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15ZDB025 王晓朝:重大课题工作简报第2期,2017-8-9)

2017年12月14日14:17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推进《希腊哲学概念史辞典》编撰工作与对外合作交流

一、《希腊哲学概念史辞典》编撰工作

为了充实数据库核心内容,并保证数据内容的专业性,课题组准备调动中国研究希腊哲学的学者的集体力量,撰写和出版一部《希腊哲学概念史辞典》(Greek Philosophical Conceptions: A Historical Lexicon),作为本课题预定的中期代表性成果。课题启动以后,我们多次召开小型会议,选择古希腊哲学基本概念,物色辞条作者,撰写相关词条,拟于2018年完成辞典的编纂工作。

本项目第一子课题“希腊哲学术语的采集与整理”进展顺利。目前已选定希腊哲学基本概念243个,标注了概念所属专业领域(总论、伦理学、政治学、知识论、形上学、自然学、方法论、语言学等),划分了5个优先等级,梳理了已有专业词典收录情况,初步确定关联词和中英译词。以上工作已经形成电子表格,并在持续完善中。

配合第三子课题“数据库的设计与技术实现”,我们设计了《希腊哲学术语历史词典条目示例》,作为统一的词条撰写格式标准。该文档标准符合数据库条目数据结构,又能够转化为纸质词典出版的稿件。课题组撰写和持续维护《词条编辑手册》,为各位词条撰写人提供统一的格式标准。

我们邀请了专业学者组成编辑团队,参加辞条的撰写,已经完成任务认领工作。他们是陈玮(浙江大学)、陈越骅(浙江大学)、詹文杰(中国社会科学院)、何博超(中国社会科学院)、刘玮(中国人民大学)、梁中和(四川大学)、谢伊霖(清华大学)、曹青云(云南大学)、常旭旻(华侨大学)、陈斯一(北京大学)、程炜(北京大学)、樊黎(同济大学)、葛天勤(都柏林大学)、花威(华侨大学)、江璐(中山大学)、林丽娟(德国慕尼黑大学)、刘未沫(中国科学院大学)、吕纯山(天津外国语大学)、盛传捷(吉林大学)、苏峻(都柏林大学)、孙帅(同济大学)、田洁(山东大学)、王纬(普林斯顿大学)、王文华(国际关系学院)、魏梁钰(北京大学)、吴飞(北京大学)、吴功青(中国人民大学)、吴天岳(北京大学)、先刚(北京大学)、熊林(四川大学)、于江霞(浙江财经大学)曾怡(四川大学)、张新刚(北京大学)。

我们计划于2017年底完成对这些基本概念的研究,撰写相关论文和词条,2018年完成《希腊哲学概念史辞典》的编纂,联系出版。首席专家王晓朝担任该辞典主编,詹文杰、陈越骅担任副主编。

二、对外合作交流

本课题自开题以来,课题组骨干成员十分注意国内外科研动态变化,注重对外合作交流。课题首席专家王晓朝近年来与希腊Aikaterini Laskarides 基金会展开合作交流,取得多项合作研究成果。2017年4月25日至2017年5月24日,王晓朝赴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合作研究,拜访同行,吸取国外数据库建设的经验教训,寻找今后可能的学术合作者。

陈越骅副教授自2016年12月起赴美国耶鲁大学访问一年,展开学术交流,由国家留学基金支持。他联系国外同行,集中主要精力,从事数据库项目的建设,进展顺利。为了保证国内方面的工作持续进行,他组织搭建了第三子项目的课题小组,由博士生和研究生组成,以自己办公室为固定办公地点,收集、协调和维护收集到的词条文档和编辑意见等工作。现在课题组已经选定了数据库搭建的合作公司,搭建了数据库原型网站,正在进行进一步沟通专业与技术需求,形成具体需求文档。

刘伟副教授自2016年2月开始,到希腊雅典大学进修学习古希腊哲学和希腊语半年,为《古希腊哲学术语数据库建设》的子课题《希腊哲学术语的采集和整理》做前期文献准备和铺垫工作。在此期间,他还翻译了希腊学者K.Sp.Staikos的专著《柏拉图传统的证词》。

清华大学博士生谢伊霖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工作。他自去年十月起赴美国耶鲁大学访学一年。在此期间他承担《希腊哲学概念史辞典》部分辞条的写作,并做了其他一些辅助工作。

2016年5月14-15日,王晓朝教授参加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三届全国宗教经典诠释研讨会”,发表论文“斐洛全集的翻译与综合研究”,并介绍了本课题的进展情况。

2016年9月25日,王晓朝教授参加清华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和希腊拉斯卡瑞德斯基金会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全面介绍本课题的进展情况和初步研究成果。

三、希腊哲学基本概念的发生学研究等基础工作的推进

课题组主持人王晓朝教授带领下,课题组相关成员展开了对具体研究方法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一系列学术成果,发表在专业核心学术期刊和重要的学术报纸上。例如,王晓朝教授的《论希腊哲学概念阿莱赛亚的历史生成》、《希腊哲学史的三种方法》、《柏拉图著作中的阿莱赛亚》;刘伟副教授的《从中英缩略词透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探讨及现实意义》、《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扬弃及其实现的人学革命》、《作为哲学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和作为社会历史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哲学探索中的两种理论向度及其实现的思维方式变革》;正在进入期刊审稿流程的还有:陈越骅副教授的《希腊罗马伦理的现代转型——基于跨文化视野与发生学方法论的解读》、《推进古希腊罗马伦理思想史的研究》等。

关于重要希腊哲学术语的内涵解读和形成机制,王晓朝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发表以“古希腊哲学精神探源”为主题的系列连载学术文章18篇(2017年5月-8月)。

王晓朝教授近年来出版了译著《柏拉图全集》(增订版),已出版第1-7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017,约200余万字。中文版《柏拉图全集》自2003年开始出版以来应社会大众的阅读需要,在出版界朋友的帮助下,全集多次重印,而在此期间,译者也在不断地听取和收集各方面的批评意见,并在教学和科研间隙对全集进行修订,遂有这个全集增订版的问世。译者除了对原版译文进行逐字逐句的修订外,还增补了柏拉图伪作拾余篇,并重新撰写了各篇提要,重做了索引。柏拉图是古希腊大哲学家,其著作基本流传至今。柏拉图全集中译版的出版,为古希腊哲学术语数据库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语料。

(课题组供稿)

(责编: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