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海平面上升对我国重点沿海区域发展影响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7年12月11日15:38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依据项目研究计划,围绕项目的核心科学问题,项目组进行了文献、数据资料搜集与整理分析,集中完成期前调研分析。结合专题调研,深入开展子课题的专项研究工作,进行专家咨询,并召开座谈会对项目开展深入研讨论证。

第一,基于观测资料和模型模拟技术,深入研究了东中国海和南海海平面的变化趋势及特征;并且初步探讨了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海平面变化情况,及其对中国沿海区域自然环境潜在影响;

第二,分析、把握了诸多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资源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等)与海平面上升的关系及内在机理,初步完成了“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影响专业化云数据库指标筛选”研究,并且构建了“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影响评估框架”及“海平面上升影响下沿海发展脆弱性评估模型”;

第三,探究了海平面上升对我国重点沿海区域的可能影响,并以珠江三角洲区域和渤莱湾沿海区域为例,深入研究了海平面上升对上述区域的可能的淹没情况、咸潮入侵等情况。

第四,初步构建了“海平面上升影响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及“海平面上升影响动态监测数据库”,并开发了适用于海平面上升影响动态监测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和空间化改造方法实现海平面上升影响动态监测信息管理,为海平面上升影响动态评估及应对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支撑。

第五,初步完成“海平面上升影响应对决策及政策体系”国际进展研究,分析了海平面上升对不同类型区域影响,并对其进行空间特征分类研究,完成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城市(群)区域、离岸岛屿的影响对策阶段研究,正开展基于陆海统筹治理思想的海平面上升对策体系建设。

子课题一:中国沿海相对海平面变化预估及其自然影响研究

子课题一围绕该子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系统研究了“东中国海海平面变化趋势”、“南海海平面变化趋势”和“典型情景下海平面预测”等三部分研究内容,取得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成果,为子课题一的后续进一步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1)完成东中国海海平面变化趋势相关研究

对全球及区域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但对较长时间尺度的海平面变化及预测的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还比较少。根据POP模型的模拟结果显示,到21世纪末东中国海海平面将上升约12-20cm。渤海海平面升高比较大,达17cm;黄东海东岸比西岸上升剧烈,朝鲜半岛沿岸上升16cm以上,黄东海中国沿岸上升约13cm,硫球群岛附近海区的上升值达20cm。整体上来看,到21世纪末东中国海海平面上升主要来自海洋动力因素变化导致的海水质量输入,占总海平面升高的65%,剩下的为海水密度变化导致的比容海平面变化占35%。如果加上陆地冰川融化影响,到21世纪末东中国海海平面将上升22-40cm。并撰写了论文《基于多源数据评估海平面上升对东中国海沿岸脆弱区的影响》,已投《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完成南海海平面变化趋势相关研究

针对南海海平面,我们提取了1950~2001年52年间南海海平面具有的上升趋势和年际信号,得到的总海平面的线性上升速率为1.8mm/a。根据分析结果,1993~2013年,南海海域普遍均呈线性上升的趋势,主体海域的上升速率较大,约为3.5~7.5 mm/a。到21世纪末,在RCP4.5排放情景下,南海平均海平面将升高15~39cm,上升比较显著的海域位于南海中部、南部海域和吕宋岛东部海域。如果加上格陵兰和南极等陆地冰川融化的影响,21世纪南海总海平面上升值将可能达到35~75cm。另外,南海海平面变化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具体表现为“西北低-东南高”。并撰写了论文《基于RCPs情景及不同模型的21世纪南海海平面上升对比和预估分析》,已投《海洋通报》。

(3) 初步完成典型情景下海平面预测相关研究

在21世纪,动力海平面在RCP2.6、RCP4.5、RCP6和 RCP8.5情景下分别表现出线性增加和加速上升的变化。到21世纪末,动力海平面在RCP2.6、RCP4.5、RCP6和 RCP8.5情景下分别上升可达2cm、3.5cm、5cm和7cm。中等排放情景的RCP4.5和RCP6路径下的动力海平面变化介于RCP2.6和RCP8.5之间。并撰写了论文《基于RCPs情景及不同模型的21世纪南海海平面上升对比和预估分析》,已投《海洋通报》。

子课题二: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估研究

子课题二围绕该子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基本理清了“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影响机理”、“搭建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影响专业化云数据库”、“构建海平面上升影响下沿海发展脆弱性评估体系”和“划分海岸带脆弱性等级梯度标准”等四部分研究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取得了以下五个方面的成果,为子课题二的后续进一步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1) 初步完成构建了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估框架

2015年10月项目立项后,子课题二围绕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估框架构建,开展了多次研讨,结合已有研究文献和前期调研成果,已初步构建了海平面上升评估框架,撰写了《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影响评估研究框架构建》学术论文。

(2)初步把握了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影响机理

海平面上升对于沿海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表现为对沿海地区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资源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影响。由于沿海地区各个子系统间不是互相孤立的,因此影响也不是单一的,而呈现出了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了能够有效识别和分析海平面上升与这些子系统的内在联系,研究借鉴SPRC模型的思路,分析了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各子系统的影响路径及其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和预防海平面上升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课题组撰写了《海平面上升对我国沿海地区发展影响探究》论文。

(3)初步完成“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影响专业化云数据库指标筛选”研究

构建专业化的云数据库是分析和评价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发展影响的基础。根据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影响机理的研究成果,目前课题组已经完成了资源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指标筛选工作。其中:按照“暴露性—敏感性—适应性”的指标筛选思路,构建了包括“滨海湿地生态系统脆弱性指标”、“红树林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河口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等内容在内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按照“资源数量—资源质量—资源利用”的思路构建了“土地资源系统”、“水资源系统”、“森林资源系统”在内的资源系统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的构建为下一步系统收集数据、构建云数据库奠定了基础。

(4)初步完成“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影响机理”的关联性研究。

由于海平面上升对于沿海地区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需要在推进主体内容研究的同时展开关联性研究。比如:围绕城市土地问题,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工业用地的生产效率进行研究,发现企业作为工业用地的使用者,对不同环境约束做出的响应会对工业用地效率产生影响,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事前响应模式测算能真实的反映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用地效率的变化。该项目研究成果也适应于海平面上升这一背景,研究中关于城市工业用地效率测算的内容以及相关主体采取不同措施对工业用地效率的影响分析,可以为进一步的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发展影响研究提供借鉴。撰写了《差别环境响应下的城市工业用地效率研究》论文。

(5)初步完成海平面上升影响下沿海发展脆弱性评估模型群构建

基于模糊集理论的综合评价方法的优势在于评价指标体系在定量指标的基础上可以融入定性指标。对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的评价环境具有实用性,但难免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基于随机数学的方法可以避免“主观任意性”,但模型相对复杂。海平面上升影响下沿海发展脆弱性评估是十分复杂的大系统问题,评价中不仅涉及到诸多因素,而且指标往往具有不同的层次。要找到一种理论上严谨且又实用的评价方法并非易事。本研究初步构建了包括:改进的ISODATA聚类分析方法、基于模糊集理论的混合型模型和基于信息熵的投影寻踪模型、BP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决策树分析方法、图层叠置法、空间多准则评估法等在内的沿海发展脆弱性评估模型群。实证分析时将运用不同的方法分别进行评价,相互验证,尽可能获得切合实际的评价结果,为决策咨询提供支撑。

子课题三:海平面上升对重点沿海区域发展影响评估实证研究

子课题三围绕该子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初步完成了 “海平面上升背景下咸潮入侵对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影响评估”、“海平面上升背景下海水入侵对渤莱湾沿海区域发展影响评估”和“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沿海淹没影响”等三部分研究内容,取得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成果,为子课题三的后续进一步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1)初步完成“海平面上升背景下咸潮入侵对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影响评估”的研究

利用三维无结构化三角网格海洋数值FVCOM模型建立了珠江口咸潮入侵数值模型FVCOM-PR,研究珠江口潮汐活动特性、南海北部湾环流的季节变化引起的海平面季节变化对珠江口潮差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下的海平面季节变化对珠江口咸潮入侵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海平面下(10月份)咸潮上溯的距离比低海平面下(4月份)咸潮上溯的距离增大约5.5km。海平面上升50cm后,高海平面比低海平面下的入侵距离要增加约9.3km。海平面长期变化(海平面上升50cm后)将使咸潮入侵的距离将增加7.4-11.2km。径流是咸潮上溯的最主要的压制力,上游河道径流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咸潮上溯的强度。冬、春季表层咸水入侵严重。秋季咸水入侵距离有一个明显增大过程。

(2)初步完成“海平面上升背景下海水入侵对渤莱湾沿海区域发展影响评估”的研究

课题组计算了2050年和2080年在海平面上升背景下出现百年一遇极值水位时,渤莱湾可能的淹没面积,以此为根据完成了适应海平面上升所需增加的渤莱湾海堤高程的投入效益分析。评估在考虑气候变化后加高、加固和新建海堤的投入与采取措施后所新增的保护区内的GDP之比值,从而判断海岸带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效益。对渤莱湾开展了适应海平面上升投入效益分析。淹没损失分析显示:在百年一遇高潮位上,上升50cm情景下,年均淹没损失值占河北、天津和山东三省市GDP之和0.18%。因此,若从百年一遇高潮位起算海平面上升50cm,则加高加固费用为105亿元,占河北、天津、山东三省市GDP之和的0.003%。

(3)初步完成了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沿海淹没影响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开展对我国南海、东中国海及整个中国海海平面上升预测,以便进一步研究沿岸区域可能出现的淹没范围,为我国防灾减灾作出参考,已经发表《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海岸带的影响》,指出2080年当出现百年一遇水位时中国沿岸可能受影响的面积为104.94×103 km2,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09%。淹没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三大脆弱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黄河三角洲与渤莱湾。这些研究结果将为我国政府应对海平面上升对脆弱区影响,岸线防护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子课题四:海平面上升影响动态监测与管理研究

为有效推进子课题4的研究进程,2015年10月项目立项后随即成立了课题组,刘克修负责总体内容设计、任务分工、协调和组织工作,以及与其他子课题的对接工作。杨鹰负责收集分析与海平面上升影响监测相关的理论资料和数据;胡恩和、徐青负责筛选、分类、优化海平面上升影响监测的指标,构建体系海平面上升影响监测指标体系;韩玉婷海平面上升影响动态评估方法研究,评估区域沿海主要淹没区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分析区域沿海主要脆弱区的演变趋势;张鑫负责对海平面上升影响监测指标体系进行优化选择,设计构建海平面上升防御标准体系,确定海平面上升防御指标的权重;陈美榕负责整理海平面上升影响的综合数据信息,构建海平面上升影响数据库。并在多次研讨的基础上制定了具体的研究工作方案,围绕子课题四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主要完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1)初步构建了海平面上升影响动态监测指标体系

为了突出脆弱性评估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海平面业务化工作为基础,依据《海平面观测与影响评价》(HY/T 134-2010)标准,子课题四分析了全国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评估工作成果,对海平面变化影响信息进行甄别和筛选,结合本项目预期研究目标,初步构建了海平面上升影响动态监测指标体系。

(2)开发了适用于海平面上升影响动态监测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和空间化改造方法

海洋观测预报数据信息是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要基础数据之一,由于其数据源与信息源分布于多个不同网络中,且存储与展示形式各异,一直难以被统一集成和很好地应用。为此,子课题四研制了适用于海平面上升影响动态监测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和空间化改造方法,为海平面上升影响动态监测的实践过程提供了方法支持。

(3)初步构建了海平面上升影响动态监测数据库

初步构建了海平面上升影响动态监测数据库,设计框架结构、元数据库、基表、存储空间、用户角色与权限、数据管理维护流程等功能,实现海平面上升影响动态监测信息管理,为海平面上升影响动态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支撑。

子课题五:海平面上升影响应对决策及政策体系

子课题五围绕该子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开展了 “海平面上升影响应对决策及政策体系国际进展研究”、“海平面上升对不同类型区域影响的分类空间特征研究”、“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城市(群)区域的影响对策阶段研究”、“完成海平面上升对离岸岛屿影响对策的阶段研究”和“基于陆海统筹治理思想的海平面上升对策体系建设”等五部分研究工作,取得了以下五个方面的成果,为子课题三的后续进一步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1)初步完成“海平面上升影响应对决策及政策体系”国际进展研究

根据申请过程分工以及立项后项目时期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第五子课题“海平面上升影响应对决策及政策体系”开始正式启动子课题研究的前期研究任务通过文献搜集和整理工作,初步发现海平面上升对策决策过程存在科学研究与决策主体关系的矛盾,对策选择存在改变环境到改变人类活动的适应对策演变过程,基于生态环境和公众参与适应措施、市场工具和治理系统等也是应对海平面上升有效途径。撰写了《海平面上升问题对策研究国际进展》研究论文。

