。建议集政府之力,加强优质互联网学习资源进农村工程,让农村青少年共享利用国内外优质网络信息资源。建议加大对农村网络素养教师的培训与供给。

2)家庭教育到位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联合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培养家长对子女“触网”的正确监管意识与能力,教会他们正确利用网络教育管理子女。政府应积极促进城市对于农民工子女的接纳能力,也应创造条件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在家乡就近创业或就业。

3)社会支持体系到位

建议由民政部门协调各类社会组织,形成全社会对农村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帮扶体系。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开发“网络素养提升公益创投项目”,并由政府购买服务,让社会组织担当青少年群体网络素养教育拓荒者的新任务。

4)健康、安全互联网信息内容、产品和环境供给到位

建议网信、公安、广电等部门加大对网络直播、手机游戏等网络内容审核和运营监管力度。同时,引导市场针对幼儿、青少年等各年龄阶段供给优质手机游戏和各类学习资源。

? 子课题5主要研究内容4——公民新媒体社会参与治理研究

本研究系跨学科(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的研究成果,在宏观理论支撑、中观问题分析、微观案例聚焦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公民新媒体参与的有关问题,具有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参考意义。主要创新点体现在:

1. 提出了一个公民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

鉴于国内目前尚没有人对公民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需要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作为主线,以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公民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是一个非常前沿的问题,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所以本文在理论分析主线基础上,增加了实践分析主线,通过这两条主线展开了研究。一方面,在社会治理、协同理论、善治理论基础上,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构建分析框架:首先研究了公民运用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宏观趋势,对社会治理、新媒体、公民参与三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从基本要素、作用和影响、发展及现状三个层面,进一步分析公民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定位及现状。

这些研究,构成了进一步分析公民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本文从中国公民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出发,用实践检验理论,对上述研究形成的理论又做了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探索研究公民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理论。实践分析立足于公民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和偏差行为,为进一步深入认识、把握其中的规律提供了微观聚焦,为指导中国公民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

2. 总结和提炼了 公民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三种模式

当前,国内学者对公民参与社会治理、互联网治理等做了一些学术研究,一个有待解决的理论问题是,中国公民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到底有哪些模式?从理论上是否能概括出几种主流模式?

本文选择了对2013-2018五年间发生166起突发事件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中国公民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三种模式:即“线下-线上”模式、“线上-线上”模式、“线上—线下”模式。指出了三种模式的发生机理和传播规律,对理解和掌握当代中国公民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以及科学、合理地进行机制构建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3. 提出了公民新媒体参与能动机制构建的框架

目前,由于从公民新媒体参与角度研究社会治理的学术研究较少,对公民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尚没有机制设计。本文基于“线上—线下”模式,结合对公民新媒体参与的5种主要偏差行为,即极端化表达、煽动性丑化、虚假类传播、暴力性参与、网络化犯罪的分析,探索从“权利保障机制、政策沟通机制、参与激励机制、偏差制动机制、舆情回应机制”五个方面建设一个能动机制,这是目前国内针对公民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方面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机制框架设计。

4. 首次独创性提出了“平台政治”的概念

通过对平台经济、政务新媒体及共青团“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的运营模式及效果分析,首次提出了“平台政治”的概念和基本要素。具有政治属性的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通过平台为公民参与提供信息或服务,和公民实现连接。从实证角度提供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推动公民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典型范式。

1.2.5.2子课题5成果形态

成果形态1:博士学位论文

公民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研究。蔺玉红。武汉大学,2018年6月。

成果形态2:两会提案

? 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帮扶困境家庭未成年人提升网络素养。课题组,全国两会提案,2018年3月;

成果形态3:调查报告

? 面向国家安全的青少年上网失范行为调查。课题组,全国调查中;

? 农村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课题组 ,2018年3月。

成果形态4:衍生项目

? 安 全 e 起 来 ----常州市困境家庭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及心理帮扶行动。课题组。2018年4月。常州市民政局公益创投项目;

成果形态5:公益讲座

? 大数据时代如何提升网络安全意识。齐佳音。2018年5月;

? 网络海量信息的甄别与选择。冯俊。2018年5月;

? 网络正能量:互联网技术给青少年带来的机会。邓建高 。2018年5月;

? 网络暴力可怕吗。史宏平。2018年5月;

? 拒绝沉迷--青少年暑期网络素养及安全意识培训 。沈蓓绯。2018年6月;

成果形态6:国家媒体新闻报道

? 当手机成为孩子的“玩具” 林阳委员:绿色网络进农家十分必要。课题组。2018年3月。http://news.youth.cn/gn/201803/t20180312_11496735.htm。中国青年网报道;

? 林阳委员:兜住未成年人网络健康和网络安全教育底线。课题组。2018年3月。http://news.youth.cn/gn/201803/t20180313_11499597.htm。中国青年网报道;

? “青年之声?提升网络素养 助力青少年文明上网”研讨会在京举行。课题组。2018年3月。http://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qnzs.youth.cn/tsxq/201803/t20180302_11462380.htm?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中国青年网报道;

? 专家呼吁社会多方协同做好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课题组。2018年3月。http://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news.youth.cn/gn/201803/t20180305_11472108.htm?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中国青年网报道;

? 专家学者热议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 助力文明上网。课题组。2018年3月。http://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news.youth.cn/gn/201803/t20180302_11462283.htm?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中国青年网报道;

成果形态7:科研论文

? 《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应重视青年群体参与》。蔺玉红,齐佳音。 《光明日报》理论版。2018 年2 月19 日第三版。刊出;

? 手机媒体对农村青少年成长的影响。蔺玉红、邓建高、齐佳音。新闻战线。2018年5月;

? 新媒体慈善行为的情感动力机制研究。张杰、覃柯文。现代传播。2017年2月。刊出;

? 中国式怨恨、差序格局与认同边界——情感社会学视角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覃柯文、张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11月,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成果形态8:本科毕业论文

? 社交媒体在员工参与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研究——以F公司为例。顾昀欣。上海对外经贸大小写,2018年6月;

2 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2.1调查研究

课题研究各小组从开题到2018年7月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工作,主要包括纵向政府机构和横向相关治理主体,具体情况见表1:

