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12&ZD167 王锡荣 关于鲁迅手稿的初步调查及保护对策(投稿)

2017年12月14日11:05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关于鲁迅手稿的初步调查及保护对策

王锡荣

【内容提要】“手稿”的概念不仅应当包含创作、书信、日记,也应当包含翻译、抄稿、笔记等。根据各种记载,鲁迅一生的手稿总量应当在1400万字以上。但是目前留存于各收藏单位的仅有600万字左右,也就是说,散佚的鲁迅手稿有800多万字。按照目前国际上对于手稿研究日益重视的趋势,应该启动对鲁迅鲁迅的全面调查,弄清现存的或湮灭的状况,同时为保护期间,应限制流散。由于鲁迅手稿研究课题组的设立和项目开展,已经具备了重编《鲁迅手稿全集》的条件,建议尽快启动新编《鲁迅手稿全集》。

关键词:鲁迅、手稿、保护、调查、研究

引 言

鲁迅是中国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他一生著作量很大,并留下了大量的手稿。对于鲁迅手稿的保护和研究,一直受到中国相关文化机构和各方人士的重视,但是,2012年以我为首席专家的“《鲁迅手稿全集》文献整理与研究”真正对鲁迅手稿进行深入研究后却发现,实际上鲁迅手稿被保存下来的不足一半。2015年3月19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了记者李婷采写的《400万字鲁迅手稿不知所踪》一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争论。对此,我认为有必要做出澄清和说明,并提出我的看法。同时,作为鲁迅手稿研究课题组的首席专家,也很乐意与同行交流一下关于鲁迅手稿的现状和中国的手稿学研究问题。

一、关于鲁迅手稿的总字数及其构成

开展手稿学研究,首先要明确手稿的概念。在1930年代,作家所有著作,必有手稿。但手稿并不等于著作。著作指作者原创文本,手稿则指凡书写成篇的(如果包含零散文字,则称“手迹”)原稿,包括文稿、书信、日记、翻译、抄稿、听课笔记、公文、广告等,无论出版与否。为了方便叙述,我现在把鲁迅手稿分为以下两类:

其一,鲁迅已出版的著作和手稿。又可细分为五个块面。

1.《鲁迅全集》450万字。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全集印刷字数750万,扣除其中注释、索引、照片等约300万字,鲁迅著作文本实际字数约450万字(其中现存手稿约160万字:书信80万字,日记70万字,文稿10余万字)。

2.已出版而未收入《鲁迅全集》的著述约50万字。有《中国矿产志》《人生象敩》《生理实验术要略》《小说史大略》《解剖学笔记》《小学笔记》《家用账》等(其中现存手稿约20万字)。

3.《鲁迅译文全集》(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10卷,约300万字(其中现存手稿约80万字)。

4.1978-1986年文物出版社陆续出版的《鲁迅手稿全集》共6函60册,总计约300万字(含创作、书信、日记,内容均已收入《鲁迅全集》)。

5.1991年前后影印出版的《鲁迅辑录古籍手稿》和《鲁迅辑校石刻手稿》共9函(内容均未收入《鲁迅全集》),共计约150万字。

其二,散佚的著作及其手稿。可细分为八大类。

1. 诗文约20万字。

一是鲁迅早年在绍兴、南京均有习作,多不存。据周作人日记记载,1898年3月15日鲁迅在绍兴写信给正在杭州陪同祖父的周作人,附录自作时文两篇、试帖诗两首,文题为《“义然后取”》和《“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诗题为《百花生日》和《“红杏枝头春意闹”,得“枝”字》,文均不存。到4月10日又有“时文两篇”和试帖诗两首。文题为《“左右皆曰贤”》和《“人告之以过则喜”》,诗文均不存。周作人日记还有多次关于鲁迅著文的记载。由此可知,当时鲁迅还在三味书屋读书,经常写诗文。具体数量无考。又,1898年鲁迅到南京投考江南水师学堂,试题是《武有七德论》,后来读书,每周都有一整天写论文,鲁迅自述有《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论》《颍考叔论》《云从龙风从虎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论》等。后来到矿路学堂,又作过《“颍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华盛顿论》,均散佚。周作人还记载鲁迅的诗句“怅然回忆家乡乐,抱瓮何时更养花”,全诗面貌不详。这类诗文散佚颇多。

二是在日本时期的文稿。1902年鲁迅留学日本途中,就写了《扶桑记行》一卷,寄给周作人。据周作人说,实际上是用日记体记载赴日途中见闻,共12天,很详细,估计也有几万字。稿佚。

