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曲学研究与曲文献整理第二届高端论坛
暨《古本散曲集成》中期工作会议在成都举行
1、论坛暨会议简况
7月14日、15日,由四川师范大学和中国韵文学会?中国散曲研究会联合举办的“中国曲学研究与曲文献整理第二届高端论坛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本散曲集成》中期工作会议”在成都金河宾馆举行。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四川艺术研究院、中华书局等国内外近40所高校和有关单位的60余位知名专家和中青年学者出席了会议。论坛一共举行了五场学术报告。
四川师范大学科研处处长何诣然教授主持了7月14日上午的开幕式,中国散曲研究会会长、《古本散曲集成》项目首席专家赵义山教授报告了论坛筹备情况以及项目所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晓骏、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谢名春、四川省社科规划办主任黄兵、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敏、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曹顺庆、四川大学杰出教授项楚等先生在开幕式上致辞。论坛在举行五场学术报告,完成学术交流任务之后,于15日上午闭幕。中国散曲研究会副秘书长王红霞教授主持论坛闭幕式,中国散曲研究会副会长许建中教授做论坛学术总结,河南大学张大新教授、伦敦大学陈靝沅教授代表与会学者致辞,论坛组委会主任赵义山教授致闭幕词。论坛闭幕之后,由首席专家赵义山教授主持召开了《古本散曲集成》中期工作会议。
2、开幕式上有关领导及专家发言摘要
(1)中国散曲研究会会长、《古本散曲集成》首席专家赵义山教授报告论坛筹备情况和《古本散曲集成》工作进展情况
赵义山教授向与会领导、嘉宾和专家学者们简要报告了本次论坛的组织以曲
学文献整理研究为重点,同时又涉及词曲研究、戏剧戏曲学研究等相关问题。关于《古本散曲集成》的工作进展,赵教授说,自项目开题以来,各子课题组文献普查、提要撰写、校点整理、理论研究等工作有序开展并取得显著成绩:华东二组子课题负责人汪超宏教授完成的200万字的《明清散曲辑补》即将出版,全课题组成员在文献普查中翻阅古籍1万多种,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撰写曲集《提要》约100份。
(2)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谢名春教授致辞
谢名春副校长在致辞中对四川师大的历史、学科建设、川师文学院的发展情况、文学院前辈学人的成就和贡献等做了简要介绍,并对文学院作为学校重点院系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尤其着重肯定了《古本散曲集成》已取得的成绩,并表示学校将给予大力支持,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
(3)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李晓骏副部长致辞
李晓骏副部长从党和政府的文化建设政策出发,指出曲学研究与文献整理亦是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作为唐诗宋词元曲鼎足而三的曲学领域,目前呈现出研究普及的滞后性与作品的经典性不相称的状态,相关研究和普及工作都亟待加强,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本散曲集成》不仅是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四川文化建设工作中的组成部分,省委宣传部会从全省文化建设的层面给予该项目应有支持。
(4)四川省社科规划办黄兵主任致辞
黄兵主任首先回顾了去年年初《古本散曲集成》开题报告会和工作启动的情况,简要介绍了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近年来蓬勃发展的良好形势,高度评价了《古本散曲集成》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取得的重大成绩,强调该项目不仅有利于国家和四川省社科研究的发展,同时对于相关学术研究、文化交流和后继人才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最后表示,一定会继续大力支持课题的完成。
(5)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敏教授致辞
刘敏院长首先对文学院的建院历程作了回顾,对文学院的学术带头人及历年来所取得的成果作了介绍。最后,对赵义山教授的工作给予极大肯定和更大期盼,并感谢大家对川师文学院以及赵教授《古本散曲集成》重大项目的支持。
(6)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杰出教授曹顺庆先生致辞
曹院长在致辞中说,西南地区曾经是词曲学研究的重镇,并列述唐圭璋、任
二北、卢前、缪钺、王文才、萧自熙等前辈词曲学家的贡献。并指出,在当下,则有赵义山、丁淑梅、郑海涛等教授继续着词曲学的研究,且取得为学界瞩目的重大成就。对意义重大的《古本散曲集成》能够圆满完成充满期待,希望能够成为优秀项目。
(7)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杰出贡献专家项楚教授致辞
项楚先生在发言中认为,《古本散曲集成》意义十分重大,会极大地推动中国曲学的发展。他说,去年参加《古本散曲集成》开题报告会时还怀有一定忧虑,因其规模庞大,头绪纷繁,任务艰巨,困难重重,如何保证项目实施的进度和质量,的确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然而今年了解到项目的进展情况和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之后,感到十分高兴!对项目的顺利完成更有信心。衷心希望首席专家和课题组全体成员继续努力,保持当前的良好势头,圆满完成任务。
3、论坛闭幕式上专家发言摘要
