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进程与改革中期检查报告

2017年12月11日14:23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 研究进展情况

1、课题开题与子课题进展情况

课题于2015年正式立项以来,课题组根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关于重大项目研究及管理有关要求,按照“出精品、出人才、带队伍”的总体要求,将项目研究分为开题论证、资料搜集、资料分析与整理、项目总结等四个有机衔接的实施阶段,并制定了各实施阶段的具体目标、任务、时间点,为项目实施拟定了详细路线图。目前,研究已完成开题论证、资料搜集、资料分析与整理,现正进行项目总结阶段,并已形成部分阶段性成果。项目研究计划总体执行顺利。

项目共分为五个子课题:

一、高等体育教育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二、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进程

三、国外高等体育教育研究

四、中国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的目标与定位

五、中国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

目前,子课题一、子课题二、子课题三、子课题四已完成相关资料搜集、分析与整理,并已完成研究报告初稿;子课题五已完成相关资料搜集、分析与整理,现正撰写研究报告初稿。项目将在预定的期限内完成结项。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根据研究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历史考察、专家访谈和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及时将研究成果进行宣传与推广,提高项目及成果的辐射与社会影响力。先后为国家体育总局等体育行政部门提供政策性咨询报告2个,指导完成3篇博士论文的撰写,在CSSCI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在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等中国最高级别综合性体育大会发表多个大会专题主报告,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二、 研究成果情况

成果一:关于中国专业体育院校发展定位的思考——兼论体育院校的改革发展(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1),作者:池建)

在高等体育院校的办学历史上 ,一直存在着 “体”“教”之争 ,这是发展定 位层面的问题 ,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动态性发展问题。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创办初期的办学定位:以体为主,主要源自于国家发展的需要、教育发展的需要和体育发展的需要。在此后的办学历程中 ,体育院校 “ 以体为主”的办学方向受到了60-70年代举国体制的形成 (体育体制 )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偏向教育 (教育体制 )的两次 “冲击”。 体育院校面临专业大而全、行业特色淡化 、办学力量分散 、教育资源稀释的困境。在体育领域 、高等教育领域深化综合改革的背景下,作为行业特色型院校,体育院校如何保 持和强化自身办学特色 ,实现可持续发展 ,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谋划的一个重大议题:(一)调整优化战略布局,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二)在体育系统职能的重新定位中承担起培养精英竞技体育人才的使命;(三)建立以运动项目为核心的体育学学科体系,为国家和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四)引进推广新兴项目。我国运动项目的丰富发展作贡献:专业体育院校的改革发展应该在推进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历史进程中,体现更重要的价值,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行业特色型院校 ,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加强行业人才培养.效仿前苏联办学模式而成立的以行业为依托、围绕行业需求、针对行业特色培养专门人才的“单科学院”或“专门学院”,具有显著的行业背景、专才型的人才培养理念、相对集中的学科分布等。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一个重要特色 ,在服务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历程中 ,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做出了积极卓越的贡献?。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高等教育开始转而效法欧美 ,实行通才教育 :此外,受到体制转型和高校扩招等因素影 响 ,行业特色型院校普遍面临专业大而全、行业特色淡化、办学力量分散、教育资源稀释的困境 ,“依托行业而产生,服务行业而发展”的格局面临新的挑战。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行业外延的不断拓展,行业特色院校要破解发展瓶颈 ,必须与时俱进 ,在发展中回归特色 。

在高等体育院校的办学历史上 ,一直存在着 “体” “教 ”之 争 ,这是发展定位层面的问题 ,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动态性发展问题 。当前 ,在体育 领域 、高等教育领域深化综合改革的背景下,作为行业特色型院校,体育院校如何保持和强化自身办学特色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谋划的一个重大议题。

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深化改革等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下.各行各业的改革已如火如荼的展开,体育领域也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攻坚期,也面临着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机遇。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的召开和《“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使人民健康首次上升为国家优先发展战略,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成为时代新要求。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体育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批示 ,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北京 ?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为体育事业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并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引的落实使得运动项目协会的改革势在必行。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也为体育院校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 ,拓展办学空间提供了新的机遇。