三是1912-36年期间的散佚手稿。1914年6月3日日记:“写《异域文谭》讫,约四千字”,第二天又“寄许季巿信并《异域文谈》一卷,托转寄庸言报馆人”,但至今没找到文本。鲁迅晚年多次在日记中提到写了一篇文章投稿给某某人,但是至今无法查实发表的内容。例如寄给《申报?自由谈》的文稿,无法查实的有十来篇。此外,早年投稿给报刊的诗文,用笔名发表,有些鲁迅自己也不记得了。按此,鲁迅必定还有未知的佚文,因此,鲁迅散佚的诗文手稿总字数当不下于20万字。

2.书信275万字以上。根据鲁迅和周作人日记的记载,鲁迅一生总共写书信至少7000封,目前已收集1540封,至少丢失了5500封。按现存鲁迅书信每封信平均篇幅约500字,则散佚的书信字数约275万(按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信1450封,共1265页,约80万字,平均每封信约520字。)

3.日记约65万字。鲁迅现存日记是1912年5月5日开始,到1936年10月18日共25年(其中1922年一册丢失)。但他事实上从少年时期即开始记日记。鲁迅二弟周作人现存最早日记始自14岁时。假定鲁迅也从14岁开始记日记,则从1895年到1912年5月4日共18年的日记散佚了。这18年的日记,按鲁迅所存日记平均篇幅计,至少55万字(按周作人日记平均字数则约65万字),均散佚。1922年日记被日军“借”去未还,按鲁迅1921、1923两年日记平均篇幅计,约5万字(计算公式:现存24年日记共约80万字,以此推算,平均每年约3.3万字,则散佚的早期18年日记总字数应为60万字)。

4.译稿50万字以上。一是《物理新诠》。鲁迅1904年10月8日给友人信中说:“前曾译《物理新诠》,此书凡八章,皆理论,颇新颖可听。只成其《世界进化论》及《原素周期则》二章,竟中止,不暇握管。”二是《世界史》。鲁迅1934年5月6日致杨霁云信:“又曾译过世界史,每千字五角,至今不知道曾否出版。”手稿卖给别人了,但始终不知道曾否出版,不知道原本是谁的,一部世界史,原稿恐不少于20万字;三是《北极探险记》。1934年5月15日致杨霁云信:“那时又译过一部《北极探险记》,叙事用文言,对话用白话,托蒋观云先生绍介于商务印书馆,不料不但不收,编辑者还将我大骂一通,说是译法荒谬。后来寄来寄去,终于没有人要,而且稿子也不见了,这一部书,好像至今没有人检去出版过。”既是一部书稿,不会少于十万字。四是《无机化学》(三册)。鲁迅1913年2月5日日记:“晚收二弟所寄《无机化学》译稿三册,三十一日发,为诗荃所欲假观者,即交季市,托转赠之。据周作人说,鲁迅1911年翻译《无机化学》,译稿三册。托许寿裳赠友人许诗荃,后下落不明。

5.课堂笔记约50万字。鲁迅有详细记课堂笔记的习惯。从1898年到1908年十年间,课堂笔记大部散佚,不少于50万字。

一是1898年到南京水师学堂读书,课程“自英德语文而外,凡勾股算术、几何代数、平弧三角、重学积微,以及中西海道、星辰部位、驾驭御风、测绘图诸法,帆缆枪炮、轮机大要”等,鲁迅虽然仅读一学期,但也做了课堂笔记,现在留存的仅有《水学入门》,其余散佚,不少于5万字。

二是在矿路学堂就学三年,课程除德语外,有格致、地学(地质学)、金石学(矿物学)、地理、算学、历史、绘图和体操等。据鲁迅友人回忆,当时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把整本书抄在黑板上,学生要全部抄下,连图也要照样描画。周作人也回忆,他曾翻读鲁迅在南京矿路学堂时抄的《地学》笔记。现存鲁迅在水师学堂抄的课堂笔记有五种:《几何》《开方》《八线》《开方提要》《金石识别》,其余的课堂笔记全部散佚了,应不少于15万字。

三是1902-04年鲁迅在日本弘文学院读书两年,课程有《修身》《日语》《史地》《算学》《理科示教》《体操》《几何学》《代数学》《理化学》《图画》《三角》《历史及世界形势》《动物学》《植物学》《英语》等十五门课程,其中有的课程修了两至三个个学期,所有课程的课堂笔记全无留存。不少于15万字。

四是1904-06在仙台医专留学一年半,课程有《德语》《解剖学》《物理学》《化学》《组织学》《伦理学》《骨学》《血管学》《神经学》《体操》等课程,目前留存的仅有《解剖学》课堂笔记,其余均散佚。仅《解剖学》笔记就有六册,达十余万字,可见散佚的其余各课程笔记应不少于20万字。

