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2017年12月11日10:30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 研究进展情况

1、课题开题与子课题进展情况

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子课题一“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历史及现状调研”进展情况

按照课题设计,该子课题由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与社会学系戴春萍副院长负责。课题以基础资料的获取与研究为目标,以客观记录并反映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为关键,通过对西南地区分布范围较广大少数民族村寨,尤其是前期调查较少的藏族村寨等进行基础调查和专题调查,“以自然村为单位,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多学科协作的基础调查、专项调查和综合研究,以把握这些村寨的基本状况,明确不同民族、不同区位、不同环境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少数民族村寨发展的历史轨迹和现状特征”。为此,该子课题在这两年开展了以下工作:

(1)子课题承担人2015、2016、2017年连续三年组织开展西藏地区和云南地区藏族村寨的专题调查,除了全面了解这些村寨的基本信息外,重点调查传统制陶手工艺的传承和变异,已经形成调查报告。相关成果将用于对史前时期制陶手工业技术和社会组织的研究,其中资料可作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资料。

(2)为了将西南少数民族村寨与中东部汉族传统村落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对比,在已经开展了对江西婺源县上晓起村调查的基础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和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16年暑期组织师生对福建平和县福田村进行了调查和测绘,已经形成调查报告。

2、子课题二“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问题研究”进展情况

按照课题设计,该子课题是在基础资料研究之上,“基于对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地理区位、选址规律、建筑风貌和文化事项的分析、归纳,结合西南民族聚居区变迁史、民族间关系史、民族村落风貌演变等信息,对西南少数民族的人地关系、生存智慧、及其村寨文化景观进行研究”,并对西南少数民族村寨保护的深层次问题进行分析。

(1)基于多年的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寨调查和分析的成果积累,课题负责人除了连续发表了《传统村落的性质与问题——中国乡村文化景观保护与利用刍议之一》、《传统村落保护的学科和方法——中国乡村文化景观保护与利用刍议之二》、《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与行动————中国乡村文化景观保护与利用刍议之三》(分别见《中国文化遗产》2015年第7、8、9期),正在撰写了《西南少数民族村寨保护研究》,已经完成多半章节。

(2)为了尝试传统村落保护与区域社会发展的结合,2017年暑期,我们在组织贵安新区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和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加入了布依族村寨调查和保护利用设计的内容,现在已经完成了调查报告,规划设计正在进行过程中。

3、子课题三“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理论方法研究”进展情况

按照课题设计,该课题是“通过对西南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村寨的演进路径的比较分析,将其置于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集合中去观察,进一步梳理和总结出这些传统村落的历史轨迹、现状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基于对西南地区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现状、特征和价值的研究,针对保护与发展的现存问题(包括现象、本质和关联),探索并提出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1)由于承担该子课题的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中心将西南少数民族村寨研究的重心转入保护与发展实践,兼顾遗产的价值研究,本课题总负责人调整了分工,自己亲自组织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除了撰写并发表了《文化景观研究》、《生态博物馆建设指南》两篇文章外,还应科学出版社之约,还正在撰写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一书,现在此书稿已经完成大半,将于今年底或明年初交科学出版社。

(2)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研究,正在子课题负责人杜晓帆教授的带领下进行。

4、子课题四“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设计研究”进展情况

按照课题设计,该子课题“针对西南少数民族存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根据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理论方法,分析西南少数民族村落既有保护与利用规划案例的得失,对西南少数民族村寨整体保护、村寨公共设施改善、民居舒适性改造设计进行研究,旨在引导该地区各层级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的编制,并为我国和东南亚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承担此项目的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除了参与组织福建平和县福塘村调查外,还基本完成了以下两项研究任务:

(1)整理了先前的云南云龙县诺邓村、四川宝兴县曹家村的调查资料、保护规划资料和灾后重建资料,正在组织编写《云龙诺邓白族村寨保护与发展研究》、《宝兴曹家村灾后重建的传统传承研究》两书,已经完成前一书的初稿,后一书也完成过半。这些都将纳入“西南少数民族村寨专题与综合研究”系列中。

