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根据开题报告专家组意见对于课题研究内容的修改建议,结合国家社科基金服务于国家重大政策需求的精神,在研究内容上,将申请书中的五个子课题,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三个子课题;在研究成果形式上,聚焦在两化深度融合的政策建议、成果要报和专著,从而做到专家组要求的主题聚焦、有限目标。据此,确定以下子课题设置与研究内容:
子课题一 :两化融合的基础理论、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研究。
首先,比较分析国外先进制造以及信息化发展趋势,充分研究国外工业信息化形成原理和机制,分析工业信息化演变规律。
其次,结合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在深度解读有关两化深度融合相关政策基础上,总结具有中国特色的两化深度融合的特征及概念,分析中国制造业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协调以及运行机制。
子课题二 :两化深度融合下的产业发展路径与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首先,研究促进两化融合的动力因素,从市场需求、资源约束以及技术创新、企业竞争、经济效益以及产业发展内在规律六个方面研究促使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了解促使两化深度融合的内在机理。
其次,两化融合的产业发展路径和模式研究。探索典型传统产业,通过两化融合实现产业发展模式创新的路径与模式;以及典型的新兴产业通过两化融合,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发展,从而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模式。
第三,结合典型企业,探索两化融合的商业模式和路径模式。首先,从商业模式的九大要素出发,探索传统企业,以及新兴企业基于两化深度融合,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的典型做法。其次,基于两化深度融合,企业实施产业链延伸,促进产业升级的典型模式。具体包括企业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转变,从单一企业应用向产业链协同应用转变,从局部流程优化向全业务流程再造转变,实现生产型制造逐渐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同时实现生产的数字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的发展路径。
子课题三: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制度保障以及政策建议。
首先,提出促进非均衡发展模式下,测度不同发展水平企业的两化融合的实施基础标准,从而对实施分类指导提供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制造2025》和《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内容,从管理制度、技术研发、业务流程以及产品服务等视角,提出不同发展水平企业实施两化融合的标准化体系。
其次,在课题1理论基础研究和课题2产业发展路径与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基础上,识别实施两化融合的制度障碍。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两化深度融合,基于分类指导思想,提出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两类产业跨界融合的体制、机制、路线图,以及国家政策引导的方式、作用范围,具体措施等,为各级政府提供政策建议。
第三,从技术和公共服务平台支持角度,提出促进两化融合的公共服务平台与运行机制。
2、调查研究与学术交流情况
调查研究
(1)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调研
通过对秦川机床企业的调研,对企业如何通过智能制造实现量化融合进行了分析,具体过程如下:(1)秦川机床企业采用“生产计划管理系统”,包含了基础数据管理、生产作业计划管理、临时通知管理、台账管理、打印管理、数据库管理等六部分内容,以台账管理子模块为例,通过录入“投入台账”,显示投入简述、计划累计数、实际累计数等,进而可以显示该零件当前在制工序和剩余工序,并在摘要中准去反映该零件信息更改情况,将信息管理系统深度应用至生产制造环节,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实现智能制造提供了有力支持。(2)自主研发“智能机”YK7230蜗杆砂轮磨齿机,集成了内置式动平衡技术、声纳技术、定转子双循环冷却的热平衡技术,形成全新结构的砂轮主轴,借助信息化手段将传感器技术和声纳技术应用到多头蜗杆砂轮的研制中,实现了砂轮不停转工件高速自动对刀和余量自动分配功能,在生产制造中极大程度地实现了信息化的深度应用。(3)采用原始创新的方法,提供了大型弧锥齿轮加工工艺设备成套解决方案,在QML009的生产中充分应用“数字产型轮展成加工原理”,将产行轮齿面数字化,彻底摆脱了传统加工方式的局限性,既可磨Gleason制,还可磨其他创新齿制,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了制造工艺上的原始创新。
通过实地考察秦川机床企业的两化融合情况,课题组认为,目前该企业在两化融合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已进入生产制造与信息化、数字化的深度融合发展阶段,企业实现两化深度融合的主要思路是采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反向,从底层数据出发,依靠原始创新,在新工艺、新源里、新结构、新装备等方面实现突破,为行业内其他产业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提供有益参考。