表1:调研情况

号 时间 调查单位 调查

对象 人

数 调查主题

1 2016.11.16 深圳市福田区社会组织总部基地 王主任等 10 深圳社会组织发展调研

2 2017.1.9 常州市国家安全局 陆处长 1 影响国家安全的互联网信息行为治理

3 2017.1.9 常州市委宣传部 陆处长 1 失范网络信息行为监管

4 2017.1.9 常州市公安局 万处长 1 区域互联网信息行为治理

5 2017.1.9 常州市网信办 陆处长 1 失范网络信息行为监管

6 2017.1.12 江苏省国瑞信安有限公司 周总 3 失范网络信息行为监管技术和方法

7 2017.1.12 江苏省网信办 邓处长 3 失范网络信息行为监管政策

8 2017.1.15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马局长 1 网络金融、网络欺诈监管

9 2017.1.17 北京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 方副总裁 1 移动支付监管

10 2017.1.20 网金中国 吕蒙总监 5 互联网金融监管

11 2017.2.14 常州反信息诈骗中心 刘政委 1 失范网络信息行为防范

12 2017.2.14 常州政法委工作人员 冯处长 1 失范网络信息行为治理主体协同工作机制

13 2017.2.14 徐卫星警务工作室 徐警官 1 社会自治、社会组织参与互联网信息行为治理

14 2017.2.15 常州民政局工作人员 陈处长 1 社会组织参与互联网信息行为治理

15 2018.1.9 常州报社 冯总监 1 影响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行为演化和治理

16 2018.1.9 常州电视台 唐主任 1 影响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行为演化和治理

17 2018.1.9 常州中吴网 杨经理 2 影响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行为演化和治理

18 2018.2.13 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白岩镇白岩村 村长 4 农村青少年互联网信息行为

19 2018.2.13 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白岩镇白岩村 家长 5 农村青少年互联网信息行为

20 2018.2.14 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白岩镇白岩村 青少年 6 农村青少年互联网信息行为

21 2018.2.20 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邓埠镇西坂村 村长 1 农村青少年互联网信息行为

22 2018.2.20 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邓埠镇西坂村 家长 8 农村青少年互联网信息行为

23 2018.2.21 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邓埠镇西坂村 青少年 12 农村青少年互联网信息行为

24 2018.2.25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乡村 村长 4 农村青少年互联网信息行为

25 2018.2.25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乡村 家长 12 农村青少年互联网信息行为

26 2018.2.26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乡村 青少年 10 农村青少年互联网信息行为

27 2018.2.28 常州河海社区 钱书记 1 社区党支部参与失范网络行为治理

28 2018.3.1 常州南河社区 魏书记 2 社区党支部参与失范网络行为治理

29 2018.3.1 常州南河社区工作人员 黄主任 5 社区党支部参与失范网络行为治理

30 2018.3.1 常州南河社区青少年 青少年 10 农村青少年互联网信息行为

31 2018.3.1 常州社区民警 殷警官 1 社区党支部参与失范网络行为治理

32 2018.3.16 江西瑞金城镇金穗小学 副校长 1 农村青少年互联网信息行为

33 2018.3.16 江西瑞金城镇金穗小学 老师 1 农村青少年互联网信息行为

34 2018.3.16 江西瑞金城镇金穗小学 小学生 6 农村青少年互联网信息行为

35 2018.3.17 江西瑞金市二中城镇 副校长 1 农村青少年互联网信息行为

36 2018.3.17 江西瑞金市二中城镇 信息技术老师 1 农村青少年互联网信息行为

37 2018.3.17 江西瑞金市二中城镇 班主任 1 农村青少年互联网信息行为

38 2018.3.17 江西瑞金市二中城镇 访谈高1学生 10 农村青少年互联网信息行为

39 2018.3.17 江西瑞金市二中城镇 问卷调查初2学生 60 农村青少年互联网信息行为

40 2018.3.18 江西兴国中学城镇 副校长 1 农村青少年互联网信息行为

41 2018.3.18 江西兴国中学城镇 老师 3 农村青少年互联网信息行为

42 2018.3.18 江西兴国中学城镇 访谈高1学生 10 农村青少年互联网信息行为

43 2018.3.18 江西兴国中学城镇 问卷调查高1 22 农村青少年互联网信息行为

44 2018.3.18 江西兴国中等职业学校 副校长 1 农村青少年互联网信息行为

45 2018.3.18 江西兴国中等职业学校 访谈中职1.级学生 10 农村青少年互联网信息行为

46 2018.7-8 和团中央影视中心联合进行调查 全国青少年 青少年互联网信息行为

2.2数据整理运用

课题组对贵州、江西、山东、江苏等省农村青少年互联网信息行为调查数据进行汇总整理,撰写了调查研究报告,主要内容“手机媒体对农村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发表于《新闻战线》2018年第5期。

另外,根据调查研究报告,课题组于2018年3月撰写提案5篇,其中3篇骑过国家两会审查,入选全国两会核心提案。

2018年6月起,课题组和团中央影视中心再次设计“面向国家安全的青少年上网失范行为”调查问卷,现正处于调查过程中,数据收集、调查研究报告和工作专报是2018年下半年的重点工作。

2.3国内学术交流

课题组从项目执行以来,非常重视学术交流与合作,具体情况见表2:

表2:国内学术交流清单

序号 时间 地点 会议名称 主办机构

1 2017.1.8 上海 国家治理研讨会

国家治理指数发布会 华东政法大学

2 2017.1.9 上海 网络偏差行为治理研究 复旦大学

3 2017.1.12 南京 政府主导网络舆情治理研讨 河海大学

4 2017.1.16 北京 公共安全前沿基础科学问题高峰研论坛 清华大学

5 2017.5.15 上海 人工智能和网络空间安全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6 2017.6.19 上海 面向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行为项目讨论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7 2017.8.26 北京 面向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行为融合治理模式 北京邮电大学

8 2017.12.11 上海 大数据驱动的政府监管创新研讨会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9 2017.12.26 上海 区块链与自贸港监管研讨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10 2018.1.20 常州 生活中的网络安全——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研讨 河海大学