(2)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中心对贵州石阡县楼上村做了系统的调查,运用文化因素分析的方法对村落的价值要素进行分类归纳和系统重组,编制了《石阡楼上村保护与利用规划》,并在此基础上撰写《石阡楼上村保护与利用研究》的专书,纳入“西南少数民族村寨专题与综合研究”系列中。

(3)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与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2017年暑期对贵州贵安新区的传统村寨进行了系统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将属性接近、风格相似、规划设想一致的村寨进行分类标识,将新区内的众多传统村寨聚集起来,按“分级系统”归到“保护与发展类别”设计中,以“古道遗址”进行串连,形成“明清遗迹中心馆(1处)→重要村寨示范区(12处,在各类重要村寨里挑选)→传统村寨分布网(余下的众多村寨)”的一个“金字塔”式的展示利用模型。

5、子课题五“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

按照课题设计,该子课题“基于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开展社区动员,推动社区复振,探索立足传统、贴近现实、着眼长远的社会发展路径。以生态农业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为研究重点,探索由外部主导的低端旅游向基于文化自觉的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道路”。为此,到2017年中为止,已经接近完成了两项研究:

(1)课题负责人贵州师范大学但文红教授在撰写了雷山控拜苗寨、黎平堂安侗寨、贵阳布依渡寨等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正在组织编纂《西南少数民族村落保护与发展建设指南》和《西南少数民族村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案例集》,打算与其他课题组编写的《西南少数民族村落保护与发展建设指南》相互发明,最后集思广益,归纳综合成书。

(2)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李光涵长期坚持住在贵州榕江县大利侗寨,已经完成了《榕江大利侗寨调查报告》和《榕江大利侗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两书,并已经基本完成了她的博士学位论文《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的探讨:以贵州榕江大利侗寨为例》。

二、 研究成果情况

按照课题论证报告的研究计划,“编写完成预研究期间已经积累的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调查资料、出版8本调查报告、1本论文集、1本专著,召开一次出版座谈会,向学界介绍该课题的计划,向公众传达该课题的意义。”2016年初,我们编写的“西南少数民族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内容总录系列”前8册已经由巴蜀书社出版,这8册的书名是:

1、孙华、王红光主编《贵州苗族村寨调查简报》壹,巴蜀书社,2016年;

2、孙华、王红光主编《贵州苗族村寨调查简报》贰,巴蜀书社,2016年;

3、孙华、王红光主编《贵州苗族村寨调查简报》叁,巴蜀书社,2016年;

4、孙华、王红光主编《贵州苗族村寨调查简报》肆,巴蜀书社,2016年

5、孙华、王红光主编《贵州侗族村寨调查简报》壹,巴蜀书社,2016年;

6、孙华、王红光主编《贵州侗族村寨调查简报》贰,巴蜀书社,2016年;

7、孙华、王红光主编《四川藏族村寨调查简报》壹,巴蜀书社,2016年;

8、孙华、王红光主编《云南白族村寨调查简报》壹,巴蜀书社,2016年;

已经编写完毕并交付出版社的调查报告还有4册,即将于2017年下半年出版。这4册书名是:

9、孙华、王红光主编《湖南侗族村寨调查报告》壹,巴蜀书社,2017年即出;

10、孙华、王红光主编《湖南侗族村寨调查报告》贰,巴蜀书社,2017年即出;

11、孙华、王红光主编《广西侗族村寨调查报告》壹,巴蜀书社,2017年即出;

12、杨树喆、冯智明主编:《广西侗族村寨调查报告》贰,巴蜀书社,2017年即出;

此外,我们已经撰写出一本专著,这就是陈筱、韩博雅著《坪坦河流域侗族村寨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兼谈生态博物馆理念在传统村落振兴中的作用》,现在正在审稿,将于2017年下半年交巴蜀书社。《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论集》第一辑也已经选编完成,也将于2017年下半年交巴蜀书社。

至于期刊论文,不具列(已经发表论文,由于未向编辑部提供课题信息,没有标注,故不列举)。

课题组供稿

(责编: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