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自立项以来,本课题按照总体规划有序地推进。无论是以首席专家宗喀?漾正冈布(宗喀教授)重点着力的藏蒙医学基础理论、历史与文化研究,还是其他专家主持的五个子课题的分类研究,都按计划有非常大的进展。课题组突出的成果包括已经完成由首席专家宗喀教授主编的会议论文集一部(不计协编论文集),其中收录精选论文30余篇,36万余字;以首席专家宗喀教授为第一作者已在CSSCI来源期刊《中国民族学》、《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发表学术论文5篇(论文内容直接或间接与藏蒙医学历史及文化相关,详见excel清单)。课题组已经主办高层次学术研讨会1次(“首届藏蒙医学学术研讨会”),协办藏蒙医学专题学术研讨会一次(2016青海省曼巴扎仓与藏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1次。课题组也已对中国内地、甘肃藏区、青海、四川、云南、内蒙古地区、蒙古国与俄罗斯地区、欧洲与北美地区、南亚地区的藏蒙医学现状做了较系统的资料搜集梳理工作,已在东欧、美国,中国内地的青海、甘肃、内蒙古、新疆、四川、北京等地进行了专门的田野调查工作。
课题组在藏蒙医学基础理论、历史与文化研究领域,在各子课题分类研究方面工作的重要进展和成果如下:
藏蒙医学基础理论、藏蒙医学历史与文化研究方面,已完成论文8篇,分别是:(1)宗喀?漾正冈布、白雅莉:《藏文古籍载医药经验本能说和部分药物缘于对动物的模仿说》(已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中国民族学》);(2)宗喀?漾正冈布:《吐蕃特的宏观医学史传统及始于16世纪的藏蒙医学时代》(已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中国民族学》)(3)宗喀?漾正冈布、巨浪《<四部医典挂图>与<本草纲目附图>药材绘画技法分析》(已收入会议论文集);(4)宗喀?漾正冈布:《极简藏蒙医学史》(已收入会议论文集);(5)宗喀?漾正冈布:《公元10世纪前在吐蕃的30个医学流派》(已收入会议论文集);(6)宗喀?漾正冈布:《公元10世纪以前的吐蕃医学大事记》(已收入会议论文集);(7)宗喀?漾正冈布等:《公元10世纪以后的藏蒙医学大事记》(已收入会议论文集);(8)周毛先:《“密现贪嗔痴三毒,外现气胆肝三病”:从史诗<格萨尔?诞生篇>之“莲花生大师龙宫治瘟病”窥视藏族疾病观念》(已收入会议论文集)。
子课题“中国内地的藏蒙医学”已对北京、成都、兰州的藏蒙医疗机构、医疗团体、研究机构等进行了较系统的调研,采访了部分医生、学者;已完成了对地方志(目前主要是成都北京兰州地区)、藏医医学文献、汉文历史著作、汉文医学文献、蒙文医学文献、蒙文历史著作等材料的部分梳理工作。目前已经完成论文5篇,分别是:(1)甄艳:《北京地区蒙藏医学史简述》(已收入会议论文集);(2)宗喀?漾正冈布:《17世纪前进入中原地区的来自青藏高原的药物》(内部报告);(3)宗喀?漾正冈布、赵书苑:《金属类药物在藏蒙医药与汉传医药中分类和使用之对比分析——以金、银两种金属类药物为例》(已收入会议论文集);(4)安宇:《科学话语与民族政策之间的藏蒙医学——论民族医学的生存空间》(已收入会议论文集);(5)王陈妍:《几种藏药材销售调查——以兰州为例》(已收入会议论文集);
子课题“藏医学在多康与蒙古地区的传播”已经完成论文3篇,分别是:(1)宗喀?漾正冈布指导,王建磊撰:《前藏蒙医学时代的北方民族医疗——以契丹民族医疗为中心》(2017年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其中部分章节已收入会议论文集);(2)陈瑾澜:《“泽雍”地区的传统医疗——以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蒙藏医院为例》(已收入会议论文集);(3)贡保东知:《17世纪直贡藏医学派传承机构——哉多吉颇章》(已收入会议论文集);
子课题“内外蒙古与俄罗斯地区的曼巴扎仓与医学人物研究”已完成论文4篇,分别是:(1)杨才让塔、宗喀?漾正冈布:《松巴?益西班觉其人及其对藏蒙医学的贡献》(已收入会议论文集);(2)杨才让塔、安宇:《蒙古地区的藏蒙医学现状》(已收入会议论文集);(3)娜仁朝克图:《蒙古贞瑞应寺曼巴扎仓》(已收入2016年我们的课题协办会议论文集);(4)赵书苑:《藏蒙医药在俄罗斯传播历史大事记》(已收入会议论文集);
子课题“藏蒙医学在欧洲北美与南亚的传播”已完成论文3篇,分别是:(1)白雅莉:《藏药在欧洲合法化过程初探》(已收入会议论文集);(2)白雅莉:《藏蒙医学在欧洲及北美的传播大事记》(已收入会议论文集)(3)陈雯俐:《藏医在南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已收入会议论文集);