办学特色是大学生存与发展之本 。高等体育院校作为行业特色院校 ,其发展根 基在于行业 、社会影响力在于行业 、培养人才应面向行业、开展科学研究和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最大平台也在行业 ;如果盲目追求综合化发展,导致原有阵地、特色和品牌丢失,就会有生存之忧。也失去了独立存在的价值。为此 ,体育院校应坚持 “体育为根? ‘项目为本 ”,在引领行业发展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完成神圣的使命。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调整优化战略布局,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要以北京 、张家口联合举办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论证增设冰雪运动等相关专业 ,充分发挥教育、训练 、科研 “ 三结合 ”的优势 , 培养国家急需的冬季运动项目人才 。

要牢牢把握大力发展体育产业 、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 ,建立多 学科交叉融合 、多团队协同攻关 、多技术集成发展的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

形成政 、产、学 、研、用有机融合的技术转移模式和协同创新体系,服务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

(二)在体育系统职能的重新定位中承担起培养精英竞技体育人才 的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竞技体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振奋民族精神、提升国家软实力、展现大国形象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对体育地位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变化 ,我国发展体育的战略重点发生了转移 ,更加重视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有人对“举国体制”提出了质疑:还有些人“言必谈美国”,主张由大学开办高水平运动队,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我国也开展了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探索。经过近20年的发展,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水平还很有限,并未在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真正在高校体系下培养出来的顶尖运动员还比较少。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高等院校不具备开展精英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基础设施条件;二是专门人才匮乏,特别是缺乏高水平的教练员,甚至有一些具有较好发展前途的“好苗子”在进入高校后由于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的运动训练而“夭折”。竞技体育是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的行业,纵观世界各体育强国,凡是竞技体育发达的国家都有一套完善的运作体系,如美国大学的“准专业队”模式,欧洲的俱乐部模式都是成功的典范,但这些模式目前在中国却很难试行。在大学层面,缺乏专业人才和设施;在俱乐部层面,缺乏规范的制度和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竞技体育完全依靠自然增长的方式显然行不通.必须由专门的机构进行专业管理和培养训练;因此,中国在优势项目上积累起来的成功经验和完整体制在没有找到新的替代模式之前千万不能因噎废食 我们当前要做的既不是对现有体制的强化,也不是弱化,而是优化。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作为一种探索、尝试和过渡,体育院校应承担起培养精英竞技体育人才的责任。特别是在中办国办印发《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后,在各运动项目协会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为承接有关运动项目国家集训队做好准备,承担起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使命与责任。

(三)建立以运动项目为核心的体育学学科体系.为国家和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运动是体育实践形态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是体育最基本最主要的实践手段。可以说,没有运动。就没有体育 而运动项目是运动的具体形式和表现,它包含了体育的基本内容,也反映了体育的基本特点。一个个鲜活的运动项目才是体育区别于音乐、舞蹈等其他社会文化活动的核心和根本 ;因此,体育学的研究也应该以运动项目(也包括基本的锻炼方式,如登山、散步等)为核心,运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运动项目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结果。如,运用人体科学、生物力学的理论和方法揭示运动的规律、机制,更好地认识和发展运动项目,利用管理学、社会学的知识研究运动项目以及体育现象。更好地发展体育。以运动项目为核心,体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更为明确.定位更为清晰,学科体系也更为科学。依托完善的体育学科体系.体育院校要坚持以国家和行业重大发展战略咨询需求为导向,加强高水平智库建设 ,鼓励人文社科专业人才与技术学科专业人才知识融合,面向行业性需求展开咨询,为发展战略、政策制定、战略决策等提供服务:鼓励自然科学与运动技术学科交叉、融合,开展跨学科研究,为全民健身、全民健康提供科学指导,为运动技术水平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撑。让体育院校在推进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历史进程中,体现更重要的价值,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四)引进推广新兴项目,为我国运动项目的丰富发展作贡献

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体育院校曾先后引进了艺术体操、曲棍球、地掷球、门球、软式网球、跆拳道、空手道等运动项目,充分发挥智力优势研究项目特点和训练规律,取得优异成绩并推广影响全国.为我国运动项目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贡献。当前,体育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面向国家体育运动项目发展的需求,积极吸收引进新兴运动项目,在“为民服务”和“为国争光”中体现学校不可或缺的价值与作用。一方面要面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和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战略需要,积极吸收引进市场潜力大、群众喜闻乐见、能对产业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项目;另一方面要围绕体育事业“为国争光”的战略需要,前瞻性地引进新兴项目,研究项目规律,培育核心人才;同时,大力加强冬季运动项目的普及与推广.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3亿人口上冰雪的目标做出贡献。

