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15ZDB059 杨巨平:“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工作简报

2017年12月14日14:18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杨巨平教授应邀在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发表演讲

2016年10月16日,杨巨平教授受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邀请,以“丝绸之路上的希腊化文化”为题做了演讲。

文津讲坛是由国家图书馆已故名誉馆长任继愈先生倡议创办的,常年面向社会公众举办的公益性学术文化系列讲座。杨老师的演讲以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的关系为主线。他认为,一个文明,一条商路,两个看似不同的历史现象之所以会出现交集,根本原因在于它们一度处于同一个时间和空间的坐标体系之中。正是由于希腊化世界道路系统的存在,一旦张骞进入阿姆河流域,就意味着从中国到地中海的联系得以贯通,同时也决定了未来丝路的基本走向,丝绸之路的延续也意味着希腊化文明遗产的传播。丝路沿线的重要城市和商贸中心,丝路上流通的具有希腊化特征的钱币,丝路上传播的佛教犍陀罗艺术等,都是这种希腊化文明遗产在继续发挥作用与影响的证明。

二、杨巨平教授、邵学成博士参与录制纪录片《融通之路》

2016年10月,杨巨平教授、邵学成博士应邀参与了北京电视台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融通之路》的录制。该纪录片以张骞通西域为开篇,讲述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兴衰,直至今天“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纵贯两千年。纪录片共十集,其中前六集内容主要为自张骞通西域至唐朝时期丝绸之路上不同民族文化的交往互动,对亚历山大东征与丝路西段的畅通、丝路沿线的希腊式城市、犍陀罗艺术风格的形成等问题均有涉及,与本项目关系密切。节目已于12月19日在北京电视台正式播出。

三、项目成员参加第二届(丝路)文艺复兴高峰论坛

2016年12月2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文艺复兴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届(丝路)文艺复兴高峰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杨巨平教授、邵学成博士等多位课题组成员参加了此次论坛。

主会场学术演讲部分以“佛教艺术的当代复兴”为主题,由邵学成博士主持。邵博士以“从中国到中亚的转变——二战后日本研究阿富汗佛教美术史综述”为题,做了学术报告,从学术史的角度系统介绍了日本对阿富汗佛教美术的研究成果,并解释了日本对中亚佛教艺术展开研究的原因,以及这些研究对学界的意义。杨巨平教授的演讲以“远东希腊化文明与犍陀罗艺术的诞生”为主题,从历史学和考古学的角度分析了犍陀罗艺术的起源与巴克特里亚和印度-希腊人之间的关系,受到与会者好评。

除主会场外,此次论坛还举办了“文本与现实:世界文明视域内的多元探讨”青年博士沙龙,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者关注,邵学成博士做了题为“寻找阿富汗巴米扬遗址最后的涅槃佛——反思百余年文献的误读”的演讲,认为所谓的“千余尺涅槃佛”问题是因西方学者对中国史料理解偏差而造成的“误会”。庞霄骁、齐小艳、刘成、王坤霞、李潇等多位项目成员参与了沙龙讨论。

此外,杨巨平教授与一同参会的美国学者Judith A. Lerner等进行了交流,介绍了自己的项目计划,听取了他们的意见与建议。

通过聆听中外著名学者的报告,成员们开阔了眼界,对学术前沿动态有了新的了解。

四、余琛瑱博士访问南开

2016年12月14日,希腊雅典大学历史与考古系余琛瑱博士应杨巨平教授的邀请访问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并参与课题分工会议。余琛瑱博士自加盟本课题组之后,一直与其他成员保持着密切的学术联系。本次造访南开,余博士详细介绍了他近年来从事中亚希腊化艺术研究的经历与心得体会,并对本课题研究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与意见。本课题组在校成员与余博士就相关学术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五、王潇参加第十二届世界史研究生论坛

2016年12月24日,课题组成员王潇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组织的第十二届世界史研究生论坛,并以“杜拉?欧罗普斯:希腊化城市在东方”为题做了发言。她结合大量的考古遗存,阐述了杜拉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而试图说明这座两河流域的古城是如何由希腊化时期的一个东西方文明交汇中心,逐渐演变为一座丝路沿线的商贸重镇的问题。

六、杨巨平教授在博导论坛纵论远东希腊化文明的历史地位

2017年2月23日,杨巨平教授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举办的博导论坛上,做了题为“远东希腊化文明的历史定位”的学术报告。历史学院60余名同学到场聆听。

