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16ZDA095 蔡拓:“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主义思想研究’”系列学术研讨会之“世界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学术研讨会 会议简报

2017年12月14日14:45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主义思想研究’”系列学术研讨会之“世界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 会议简报

2017年9月23日,由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主办的“世界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湖北大厦清江厅召开。本次会议属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主义思想研究’”系列学术研讨会之一,汇集了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国际政治研究》、《理论与现代化》和《天津社会科学》等高校与科研出版机构的5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的诸位专家立足自身已有研究,以多元视角反思和分析了“世界主义思想”的内涵、谱系及其当代价值,展示了“世界主义研究”的前沿成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主义思想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料。

课题负责人、首席专家蔡拓教授首先指出当今的世界主义思想正从个体主义走向全球主义,世界主义也可以在这一基础上作出新的类型区分,即“个体主义的世界主义”与“全球主义的世界主义”。前者坚持个体本位,强调个人作为道德、价值、权利与义务的终极单元,但其覆盖的空间范围明显存在局限性;后者则坚持人类本位,主张将全人类视为独立且统一的主体,认同其整体性和共同性。全球主义的世界主义还必须避免坠入社群主义的陷阱,防止被误解为新形式的社群主义。蔡拓教授的这一思想克服了当今西方主流世界主义思想中个人与人类关系的理论缺失,回应了全球化下世界主义思想发展的现实与前景。

随后,与会学者就以下四个不同议题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讨论:

一、挖掘世界主义的思想基础

“世界主义思想研究”重大课题的首要工作就是挖掘世界主义的思想基础,以追溯其主要概念和思想发展的源流,从而构建全新的世界主义思想体系,并展现其理论和现实方面的价值。与会专家首先就这一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时殷弘教授以哲学的宏观视角将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进行对比研究,指出了世界主义思想未来发展的新路径。时殷弘教授认为,普遍主义强调人类的本质秉性和共同的根本性伦理原则,而特殊主义强调个体环境中至关重要的情势要素,相较于特殊主义的异质性,同质的普遍主义显得苍白、空洞和简陋,但是特殊主义因其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特征,往往落入相对主义。时教授因此强调世界主义的发展应该选择良性的中间路线,避免上述二者的不足。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马俊峰教授从世界历史理论角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关联性。马俊峰教授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就是个体不断摆脱束缚,克服自身的片面性,是实现自身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世界主义理论的契合之处。

清华大学王宁教授在追溯了世界主义的历史发展和演变后,着重从文化和文学的角度对之进行分析和阐释,并讨论了世界主义涉及的一些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研究话题。围绕“世界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发展”,王宁教授指出,今天的中国正处在经济腾飞与综合国力强大的良好局面,弘扬世界主义则是中国无法推卸的国际责任。中国的世界主义蓝图可以基于自身文化和文学的维度,变革西方中心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主义思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戴长征教授认为,当前逆全球化等势力的兴起使得世界主义思想的探讨极具意义,但当今世界主义仍存在诸多争论,特别是世界主义、个体主义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调和;早期世界主义思想同当今全球化下的世界主义思想存在何种差异;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中间路线的实现路径以及权力话语与道德话语的调和等问题仍需要后续的研究和探讨。

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杨昊则立足马克思恩格斯重要著作的文本内容,讨论了世界主义及相关概念在这些文本中的形态和在特定语境下的意义,厘清马克思主义和世界主义之间的多面向关系,以明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主义思想轮廓。

二、厘清世界主义思想对当代世界的影响

本次会议的第二个主题重在讨论世界主义的价值体现及其可能带来的世界性影响。在全球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世界主义思想包含了的全球治理方案,有利于启迪人类克服和超越国家局限,应对与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和挑战。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刘建飞教授首先分析了世界主义思想如何影响当代人类生活与文明进程。刘教授认为,世界主义思想同规范理论类似,强调世界的整体性。目前西方主张的世界主义在理论构建中处于顶尖地位,但其理论内涵更多是维持自身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并不具备平等要素。基于当前的全球化形势,世界主义必然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中国的世界主义研究需要关注人类社会的和平进程、发展问题、不同文明的交流、全球治理、应对反全球化等议题,以完善全球主义思想,改善全球化进程,使之更符合全人类的利益。