“十三五”时期。体育领域、高等教育领域深化综合改革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和挑战。我们一定要全面贯彻党中央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的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更加准确把握新时期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体育院校应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坚持“体育为根?‘项目为本”,在引领体育行业发展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完成神圣的使命,为拓展办学空间提供新的机遇。

成果二: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专题报告:中国专业体育院校发展定位的思考(作者,池建,2015.11)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创办于20世纪50年代,其创办的初衷主要是为高水平竞技体育服务。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国家的统筹规划,我国体育院校的发展逐步偏离了其原初定位。当前,在体育领域、高等教育领域深化综合改革的背景下,作为行业特色型院校,体育院校如何保持和强化自身办学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

本文主要在系统回顾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办学定位历史演进过程,全面分析体育院校办学面临的现实困境基础上,围绕体育院校的定位与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和阐释。新中国初创时期,国家各条战线百废待兴,创办体育院校主要源自于国家战略需要、教育发展需要和体育发展需要,其主要任务就是更好地为国家的体育运动服务,特别是要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因此,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示,到主管部门对体育院校的办学要求,再到体育院校的办学实践,都突出体现了为国家体育事业发展、服务于竞技体育的特点。

在此后的办学历程中,体育院校"以体为主"的办学方向受到了两次"冲击"。一是,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形成对体育院校的冲击。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任务转由"三级训练体制"来完成,进而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明确了体育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中等学校体育教师,其他体育人才、专项教师、教练员和研究生。至此,培养体育师资作为体育院校的主要任务明确下来。此后,曾有一小段时期的调整,"乒乓外交"进一步提升了体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体系中的地位。体育成为突破西方国家封锁的重要途径。国家决定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下达通知,由北京体育学院举办青训大队,为国家培养优秀运动员。体育主管部门也对体育院校的任务做了具体的要求: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水平体育教师;加强训练工作,为攀登世界运动技术高峰作贡献等,使体育院校从仅仅培养体育师资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特别是在国际奥委会正式宣布恢复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合法席位之后,加上参加1980年奥运会的任务又迫在眉睫,迅速提高我国运动技术水平就成为当时中国体育走向世界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发挥体育院校的作用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

80年代初,国家体委在厦门召开全国体育学院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创造条件,把体育学院办成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的中心,既培养体育师资,又承担培养教练员、科研人员、体育干部和优秀运动员的任务。"这也是"三结合"的首次提出。从这时起,无论是从国家意志层面,还是从主管部门的办学指导层面,都开始在推进体育改革的过程中,尝试推行"体教结合"的模式,这进一步拓展了体育院校的办学空间,为体育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此,体育院校按照"三结合"的要求,做出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培养出了一批优秀运动员。二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对体育院校的冲击。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最突出的表现是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院校考虑到自身发展和招生等因素,开始拓展一些新兴的学科专业,扩大招生规模,这也是在当时形势下一种自我生存与发展的选择。但是,这种追求综合化盲目扩张专业和规模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办学特色的弱化和办学质量的下降。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教育引导政策和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在各类评估的推动下,体育院校也开始追求教育评价体系的各类指标,甚至出现了"唯指标"发展倾向。这也使得体育院校在"同质化"发展中逐步丧失了特色。

高等体育院校作为行业特色院校,其发展根基在于行业、社会影响力在于行业、培养人才应面向行业、开展科学研究和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最大平台也在行业。为此,体育院校应坚持"体育为根",提升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体育事业发展、区域建设的意识、能力和水平,在引领行业发展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完成神圣的使命。重点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调整优化战略布局,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二是要在体育系统职能的重新定位中承担起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使命;三是要引进推广新兴项目,为我国运动项目的丰富发展作贡献;四是要加强高水平智库建设,为国家和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成果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之路(政策咨询报告,被国家体育总局采纳。作者:池建等,2017.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立场、原则。习近平总书记体育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指导和基本遵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既是体育发展的崇高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也是当前所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文章紧密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道路、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道路、如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道路三大主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道路的内涵与特征、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道路的初步探索与实践、如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道路等方面入手,进行了理论阐释与实践总结。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道路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道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实现体育强国梦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道路是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我国体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破解体育领域发展难题和困境的必然选择,是进一步落实党对体育工作新要求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道路最鲜明的特点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遇到的关键性、瓶颈性问题。中国体育的发展道路不同于其他体育大国的最根本之处就在于党的领导和指引,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找到了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发展道路。