讲座从阿伊?哈奴姆遗址的纪录短片开始,从希腊式城市的延续与影响、希腊式钱币的流通、传播与模仿、犍陀罗艺术与希腊神话的巴克特里亚起源、希腊化世界与丝绸之路的开通等方面对远东希腊化文明的历史地位做了定性分析。他认为,远东希腊化地区既是希腊化世界两大文明圈之一,也是丝绸之路交汇的中心地区,该地的希腊化文明遗产正是借助于丝绸之路的辐射作用迅速传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希腊化文明与中国文明的接触与交融。

七、HamidrezaPashazanous博士在伊朗、德国参与学术会议

2017年2月,本课题组成员、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HamidrezaPashazanous博士赴伊朗和德国参与学术会议,并发表演讲。

2月14-17日,Pashazanous博士访问伊朗伊斯法罕大学,做了题为“帕提亚和萨珊波斯时期的中伊关系”(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Iran during Arsacid and SassanianPeriods)的演讲。2月25日,访问德国波恩大学,应邀发表演讲,题为“波斯阿黑门尼德帝国和中国的文化接触”(Cultural Contact between Persia and China in the Period of Achaemenid Empire)。

Pashazanous博士毕业于伊朗德黑兰大学,曾在德国波恩大学学习。此行不仅加强了他与伊朗和德国学界的联系,而且扩大了南开大学和本课题在国外的影响。

八、项目写作提纲初步完成

4月初,1-4子课题陆续完成写作提纲初稿并进行了集中讨论。总体来看,各子课题提纲均以项目开题报告所拟的研究大纲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但是前后重复、个别章节逻辑不合理以及偏离主线等问题比较突出,有待进一步协调、修改。目前各课题组成员正在积极修改,预计在5月15日之前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牛津大学Peter Stewart教授、美国休斯敦大学Frank Holt教授、美国维克森林大学Jeffrey Lerner教授、美国休斯顿大学博士Frances Joseph等几位外国学者的提纲不仅最先完成,而且非常详细,反映了国际学界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最高研究水平。课题组特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九、课题组成员观看“犍陀罗艺术的年代问题”会议直播

2017年3月23-24日,由牛津大学古典艺术研究中心主任Peter Stewart教授主持的“Problems of Chronology in Gandharan Art”研讨会在牛津大学举行,Stewart 教授特向课题组发来视频链接,让课题组成员分享了此次会议信息。

十余位学者的发言分别从钱币学证据、最新考古成果、碑铭、文献等资料出发,对犍陀罗艺术的年代框架问题进行了讨论,本课题组其他成员收看了此次会议实况,获益匪浅。会议全程在“Gandhara Connections”项目的网站直播,该网站资源丰富,力图为关注犍陀罗艺术问题的专家学者、学生以及其他人士提供一个丰富的永久性资源平台,建议各位课题成员关注。网址:

http://www.carc.ox.ac.uk/GandharaConnections/default.htm

(课题组供稿)

十、近期成果

1. 杨巨平:《远东希腊化文明的文化遗产及其历史定位》,《历史研究》,2016年第5期。

2. 杨巨平:《弥兰王还是米南德——<那先比丘经>中的希腊化历史信息考》,《世界历史》,2016年第5期。

3. 杨巨平:《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4. 杨巨平:《希腊化文明、丝绸之路与文明互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6月21日第007版。

5. YangJuping, “Some Notes on Dayuezhi, Daxia, Guishuang, and Dumi in Chinese Sources,”The Silk Road, vol.14(2016), pp.97-105.

6. 庞霄骁:《贵霜帝国的城市与丝绸之路在南亚次大陆的拓展》,《西域研究》,2017年第1期。

7. 王坤霞,杨巨平:《流动的世界:<厄立特里亚航海记>中的海上贸易》,《西域研究》,2017年第1期。

8. 齐小艳:《古代撒马尔罕钱币的演变与多元文化的融合》,《中国钱币》,2017年第2期。

9. 齐小艳:《评瑞秋?梅尔斯<远东希腊化:希腊人统治时期中亚考古、语言和认同>》,《全球史评论》,2016年第11辑。

10. 齐小艳:《索格底亚那农业经济的历史考察》,《农业考古》,2017年第1期。

11. 齐小艳:《索格底亚那人与斯基泰人关系考》,《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12. 邵大路:《希腊化时期两河流域农业经济初探》,《农业考古》,2016年第6期。

13. 邵学成:《巴米扬佛教美术的早期探讨——以法国考古独占阿富汗考古时期的调查经纬为中心(1922-1952)》,《美术研究》, 2016年第6期。

14. 张龙海:《马萨革泰人、萨卡人及二者关系探论》,《科学?经济?社会》,2017年第2期。

15. 张龙海:《斯基泰文化初探——以考古学证据为中心》,《内蒙古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

特别致谢:

李铁生:《丝绸之路钱币历史中的一次东币西传》(未刊稿) 

(责编: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