(2)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调研
通过对陕汽控股公司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了该企业在汽车关键部件以及零部件开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的基础业务,作为中国领先的商用车产品制造及服务提供商,陕汽控股已成为两化融合发展的典型企业,通过实施服务型制造战略,企业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客户运营管理价值最大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陕汽控股通过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通过整合物联网、车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智能交通等先进技术,打造了国内最大的商用车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车轮滚滚”O2O服务平台。通过智能配货系统、动态车辆管理系统、智能行车服务系统,将产品与服务有机融合,为客户在车货匹配、车辆信息化管理以及行车服务等方面,提供了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客户经营全过程的服务解决方案,为该企业实现工业制造服务化提供了有效支撑,借助服务模式平台化和线上线下互动,提供了该企业在国内汽车产业中的综合竞争力。(2)陕汽控股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通过对陕汽控股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进行、项目实施目标和实施范围等方面进行回顾,以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为主线,根据陕汽信息化建设目标,按照企业、客户两个层面,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实施。认定、改善等阶段,实现管理信息化、工艺技术创新,进而打造可持续竞争优势所要求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识别,初步形成新型能力框架,为落实两化融合工作提供战略支持。
通过对陕汽集团的两化融合情况实地考察,课题组认为,目前陕汽集团已成为中国领先的商用车产品制造及服务提供商,是两化融合的试点企业,积极推进服务型制造战略,有助于陕汽集团实现工业制造服务化转型提供新的探索,同时也为行业内其他产业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提供有益参考。
(3)彩虹股份调研
彩虹股份作为中国显示器件行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多年来致力于显示器件的生产、销售与研发,在电子信息产业重要产品技术领域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公司产业基地分布于陕西、长三角、安徽省等地区。面对平板显示技术的迅速崛起,公司通过不断地研究、探索和布局,在液晶基板玻璃产业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彩虹液晶基板玻璃生产水平已达全球一流,是中国第一家,全球第五家拥有该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的企业,填补了国内空白。公司已建成咸阳、合肥、张家港三大液晶基板玻璃产业基地,公司拥有基板玻璃国家实验室。
通过对彩虹股份公司进行实地调研,对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状况进行了解,公司在信息化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成为陕西两化融合示范企业之一。(1)在生产管理环节上推进数字化,公司率先引进生产线热端DCS控制,并实现了产线生产、物流的全局视频监控;(2)引进虚拟化建设,整合已有资源,集成HR、内网门户平台、数据采掘机、资源共享平台、内网邮箱系统、报表系统等,建设公司的私有云平台,为公司推进信息化建设提供数据支撑。(3)公司与行业内信息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建设了“数字可视化工厂”,作为两化融合样本工程,项目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以平板显示技术为例,公司通过不断地研究、探索和布局,在液晶基板玻璃产业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通过产品检验分析需求,构建了基于工业大数据的生产管理系统和质量管理系统,推进电子玻璃智能可视化。
结合企业的发展现状,建议企业提高产线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建立智能车间,在热端、冷端加工制造过程中,提高信息反馈控制水平。建立状态指标智能检测系统,智能分拣系统。
(4)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调研
