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美育思想史”项目组
第二次全体会议 会议纪要
2017年3月18日,在首席专家朱立元教授的主持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方美育思想史”课题组第二次会议在复旦大学光华西主楼1101会议室召开,包括5位子课题负责人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栗永清副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李钧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刘旭光教授、浙江大学文学院苏宏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刘阳教授在内的二十余位成员出席。本课题一共为期五年,将于2019年底完成初稿,2020年召开统稿会。每年召开的会议,是为了检查当年工作进度,并布置下一年的工作安排。今年的主要任务是确立写作框架,分配每个子课题完成两篇文章的工作任务。全天会议分成两个部分。会议议程包括:
9:00-12:00 各小组汇报本年度工作进度与既定写作大纲
13:00-14:30 子课题小组讨论
14:30-16:00 全体讨论,明确下一年度工作进度
上午的会议主要是由五位子课题组负责人汇报一年来的工作进展情况:各组基本完成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针对各卷的特点,介绍写作框架的初步构想和分工情况,保证各组内部和各组之间的协调性,体现整体考虑的大局观。各子课题具体撰写思路如下:
一、第一卷: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的美育思想。栗永清副教授指出,这是美育概念提出之前的时段,这三个时段变化较大,时间跨度较大,涉及问题繁多。古希腊部分将分按七章进行写作:1.神话与现实,基本文献的文明概述,呈现历史遗存、文献与美育思想的关系,揭示美育思想所建筑其上的基本框架;2.健康儿童与古希腊的教育传统;3.戏剧演出,即艺术空间中的美育思想。接下来三章是哲学家们的美育思想,按照专题再进行分类:4.古希腊哲学中的人,美育思想是对人的完善;5.古希腊哲学中的美与善,美与善如何反应到美育思想中;6.古希腊哲学中对艺术的反思及其对美育的影响。7.古希腊美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过程。
古希腊没有明确的“美育”观念,那么讨论美育势必会涉及到当时美的观念和哲学思想,这容易与美学史类同。因此,要讨论古希腊美育问题,需要立足于古希腊文献、制度和文物的遗存之上,进而展现古希腊的教育实践和衍生思想、伦理学中体现的美学思想、以及艺术活动和艺术教育等等。古希腊尚处于美育观点还不自觉的时代,若以人物来写会比较琐碎,因此将按照专题写作。
接着是中世纪部分。中世纪的写作存在很大困难,因为它的思想与美较为敌对,基本话题可以包括:1.中世纪美育思想文献,包括文本和历史遗存两方面;2.中世纪的教育和一般知识,展现真实的审美教育历程。中世纪时期大学萌芽出现,教育也在进行,在教育上衍生出中世纪人的世界观。3.圣像破坏运动,这是一桩时间跨度较长的负面的审美艺术事件,以此作为美育衰落的过程,阐明书写美育思想史的意义4.教父哲学与美育,从负面乃至空缺的美育思想说明在这一时代的知识系统中美育的缺位。
二、第二卷:文艺复兴到18世纪的美育思想。刘旭光教授将这一卷划分为:1.文艺复兴、2.英国经验主义、3.古典理性主义、4.启蒙运动、5.大陆理性主义这五个部分进行写作。因为这是一个酝酿美育思想的阶段,缺少体系化的思想家,所以本卷会适度介绍当时的美育活动,阐明艺术的公共化与普及化对民众审美趣味的提升,由此揭示美育诞生的原因。在这个基础上再罗列趣味教育、情感教育等问题和个别重要思想家,由此实现美育思想史和实践史的有机结合。
这一阶段的美育思想在酝酿之中,体系化的思想家不多,因此要注意美育思想史和实践史结合。19世纪能产生美育思想,是因为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的300余年间,人类在审美和艺术活动方面已经产生了一些重大提升:艺术的公共化,包括美术学院产生、艺术馆产生、展览的出现,促进了民众趣味的提升;18世纪的大旅行让二十出头的青年到各地游荡,促使自然的审美经验的产生,这就是拜伦、雪莱所描述的旅行游历过程,它与自然美育有直接关联;艺术教育体制化和普遍化,英国学校会开设戏剧(道德教育和语言教育)、意大利上层人士的培养中要上音乐、修辞学和绘画等课程,提升品位教育。这些因素构成了美育之所以能够诞生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像伯克和夏夫兹博里这样的哲学家会讨论对民众的施教,宫廷教育通过学校教育普及到民众。到18世纪中后期,产生了美术的专业刊物和展览,出现了专门的剧评人和艺术评论家,公共媒介的出现使得民众和知识分子介入艺术评论,使得大家对艺术的认识提升,由此才想到审美可以教育人。通过对两三百年里发生的变化进行综述,展现审美民众化、公众化,在此基础上再罗列一些思想家,形成在美育实践上的美育思想史。
