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国古代的经济寓言

耿振东2018年06月20日09:41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寓言最初表现为诸子百家游说诸侯、传道授业时采撷、创作的小故事,多夹杂在文章中作为说理、明事的论据或例证,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学创作样式而独立存在。寓言一般划分为伦理道德、人情世态、讽刺劝诫、言行交往、家庭生活等类别。这种基于传统人文观念的划分方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知识内涵的科学认知。有鉴于此,我们尝试用现代学科标准对寓言进行分类,由此得到政治寓言、经济寓言、教育寓言、军事寓言、哲学寓言等诸多类别。

经济寓言是真实存在的

在《管子》一书中,有诸多经济寓言,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这是人们习惯了传统寓言的分类模式,对学科视野下的寓言分类过于陌生所致。我们阅读经济寓言,常常把它看作独立的文本,一般不太关注所在的原始语境,这使创作之初寄寓了作者经济思想的经济寓言很容易被认作普通寓言,丰富的经济内涵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管子》中讨论经济问题的文章被古代学者贬斥为“鄙俗”“大盗白昼劫于市”“君民互相攘夺”,其中的经济寓言也遭受冷遇,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重视。

作为继承发展管仲思想的《管子》一书,关注经济问题是情理之中的事。战国时期,数以百千计的天下游学之士齐聚齐国稷下,为齐国出谋划策。其中,有一部分人由于仰慕管仲而成为《管子》的撰写者。当时列国纷争、处士横议,各种治国言论横空问世。在这样的历史文化传承与熏陶下,酝酿出帮助齐国统治者分析经济现象、处理经济事务、加强经济管理的经济思想是完全可能的。

现代学者认为,《管子》是古代典籍中唯一对封建经济作全方位论述的著作,但凡常见的货币、物价、储蓄、贸易、生产、土地、税收、财政、调控等问题,都有所涉猎。为阐明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一个个经济寓言,如“杀正商贾之利”“阴里之谋”“齐西水潦”“四郊之民贫”“鲁梁之于齐”“楚者,山东之强国”“代国之出”,便夹杂在文章中作为立论依据出现了。

重视经济寓言的原生义

寓言形式短小且有故事情节,这两个文体特征都是经济寓言所具备的。寓言还有言此意彼的特性,这使它的寓义很容易呈现内外双层的结构态势。处在内层的,是作者创作时寄寓的固定寓义;外层则是读者阅读时自由赋予的寓义。前者作为原生寓义,表现较隐晦;后者作为再生寓义,相对较显豁。因此,阅读寓言时往往出现再生义不断被阐发、原生义无人问津的现象。《孟子》中“揠苗助长”的故事,就可以被阐发出多个再生义,但很少有人探究作者赋予它的原生义。孟子创作这则寓言,是想表达他关于心性修养的看法:正义的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是心内之物,它的成长要靠内心长期的积淀培养,而不能依靠任何外力推动。寓言的这种内外双层结构,也存在于经济寓言。经济寓言的命名,就是基于双层结构中其内层的原生义体现出的经济学学科特性。

由于原生义和再生义分属两个不同的创作主体,读者阅读寓言通常得到的是外层再生义。我们看这则经济寓言:都城四郊的农民贫困而商贾富裕,齐桓公想削商益农。他在商贾聚居的集市开通沟渠,使这里成为水上乐园。商人贪图玩乐,不再专心做生意。当天的货物卖不完,只好在黄昏时分半价卖给农民。于是,农民得到实惠,而商人却遭受损失。这则寓言很容易被读者阐发出以下再生义:做事情要专心致志,否则难以成功;要时刻提高警惕,不要被他人愚弄;执政者要积极开动脑筋,治理国家才能游刃有余。不过,我们认为,作者创作时的原生义应是:执政者要充分利用商品、货币相对价值的高低变化,调剂农民、商贾的贫富差距。按照《管子》经济理论,商品半价而售,就是商品价值相对降低,这是物轻;用一半的价格买到货物,就是货币的价值相对提高,这是币重。通过调控商品、货币之间的轻重关系,就能轻松地治理国家。上面这则经济寓言完美地诠释了《管子》作者的经济思想。由此看出,寓言的原生义内含专业的文化知识。解读经济寓言,还原原生义,把古代经济思想挖掘展示出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经济寓言的学科知识解读