(2)初步完成海平面上升对不同类型区域影响的分类空间特征研究

在国际文献梳理过程中发现,国际海平面上升问题对策研究首先受到不同类型沿海(海岛)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影响,同时受不同类型国家、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开发历史过程的影响,影响对策是人地(人海)复合系统长期作用的反映,为了便于深入研究区域影响对策,本课题组提出基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沿海开发与海平面上升对策的不同区域类型,包括海岸带开发、海湾及边缘海开发、远洋海域开发、离岸海岛开发等4种类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沿海区情提出河口三角洲区域及海湾区域、离岸海岛区域、大城市群区等主要区域类型,进一步细化和规范化有关海平面上升影响区域类型和应对对策类型问题研究。撰写了《面向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海洋开发空间特征评价》研究论文。

(3)完成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城市(群)区域的影响对策阶段研究

在以上分类基础上,首先开展我国海岸带城市群发展与布局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实证研究,以便解决我国沿海聚落(城市、乡村)与海洋环境变化的人海空间作用机理问题,为影响对策体系建设提供基础研究文献,通过分析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沿海城市群城镇化效率特征及其障碍因子,指出我国沿海城市群城镇化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指标变化的平均值均呈上升趋势,影响沿海城市群城镇化效率的前5 位障碍因子是城镇化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地区生产总值、城市建成区面积、工业SO2 排放量,该我国城市应对海平面上升的对策体系建设提供城市群量级的政策切入视角。已发表《中国沿海城市群城镇化效率测度及其障碍因子诊断》。

(4)完成海平面上升对离岸岛屿影响对策的阶段研究

完成离岸海岛(小岛国)海平面上升问题对策的国际文献梳理,从生态系统、产业发展和安全隐患三个方面阐述海平面上升对海岛的空间影响,从适应性的增强、居住地的变迁和持续性的管理三个方面总结海岛应对海平面上升的相关对策。已发表《海平面上升对海岛影响及对策的国际研究进展》。

(5)开展基于陆海统筹治理思想的海平面上升对策体系建设

我们研究过程中体会到,海平面上升虽然表现为局域空间(海岸带、海岛等)影响,但是确是长期全球海陆相互作用(尤其是人海相互作用)导致气候变化和岸线(海岛)环境承载能力变化造成的结果,需要将更大范围的内陆人类活动以及深远海开发与保护活动同意考虑进来,以便形成国家乃至国际组织层次的共识以及应对策略。基于该方面考虑,课题组已经开展基于国内外调研的相关研究,指出海洋开发与保护问题应对需要全球政策协同和国际治理合作;同时,指出梳理陆海一体的资源配置和环境治理理念,强化陆海联通互动的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建立陆海统筹的要素投入与产业组织体系,推动陆海统筹的空间规划与管理机制建设,为研究出台海平面上升对策体系建设进行铺垫宣传。以上成果发表了《浅析国家管辖外海域海洋治理》论文,撰写了《陆海统筹视域下的海洋经济发展解析》论文。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学术文献资料收集

按照基本概念和理论、基本问题、基本研究方法的思路,利用SSCI、SCI|、EI、Jstor,Springer,Proquest等国际学术文献服务平台,搜集近千篇国际领域海平面上升研究及其对策的研究文献,并已经进行文献数据分类整理编目,如:《地理科学》、《资源科学》、《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Environment & Urbanization》、《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Nature》、《Science》,《海洋学报》、《热带海洋学报》、《海洋测绘》、《Geophysical Research》、《Deep-Sea Research》、《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Journal of Oceanography》、并根据相关性和被引频率对文献进行多次梳理,总结并撰写了相关的文献材料。

(2)数据资料收集

通过网站下载、实地考察等方式,获取年鉴类数据、公报类数据以及其他统计数据。其中,年鉴类数据包括:相关年份的沿海各省、市统计年鉴、中国海洋年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公报类数据主要包括:沿海各省、市相关年份的国民经济社会统计公报、中国海平面公报及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其他统计数据:政府相关机构统计数据、大口门的径流数据、岸线数据、水深数据、风应力资料、温盐资料、开边界调和常数等。

(3)实地调查

为切实掌握研究区域的基本状况,课题组人员除了选择选择相应政府管理等部门进行调查,并安排有关人员参与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工作,已经完成到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实地调研和访问,其中包括辽宁盘锦河口地区、秦皇岛沿海地区、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地区、山东莱州湾地区、青岛沿海地区、日照沿海地区、盐城市大丰沿海地区、舟山群岛、浙江莆田沿海地区、福建泉州石狮市沿海地区、厦门沿海地区、海南岛海口沿海地区等多个地区。

(4)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

为推进项目研究,项目组成员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作相关报告,与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2015年11月,课题组成员赴南京参加课题1的启动会;

2016年5月;在青岛的课题组例会上就“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影响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016年7月,课题组成员于参加了“中澳灾害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做了题为《The Impact of Sea Level Ris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astal Regions of China》的主题发言;

2016年7月,承办由中国外交部、南非国际关系与合作部及环印度洋联盟(简称“环印联盟”)合作举办的“第二届环印联盟蓝色经济核心小组研讨会”,调研环印度洋沿海国家一级小岛国的海洋环境应对策略;

2016年7月,参加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黄岛论坛,与东南亚、东北亚学者交流海岸带发展与布局的地区对策问题;

2016年8月,到美国加州洛杉矶分校(UCLA)参加专业学习培训,考查港口城市海岸线变换应对设施建设;

2016年11月,参加厦门召开的海洋预报减灾国际论坛;

2016年11月参加了河海大学召开的“水与社会”学术论坛,并做了题为《海平面上升对我国沿海地区发展影响探究》的主题报告。

2016年11月,参加海洋预报减灾国际论坛;

2016年11月,课题组成员参加海洋预报减灾国际论坛;

2016年12月,进行了课题“海平面上升对重点沿海区域发展影响评估实证研究”的启动会;

2016年12月课题组成员在河海大学参加了课题年会。

2016年12月,南京召开本年度课题总结年会;

2016年12月,参加了项目在南京召开的年度项目学术研究讨会;

2016年12月,到南开大学参加第八届空间经济学年会,并就海洋空间开发与保护问题发表大会总结发言,提出海岸带空间开发与保护的对策问题研究应该引起空间经济学的关注;

2016年12月,到法国布雷斯特参加中国海洋大学-西布列塔尼大学海洋经济联合指导博士生答辩(项目组成员为中方指导教师),开展布列塔尼大区沿海海岸环境极其变迁调研;与让-伯格(Jean Boncouer)教授交流法国本土以及海外领地(法属波利尼西亚、法属新克里多尼亚等)的海平面应对策略;

2017年3月,到北京参加“中俄海洋经济走廊建设”研讨会,提出图们江出海口通道问题与海平面上升应对策略的融合问题;

2017年4月,参与东海分局的海平面变化及其影响论坛;

2017年4月,到美国波士顿参加北美地理学年会(AAG),考查波士顿港口以及查尔斯河流域治理的海陆统筹问题,并与美国本地学者就该问题开展合作交流,6月接待路易斯维尔大学地理系张海峰教授访问中国海洋大学,就中国-美国城市型海岸带开发与保护问题的国际合作达成共识;

2017年5月31日-6月2日,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九届中国-泰国海洋科技合作研讨会”,并做了《南海海平面变化及其影响评估示例》的学术报告

2017年6月,应美国进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s)邀请,到夏威夷参加“中美蓝色未来合作”智库对话会,考查火奴鲁鲁沿海海平面上升影响情况,到珍珠港内考查美国海洋与大气局(NOAA)太平洋中心的海洋环境监控总部,与美国学者交流美国太平洋沿海以及海岛应对海平面变化的对策。

2017年6月,到上海参加外交部组织、中国银行承办的““一带一路”国际金融交流合作研修班(太平洋岛国)”专题讲座,与8个国家的财政、金融、外交领域的部长们进行交流,调研其对于海平面上升影响的意见和对策建议;

2017年7月,到天津中国天平洋学会海洋经济分会学术年会发表主旨演讲,阐释我国以及国际应对海平面上升的策略;

2017年8月,在青岛主持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经济分会学术年会,提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与海岸带环境变化应对的理论机理。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 按照学术规范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目前有8篇论文已被CSSCI期刊录用:《中国沿海城市群城镇化效率测度及其障碍因子诊断》(《华东经济管理》,CSSCI),《海平面上升对海岛影响及对策的国际研究进展》(《资源开发撒与市场》CSSCI扩展版期刊)、《陆海统筹视域下的海洋经济发展解析》(《中国海洋报》理论板)、《浅析国家管辖外海域海洋治理》(《中国社会科学报》)、《海平面上升对我国沿海地区发展影响探究》(已被《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录用再修过程中)、《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影响评估的研究框架构建》(已被《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录用再修过程中)、《差别环境响应下的城市工业用地效率评价—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分析》(已被《经济与管理研究》录用,待刊发)、《Evaluation of sea level rise in the Bohai Bay and the associated response》(《气候变化研究进展》(英文版),EI),其中前四篇已发表。

另外还有6篇论文已投:《基于RCPs情景及不同模型的21世纪南海海平面上升对比和预估分析》(已投《海洋通报》)、《基于多源数据评估海平面上升对东中国海沿岸脆弱区的影响》(已投《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平面上升背景下中国沿海百年一遇增水越堤与淹没的精细化模拟》(已投《海洋工程》)、《海平面上升对渤莱湾沿岸地区海水入侵淹没范围的影响预测》(已投海洋预报)、《重点沿海区域适应适应海平面上升的成本效益分析》(已投海洋湖沼通报)、《海平面上升对珠江口风暴潮和工程水位的影响》(已投《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2017年4月-6月,参加国家海平面研讨会议,在会议中将海平面上升背景下珠江口地区所面临的淹没风险、咸潮入侵情况预测等研究成果提出并与参会专家进行交流讨论,并将其记录于会议报告中。

(3)课题组成员于2015年至2017年间多次参加了“年度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评估工作技术培训会议”,并做了《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信息采集》、《重点区域实地调查》和《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信息上报系统介绍与演示》等主题报告,同与会专家学者就海平面变化影响评估等研究内容进行了交流。

(4) 2017年1-3月以及4月,受国家海洋局大洋协会邀请,参加国家深海安全方面的报告(因报告涉密,不便透露全称)撰写和审定工作,将远程离岸海岛海平面应对问题有关建议写入报告内容。

(5)2017年1月发布的《2016年中国海平面公报》中,采用了该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研究成果情况

通过近2年的研究工作,该项目进行了在RCPs情景下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预估、中国沿海重点区域相对海平面随机动态预测、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海岸带自然影响预测,并建立了海平面上升对重点沿海区域海岸带脆弱性影响基础数据库、云数据库,取得了一批代表性成果。在核心期刊发表了4论文,此外还投稿11篇,其中已录用8篇,项目报告1篇。

1.《基于RCPs情景及不同模型的21世纪南海海平面上升对比和预估分析》,已投《海洋通报》。

(1)21世纪南海海平面变化主要内容和结论

工作着手于对区域海洋数值模式的选择和精细化设计,重点区域划分南海与东海进行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再结合验潮站数据与模式结果共同分析。

本课题在南海区域利用1993~2013年的卫星高度计资料和1950~2001年的海平面重构数据分析了南海海平面的年际、年代际和长期趋势变化特征,并详细分析了1950~2001年南海海平面低频变化特征和主要模态;利用SODA温盐数据估算南海比容海平面,通过研究1950~2001年南海比容海平面的年际、年代际和长期趋势变化特征及主要模态,对比分析比容海平面对南海平均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探讨南海海平面长期趋势变化的机制;基于CMIP5模式结果,分析21世纪四种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假设下,南海动力海平面变化的时空演变特征;根据CCSM4模式在RCP4.5情景假设下的模拟结果,利用海洋环流三维模式POP,模拟探讨了21世纪南海海平面长期趋势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地球系统模式在温室气体、太阳辐射等强迫下能够很好地模拟20世纪全球平均表面气温的变化过程,从已有观测和模拟结果来看,20世纪的全球变暖趋势将继续下去,同时在21世纪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将继续增加,21世纪全球平均海平面也将会继续上升。

(2)四类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

IPCC原来开发的温室气体排放情景(SRES),如常用的A1B、A1FI、A1T、A2、B1 和B2 等情景,受人口、经济增长和能源结构的影响,并不能完全反映京都议定书等气候公约中稳定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目标。SRES等情景没有考虑这些人为减排因素,无法正确反映全球温室气体其它减排的真实情况,为此,IPCC 在 2007 年提出了温室气体的稳定情景。

