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12&ZD224 王初明:170620重大项目进展简报

2017年12月14日11:22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重大项目进展简报(2017-06-20)

在过去半年里,项目研究聚焦于前期提出的“续论”,对其进行深化和完善,同时开展基于“续论”的教学应用实验,在更大范围检验基于“续论”的各种“续作”的促学效率,为最后结项做准备。这段时间所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理论方面。

为打造高效二语教学模式而提出的“续论”秉持两个基本观点:1)语言是通过“续”学会的;2)学习高效率是通过“续”实现的。说语言是通过“续”学会的,是因为“续”为获得语言提供了创造性模仿的样板,语言不可能无中生有;说语言学习高效率是通过“续”实现的,是因为理解与产出前高后低不对称,两者因“续”而互动,因互动而拉平,近距离强力拉高产出水平。换言之,以“续”促学的本质是将语言理解与语言产出紧密结合,引发语言协同效应,将别人的语言高效转化为自己会用的语言。以上两个观点奠定了整个项目的理论基础,用于指导深入研究二语学习认知过程,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应用,凸显“续论”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续论”的一个较为突出的贡献在于,它推进和深化了国际上流行的互动理论研究,在肯定互动促学的同时,指出互动由“续”保持,无“续”则无互动,互动促学实则是以“续”促学。此思路为深化语言习得研究找到了新的切入点,也为语言教学和学习提质增效提供了可操作性强的方法。

续论的提出为认识语言习得机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关涉语言习得研究领域里经久不息的大辩论:语言能力到底生而有之抑或后天习得?焦点之一是,幼儿智力远不如成人,仅接触到有限且不规整的语言使用,何以既快又好地习得语言?对这一看似不合逻辑的语言习得现象,以乔姆斯基为首的天赋论者早有答案,认为唯一解释是人类大脑中先天存在一个语言习得机制,谓之普遍语法,助力语言高效习得。而基于使用的语言学流派却认为,语言是通过互动体验和大量接触学会的。尽管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观影响日增,但并不足以回答儿童习得语言为何那么高效,因为体验和接触量需时累积。除非基于使用的学派能够提供令人信服的答案,语言习得天赋论将永远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续论”秉持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立场,认为高效习得语言勿需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有“续”便能实现。基于“续论”开发的各种“续作”(包括续说、续写、续译)均能有效促进二语学习,这是本项目致力于验证的基本观点,若反复得到证实,将带来理论上的突破。

除了理论上的深化研究之外,值得一提的是课题组今年在SSCI期刊CALL(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第一期上发表论文,题目为Investigating mobile-assisted oral feedback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该文针对对外汉语教学,利用手机微信开展汉语学习研究,调查利用微信提供学习反馈信息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反馈信息主要集中在语法和词汇方面,外国留学生对微信学汉语持肯定态度,有助于改善口语表达能力。

此外,“续作”练习的促学汉语有效性实证研究仍在继续进行。当下有三项实证研究已经完成,正在整理成文字报告。这三项研究包括一项“读后听写”,用于帮助留学生学习汉字;一项是在针对医学汉语词汇学习的“读后续写”研究,还有一项是“读后续写”用于学习短语结构的认知过程。

在推广研究成果方面,应德国Tübingen计算语言学系的邀请,项目主持人于今年5月4-7日到该系做讲座,介绍“续理论”及其应用。讲座结束后跟研究生及其导师进行了热烈讨论和学术交流。该系已有研究生利用计算机开展“续论”研究,表明我国学者通过开展重大项目而自主创造的理论开始走出国门。随着研究的深入,将有更多国际期刊论文发表,“续论”将为更多的学者所了解,在国际应用语言学届产生更广泛的学术影响,有助于改变我国二语学习和教学研究长期搬用国外理论的尴尬局面,为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做出贡献。

(课题组供稿)

(责编: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