本卷会注意美育思想和实践内容所占的比例。涉及资料的拓展包括教育史、艺术教育史、私生活史(描述家庭中听音乐看画戏剧的部分)、情感史(体现艺术对人的情感发展的影响,通过造型艺术和听觉艺术反思当时人的情感状态,培育感情提高趣味的自觉要求),实践和理论有机联系。除了文艺复兴时期,后面的派系都有重要人物,因此本卷将在问题基础上,突出大思想家,落实美育思想。
三、第三卷:德国古典美学和19世纪的美育思想。李钧副教授提出,这部分将按照康德、黑格尔、谢林等思想家的美育思想进行分工写作。在这个现代性形成的时期,大学制度、艺术的现代制度和教育制度都促成了现代性,整个美育思想形成规范。美育被第一次正式提出,人的自由成了审美活动的核心目的,对人的自由的理解也达到了最深刻的地步,而这一点是本卷主要阐述核心。德国古典主义、19世纪经典马克思主义、浪漫派都会涉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对当时的艺术制度、教育制度、艺术发展等状况还不够了解,而这对于展现作为艺术高峰的德国古典主义时期非常重要,因为音乐、绘画和文学在这一时期达到人类高峰。
四、第四卷:20世纪前期的美育思想。苏宏斌教授指明,这一卷将主要按照现象学(海德格尔、萨特、英伽登、杜夫海纳)、精神分析(弗洛伊德、荣格、拉康)、法兰克福学派、现代宗教神学、自然主义与实用主义等流派作为基本框架进行写作。在这一历史时期还存在一些不属于任何流派的美育专家需要进行个案研究,而美国艺术教育科目也作为一个重点内容进行写作。要避免太过浓重的美学史色彩,侧重于从美育的角度来写。
本卷涉及内容众多,每块内容的具体写作计划由撰写人进行说明。孙士聪主要负责20世纪前期的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代表人物。这里存在两个问题点:20世纪前30年德国所谓的审美政治化的背景和法兰克福回到德国后提出的伪教育的问题。主要涉及霍尔海默批判的文化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本雅明的经验范畴、阿多诺的伪教育、马尔库塞的新感性问题。写法上往前追溯到法兰克福对青年马克思的阐释,以及马尔库塞对黑格尔的阐释,延续德国古典传统的路线,从文化艺术提升人审美的正面影响来思考。魏玛时期的保守主义、表现主义思潮会在涉及到审美政治化的部分讨论。
梁慧主要负责西方现代宗教神学中的美育思想。按照典型思想家进行写作,涉及犹太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包括法国的哲学家、神学家雅克?马利坦、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美国新教神学家蒂里希、瑞士天主教神学家巴尔?塔萨、俄罗斯东正教神学家舍斯托夫、别尔嘉耶夫等等。面临20世纪信仰失落和人的现代危机的处境,他们都致力于解决:如何从传统神学中对现代人的心灵进行重新的塑造,包括对人的审美方面的教育。马利坦在《人的教育》中指出教育所扮演的功能;马丁?布伯用“我与你”代替“我与他”的神学哲学传统,从犹太教的传统中寻找资源确定人和上帝的关系,解决人性危机和伦理教育;蒂里希反对主流的新教传统,对其文化神学进行思考;巴尔?塔萨提出“神学美学”观念,重新思考美育中“真”与“善”的结合;舍斯托夫、别尔嘉耶夫在近现代俄罗斯处境中思考人生存与自由寻找的问题。这些神学家都在当代处境中倾听上帝的声音,关注人的个性解放,从宗教传统中寻找救世良方,对当代哲学问题进行思考。
李震主要负责美国20世纪上半叶的美育思想。“自然与经验”作为关键词串联起自然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两种潮流。自然主义的代表人物桑塔耶那指出,人的精神是一种自然的运动,并从这个角度提出美是生命的和声。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杜威不仅有详细的理论著述,也有教育实践活动,把实用主义思想贯穿到学校教育中去。此外,还会关注到20世纪上半叶美国艺术教育科目,1.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社会达尔文主义、科学主义对包括艺术教育在内的一般教育的影响,这体现在格兰威尔、斯坦利?霍尔、威廉?詹姆斯、约翰?杜威等人的思想中。2.一战前,美国设计艺术教育中的综合艺术教育的思想,代表人物阿瑟?卫斯理?道。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了表现主义、重现主义两种思潮,这里是把实用主义思想贯穿到艺术教育中间去,体现了杜威的影响。4.美国心理学家,维克多?罗恩菲尔德关于人格、心智与创造力培养的思想,其著作《创造与心智成长》谈到艺术教育以儿童为中心,培养人格完整、身心健全、有创造力的人。5.苏珊朗格,符号论的美育,涉及其《哲学新解》、《情感与形式》、《艺术问题》等作品。6.托马斯门罗的新自然主义,《艺术教育、艺术哲学与艺术心理学》。