论坛在举行了5场学术报告之后,与7月15日上午举行闭幕式。论坛闭幕式由中国散曲研究会副秘书长、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王红霞教授主持。
(1)中国散曲研究会副会长、扬州大学文学院许建中教授作学术总结
许建中教授说,本次高端论坛严格按照“控制规模、提高质量”的方针进行。论坛组织者将专家学者的报告和论文分成五个专题,这样的精心安排非常恰当。许教授认为,这次论坛主要有四个特点:首先,是注重文献的基础地位、文献的梳理与考辨,如陈靝沅教授的《近年来欧美的曲学研究》、张倩倩的《元杂剧文本体制的定型——兼评〈剑桥中国文学史〉关于元杂剧的论述》、赵义山教授的《曲文献整理类型及曲集古本影印的意义与价值》、康保成教授的《漫议俗曲体戏曲<禳妒咒>》、朱恒夫教授的《论傩戏剧本的现存状况、类型与价值》、李占鹏教授的《王季思:功盖往哲、誉满当世的<西厢记>整理及研究》、李晓红的《<古名家杂剧>的版本系统及编刊者——兼论《古本戏曲丛刊》四集影印之误》、张正学教授的《曲选家冲和居士非徐渭、夏履先、方汝浩考》等。其次,是坚持发展的学术追求,不断破除陈见,勇于出新。如许建中教授的《<九宫正始>所存元代南散曲所用曲牌的曲律学考察》、孙克强教授的《词曲比较论》、雷磊教授的《论杨慎的“以词为曲”》、杜欣莉的《论杨慎的以诗法为曲》、徐大军教授《金元叙事散曲与杂剧曲文叙事体制的确立》、田同旭教授《常伦诗曲心路》、王斌的《文化记忆的承袭和改易:论礼法正音观念对明代文人曲论的影响》等,都是在已有的文本基础上提出新的思考。再次,是戏曲表演的宏观视野以及戏剧改革。如张大新教授《现当代豫剧变革发展与其国际化的进程》、杜建华研究员《从文人经典到艺人丑戏的转化——民国年间川剧舞台正戏丑演现象探讨》、廖全京研究员《未完成的戏曲现代转型》等。最后,是青年学者的战略培养,努力推出新人。山东大学博士后张倩倩、清华大学博士后王润英、四川大学博士生周威、广西师范大学博士生苏文劲、四川师范大学博士生于杨甡、闫晓璇、研究生杜欣莉等,他们都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分别作出自己的努力,将相关研究向前推进。
(2)与会学者代表、河南大学戏曲研究所所长张大新教授致辞
张教授说,这次参会学者地域广、年龄跨度大,不仅有各方面的领军人物,还有一些中青年才俊,而参会论文的范畴则包括曲学、词曲关系、戏曲史、剧改等各方面。交流研讨紧张高效,专家们不时进行讨论、争辩等,会上、会下场面十分热烈,同时又非常严谨务实,推动了曲学研究进步。论坛组织者赵义山教授具有学术奉献精神、担当意识和很强的学术组织能力,其组织的曲学论坛非常成功,不负“高端”盛名。预祝《古本散曲集成》项目早日完成,惠泽后学。
(3)与会学者代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副院长、欧洲汉学会秘书长陈靝沅教授致辞
陈教授说,很感谢赵义山教授邀请与会,近年来,中国与欧美的学术交流渐多,但主要是通过网上的期刊论文,比不上亲自参加会议,亲身体验现场的氛围。自己这次能够及时听到老前辈及青年后进的最新研究成果,可以带回去,分享给国外的汉学研究者。论坛组委会将学术报告分专题安排,这样可以在专题交流的同时又密切结合相关研究,使各个领域有所交集,非常好。而参会人员包括学院派以及实践派的专家们,使案头、场上获得了双向交流,作为国外学者,收获很大,非常感激。
(4)会议组委会负责人、中国散曲研究会会长赵义山教授致辞
首先,赵教授向不辞辛劳的八方来宾,向认真报告、严谨主持、精要评点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尤其对陈靝沅教授远道而来,为大家带来了欧美曲学研究的诸多资讯,对陈教授在台湾发现康海《沜东乐府后录》200余首的成绩等表示感谢和赞赏!赵教授指出,曲学研究是以曲学文献的整理为基础而进行的,文献汇集整理惠泽学人,功德无量,前贤所积功德惠及我们今天的研究,我们今天应继承先贤,也为后学的研究积一点文献整理的功德。最后,赵教授寄语后进学人:研究元明清文学,要有综合的意识、宽广的视野、比较的眼光和圆融的思维。学术需要传承,未来属于年轻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自己的专业和学科作出贡献,不断培养新人,使学术发展薪火相传。
二、中国曲学研究与曲文献整理第二届高端论坛学术报告纪要
本次论坛,一共举行五场学术报告,分五个专题展开讨论,先后有28位学者分别做学术报告。
1、第一场报告:曲文献整理与域外研究
本场报告由中山大学康保成教授、四川大学丁淑梅教授主持和评议。四川师范大学中国散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散曲研究会会长赵义山教授的《曲文献整理类型及曲集古本影印的意义与价值》是作者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来的深入思考的集中体现,阐述了在当下影印出版对于保存古本曲集原始曲学信息的重
要性。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副院长陈靝沅教授的《近年来欧美的曲学研究》,系统介绍了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30年以来欧美散曲研究的代表性学者与成果,为我们了解域外曲学研究提供了最新的资讯。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张倩倩的《元杂剧文本体制的定型——兼评〈剑桥中国文学史〉关于元杂剧的论述》,在全面分析《录鬼簿》、《永乐大典?杂剧目》和各种明代元曲选本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元刊杂剧三十种》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元杂剧文本结构范式,由此批评了《剑桥文学史》中关于元杂剧的论述,并指出了这种错误认识的思想根源。评议指出,赵义山教授提出了古本影印在曲文献整理中的意义与价值,影印曲文献可以回遡曲学的原生形态,挖掘选家与作家的曲学理念。陈靝沅教授的发言提供了重要的海外曲学研究的信息与动态,重点梳理了与散曲研究相关的学术状况。近年来中西交流增多,我们应该把“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共同推进曲学研究。
2、第二场报告:散曲与词学研究