子课题“西藏自治区及其他藏区藏医学现状调查——以医疗、教育、学术机构为中心”已完成论文5篇,分别是:(1)毛瑞达娃:《西藏自治区藏医药行业现状研究》(已收入会议论文集);(2)达娃:《简述藏医古籍文献整理研究》;(3)端智:《青海中藏医药事业发展现状》;(4)席玉婷、宗喀?漾正冈布:《行医问药即修行——阿克曼巴丹巴尖措的藏医生涯》已收入会议论文集) ;(5)蒋梨梨:《四川、云南藏医药发展现状研究》(已收入会议论文集)。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自立项以来,课题组按项目计划搜集了多语种和多形态的丰富文献资料,包括艾措千教授主编60卷(600余种藏文医典)《藏医药大典》(藏文bo kyi gso rig kun btus)和西藏藏医药研究院主编130卷(每卷3-30种)《雪域藏医药历算大典》(藏文gangs ljong sman rtsis rig mdzos chen mo)及71卷本《藏医历算丛书》等为代表的近十年出版的与藏蒙医学相关的众多文献(藏文、英文、蒙文、汉文、俄文等)。另购买和搜集了期刊和文书档案等资料(包括电子文本);采访了知名藏蒙医专家、企业家,搜集了大量口述史、药方等原始珍贵资料。
(2)课题组已开展的田野调查
课题组根据研究计划,对藏区、部分蒙古地区的藏蒙医疗机构、医疗团体、藏蒙医药市场情况、藏蒙医药文化等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由课题组首席专家宗喀教授带队进行的田野调查包括:2016年1月组成考察团队到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热贡地区进行田野调查;2016年3月在拉卜楞地区进行田野调查;2016年5月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进行调查; 2016年8月中旬在内蒙、新疆昭苏哈县(有数个蒙古族乡)进行调研;2016年8月下旬在青海省格尔木、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玉树市等进行调查;2016年10月在河西走廊进行田野调查。课题组成员利用2017年到捷克参会和美国疗养的机会,对藏蒙医学在东欧和美国弗吉尼亚和华盛顿特区等的情况进行了调研。 2017年2月在甘南地区进行藏医的专题采访,于2017年3月在天祝地区进行藏医药现状调查,于2017年4月和6月在兰州地区进行藏医药市场的现状调查,于2017年5月在青海湟水流域地区进行藏医药现状调查,于2017年6月在北京地区进行藏医药历史与现状的田野调查。2017年6月底到位于长江源的玉树藏族自治州进行了近1周的调研。
(3)举办学术会议
2016年11月,课题组与青海省藏医药学会藏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共同筹备并举办了“2016青海省曼巴扎仓和藏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于2016年11月19日至20日在青海西宁召开,共有150余位来自西藏、内蒙古、甘肃、四川、青海的藏蒙医学文献、医学人文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会。课题首席专家宗喀教授做了会议主旨发言,课题组成员杨才让塔、巨浪、娜仁朝克图、白雅莉、安宇、陈雯俐、席玉婷和王陈妍等参加了会议,共提交论文9篇,其中有三篇论文被选为大会宣读论文。
链接:http://news.tibetcul.com/yy/201611/40862.html
2017年7月15日至16日,由课题首席专家宗喀教授发起的“‘藏蒙医学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开题报告会暨首届藏蒙医学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大学举办,共有十余位来自西藏、内蒙古、陕西、甘肃、四川、云南、青海、北京的藏蒙医学文献、医学人文研究领域的10余名知名专家和20位从事藏蒙医学和相关研究的青年学者(以博士生和博士后为主)提交论文并做了大会发言。课题组成员均提交论文并做研究报告,同与会专家进行深度交流。
链接:http://news.lzu.edu.cn/c/201707/44777.htm
(4)学术交流