通过对法士特企业调研,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过程的应用进行分析,具体过程如下:(1)生产线自动加工系统:依据数控机床工位给一台或多台数控机床配备一个工业机器人,它和数控机床实现协作,机器人负责给机床装载待加工工件和卸载已加工完成工件,机床按照预先存储程序加工工件。机器人和机床通过控制总线实现互联,按照顺利控制流程实现不间断,无人化机械加工,极大的节约人力成本和能源消耗,同时生产效率成倍增长。(2)柔性制造系统(FMS):基于网络控制的柔性机加线,应用PLC控制平台,通过工业以太网总线方式,将多台机器人、多台数控机床及其辅助设备进行联网组线,按节拍进行有序自动生产,可以有效的提高组织生产效率,完全按照生产计划准时完成生产任务,便于生产的组织管理工作。(3)数字化车间:借助CAD\CAM\CAPPS\MES辅助生产工具、物流技术及传感技术,具备生产过程监控、在线故障实时反馈、加工工艺数据管理、刀具信息管理、设备维护数据管理、产品信息记录等功能,满足无人化加工需求,实现加工系统的生产计划、作业协调集成与优化运行。 (4)3D打印技术:企业创建了自己的3D打印实验室并搭建了互联网创新平台,通过3D打印技术满足客户个性化定制的需求,极大地降低了创新风险和设计成本,提高了客户满意度。(5)回收再制造。法士特再制造变速箱可实现节约成本50%,节能60%,节材70%,且再制造变速箱性能、质量不低于全新变速箱,但售价仅为全新变速箱售价的70%左右。与变速箱大修技术相比,客户购买再制造变速箱即可享受全新“三包”服务,在质量和售后服务上更有保障。
通过实地考察法士特公司的两化融合情况,课题组认为,目前该企业在推进两化融合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已进入深度融合阶段,企业实现两化深度融合的整体思路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将通过信息技术与研发设计、工艺设计、生产制造的深度融合,提高公司的研发制造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次调研对于该项目在如何解决企业实践过程中问题方面给予了一定借鉴意义。
(5)陕西延长石油(集团)信息化管理现状调研
通过对陕西延长石油(集团)信息化管理现状进行调研,通过在延长石油集团的实地考察,了解油气管道公司的实际运作情况,熟悉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中与信息化结合,对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现状有个整理的了解,增加直观感性的认识。陕西延长石油(集团)信息化管理,主要是针对管道日常维护,以及运营,该公司施行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目前,建成“一个四个平台”格局。一个中心是指物理空间上的控制中心。该中心是一个大的控制室,在室内大屏幕上有相关的平台信息。四个平台分别是:1生产调度平台,咸阳天然气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巡检系统,入户安检,SCAR系统。2工程建设平台,解决报装流程信息化建设。流程为:用户报装(对用户编号),报装前勘察,设计,施工,建立,通气,验收。3用户沟通平台,实质是企业客服平台。4办公平台。
通过生产调度平台的操作可以实时监控咸阳天然气公司管辖范围内,管道的位置,当前压力,管道温度信息。并能针对爆破分析,找出当前爆破管段需要关闭的阀门位置,由手机GIS系统导航到相应位置进行闸门关闭操作。另外可以监控巡检员巡检路线,完成情况,以及巡检结果上传图片的审查。SCAR系统是场站监控系统,对管辖的长输管道经过的场站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一遇危急情况立即找出场站信息进行送气切断处理。通过生产调度平台,可以查找出运行维护阶段所需的修正数据。
(6)制造业中小企业问卷调研
以制造企业拓展信息服务为研究主题,课题组从2015年1月开始发放问卷,截至2017年3月,共向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及其他内陆制造业聚集省份四个区域的800家制造企业发放了调研问卷。最终回收到企业反馈的调研问卷262份,问卷回收率为32.8%,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39份。课题组已经与工信部第五研究所达成合作意向,以工信部为依托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更大规模的企业调研。
(7)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实地座谈
为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入融合发展,政府要在其中发挥引领和扶持的关键作用,而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长期关注工业信息化、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等关键领域的研究进展,在服务型制造、制造业质量管控、工业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为推进陕西省的两化融合发展提供决策引导作用。通过开展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的项目,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推进两化融合的重点支持方向放在两个两面:(1)在大数据方向,根据陕西省大数据发展的顶层设计,涉及数据源建设、数据汇聚等多方位的产业生态类,数据管理、标准规范等安全管控技术架构类,以及数据资源网、数据资源池为核心数据资源体系类方向上展开重点突破,围绕云计算、数据融合、大数据应用等产业链关键环节推进量化融合示范工程。(2)在两化融合发展方向,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实行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并且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开放平台,支持企业间利用网络化制造系统,实现产品设计、制造、管理、服务等各环节的信息化协同创新,并支持装备制造、实话、电力等重点行业企业进行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的建设。