二、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内容。

推动体育事业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之路的重要内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有着密切的内生联系。体育强国建设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和手段之一。

在习近平总书记“体育强国梦”“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体育强则中国强”等重要观点及思想指导下,体育强国建设已全方位融入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已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体育强国梦的必然选择。

从历史的视角看,体育强国梦一直贯穿着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体育强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追求。近现代体育,是以增强民族体质,改变预期寿命短、身体素质低下的状态,“强种救国”“体育救国”为主要内容的近代中国人救亡图存努力和探索的方向。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党和国家将体育事业的发展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来考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基本的制度和组织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历史和现实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道路反映了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结论。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道路,我们的体育强国梦才有实现的基础,才能早日实现。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建设体育强国提供科学指导。

从理论的层面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体育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道路的根本遵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并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际格局深刻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些理论指明了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确定了体育强国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道路建设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一)新中国体育发展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我国体育事业从极度落后大步发展为举世瞩目的体育大国,目前正在为实现体育强国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奋斗。

新中国成立初,在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我国迅速完成了对旧中国体育的改造,并顺利过渡到新中国社会主义体育。建立了体育行政机构,颁布了体育规章制度,开展了体育竞赛活动,确立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体育方针,为新中国体育的发展奠定了组织、制度等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至今,是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实现体育强国梦的新发展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体育事业进入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核心的发展方式。全面深化体育改革的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与制度,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体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新中国体育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第一,党对体育工作的坚强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得到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中央审议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是中国体育取得辉煌成绩、实现历史跨越的根本保证和强大动力。

第二,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健身战略全面铺开,群众体育工作取得令人欣喜的成就。“大群体”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日渐成熟,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大幅增加,全民健身意识极大增强,活动形式呈多样化,不同群体的群众体育蓬勃发展。

第三,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中国成功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是体育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迎来的又一重大发展契机,是我国建设体育强国的重大历史机遇。近年来,体育领域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以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改革试点和全国体育赛事管理制度为突破口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改革不断深化。

第四,体育产业规模扩大,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体系日趋健全,产业政策不断完善,与文化、旅游、医疗等领域的互动融合日益加深。

第五,其他各项体育工作取得新发展。体育在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中的作用进一步显现。体育文化在体育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体育对外交往进一步深化拓展,体育法治、科技、人才、教育和宣传等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体育工作距离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距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距离人民群众的期盼仍有很大的差距。

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道路

(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道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道路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体育强国道路不断取得新成就的根本保障。

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体育强国道路最根本的制度保障。也就说,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框架内,探索体育强国道路,并且以体育强国道路的成功实践,不断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内涵。

第三,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和立场。体育强国道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强国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之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具体实践。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道路的过程中,既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根本指导,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推动发展,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方位、社会基础、发展条件为前提,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体育强国道路。

第五,坚持体育发展的规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道路要充分尊重发展规律、运用规律,充分发挥规律的指导作用。

(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道路的基本要求

第一,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的发展方向。体育事业是人民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道路的方向就是面向人民大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以增强人民体质和健康为目标,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持。

第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需要协调发展。由于各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体育事业发展的不均衡现象还比较严重,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体育发展与国家需求、体育发展与区域发展、竞技体育不同项目之间的发展还存在很大的不均衡性,体育发展的短板还比较突出。解决这些不均衡性,迫切需要通过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道路,实现体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深化体育领域改革,促进体育社会功能的发挥等方面来加以解决。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要有抓手,突出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要突出发展的重点,围绕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重点任务找到突破口。当前,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基础大项面临着国际竞争压力增大,传统优势项目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潜优势项目发展潜力欠缺,冰雪项目基础薄弱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突出研究运动项目的制胜规律,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作用,实施新的发展战略,为我国实现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奠定良好基础。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要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制定和调整战略。应对激烈竞争的国际局势,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根据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探索新的发展战略,调整发展的思路,迎接新挑战。要在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的前提下,发挥群众体育对竞技体育的支撑作用,在选材、训练、备战参赛的过程中适时调整战略重点,合理制定战略步骤,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更坚强的战略保障。

(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道路的着力点

第一,着力于新发展理念,寻求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新途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途径,必须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土壤,吸取中国社会主义的体育实践经验,借鉴国际体育的经验与教训,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广大中国人民的体育需求为根本目标及动力。