本场报告由伦敦大学陈靝沅教授、西华师范大学郑海涛教授主持和评议。扬州大学许建中教授的《〈九宫正始〉所存元代南散曲所用曲牌的曲律学考察》通过《九宫正始》考察了元代南散曲,分别从戏曲与散曲兼用与散曲专用的角度揭示元代南散曲曲牌的创新、规范和选择性淘汰的过程。南开大学孙克强教授的《词曲学史上的词曲比较论》,详细考察了明清以来,特别是近代以来关于词曲文体认识的历史流变,从词曲代变、词曲辨体和词曲雅俗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词曲之辨不仅体现了对两种文体的认识,而且关系到文学与人生和社会的关系、关系到对古典文学嬗变规律的认识。湘潭大学雷磊教授的《论杨慎的“以词为曲”》通过对杨慎散曲作品细致、深入的考察,揭示了杨慎以词为曲的独特面貌。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杜欣莉的《试论杨升庵以诗法为曲》,以较为深入的分析,提出了杨慎以诗法为曲的特点,恰与雷磊教授的观点形成差异性互补。
3、第三场报告:戏剧与戏曲史研究专题
本场报告由汉语大辞典编纂处李梦生编审、扬州大学许建中教授主持和评议。中山大学康保成教授的《漫议俗曲体戏曲〈禳妒咒〉》,基于基本文献的论证,
提出了蒲松龄《禳妒咒》为俗曲体戏曲的观点,为传统戏曲史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河南大学戏曲研究所所长张大新教授的《现当代豫剧变革发展与其国际化的进程》对进入新世纪以来有着丰厚传统文化积淀的河南戏剧的强劲发展进行了叙述。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的杜建华研究员的发言主要围绕着川剧与四川地方戏展开,认为艺术实践与文本范式之间是千差万别的,从艺术实践角度,可以进行更全方位的戏曲研究。四川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廖全京研究员的《未完成的戏曲现代转型》立足舞台立场,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何为转型、转为何型、何为现代转型三个重要问题,并发表了自己的思考。此外,还有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相晓燕副研究员的《乾嘉学派与清代戏曲》等报告也新意别出。评议指出:康保成教授的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将使弦索腔与俗曲体戏曲成为会议接下来讨论的热点;杜建华和廖全京研究员的发言则充分显示出艺术研究院派与学院派研究风格和方法的差异,学院派的学者不能只面对文献,应该做到“眼中有角色,心中有舞台”。
4、第四场报告:散曲与戏曲及相关研究专题
本场报告由四川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廖全京研究员、河南大学戏曲艺术研究所所长张大新教授主持。
杭州师范大学徐大军教授的《金元叙事散曲与杂剧曲文叙事体制的确立——以元杂剧“一人主唱”体制为中心》全面考察了元代杂剧与散曲的叙事特点,提出了“元杂剧的一人主唱体制是由联套体散曲确立的曲文叙事体制发展而来的”的新观点。山西大学田同旭教授的《常伦诗曲心路》论述了明代山西曲家常伦生平和创作,认为作家塑造了追求个性自由的自我形象。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黄胜江副研究员的《乾嘉文人曲家考略三题》,在文献考辩与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陈竹厂、司马章、孙馨祖等三位清中叶曲家生平行实作了考辩,可补正相关研究之缺失。天津师范大学张正学教授的《曲选家冲和居士非徐渭、夏履先、方汝浩考》,通过冲和居士的别号和文本研究,考辨冲和居士被误认的种种身份。广西师范大学阙真教授的《广西桂林清代石刻中的戏曲史料及意义》,通过广西桂林石刻中的相关记载,梳理出相关戏曲的综合面貌。 此外,还有曲阜师范大学王斌的《文化记忆的承袭和改易:论礼法正音观念对明代文人曲论的影响》等。评点指出:各位学者表现出踏实考辨的文献工夫与认真态度,由知人论世到知人论曲,体现了对曲学研究的精审态度。
5、第五场报告:散曲、戏曲与曲论研究综合专题
本场报告为博士与博士后专场,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孙克强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徐大军教授和安徽省社科院黄胜江副研究员主持和评议了本场报告。四川大学博士生周威《西游悟道,度曲修真——解读清代全真道士刘一明<会心外集>所收散曲<读西游有悟>》基于新文献的发现,将刘一明的《读西游有悟》五首散曲与其《西游记》内丹阐释性著作《西游原旨》对读,指出二者的互
文关系促进了《西游记》的传播与文化内涵的理解。清华大学博士后王润英《行
家之外的探索:论王世贞的曲论》有新的视角;四川师范大学博士生闫晓璇《关
于<乐府新编阳春白雪>两种元刻本的一些思考》有新的思考;四川师范大学博士生姚亚男《金元之际杨果文学创作初论》、广西师范大学博士生苏文劲《浅谈元代散曲的叙事性特征》、四川师范大学博士生于杨甡《明代散曲选集序跋中的曲体尊体观》等皆有新的观点。此外,还有几位年轻教师如内蒙古科技大学高晓玲的《汤式散曲的节俗文化》和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徐艳丽的《元代中州散曲群体研究》亦有新看法。评议指出:各位博士生与博士后的表现令人可喜,都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作出了自己新的分析与阐述。他们的学术勇气、文献功夫、认真态度和学术追求,值得充分肯定与热情鼓励。
三、《古本散曲集成》中期工作会议纪要
1、各子课题组前期工作报告
(1)华东一组前期工作报告(子课题负责人扬州大学许建中教授)
① 关于文献调查
已经访查了南京图书馆、扬州图书馆、无锡图书馆,收获如下:
一是在一些稿本中辑得一些散曲,如:
张廷枢辑《高邮张氏遗稿》中张廷枢曾祖张守中作《中宪裕斋张公辞集遗编》一卷附《小曲》一卷;王守义编《青箱书屋两世词稿》中王守义曾祖王留福《青箱书屋词稿》附录南北曲两套;陆进《巢青阁集?红么集》中散曲七首;曹大章《曹太史含斋集》有小令二首、散套一套。
二是在清人词集稿本中辑得一些散曲,如:
项廷纪的稿本《枯兰集》、《小墨林诗钞》里有数首散曲;蔡廷弼的《百末词》中有几首【驻云飞】;叶绍楏的《谨墨斋词钞》中有几首【一半儿】。
三是在今人别集整理本中访得一些散曲,如:
吴书荫《梁辰鱼集》中,除《江东白苎》、《续江东白苎》,另有散曲小令二支、散套三套;周道振《文征明集》卷十八有散曲小令八支、散套四套等等。