上海外国语大学武心波教授从东西方时空差异的比较视角阐述了世界主义思想的现实价值。东西方的时空观差异根本原因是二者对人在社会中的本体性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存在不同。西方是空间文化,以个体为尺度,以个人主义定义时空,具备强烈的空间色彩,认为空间主导时间,并将时间物质化。相反,东方是时间文化,以种群为主体和尺度,用其定义时空,因而重视时间,认为时间主导空间,时间才是永恒。东西方不同的时空观造成了二者各自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政治哲学体系。长期以来,西方的空间逻辑主导的世界主义思想严重忽视时间变化的精髓,其在实践中不断遭遇挫折,只能停留在乌托邦阶段,无法超越个体授权的限制。完善世界主义思想就需要改变个人主义,借鉴东方的时间文化,构建宏大时空观下的新世界主义思想。

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刘贞晔教授对西方和非西方文明中的世界主义思想作了对比研究,不仅揭示出二者迥异的思想源点和内涵,同时也挖掘和阐释了二者共同的价值指向,提出世界主义思想在应对和解决人类21世纪面对的全球性危机与挑战方面所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和价值,如推动国家间权力政治和权力博弈转变到权利政治与合作;促进民族国家过渡成为世界主义国家;重构世界主义公民;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世界大同的理想。

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荆学民教授阐述了世界主义思想对政治传播的依托性及其遇到的难题。荆学民教授认为世界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普遍性和普世性,具备多层面、多维度,政治是其核心,传播是世界主义形成和实现的最基础和最本质的途径和条件。从政治传播角度看,传播世界主义遇到的难题是如何辨别政治文明的层次和可传播性。

三、分析中华文明视角下的世界主义思想

这部分研讨内容关注世界主义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及其对当代中国外交理念的指引作用。中华文明自古以来的天下主义观是中国世界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这一理念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是与会专家讨论的热点问题。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任剑涛教授围绕“天下主义”的含义、语言载体和重建路径三个方面,分析这一思想的当代价值。任剑涛教授认为,“天下主义”在某些方面可以同世界主义抗衡,从属于中国的话语体系,其当代价值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天下情怀”,既“以天下为一家,在人的一致性尊严、共同性发展、平等性共享基础上,不囿于举国眼光,以全球视角认识天下。”鉴于当前中国物质条件的限制,中国在重启天下情怀上仍需保持克制,克服民族主义的上行与下行趋势。中国在寻求“天下情怀”的过程中也需要解决摆脱西方话语,完善自身的世界主义话语体系。

复旦大学任晓教授认为,中国的世界主义思想源远流长,集中体现为中国的天下观念和天下主义思想。这种世界主义在对外关系中的体现包括可无限外推的同心圆、内外同构的名分秩序观、自信而又内省的文化构造。任晓教授提出,中国的世界主义思想可以成为极为重要的思想资源,是中华文化可贡献于世界的建设性思想理念。

上海外国语大学刘胜湘教授围绕“中国崛起的世界主义意义”问题进行了三段论式的研究。他指出,研究世界主义之于中国的价值与意义,需要厘清三个问题:首先,区分世界主义与全球主义、国际主义、普世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等相关概念;其次,将中国崛起视为中国世界主义和美国世界主义两种思想之间的碰撞;最后,中国崛起需要依次解决个人主义、国家主义、地区主义的问题,最终才应是世界主义问题。

山东大学的刘昌明教授指出,中国崛起需要得到国际认可和合法性,世界主义外交思想恰好可以满足这一需要。虽然学术界还在讨论如何将世界主义思想用于中国外交,但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系列的外交实践无疑已经深度体现了世界主义思想。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张永义副研究员从世界主义的思想基础、思想形态、人权伦理、全球正义、国际伦理五个方面梳理了国内有关世界主义的研究成果。结论认为,目前国内的世界主义研究在议题深度上有所推进,但是以天下大同为中心的中国世界主义与以世界为中心的西方世界主义之间存在明显差别,主要体现为中国的世界主义仅仅具有古典性,没有完成从古典到近代的转型。