经济寓言的价值,不仅在于可以作为一般寓言鉴赏,更在于可以从原生义角度解读出丰富的经济学知识。

一般而言,经济寓言的文字表述不离货币、商品这两种经济元素,围绕商品、货币的轻重变化展开故事情节,成为文本叙事的基本特色。齐国西部灾荒,一斗米十个钱;东部丰收,一斗米一个钱。齐桓公下令东西部人民各缴税三十个钱。按当地市价,西部人民需缴三斗米,东部人民需缴三十斗米。齐桓公把东部上缴的粮食拿来救济西部,解决了西部灾年粮贵的问题。这则寓言寄寓了经济管理中的“准平”思想。齐桓公想朝贺周天子,但贺献的礼钱不足。于是,他秘密加工各种石璧并私自定好价格,让周天子下令,凡去王室朝拜先王宗庙的诸侯,须以石璧作贺礼,而且只能从齐国购买。天下诸侯携带黄金、珠玉,争先到齐国采购。石璧流于天下,天下财物却流入齐国,使齐国解决了朝贺问题,且八年没向人民征税。这则寓言寄寓了政府巧用价格规律获取厚利的财政思想。

在《管子》看来,市场上商品过多,价格就低;商品过少,价格就高。把商品囤聚起来,使己有他无,就能在高价出售中获利。有些经济寓言的寓义稍显隐晦。莱国境内一纯紫绢卖一锱黄金,周王室境内一纯紫绢卖十锱黄金。莱人得知后迅速把周王室境内的紫绢收购一空。周人见此情形,担心莱人借机抬高价格,于是就用高面额的票据作抵押,又从莱人手里购回紫绢,从而保证了自己对价格的控制权。这则寓言寄寓了“天下高亦高”的经济思想。《管子》认为,商品总是从低价格的国家流向高价格的国家,本国商品价格高,就能吸引他国商品源源不断地流入,从而增加本国财富。相反,则容易引起商品外流,造成本国经济上的损失。开展国际贸易,应尽量让本国商品价格高于他国。与近代资本主义竞相降低价格以扩大出口不同,这是由当时商品匮乏的实际情况决定的。

《管子》把粮食看作人民的命根子,认为任何时候都应该重视农业生产,有充足的粮食储蓄。楚国产鹿,齐国用黄金高价购买楚国之鹿。受金钱诱惑,楚国四处捕鹿以图厚利,农田因此荒芜。齐国突然闭关,拒绝与楚国贸易,楚国陷入粮食恐慌。结果,楚人纷纷投向齐国,齐国因之降服了楚国。这则寓言可以理解为对农业安全重要性的诠释。但站在作者经济理论的高度,它真正的原生义是寄托“斗国相泄”的经济思想,即充分利用国际贸易机会,想办法割断对方的命根子,以控制对方“司命”——粮食的办法,一举征服他国。可以看出,作者已把自己的经济理论上升到政治高度,并提出了国际贸易安全问题,展现出宽广的视野。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管子》学史”负责人、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中国古代的经济寓言

耿振东

寓言最初表现为诸子百家游说诸侯、传道授业时采撷、创作的小故事,多夹杂在文章中作为说理、明事的论据或例证,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学创作样式而独立存在。寓言一般划分为伦理道德、人情世态、讽刺劝诫、言行交往、家庭生活等类别。这种基于传统人文观念的划分方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知识内涵的科学认知。有鉴于此,我们尝试用现代学科标准对寓言进行分类,由此得到政治寓言、经济寓言、教育寓言、军事寓言、哲学寓言等诸多类别。

经济寓言是真实存在的

在《管子》一书中,有诸多经济寓言,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这是人们习惯了传统寓言的分类模式,对学科视野下的寓言分类过于陌生所致。我们阅读经济寓言,常常把它看作独立的文本,一般不太关注所在的原始语境,这使创作之初寄寓了作者经济思想的经济寓言很容易被认作普通寓言,丰富的经济内涵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管子》中讨论经济问题的文章被古代学者贬斥为“鄙俗”“大盗白昼劫于市”“君民互相攘夺”,其中的经济寓言也遭受冷遇,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重视。

作为继承发展管仲思想的《管子》一书,关注经济问题是情理之中的事。战国时期,数以百千计的天下游学之士齐聚齐国稷下,为齐国出谋划策。其中,有一部分人由于仰慕管仲而成为《管子》的撰写者。当时列国纷争、处士横议,各种治国言论横空问世。在这样的历史文化传承与熏陶下,酝酿出帮助齐国统治者分析经济现象、处理经济事务、加强经济管理的经济思想是完全可能的。

现代学者认为,《管子》是古代典籍中唯一对封建经济作全方位论述的著作,但凡常见的货币、物价、储蓄、贸易、生产、土地、税收、财政、调控等问题,都有所涉猎。为阐明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一个个经济寓言,如“杀正商贾之利”“阴里之谋”“齐西水潦”“四郊之民贫”“鲁梁之于齐”“楚者,山东之强国”“代国之出”,便夹杂在文章中作为立论依据出现了。

