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胡星亮:现代化视野下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理论研究

胡星亮2018年11月20日14:36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家社科基金专刊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理论大系”负责人、南京大学教授

对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发展最契合实质的描述,是中国戏剧理论从古典形态走向现代形态的“现代化”历史进程,即中国戏剧理论追求和确立“现代性”的建构历程。

中国古典戏曲发展到清末民初开始解体。此前中国戏曲有着自己的体系和传统,但是进入20世纪,随着中国社会救亡图存热切呼唤文学艺术参与“变革”和“新民”,中国戏曲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中国的社会需求和审美需求。中国戏剧体系和戏剧传统面临解构和重建的问题,也即中国戏剧的现代化问题。清末民初以来,中国戏剧发展就在努力探寻现代化的途径,尽管有困顿有曲折,但始终都在艰难地推进。

这既是中国戏剧自身的发展,更是中国戏剧融入世界戏剧大潮之变革。从此,走向现代、走向世界的中国戏剧在发展视野、价值观念、精神内涵、艺术形态等方面,都与世界戏剧发生密切关联。这一变革不仅影响着戏剧创作实践,同样影响到戏剧理论观念。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同样也在艰难地走向现代、走向世界。以现代性理论追求和阐释、推动中国戏剧从古典形态转向现代形态,推动中国戏剧进入世界戏剧的总体格局。

“走向现代”的探索

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的现代建构,同百年来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人的现代化具有深刻关联。在中国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中国戏剧家针对中国戏剧在走向现代历史转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展开了中国戏剧如何现代化的理论探讨,并就走向现代的中国戏剧之现代性经验进行了理论阐释。

百年来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有力推动着中国戏剧和戏剧理论的现代化。然而,由于长期战争环境、国际社会冷战以及政治运动等影响,百年来中国戏剧和戏剧理论的现代化进程又受到阻滞,呈现出“走向现代”的艰难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中国戏剧理论现代建构的萌芽(1897—1918);中国戏剧理论现代性的确立与发展(1918—1949);中国戏剧理论现代建构的曲折进程(1949—1976);中国现代戏剧理论的复苏与重构(1976—2000)。

突出“人的戏剧”

中国现代戏剧理论从萌芽、建构到曲折、重构,有着不同的现实指向、理论侧重和争论焦点,贯穿其中的核心理念是突出“人的戏剧”或曰人学戏剧。只是在不同历史阶段,其内涵有不同体现或演变。

中国戏剧理论现代化是从晚清开始的,但是现代性是在现代化过程中逐步获得的,现代性的真正形成是在五四时期。五四时期确立的“人的戏剧”理念,反对封建专制和蒙昧主义,提倡个体独立和思想自由,将戏剧与人、人的个性解放、人的精神发展结合起来,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国戏剧和戏剧理论的现代性建构,并成为戏剧界的普遍理念,促使中国戏剧和戏剧理论真正步入“现代”,体现了20世纪中国戏剧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

“人的戏剧”的主要维度

以“人的戏剧”为核心的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具体来说,现代性建构主要有五个维度:个性解放思想、启蒙理性意识、现实批判精神、真实性原则和戏剧艺术自觉。个性解放思想、启蒙理性意识和现实批判精神,是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走向现代最强烈、最鲜明的文化特征,给中国戏剧理论注入深刻的精神内涵。当然,戏剧精神内涵不能离开戏剧审美现代性,否则无法得到充分表达。戏剧审美现代性将戏剧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统一起来,主要有两个层面:审美体验现代性——真实性原则和审美表现现代性——戏剧艺术自觉,同样是“人”之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现代戏剧是人的戏剧,又是审美的戏剧。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现代性的建构维度,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共同促进中国戏剧和戏剧理论走向现代。

中国戏剧应体现民族主体性

现代化是要推动中国戏剧跻身于世界戏剧之林,故20世纪中国戏剧和戏剧理论现代化,与世界戏剧大潮有着深刻关联;然而,民族戏曲的独特审美创造,同话剧、歌剧进入中国之后的独特发展进程,又使中国戏剧和戏剧理论的现代建构的精神内涵与艺术审美具有了深刻的民族认同,体现出中国戏剧在世界戏剧中的民族主体性。

中国话剧、戏曲、歌剧现代化,“人的戏剧”核心理念及其现代性维度大致是相同的,但它们又都有属于自己的审美规律。就像世界戏剧现代化具有多样性,20世纪中国戏剧现代化也是多元的。话剧、戏曲、歌剧追求“现代性”,同时强调“民族性”,还在探索各自“戏剧”形态的审美特性,始终是在以人为核心的“中国现代民族戏剧”这个总根子上紧密联系着,体现出自身的多元现代化和“中国戏剧之现代性”的独特性。

现代建构的经验教训

不同于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又有别于西方现代戏剧理论,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的发展,是戏剧家借鉴古今中外戏剧和戏剧理论来表现,现代中国社会现实以及现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体验,而重新建构的一个新的、现代性的戏剧体系和戏剧精神。这是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所发生的根本性的、带有文化转型性质的变革。

中国戏剧和戏剧理论在走向现代的过程中,面对种种危机和挑战,充满种种矛盾和冲突。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后发性,推动中国戏剧和戏剧理论走向现代化,首先是与尖锐复杂的社会现实发生密切关系,其次是在不同文化、观念的碰撞中引发激烈的中西之争、古今之争,突显了历史转型期戏剧与社会(戏剧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之关系)、中国与西方(民族戏剧主体性与世界戏剧同构性之关系)、传统与现代(戏剧激进主义与戏剧保守主义之关系)的巨大张力。在矛盾冲突中逐渐形成了以“中国经验”为导向,既有西学东渐的世界视野,又有旧学新知的民族传统的现代建构的基本原则。

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相同,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的现代建构并未完成。进入21世纪,中国戏剧理论的发展必然是继续“走向现代”,同时以自己富于民族性的创造,为世界戏剧理论的丰富性、多样性作出独特贡献。因此,“人的戏剧”核心理念及其现代性维度和“中国戏剧之现代性”,仍然是中国戏剧理论现代建构的主要追求;以“中国经验”为导向,既有西学东渐的世界视野,又有旧学新知的民族传统,仍然是中国戏剧理论现代建构的基本原则。要从真实深刻地表现中国社会现实和中国人的生存、生命及思想情感出发,对传统戏曲和戏曲理论进行深度现代阐释和创造性转化,对外国戏剧和戏剧理论进行充分而又富有主体性的选择和借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鲁迅语),继续在古今中外戏剧和戏剧理论的交流与融会中,完善和深化中国戏剧理论的现代建构。

(责编:孙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