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夏林则借鉴基础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相关理论的路径,综合运用历史、跨界和比较的研究方法,求证中华文明思想体系中世界主义思想元素的存在与价值。夏林认为,中华文明的世界主义思想以跃迁过程中的级层思量和社会交际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分析为基点,思考和谐社会秩序的应然性,从“仁者爱人”到“和合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对“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理想社会模式的规划。中华文明的世界主义思想可以在树立中国新形象,提供解决争端新方案,展现治理新优势等方面提供实践价值。

此外,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学东教授在基于全球化困境的基础上,论述了儒家“道德金律”的世界主义思想;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张利民副研究员则从冯友兰《新理学》的角度讨论了东西方世界主义思想文化的差异;浙江大学章前明副教授则从共同利益观的角度讨论世界主义思想;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王金良教授则讨论了梁启超的世界主义思想及其意义。

四、发掘其他文明的世界主义思想

除了中华文明外,世界上的其他文明也提出过不同的世界主义思想。发掘这些思想也有利于深化并完善既有的世界主义思想体系。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曹兴教授首先辨析了西方世界主义与中国天下主义的区别。曹教授借用了天上主义这一概念,用以指代神学中心论的发展程度。西方世界主义与中国天下主义的重要区别就是中国天上主义没有西方发达,中国上古时代没有创世说,儒家文化也缺乏天上主义关怀,只关注具体的天下。除此之外,二者的区别还体现在王权与民权的区别,东方看重王权,西方则重视民权,这也造成西方权力结构是平行状态,而中国则呈现金字塔形。

中央民族大学王云芳副教授则从伊斯兰文明的世界主义出发,认为伊斯兰文明世界主义的主要价值理念包括了伊斯兰文明中的人类兄弟平等关系、和平观念、普适的正义观念、个人尊严观念、宗教自由和宽容观念等。伊斯兰世界主义类似于文化和宗教社群的世界主义,这种世界主义与政治世界主义有所关联,但它更倾向于宗教社群的道德价值。伊斯兰文明的世界主义可以分为调和世界主义和温和世界主义。伊斯兰世界主义思想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希腊文化遗产,还对欧洲思想发展提供了诸多贡献,不仅是中西文明传播的桥梁和中介,而且也是一个动态、发展和开放性的思想体系。

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治学研究院曹亚斌副教授考察的是贾希兹的政治思想及其中的世界主义要素。贾希兹政治思想中蕴含了诸多的世界主义要素,体现在对待暴政的否定态度、对待战争的态度、对待理性和平等的态度、特别是其对“人”的特别关注。

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的博士生刘彬研究的是罗马帝国时期斯多葛学派“世界城邦”的政治构想,其以芝诺、克里西普、潘尼提乌、塞涅卡等人的思想为基点,从世界城邦的范围、公民资格、社会构想、运行规则四个方面探讨斯多葛学派“世界城邦”的主要内容。“世界城邦”思想不仅对古罗马的政治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强调的个体平等价值更是当今世界主义思想的重要基石。

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的博士生王宏岳则关注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道德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的世界主义思想。这一世界主义思想以个体尊严为核心,从个体尊严和社会最低限度正义出发,提出了兼顾爱国主义、尊重和保护人性、实现人类幸福的世界主义思想,并主张通过世界主义公民教育培育良善之人。

会议最后,蔡拓教授做总结发言。首先,蔡拓教授对各位专家的发言内容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欢迎,也对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表达了感激与喜悦之情。蔡拓教授表示,本次会议是多学科之间思想的碰撞,诸如时间逻辑、物理学分析方式,马克思世界主义思想等多视角的研讨和发言均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多元分析的依据和阐述路径。蔡拓教授指出,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主义思想研究’”进行过程中,研究组面临着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包括进一步理清世界主义的相关概念;界定世界主义的广义内涵;处理世界主义的学理阐释和实践论证的关系等。课题组会努力克服上述困难,坚持不懈推动世界主义思想研究的有序进行。

(课题组供稿)

(责编: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