11 2018.2.10 深圳 方院士指导:生活中的网络安全——中学生网络素养著作框架 电子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

12 2018.2.8 上海 农村网络素养调查设计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13 2018.3.1 北京 团中央研讨:生活中的网络安全——中学生网络素养 团中央影视中心

14 2018.3.11 北京 团中央研讨:网络素养提升两会提案 团中央影视中心

15 2018.3.16 赣州 农村网络素养行为闭门会议 赣州市委

16 2018.3.29 上海 农村网络素养研究报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17 2018.5.11 上海 大数据与国家安全研讨 上海交通大学

18 2018.5.12 上海 区块链国家战略研讨会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19 2018.5.17 上海 大数据与国家安全研讨 上海交通大学

20 2018.6.30 上海 金融科技风险监管论坛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21 2018.7.14 上海 大学与城市专题:基础教育服务篇,丛书研讨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2.4国际学术交流

除了上述国内学术交流外,课题组还积极参加相关的国际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

已经有4篇论文被国内外学术会议接收,其中已经参加了3次学术会议的学术交流,即将在8月份参加1次学术会议的交流。

同时,课题组也积极参加相关国际技术评测,其中2017年参加了两次评测,在多语言多文档摘要相关任务评测中,在多语言单文档摘要任务上,在11种语言上获得第一,在24种语言上获得top3。英文在线论坛内容关联评测任务中,获得内容关联和态度标签两个子任务第一。在计算语言学论文内容关联和摘要评测中,在关联语句所属方面的分类中,获得排名第一的好成绩。在面向文献引用关联的英文论文摘要任务上,获得了排名第一的成绩。目前正在参加2018年计算语言学论文内容关联和摘要评测,已经提交了评测系统结果和论文,正在等待官方公布评测结果。

此外,课题组也自己参与主办国际会议。2017年10月11日,在2017年第28届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个人、室内与移动无线通信国际研讨会(The 28th Annual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sonal, Indoor and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s,IEEE PIMRC 2017)上发起了具有演进功能和自学习算法的无线传输技术工作研讨会;2017年12月7-10日在成都西华大学组织召开“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 (NLP-KE’17)”(第12届自然语言处理与知识工程国际学术会议);今年正在筹备2018年11月23-25在南京的“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 (NLP-KE’18)”(第13届自然语言处理与知识工程国际学术会议)。

2.5受邀学术报告和学术论坛

项目首席专家齐佳音教授,于项目执行至今,在国内外做了系列受邀学术报告,具体如下:

1)齐佳音,受邀学术报告:New Informatization Implementation: Methodology Exploratio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I and Big data, Yonsei University, July 04, 2018

2)齐佳音,受邀学术报告:基于大数据的政府监管创新,金融科技风险监管暨《区块链:金融应用及风险监管》新书发布会,上海对外经贸大学,2018年6月30

3)齐佳音,受邀学术交流:数据+ Or 知识+, 大数据 Or 小数据:浅谈研究逻辑,上海交通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2018年5月31日

4)齐佳音,受邀学术交流:大数据驱动的政府监管创新,上海海关学院,2018年5月29日

5)齐佳音,受邀学术交流:女性创新力——个人在大数据科研工作中的一点体会,2018年SAP中国学术大会,上海视觉艺术学院,2018年5月26日

6)齐佳音,特邀学术报告:社交媒体与企业管理,CIO时代学院,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5月20日

7)齐佳音,特邀学术报告:社交媒体与快消品营销,CIO时代学院,上海贸易中心,2018年5月19日

8)齐佳音,受邀学术交流: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大数据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18年4月28日

课题组在国际有影响力的学术大会上组织主办了相关的学术论坛,具体如下:

1)Tuesday July 18 10:30, Meeting (195): China Annual Chapter Meeting and Roundtable, chaired by Jiayin Qi (William Dawes AB), 3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System Dynamics Society, July 16 – July 20, 2017 -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USA (国际系统动力学年会上是中国分会圆桌会议主席,2017年7月15日到7月21日)

2)ICI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 2017 Data Science, Decision Analytics and Visualization Track 共同主席, Seoul, South Korea, December 10-13, 2017

3)INFORMS (The Institute for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the Management Sciences) 2017, Psychology Neural Cognitive Computing Session, 主席, October 22, 2017 - Wednesday, October 25, 2017, George R. Brown Convention Center & Hilton Americas Houston, Countr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State: (USA) Texas

2.6博士生培养工作

本项目培养博士研究生5名,情况如下:

蔺玉红,公民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研究,武汉大学,2018年6月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王琳琳,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与意大利巴勒莫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2018年2月-2019年2月,罗晓芃赴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联合培养,与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Yu Jeffery Hu等合作开展企业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的相关研究;

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刘嘉琪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联合培养,与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教授Weiguo Patrick Fan等合作开展企业社交网络、公共危机事件的相关研究;

2018年2月-2018至7月,张镇平赴意大利巴勒莫大学联合培养;2018年8月-2018年12月赴挪威卑尔根大学联合培养,从事动态绩效管理方向的研究。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3.1重要媒体论文发表

蔺玉红, 齐佳音.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应重视青年群体参与. 光明日报(理论版),2018.02.19, 第三版

3.2入选《光明日报》内参

光明日报2018年2月28日《情况反映》(机密)第31期刊发《学者呼吁从“人”出发精准实施互联网信息融合治理》,建议提出者为本课题首席专家齐佳音教授。

3.3全国两会提案

课题组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于2018年两会期间提交了如下会议提案:

提案1:2018年3月两会期间,课题组提交提案:《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帮扶困境家庭未成年人提升网络素养》。

提案1社会影响:3月13日,中国青年网发文《林阳委员:兜住未成年人网络健康和网络安全教育底线》,截至3月22日,全网搜索相关信息98条,网页新闻19篇,微信公众号文章17篇,新闻客户端文章14篇,微博43条。影响人数为1380.1万人。

提案2:2018年3月两会期间,课题组提交提案: 《启动绿色网络进农家大行动,提升农村青少年网络素养》被两会提案系统接收。

提案2社会影响:3月12日,中国青年网发文《当手机成为孩子的“玩具” 林阳委员:绿色网络进农家十分必要》,截至3月22日,全网搜索相关信息102条。网页新闻41篇,微博4篇,新闻客户端文章28篇,微信公众号20篇。影响人数为1448.2万人。

