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国古代体育文物调查与数据库建设中期检查报告

2017年12月11日14:22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 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由上海体育学院毛丽娟教授承担首席专家的《中国古代体育文物调查与数据库建设》自2015年11月批准立项,课题组随即于2016年1月召开开题论证会,并于2016年6月召开子课题负责人会议,课题组高度重视研究任务,认真执行研究计划。本项目首次对全国体育文物进行全面的数据采集,涉及全国七大地区34个省市100多类的近万件古代体育文物,调研范围很大。为更好地完成该研究,2016年8月,经全国社科规划办批准,课题组对研究团队做出调整,本研究原先拟设的1个理论研究子课题、4个文物调查子课题、1个数据库子课题共6个子课题变更为国内外体育文物数据库建设及相关实践的理论研究、西南地区、华北与东北地区(含河南山东)、西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含港澳台地区)、华中地区、中国古代体育文物数据库建设等古代体育文物调查研究八个组成部分,调整后的研究团队,认真按照课题计划开展研究工作,各子课题组负责人分别带领小组成员召开子课题组会议,并加强工作具体执行,确保了项目阶段性研究目标与成果的按期完成。

作为中国首次古代体育文物重大研究,该项目在借鉴国内外体育文物保护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西南、华北、东北、西北、华东、华南、华中等七大区域古代体育文物分布情况进行全面考察,采集文物信息,建设数据库,并推出系列论文、专著、图典、报纸文章及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博物馆(在建)等阶段性成果。其中,子课题之一数据库建设及相关实践的理论研究已完成了国内外体育文物研究现状、国内外体育文物数据库建设等相关理论研究工作。子课题之二至之七六个子课题依据国家文物局制定的文物分布点,远赴全国七大地区34个省市的文物点进行实地考察,已完成有关体育文物的历史资料和有关体育文物图像的搜集工作,并购买了部分文物图册、资料。目前各子课题收集体育文物已达千余件(套),并对各地区考察和调查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进一步考证了每幅文物图像的名称、历史、年代、出土地点、面积、收藏地点等,同时还对所有收集的图像资料分类输入电脑,以备下一阶段论证图像内容使用。子课题之八数据库建设完成了系统的需求分析及建设要求,并在广泛查阅、了解国内外体育文物数据库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综合最新的数据库设计模式,完成了中国体育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设计与体育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并将收集的部分体育文物数据整理并录入到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对系统的功能进行了初步测试。本研究以凝聚科研工作者、普通大众对中国古代体育文物的持续关注,推动体育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滋养和史学支撑。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针对具体调查研究工作,子课题组织了10余次科研会议,分成多个小组,进行了调查任务分工,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范畴,并对调查方案进行了不断的修正。子课题组成员目前已先后多次赴全国七大地区34个省市对当地博物馆、档案馆等进行调查研究,对博物馆所展示的实物进行了认真的勘察,重点调研了博物馆和档案馆的资料库,并购买了一些重要的博物馆馆藏文物的资料。对收集到与体育相关的古代体育文化进行了汇总和梳理,按照类型、年代进行了分类,并依据课题组的要求对各个古代体育文物进行了注释,明确了各个文物的名称、产生年代、出土和馆藏地,以及用途等内容,并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古代体育文物实物资料集。

截至2017年7月,子课题组共有17人次参加了国内外学术会议与交流活动。如2017年3月6日-8日,子课题负责人李金梅教授受邀参加了在埃及亚历山大举行的第十八届国际体育运动史学术研讨会,并做专题发言。相关课题组成员在第十二届东北亚体育运动史学会学术研讨会、2017国际体育与健康学术论文报告会暨第八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花山岩画国际论坛?第三届中国岩画遗址遗产研讨会、第二届中国岩画遗址遗产研讨会暨中国岩画学会2016年会、中国贺兰山国际岩画高峰论坛等重要会议。