② 关于提要撰写
许建中、曹明升、吴庭宏、赵林平等已经撰写提要20篇,提交19篇,另有1篇发回正在修改。
③ 关于文章发表
有3篇文章标署了项目来源,正在编审过程中。
④ 关于下一步工作
我们将进一步明确每一位课题组成员的工作责任和时间要求;加强组内的研讨与交流,争取提交的每一份文稿都符合规定的要求。
(2)华东二组前期工作报告(子课题负责人浙江大学汪超宏教授)
① 文献普查
这之前的文献普查,主要针对《全明散曲》、《全清散曲》未收之曲的增补方面,所涉及的明清别集、总集文献数千种;对本组所承担的曲集,完成了大部分版本调查任务。
② 提要撰写
相晓燕撰写徐媛《络纬吟》、吴绮《林蕙堂全集》等提要五种;陈小林撰写汤式《笔花集》、《吴骚合编》等提要八种;夏飘飘撰写沈谦《东江别集》、金农《冬心先生自度曲》等提要五种。
③ 校勘整理
上述三人除撰写曲集提要之外,还初步整理了《彩笔情辞》、《群音类选》、《隅園集卷十八》等八种曲集。
④ 阶段性成果
著作方面:汪超宏完成的《明清散曲辑补》(6册,200万字),浙江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论文方面:汪超宏、相晓燕、夏飘飘等已发表研究论文8篇。
(3)华北组前期工作报告(子课题负责人天津师范大学张正学教授)
华北组的工作基本按照项目首席专家赵义山先生的部署进行,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大致从2016年4月至2017年2月,基本任务是对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华北的京、津、河北、山西、内蒙以及山东、河南等省市自治区图书馆所藏“遗漏”散曲的搜查,附带对各成员自己所分散曲集的不同版本进行普查;第二阶段,大致从2017年3月开始一直到现在,除继续对上述地区图书馆所藏“遗漏”散曲的搜查外,主要偏重于完成各自所分散曲集的不同版本的普查,并以此为基础撰写各自所分曲集的“提要”。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完成的工作主要有:
① “遗漏”散曲的搜查。共查阅黑龙江、吉林、辽宁、天津、河北、北京、山东等地所藏明清人“别集”、“总集”两千种以上(具体登记者有1800多种),既使以《全清散曲》(增补版)及《全明散曲》(增补版)为参照,也共从《盛世词林》《筠坡吟草》《金朴亭诗抄》《松风草堂谢琴诗抄》《觉华龛诗存》等中共新发现散曲套数30余套,小令20余支。
② 对所分曲集不同版本的普查。除少数特殊情况外,基本上完整地摸清了这些散曲集不同版本的演变情况及其相互关系,特别是基本确定了需要影印的版本及其收藏地。比如李简老师对于《海浮山堂词稿》的不同版本的判断,田同旭老师对于《雍熙乐府》版本的考察都较为深入。
③ 对散曲集的重新鉴定。依据新的标准对原定曲集做了必要的调整,剔除了数种戏曲(或偏重戏曲)、偏重于词的集子如无名氏编《新镌南北时尚青昆合选乐府歌舞台》、《四中阁词余》等以及虽收散曲作品但这些散曲作品有分散于各处的集子如徐沅清撰《癯鸥戏墨》等;同时,经请示赵义山先生,从新发现应该增加的十余种“曲集”中增加了属于我们华北组范围的王永命《有怀堂笔》和唐梦赉《志壑堂集》两种“曲集”并撰写了提要。
④ 撰写提要方面。目前已经完成30多种提要的撰写工作。另外还有数种提要,如《壶庵五种曲》《醒梦戏曲》等,仅有个别小问题需要最后落实。因而可以说已经基本完成。从目前各成员提交的“提要”看,尚有少部分还需要做进一步加工润色工作,但大部分都基本可以定稿。因此,就目前来说,“提要”的撰写基本进入“收官”阶段。
⑤ 关于曲集校点。田同旭老师已经全部完成其所分曲集散曲作品的录入工作,张正学、刘英波、蔡美云也部分完成了所分散曲作品的录入工作。这实际上提前完成了部分今后的“校点”工作。
⑥ 相关成果。论文方面,共发表相关散曲论文7篇,其中刘英波一人就发表相关论文6篇。著作方面,共完成相关著作2部:其中田同旭完成《常伦集校注》(包括诗文《常评事集》与散曲《常评事写情集》)书稿的修改工作,已于五月份交稿,将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合同约定年底见书;刘英波完成《地域文化与明代散曲》,山东人民出版社正校对清样。
当然,总的来说,我们华北组虽然做了上述工作,但离完成还有相当的差距。特别是目前北京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古籍馆)均处于闭馆状态,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散曲普查工作。还有提要的写作,虽然总体进入收尾阶段,但也还有少量提要仍处在写作过程中,有的还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工作量还很大,任务依然艰巨。另外,还有少量曲集,至今没有查到任何收藏线索,如无名氏辑《新镌府遴奇》、无名氏撰《诗词曲杂抄》、《昆弋雅调》等。还有就是收入明代时调的《昆弋雅调》、《大明天下春》是否最终入选本“集成”,也还需要讨论。
(4) 东南组前期工作报告(子课题负责人杭州师范大学徐大军教授)
① 文献调查情况
课题组分完成了将近一半的工作。对福建省四家重要图书馆、上海两家重要图书馆以及江西省的两家重要图书馆做了散曲文献的普查。而剩余的或由于古籍部正在整理不对外开放,或因成员不能出差,还未能进行有效的文献调查工作。
从现有的文献普查情况来看,由于受地域空间距离、馆藏管理和古籍目录等的多重条件限制,虽然我们在翻阅馆藏古籍目录的过程中,尽量对疑似存有散曲文献的明清别集进行了相关登记,并尽力检寻、翻阅古籍原本,以冀能有所斩获。但从文献普查的整体情况来看,所查书目总量虽多,耗时虽长,但效果却不甚满意,只能确定零散的散曲为新见,尚未能发现成册成卷的新见散曲。
② 提要撰写情况
就这项工作的现有结果来看,本组所撰写的曲集提要中,能够称为成品者尚不多,大部分则因为曲集作者信息或版本信息不全面不确定而为初稿。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曲集所涉及的版本文献未能掌握、看到,尤其是曲集提要的体例所必须包含的版本信息,以及同一曲集的不同版本信息,需要我们在掌握了所有的版本信息,以及进行对比校勘之后才能放心地做描述,下判断。而这一点则需要依靠文献普查,就是根据某一个集子进行有针对性的版本调查。所以,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就是集中精力完成曲集版本的调查,以便完善曲集提要的撰写,达到课题组所规定的体例要求。
