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黎康: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机制探寻

黎康2018年09月25日14:4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家社科基金专刊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制研究”负责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一个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深化的重大论题,涉及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文化心理等多方面,需要基于宏阔时代背景、独特历史语境进行透视和观照,需要深入这一结合过程的内部,探寻其运行机制。整体上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一个由创造主体——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所主导,并与其他结合要素共同作用而构成的复杂生成系统,这一系统借助“内在机制”实现有效运转。

历史进程与内在根据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借助于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所构筑起来的中西文化相互接触、交流与融通的桥梁,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并实质性地传播开来,由此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在这个充满艰辛曲折的过程中,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当然也留下了令人唏嘘的深刻教训。从总的发展趋势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方面,展现出的是由“表层”到“浅层”再到“深层”的结合过程;就承担主体的自我意识而言,则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再到“自为”的提升过程。经由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开辟事业发展新境界的行动指南。

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并不是建立在单纯的主观意愿或抽象原则之上,而是具有客观的现实基础与内在根据,即源于人类文化的共性和马克思主义及中国传统文化各自具有的特性。大致而言,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互融共生——人类文化普遍具有的融通性;四海皆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有容乃大——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包容性;异质同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在差异性前提下的契合性;思接古今——中国近代文化的中介性。当然,由这五个方面所提供的可能性只有与时代要求、客观需要相结合,并由恰当的结合主体予以自觉主动的担当,才能在具体实践基础上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变为客观现实,进而真正影响到历史变动的实际过程。

主体、条件与方式

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离不开承担主体。在中国,这一承担主体是一个对马克思主义有着自觉认同和不懈追求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联盟”,这是一个由政治领袖集体、知识分子群体和人民群众共同组成的“复合主体”。承担主体所以能担负起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任,其现实基础和逻辑起点就是由亿万民众投身其中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作为一个创造性过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主要通过“理论创立”和“体系建构”来实现,这两条路径之间是交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正是基于承担主体之间的互系联动,从而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备了鲜明的实践品格和深厚的学理根基。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要真正承担起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任,还应具备以下条件:一要拥有足够学养,对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历史文化了然于胸,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与基本素养。二要立足当下实践,以时代问题为中心,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通过汲取传统思想文化资源中的智慧,以实际行动促进时代问题的解决。三要具有高度自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诉求与取向,转化为实践主体自觉的创造过程。四要把握飞跃时机,主体依靠自身能力来发现和把握机遇,自觉促成条件成熟,以实现理论创新。

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借言赋意,即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尺度,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的某些独具民族特色的概念、范畴的本真词义加以借用,并依时代主题转换而赋予其崭新内涵,使之在具有浓郁民族风格与形式的同时也富有时代气息与特征;二是耦合再造,即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与马克思主义精神内涵与气质相耦合的民族深层文化心理、行为习惯与思维模式进行彻底改造,使之在保留民族特性的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三是溯源开新,即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内涵的价值理念进行深层发掘与全面揭示,由此创造出既符合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和内在本性,又体现中国价值的具有世界意义和影响的新理念和新范式。依此三种分涉范畴、方法和价值层面的结合方式,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以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基本原则及机制优化

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目的是为了建构从形式到内容都实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能够改变中国面貌的“伟大的认识工具”。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建具有新的文化生命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始终秉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民族意识与世界眼光交汇融合的原则;二是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兼收并蓄的原则;三是吸取精华与剔除糟粕同时并举的原则;四是接续传统与超越创新互动协进的原则。这些原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经验和规律的科学总结,也是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继续沿着健康轨道向前发展的坚实基础与保障。

需要指出的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绝非坦途,亦会遭遇各种不利因素对承担主体及结合环境的直接侵蚀与滋扰,其中尤以经学思维、小农意识、复古倾向、虚无主义最需要注意和警惕。顺利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不仅需要有效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还需要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机制进行优化。这种优化是结合主体自觉而主动的选择,涉及影响结合的系统构成要素的各个方面。在这样一个渗透着承担主体独特生命体验、展现其无穷创造力的自觉创造过程中,只有不间断地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机制进行优化,才能使承担主体创造出既充满民族智慧又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需要随时代发展不断深化和完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更具实效,必须“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加以推进。为此,要在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和“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原则与方法基础上,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有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互动协进,并在这样的深度融合与互动协进中,自觉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术话语体系。可以说,“深度融合”“互动协进”与“话语建构”共同构成并代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当代走向。

(责编:孙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