题自立项以来,课题组努力与藏蒙医学及医药文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等进行交流与合作。如课题组首席专家宗喀教授,于2016年8 月15日参加了由中国社科院等单位主办、新疆昭苏县承办的“‘一带一路’现代服务业与马文化产业国际合作学术研讨会”,并做了与吐蕃特、蒙古马文化相关(包括医马术)的主题演讲;2016年8 月19日,宗喀教授参加了在青海曲麻莱县举办的“游牧文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专题研讨会,并做了主题发言;2016年11月11-13日,宗喀教授参加由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办、剑桥大学“康河计划”四川大学工作站暨喜马拉雅多媒体数据库项目承办的“喜马拉雅区域研究学术研讨会”并发表演讲和提交论文;2017年1月26-31日,宗喀教授赴捷克进行访问交流, 2017年2月初到3月下旬,宗喀教授到美国弗吉尼亚进行疗养之余,访问了该州包括弗吉尼亚大学(UVA)数家从事藏蒙医药的研究的机构;2017年6月17-18日宗喀教授和其他9位课题组成员参加了中国民族学学会与兰州大学主办的“中国民族学学会高层论坛‘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民族发展”会议,共提交与藏蒙医学相关论文8篇。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2016年11月15日,应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邀请,宗喀教授在“天府智府论坛”做主旨演讲并对所主持的“藏蒙医学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课题进行推介。
链接:http://www.sass.cn/905031/37902.aspx
2016年11月19日至20日,课题组与青海省藏医药学会藏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共同筹备并举办“2016青海省曼巴扎仓和藏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相关会议信息于2016年11月底于当地媒体发布;
2017年7月6日,由课题组合作单位青海省藏医药学会主办了具有开创意义的“首届青海?内蒙古藏蒙医医院院长高峰论坛”,该会有来自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的130余位藏蒙医医院院长、民族医院院长参加。该会负责人昂青才旦系我们的课题组的主要咨询顾问和合作成员,是在完全接受与认可课题首席专家宗喀教授主张的“藏蒙医生间应加强交流、破除人为制造的藩篱,整合资源、促进藏蒙医学的‘跨越式’发展”后,精心策划的会议。
2017年7月15日至16日,课题组主办了“‘藏蒙医学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开题报告会暨首届藏蒙医学学术研讨会”,该会信息于2017年7月15日发布于兰州大学新闻网,有较高的点击量。会议期间,兰州大学校党委副书记兼兰州大学医学院工委书记郭琦、甘肃省社科规划办主任兼甘肃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张亚杰、兰州大学社科处处长沙勇忠、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杨建文等参加开幕式并致辞。开题评议组专家成员有藏蒙医学界的旗帜性人物金诃藏药集团董事长艾措千教授,青海省藏医院院长昂青才旦,青海大学藏医学院院长李先加教授,西南民族大学藏学院院长刘勇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史研究所研究员甄艳,西北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化研究院乌兰教授,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研究院文献所所长达娃研究员,青海省中藏医管理局局长端智博士等。会议由中国藏蒙医学界的领军和旗帜性人物艾措千教授主持。按照会议议程,宗喀?漾正冈布教授介绍了项目的构想、总体规划与实施进展等情况,各子课题分别对研究进展作了介绍。与会专家对该课题的学术创新、学科意义、理论价值及拓展空间予以充分肯定,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对人们重新理解藏蒙医学乃至将来藏蒙医学的“兼容”和“融合”发展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最后还就调研团队的培育、赴藏蒙各地实地考察、国内外资料获取、研究对象聚焦、多元学术视野、后续研究可能性等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另外,课题组关于“藏药在欧洲合法化过程”及“藏药Padma28”是如何进入欧盟处方药市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由于应用价值高,得到了与会企业家、藏蒙医学界重要学者的高度关注。