③ 成果发表情况
徐大军、尹蓉各撰写了2篇研究论文。
(5)西南组前期工作报告(子课题负责人四川大学丁淑梅教授)
《古本散曲集成》西南组成员凡10人,承担曲集整理57种。丁淑梅、郑海涛、郑劭荣、余作胜、陈小林、赵义山、张海、赵俊波、于杨甡等,每位承担七八种或五六种不等的曲集整理任务。此前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① 曲集文献普查。自项目开题以来,多数老师参与了文献普查,提供了相关信息,赵义山、郑海涛、于杨甡、丁淑梅等老师提交了阶段性文献普查表。赵义山老师带领他的研究生做了大量文献普查工作,相关数据和工作进展都已有详细记录。郑海涛、于杨甡分别就地方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藏录曲集文献提交了文献普查表。丁淑梅和她的研究生团队对陕西、甘肃、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内蒙古等多地省市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和网上古籍目录、还有台湾、日本、美国、英国、德国等国立、公立、大学图书馆进行了普查,目前已提交包括《台灣“國家圖書館”藏散曲文獻普查登記表》、《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所藏散曲文獻普查登記表》等11种曲集文献普查表。
② 曲集提要撰写。目前西南组撰写的曲集提要如《新刊張小山北曲聯樂府?提要》、《陶情樂府?提要》、《碧山樂府?提要》、《碧山新稿?提要》、《沜東樂府?提要》等,凡20余份。
③ 曲集整理。已进行初步整理的,如《長春競辰餘稿》、《渔鼓曲》、《菉猗曲》、《陶情乐府》等,凡10余种。
④ 其他阶段性成果。已在《文献》、《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相关论文4篇,待发表者4篇。
⑤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文献普查方面。目前有目无集、无法找到的曲集,需要怎样处理? 目前滚动普查到的曲集新信息和任务如何分阶段补入计划和开展工作?
提要撰写方面。因为有的版本不能寓目,曲集提要撰写工作遇到瓶颈。 有的提要作者未能仔细研读提要撰写凡例,未按凡例要求撰稿,希望务必按照统一的格式和细节要求,进行认真打磨,使之完善后再提交,以免往来返工,耽误工作进度。
工作进度方面。各位老师工作进度不够平衡,今后几年是否明确每年需要完成的曲集和任务分工?
曲集底本方面。影印、整理及出版如何选择底本,希望讨论一些可行细则和准则。
经费方面。曲集影印抄本刊本获取的方式、经费与渠道问题,尤其经费缺口很大,如何解决?
2、中华书局编辑建议
来自中华书局的葛洪春编辑对《古本散曲集成》项目提出了一些建议。
(1)关于提要撰写的凡例。如第8条第5段,中间没有对版本特征的描述,包括版式、边框等。第2条“规范的繁体字”,但在实际情况中,人名、地名等专有名等,可酌情保留相关异体字,若必须要改动的,一定要作说明。第3条,版本、书名、作者等,在排列顺序上,可否调整一下,将版本信息提前,其次书名、卷数、作者。第5条第2段,责任者简介,作者生平资料等的内容,如果有引用的,最好注明引文出处。作者的生平资料如果不来源于序跋,那么应说明来源出处。第9条,选择的本子,以前是否已经出版过、影印过,也要注明,包括底本的流传、收藏情况,应该按照收藏时间的先后说明。
(2)索引。应当包括书名、人名两类索引,书名索引应当收录在提要中出现的全部书名,人名索引应包括字号等。
(3)关于影印选书。1911年以前的本子,是有必要的,包括石印本、铅印本等。又,作为出版社,必然要考虑书的发行渠道,是以图书馆为主,而图书馆很看重查重和引用的百分比,所以,经过多次影印的书图书馆可能考虑不再购买,在撰写过程中也应当注意这方面。
3、资深古籍出版专家李梦生编审建议
关于影印,以自己1988年主持的《古本小说集成》工作为前车之鉴,提出一些意见。
(1)关于曲集普查。建议工作分配以图书馆为单位,不按省份和地区。
(2)注意信息准确可靠。在做普查工作时,不要太相信图书馆的著录和判断,要自己去看原本古籍,去看序跋,并通过序跋来判断文献的种种情况,包括文献类别、版本流传等,同时,工作人员要具备一些版本的知识,因为散曲的古籍以前是很少有对版页等的记录的,要提前看它是否残、缺、漫漶等,并做好相关记录,以备后续补页,如果是同一版本在其他地方有馆藏可以直接补在原处,如果有不同的版本,则考虑是否影印附录在后面。所有的工作都要在交与出版社之前提前做好,可以免去很多麻烦。同时,要有目标性地去做,比如,重点图书馆就要重点派专业素养相对强的人去做。
(3)尽量避免重复。有几种版本的,如果其中某一版本已经有多次影印,较为易得,也是大家所熟悉且普遍使用的一种版本,那么,我们可否考虑提供另一种质量等同的版本供大家参考。
(4)提要撰写。关键部分是版本信息,可以参考四库提要的形式,然而要作一定调整。撰写提要时,撰者应该直接接触原书,将它放在眼前,再写,不要空中观想式的去做。
(5)版本选择。在选择影印合作的图书馆对象时,一方面,可以考虑版本集中的大图书馆,以方便工作;另一方面也不能一味只图版本集中,工作方便,就统一倾向于选择大图书馆如国图的馆藏,而要在调查馆藏情况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不同图书馆的影印版权成本,选择合适的合作图书馆,从而控制成本。
4、《古本散曲集成》项目首席专家赵义山教授总结安排
(1)工作小结
各位子课题负责人根据总体安排认真组织,各位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前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谢谢诸位!但前期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个别学者投入不足,跟不上总体部署的步伐,拖了后腿;文献调研工作离全覆盖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域外文献调研尚未正式展开;《提要》撰写未按《凡例》要求行文,存在诸多问题;各子课题组工作进度不平衡,存在一定差距;部分研究成果发表时没有注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名称。
(2)吸纳建议