3.4政府采纳的成果专报

2018年5月,受上海市宣传部研究室委托,课题组齐佳音教授和邓建高副教授等承接了中宣部课题“防范大数据风险 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全”,该课题已经与2018年5月结题。

课题组就文献研究成果、互联网信息行为治理现状研究成果与江苏省网信办、常州市新北区政法委、常州市徐卫星警务工作室等多个政府部门进行交流,应用部门认为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巨大,对提升地方网络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帮助和指导意义。特别是常州市新北区政法委,在本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委托课题2研究组,负责“常州市新北区社会治理2018-2020行动计划”课题研究任务,研究报告已交付委托方。

3.5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1:“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研究”,提交上海自由贸易区管委会

研究报告2:“基于金融风险防控的企业舆情监测方案研究”,提交上海自由贸易区管委会

研究报告3: “关于进一步拓展大数据征信在本市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风险管理能作用的若干问题研究”,提交上海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管理中心

研究报告4:“加大对国外科技公司在网络空间的风险识别和监管,坚决维护我国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全”,提交中宣部

研究报告5:“常州市新北区社会治理2018-2020行动计划”,提交常州市新北区

研究报告6:“关于农村青少年网络行为与网络素养教育的调查研究报告”,提交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

研究报告7:2018年5月-2018年6月期间,课题组设计“面向国家安全的青少年上网失范行为调查问卷”1份,已提交团中央,现正处于向全国青少年进行广泛调查中。

3.6社会公益项目

常州市公益创投项目,安全e起来----常州市困境家庭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及心理帮扶行动,委托单位:常州市民政局。

课题组于常州5月、6月于常州先后开展两次“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专家帮常州困境家庭儿童提升网络素养”公益活动,受到常州地方政府媒体关注和报道。

其中,2018年5月12日,课题组联合常州天问教育开展困境家庭青少年网络素养伴我行公益活动,开展多场社会公益讲座活动。公益讲座报告主题包括:

? 大数据时代如何提升网络安全意识;

? 网络海量信息的甄别与选择;

? 网络正能量:互联网技术给青少年带来的机会;

? 网络暴力可怕吗?

? 拒绝沉迷--青少年暑期网络素养及安全意识培训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专家帮常州困境家庭儿童提升网络素养》的新闻被新浪网、中国青年网、常州新闻网、滚动新闻等媒体报道或转载。

3.7研讨会

课题组2018年3月1日于北京开展“青年之声?提升网络素养 助力青少年文明上网”研讨会,研讨会受中国青年网、光明网、新浪网等众多媒体报道。

媒体报导1:专家学者热议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 助力文明上网,中国青年网;

媒体报导2:专家呼吁社会多方协同做好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中国青年网;

媒体报导3:“青年之声?提升网络素养 助力青少年文明上网”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青年网;

媒体报导4: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专家帮常州困境家庭儿童提升网络素养,中国青年网。

课题组2018年3月19日于江西瑞金召开“网络空间治理及青少年网络行为探讨会”,江苏省、赣州市以及瑞金县当地的网信、教育部门,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来的各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团中央、中央网信办等部门的领导20余人进行主题研讨。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4.1主要问题

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部分课题的进度比较慢,部分内容的突破性进展不够。具体而言,课题所涉及的心理部分的研究内容进展较慢,需要在后面赶上。

4.2改进措施

承担心理这一部分工作的老师教学任务比较中,已经和这一块研究内容的老师沟通,希望能够在暑假中抓紧进度。

4.3研究心得

本人感觉到在大项目的执行中,有若干坚定的核心团队成员是十分重要的,在项目的前期进展中,河海大学邓建高老师团队发挥了重要作用。共青团网络影视中心的蔺玉红也承担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4.4意见建议

由于项目执行中常常发生一些正常的人员调整,我建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能够给首席专家更加宽松的人员调整空间。比如,共青团网络影视中心蔺玉红在本项目的执行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由于现有的人员管理机制,没有办法将其正式地列入参与人员表中,因为在财务上也无法给其报销论著等发表版面费。

二、研究成果情况

1代表性成果简介

1.1 人工智能与变革管理系列——大学与城市专题-基础教育服务篇,共计五本图书——《生活中的互联网》、《生活中的管理》、《生活中的金融》、《生活中的法律》、《生活中的投资》

该读本入选《光明社科文库》出版计划。“人工智能与变革管理”系列丛书——大学与城市专题——基础教育服务篇,试图在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知识快速更新时代,迅速将大学的前沿知识,对接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社会实验:

实验一种高等教育主动服务于基础教育的可行方式。当前高等教育的出版物以学术专著和大学教材为主,高等教育服务于中学基础教育的出版物较少。本套丛书将大学专业内容科普化,满足信息化时代基础教育对于更加前沿知识的需求,同时也补齐了国内在这一领域出版物上的稀缺,实现高等教育主动向下对接基础教育。这套丛书融合了当前该领域前沿的知识,如《生活中的互联网》涉及到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领域的知识。

实验一种“专家看正确、中学生看能懂”的针对中学生的科普书籍。当前的科普类书,针对小学生或一般公众的较多,但针对中学生的较少。中学生的科普类图书常常难以恰当掌握专业知识的深度,过深让中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过浅又让中学生失去兴趣。这套丛书定位为“专家看正确、中学生看能懂”的科普性质工具书,用科普将中学生想知道、该知道,但不理解、不明白的问题讲清楚,调动中学生对人工智能时代热点问题的兴趣和关注。科普是科研工作者的天然使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对前沿领域研究有强烈的好奇心,科研工作者要满足这些需求,帮助他们成长。

实验一种国家重大课题研究成果服务社会公众的新途径。这套丛书依托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7YFB08033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6ZDA05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91546121)的研究积累。基于领域学者长期的研究,同时又吸纳了一批项目组年轻的硕士研究生们参与工作,让更加年轻的一代在资深学者的指导下,用当年青少年更能理解的语言以及形式,创作出一套让我国的中学生可以尽早地了解、参与前沿知识的科普读物。