二、研究成果情况
1.《吐蕃特的宏观医学史传统及始于16世纪的藏蒙医学》
该论文由宗喀?漾正冈布撰,载《中国民族学》2017年第1期。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吐蕃特有源远流长的撰写专门医学通史和医学人物传记的传统,数量之多,内容广泛,除吐蕃本身的,还把周边所有国家和有一定影响力和文化传统的地区的情况都包罗进去,成为对这些地区文化研究以及追溯医学传承的重要依据。然而,在这些医学典籍中,普遍都存在认为世界所有医学都源自印度的观点。此外,对公元9世纪中叶至11世纪中后期这一段吐蕃特的混乱时期,其后的医史编著者往往不会忠实的再现和记录那一段历史,而是为了弘扬佛法而有选择的甚至不惜臆造的书写。可以说,自公元7-8世纪吐蕃医学成熟后,就一直向周边浸润扩散,特别是16世纪以来,随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广泛传播,卫拉特、土默特、喀尔喀、科尔沁等地逐渐形成了藏蒙医学文化发展的中心,有许多藏医学经典被译为蒙文,无论是历史还是现状,蒙古医学与藏医学都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医学体系,我们可以称16世纪以来的吐蕃医学为“藏蒙医学”或“蒙藏医学”。
学术价值:从对医学典籍的研究入手,客观地探讨藏蒙医学体系的形成年代,对当下藏蒙医学体系的界定不明等提出一个明确的界定,对一些学者极力鼓吹藏医学与蒙医学各为独立医学体系的观点(背离基本史实)起到理清的作用。
社会影响:藏医学与蒙医学为同一医学体系的观点已经被许多学者认可并引用,以16世纪藏医学传入蒙古地区作为标志“藏蒙医学”或“蒙藏医学”形成的重要结点,也在许多重要的研讨会中被诸多与会学者认同。2017年7月6日,具有历史开创意义的“首届青海?内蒙古藏蒙医医院院长高峰论坛”在青海西宁召开,130余位来自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的藏蒙医医院院长、民族医院院长参加。这基本上可以视为是“藏蒙医学”或“蒙藏医学”概念被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标志性事件。
2. 《极简藏蒙医学史》
该论文由宗喀?漾正冈布撰,载《首届藏蒙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年7月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文章从“吐蕃(藏)医学的童年”、“欧亚医学在吐蕃的汇合”、“仁钦桑波与瑜妥?萨玛元丹贡布的贡献”、“‘内向’发展和南北争鸣时期”、“吐蕃特(藏区)成为欧亚腹地古典医学的中心”、“古典时代的结束与藏蒙医学新时代的开启”六个板块沿时代的走势层层递进,简明扼要的梳理了吐蕃特医学从藏医学向“藏蒙医学”演进的全过程和重要的历史结点。
学术价值:简明扼要的对藏蒙医学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指出了发展进程中的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与时间结点。
社会影响:在“首届藏蒙医学学术研讨会”中被许多与会的专家学者认同并接受。
3.《公元10世纪以前的吐蕃医学大事记》
该论文由宗喀?漾正冈布撰,载《首届藏蒙医学学术研究会论文集》,2017年7月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引用考古资料,并全面梳理藏医医药文献、藏文历史文献(包括木刻版、绢帛版)的基础上,将石器时代开始至公元10世纪之前的吐蕃医学发展中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进行了详细的梳理。
学术价值:参考了大量考古资料与文献,引用史料极为丰富。
社会影响:历史是由若干人物和事件构成的,而大事记就是记载重要人物和事件的基础性文本,该文可以说是目前最为权威的古代藏医学的大事纪年,有人已在着手将其翻译成藏文和英文。
4.《公元10世纪以后的藏蒙医学大事记》
该文由宗喀?漾正冈布等撰,载《首届藏蒙医学学术研究会论文集》,2017年7月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以大事记的形式,记录了公元10世纪至今的藏蒙医学重要人物与重大事件(截止2017年7月的大事记),此大事记将会随着藏蒙医学大事的发生不断更新。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填补了前人没有完整的从公元10世纪至今的藏蒙医学大事记文本,是了解藏蒙医学形成与发展的一项重要资料,实用性强。
5.《松巴?益西班觉及其对藏蒙医学的贡献》