对中华书葛洪春编辑和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审李梦生先生的建议表示感谢,并表示要认真吸纳到今后的工作中去,争取尽最大可能提高研究成果尤其是曲集《提要》撰写的质量和水平,为《集成》早日编成并顺利出版奠定坚实基础。
(3)《提要》撰写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① 关于曲集提要的撰写,是按书撰写还是按人撰写。《古本散曲集成》肯定是按书撰写的,一书一条目、一书一提要。
② 同一种曲集,若有不同版本,但它们实际上都源于一个本子,彼此没有根本性的差别,那么只选其中一个版本,写一个提要,剩下几个放弃的版本可以在入选的版本提要中加以简略叙述。
③ 同一种曲集,如果不同版本之间差异较大,且各有不同价值,则都应该收入,须分别撰写提要,但要以一种为主,其余为辅,彼此互见,而又主次分明,各有详略。在对主要版本撰写的提要中,对曲集作者或编者要做完整介绍,在其余版本中的作者介绍,则可注明参见某版本提要即可。
④ 提要内容的组成,要按照《凡例》要求做到完备无缺。在介绍著者生平时,如遇到佚名氏或生平不详的作者,应注明。
⑤ 对著者的生平介绍,要有详略上的把握和取舍,如无特别需要,不追述其祖籍和父兄功业;如本人生平仕历乏善可陈,也不必作过细介绍。
⑥ 提要内容要重在版本信息和文献价值的介绍,注意吸纳前人的权威评价,对确定收入的版本,要注明馆藏地。凡有引用,必须详细注明出处,以便检核。
⑦ 对于确定收入的版本,即《集成》影印所选用的底本,要另纸记录版本的板框高度、宽度、边框形态、页数、每页行数、每行字数、(是否有)缺页、残页、收藏地等重要信息。
⑧ 有一些提要,在介绍某些版本时,因为原书未曾经眼,而是间接转述,这样是很危险的,一定要看到原书。凡写一提要,一定要经得住历史检验。
(4)下阶段工作安排和有关问题回应
① 各课题组可暂停曲集的整理校点,集中精力继续做好散曲文献调查和曲集《提要》的撰写工作,争取年底完成《古本散曲集成总目提要》的编纂。
② 鉴于项目经费和人力实际,全面普查明清别集、总集、方志、杂著的工作也暂且放一放,先将各人所领到的已知曲集的所有版本查完,以保证撰写出高质量的提要。
③ 关于欧美日韩等域外汉籍文献中相关资料的查阅,拟成立一个有外籍专家参与的域外组。
④ 各子课题组之间,各位课题组成员之间,要密切联系,随时沟通,交流信息。在文献查阅中,要相互代查,以尽量节省人力和财力。
⑤ 关于底本选择的标准问题,因不同曲集的版本情况差异较大,不便制定统一标准,故在此前的几种凡例中均有说明:在同一曲集的不同版本的比较中,选择相对完善的版本;如果一种曲集只有一种版本,那就别无选择;如果同一曲集的几种不同版本皆具有不同的文献价值,则可考虑同时收入。
⑥ 关于文献获得,自己确有困难的,可以提请课题组成员及课题负责人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
⑦ 关于经费问题,一方面申请增加,另一方面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算或争取社会资助。
四、阶段性成果(论文、著作)要录
至2017年7月,各子课题组在文献普查、提要撰写、校点整理、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汪超宏教授完成的200万字的《明清散曲辑补》即将出版;全体成员在文献普查中翻阅古籍1万多种,已在《文学评论》、《文献》、《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23篇,待发表10篇;撰写曲集《提要》约100份。
1、汪超宏教授约200万字的《明清散曲辑补》即将出版
华东二组子课题负责人、浙江大学汪超宏教授完成的《明清散曲辑补》,作为本项目重大阶段性成果,即将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约200万字,计辑得780多位明清散曲作家(包括无名氏、部分由清入民的作家)的小令5300余首,套曲430余套。这些散曲的发现,大大丰富了明清散曲的数量,将使学人对明清散曲的全貌,有更清楚的认识。为全面深入研究其创作成就提供了基础材料。
2、课题组成员其他阶段性成果要录
(1)赵义山:《百年问题再思考:北曲杂剧音乐体制渊源新探》,《文学评论》2016
年第4期。
(2)赵义山:《施绍莘<秋水庵花影集>序跋的曲学史意义》,《文献》2016年第4期。
(3)杜欣莉、赵义山:《黄阁紫扉原是梦 归来长赋旧家声—明正德间宰辅大臣杨
廷和散曲创作历程初论》,《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
(4)徐大军:《元散曲里的故事讲述人》,《光明日报》2017年06月05日第13版
“文学遗产”。
(5)张正学:《【耍孩儿】曲体流变》,《光明日报》2017年06月05日第13版“文
学遗产”。
(6)王定勇:《金元时期说唱道情的世俗化》,《扬州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
(7)许建中:《<邯郸记>的剧情结构与思想表达》,《汤显祖研究》2016年第
3期 。
(8)许建中:《元代南曲散曲佚文辑补》,《曲学》第四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年12月。
(9)汪超宏:《关于明清散曲辑佚的思考与实践》,《励耘学刊》2016年第1期。
(10)汪超宏:《许之衡的古代戏曲研究成就》,《中文学术前沿》2016年第1期。
(11)汪超宏:《汤显祖研究三题》,《中文学术前沿》2017年第1期。
(12)相晓燕:《花雅之争中的沈起凤》,《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13)相晓燕:《清中叶浙籍曲家朱夰生平行实考述》,《古典文学知识》2016
年第5期。
(14)相晓燕:《论赵翼的戏曲观》,《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15)相晓燕:《赵翼与扬州》,《扬州文化研究论丛》(第18辑)。
(16)相晓燕:《黄文旸年谱》,《常熟文理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17)夏飘飘:《查继佐现存诗集考述》,《兰台世界》,2017年第7期。
(18)尹蓉:《论汤显祖戏曲中的时尚小曲》,《四川戏剧》2017年2期。
(19)刘英波:《古本散曲文献整理与散曲研究的深化——以散曲家冯惟敏的
<海浮山堂词稿>为例》,《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年第
4期.