表1 代表性浓度路径RCPs的类型和预计升温

名称 辐射强迫 大气温室气体浓度 路径形状 2100年预计升温

RCP8.5 2100年高于

8.5 W/m2 2100年大于

1370×10-6CO2当量 上升 4.6-10.3℃/6.9℃

RCP6 2100年之后稳定在6 W/m2 2100年之后稳定在

850×10-6CO2当量 不超过目标水平达到稳定 3.2-7.2℃/4.8℃

RCP4.5 2100年之后稳定在4.5 W/m2 2100年之后稳定在

650×10-6CO2当量 不超过目标水平达到稳定 2.4-5.5℃/3.6℃

RCP3-PD 2100年之前稳定到3W/m2的峰值 2100年之前达到

490×10-6CO2当量峰值后下降 达到峰值后下降 1.6-3.6℃/2.4℃

为了全面系统的总结稳定浓度情景,产生新的气候变化情景,用于未来气候变化影响和对策研究,IPCC 专家组建议21世纪新情景用代表性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s)来表示,代表性浓度路径(RCPs)的名字比起原来的排放情景更强调气候变暖的基本原理,有关代表性浓度路径的详细描述见参考文献。IPCC(2014)第五次评估报告中分析了RCPs情景的内在优势,并描述了4类代表性浓度RCPs (RCP8.5、RCP6、RCP4.5、RCP3-PD)的特征(表1和图1)。其中,RCP3-PD有RCP2.6和RCP2.9两种选择,大多说研究者倾向于使用RCP2.6。RCP2.6为低排放路径,它与实现2100年相对工业革命之前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低于2℃的目标一致,2000~2100年,温室气体浓度和辐射强迫则将在2040年左右跨过峰值,然后逐渐下降。RCP4.5和RCP6都为中间稳定路径,且RCP4.5的优先性大于RCP6,在RCP4.5情景下,温室气体浓度和辐射强迫将在2070年趋于稳定。RCP8.5为高排放路径,其辐射强度高于SRES中高排放(A2)情景和化石燃料密集型(A1FI)情景,温室气体排放量、浓度和辐射强迫将随时间递增。

(b)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对南海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 )拥有大量的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可以允许我们系统的研究热比容海平面和动力海平面的变化。在低排放情景RCP2.6下,全球变暖的幅度维持在2℃以下,预测到2100年热比容海平面上升大约为12cm,预测到2300年不也超过21cm。RCP2.6情景下全球动力海平面的变化幅度比较小,大部分海域的上升幅度仅是全球平均水平。由此可看出减排可以有效的降低未来海平面大幅度上升的危险。在高排放RCP8.5情景下,到2100年全球热比容海平面上升可达30cm,全球动力海平面变化表现出较强区域特征,如北美的东北部沿岸海域动力海平面到21世纪末可上升15~20 cm,即使不考虑冰川融化的贡献,这个海域的总海平面上升已经接近0.5m到 2100年。对于中等排放情景下,全球热比容海平面到2100年可上升18 cm,动力海平面变化幅度介于RCP2.6 和 RCP8.5之间(Strauss,2012;潘家华等,2007)。

(c)不同排放情景下南海动力海平面的时间变化特征

图2是21世纪在温室气体排放情景RCP2.6、RCP4.5、RCP6和 RCP8.5下南海平均动力海平面变化特征曲线。由图2可知,在21世纪,南海动力海平面在RCP2.6、RCP4.5、RCP6和 RCP8.5情景下均表现出上升的趋势,在低排放情景RCP2.6下,动力海平面上升的比较缓慢,2020~2030年之间存在一个较大的波动,2070年之后变化较小;在高排放情景RCP8.5下,南海平均动力海平面呈现出加速上升的趋势,尤其是2040年之后;在中等排放情景RCP4.5和RCP6下,南海平均动力海平面的变化处于RCP2.6和RCP8.5之间。到21世纪末,动力海平面在RCP2.6、RCP4.5、RCP6和 RCP8.5路径下分别可达2 cm、3.5cm、5 cm和7cm。

(d)不同排放情景下南海动力海平面的空间变化特征

图2中的A、B、C、D四幅图分别是在新排放情景RCP2.6、RCP4.5、RCP6和RCP8.5下2091~2100年相对于2005~2014年的动力海平面变化空间分布。在RCP2.6排放情景下(图3A),动力海平面在整个南海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上升,北部湾、广东沿海和台湾岛以东的海域上升快,上升最快的海域位于台湾岛以东海域,到21世纪末,动力海平面相对于21世纪初最大上升约为3.8 cm;泰国湾和南海中东部海域上升的比较慢,在南海呈现一个西北高东南低的模态。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南海动力海平面的变化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在RCP4.5情景下(图3B),21世纪南海动力海平面表现出台湾岛附近海域和广东沿海下降,其它海域呈现出不同程度上升的分布特征。与RCP2.6排放情景相比,在南海中部海域和菲律宾以东海域迅速上升,尤其是菲律宾以东海域上升的最快,与RCP2.6相比到21世纪末动力海平面上升高出了7cm,其次是南海部分海域动力海平面上升约高出4cm,而台湾岛周围海域和广东沿海呈现了下降了趋势,到21世纪末与RCP2.6相比下降了约4 cm,泰国湾和南海南部海域与RCP2.6相比基本不变,这可能是由于随着温室气体的排放不断增加,太平洋海域风强迫异常引起的Sverdrup输运和海洋环流的变异有关。

对比图3C和图3D可发现,RCP6情景和 RCP8.5情景下的动力海平面分布类似。随着温室气体排放浓度的增加,南海东部海域的动力海平面急剧上升,相比于21世纪初海平面的上升幅度最大可达10 cm;另外随着温室气体的增加泰国湾和南海南部的动力海平面太也表现出了快速上升的趋势;广东沿海和台湾岛附近海域的动力海平面在RCP8.5情景下比RCP6情景下也有所上升。

在21世纪末,RCP2.6情景下温室气体排放量开始减少,但是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还在继续加强。到21世纪末 RCP2.6情景下的排放的温室气体浓度接近于零,代表了较大幅度的减缓和低排放情景。二氧化碳浓度在2100年达到顶峰,接着是下降,最终稳定在目前或低于目前的浓度水平。在外部强迫减缓的情况下,21世纪之后动力海平面趋于恢复到20世纪最初的结构。相比之下,RCP8.5是一个非减缓的而且是一个非常高的排放浓度下,二氧化碳浓度到2300会达到2000ppm。所以动力海平面表现出了最强的响应,例如南海东部海域和菲律宾以东海域到2100年时可增加15cm,会给这些沿岸区域带来更大的威胁。

图4给出了2005~2100年之间南海动力海平面线性趋势项的空间分布。在低排放情景RCP2.6下,南海海域动力海平面称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上升最快的海域位于南海中部,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台湾岛附近海域和广东沿海动力海平面由上升转为下降;而南海中部、泰国湾和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域的西部海平面上升趋势进一步加强。在高排放情景RCP8.5下,台湾岛附近海域动力海平面的下降速率达到2100年约为4 mm/a,可能是该海域部分热比容海平面位移到该海域,而该处动力海平面下降通过质量重组会加重其他海域的动力海平面上升;南海中东部海域在21世纪显著上升,上升速率最大可达10 mm/a。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在21世纪,动力海平面在RCP2.6、RCP4.5、RCP6和 RCP8.5情景下分别表现出线性增加和加速上升的变化。到21世纪末,动力海平面在RCP2.6、RCP4.5、RCP6和 RCP8.5情景下分别上升可达2cm、3.5cm、5cm和7cm。中等排放情景的RCP4.5和RCP6路径下的动力海平面变化介于RCP2.6和RCP8.5之间。

(e)RCP4.5情景下南海海平面预测

情景选择和模型设置

由以上分析可知,中等排放情景RCP4.5和RCP6路径下的动力海平面变化介于低排放情景RCP2.6和高排放情景RCP8.5之间,其中,RCP4.5 是中短期(2030 年)适应气候变化的新情景,相对于其他三个代表性浓度路径来说,RCP4.5是中间稳定路径,且较为符合当今的减排措施及果效。因此,本文选择RCP4.5代表性浓度路径的情景进行模拟。在RCP4.5情景下,3类温室气体(CO2、CH4、N2O)排放量将在2040年达到峰值,温室气体浓度和辐射强迫将在2070年趋于稳定,到2100年,全球CO2的排放空间为4.3PgC,对应的CO2浓度为5.26×10-6,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情景。IPCC第5次评估报告指出,在RCP4.5代表性浓度路径下,到2081~210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相对于1986~2005年将上升32~63cm。

在本文的数值试验中,水平方向采用非均匀Mercator网格,纬度范围为0°~25°N,经度范围为100°E~125°E,网格大小为1/4°×1/4°,垂直方向共有40层。水平方向上的动量混合采用的是各向非同性的参数化方案,设定在垂直于流的方向上和沿着流的方向的混合系数是不同的。垂向混合采用的是KPP参数化方案,水平的痕量混合采用的是Gent-McWilliams方案。垂直混合以扩散形式实现,扩散系数表达式,其中两个变量取值为,。

初始条件为海面无扰动,海水静止。以1850~1870年的平均场为初始场,运行200年稳定后,模式加入月均热通量、淡水通量和风应力等强迫场和温盐侧边界条件,强迫场和侧边界来自CCSM4模式1850~2005年的模拟结果,从1850年积分到2005年,21世纪预测的初始场为2005年12月份的状态。

预测阶段表面强迫场和侧边界条件是CCSM4.0在RCP4.5情景下21世纪的模式结果。表面强迫包括热通量、淡水通量和风应力,强迫场均来自CMIP5中CCSM4在RCP4.5情景下的模式结果。热通量、淡水通量和风应力等强迫场是逐时的月均场,其中表面热通量和表面盐通量分别以海表面温度和海表面盐度的形式给出。侧边界条件是在模式的东西南北四个侧边界设置缓冲区,缓冲区范围为边界以内3?。在缓冲区内各层水点采用温盐恢复边界条件,恢复系数均取为30天。模式运行时间是2006~2100年,共积分95年。

图5是模拟的南海海域春、夏、秋、冬四季多年平均气候态流场。由于南海海区43.5米深以上的表层流主要受Ekman流的影响,选择50米深处的海流进行分析。

由该气候态流场可以看出,南海环流在冬季(12~2月)为气旋式环流,西边界流强化现象比较明显,加里曼丹北侧存在着向南的补偿流,还有一个较为明显的逆时针涡旋位于南海南部。夏季(6~8月)则与冬季大致相反,为反气旋式环流,有一较强气旋式环流位于越南沿岸附近。南海南部存在以高值中心为主的南沙上层反气旋环流,在南海的北部,以低值中心为主的气旋式环流,其影响强度和范围都弱于冬季气旋式环流,影响区域要略偏东北。春季(3~5月)气旋式环流在逐渐衰减,虽然在北部海区的气旋式环流几乎没有变化,但在南海中部出现了反气旋式环流异常。秋季(9~11月)在南海中部出现气旋式环流异常,越南沿岸的气旋式环流范围扩大。这充分说明了南海上层水平环流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受季风影响很大,夏季受西南季风控制,冬季受东北季风控制,而春、秋季节是季风过渡转换的时期。

图6是模拟和观测的南海月均海平面变化曲线。模拟的总海平面是指由模式直接输出的动力海平面叠加上南海海域平均比容海平面时间序列得到的。观测数据来自于法国空间局的AVISO(Archiving, Valid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atellite Oceanographic data)多卫星融合高度计资料,时序为2006年1月~2013年7月。为去除高频的影响,对时间序列做了三个月的滑动平均。2006~2013年间,模拟的海平面上升速率为7.4mm/a,观测的上升速率为9.0mm/a,二者大致相当。从图中可以看出,模拟海平面略小于观测值,一方面,可能是由模式的误差造成的;另一方面,由于区域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因素包括海水比容、环流和风应力等动力因素、降水(蒸发)和径流等质量项、大气压强迫和地壳升降等,而模拟海平面只包括比容和动力因素,短期内大气压和地壳升降可以不考虑,因此,这里的差异也可能是因为包含降水(蒸发)和径流等引起的质量项变化。总之,两个时间序列曲线的变化特征、位相,以及上升趋势都基本一致,模拟结果较为可信。

(2)学术价值

南海海平面变化与ENSO/PDO、比容等变化因子有很大的相关性。在后续工作中,可利用数值模式设计几组数值试验,对影响南海海平面变化的相关机制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根据现在开发的新的气候变化情景其他代表性浓度路径下,全面考虑不同的气候情景下南海海平面不同的变化情况,丰富完善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影响的理论研究,提高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影响实证研究的水平。另外,区域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除了动力因素和比容因素以外,还包括局地地壳升降、冰川融化、径流、降水、蒸发等因素,准确分析和预报南海海平面变化需要全面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因此,发展较完整的中国近海海平面变化及预测评估体系也是一个非常艰巨而又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弥补我国海平面上升对海岸带影响监测管理系统的研究空白,提供我国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研究领域重大应用性研究成果。

(3)社会影响

沿海和岛屿居民再就业、医疗、生活设施等也会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巨大影响;当沿海地区遭遇大暴雨导致洪涝,海平面上升也将致排涝困难。为了能够有效预防即将发生的海洋灾害,并且对人类活动日益加剧的现象做出必要的预警,海平面长期趋势变化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因此,作为物理海洋学研究中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研究及预测海平面变化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该预测结果的部分结论补充《中国海平面公报》采用。

2.《基于多源数据评估东中国海海平面上升及其自然社会影响》,已投《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21世纪东中国海海平面变化

利用CCSM气候系统模式在IPCC SERE A2情景假设下得到的结果为强迫,驱动大洋环流模式POP,模拟了21世纪东中国海海平面变化。

Boussinesq近似下海洋模式的海平面,需要进行一项随时间变化,但空间均匀项的订正。对整个模拟的海平洋海区(20?S-65?N,95?E-60?W)求比容SSH平均值得到该项的时间序列曲线(图1)。到21世纪末,模拟海区比容SSH呈加速上升的趋势。到2050年前后,比容SSH上升约6cm,而2050-2100,上升了约12cm。整个21世纪,比容SSH将上升18cm,这个值小于全球平均比容SSH上升值的30cm(图2),从图2可以看出,太平洋比容SSH上升值小于全球平均值,可以判断这里的模拟结果是合理的。