杨才让塔、宗喀?漾正冈布撰,载《首届藏蒙医学学术研究会论文集》,2017年7月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松巴?益西班觉为佑宁寺堪布活佛,他一生为藏蒙文化交流(包括藏医在蒙古的传播)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名字在不同的史料中记载不一,多达十几种写法。本文根据他的两部《自传》,围绕其出生时间、出生地等对他本人做了一些概括的阐述,并以《松巴医著集》为主,着重介绍了松巴?益西班觉为后世留下的五部藏蒙医学著作,他对藏药制剂、药物辨识、药物异名、药物功效、治疗实践等做了言简意赅的论述,对一些寒热病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在蒙古地区实践了藏医临床,丰富和发展了藏蒙医学理论。
学术价值:松巴?益西班觉为藏医学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此文简要梳理了松巴?益西班觉的一生,并对其留下的五部藏蒙医学著作和对藏蒙医学所作的贡献进行了完整的阐述,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蒙医学与藏医学在传承脉络和医学内容上为同一体系的观点,有着很强的参考价值。
社会影响:被称为“蒙古医学创始人”的松巴?益西班觉,毕生都在藏医学的道路上不断求索,并留下了辉煌的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一些学者只强调所谓“蒙古医学”而有意或无意否定藏医学在蒙古地区传承的观点,相信近期在有关重要刊物发表后,将产生较大社会影响。
6.《藏药在欧洲合法化过程初探》
该文由白雅莉撰,载《首届藏蒙医学学术研究会论文集》,2017年7月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在欧美,复杂慢性病和一些疑难病症的猖獗使得人们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案。藏药最初在二十世纪初经由布里亚特进入欧洲,后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不断在欧洲扩大影响。在欧洲市场,目前已经有一些藏药合法出售。欧洲最早颁发的关于药物的法令是1965年颁发的1965 Directive 65/ EEC,要求欧盟国市场上所有药物必须获得基于临床试验的证书或者市场许可。经过一系列的政策调试,到2004年,欧洲发布了指令2004/25/EC,提出传统草药不用进行传统临床实验,而必须在“传统草药注册系统”(Traditional Herbal Registration, THR)注册,审查通过的药品则被认定为“传统草药”。在这个过程中,诸如Padma 28的一些藏药药方先后通过了审查,逐渐进入合法市场。然而藏药在其合法化的历程中依然遭遇了许多困难,尽管其中一些困难已经找到应对方案,其中还有更多问题亟待解决。
学术价值:藏蒙医药在欧洲的早期传播是经由蒙古的布里亚特、卡尔梅克等地而最终抵达欧洲,著名白玛家族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开办了第一家藏药房和诊所彻底拉开了藏蒙医药在欧洲传播发展的序幕,其后在瑞士创办的白玛藏药公司又于1977年使其公司生产的药品在瑞士正式注册。理解在欧洲传播与合法化过程,对推进藏蒙医药在不同文化背景与医疗标准下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社会影响:此文对藏药在欧洲合法化进程进行梳理,并对欧洲的一些相关法令和白玛公司的藏药在欧洲成功注册这一案例作了简要的分析,对后期传统藏药、蒙药、中药在西方国家的传播提供可兹借鉴的实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影响。该文在“首届藏蒙医学学术研讨会”上宣读,得到了与会企业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7.《前藏蒙医学时代的北方民族医疗---以契丹民族医疗为中心》(约10万字)