(20)刘英波:《常伦交游考》,《济宁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21)刘英波:《地域文化与薛论道豪放风格的形成》,《西华大学学报》2016年
第6期.
(22)刘英波:《刘芳躅与山东》,《联合日报》2016年11月5日第3版。
(23)于杨甡:《明代散曲选本中的流行曲》,《光明日报》2017年06月05日第
13版“文学遗产”。
五、社会影响
中国曲学研究与曲文献整理第二届高端论坛暨《古本散曲集成》中期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包括《四川日报》、《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四川卫视、四川广播电视台资讯频道、四川发布、四川新闻网在内的多家媒体对会议情况以及《古本散曲集成》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了专门的采访和报道;中国网、凤凰网、搜狐网、新民网等多家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爱奇艺、优酷网等大型视频网站以及微博、微信等热门网络平台的网络媒体也对相关新闻进行了转载报道。兹选摘数条于后:
1、《四川日报》报道
200万字<明清散曲辑补>将面世
本报讯: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本散曲集成》重大阶段性成果,200万字的六卷本《明清散曲辑补》即将正式出版。这是记者7月14日从成都举行的中国曲学研究与曲文献整理第二届高端论坛暨《古本散曲集成》中期工作会议上获悉的。
据该项目首席专家,中国散曲研究会会长、四川师范大学教授赵义山介绍,《古本散曲集成》于2015年正式立项,将全面系统地整理、汇集、研究遗存的相关文献,依照散曲出现的时代顺序形成散曲文献总集。《古本散曲集成》计划出版7辑近300册选集和辑纂,预计将于2021年结项。
赵义山表示,两年来,来自全国20多所高校的近40位专家学者参与项目,开展了大规模的文献普查,涉及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上万部著作。其中,由浙江大学团队主持的子课题《明清散曲辑补》已形成200万字的六卷本著作,将于近日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2、《华西都市报》报道
“诗词热”来袭 专家:用传统散曲表达现代生活更接地气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很多人能背诵。但对于它的文体:散曲,却了解相对较少。
7月14日上午,由四川师范大学和中国散曲研究会主办的中国曲学研究与曲文献整理第二届高端论坛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本散曲集成》中期工作会议在成都金河宾馆开幕。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单位在内的国内外近40所高校和有关单位的6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参加。
论坛由四川师范大学科研处处长何诣然教授主持。中国散曲研究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本散曲集成》首席专家赵义山教授首先介绍了本次论坛暨会议的筹备情况。在接下来的论坛议程中,与会专家、学者们还将围绕“文献整理与域外研究”、“散曲与词学研究”、“戏剧与戏曲史研究”、“散曲与戏曲及相关研究”、“散曲、戏曲及曲论研究”等专题,就相关学术问题展开多方面的交流和研讨。
中国散曲研究会会长、四川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首席教授、《古本散曲集成》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赵义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本散曲集成》工作主要内容、工作进展,“这个文化工程有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有20多所高校,40多名学者共同参加完成。这项文化工程主要针对从元、明、清,一直到民国,传承下来的散曲文献,开展大规模的相关文献普查和整理工作。自2015年开展工作以来,在近两年时间内,已经取得重大的突破进展和阶段性成果。比如来自浙江大学的汪超宏教授集几十年功力领衔完成的200万字的《明清散曲辑补》,今年7月即将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赵教授透露,按照计划,2021年,文献文本影印工作完成。接下来将进行整理工作,也将持续几年时间。
当下,诗词在大众生活中的存在感越来越强,甚至出现了诗歌热的现象。但对于散曲,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太了解。诗、词、曲是三大文体,为何散曲在当下的认知度如此低?赵义山教授解释说,“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教科书上对散曲这个文体,介绍得过少,甚至将之模糊掉了。像马致远的散曲作品《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人人都知,但对其文体散曲,却印象不深。”在赵义山看来,散曲这种文体有很大的魅力,“跟诗和词都不同,散曲作品写得通俗、自然、活泼,诙谐风趣,通俗易懂,接地气,百读不厌,非常适合大众普及,有很强的群众基础,发展潜力很大。散曲相当于元代的流行歌曲。”赵义山也认为,目前,大众对诗词创作热情很高,“散曲也正在慢慢走向复兴。其大众化语言,正在吸引人们参与创作和欣赏。我认为,用传统散曲体式表达现代生活,将会成为21世纪的新的格律体诗。”
3、《成都商报》报道
中国曲学研究与曲文献整理第二届高端论坛在蓉举行
7月14日上午,由四川师范大学和中国散曲研究会主办的中国曲学研究与曲文献整理第二届高端论坛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本散曲集成》中期工作会议在成都金河宾馆开幕。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李晓骏副部长、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谢名春教授、四川省社科规划办黄兵主任、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敏教授以及来自包括英国伦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单位在内的国内外近40所高校和有关单位的6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了开幕式。
中国散曲研究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本散曲集成》首席专家赵义山教授介绍了本次论坛暨会议的筹备情况,并简要通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本散曲集成》目前的工作进展以及已经取得的约200万字的《明清散曲辑补》等重大阶段性成果。同时,与会专家、学者也分别致辞,对本次论坛的意义和《古本散曲集成》重大项目的价值都给予高度评价,强调该项目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更对于文献传承、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有重大价值。对于该项目目前的工作进展和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扬,并表示要对该项目今后的工作开展继续给予大力支持,以保障项目的最终顺利完成。
据了解,在接下来的两天中,与会专家、学者们还将围绕“文献整理与域外研究”“散曲与词学研究”“戏剧与戏曲史研究”“散曲与戏曲及相关研究”“散曲、戏曲及曲论研究”等专题,就相关学术问题展开多方面的交流和研讨。
据悉,中国古代诗、词、曲三大文本中,散曲与戏曲相伴相随,主要发展时期集中在元明清三代。据统计,已知的传世古本散曲选集、别集等约240余种,这些文献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重要载体的组成部分。专家认为,《古本散曲集成》将为全面深入地研究古代曲学、古代音乐史学、元明清文学提供一部大型的传世文献,从而填补古本散曲素无完整汇集整理的空缺,既保存古本散曲之曲学史信息,又融入当今研究成果,最终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文献保护、学术积累与文化传承。