计算2090-2099年与2000-2009年总海平面的差,得到21世纪末东中国海海平面上升值(图4)。这个变化是在热盐比容变化、环流变化造成的海水质量分布变化等因素造成的。可以看出,到21世纪末,东中国海海平面将升高约12-20cm。渤海海平面升高比较大,达17cm;整个黄东海东岸比西岸上升剧烈,朝鲜半岛沿岸上升16cm以上,南黄海和东海的中国沿岸上升约13cm,硫球群岛及附近海区的上升值达20cm。

分别计算东中国海的热比容、盐比容和总比容SSH变化,得到图5。总比容SSH变化的空间分布与总海平面变化(图4)非常相似。到21世纪末,东中国海总比容SSH升高约3-10cm,主要是热比容变化(图5)的贡献。热比容SSH上升约2-7cm,盐比容SSH变化比热比容SSH小,仅为2cm左右。硫球群岛附近海区总比容SSH上升值大于20cm,是由热比容和盐比容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影响区域海平面变化的因素很多,包括海水比容、海洋环流、风应力、大气压、地壳升降变化等等。这里主要探讨A2情景温室气体排放下海平面变化,因此不讨论地壳升降,模式也不包含大气压强迫。因此,这里可以将模拟的东中国海海平面变化原因分成两种,一种是密度变化,一种是海洋动力因素导致的海水质量分布变化。

将总海平面变化减去比容SSH变化就能得到海水质量分布变化引起的海平面变化。可以看出,21世纪末相对于21世纪初,整个东中国海通过海洋动力因素获得海水质量,导致海平面升高9-15cm。东海中部海区变化相对较小,为9cm左右,而朝鲜沿岸和中国沿岸海区,质量变化导致的海平面变化可达15cm,东中国海与太平洋连接的硫球群岛附近海域海水质量几乎没有变化。

整体上来看,到21世纪末东中国海海平面上升主要来自海洋动力因素变化导致的海水质量输入,它占总海平面升高约65%,剩下的为海水密度变化导致的比容SSH变化,占35%。而东中国与太平洋连接处的硫球群岛海域,海平面上升的主要贡献来自比容SSH变化,海水质量变化贡献非常。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这里讨论的海平面变化是在IPCC SERE A2情景下,利用气候系统模式和大洋环流模式进行的,主要是探讨在气候情景下海水密度变化和海洋动力因素变化导致的局地海平面变化。目前模式还没有考虑陆地冰的变化(包括高山冰川,格陵兰岛和南极冰盖)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也没有考虑对区域海平面变化有重要影响的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等。

(2)学术价值

发展较完整的东中国海海平面变化及预测评估体系。区域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除了质量变化和比容因素外,还包括大气海洋动力环境变化和局地地壳升降。准确分析和预报东中国海海平面变化需要全面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研究中国近海海平面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建立评估海平面变化影响体系是一个非常艰巨而又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3)社会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强大、政治地位的提高,海洋发展战略已开始倍受关注。我国东部沿海海岸线长达18000km,海域内油气资源丰厚,是经济发展重要区域,同时也是国防建设的重要门户,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海平面变化预测的研究也变得非常重要,对区域沿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影响评估的研究框架构建》(已被《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录用,CSSCI期刊)

(1)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影响评估的研究框架构建

(a)研究内容的厘定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现有关于海平面上升影响的研究存在影响机理分析不系统,对影响评估结构和评估方法认识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正是构建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影响评估研究框架的出发点,为了能够得到较为完善的影响评估研究框架,本部分研究结合对天津滨海新区、江苏南通和盐城、以及广东湛江等沿海地区的实地调研,提出以下改进思路:

首先,采用交互耦合分析思路改进现有影响机理分析缺乏系统性的不足。从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的影响路径来看,海平面上升是一种持续的、缓发性的气候变化表现,不仅直接影响和威胁着我国沿海自然和社会经济系统,而且由于系统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和转换,各系统所受影响还具有波及效应。因此,在分析和评估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的影响时,需要综合考虑海平面上升影响的链式效应和波及效应,合理确定沿海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各子系统的研究尺度,在分析海平面上升对各子系统影响的同时,突破当前学界“鲜有海平面上升对沿海‘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耦合关系、协同影响和关联效应研究”的既有框架局限。

其次,通过合理筛选评估指标、优选评估模型和科学划分等级梯度的方式来完善现有研究对评估方法和结构认识不足的缺陷。影响机理剖析了海平面上升对我国沿海发展可能造成的损害,而海岸带脆弱性评估则在定性剖析影响机理的基础上能够指导沿海各地区根据自身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更加精准地测量海平面上升影响的程度。因此,借鉴“脆弱性”的概念,定量评价海岸带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综合以上分析,研究认为: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影响评估可以从“系统剖析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的影响机理;搭建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影响专业化云数据库;构建沿海地区发展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及一般评价方法;划分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影响脆弱性等级梯度标准”等四个方面着手。

(b)研究框架构建

根据上文四方面主要内容的厘定,构建了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影响评估的研究框架(图1):

第一,从海平面上升对海岸带的致压途径出发,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和耦合关系模型,系统辨识海平面上升影响的路径和时空分布特征,揭示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的影响机理;

第二,以海平面上升对沿海环境、资源、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影响机理为基础,结合海平面上升影响评估的要求,综合运用PostgreSQL、Oracle等数据管理工具,搭建包括主数据库系统,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子数据库系统,以及相关专题信息数据库系统等在内的立体专业化云数据库;

第三,界定海平面上升影响下沿海发展脆弱性暴露度、敏感度和适应度三个维度的内涵属性;依托专业化云数据库,筛选沿海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子系统脆弱性三个维度的评估指标,并结合不同沿海区域发展的个性特征及脆弱性评估要求,进一步调整完善专业化云数据库和沿海地区发展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包括:改进的ISODATA聚类分析方法、基于模糊集理论的混合型模型和基于信息熵的投影寻踪模型、BP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决策树分析方法、图层叠置法、空间多准则评估法等在内的沿海发展脆弱性评估模型群,通过对这些评估模型的适用性分析,优选确定海平面上升影响下沿海地区发展脆弱性的一般评估模型;

第四,运用GIS地理空间分析技术评价沿海地区环境、资源、社会和经济子系统的脆弱性空间分异特征,通过设计叠置指数,采用模糊聚类等技术,划分我国海平面上升影响的综合脆弱性等级梯度。

(c)结论与讨论

从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影响机理和脆弱性评估两方面对国内外的现有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并指出现有海平面上升影响研究中存在影响机理分析不系统,脆弱性评估方法不精细,评估结果差异明显等不足。基于此,结合对沿海地区的走访与调研,在科学辨识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的影响机理、明确沿海发展的脆弱性内涵、优选测量方法以及科学划分脆弱性等级的前提下,遵循“机理分析-数据库搭建-评估体系选择-等级梯度划分”的思路,构建了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影响评估的研究框架。

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影响评估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性工程。目前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处在探索发展阶段,缺少科学的理论支撑和范式指导。研究虽针对海平面上升影响评估构建了研究框架,但仍需对以下几方面作进一步探讨:

第一,海平面上升影响动态评价。本研究中的影响评价是建立在未来海平面上升预测情境下的静态评价,而海平面上升过程是动态的,这种动态性会引起沿海社会经济部门的灾害应对能力、措施等发生相应变化。因此,为更好地给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防灾减灾、风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后续研究中还要考虑海平面上升影响的动态评价。

第二,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地下水抽取、滩涂湿地围垦(正贡献)及海堤护岸修筑、水库蓄水等(负贡献);自然因素则考虑厄尔尼诺及风暴潮、天文潮等现象的叠加(正贡献)。这些复杂不确定因素对海平面上升影响的贡献可能是巨大的,但从现有研究来看,这些因素的作用程度难以评估和剥离,因此本文构建的研究框架尚未体现。为使海平面上升影响评估更符合实际,未来研究中其他因素的影响也要作进一步讨论。

(2)学术价值

研究框架构建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在跨学科研究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影响时,理清了“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影响机理”、“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影响专业化云数据库”、“海平面上升影响喜爱沿海区域发展脆弱性评估”、“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影响脆弱性梯度划分标准”等研究内容间的逻辑关系,修正了当前相关研究系统性不足的缺陷,对于保证课题研究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3)社会价值

海平面上升已经成为影响沿海发展的潜在因素。本文虽然是基于理论层面的探讨,但是研究提供了一套兼具普遍性和可操作性的分析工具,可以为沿海地区政府、专业机构研究和分析海平面上升对本行政区影响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4.研究成果《海平面上升对我国沿海地区发展影响探究》(已被《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录用,CSSCI期刊)

(1)海平面上升对我国沿海地区发展探究

(a)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

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发展影响分析的最终目标是通过预防性措施来缓解海平面上升给沿海地区发展造成的潜在影响。海平面上升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全国性海平面上升,需要从大尺度层面分析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各大功能系统的影响。为此,在分析模型的选取上,选择应用较为广泛的SPRC模型。

SPRC模型是一种线性概念分析模型,包含4个基本要素:源、路径、受体和结果。源主要指负面影响的主要来源,根据源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然源(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和社会源(人为的干扰活动);路径主要指源发挥作用的方式(侵蚀、淹没);受体主要是负面影响的主要承担者(经济、人口、环境、资源);结果通常是指在危害入侵的情况下,受体所呈现出的状态,多数情况下体现为负面影响(数量的减少、质量的恶化)。SPRC模型可以体现源、路径、受体和影响之间的链式因果关系,同时还可以反映复杂系统下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关系,但是由于在运用SPRC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时,缺乏对事后管理的思考。因此,本研究借鉴Narayan等人提出的社会感知、社会响应以及减缓措施等概念,构建了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发展影响分析框架(图1)。

(b)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影响的SPRC分析

第一,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影响的源和受体分析。从SPRC概念模型的原理描述中可以发现,源和受体的分析界定是确定路径和影响结果的前提。

在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影响的研究中,海平面上升是影响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海平面上升还存在着绝对海平面上升和相对海平面上升两种分类,因而需要结合我国海平面上升情况对其内涵进行合理界定。绝对海平面相对于常年的平均海平面而言,主要是气候变暖造成的;相对海平面是相对海洋基底而言的,成因除了气候变暖的因素外,还包括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河流塑造活动等。相关研究表明,在海平面上升的过程中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率远低于地壳运动、河流塑造活动以及人类近海活动的影响。我国沿海地区处于海陆板块的交界地带,容易受到地壳运动和河流塑造活动的影响,同时我国沿海地区也是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人类活动最为活跃,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交替影响下,相对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的影响更为明显。

因此,本研究将影响源界定为相对海平面上升。相对海平面上升会对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标志。因此,将海平面上升产生影响的受体分为资源子系统、环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4类。

第二,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的影响路径及影响结果分析。

首先,海平面上升会对沿海地区资源子系统造成影响。其影响包括:海平面上升会造成沿海地区土地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破坏;海平面上升会造成沿海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水质的下降,导致水质性缺水。

其次,海平面上升会对沿海地区环境子系统造成影响。其影响包括:海平面上升会导致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海平面上升会导致区域水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

同时,海平面上升还会对沿海地区经济子系统产生影响。其影响包括:海平面上升所诱发的海洋灾害会直接给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造成损害;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波浪作用增强、潮位抬高,会使得码头、港区道路及仓储设施等受淹频率增加,涵闸加速废弃;为了应对海平面上升还会大幅增加用于海防的公共开支,给地区财政支出造成一定压力。

此外,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社会子系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其影响主要包括: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其诱发海洋灾害发生时会威胁到人类生命安全;海平面上升对于基础设施和重要生产资源的破坏会改变传统近海产业发展模式,同时也会使劳动力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配比发生变化,给当地居民稳定的就业结构和人口分布造成影响;海平面上升也会对沿海地区公共服务的功能产生影响;海平面上升还会影响到沿海地区的和谐发展。

(c)应对海平面上升影响的对策建议

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因此,需要在合理把握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发展影响的基础上,提出积极的应对措施和手段。

从工程措施看,首先,提高海平面预测精度;其次,建立起完善的动态评估机制;再次,提升海防工程的建设标准,提升海防工程抵御灾害的能力。

从非工程措施看,首先,需要建立健全海平面上升的预防政策体系;其次,重点提升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加大海平面上升信息的公开力度;此外,还要建立起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吸收国外海平面预防的先进经验为推进我国海平面上升应对策略研究提供智力支持。

(d)结论与讨论

研究在借鉴SPRC分析模型的基础上,按照“源—途径—受体—影响”的研究思路构建了海平面上升对我国沿海地区发展影响的研究框架,采用文献梳理、专家咨询和实地调研的方式,重点梳理和分析海平面上升对沿海资源子系统、环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的影响。通过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的影响分析可以看出,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发展的影响并不是单线型影响,而是复杂的多线型影响,海平面上升不仅影响到水土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而且与之相关的湿地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的功能也会随着海平面的上升而减弱。此外,海平面上升还会通过连带性海洋灾害破坏生产设施,影响沿海经济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不同影响的特点,从工程层面和非工程层面提出了缓解海平面上升造成灾害的不同措施。