1.2 陈晓静,《区块链:金融应用及风险监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8年6月,上海

在产业变革呼之欲出、产业金融风起云涌的背景下,以区块链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力量。区块链技术对资本市场的风险有哪些,资本市场区块链技术监管的国际经验和监管模型该如何借鉴,中国资本市场对区块链技术的监管对策是什么,上海科创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的应对对策如何,如何在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风险监管中应用区块链技术等等问题。

本书从将区块链作为一项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这一话题切入,全面介绍了区块链在各国金融领域的应用实践,阐述了该项技术应用在目前已经引发的问题以及各国政府的监管态度和法律框架,也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未来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全书信息丰富,视野宽阔,相信能够为政府在技术变革背景下如何应对挑战、加强金融监管提供一些经验借鉴。

1.3 蔺玉红,公民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

本研究系跨学科(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的研究成果,在宏观理论支撑、中观问题分析、微观案例聚焦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公民新媒体参与的有关问题,具有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参考意义。主要创新点体现在:

1)提出了一个公民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

鉴于国内目前尚没有人对公民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需要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作为主线,以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公民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是一个非常前沿的问题,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所以本文在理论分析

主线基础上,增加了实践分析主线,通过这两条主线展开了研究。一方面,在社会治理、协同理论、善治理论基础上,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构建分析框架:首先研究了公民运用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宏观趋势,对社会治理、新媒体、公民参与三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从基本要素、作用和影响、发展及现状三个层面,进一步分析公民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定位及现状。

这些研究,构成了进一步分析公民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本文从中国公民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出发,用实践检验理论,对上述研究形成的理论又做了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探索研究公民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理论。实践分析立足于公民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和偏差行为,为进一步深入认识、把握其中的规律提供了微观聚焦,为指导中国公民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

2)总结和提炼了 公民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三种模式

当前,国内学者对公民参与社会治理、互联网治理等做了一些学术研究,一个有待解决的理论问题是,中国公民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到底有哪些模式?从理论上是否能概括出几种主流模式?

本文选择了对 2013-2018 五年间发生 166 起突发事件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中国公民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三种模式:即“线下-线上”模式、“线上-线上”模式、“线上—线下” 模式。指出了三种模式的发生机理和传播规律,对理解和掌握当代中国公民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以及科学、合理地进行机制构建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3)提出了公民新媒体参与能动机制构建的框架

目前,由于从公民新媒体参与角度研究社会治理的学术研究较少,对公民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尚没有机制设计。本文基于“线上—线下”模式,结合对公民新媒体参与的 5 种主要偏差行为,即极端化表达、煽动性丑化、虚假类传播、暴力性参与、网络化犯罪的分析,探索从“权利保障机制、政策沟通机制、参与激励机制、偏差制动机制、舆情回应机制”五个方面建设一个能动机制,这是目前国内针对公民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方面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机制框架设计。

4)首次独创性提出了 “ 平台政治 ” 的概念

通过对平台经济、政务新媒体及共青团“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的运营模式及效果分析,首次提出了“平台政治”的概念和基本要素。具有政治属性的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通过平台为公民参与提供信息或服务,和公民实现连接。从实证角度提供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推动公民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典型范式。

1.4 Jiayin Qi, Emmanuel Monod(通讯作者), Binxing Fang, Shichang Deng (2017). Theories of Social Media: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Engineering, 4(1): 94-102

提出理解在线社交网络行为的哲学分析框架。从哲学角度探讨社交媒体理论基础的研究较少,候选人通过“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这个哲学框架来理解用户在社交网络中行为的哲学依据。该哲学框架有助于比较社交媒体相关的几个理论: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布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萨特的存在投射理论和海德格尔的“此在”理论,据此评价这四种理论在理解社交媒体用户行为方面的效能。成果2018年发表在中国工程院的英文官方学术期刊Engineering上,很快就被信息系统的国际知名学者Frantz Rowe(国际知名学术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主编,学术影响力的H指数为25)所采用。

1.5 Jifeng Mu, Ellen Thomas, Jiayin Qi(通讯作者), Yong Tan(2018). Online Group Influence and Digital Product Consumption.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online: https://doi.org/10.1007/s11747-018-0578-5

探测了泛群与专群对于在线用户网络选择行为的的影响机制。以在线音乐收听行为为例,针对大众音乐和小众音乐,探测了不同在线群体对于数字产品消费的不同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在线群体、产品类型以及数字产品消费之间存在比之前认识更为复杂的关系。泛群对于大众音乐的在线收听有更大的影响,而专群对于小众音乐则更具影响力泛群和专群对于在线音乐的影响可以跨越群体边界。在线群体对于音乐收听行为呈现非线性影响(反S)效应,即:在达到在线音乐收听快速增长的井喷点之前,存在一个初始的天花板效应,越过这个天花板效应之后,在线音乐收听才会有“信息瀑”效应。该成果2018年发表在营销领域的顶级期刊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IF=5.888, FT50期刊)上。

1.6 Li J J, Wu L R, Qi J Y, et al. Modeling Information Popularity Dynamics via Branching Process on Micro-Blog Network[J].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2017, 34(6): 068901.

基本内容:以“新浪微群”为研究对象,获取“日本地震中文求助联络”微群的真实数据,对该群14816位用户和22851 条微博进行分析。从微博信息内容类型、微博信息发布时间、微博数以及微博转发与评论数四个方面对危机事件下在线群体行为统计特征进行分析。进一步的,对危机事件下与日常事件下的用户行为特征进行统计对比分析。文章从理解用户行为特征及其内在机理的角度,进而对危机事件预警与引导。

主要观点:本成果的主要难点在理解社交媒体用户行为的时间特性和交互特性。主要突破是建立具有时间-交互特性的社交媒体信息流行度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均得到了人类行为发生的间隔时间服从幂律分布的结论, 且幂指数大多分布在1至3之间。此外,本研究在构建社交媒体信息流行度模型中,重点考虑了网络的时间特性(用户时间特性和关系的时间演化特性等)。

本成果来源于本人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人类动力学的社交媒体信息流行度建模与预测研究”。

学术价值:时间异质性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刚被认识。各种不同的人类活动方式,从电子邮件回复等待时间间隔、在线交易和网页访问的行为时间间隔、到及时通信行为时间间隔,如果只考虑活动行为的时间,这些行为能够很好地用幂律的时间间隔分布来描述,这些发现与传统的模型假设“人类行为时间间隔服从泊松分布”完全不同。人类行为的时间异质性是否影响信息传播的动力学?