《古本散曲集成》项目首席专家赵义山透露,该项目开始于2015年,研究团队已经开展了大规模的文献普查,搜集了从元朝到民国所传承下来的大量散曲文献,目前该项目已经取得了《明清散曲辑补》等重大的阶段性成果。赵义山还表示,他相信散曲作为一种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的文体,会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他也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向社会普及散曲文化,培养优秀的相关人才,同时也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四川卫视报道
四川卫视在7月14日的《四川新闻》节目中对本次会议作了题为《<古本散曲集成>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视频新闻报道。
5、四川广播电视台资讯频道报道
四川广播电视台资讯频道报道在7月14日《四川观察》节目中对本次会议作了题为《元代就有hiphop?来听听<古本散曲集成>》的专题视频报道。
6、“四川发布”报道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四川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办的“四川发布”新闻客户端对本次会议进行了题为《传承优秀中国文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本散曲集成>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报道,报道全文如下: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大家耳闻能详,但少有人了解到中国文化瑰宝--元曲的真正魅力。
今(14)日,由四川师范大学和中国散曲研究会主办的中国曲学研究与曲文献整理第二届高端论坛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本散曲集成》中期工作会议在成都开幕。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了解到,《古本散曲集成》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目前己经取得约200万字的《明清散曲辑补》等重大阶段性成果。
四川师范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单位在内的国内外近40所高校和有关单位的6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了开幕式。
《古本散曲集成》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
据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本散曲集成》将首次以汇纂集成形态呈现一部大型古本散曲汇集,这将为全面深入地研究古代曲学、古代音乐史学、元明清文学等,提供一部高品质的大型传世文献,从而填补古本散曲素无完整汇集整理的空缺,既保存古本散曲的曲学史资讯,又融入当今研究成果。
自这个项目开展以来,已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的成果。据中国散曲研究会会长、四川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首席教授、《古本散曲集成》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赵义山介绍,《古本散曲集成》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目前己经取得约200万字的《明清散曲辑补》等重大阶段性成果,《明清散曲辑补》这部书,六大卷,即将在7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个和唐诗方面的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编写的《全唐诗补编》有着同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只不过一个是在诗学里面,一个是在曲学里面。”赵义山说,优秀的中国文化应该得到传承,该项目最大的意义对于古本散曲文献传承、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都有重大价值。
散曲的魅力在于一读就懂
散曲,中国文学体裁之一。在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中国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
中国传统诗歌经典体式的三大瑰宝,曲应当是其中之一。赵义山告诉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散曲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通俗、自然、活泼、诙谐风趣,让你一读就懂。它和诗词不一样,诗写得比较庄重,词写得比较典雅、委婉,但是曲写得比较直白、通俗、接地气、大众化。
据悉,在接下来的两天中,与会专家、学者们还将围绕“文献整理与域外研究”、“散曲与词学研究”、“戏剧与戏曲史研究”、“散曲与戏曲及相关研究”、“散曲、戏曲及曲论研究”等专题,就相关学术问题展开多方面的交流和研讨。
7、四川新闻网报道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本散曲集成>取得阶段性成果
四川新闻网成都7月14日讯:7月14日上午,中国曲学研究与曲文献整理第二届高端论坛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本散曲集成》中期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中国散曲研究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本散曲集成》首席专家赵义山教授表示:“目前《古本散曲集成》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明清散曲辑补》即将出版。”
据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本散曲集成》将首次以汇纂集成形态呈现一部大型古本散曲汇集,这将为全面深入地研究古代曲学、古代音乐史学、元明清文学等,提供一部高品质的大型传世文献,从而填补古本散曲素无完整汇集整理的空缺,既保存古本散曲的曲学史资讯,又融入当今研究成果,最终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文献保护、学术积累与文化传承。
与会的专家学者对本次论坛的意义和《古本散曲集成》重大项目的价值都给予高度评价,强调该项目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更对于文献传承、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有重大价值。对于该项目目前的工作进展和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扬,并表示要对该项目今后的工作开展继续给予大力支持,以保障项目的最终顺利完成。赵义山表示:“曲是一通俗易懂、接地气、大众化的文化形式,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按照规划,《古本散曲集成》项目最终将于2021年全部完成。”
在接下来的两天中,与会专家、学者们还将围绕“文献整理与域外研究”、“散曲与词学研究”、“戏剧与戏曲史研究”、“散曲与戏曲及相关研究”、“散曲、戏曲及曲论研究”等专题,就相关学术问题展开多方面的交流和研讨。
8、中国网、凤凰网等转载
除上述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所作的原创报道以外,包含中国网、凤凰网、搜狐网、新民网等多家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爱奇艺、优酷网等大型视频网站以及微博、微信等热门网络平台的网络媒体也对本次会议的相关新闻进行了转载报道。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