此次关于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的影响分析仅仅是理论层面的探究,研究视角较为宏观。实际上,海平面上升对于区域产生的影响极其复杂,一方面,理论层面的探讨虽然会有助于理清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发展造成的影响路径,但是对于影响程度却缺乏合理的评判;另一方面,我国沿海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宏观性层面的研究无法准确体现区域特征。因此,后续研究应该重点关注区域差异性分析和影响损失程度的定量测算

(2)学术价值

学界关于海平面上升对我国沿海发展影响多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研究多以定量分析为基础,并且侧重于某一具体问题的研究。本研究的学术价值在于有效弥补了当前海平面上升研究领域中定性分析不足的缺陷,对于系统把握海平面上升对我国沿海发展影响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3)社会价值

虽然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的影响已经初步显现,但是政府和民众对这一问题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系统描述了海平面上升如何影响沿海地区各子系统,同时还就如何应对海平面上升提出了工程性和非工程性两类措施。由于研究中提供了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视角,因此对于增进政府和民众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5.《海平面上升对珠江口风暴潮和工程水位的影响》已投《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珠江口的地形、地貌、边界均较复杂,水动力条件多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使得珠江口咸潮入侵问题变得极为复杂。本课题组利用三维无结构化三角网格海洋数值FVCOM模型建立了珠江口咸潮入侵数值模型FVCOM-PR,研究珠江口潮汐活动特性、南海北部湾环流的季节变化引起的海平面季节变化对珠江口潮差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下的海平面季节变化对珠江口咸潮入侵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对珠江口风暴潮和工程水位的影响的具体内容和结论

(a)海平面对潮波的影响

珠江口附近海域潮汐特征与规律分析

南海东北部珠江口附近海域的潮汐大多属不规则半日潮(图1),其中珠江口为弱潮河口,平均潮差在1米左右。

南海的半日潮和全日潮主要从吕宋海峡进入,向西南方向输送时,部分进入南海北部陆架海域,形成南海东北部珠江口附近海域潮波。半日分潮波(M2和S2)的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前者的振幅大约是后者的两倍(图2-5)。

该海域内的半日潮波和全日潮波变化不同。南边界附近,全日分潮振幅要比半日分潮振幅大,而在南海东北部陆架海域,两者趋于一致,振幅相当。

在珠江口附近海域,M2分潮潮流较强(20~30cm/s),而其他分潮流在此区域则为弱流区。

海平面季节变化对珠江口附近海域潮波的影响

海平面的季节变化将对珠江口的潮波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AVISO高度计融合的海平面异常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冬季海平面相对较低,夏季海平面相对较高(颜云峰,2010)。图6给出了春季、夏季、冬季珠江口附近的潮波同潮图,从同潮图上可以看出半日分潮振幅的变化比全日分潮振幅的变化大,夏季比春季增幅可达2cm之多;春季比冬季的增幅也可达1-2cm,而全日分潮夏季比冬季的增幅相对较小,小于1cm。但从总体上来看,各个季节同朝族振幅变化分布规律基本相似。对于各个季节同朝族迟角变化分布规律基本是一致的。

(b)海平面对咸潮的影响

大潮过程对珠江口盐度分布的影响

珠江有八大口门入海,每年10月~次年3月为珠江流域旱季,上、中游来水减少,咸潮入侵现象最为严重,其主要原因是径流量锐减,也与海平面上升影响有关(游大伟,2009)。

近年来许多研究(陈金泉等,1982)都表明在东山至汕头附近近岸海域夏季经常存在上升流,但是其强度和范围随季节和年份不同而不断变化。有些学者通过对水文资料的分析,指出夏季粤东沿岸海域普遍存在风生上升流,由于受风和径流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心位置的时空出现较大变异。由于受径流影响,珠江口水平和垂直度梯度均较大,沿岸海域具有低盐的特性。

珠江口附近海平面年较差近30cm,4月份为海平面较低月份,10月份为海平面较高月份,因此采用FVCOM模拟了4月和10月大、中、小潮期间,在径流作用下珠江口表层和底层的盐度分布(图8、9)。珠江口由于径流的作用,密度较小的淡水从表层泄入海中,而高盐度的海水则位于底层并沿河底上溯形成“盐水楔”,因此在河口处垂直方向存在盐度梯度,表层盐度小于底层盐度。本节主要研究底层24‰盐度等值线的上溯距离。

海平面的季节变化导致珠江口盐度也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对比4月份和10月份珠江口盐度分布图可知,在海平面相对较低的4月咸潮上溯距离相对较小,而10月份海平面较高,咸潮上溯也较大。

珠江口盐度的分布不仅与径流和海平面的季节变化有关,而且与潮时也有密切关系。从4月和10月的盐度分布图中均可以看出,大潮期间口门处表层和底层的盐度均较高,小潮期间较低。从图中可以看出,底层,10月份咸潮的最高上溯距离(24‰盐度等值线)要比4月份的最高上溯距离增加3.72km,10月份最低上溯距离比4月份最低上溯距离要增加1.61km;10月份最高上溯距离比最低上溯距离要远26km,4月份最高上溯距离比最低上溯距离要远24.1km。

潮汐是咸潮上溯的最主要的源动力和推动力,径流是咸潮上溯的最主要的压制力,上游河道径流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咸潮上溯的强度。珠江有八大口门入海,利用珠科院提供的径流资料分析可知,珠江每年10月到次年4月径流量较小(12月最小),处于珠江流域的枯水期,5月到9月珠江径流下泄量明显增大,其中9月份的下泄量占全年总下泄量的23.8%。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导致珠江口附近海域表层盐度也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图10是利用FVCOM模型结合珠科院提供的径流数据,模拟得到珠江口附近海域12个月的表层盐度月均值。冬季(12-2月)处于珠江流域的枯水期,上、中游来水量很小,表层咸水入侵严重,12月径流量最小,咸水入侵最为严重。春季(3-5月)大部分时间也处在珠江流域的枯水期,上、中游来水量增加不明显,表层咸水入侵也较严重。夏季(6-8月)进入珠江流域的丰水期,上、中游来水量迅速增大,珠江口附近表层咸水入侵距离减小。秋季,9月份径流下泄量达到全年最大,10月份开始,珠江上、中游的来水量锐减,导致秋季珠江口附近海域表层的咸水入侵距离有一个明显增大过程(图10)。

整个21世纪海平面将上升30cm,这只包括比容因素的贡献,而没有考虑水体输入(陆地冰融化等)。北大西洋的大部分海区热比容海平面上升较大,达40cm以上(陈长霖,2012)。根据模拟得到的南海2000-2080年海平面上升情况(图11),本文选取50cm作为珠江口附近海域21世纪海平面上升值。

本次仅考虑海平面上升后珠江口附近海平面季节变化对盐度分布(以下提及的盐度为气候态月均值)的影响,不考虑岸线自然改变和海平面上升后潮波变化对珠江口盐度分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做了几组理想化的试验,假设径流、潮汐、初始场等不变,21世纪海平面上升50cm情况下,模拟海平面季节变化对珠江口盐度分布的影响,模拟四种海平面情况(图12):珠江口最低海平面(a),珠江口最高海平面(b),海平面上升后最低海平面(c),海平面上升后最高海平面(d)。

图12、13为模拟得到的各海平面高度下的盐度气候态月均值,从图12可以看出,河口外海域的盐度受海平面上升影响很小,基本保持不变;而珠江口各口门及伶仃洋附近的盐度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较大,而且盐度增大明显,海平面上升幅度越大,盐度增大越显著。图13可以看出,海平面上升对底层盐度的影响也很显著,口门及伶仃洋附近影响较大,河口外海域则基本不受影响。下文讨论的咸潮上溯均为7‰盐度等值线的上溯距离。

图12a、b中可以看出,高海平面下(10月份)咸潮上溯的距离(7‰盐度等值线)要明显大于低海平面下(4月份)咸潮上溯的距离,入侵距离增大约5.5km。从图12c、d可以看出,当海平面上升50cm后,高海平面比低海平面下的入侵距离要增大更多,入侵距离增加约9.3km。

图12a、c中可以看出,当海平面上升50cm后,4月份咸潮的上溯距离要增加7.4km。从图12b、d中可以看出,当海平面上升50cm后,10月份咸潮上溯的距离将增大11.2km。

模拟结果显示,海平面上升后珠江口海平面季节变化将加剧咸潮入侵,海平面上升50cm后,咸潮入侵的距离将增加7.4-11.2km,海平面季节变化引起的咸潮入侵距离将增加3.8km。这不仅对河口地区的供水产生严重危害,而且会影响整个河口区的生态环境,如河口水动力、水化学特性、化学元素的迁移沉积作用以及生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化等这种影响十分复杂,今后有待于在对河口各环境要素长期观测的基础上,进行更深人全面的研究。

(c)海平面对珠江沿海淹没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可加剧出现极端水位时对沿岸低地的影响范围。三角洲地区是中国低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主要的脆弱区。通过分析得出珠江三角洲(21°00′-24°00′N,112°00′-116°00′E)是中国沿主要脆弱区之一。5.02×103km2和5.18×103 km22080年珠江三角洲的可能影响面积比2050年多0.16×103 km2。

从上图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未来海平面的上升会导致沿岸低地大面积淹没。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三江汇集,八口入海,海平面上升后当出现极端水位时海水可以顺着各入海口上溯到内陆,可能导致沿河两岸的大片土地被淹,由于珠江三角洲复杂的入海河口,其淹没图也相对复杂(图14)。

(d)结论

珠江口区的地形、地貌、边界均较复杂,水动力条件多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使得珠江口咸潮入侵问题变得极为复杂。对于珠江口的咸潮入侵,虽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不少研究,且研究的方法、结论各异,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的工作涉及建模前期资料的整理、模型的求解、参数的确定到具体实例的计算、模型的验证,径流、大小潮到海平面季节变化和海平面长期变化对河口盐水入侵影响的分析等等。本文给出的模型与经验为河口盐水入侵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和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初步建立了珠江口咸潮入侵数值模型FVCOM-PR,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吻合良好,可用于模拟珠江口咸潮入侵期间的水动力环境。

南海东北部珠江口附近海域的潮汐大多属不规则半日潮,其中珠江口为弱潮河口,平均潮差在1米左右。高海平面下的最大潮差比低海平面下的最大潮差要大7.3cm左右。当海平面上升50cm后,珠江河口的平均潮差将增大2.1cm,最大潮差将增大6.5cm。

海平面的季节变化导致珠江口盐度也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底层,10月份咸潮的最高上溯距离要比4月份的最高上溯距离增加3.72km,10月份最低上溯距离比4月份最低上溯距离要增加1.61km;10月份最高上溯距离比最低上溯距离要远26km,4月份最高上溯距离比最低上溯距离要远24.1km。

高海平面下(10月份)咸潮上溯的距离比低海平面下(4月份)咸潮上溯的距离增大约5.5km。海平面上升50cm后,高海平面比低海平面下的入侵距离要增加约9.3km。海平面长期变化(海平面上升50cm后)将使咸潮入侵的距离将增加7.4-11.2km。

径流是咸潮上溯的最主要的压制力,上游河道径流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咸潮上溯的强度。冬、春季表层咸水入侵严重。秋季咸水入侵距离有一个明显增大过程。

(2)学术价值

河口是上游河流淡水和河口外海域盐水交汇的区域,由此产生的盐水入侵是河口地区最基本的自然现象之一,它与河口环流、泥沙絮凝、生态环境等关系密切。珠江入海口门众多、地形复杂,在潮汐、径流、风应力和海平面变化等多种动力因子的综合作用下,使得其盐水入侵的物理过程十分复杂。研究珠江口各口门对盐水入侵的影响,并探讨其背后的物理机制,可以加深对珠江河口盐水入侵规律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3)社会影响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虽然地表水丰富,但河道依然经常遭受周期性活动的咸潮的侵袭,特别是枯水年和特枯年,含氯度大幅度超过工业取水、农业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的标准而对经济发展和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随着社会的发展,河口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丰富,河口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因此咸潮的研究对指导珠江口生活、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6. 《海平面上升对渤莱湾沿岸地区海水入侵淹没范围的影响预测》(已投《海洋预报》)

(1)海平面上升对沿海低地淹没影响的框架

(a)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沿海淹没影响

海平面上升对沿岸地区最直接的影响是高水位时淹没范围扩大。我国海岸带海拔高度普遍较低,尤其是渤海湾沿岸、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海平面小幅度的上升将导致陆地大面积受淹,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影响。

利用精度为1/1200?×1/1200?SRTM高程数据,在百年一遇极值水位的背景下叠加上CCSM(Community Climate System Model)和POP(Parallel Ocean Program)模式在IPCC SRES A2(IPCC,2001)情景假设下预测的21世纪中国海海平面变化值(未包含冰川贡献)、地面沉降以及冰川融化所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值。海平面上升可加剧海岸低地的淹没。三角洲地区是中国低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主要的脆弱区。淹没土地面积计算应将海平面上升值分别叠加海区的平均高潮位、历史最高潮位和百年一遇高潮位值,基于GIS技术和评价区地面高程数据,在考虑堤防设施下计算不同条件下的土地淹没面积。