通过实地座谈,听取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的相关领导对于陕西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的介绍及建议,课题组认为,陕西省现阶段正处于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实现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可以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提高各类型企业参与两化融合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陕西两化融合工作提供多样化的方案借鉴;另一方面可以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由生产主导转向服务主导,实现服务型制造转型,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并推广和支持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真、制造执行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工业软件实现产业化,进一步推动陕西省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良性互动。
学术交流
(1)第10届中国R会议,北京,2017.5.19-5.21
(2)宗福季2017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暑期国际课程,上海,2017.7.15-18
(3)第十五届中韩质量科学研讨会,南京,2016.07.31—2016.08.01
(4)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nference 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Science 2016 (IRC-SEMS2016),北京,2016.04.01—2016.04.02
(5)魏宗舒青年统计学者研讨会,上海,2016.05.21—2016.05.22
(6)第一届中美质量创新高峰论坛,上海,2016.07.01—2016.07.02
(7)The 4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天津,2016.10.29—2016.10.31
(8)INFORMS Annual Meeting,纳什维尔,美国,2016.11.13—2016.11.16
(9)第十届泛华统计会议,上海,2016.12.19—2016.12.22
(10)第二届中美质量创新高峰论坛,北京,2017.06.26—2017.06.27
(11)服务型制造高峰论坛,北京,2017.09.11-2017.09.12
(12)投稿国际会议(AOM),被邀请大会报告
3、成果宣传和推介情况
成果应用情况
课题组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在陕西省装备制造企业系统开展了基于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装备制造业商业模式创新和生产运营模式创新,在陕汽集团、易流科技等企业,形成了基于互联网+支持的服务型制造系统和服务型制造商业模式。课题组设计了陕汽集团服务型制造战略与实施模式,构建了基于天行健车联网的商用汽车全生命周期服务系统。为企业创造价值超过30亿元。
参与设计了公路物流云透明化云服务管理系统,在广东、上海、天津、陕西等等获得系统应用,用户超过30万。在典型示范的基础上,在陕西主要工业城市——宝鸡,开展了系统化推广,主持完成了《宝鸡制造2025行动纲要》,提出了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为基础(基于互联网+技术),产业金融为支撑的传统工业城市制造业产业升级与转型发展的系统化政策建议,形成了《宝鸡制造2025行动纲要》,该纲要在2016年12月12日由宝鸡市政府正式印发(宝政发〔2016〕44号),指导全市数千家工业企业实施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创新发展。
4、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子课题一:两化融合的基础理论、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存在问题:
缺少两化融合机制方面相关文献支持。由于两化融合属于一个新的研究范畴,直接相关的理论并不多,同时对相关政策中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的调查和剖析不够,导致对其融合内在机理并不十分明确。
关于两化融合的国际经验可借鉴性存在一定难度。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经济、制度和环境等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国外关于两化融合方法在我国两化融合进程中的适用性比较研究较为缺乏,发达国家两化融合经验的借鉴与本土化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改进措施:
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和研究,加强企业调研以及数据收集,在对企业案例,调研报告以及数据的分析的基础上对两化融合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
进一步完善文献搜集和整理,以国内对两化融合的相关研究为基础,进一步将研究视角扩展到信息系统管理、组织行为学、开放式创新研究等相关领域,更全面的分析基于互联网创新平台的两化深度融合路径。
子课题二:两化深度融合下的产业发展路径与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存在问题:
产业发展路径模式考虑不全面。生产型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以及信息产业与产业融合是目前产业主要发展路径,但是由于中国区域以及产业相差甚远,所有产业发展并不局限于这两种模式,在企业调研以及数据分析基础上,分区域,分产业全面了解产业发展路径的多样性。
共享平台企业的案例资料不够详实。在本研究供应链产品设计与产品生产视角下,不同类平台企业之间的异同受案例资料局限,并未见有清晰的体现和差异。
共享平台研究视角单一。研究从供应链视角探讨核心3D打印共享平台企业的服务运作模式和服务供应链管理模型,忽略其作为资源调集、供求匹配的服务中介角色的深入探讨,如何吸引消费者的参与和吸纳更多拥有知识技能或闲置生产能力的个人或组织加入到平台中来,其三者的互动关系和内部机理也应受到更多关注和研究的必要。
数据搜集和处理困难。数据量巨大和类型多样,是大数据的显著特性。在推进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企业积累了海量数据,研究企业层面的两化深度融合途径,绕不开对大数据的搜集和处理。从企业开放式创新平台中获取的数据中,存在包括自然语言和图像等大量非格式化数据,对这类数据的搜集和处理,是当前计算机科学和管理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改进措施:
首先,借助平台生态系统(platform ecosystem)和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相关理论及其在IS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研究,重新组织与构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其次,搜集企业案例资料、二手数据等相关信息,按照案例研究分析方法,结合供应链管理视角,对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不同平台的流动特点加以补充和完善,并考虑以平台生态系统视角,整体考察平台核心企业、分享者和消费者的互动关系和内部运行机理。
研究团队一方面将进一步提高数据搜集和处理能力,另一方面将寻找具
有扎实计算机功底的合作伙伴,逐步将研究数据由国内数据扩展到国外数据,提高研究的普适性。
子课题三: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制度保障以及政策建议
存在问题:
标准体系设计尚未得出具体研究方法。本研究标准设计主要集中于3D打印,针对3D打印背景下的数据分析与标准化工作,尚未得出具体的研究方法。现有的方法仅仅规定了研究所需依据的大方向,在过程层面的研究中如何选取恰当的建模方法对制造过程进行精确的控制图建模、在标准领域研究中如何选取恰当的实验设计方法对实验进行设计与优化目前仍需在进一步确定具体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细化。
缺少完善的法律保障资料。由于目前关于两化融合缺少相关的法律保障相关政策,导致在制度设计方面缺少相关的依据。
改进措施:
首先应解决的是如何设计实验的问题,其余的问题则需在实验过程中学习以寻找明确的解决方法。根据所需要形成的标准文件确定实验方法并设计实验,在实验进行的同时利用传感器技术收集过程监测数据,随后测定其机械性能与非机械性能作为质量判别依据,最后完成过程质量控制探究并形成标准化文件。
借鉴其他领域关于专利保护方面的保障制度和政策法规,并借鉴国外先进的专利保护制度,为两化融合制度保障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成果发表和出版过程中存在问题
课题组中成员长期从事商业模式创新例如产品服务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在该课题申报之前在论文发表和专著出版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许多成果在课题申报之时已经完成,由于项目申报与获批之间存在时间差,导致部分成果发表与出版时并没有挂该课题项目号,在以后研究中避免这种情况出现,确保项目按期完成并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成果情况
1、促进陕西省去产能工作进一步开展的政策建议.
报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社科司、教育部科技司、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陕西省人大办公厅、陕西省政协办公厅、中共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陕西决策咨询委员会、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安市人民政府研究室。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分析陕西去产能过程中存在问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专项奖补处于劣势;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实施标准较为单一;行业集聚程度不足,规模效应尚未实现;技术创新水平不足,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分行业提出相应政策建议:整合煤炭行业资源优势,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推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加大技术创新补贴力度;推进水泥行业信息管理,分散转移行业过剩产能;推广有色金属环保技术,提高两化深度融合水平
2、促进陕西省企业以及地方政策进一步去杠杆的政策建议.
报送政协全国委员会。主要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加大监督查处力度;减少企业融资成本,扶持担保机构发展;健全金融监管及债转股体系,争取中央债转股专项资金;加强政府债务限额管理,规范政府融资渠道
3、西安市如何实现追赶超越、做优质量、做大总量,实现产业全面升级的政策建议.