为了加强课题组成员学术交流,课题组还专门组织相关学术活动加强成员沟通。2016年7月23日,由上海体育学院毛丽娟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上海体育学院召开《体育史》和《中国武术史》教材编写会议。高等教育出版社体育分社社长范峰,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科研部副主任(主持工作)王立峰,以及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和相关科研单位学者共4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中国古代体育文物调查与数据库建设》是我国首次以互联网+的视野针对古代体育文物展开的重大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时代价值。编写《体育史》和《中国武术史》教材,是重大项目阶段成果的一种重要呈现形式。教材的编写适应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人才建设、专业建设角度,从文化传承、历史教育的高度,教材编写便于师生教学、适应专业需求、符合国家标准、具有精品特征、传播中国文化、提高民族认同感,对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体育和文化强国的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新篇章的书写具有重要意义。本次会议的召开集中了课题组成员的凝聚力,同时还提升了课题组成员完成课题的能力,为下一步课题的顺利结项指明了研究方向与目标。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2016年1月26日,《中国古代体育文物调查与数据库建设》开题论证会在上海体育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子课题负责人、课题组成员等共50余人出席了开题论证会。论证会邀请到了中华书局编审、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柴剑虹教授作为专家组组长。专家组成员包括: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体育学院教授邱丕相,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杨庆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评委会体育学科组召集人、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杨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院长周爱光,全国体育管理学会副主任、吉首大学校长白晋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党委书记季浏,中国岩画学会会长、国际组织岩画联合会执行委员王建平,甘肃教育出版社社长王光辉。专家组各位专家对课题的选题、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进行了深入讨论,一致认为本课题的研究为探索体育文物相互关系提供了示范方法,对于通过系统地、全面地利用出土文物或地面文物来推动体育史和体育通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而且课题研究思路清晰、创新点多,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希望课题组能早谋划、早启动,高质量地顺利完成研究目标。此次开题论证会在社会上影响广泛,中国社会科学网站、新华网、中国网、环球网、凤凰网、解放网、澎湃网、新浪网、搜狐网、网易新闻、中国岩画网、中国体育报等30余家新闻媒体对本次论证会进行了宣传报道。

课题组高度重视《工作简报》的报送工作。2016年3月,报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体育文物调查与数据库建设>召开开题论证会》的工作简报;2016年6月,报送了《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体育文物调查与数据库建设>召开第一次课题组会议与子课题负责人会议》的工作简报。

二、 研究成果情况

1、《从长安到雅典:丝绸之路古代体育文化》

由首席专家与子课题负责人撰写的《从长安到雅典:丝绸之路古代体育文化》一书于2017年4月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6篇,分别为丝绸之路体育概述,长安、雅典、罗马原始体育的萌芽,长安至雅典、罗马的体育文化,长安至雅典、罗马的古代游戏与娱乐,长安至雅典、罗马的古代体育和丝绸之路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传播、交流与融合;著作从历史的实践中探寻丝绸之路体育文化,并试图构建一本“纸上体育博物馆”,以展现丝路沿线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体育遗存,以及作者对体育文化的诠释。《从长安到雅典:丝绸之路古代体育文化》文物图片丰富,是一部图文并茂的著作,也为读者认识丝绸之路体育文化,了解东西方体育文化做出重要贡献。

2、《丝绸之路岁时节日民俗体育图录》

由李小唐等撰写的《丝绸之路岁时节日民俗体育图录》一书于2017年7月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以权威的论证,第一手的资料及大量丰富的图片,从丝绸之路上各类民俗体育活动来展现古代人们的节日体育活动。从这本书,你可以读到古人的体育活动及其后面隐约闪烁的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和天人合一的体育精神。可以说,岁时节日中的体育活动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一次又一次的精神超越,是生活、游牧、祭祀、社交、婚嫁、宴饮、丧葬、音乐、舞蹈、体育等民俗活动集中展示的舞台,也是人们精神的聚焦和人们愿望的表达,不仅在当时为人们诠释了一定的精神寄托和生活向往,并且在以后中华民俗文化发展史上,也是一笔丰富的资料,该书还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3、《体育文物与考古学》

由林春等撰写的《体育文物与考古学》一书于2016年5月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的编写分为文物与考古两大部分,共分为文物学概述、文物学的发展历史、文物的性质与价值、文物的作用、文物管理与保护、文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文物鉴定、体育文物概述、考古学概述、体育文物研究等篇章,主要阐述了什么是体育文物研究,其研究价值、理论与方法、文物的作用、文物的管理等;阐述了体育考古的对象、方法和价值等。该书对从事体育专业的人来说,是一本必读、必学的书,它将会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有关体育发展的历史,帮助读者去更深入地研究体育的历史。

4、“古代捶丸”系列研究

由子课题负责人崔乐泉教授完成的古代捶丸系列研究成果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古代球类活动演进与捶丸起源研究——兼具考古学资料分析》于2016年在体育权威核心期刊《体育科学》杂志刊载,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体育》全文转载,被引频次短短时间内已超4次。同时《中国古代捶丸对外传播研究》《从<丸经>记载看中国古代捶丸运动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捶丸发展与演变的考古学观察——兼及古代体育史有关研究方法的思考》《中国古代捶丸与早期高尔夫球比较》等系列研究成果还被《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等核心期刊刊发,在国内体育学界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5、古代体育文物相关研究

由课题组成员负责完成《元曲中女子蹴鞠的研究》《汉唐乐府中的民俗体育研究》《丝绸之路古代游戏、娱乐与竞技场地空间分布考研》《“土洋体育之争”的回顾与启示》《解析古代敦煌体育形成的初始文化》等研究成果被《体育学刊》《敦煌学辑刊》等刊发,《解析古代敦煌体育形成的初始文化》还获得了“甘肃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荣誉。同时《体育文物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2016SR356346)还获得了国家专利局的软件著作版权。

课题组供稿

(责编: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