以2000年为基年,分别计算了2050年和2080年整个中国沿岸和黄河三角洲及渤海湾和莱州湾地区、长江三角洲及江苏沿岸和浙北沿岸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三大主要脆弱区的淹没面积。得出整个中国沿岸2050年的淹没面积为98.2988×103 km2,三大脆弱区的淹没面积分别为15.337×103 km2, 64.141×103 km2,5.0203×103 km2,总淹没面积为84.4983×103 km2,占该年中国沿岸总淹没面积的85.96%;2080年整个中国沿岸的淹没面积为104.9437×103 km2,三大脆弱区的淹没面积分别为17.209×103 km2,67.802×103 km2,5.1755×103 km2,总淹没面积为90.1865×103 km2,占该年中国沿岸总淹没面积的85.94%。

从海平面上升对沿岸地区最直接的影响是出现极值高水位时淹没范围扩大。我国海岸带海拔普遍较低,尤其是渤海湾和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沿岸,海平面的小幅度上升当出现极值水位时将导致陆地大面积受淹。

以2000年为基年,以1985国家高程基准为起算面,本课题计算了中国沿岸2050年和2080年当出现百年一遇极值水位时的可能影响范围,由于没有考虑出现极值水位时实际漫堤水量的影响,因此并不是真实的要淹没有面积。课题组重点分析了渤海湾和莱州湾、长江三角洲和江苏沿岸,以及珠江三角洲三个主要脆弱区的情况。

对于海平面上升可能发生的淹没情况已经有过相关研究,大部工作是假定海平面上升某个值来讨论的,如杜碧兰等(1997)在假设整个中国沿岸海平面上升30cm、65cm和100cm三种情况下可能的淹没情况,而海平面变化存在很大的空间差异,同时由于地面垂直运动的影响也不相同,所得结果不能很好刻画真实的情况。课题组计算了2050年和2080年在海平面上升背景下出现百年一遇极值水位时,中国沿岸可能的影响范围(表1,图1,图2)。

表 1 2050年和2080年出现百年一遇水位时中国沿岸可能的影响总面积

2050年 2080年

中国沿岸可能影响总面积(km2) 98.30×103 104.94×103

2050年当出现百年一遇水位时中国沿岸可能受影响的面积为98.30×103 km2,约占大陆国土(以960万平方米计)总面积的1.02%;2080年当出现百年一遇水位时中国沿岸可能受影响的面积为104.94×103 km2,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09%。在相同的极端水位下,由于海平面的上升和地面的垂直运动,2080年中国沿岸可能受影响的面积比2050年多6.64×103 km2,这部分面积相当于在没有叠加极端潮位下,直接由相对海平面的上升而引起的淹没。中国沿岸海平面上升可能的淹没主要发生在沿海三角洲地区,其中渤海湾沿岸和苏北沿岸的可能影响范围最大(图1和图2)。

海平面上升可加剧出现极端水位时对沿岸低地的影响范围。三角洲地区是中国低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主要的脆弱区。通过上面分析得出中国沿岸有三个主要脆弱区,从北到南分别为渤海湾到莱州湾(36°30′-40°30′N,116°00′-120°30′E)、长江三角洲及江苏和浙北沿岸(28°30′-35°20′N,118°00′-123°00′E)、珠江三角洲(21°00′-24°00′N,112°00′-116°00′E)。2050年和2080年当出现百年一遇水位时这三个主要脆弱区的可能影响范围如表2和图3、图4、图5。

表 2 未来海平面上升背景下出现百年一遇水位时三大主要脆弱区可能的淹没面积

2050年可能影响面积(km2) 2080年可能影响面积(km2)

珠江三角洲 5.02×103 5.18×103

长江三角洲及江苏和浙北沿岸 64.14×103 67.80×103

黄河三角洲及渤海湾和莱州湾 15.34×103 17.21×103

三大脆弱区影响总面积 84.50×103 90.19×103

表2中三大主要脆弱区所占的百分比是指占三大脆弱区总影响面积的百分比,而三大脆弱区总影响面积所占的百分比是指占整个中国沿岸总影响面积的百分比。2050年当出现百年一遇水位时三大主要脆弱区的可能总影响面积为84.50×103 km2,占该年中国沿岸都出现百年一遇水位时可能的总影响面积的85.96%;2080年当出现百年一遇水位时三大主要脆弱区的可能影响面积为90.19×103 km2,占该年中国沿岸可能的总影响面积的85.94%。由此可见未来海平面上升,中国沿岸的三大脆弱区是主要的受灾地区。

2050年和2080年当出现百年一遇水位时珠江三角洲的可能影响面积分别为5.02×103 km2和5.18×103 km2,分别占三大主要脆弱区总淹没面积的5.94%和5.74%。2080年珠江三角洲的可能影响面积比2050年多0.16×103 km2,但所占三大脆弱区总淹没面积的百分比却下降了,由5.94%降为5.74%,这是因为中国沿岸大致以杭州至温州一带为界,以北的海岸以下降为主,间有上升,南部沿岸则以上升为主。

长江三角洲及江苏和浙北沿岸2050年当出现百年一遇水位时的可能影响面积为64.14×103 km2,占三大脆弱区出现百年一遇水位时总可能影响面积的75.91%;2080年的可能影响面积为67.80×103 km2,占三大脆弱区总影响面积的75.18%。长江三角洲及江苏和浙北沿岸是三个脆弱区中可能受影响最大的一个。2080年相比2050年的可能影响面积增加了3.66×103 km2,所占百分比却下降了0.92%。这是因为,所选取的长江三角洲及江苏和浙北沿岸是三大脆弱区中面积最大的,从2050年到2080年各地区海平面并非呈线性上升,再加上有些地区地表呈上升趋势所致。

渤海湾到莱州湾的渤莱湾沿岸2050年和2080年出现百年一遇水位时的可能影响面积分别为15.34×103 km2和17.21×103 km2,分别占三大脆弱区总的可能淹没面积的18.15%和19.08%。尽管渤莱湾沿岸与前面两在脆弱区相同2080年比2050年可能影响面积增加了1.87×103 km2,但百分比与前面两大脆弱区不同是增加了0.95%,这是因为北部沿海地区的海岸地表以下降为主。

从三大脆弱区的可能影响图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未来海平面的上升会导致沿岸低地大面积淹没,三个脆弱区2080年的可能影响面积都比2050年大。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三江汇集,八口入海,海平面上升后当出现极端水位时海水可以顺着各入海口上溯到内陆,可能导致沿河两岸的大片土地被淹,由于珠江三角洲复杂的入海河口,其淹没图也相对复杂(图3)。长江三角洲及江苏和浙北沿岸是三大脆弱区中可能影响范围最大的,江苏省共有滩涂面积65.3万hm2,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1/4,使其成为中国沿岸受海平面上升可能影响最大的省份,苏北在百年一遇极值水位下的可能影响面积2050年为3.14×104 km2,2080年为3.27×104 km2。渤莱湾沿岸也是主要的脆弱区,天津塘沽地区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加快,虽然课题组所采用的沉降速率是已经得到控制了的,能反映自然构造的沉降速率,但与邻近区域相比其沉降速率相对较大,这也使得相对海平面上升值较大,从而当出现百年一遇极值水位时天津塘沽地区的可能影响范围也较大(图4)。

(b)适应海平面上升所需增加的海堤高程的投入效益分析

评估在考虑气候变化后加高、加固和新建海堤的投入与采取措施后所新增的保护区内的GDP之比值,从而判断海岸带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效益。对中国最大的3个大江三角洲沿岸开展了适应海平面上升投入效益分析。

渤莱湾和黄河三角洲:

淹没损失分析:在百年一遇高潮位上,上升50cm情景下,年均淹没损失值占河北、天津和山东三省市GDP之和0.18%。

海堤加高加固成本估计:若从百年一遇高潮位起算海平面上升50cm,则加高加固费用为105亿元,占河北、天津、山东三省市GDP之和的0.003%。

长江三角洲:

淹没损失分析:长江三角洲及江苏和浙北沿岸,百年一遇高潮位上上升50cm时,年均淹没损失值占江苏、上海和浙江三省市GDP之和达0.7%。

海堤加高加固成本估计:若从百年一遇高潮位起算上升50cm ,则海堤加固费用为296亿元,占3省市GDP之和有0.006%。

珠江三角洲:

淹没损失分析:海平面在百年一遇高潮位上升50cm时,损失值占广东省GDP0.18%。

海堤加高加固成本估计:当海平面从百年一遇高潮位起算上升50cm,珠江三角洲沿岸海堤加高加固总费用为330亿元,占广东省GDP0.009%。

(2)学术价值

海平面在百年一遇高潮位上升50cm时,将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海堤加高加固成本也是十分高昂的。本课题在计算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沿海地区淹没时,陆地高程数据选用的是精度为1/1200?×1/1200?SRTM高程数据,此数据的精度能够使得淹没面积的计算结果更加准确;本课题采用的百年一遇的极值水位是利用河口海岸海洋模式(ECOMSED)建立一个适用于天津滨海沿岸及邻近海域的风暴潮数值模式,在考虑气候变化背景下,对潮汐和风暴潮的响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给出的;同时又考虑了CCSM(Community Climate System Model)和POP(Parallel Ocean Program)模式在IPCC SRES A2(IPCC,2001)情景假设下预测的21世纪中国海海平面变化值(未包含冰川贡献)、地面沉降以及冰川融化所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值。最终的淹没土地面积计算是将海平面上升值分别叠加海区的平均高潮位、历史最高潮位和百年一遇高潮位值,基于GIS技术和评价区地面高程数据,在考虑堤防设施下计算不同条件下的土地淹没面积。此方法计算得到的土地淹没面积精度高,具有比较高的可信度,由此计算得到的淹没损失和海堤加高加固成本分析结果也较为可靠。因此,本课题采用的土地淹没计算以及淹没及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方法。

(3)社会影响

我国处于海平面上升影响最为严重区域之一的西北太平洋沿岸,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三大河的三角洲区域,又是海平面上升影响的典型脆弱性区域。虽然我国防、抗、救一体化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初步形成,但是在应对海平面上升长期缓变灾害的能力仍然严重不足,相关工作滞后,机制缺乏,不能满足我国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现实需求。开展“海平面上升对我国重点沿海区域发展影响研究”工作,进行海平面上升背景下的土地淹没损失和海堤加高加固成本分析,是对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脆弱性影响进行精细化评估的一个关键点,在实现应对海平面上升影响的精细化监测管理,进行海岸带脆弱性区划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又能够为科学合理制定沿海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现海洋强国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7.《海平面上升背景下中国沿海百年一遇增水越堤与淹没的精细化模拟》(已投《海洋工程》)

海平面上升对沿岸地区最直接的影响是出现极值高水位时淹没范围扩大。我国海岸带海拔普遍较低,尤其是渤海湾和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沿岸,海平面的小幅度上升当出现极值水位时将导致陆地大面积受淹。

(1)中国沿岸可能淹没

以2000年为基年,以1985国家高程基准为起算面,本课题计算了中国沿岸2050年和2080年当出现百年一遇极值水位时的可能影响范围,由于没有考虑出现极值水位时实际漫堤水量的影响,因此并不是真实的要淹没有面积。课题组重点分析了渤海湾和莱州湾、长江三角洲和江苏沿岸,以及珠江三角洲三个主要脆弱区的情况。

对于海平面上升可能发生的淹没情况已经有过相关研究,大部工作是假定海平面上升某个值来讨论的,如杜碧兰等(1997)在假设整个中国沿岸海平面上升30cm、65cm和100cm三种情况下可能的淹没情况,而海平面变化存在很大的空间差异,同时由于地面垂直运动的影响也不相同,所得结果不能很好刻画真实的情况。课题组计算了2050年和2080年在海平面上升背景下出现百年一遇极值水位时,中国沿岸可能的影响范围(表1,图1,图2)。

表 1 2050年和2080年出现百年一遇水位时中国沿岸可能的影响总面积

2050年 2080年

中国沿岸可能影响总面积(km2) 98.30×103 104.94×103

2050年当出现百年一遇水位时中国沿岸可能受影响的面积为98.30×103km2,约占大陆国土(以960万平方米计)总面积的1.02%;2080年当出现百年一遇水位时中国沿岸可能受影响的面积为104.94×103km2,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09%。在相同的极端水位下,由于海平面的上升和地面的垂直运动,2080年中国沿岸可能受影响的面积比2050年多6.64×103km2,这部分面积相当于在没有叠加极端潮位下,直接由相对海平面的上升而引起的淹没。中国沿岸海平面上升可能的淹没主要发生在沿海三角洲地区,其中渤海湾沿岸和苏北沿岸的可能影响范围最大(图1和图2)。