报送西安市政府。主要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提升城镇化率,增加产业劳动力供应;改善知识产权归属机制,提高科技转化率;成立多层次、多类型产业发展基金,增加资本投入;鼓励企业并购重组,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实施重点产业能力倍增计划,增加出口规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国际物流中心;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释放产业潜能;打造西部金融中心,提升现代金融服务能力.
4、促进两化深度融合进一步开展的政策建议.
主要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坚持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加强工业产业链之间智能协作;发展协同高效的制造业创新模式,提高区域间统筹协调水平;分类推进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搭建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提高企业两化融合自主性。
5、Wang, J., Li, J., and Su, Q. (2017), Multivariate Ordinal Categorical Process Control based on Log-linear Modeling. Journal of Quality Technology, 49(2), 108-122.
该论文考虑了多元有序分类数据的监控。从信息化的角度来看,大多数分类型质量特性所包含的信息并未被充分利用,它们中的有序性往往被忽略。有序性体现在分类数据的各个类别之间存在自然的顺序,例如从大到小,从好到差,等等。该论文充分了这种有序信息,从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质量监控的效率。该论文是首篇考虑多元有序分类型质量特性监控的论文,所提出的方法不仅考虑了各个质量特性的边缘分布,也考虑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6、Wei, Z., Song, X., Wang, D., Manufacturing flexibility, business model design, and firm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7, 193:87-97.
该论文指出,伴随着商业模式在互联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新的研究焦点开始转向探索商业模式设计的重要前因。除了源自于理性定位观点的外部动因之外,鲜有研究关注到内部制造柔性的重要作用。基于约束理论和商业生态系统理论,该论文检验了制造柔性如何影响效率型商业模式设计和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进而影响企业绩效的。该论文基于中国186家制造业企业的数据提出并验证了八个假设,结果表明制造柔性能够提升效率型商业模式设计和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并提高企业绩效,并且在制造柔性与效率型商业模式设计之间的关系中,竞争强度起正向调节作用,需求异质性其负向调节作用。相反,在制造柔性与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之间的关系中,竞争强度起负向调节作用,需求异质性其正向调节作用。
7、Song Y, Feng T, Jiang W. The Influence of Green External Integration on Firm Performance: Does Firm Size Matter?[J]. Sustainability, 2017, 9(8): 1328.
尽管学者们已经认识到绿色外部整合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企业规模是如何影响其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认识依然有限。本研究提出了一个概念框架,指出企业规模在绿色外部整合、环境友好型产品的入市时机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中其调节作用。研究运用176家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数据对该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企业规模在绿色客户整合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友好型产品的入市时机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均中起调节作用。而且,对于大型企业而言,绿色客户和供应商整合可以通过延迟环境友好型产品的入市时机来提高企业的运营绩效和财务绩效,而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绿色顾客整合能够通过缩短环境友好型产品的入市时机来增强企业的运营绩效。研究结果对于绿色供应链整合和绿色创新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8、张颖. 制造企业服务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 [D]. 西安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17.