重视经济寓言的原生义

寓言形式短小且有故事情节,这两个文体特征都是经济寓言所具备的。寓言还有言此意彼的特性,这使它的寓义很容易呈现内外双层的结构态势。处在内层的,是作者创作时寄寓的固定寓义;外层则是读者阅读时自由赋予的寓义。前者作为原生寓义,表现较隐晦;后者作为再生寓义,相对较显豁。因此,阅读寓言时往往出现再生义不断被阐发、原生义无人问津的现象。《孟子》中“揠苗助长”的故事,就可以被阐发出多个再生义,但很少有人探究作者赋予它的原生义。孟子创作这则寓言,是想表达他关于心性修养的看法:正义的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是心内之物,它的成长要靠内心长期的积淀培养,而不能依靠任何外力推动。寓言的这种内外双层结构,也存在于经济寓言。经济寓言的命名,就是基于双层结构中其内层的原生义体现出的经济学学科特性。

由于原生义和再生义分属两个不同的创作主体,读者阅读寓言通常得到的是外层再生义。我们看这则经济寓言:都城四郊的农民贫困而商贾富裕,齐桓公想削商益农。他在商贾聚居的集市开通沟渠,使这里成为水上乐园。商人贪图玩乐,不再专心做生意。当天的货物卖不完,只好在黄昏时分半价卖给农民。于是,农民得到实惠,而商人却遭受损失。这则寓言很容易被读者阐发出以下再生义:做事情要专心致志,否则难以成功;要时刻提高警惕,不要被他人愚弄;执政者要积极开动脑筋,治理国家才能游刃有余。不过,我们认为,作者创作时的原生义应是:执政者要充分利用商品、货币相对价值的高低变化,调剂农民、商贾的贫富差距。按照《管子》经济理论,商品半价而售,就是商品价值相对降低,这是物轻;用一半的价格买到货物,就是货币的价值相对提高,这是币重。通过调控商品、货币之间的轻重关系,就能轻松地治理国家。上面这则经济寓言完美地诠释了《管子》作者的经济思想。由此看出,寓言的原生义内含专业的文化知识。解读经济寓言,还原原生义,把古代经济思想挖掘展示出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经济寓言的学科知识解读

经济寓言的价值,不仅在于可以作为一般寓言鉴赏,更在于可以从原生义角度解读出丰富的经济学知识。

一般而言,经济寓言的文字表述不离货币、商品这两种经济元素,围绕商品、货币的轻重变化展开故事情节,成为文本叙事的基本特色。齐国西部灾荒,一斗米十个钱;东部丰收,一斗米一个钱。齐桓公下令东西部人民各缴税三十个钱。按当地市价,西部人民需缴三斗米,东部人民需缴三十斗米。齐桓公把东部上缴的粮食拿来救济西部,解决了西部灾年粮贵的问题。这则寓言寄寓了经济管理中的“准平”思想。齐桓公想朝贺周天子,但贺献的礼钱不足。于是,他秘密加工各种石璧并私自定好价格,让周天子下令,凡去王室朝拜先王宗庙的诸侯,须以石璧作贺礼,而且只能从齐国购买。天下诸侯携带黄金、珠玉,争先到齐国采购。石璧流于天下,天下财物却流入齐国,使齐国解决了朝贺问题,且八年没向人民征税。这则寓言寄寓了政府巧用价格规律获取厚利的财政思想。

在《管子》看来,市场上商品过多,价格就低;商品过少,价格就高。把商品囤聚起来,使己有他无,就能在高价出售中获利。有些经济寓言的寓义稍显隐晦。莱国境内一纯紫绢卖一锱黄金,周王室境内一纯紫绢卖十锱黄金。莱人得知后迅速把周王室境内的紫绢收购一空。周人见此情形,担心莱人借机抬高价格,于是就用高面额的票据作抵押,又从莱人手里购回紫绢,从而保证了自己对价格的控制权。这则寓言寄寓了“天下高亦高”的经济思想。《管子》认为,商品总是从低价格的国家流向高价格的国家,本国商品价格高,就能吸引他国商品源源不断地流入,从而增加本国财富。相反,则容易引起商品外流,造成本国经济上的损失。开展国际贸易,应尽量让本国商品价格高于他国。与近代资本主义竞相降低价格以扩大出口不同,这是由当时商品匮乏的实际情况决定的。

《管子》把粮食看作人民的命根子,认为任何时候都应该重视农业生产,有充足的粮食储蓄。楚国产鹿,齐国用黄金高价购买楚国之鹿。受金钱诱惑,楚国四处捕鹿以图厚利,农田因此荒芜。齐国突然闭关,拒绝与楚国贸易,楚国陷入粮食恐慌。结果,楚人纷纷投向齐国,齐国因之降服了楚国。这则寓言可以理解为对农业安全重要性的诠释。但站在作者经济理论的高度,它真正的原生义是寄托“斗国相泄”的经济思想,即充分利用国际贸易机会,想办法割断对方的命根子,以控制对方“司命”——粮食的办法,一举征服他国。可以看出,作者已把自己的经济理论上升到政治高度,并提出了国际贸易安全问题,展现出宽广的视野。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管子》学史”负责人、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责编: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