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方不仅乐于向国际社会贩卖各种名目繁多的“中国威胁论”,还频频向中国推销五花八门的“陷阱说”。这些陷阱说中,“金德尔伯格陷阱”是最新的,也是最不负面的,源自美国国际政治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的发现:20世纪30年代的灾难起源于美国虽然取代英国成为“世界老大”,但未能承担起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责任,导致全球经济体系陷入衰退、种族灭绝和世界大战。2017年1月,被称为“软实力之父”的约瑟夫·奈在欧洲新闻网发表文章提出“金德尔伯格陷阱理论”,引起学术界和媒体的关注。该陷阱旨在告诫美国人:中国崛起以后的动向可能不是“示强”,而是“示弱”,即不愿承担目前美国无力负责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从而使世界陷入领导力空缺、危机四起的险境。
在笔者看来,“金德尔伯格陷阱”和各种“陷阱说”一样,本身就是陷阱。
其一,“陷阱说”自有其话语体系,比如“金德尔伯格陷阱”的理论根基是霸权稳定论,用来形容中国,无形中就表明中美正发生霸权转移:中国正在取代美国霸权却又不能承担美国霸权的责任。其二,“陷阱说”总有其隐含逻辑,无论赞同还是批驳,只要用其概念,就会掉入其中。比如“金德尔伯格陷阱”的逻辑前提是国际社会是无政府状态的,只能由霸权国家提供公共产品才能维护秩序。那么,如果中国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就会被认为是霸权国家行为;如果中国不提供,就会被认为不负责任。其逻辑陷阱是,这里的公共产品与我们强调的中国与其他国家一道给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中性涵义并不相同,只是由霸权国家提供,而霸权国家是唯一的。如果中国真如约瑟夫·奈建议的那样积极提供公共产品,包括全球安全公共产品,美国的联盟体系、霸权体系还能维持么?这么看来,美国人只是希望中国在一些领域出力帮忙,而绝非希望中国真的取代美国。
长期以来言必称希腊,将西方理论奉为圭臬,崇洋媚外,陷阱说多是哈佛教授炮制出来的,中国的哈迷们再去呼应,媒体接着跟风。如今,靠忽悠中国人出名的老外越来越多。中国就在炒作这些美国学者的陷阱说中不自觉地帮助美国提升了话语权。反过来说,如果是中国学者提,国内反而不那么热衷。同时,中国发展太快了,不仅西方没有准备好,我们自己也没有心理准备;或者一直兢兢业业,无暇理论总结。现代化以西方为师,改革开放强调国际接轨,养成路径依赖思维定式,如今改革开放到了爬坡过坎关键时刻,西方理论不够用,古代中国经验不好使,容易为各种陷阱说动心。还有,中国发展到今天,太不容易了!许多不自觉呼应西方陷阱说的国人也是爱国心切,生怕行百里者半九十,伟大复兴有闪失,一直小心谨慎,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生怕掉进各种陷阱中去。
对满天飞的“陷阱说”,我们大可听听罢了,不必完全当真。“中国应该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半个世纪前,毛泽东同志就充满了豪情。眼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倡议和理念,不是正在提供各种各样的公共产品吗?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美日欧总和,平均占三分之一。拿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的话来说,如果没有中国,世界经济早就陷入衰退局面,并不存在什么“金德尔伯格陷阱”。
西方看中国,总是从需要、期待出发,试图将中国纳入其轨道。我们要看穿这套把戏,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谦虚谨慎是对的,继续研究、学习西方也是必要的,但崇洋媚外要不得。中国正在开创前人从来没有走过的路,西方并非过来人,不能对其有拜菩萨心理,被各种“陷阱说”搞得一惊一乍。做好中国自己的事情,定位好自身世界角色,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就不会被这说那说给忽悠了。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