(2)学术价值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陆地冰川和极地冰原融化,海水质量增加,海平面上升。包括格陵兰和南极冰盖的全球冰川和冰盖的融化可能是21世纪中对全球海面变化贡献最大的因子,地壳垂直运动和地面沉降对区域相对海平面上升有重要贡献,尤其是河口三角州地区。我国沿海的一些大城市,如天津、上海和广州等,因为位于河口冲积平原,地面压实效应显著,同时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和大型建筑群增加的地面负荷,加速了地面沉降,间接造成了海平面上升。相对海平面的上升会造成沿岸低地的淹没。影响相对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因素有绝对海平面的变化和地表的沉降变化,其中绝对海平面的变化包括由海水热胀冷缩引起的海水体积变化、由陆地冰川融化引起的海水质量变化和由海洋环流输送引起的区域海平面变化。因此,本课题组在得到海平面上升值的同时考虑了地壳垂直运动和地面沉降以及冰川融化的影响,相比前人对于海洋淹没的研究是基于假定海平面上升某个值进行淹没讨论的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3)社会价值

随着全球变暖,海平面呈逐渐上升趋势,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日益加剧,正不断地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安全。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自然灾害总数在不断增长,加之沿海地区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和财富和高度集聚,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也呈现上升趋势。因此研究海平面上升所带来的中国沿岸可能淹没范围及评估应对海平面上升所采取加高加固海堤措施的效益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8.研究成果《Evaluation of sea level rise in the Bohai Bay and the associated response》(已被气候变化研究进展(英文版)录用,待刊发,EI)

利用1950-2015年的验潮资料,分析了渤海湾沿海海平面变化、海平面上升对工程设计潮位的影响,以及未来海平面上升情景下极值潮位的影响范围。结果表明:渤海湾沿海海平面自1950年以来呈上升趋势,1950-2015年和1980-2015年海平面的上升速率分别为3.3mm/a和4.7mm/a,近35年来上升速率加快。在未来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影响下,渤海湾多年一遇极值高潮位重现期缩短,海堤防御能力降低,风暴潮灾害影响范围扩大,围填海区面临的海平面上升风险增加。

(2)学术价值

利用多年资料,研究渤海湾沿海海平面变化、海平面上升对工程设计潮位的影响,以及未来海平面上升情景下极值潮位的影响范围,对研究其他区域提供的宝贵经验。在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大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3)社会影响

天津是我国海拔最低的城市之一,地面沉降严重。地面沉降与海平面上升,使天津滨海新区成为我国海平面相对上升的严重区域,部分区域地面高程已经位于海平面之下。另外,滨海新区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带来对土地资源需求量的增加等问题。为了解决土地资源供求矛盾,实现沿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施人工吹填向海要地的工程措施成为解决土地需求的重要举措。天津滨海新区已经规划建成临港工业区、天津港扩建、南港工业区、中心渔港和滨海旅游区等填海造陆区域。围填海区往往为新兴重点产业区,经济占比高,利润效益明显,一旦遭遇海洋灾害,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围填海区土地松软,易发生地面沉降;同时围填海区又紧邻大海,缺乏潮间带缓冲,是最直接面对海洋灾害的区域,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风暴潮、灾害性海浪、洪涝等各类灾害影响和潜在风险不断加大。本文利用验潮资料,分析了渤海湾海平面、潮汐和极值潮位变化情况,评估了未来海平面上升情景下风暴潮灾害影响范围,并提出了应对海平面上升的策略和建议。

9.《海平面上升影响动态监测数据库建设技术报告》

(1)海平面上升影响动态监测数据库建设框架

根据海平面上升影响动态监测指标体系构成,开展海平面上升影响动态监测,整编海平面上升的综合影响信息,针对海平面上升影响信息存在的要素种类多、存储方式多样等特点,对不同源的数据进行多源数据融合,对不同格式的数据进行统一整合,对数据信息进行空间化改造,构建海平面上升影响动态监测数据库,设计框架结构、元数据库、基表、存储空间、用户角色与权限、数据管理维护流程等功能,实现海平面上升影响动态监测信息管理,为海平面上升影响动态评估提供基础信息。

(2)学术价值

海平面上升影响动态监测指标体系调查研究,分析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影响,确定因素,并结合“海平面上升影响动态监测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形成指标体系,建立数据库,为开展海平面上升影响动态监测指标体系研究提供信息服务。

(3)社会效益

通过对“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影响动态监测管理和数据库构建”的研究,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展影响评估模型群精细化量化评估效果的时效性检验逐渐完善,考虑了不同区域受海平面上升影响的自然地理特征、承载体特征、社会经济状况等差异,设计构建了海平面上升影响的长期与短期、直接与间接、经济与非经济、区域与产业等方面的精细化动态监测管理体系;建立了海平面上升影响信息发布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平台,真正的实现了海平面上升影响监测管理体系服务于沿海开发的战略规划、决策咨询。

10.《海平面上升问题对策研究国际进展》

(1)主要内容及主要观点

(a)国际学术界对于海平面上升应对策略的主要趋势

第一,由减排向适应的转变

当某种灾害威胁到或已经对人类造成伤害,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如何避免或减轻这种伤害。包括碳排放在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因,因此解决包括海平面上升在内气候问题的最根本途径是实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这种措施被称为减排措施。适应的概念最早由Burton(1992)提出,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TAR)(2001)将其定义为:在实际或预期的气候刺激或影响下调整自然或人类系统,达到减少损害或利用有利机会的目的。无疑减排措施是减缓海平面上升问题的最终途径,所以学者们很长一段时间非常注重减排、节能等措施,担心人们将注意力从减排措施上移开或将其作为减排的替代措施而将类似适应措施等问题视作禁忌。如Al Gore(1989)认为适应措施(Adaptation)会阻碍政治的正确反应。然而,减排措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社会阻力,且需要复杂的国家间博弈,至今亦未达成有效的国际监督机制。当IPCC和其他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学者重点强调了适应措施与减排关系之后,适应措施才逐渐受到重视起来。如Pielke等(2007) 指出气候变化已经发生,非气候因素导致的人类风险也在增加,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适应才是解决此类潜在威胁的实际方式。关于适应措施的研究文献在2007-2010年间上升了增长了5倍。在实际操作领域,欧盟在2013年6月将适应措施用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对策的一个核心功能。类似的例子还有《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2009)和Stern报告(2006)等。

第二,改变环境与改变人类活动的适应

目前关于适应措施的分类尚未形成统一的划分标准。从采取措施的对象可分为私人的适应和公众的适应,从预期到与否可分为预期的适应和反应性的适应,从有计划与否可分为自主的适应和计划的适应等。一种非常能够说明问题和有用的分类方法是根据针对对象不同,可将适应措施分为改变环境的适应措施和改变人类活动的适应措施。后者也被Cooper和Pile(2014)形象的称为“对抗措施(Resistance)”。具体包括:(1)改变环境的适应措施,即通过改变自然环境来维护或减缓海平面上升所带来的损害,以维护人类现有利益。然而,这种改变自然环境的措施一般在短期内能够很好的维护人类的利益,但长期极易导致自然环境的链式反应变化,导致人类从中得到的利益和链式反应带来的其他损害相互抵消;同时,人们无法从根源上解决海平面上升,修建抵御设施的投入会随着海平面的上升而上升,甚至成为区域发展的包袱,最终造成更大的损失。改变环境的适应措施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是因为适应措施的制定和实施都是在当地政治和管理框架下完成的,政治现实导致制定决策的时候往往会寻求最好最快的成本效益结果;技术修复的思维定式、工程解决方案和对资源进行控制的观念的影响,导致人们忽视了对此种适应措施的长期影响评估。(2)改变人类活动的适应措施,即综合考量人类的短期和长期利益,通过人类自身活动的改变来应对海平面上升威胁和危害的措施。一般适用于生态脆弱的沿海地区,人们有计划的减少对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干预甚至撤出以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增强当地对海平面上升的抵御能力。在很多实际应对海平面上升的适应措施建议和研究中,学者们大都主张既包含改变环境的适应措施也包括变人类的活动的适应措施。

第三,推动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方案及其市场化运行

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方案:是指利用自然栖息地和自然过程来改善或避免自然灾害影响。促进沿海生态恢复的策略、政策、工程和法令被认为是应对包括海平面上升和风暴等灾害在内气候变化的有效对策,不仅能提高沿海地区对海平面上升应对能力,在自然方面还会保护沿海生态系统减少地区生态脆弱性,进而在经济方面增强食品安全、减少灾害破坏和预防投入、增加当地居民谋生手段的多样性以及在社会方面促进沿海周围社区的恢复和健康发展。如印度洋红树林的恢复、美国切萨皮克地区的海草恢复和澳大利亚大堡礁珊瑚的保护和恢复。

市场化措施:市场化措施是指利用市场机制设计、产权赋予和市场机制的运行来达到有效利用资源以及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目的。市场化措施(如对生态服务的支付)可以在解决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造成的影响上发挥更大作用,在解决人类和自然资源关系上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对策工具,在海洋管理和投资决策等领域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大。虽然重要的市场和监管障碍依旧存在,但应对气候变化的市场导向措施似乎只有在产权、管辖权和海洋提供者与受益者障碍较低情况下受到限制。

(b)国际学术界对于海平面上升应对体系及实施

第一,构建和完善治理系统

Dutra等(2015)通过对研究文献的梳理,提出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可行制度框架(Enabling institutional framework)和组织系统(Organization system)相互作用的治理系统结构:

第二,建立联合管理框架

多数学者认为对海平面上升的管理具有更为广泛的含义,联合管理框架的提出是由于传统的治理系统由于相关利益者和公众没有参与其中,在解决气候问题的时候单方的效果并不好。气候变化联合管理框架需解决以下问题,即政策的制定、政策的实施和反馈。但目前尚未形成比较合意和高效的气候变化联合管理框架,这是由于:第一,从现有文献看,解决气候变化的知识和长期计划仍较为缺乏,存在管理、组织和生态系统界限与程序不匹配等问题。第二,在政策制定阶段面临着诸如科学方法不完备、“邪恶问题”等困难。第三,许多框架的设计都忽视了科学共识与公共认识之间的巨大的脱节。

第三,倡导公众参与

尽管目前科学研究已经基本达成气候变化会对人类造成很大的影响的共识,但民众似乎没有达成类似共识。实际上,即使在受海平面上升影响的国家,这种科学共识与公共认识之间的脱节非常大。公众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和行动的意愿度影响着对策制定的效率和对策实施的效果。

国际进展评价:在海平面上升对策的决策、对策选择与对策实施进展三方面来看,决策应对领域拥有较丰富的文献,献揭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决策面临着科学研究与实际决策的脱节以及气候变化是“邪恶问题”等问题,决策一般靠界于以科学为基础的理性政策制定方法和完全不参考科学结论的政治权宜政策制定方法之间的方法;在对策选择方面,由于减排措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社会阻力,适应措施得到了广泛接受,很多适应措施是即主张改变环境也改变人类的活动;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措施、适应对策的公众参与、应用市场工具和建立治理体系也是解决海平面上升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对策实施进展方面,海平面上升对策实施进展文献非常少,揭示了世界各国在面对海平面上升的对策实施上处于初级阶段。

(2)学术价值

文章从海平面上升对策的决策、选择与实施进展三方面对近期国际文献进行梳理,研究结果发现,海平面上升对策决策过程存在科学研究与决策的矛盾关系;对策选择存在改变环境到改变人类活动的适应对策演变过程,基于生态环境和公众参与适应措施、市场工具和治理系统等也是应对海平面上升有效途径;在对策实施进展方面,海平面上升对策实施进展研究文献非常少,揭示世界各国在海平面上升对策实施上处于较低阶段。我国面对海平面上升问题应当进行深入的对策预警性研究。

(3)社会效益

文章成果在国际、国内会议交流中得到专家认可,基于相关观点的对策建议(尤其是强化沿海利益相关者组织的决策参与的观点)应用到环渤海区域陆海统筹发展规划中,得到政府部门采纳。

11.《海平面上升对海岛影响及对策的国际研究进展》(《资源开发撒与市场》CSSCI扩展版期刊,2017年8月)

(1)主要内容及主要观点

(a)已有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

运用Citespace对2006—2016年WOS中所刊文献的关键词和期刊来源进行分析,每1年作为一个时间切片,探索国外关于海平面上升对于海岛影响及对策研究的知识基础和前沿演进轨迹,发现:(1)国外关于海平面上升对海岛影响及对策的研究重点在于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海岛、脆弱性、演化、侵蚀、模型、影响、保护以及不确定性等关键难题上,集中性0.41,各关键词相互之前的联系程度较高,可见学者们研究海平面上升对海岛影响及对策问题的出发点和切入点较为相似,研究内容相对集中;(2)关于海平面上升对海岛影响及对策的绝大多数研究成果来源于沿海研究(J Coastal Res)和地球物理研究(Geophys Res Lett)两个期刊,集中性0.33,更多从自然科学的视角开展相关研究,涉及海平面波动情况的全新世分析和未来预测、海平面上升的自然环境影响等,另外也有部分成果发表于科学(Science)、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自然(Nature)、海洋地理(Mar Geol)等期刊上,期刊之间的联系程度较为密切,可见这些期刊关于海平面上升对海岛影响及对策的研究内容存在交叉、互引甚至是重复现象。