社会影响:本成果将人类行为动力学理论将网络信息流行度相结合,本研究的成果和结论可用于预测新闻热度、信息传播范围

1.7 李瑾颉, 吴联仁, 齐佳音, 等. 基于人类动力学的在线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研究[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7, 39(4): 785-793.

基本内容:传播动力学代表了许多真实的社会现象,如新兴传染病和信息流动,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型研究假设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联系人的连接模式具有同质性。本成果在研究了微博用户行为时间统计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时间异质性的SI(susceptible-infected)传播模型。通过构建异质的时间间隔序列,将微博信息传播动力学过程在无标度网络上仿真。

主要观点:该成果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难点是大规模在线社交媒体用户行为数据的处理。本研究采用了数据挖掘中对时间序列数据的处理方法,对社交媒体用户行为的时间数据进行了处理,并通过统计力学的方法,分析了社交媒体用户行为时间统计特性。

学术价值:目前的主要研究成果表明社交媒体用户行为是高度异质的,并且行为的时间间隔分布服从幂律分布。预计将这些特性考虑到网络谣言的传播模型中,建立基于用户行为特性的传播模型。

社会影响:微博作为为大众提供信息分享和交流的平台,其中的信息传播和网络结构得到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认为转发和评论(一般评论后伴随着转发)是微博用户最常用的行为,研究微博用户转发、评论微博信息的时间特性是否影响微博信息的传播动力学。本成果来源于传播理论和模型与微博信息传播实践的结合,本成果未来可用于微博信息传播的干预与治理。

1.8 李瑾颉, 吴联仁, 齐佳音, 等. 微博话题流行度统计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情报科学, 2017, 35(7): 138-141.

基本内容:将微博话题按流行度高低分为四类,然后从话题表现形式、微博网络结构、话题类型、话题发布时间等四个角度对微博话题流行度进行分析。方法和过程上,采用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多角度探索微博话题流行度演化规律。

主要观点:微博话题随时间演化的规律各不相同,且话题的表现形式、话题类型和话题发布时间对话题的流行度影响较大。话题发布人的粉丝数与话题流行度具有强正相关关系,而关注数与流行度的关系未得到验证。

学术价值:致力于理解微博网络话题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引入流行度概念。

社会影响:创新性表现在提出了微博话题流行度的概念,并首次将话题表现形式和话题类型等因素引入到话题流行度分析中。为研究网络热点话题、网络舆情演化提供了视角和方法。

1.9 基于社交性影响力传播概率模型的BBS帖子影响力评估研究(Sociability-based Influence Diffusion Probability Model to evaluate influence of BBS post)

基本内容:近年来论坛(BBS)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互联网舆情媒介,时效性较高,其表现形式以文字为主,不同用户之间因共同的话题而聚集到一起,用户可以在论坛上发表帖子表达想法,也可以参与回复相互交流。论坛上的内容常常会形成推动大众舆论的重要力量,因此,对论坛帖子影响力的评估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有助于迅速准确发现重要帖子,及时正确引导舆情发展方向。本文针对论坛帖子的新兴特点之一:社交性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影响力评估模型:基于社交性的影响力传播概率模型(Sociability-based Influence Diffusion Probability Model, S-IDPM)。通过针对天涯论坛真实数据的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主要观点:已有影响力传播模型主要考虑的是基于词的传播路径,却少有考虑论坛帖子的社交性这一新特点。实际上,社交性对于帖子传播力有着重要影响,主要原因是论坛用户之间已经形成了较为复杂的社交网络,用户转发、回复等行为一方面对帖子传播力有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又离不开用户之间社交网络的隐含关系。因此,需要分析用户之间的社交网络对其发帖行为的影响 才能更准确的把握帖子的真正影响力。于是,提出了基于社交性的影响力传播概率模型,将用户之间的社交关系用来限定关键词的传播路径,重点关注社交关系为零的新用户对于帖子内容的真实传播能力。

学术价值:本论文研究对于提高论坛帖子传播影响力的分析性能,从而更好地把握论坛舆情态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其所关注的社交网络中的社交性特点,也对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社会影响:本论文新近发表,社会影响尚未显现,但若能将其进一步推向实用化,必将对网络论坛舆情分析、研判、引导等都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1.10 基于OCC模型的中文在线产品评论离散情感分类研究

基本内容:本研究以中国大型电子商务平台的产品评论为研究对象,以情感认知模型OCC模型作为情感分类的基础,构建了六度离散情绪数据集,包含满意、失望、钦佩、责备、喜欢和憎恨。

主要观点:使用五个传统分类器对离散情感进行分类。实验结果证明基于LR算法的分类器对每个离散情感具有最好的分类效果。

学术价值:对比传统的Gaussian NB, KNN, RF and SVM方法,证实了基于LR算法的分类器对每个离散度的分类效果均最好。

社会影响:本研究探讨的在线评论中离散情感的表达对潜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开发者的产品修改、营销团队的销售策略开发以及完善商品销售商、物流公司和电子商务平台服务有重要影响。

1.11 面向大数据监管的企业活跃度评价方法研究

基本内容:采用A市8177家金融科技企业在2013-2016年间的多维度工商数据及互联网数据构建企业大数据集,提出基于生命质量理论的企业活跃度定义和相应评价方法,并采用两种测算方法对结果进行验证。

主要观点:两种测算方法得出的企业活跃度为80%左右,显示出A市金融科技企业具有较高的生命质量。

学术价值:基于企业全景多维大数据进行企业活跃度评价,为防控金融科技企业风险提出重要手段。

社会影响:建议政府监管部门应以企业活跃度为评估市场主体风险的基础,构建动态更新的企业活跃度评价系统以实时跟踪企业运营状态,制定信息披露范本增强企业信息透明度及便于企业数据整合收集,并尝试建立风险监管大数据平台实现高效监管。