对制造企业而言,在产品端依托产品提供信息密集型服务(Information-intensive services)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有效模式,是制造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提升企业绩效的重要途径。课题组探究了服务化对制造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并分析环境不确定性对服务化实施效果的影响。首先,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创新搜索理论、知识基础观和权变理论,阐述了服务化对市场响应度、产品创新度和经营绩效的影响,市场响应度和产品创新度对服务化与经营绩效间关系的中介机制,以及环境不确定性对服务化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的调节机制,提出相应假设并建立理论模型。然后,基于中国239家制造企业的样本数据对假设模型进行了检验。
首先,服务化水平与制造企业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揭示了“服务悖论”的产生原因。当服务化水平较低的时候,调整成本大于收益,服务化水平提升对经营绩效有负向影响;当服务化水平为中等程度时,收益大于调整成本与协调成本之和,服务化水平提升对经营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但随着服务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达到较高水平时,协调成本显著增加并超过收益,服务化水平提升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再度为负。
其次,服务化与产品创新度之间呈U型关系,在服务化水平较低时,发展和转移资源以实施服务化的需求使得产品创新和服务化之间存在较大的资源冲突,不利于产品创新,资源冲突的不利影响大于知识补充的正向作用,服务化水平的提升对产品创新度呈负向影响。随着服务业务范围和规模的扩大以及客户交互的深化,企业能了解到客户潜在的、当前产品无法满足的需求,是产品创新的主要来源,而学习效应也逐步弱化了产品创新与服务化之间的资源冲突,因而服务化水平较高时,服务化对产品创新度呈正向影响。
此外,服务化会通过影响市场响应度和产品创新度而对经营绩效造成间接影响。考虑到服务化水平正向影响市场响应度,而市场响应度的提升会有利于经营绩效的提升,企业可以通过实施服务化而提升市场响应度来间接提升经营绩效。
最后,技术动态性正向调节服务化与市场响应度之间的关系,负向调节服务化与产品创新度之间的关系,对服务化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无显著影响。高技术动态性对服务化与产品创新度之间关系的负向调节效应提醒企业,面对技术变化迅速的环境,需要持续关注相关行业技术进步信息,多方寻找技术信息来源,同时注意产品创新活动的资源投入,避免因实施服务化而占用产品创新活动的资源,阻碍产品创新度的提升。
9、科研项目
基于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组承担陕西省软科学重点课题2项。
陕西装备制造企业服务化创新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5KRZ005), 2015-2017,15万元.
中国制造2025 不同行业非均衡发展环境下推进智能制造模式及路径, 2017-2018,5万元
10、 智库与社会服务
为宝鸡市政府完成《宝鸡制造2025行动纲要》,制定宝鸡制造业未来10年发展规划和路径,宝鸡市政府采纳并应用。
承担省科协委托智库课题——加速军民融合,促进陕西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智库报告一份。
11、企业应用
研究成果在陕汽集团、易流科技公司等企业得以示范推广。设计了陕汽集团服务型制造战略与实施模式,构建了基于天行健车联网的商用汽车全生命周期服务系统,为企业创造价值超过30亿元。
12在审论文和待出版专著
以下为在审论文以及待出版专著,在论文接受和专著经专家鉴定后标注该项目号。
(1)Li, J., Xu, J., and Zhou, Q., Monitoring Serially Dependent Categorical Processes with Ordinal Information. IISE Transactions, under review.
(2)Ding, D., Xiang, D., and Li, J., Directional Monitoring of Categorical Processes with Serial Dependence. 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 under review.
(3)Wang, R. and Li, J., Joint Monitoring of Mean and Dispersion of Count Data. 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Production Engineering, under review.
(4)Wang, K., Li, J., and Tsung, F., Registration-Free Monitoring of Multimode Near-Circular Shape Pro?les. Quality and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 under review.
(5)Xian, X., Archibaldb, R., Mayerb, B., Liu, K., and Li, J., An Effective Online Data Monitoring and Saving Strategy for Large-Scale Climate Simulations. Quality Technology & Quantitative Management, under review.
(6)Luo D, Su Q, Ouyang Z. 3D printing-sharing: implications from supply chain perspective(投稿中).
(7)Ding Zhao, Su Qin.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reative quality of customized products——based on the 3D printing platform(投稿中)
(8)Ying Zhang, Longwei Wang, Jie Gao, Xin Li. Servitisation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7.(投稿中)
(9)舒文俊,肖忠东,高竟喆,柴强飞.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镇天然气管道风险水平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在审)
(10)马俐, 苏秦, 李剑. 基于RFID的电器电子产品制造商生产/再制造决策研究[J]. 软科学 (在审)
(11) 我国两化融合研究现状——基于excel实现的共词分析法(投稿中)
(12)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发展研究综述(投稿中)
(13)《“一带一路”工业文明——中国陕西》,电子工业出版社学术出版分社(待出版)
(14)《“一带一路”背景下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物流产业布局》,电子工业出版社学术出版分社(待出版)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