五、第五卷:20世纪后期的美育思想。刘阳教授指出本卷的目的是突出美育思想的当代性。为了淡化流派界限的后现代倾向,将按照主题倾向进行写作,包括侧重语言、侧重文化、侧重伦理、侧重社会、侧重跨学科(法律和政治)这五个方向的美育思想,按照方向整合人物。此外,还会适当加入分析美学的美育观内容,而生态批评、斯皮瓦克、拉尔夫等较为新的内容也将考虑在内,将21世纪后的美育思想也囊括在内,体现新意。本部分内容写作可以参阅美国的《美育》(Aesthetic education)杂志。
在上午的讨论中,大家借由中世纪美育思想史写作中存在的困难,进一步讨论美育思想史中存在的困难与疑难点,明确对美育的定位问题,将美学史和美育史作出区分。
1.美育概念的界定
古希腊对“美育”有两层定位:一是直接的熏陶,二是道德内涵与人性拓展。第一个层面在中世纪的表现就是宗教音乐,格力高立咏叹调等教堂音乐对处于教堂中的人来说是有很强感染性的,这可以属于艺术教育的内容。但是中世纪宗教普遍被认为是反人性的,这在第二个层面上与“美育”概念存在差异。
基于中世纪美育情况的复杂性,苏宏斌教授再次提出对“美育”概念的澄清。他认为主要要解决两个问题:什么是美育?什么是美育思想史?美育思想史要区分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美育思想史涵盖美育实践中体现的美育思想以及美学思想家对美育的看法。不同时代的美育有不同的看法,一个普遍的看法是,美育就是利用审美和艺术来塑造人。至于塑造什么样的人,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柏拉图塑造城邦人,中世纪是塑造合格的宗教信仰,席勒解决人心灵中的内在冲突,实现心灵和谐。所以美育就是利用审美和艺术来塑造完美的人。而针对这一观点,李钧副教授则认为,塑造“人”的概念太狭隘,人成为美育的中心是非常后来的观点。审美活动的功能化就是美育。不一定要对人产生作用,愉悦神也可以是美育。
对美育概念的厘清引发了课题组成员对审美的愉悦功能的讨论,最后大家基本达成共识:美育是运用审美和艺术来塑造完美的人,而完美的人的定义,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要给美育思想下一个很死的定义,而是要确定一个大的方向,各时期操作虽然有区别,但是整体都可以用,即塑造人的人格、精神、心灵和情感,使人有所提升。
2.美育思想史的写法
在基本确定美育的概念后,大家进一步讨论对中世纪这一时段美育思想史写法的处理。有课题组成员指出,尽管中世纪存在反美育的倾向,但是它的神学传统建立在在上帝是至高的善、至高的美的前提上,基于这个前提也可以使用艺术、戏剧等方式进行表现,所以中世纪是很矛盾的,它反美育,但也用艺术的手段对人进行教化,提升宗教感情,这也是美育特殊的一个方面,而且反艺术也是目的,也可以作为美育思想。
刘旭光教授通过列举1495年佛罗伦萨的“焚烧虚妄”运动和14世纪意大利的《少女必读手册》的例子,指出用艺术和审美来教育人是一个思考、积累的过程,而中世纪这部分就是描述从中世纪到19世纪的发展过程,从充满争论发展到人类精神高贵部分的一个过程,其中有善的引导,也有恶的引导,要把这个冲突斗争以符合历史的方式描写出来。
经过充足的讨论和意见交流,朱立元教授总结指出:撰写美育思想史要注意客观梳理每个时代的美育思想,不随意掺入个人主观看法;注重思想史和实践史的差别,不要偏重于讲手段、方式,而是以此体现社会主流的美育思想,从实践中归纳概括出思想。
以中世纪为例,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基本达成一致:第一是美育思想史的写法,注意对美育思想的挖掘,避免将美育思想史与美学史混同;第二明确对美育概念的理解,并以此作为统领各卷的纲领,即美育就是利用审美和艺术来塑造人,这个塑造标准因时代而异,客观描述时代倾向,淡化道德矛盾性;第三,要对美育思想进行动态把握,美育思想发展具有阶段性,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古希腊的方式多样,到中世界的两面性,再到席勒对审美教育的确定,以辩证的观点看待美育思想的发展流变。
下午的会议先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分组讨论,各个子课题内部细化框架和内容,明确写作分工。最后再集中讨论,明确今年内需要完成的任务:第一,各卷本明确分工,罗列出详细的大纲,并于明年的会议进行讨论;第二,各子课题分别完成两篇论文的指标,确定各组选题与撰写人:第一卷由栗永清写古希腊美学美育思想在中国、程镇海写普罗汀的美育思想;第二卷董志刚已发表一篇劳动美学的论文,也已经完成夏夫兹博里的诗教理论;第三卷由李钧、张瑜分别写黑格尔、马克思的美育思想;第四卷由李震写一篇关于杜威的美育思想,第五卷由李兵完成一篇主题为后结构美育思想的当代性的论文。此外,会上还分发了新采购的一系列外文材料以供大家参考,并建立微信群,加强课题组成员的交流与联络。
通过一天的会议,大家总结过去一年的进度,明确之后的工作目标,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本次会议为课题组成员提供了充分而高效的讨论机会,集中解决焦点问题,推动成员的相互联系,很好地完成了会议召开的目的与初衷,达到可喜的效果。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