6.起草公文约5万字。1910年,鲁迅回到绍兴任教,担任绍兴府中学堂、山会初级师范校长,均有起草公文情形,虽不会很多,但肯定有。后到教育部任职14年,经常起草文件、规定、报告、公函等,从教育部档案中已经发现一些,例如《通俗教育研究会小说股办事规则》、《通俗教育研究会小说股议事细则》等(未收入《全集》)。但是肯定还有不少未被发现的。

7.广告、公告,估约1万字。鲁迅从20年代中期起,在自己编辑的各类书籍中都自拟广告。例如《乌合丛书》和《未名丛刊》,鲁迅多次反复撰写书籍广告,根据各书出版的情况,不断修改重拟广告,直到晚年撰写《海上述林》广告,必定还有不少未被发现和注意的广告。

8.抄稿估约20万字。早年在故乡曾着力抄书,曾抄录家藏的《艺苑捃华》24册、《康熙字典》中的古文奇字和《唐诗叩弹集》中的百花诗、陆羽的《茶经》三卷,陆龟蒙的《五木经》和《耒耜经》等,后又抄录祖父《恒训》一卷,1901年曾抄刑部尚书薛允升奏请朝廷赦免鲁迅祖父周福清的文本寄给家里。晚年鲁迅还曾为青年作家抄稿,用抄稿去投稿,而原稿还给作家,仅徐诗荃就有不少。抄稿虽非著作,但也是手稿的一种。现存仅《恒训》一种。

综上所述,鲁迅散佚的著作及手稿不下480万字,加上已出版的950万字(《鲁迅全集》的450万字、已出版而未收入《全集》的50万字、《鲁迅译文全集》300万字和《鲁迅辑录古籍手稿》约100万字、《鲁迅辑校石刻手稿》约50万字),鲁迅的手稿总量超过1400万字。虽说这里的计算不少是根据相关情况推算的字数,未尽准确,但是根据上述罗列,应该说,实际的手稿量不会更少只会更多。即使刨去抄稿、课堂笔记,甚至把翻译也刨去,鲁迅的原创著作量也不会少于1000万字。

2015年3月19日《文汇报》的“400万字鲁迅手稿不知所踪”报道中提到,鲁迅手稿总计约1000万字,这尚属相对保守的说法。至于“400万字不知所踪”,提法虽略显夸张,且可能使人误解为丢失,但是并不违背实际情况。准确地说,是“散佚”而非“丢失”,即并非现存手稿的保管不善而丢失而是原本就没有收集。

二、鲁迅手稿的收藏状况

解放初期根据国家文物局领导郑振铎等人的意见,按照“现存鲁迅手稿不宜集中放在一个馆所(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指导思想,1950年许广平把在上海收藏的鲁迅手稿大部分运往北京,分散收藏。目前已收集的鲁迅手稿,分藏于国家图书馆(约40%)、鲁迅博物馆(约30%)、上海鲁迅纪念馆(约15%)、绍兴鲁迅纪念馆(约5%),还有约10%分散收藏于鲁迅家属、相关单位和其他私人手上,包括国外机构和相关人士手上。

至于散佚的手稿,就确实是“不知所踪”了。究其原因,一是鲁迅本人并不珍惜自己的手稿,他并不认为自己的手稿有多重要,只是对那些确实有些“故事”,有可能将来需要查阅、见证的,才会加以保存;二是我们知道在哪些人手里,但这些人本身下落不明,也就无法找到手稿了;三是当时的投稿制度也已经多半不退还原稿了,鲁迅也从不要求退还手稿;四是由于战争或收藏者生活动荡,有相当部分被毁掉了。鲁迅自己也历经多次搬家,丢失了很多,再因处境危险,他自己也曾烧毁大量书信、手稿;五是由于涉及人事关系和鲁迅对他们的评价,还有一些人及其家属不愿拿出来。例如,鲁迅在北京时给绍兴的两个弟弟的书信,发信时在日记中是编号的,据鲁迅日记的记载,仅1912-19年,鲁迅给周作人的书信就有437封,而现存仅1封,同时期鲁迅给周建人信有200多封,现存一封也没有。

三、鲁迅手稿散佚部分征集状况及对策

目前鲁迅手稿在市场上流传极少,新世纪以来在大陆和香港、日本拍卖市场出现的鲁迅手稿,90%以上是赝品。偶有真品出现,就炒到天价。2013年两次出现的鲁迅各一页手稿,分别炒到685万和690万。早些年,国有博物馆还能参与一些竞争,但是现在炒到如此天价,它们不得不退出了竞争,只有私人机构有此能力了。近年屡有信息透露:遗失的鲁迅1922年日记有可能在某个私人手上,多次有人向上海鲁迅纪念馆试探口风,但是市场出现恶炒现象后,这一试探就停止了,显示将继续等待价格推高。