该文由宗喀?漾正冈布教授指导,硕士生王建磊撰写的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7年6月。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本研究以契丹医疗的历史面貌作为重点,对前藏蒙医学时代北方其他民族的医疗文化也有讨论。在整个古代北方诸民族医疗系统(或称北胡医疗系统)中,契丹民族医疗的文献记述最为丰富,而且契丹民族承上启下,与蒙古文化的兴起相承接。 近几十年来,有学者将蒙古地区原称为“索哇柔巴”(源自藏文gso ba rig pa)或在内蒙古地区俗称为“喇嘛医”(因主要传自藏传佛教寺院,医生多为寺院中训练出来的僧医即喇嘛医而得名)的医学视为蒙古地方独立发展起来的“蒙医学”,这些学者的学术假设之一是所谓蒙古医学是在北方诸民族医疗系统的基础上吸收“其他外来”医学而形成的医学系统,但我们这篇论文的研究不支持以上假说。作者认为在如今“蒙医学”体系中难觅契丹民族医疗踪迹;金元时代,涌现出“金元四大家”,毋宁说是北方汉医对契丹民族医疗的某些元素的继承。因此,以契丹民族医疗为代表的北胡医疗系统不是后来我们今天所说的蒙古医学形成的基础。 蒙古地区现存的有完整理论和医疗实践的医学系统是16世纪以来,伴随着藏传佛教(尤其是其中的格鲁派)在蒙古诸部广泛而深入的传播而带给蒙古诸部的一大文化福利。数百年来以蒙古人从事这个医学系统人数之多(可与整个藏地颃颉)和众多蒙古学者(绝大部分为在寺院受到严格经院训练以藏文著述的僧医)对藏医学的伟大贡献,我们主张将16世纪以后的吐蕃特“索哇柔巴”或藏医学称之为“藏蒙医学”。
学术价值:藏蒙医学时代的出现是中国北方地区民族医疗系统的里程碑,以藏传佛教为纽带,16世纪以来,随着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广泛传播,藏医学也在蒙古地区得以普及。对前蒙藏医学时代北方民族的医疗文化探讨是对藏蒙医学研究的必要补充。
社会影响:许多学者将蒙古地区现存的传统医学体系视为独立的“蒙医学”,而将她的源头追溯到契丹等北胡民族的传统。因此,厘清包括契丹民族在内的前藏蒙医学时代北方民族医疗,可以为所谓“蒙医学”早期传统的争论正本清源。将“藏蒙医学”作为一个完整统一的医学体系来论证,对于加强藏蒙医生间的交流、破除人为制造的藩篱,整合资源、促进藏蒙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推进作用。
8.《北京地区蒙藏医学史简述》
该文由甄艳研究员撰,载《首届藏蒙医学学术研究会论文集》,2017年7月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部,毗邻渤海湾,上靠辽东半岛,下临山东半岛,西部为太行山脉,北部和东北部为燕山山脉。其自古便是中原、华北与东北地区、内蒙以及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不仅为多民族聚居区,也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元朝定都北京,由于蒙古王室信仰藏传佛教,因此藏医学也随之进入北京地区。明朝时期亦大力扶持藏传佛教,并在北京设有“蕃经厂”,以印制藏文经典。清朝建立后,随着雍亲王府改建为藏传佛教寺院——雍和宫,并建立了北京地区第一个曼巴扎仓,培养了大批人才。民国时期雍和宫建立了一所蒙藏医院。1949年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北京地区的民间医药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包括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藏医院、中国医学中心藏医药研究所在内的多家医疗与研究机构相继建立,对藏蒙医药在北京地区的发展与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学术价值:本文对藏蒙医药在北京地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详细扼要的梳理,尤其对从20世纪中叶至今的北京地区藏蒙医疗与研究机构进行了梳理。
社会影响:对于藏蒙医药在北京地区发展的历史脉络的详细梳理,有助于探索藏蒙医药在非蒙藏人口为主的地区传播和发展的渠道、途径和方式等有着重要的学术和现实借鉴意义。
9.《17世纪直贡藏医学派传承机构——哉多吉颇章》
该文由贡保东知撰,载《首届藏蒙医学学术研究会论文集》,2017年7月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直贡哉多吉颇章藏医学府是17世纪直贡梯寺第23代法王直贡仁增曲扎专门为研习直贡藏医而建立的藏医教育机构,此机构是在南派藏医(zur lugs)的理论基础上结合直贡地区的气候、地域、习俗等特点而创建的藏医流派,属南派藏医体系。该学府培养了大量的直贡派藏医学人才,留下了许多直贡派藏医经典, 历史上直贡藏医学府是集科研教学一体的教学机构,培养了很多藏医学家,研发了许多藏药方剂。在直贡藏医学府的影响下藏医药在康巴地区(西藏昌都、四川甘孜、青海玉树)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藏医在多康地区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性作用。