1.12 企业微博信息与短期绩效的 BP 神经网络预测研究

基本内容:致力于更好地挖掘和利用企业微博中的信息,利用信号分析方法构建了基于企业微博的信号指标框架,为有效地预测企业短期绩效提供了新思路。将该预测体系应用于典型的经验品—电影行业,经过线上收集信息、辨识信号、解读信号,最终借助 BP 神经网络模型输出线下首周电影票房的预测结果。

主要观点:企业微博具有很高的探索价值,企业发布的信息性内容特征量和企业关注者的结论化反馈程度等因素对预测结果的影响较大,并且包含企业微博信号的模型预测能力得到了显著地提升。

学术价值:1) 在信息情报学领域,基于信号分析视角甄选出预测能力较强的指示信号, 证实了企业微博的高利用价值。发现企业社交媒体参与工作、其他关注者的社交媒体响应、影片自身质量和市场竞争水平对票房预测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 在企业营销领域, 创新地将企业社交媒体营销内容与市场绩效相结合, 跳脱出目前学术界单纯以虚拟用户卷入结果来衡量企业社交媒体营销效果的研究格局,为评估企业线上营销工作价值提供了真实的物质基础和客观量化条件。 3) 在票房预测领域,预测结果显示相比于其他类似研究,基于 BP 神经网络和微博信号的预测模型能够提高票房预测的准确性。

社会影响:1) 在社会化营销工作方面, 企业可适当地增加信息性内容在企业创作内容中的比重,因为当消费者接收到高质量的有用信号后, 会树立起对企业和产品更深层次的认知,降低了决策风险和不确定性,推动了双方在商业交易中达成共识,从而提升了产品销量和企业收入。 2)在提升社交网络中其他用户的参考价值方面,相较于精细地阅读和判断其他用户的评论内容,消费者更需要能迅速识别影片质量、降低理解成本、有助于决策的简单信号。因此,网站运营者应重点呈现那些经过统计处理的关于影片质量的结论化信息(如网络口碑评分、转发量和点赞量),而企业应将提升其分数和数量作为社交媒体营销活动的重点任务。 3)在电影筹备方面,制片方应着重考虑导演的影响力,选取高票房导演增大了影片成功的几率。 4)在电影放映方面,选择在多部影片云集的高竞争档期上映,既向消费者传递出质量可靠的信号,也可激发出观影者的猎奇心理,有助于吸纳更多票房。

1.13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意见领袖与在线群体影响力关系的实证研究

基本内容:利用社会网络研究方法和计量经济学建模法,以雪球网为实证研究平台,创新性地对在线群体内部影响力和外部影响力进行区分并度量。并将意见领袖、普通节点与在线群体影响力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

主要观点:发现意见领袖行为对群体内部成员非常重要,其强大的影响力和权威度可以增强群体内部影响力。然而对于缺乏共同兴趣和情感驱动的群体外部节点而言,它们并不具有明显的号召力,其高活跃度反而可能引起外部节点的抵触情绪,对群体发挥外部影响力和信息传播产生负向效用。

学术价值:从整体看来,群体的内部和外部影响力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同时,遴选出在在线群体发挥影响力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具体看来,1)在线群体内部普通节点的行为对于其从内部与外部形成显著的影响力而言非常关键,普通节点发帖越活跃,建立的好友关系越多,会对其他节点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一方面促进了内部节点发言的积极性和参与群体活动的热情,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外部节点对话题的感兴趣程度。2)在个体逐渐聚合并形成在线群体的初期,信息传播的速度最快,扩散的面积最广。随着群体逐渐趋于成熟,群体对内和对外形成的影响力会逐渐被削弱。

社会影响:对于舆情监控者来说,舆论话题爆发初期即在线群体形成初期的时间非常宝贵,这是把控舆论导向的最佳时机,此时扩散正向信息或者扼制负面信息的回馈率最高,有利于及时地疏导群体不良情绪,掌握舆情态势,防止公共危机事件的萌芽。并且,有极高影响力和权威度的意见领袖将是监控者的重点跟踪对象,因为他们对内部成员而言有极大的煽动力和号召力。同样,也可通过操控意见领袖来对普通群众进行合理的信息引导。

1.14 社交媒体中企业生成内容(EGC)的社会化传播行为研究—基于内容和情感分析视角

基本内容:以微博为研究平台,利用泊松回归模型,分别从企业和用户层面,对EGC的沟通内容和用户卷入的情感及其他相关特征进行深入剖析,并遴选出对EGC社会化传播有益的因素。

主要观点:企业发布的描述企业产品或服务细节的信息性特征内容和致力于培养良好关系的说服性特征内容会正向促进用户的转发。同时,用户的评论数量和点赞数量越多、评论整体的情感越积极、评论者的认证者比例越低,也越易引发用户的社会化传播行为。

学术价值:以ELM为理论框架,分别从企业和用户的维度切入,基于新浪微博平台中的真实内容与行为数据,遴选出对用户转发行为的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在理论研究层面,为企业生产内容的用户卷入研究带来了新进展。

社会影响:启示企业应重视企业发布内容,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本研究结论显示,企业发布的内容特征会影响用户处理EGC信息的结果,在有限的文本内容中体现更多的信息性和说服性特征,会有利于激发用户以转发的形式卷入。并且,通过研究模型的结果,可以发现标准化后的说服性特征的系数大于信息性特征。可见,“以情动人”的表达方式,更利于企业与用户之间建立起易接收信息的沟通氛围,培养出良好的双向关系,使得用户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参与到帮助企业扩大传播范围的活动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社会媒体参与的成本。

1.15 在线社交媒体中企业生成内容沟通研究:以电影院线行业为例

基本内容:为丰富社交媒体营销研究体系,该研究首先提出了EGC内容特征细粒度评价标准,其次区分了不同层次的用户卷入行为,并以其规模来评价企业沟通效果。最后,以电影院线企业的官方微博为研究对象,对3437条微博进行内容分析,并分别从聚合与独立层面考察每类内容特征产生的沟通效果。

主要观点:发现信息性内容对高卷入层次的转发行为的推动力大于说服性内容。但对于中卷入层次的评论行为,说服性内容的提升作用更强。而处于低卷入层次的点赞行为仅由说服性内容触发。