此外,也有少数私人收藏者出于诚意捐赠。前些年,上海鲁迅纪念馆连续几年都收到鲁迅手稿捐赠,包括原华东政法学院党委副书记曹漫之家属捐赠的鲁迅《悼丁君》条幅和日本文求堂田中庆太郎后人捐赠的鲁迅《听弹琴》条幅,均为十分珍贵的国宝级文物。但近几年就很难再有这类捐赠。可以预见,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和近现代文物炒作之风越来越盛,鲁迅手稿的征集将越来越困难。2013年,上海市文物局财务部门已经明确向各局属文博单位表示:国有博物馆不要去跟风炒作文物,以后一般不能通过拍卖征集文物。这样,国家单位征集文物更难。

鉴于目前市场化的步伐加快,我们认为文物保护部门可采取三项对策:一是明确规定重要手稿不得流出国和限制拍卖。例如:《鲁迅日记》1922年手稿如出现,应规定不得出国,并规定应由国家相关鲁迅手稿收藏机构优先收购;二是规定一般手稿可由民间收藏。例如上述拍卖的零星手稿,可以允许“藏宝于民”,但凡是进入市场的,都应列入可移动文物调查登记范围,并要求收藏者支持新版《鲁迅手稿全集》编辑等国家相关科研项目开展研究;三是开展鲁迅手稿调查。设立课题,组织人手,对鲁迅散佚手稿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清情况,以利收集和研究。

四、关于鲁迅手稿研究的两个建议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鲁迅手稿全集文献整理与研究》(B卷)课题组首席专家,面对鲁迅手稿大量散佚的状况,我深感痛心。在此郑重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组织力量编辑出版新《鲁迅手稿全集》。《鲁迅手稿全集》是国家组织动员了当时国内一批权威专家编辑、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精品图书,从1976年开始编辑,1978年出版首卷,至1986年出齐。该书出版近30年以来,鲁迅手稿有不少新发现,后来出版的《鲁迅辑录古籍手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和《鲁迅辑校石刻手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虽均富有学术和史料价值,但不足之处在于并不成套。因此,当前急需重新编辑一套更全的《鲁迅手稿全集》,收入鲁迅全部手稿。

虽然近年有国家图书馆印行了1986年版《鲁迅手稿全集》,但是黑白的,印制质量与原版不可同日而语。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鲁迅手稿丛编》,和早先出版的集中鲁迅手稿凑起来可以大体看到全貌,但是完整反映鲁迅手稿的书却没有。如果只是把没出版的部分编成《补编》,其结果仍然是支离破碎,四肢不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目前,由我本人担任首席专家的“《鲁迅手稿全集》文献整理与研究”(B卷)课题组正开展鲁迅手稿研究,研究任务包括系统校勘鲁迅手稿、开展创作、翻译研究、手稿理论研究、编制系列索引等,预期于2017年完成研究计划。虽然该项目执行计划中并不包含重新编辑出版《鲁迅手稿全集》(国家出版基金属于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管辖),但是本课题组集结了目前全国鲁迅手稿研究的权威专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掌握了不少新材料,为编辑新版《鲁迅手稿全集》打下了坚实基础。如由本课题组承担编辑工作,同步启动编辑出版一套最全、水平最高的新版《鲁迅手稿全集》,争取到2020年左右影印出版,为2021年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献上一份有重大学术文化建设意义的厚礼,是顺理成章的事。

第二,高度重视中国作家手稿研究。目前,手稿学研究在国际上日趋活跃。中国作家手稿留存的数量巨大,但是在中国手稿学研究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由我本人担任主任的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作家手稿研究中心成立于2012年,是中国迄今唯一开展手稿学研究的专业机构(虽然收藏手稿的机构不少,例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以及很多博物馆,都藏有大量作家手稿。但是开展手稿学专业研究的机构却没有)。我们希望,通过鲁迅手稿课题研究,为中国的手稿学研究积累经验,推动中国作家手稿研究。我们建议:设立全国性的作家手稿研究机构,各地有条件的学术机构也可增设手稿研究部门,对全国公立机构馆藏作家手稿实施影印出版工程,建立全国性的研究学会,开展全国性的学术活动,与国际手稿学研究同行加强交流,跟上国际手稿学研究的步伐,成为国际手稿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课题组供稿) 

(责编: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