学术价值:对传统藏医药教学机构的研究,大多都是围绕卫藏(迦布日医学利众院、门孜康)、安多(贡本曼巴扎仓、拉卜楞曼巴扎仓)等所作的研究,对于康区传统藏医学教学机构的研究相对较少。作者不仅查阅了大量了藏文文献,还多次进行了实地的考察与调研,对该教学机构的创建者、历史沿革、教学内容、人才培养、历史贡献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为后期进行相关研究的学者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研究材料。
社会影响:直贡藏医是17世纪以来藏医学历史上一种重要的现象,它对藏医学在康巴地区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更加充实了藏医学的内涵和实质。即便是在当代藏医教学和藏医临床当中直贡藏医经典思想持续发挥着重要影响,因此,在当今提倡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处于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直贡藏医,作为一种珍贵的传统医学流派和重要的人类文明遗产,对其进行相关的保护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10.《金属类药物在藏蒙医药与汉传医药中分类和使用之对比分析——以金、银两种金属类药物为例》
宗喀?漾正冈布、赵书苑撰,载《首届藏蒙医学学术研究会论文集》,2017年7月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金属类药物在藏蒙医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量使用金属类药物也是近年来对藏蒙医药安全性存在争议的焦点。在藏蒙医药中,金属类药物不仅在分类体系上对金属的不同形态有详细的划分,且应用上广泛,历史悠久,技术上高度成熟和体系化,有严格的使用和炮制规范,这与世界上其他医学体系尤其是汉传医药存在很大差异。相比之下,汉传医药对金属类药物不仅划分较为笼统,不同的本草类典籍记述不一致,对金属类药物炮制去毒的方法记述不明确,应用规模不大,使用方法也较为单一。金属类药物在汉传医药中的分类与应用是受到汉地古代“求仙”、“长生”观念影响的结果,金属类药物常常出现在丹药炼制的配方中。我们认为汉传医药的这种既认为金属类药物可“轻身”,使人长寿,却又在使用上“小心翼翼”,甚至“回避”的态度,显示了古代汉文化中既向往“长生不老”,又惧怕中毒的矛盾心理。而这种矛盾心理是如今藏蒙医药在汉地推广和发展遭遇瓶颈与阻力的内在原因。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本文参考了藏文医药典籍与敦煌古藏文医疗写卷,以及大量的汉传医药医学典籍,以金属类药物在藏蒙医药与汉传医药两大医学体系中的分类为切入点,以金、银两种金属类药物为例,讨论了两大医学体系中对金属类药物使用的广度和深度。
目前对于藏蒙医药中金属类和矿物类药物的使用,以及金属与矿物所含有“毒性”的争议仍是藏蒙医药在现代化背景下发展与应用的热点问题。大众因不了解藏蒙医药体系中对于金属类和矿物类药物的炮制和去毒方法,对藏蒙医药的认识仍只停留在表面。作者之所以选择汉传医药本草类著作作为参照,其主要原因是目前藏蒙医药不仅在藏、蒙文化的核心区和辐射区传播和发展,也需要在汉文化作为主导的环境之下求得生存和发展。考察金属类药物在汉传医药中的分类和使用,并思考隐藏于表象背后的潜在因素,是探究藏蒙医药在现代化背景下传播和发展遭遇窘境和阻力的一把钥匙,为推进藏蒙医药在现代化背景下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1.《行医问药即修行——阿克曼巴丹巴尖措的藏医生涯》
该文在宗喀教授的严格指导下由硕士生席玉婷撰写,载《首届藏蒙医学学术研究会论文集》,2017年7月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拉卜楞地区出家为僧的阿克曼巴丹巴尖措,他在继承藏医名师旦考的藏医传统,创办了卡加曼藏药开发有限公司,本文以行医和制药为主线从纵向上梳理了一位藏医的基本成长历程,最后对其医德的养成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
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这篇论文的写作以深度田野调查为基础,详实记述了一位出家为僧的藏医的成长历程,在藏医的发展过程中,藏医医生作为文化的主观能动者在传播与推动发展藏医药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行医经历是藏医文化的极具特色与重要组成的部分,他们的医德对于现今社会将有重要启示。因此,对藏医专家进行专题访谈和口述史研究对藏医文化的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