学术价值:(1)在社交媒体营销领域,企业创作内容作为一种新型广告,学者们对它的研究仍局限在较宽泛的分类形式,严重缺乏对内容细节和沟通技巧的关注。本文结合文献、专家访谈和产业报告,首次对EGC内容进行了全面地、细致地解构,并提出了EGC沟通内容细粒度特征指标体系,可作为未来相关研究的参考标准。(2)创新性地将常用于信息加工与处理领域的ELM理论拓展应用在企业社交媒体营销情景下,从企业发布的沟通内容视角整理、归纳出不同类型的线索,丰富了中心路径与边缘路径的内涵,突破了近年来学者常专注于用户评论内容的信息质量、可信程度等因素的常规思维。(3)明确区分了用户线上卷入行为的不同层次,并以其规模作为沟通结果来评价企业在社交媒体营销活动中的表现,跳脱出目前学术界单纯以绩效收入规模来衡量企业工作价值的研究格局,同时推动了用户卷入研究领域的进程。

社会影响:(1)在有限的信息容量中,鼓励企业根据不同的营销目的,有侧重地制定EGC发布策略。若企业希望获得用户高层次的卷入,发布大量的信息性特征和稍少量的说服性特征可以有效地提升转发量。若企业希望达到中等水平的沟通效果,应着重采用说服性沟通技巧并结合稍少量的信息性内容,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用户评论。若企业仅希望得到更多的用户点赞,则应聚焦于说服性内容的应用。(2)企业明确发布策略后,可依据结论中对每个细粒度特征的沟通能力评价来遴选出恰当的EGC具体内容。同时,也为企业总结出需刻意减少或避免的EGC内容。遵循上述实践建议,有利于企业合理规划和定制EGC内容,有效地实现沟通目标。

1.16 StoryRoleNet: Social Network Construction of Role Relationship in Video(SCI期刊)

基本内容:提出SturyRoNeNET模型,用于构造一个精确的和完整的网络来表示视频中的角色关系。

主要观点:为了避免对相邻故事单元中节点关系的冗余计算,提出用加权高斯方法衡量关系的权重。同时通过使用视频的分层特征,提出了一种新的长视频故事的分割方法。在此基础上,该方法通过结合从视频中构建的关系网络和字幕文本来补充可能未被捕捉到的人物关系。最终的形成的关系网络可用于社区发现和重要角色识别。

学术价值:StoryRoNeNET模型为视频关系挖掘提供了更好的方法,同时融合了视频信息和文本信息,使多模态数据的融合使用成为可能,为网络多模态信息的融合挖掘做出了贡献。

1.17 Local Community Detection based on Network Motifs(SCI期刊)。

基本内容: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高阶网络信息(LCD-Motif)的局部社区检测方法。LCD-Motif采用种子集的局部扩展,以最小的Motif conductance来识别局部社区。

主要观点:不同于PageRank类似的扩散方法,LCD-Motif通过在局部谱的跨度中寻找稀疏向量来发现社区,实验结果表明,LCD-Motif可以达到比现有技术更高的性能。

学术价值:局部的社区检测方法比传统的全局社区检测方法更快,因为它们的运行时间不依赖于整个网络的大小。

社会影响:本文提出的局部社区监测方法为网络中海量信息的聚合和社交网络中用户群体的发现提供了有效途径。

1.18 Distant Supervision for Relation Extraction with Hierarchical Attention and Entity Descriptions (CCF会议C会IJCNN)。

基本内容:提出了一种基于远程监控的实体和关系抽取分层关注模型。远程监督是一种在纯文本中抽取新关系的有效的关系抽取方法,但是远程监督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的标签,大多数现有的方法通常关注从直接包含实体对的句子中抽取关系和实体,但是忽略了大量的背景信息。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层次关注模型来解决上述问题。同时将从维基百科中提取的实体信息纳入层次关注模型作为补充的背景知识。

学术价值:本文提出的架构不仅可以对抗远程监督引入的噪声,而且可以充分挖掘潜在的有用的背景信息,为充分利用网络的多源数据,提高文本信息处理能力,提高实体和关系的挖掘能力做出了贡献。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1. 完成互联网信息的主题分类任务

将已经用K-Means和LDA两种聚类方法得到的聚类结果进行进一步的人工分析与评估,确定较为合适的主题类别,作为类别训练语料。对于后续新增的语料按照已经确定的类别进行分类,文本分类算法主要使用已有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元学习算法。首先使用机器学习算法(SVM、朴素贝叶斯、逻辑回归、KNN、决策树、随机森林等)和深度学习算法(CNN和LSTM及其相应的变体)对已有的语料进行训练,再通过元学习级联归纳的方法对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分类器较好的结果进行特征学习,然后使用训练好的分类器对新增的语料进行最终的分类。

2. 通过对公众情感的分析,实现对互联网舆情态势研判的研究,完成论文撰写及投稿

1) 根据提出的time-attention和user-attention机制,结合LSTM模型对P2P网络舆情社交文本完成了情感分类。在此基础上,会对舆情发展趋势预测进行进一步研究。单位时间内舆情文本的情感和数量,可以反映出舆情传播的热度,根据所形成的热度时间序列,可以尝试使用贝叶斯、线性回归、决策树回归等机器学习算法以及神经网络模型对其进行预测分析,希望能够有效反映出舆情发展的发生、传播、高潮、衰退、消亡等不同阶段。

2) 根据对P2P网贷舆情研判的研究,结合实验验证,完成相关论文的撰写,在9月份之前完成投稿。

3. 完善网络视频信息的挖掘方法,

提供对网络视频信息中人物和关系的抽取方法,实现基于spark的视频人物关系抽取的并行算法,为高效的大规模视频信息处理提供可行性方案。

4. 完善基于微博平台的谣言监测方法,

提高微博全传播过程的谣言监测性能,提高算法在微博发布初期的监测性能,使高效、及时的谣言识别成为可能,为信息在微博平台的传播提供自动的谣言识别方法,使有害公共安全的谣言信息能够被及时的监测,为及时辟谣、阻止有害信息的进一步传播奠定基础。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