首先,海平面上升对海岛产生的空间影响是多尺度和多层次的,主要体现在脆弱性评估上。Md. Ashraful Islam指出孟加拉国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低海拔、高人口密度、强资源依赖性特征,容易受到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的影响,以该国最大岛屿波拉岛为例,通过建立沿海脆弱性指数(CVI),运用遥感和GIS等地理空间技术评价海平面变化对于沿岸脆弱性的影响,根据脆弱性结果可知超高风险、高风险、中等风险和低风险面积比例分别为22%、29%、25%和24%。Colin D. Woodroffe以印度洋东部和太平洋西部地区为研究区域,分析海平面上升对于环状珊瑚岛边缘地区脆弱性的影响,认为基于地势和基质的海岸线脆弱性评估利于提高这种类型岛屿的自然恢复。James B. Shope定量分析代表性浓度4.5和8.5情境下极端海浪变化对于西热带太平洋岛屿脆弱性和可持续性的影响等。

其次,海平面上升破坏海岛生态系统。海平面上升导致珊瑚生长所依赖的海藻减少,珊瑚与海藻之间的共存关系被打破,进而产生严重的珊瑚白化(coral bleaching)现象,珊瑚失去能量而死亡,这一问题在赤道及附近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尤为突出。M.W. Miller以加勒比海地区无人居住的纳瓦萨岛为例,分析环礁温度与珊瑚白化的关系,得出海水质量的变化情况影响珊瑚白化,海水深度在18-37米的白化程度高于深度小于10米的白化程度。Keivan Kabiri以波斯湾基什岛为例,运用快鸟遥测影像数据提高珊瑚白化监测的准确性。作为海岸交错带的“海岸卫士”,红树林成为海平面变化最为敏感的生态系统之一。当潮滩淤积速率大于海平面上升速率时,红树林处于稳定或向海扩展状态,当潮滩淤积速率小于海平面上升速率时,红树林受到侵害并向陆地迁移。Robin Pouteau以南太平洋新喀里多尼亚岛为例,分析9种气候变化情境下469种本土树种的变化,到2070年87—96%的树种发生减少、52—84%的树种减少一半、0—15%的树种将灭绝。Marlon C. Fran?a认为红树林受到海平面震荡作用十分显著,以巴西北部世界上最大的冲积岛马拉若岛为例,分析相对海平面变化对于红树林的影响。Marcelo Cancela Lisboa Cohen通过对弗拉门戈泻湖古环境的重建,分析全新世中晚期海平面上升对于波多黎各西南沿海瓜尼卡地区红树林的影响。海平面上升不断吞噬多种生物的存活空间,加快海岛珍稀物种的灭绝速度,降低海岛生物多样性。Katherina D. Gieder指出,海平面上升及其海岸保护工程的建设对于岸禽鸟类的栖息地尤其是障壁岛(堰洲岛)低洼地区的栖息地产生直接影响,以美国马里兰州阿萨蒂格岛国家海滨区为例,运用贝叶斯网络方法成功的预测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与笛鸻巢穴选择的关系。Marlin Medina指出,热带环境中的蜥蜴对于气温变化具有较低的忍耐力和较高的敏感度,以墨西哥东南部金塔纳罗奥州钦乔罗浅滩为例,分析可知气候变暖情境下红树林栖息地的阿氏安乐蜥具有脆弱性,多选择移居到较为寒冷的地区。由此看来,海岛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管理必须充分考虑海平面上升问题。

第三,海平面上升阻滞海岛产业发展

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地势较低的滨海养殖水域、林地、农田、园地等被淹没,减少相关产业部门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不稳定性,阻滞海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海水入侵带来的土地盐渍化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生产,水源盐化使许多经济作物无法生长,这对土地面积原本就十分有限的海岛表现的尤为突出,其中图瓦卢由于低洼地带被海平面上升淹没,其主食种植完全成为不可能。海平面上升导致鱼群比以往潜得更深,近海渔业资源减少,对于靠渔业收入为主的海岛而言,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业难以为继。Madan Mohan Dey指出海面温度升高、海水酸化和海平面上升是渔业资源减少和渔业产量减低的直接原因,以所罗门群岛为例,运用局部均衡模型分析气候变化和气候变化适应性策略对于渔业部门尤其是食品安全的经济影响。海平面上升对文化历史遗产方面生不可估量的损失,Giuseppe Forino建立包括灾害、暴露度和脆弱性分析在内的文化遗产风险指数(CHRI),以此评价气候变化相关风险如海平面上升、洪水和丛林大火等对于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

第四,海平面上升增加海岛安全隐患

海平面上升加速海水向内陆地区流入并渗入地下,使河口段盐度升高,水质变坏,地下淡水资源枯竭,居民饮水出现困难,直接影响海岛水质量安全。Andrew C. Ross通过对1950年以来美国东北部特拉华河口分析得出,海平面的上升与河口盐度的增加呈现正相关,海平面每上升1米,河口盐度上升2.5至4.4。海平面上升直接影响着对气温升高敏感的中纬度地区,为病菌的繁殖和传播提供更好的温床,热带、亚热带各类传染病如疟疾、登革热等向南北扩散,威胁更多人口的生命健康,降低生活水平与质量,人居环境逐渐恶化。海平面上升导致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经济作物不能种植,蔬菜尤为稀缺和高昂,因此以肉食为主的饮食结构使得心脏病、脂肪肝等问题普遍存在。Anna Lyth以地处温带的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为例,阐述气候变化背景下罗斯河病毒病的发生对于人类潜在脆弱性的影响,也就是气候变化对于人类健康的间接影响。沿海地区公路、铁路、航运等交通运输设施面临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威胁,交通基础设施受到破坏,铁路扭曲,桥梁和港口淹没等,在降低交通运输能力的同时,增加交通运输安全隐患,甚至形成灾害。Hande Demirel 指出,对于交通运输体系而言,海平面上升及其风暴潮在所有气候变化中是最具破坏性的,通过探寻欧洲交通网络的暴露度、脆弱性和连通性概念,评价海平面上升和风暴潮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潜在敏感性。David Dawson以英国道利什沿海铁路线为例,运用半经验模型分析过去150年海平面变化与铁路事故发生存在的正相关关系,并预测到2100年海平面上升0.55—0.81米时,铁路运输受限天数将达到每年84—120天,并产生更多的社会经济费用。

(c)海岛应对海平面上升对策

第一,寻求增强适应性的战略对策

适应性战略是针对海平面变化采取相应措施的行动计划,通过修复海岸带生态环境等主动适应,有效降低海平面上升对于海岛产生的威胁。Marcello Sano以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东南部为例,通过建立“暴露度—敏感度—适应能力”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指出面对气候变化尤其是海平面上升的影响,适应能力的提升才是脆弱性增强的首要选择,包括将海平面上升和海浪气候数据纳入沿海规划或者沿岸侵蚀管理规划中,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动态缓冲区概念,逐渐改变气候预测的不确定性问题等。Natasha Kuruppu针对最不发达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面对气候变化尤其是海平面变化情境下存在的管理、认知、文化、资金和技术等障碍,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减缓这些壁垒的适应性措施。Arthur P. Webb以太平洋中部27个环状珊瑚岛为例,借助历史航拍图片和遥感影像,通过定量分析年均海平面上升率与海岛面积变化的关系,可知43%的海岛面积保持稳定、43%的海岛面积增加、14%的海岛面积减小。以此指出地貌变化的风格和幅度随着岛屿的不同而不同,未来海岛国家必须优先解决这一变化风格与幅度问题,应该重新考虑适应性策略的调整。

第二,考虑居住地的搬迁与再造

人工居住地的建造是海岛应对海平面上升的重要选择。拥有1192个珊瑚礁岛的马尔代夫大部分国土仅高出海平面1.5米,面对海平面上升淹没国土的危险,在首都马累东北部1.3公里处填海建造人工岛—胡鲁马累岛,这比马累高出海面一倍,可以安置约5万名居民。由热带太平洋珊瑚环礁组成的基里巴斯同样是一个地势低洼的岛国,面对海水变暖导致愈发严重且频繁的珊瑚白化问题,海平面上升威胁越来越大,部分滨海居民被迫移至内陆,并考虑举国迁至类似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的人造漂浮岛。C.T. Overton以加利福尼亚长嘴秧鸡为例,指出在海平面上升导致沼泽栖息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人工栖息地的修建能够在短期内有效的保护这一鸟类物种。移居国外甚至举国迁徙是海岛国家应对海平面上升、力求生存的又一策略和长远打算,如马尔代夫通过建立“主权财富基金”,用于购买新国土,考虑举国搬迁至印度、斯里兰卡和澳大利亚,图瓦卢由9个环形珊瑚岛群组成、海拔最高处4.5米,打算迁至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另外,Alex Arnall通过阐述马尔代夫精英阶层和非精英阶层关于气候变化尤其是海平面上升与移民进程的争议,认为应该增加双方在这一问题上的对话协商,从不同的视角更加有效的整合彼此意见,妥善解决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威胁。Carol Farbotko以图瓦卢为例,阐释气候移民在未来很可能成为现实,但是不应该产生难民危机,应当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尤其是海岛居民的情感、价值观念和动机,提高公众的参与度等。

第三,推动可持续性的应对管理

一个完善与成功的管理系统是海岛应对海平面上升问题的最有效举措。通过引入时空决策框架体系,充分考虑海平面上升影响下的空间动态特征,提高获取时空信息的能力,解决多个利益相关者多重决策标准的问题,制定更加有效和可持续的管理政策,为复杂沿海系统的治理注入新的见解,尽可能的做好海平面上升与过度拥挤、城市化、土地利用变化和文化规范转换等非气候因子的相互作用,逐渐降低多重压力背景下的脆弱性。考虑到海岛的地理隔离特性,在面对海平面上升危机时,必须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这就要求积极加强区域合作,尤其是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建立跨区域合作治理网络,整合不同利益相关者,进一步明确责任和义务问题,增强可持续性,另外,还要充分发挥小岛屿国家联盟(AOSIS)、太平洋岛国论坛(PIA)、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IOR-ARC)等载体和平台的作用,联合应对海平面上升问题。

(d)结论与展望

通过梳理海平面上升对海岛影响及对策的国际研究进展,初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2006年以来,国外关于海平面上升对海岛影响及对策问题的研究重点在于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海岛、脆弱性等关键难题上,绝大多数研究成果来源于沿海研究和地球物理研究两个期刊,研究内容相对集中,且存在交叉、互引甚至重复现象。第二,海平面上升对海岛产生的空间影响是多尺度和多层次的,主要体现在脆弱性评估上,涉及敏感性、暴露度和适应能力等,具体包括破坏生态系统、阻滞产业发展和增加安全隐患三个方面。第三,海岛应对海平面上升的对策既有沿海地区的一般性策略,又有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的特殊性手段,主要包括适应性的增强、居住地的变迁以及持续性的管理三个方面。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指出,全球气候变暖是不可逆的,海平面上升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海平面上升具有缓变性、长周期性、容易受到多因素干扰等特征,但是对于沿海地区海洋灾害的威胁程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加大海岛的淹没风险,这就需要我们居安思危,做好防范准备。世界主要海岛国家和地区处于对抗气候变化的前线,而且生态系统相对孤立且脆弱,自我恢复能力有限,海平面上升往往成为其致命损害因素,关乎到他们的命运、生存与发展,因此未来必须将应对海平面上升的政策体系整合进国家中长期生存安全与发展战略中,提高适应海平面上升工作的战略高度,这是实现海岛经济可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另外,世界上绝大多数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经济条件较差,有的甚至完全依赖富国援助,资金和技术问题是其海平面上升治理的约束条件,这就需要国际社会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量较高的发达国家伸出援助之手,不能将经济发展减缓作为忽视气候变化的借口,在进一步加大温室气体减排力度的同时,应该更多的承担相关责任,给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提供尽可能的资金支持,以更加合理的方式加快环境无害技术的转让,并通过建立国际援助分配机制,将其落到实处。

众所周知,海平面上升对海岛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属于交叉范畴,涉及海洋科学、气候学、经济学、灾害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海岛脆弱性的全方位提升和生态系统的全面维护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本文关于海平面上升对海岛影响及对策的国际研究进展成果是较为初步的,今后将重点围绕海平面上升对海岛的脆弱性评估、海平面上升对不同类型海岛的异质性影响、我国典型海岛应对海平面上升实践工作的推进等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2)学术价值

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海平面上升对海岛影响及对策的国际研究知识图谱,从生态系统、产业发展和安全隐患三个方面阐述海平面上升对海岛的空间影响,从适应性的增强、居住地的变迁和持续性的管理三个方面总结海岛应对海平面上升的相关对策,其主要学术价值在于为今后海岛类型的区域应对海平面上升的国际研究理论研究和典型案例分析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专业研究脉络。

(3)社会效益

基于该研究的初步结论,课题负责人在中国银行上海研修院针对太平洋8个小岛屿国家的海平面上升问题的应对提出系统对策和国际合作建议,得到主要国家分管部门(财政、金融、外交)的高度认可,并答应推动与我国在该领域的合作。

课题组供稿    

(责编: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