第二,着力于制度模式选择,推进国家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的根本制度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制度。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的突破口,体育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是推动体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体育制度是规范体育事业发展的制度保障因素。

第三,着力于体育道路自信,持续扩大中国体育的国际贡献。我们要不断深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是在历史实践中不断形成的既符合中华民族特色又兼具世界眼光的体育发展道路,是历史选择、人民选择的结果。它既丰富了世界体育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对其他国家的体育事业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又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他国家体育道路的选择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道路的强大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鲜活生命力的特征,在于它的目标“始终如一”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道路的生命力就在于其能够不断与时俱进,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采用新方法新思路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体育发展新道路。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局对体育工作做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引,深刻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中国体育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怎么发展”这一基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内涵,为新形势下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体育观在中国的新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时期体育工作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新中国体育发展道路是共和国奋斗进取、繁荣强盛光辉历程的真实写照,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巨大成就的集中展示,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育发展道路的成功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道路是从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复兴的历史和现实中走出来的。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这条深深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体育强国道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敢于迎接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与挑战,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新局面,就一定会交出一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道路的满意答卷。

代表性成果四: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历程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3),作者:张艺琼等)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把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近代体育的发展综合起来考量,结合在近代社会变迁过程中对近代高等体育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制度、思想、事件等,将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历史划分为4个阶段: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萌芽期(1840—1912年),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探索期(1912—1927年),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成熟期(1927—1937年),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困难时期(1937—1949年)。进而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在各个阶段的背景、概貌和特点进行分析,其中又从办学宗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学生情况等方面对各阶段的发展概貌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得到了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需要内外部动力的相互作用、兼顾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保持好与国家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处理好办学质量与效益的关系等启示。对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并从中找寻经验规律,在为当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历史参考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鸦片战争迫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体育成为强国的一种手段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而被舆论大力宣扬。随着近代学制的建立以及对学校体育普及的要求产生了最早对体育教师的需求,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由此萌芽。在社会的变革、近代西方体育的引入以及高等教育制度的发展中近代高等体育教育逐渐走向相对成熟。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创立是一件里程碑性质的事件,它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对于改造传统社会陋习、传播革命思想、转变体育观念、培养体育人才、促进近代体育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认真梳理中国近代高等体育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从中找寻经验规律,不仅在深化丰富中国教育史和体育史学科等方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在为当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参考方面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论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以及访谈法对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历程进行研究,主要观点为:

第一,综合考虑社会环境、高等教育和近代体育的发展,将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清末是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萌芽时期(1840年-1911年),民初及北洋政府时期是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探索时期(1912年-1927年),南京政府前期是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成熟时期(1927年-1937年),南京政府后期是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困难时期(1937年-1949年)。

第二,从近代高等体育教育发展的宏观结构来看,在办学类型上,清末时期官立、私立和革命力量开启了近代最早的体育专业教育,北洋政府时期形成了公立、私立和教会立三种办学类型,南京政府前期对教会立学校收回教育权的运动后形成了公、私立两种办学类型的局面。在办学层次及形式上,最终形成了本科和专科两个办学层次,并且本科层次以公立高校占绝对主导地位,专科层次主要有公立高校附设体育专修科以私立体育专科学校两种形式;在办学数量上,高等教育政策多次促进了高等体育教育办学数量的增加,但总体上办学规模小,一直不能满足对体育师资的需求。

第三,从近代高等体育教育发展的运行机制来看,在办学宗旨上,最初以培养体育师资为第一诉求,随着发展逐渐多元化;在教育学体制上,经历了从仿日到仿美的转变:在课程设置上,术科课程从以兵操转向以近代西方体育项目为主,学科课程形成了普通基础课程、教育课程、体育专业理论课程和选修课的课程分类方法;在学制上最后形成了本科4年、专科3年的学制;在师资力量上,从清末以日本教习、留日学生和武备学堂毕业生为主,到逐渐以留美学生占主体;在招生制度上,经历了从混乱、自主招生到统一招生的过程;从就业情况来看,整个近代时期对于体育人才的急需使得毕业生在不同的岗位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近代不同历史阶段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都有其历史意义。萌芽时期体育专业教育在对于传统社会陋习的改造、革命武装力量的培育以及革命进步思想的传播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为近代高等体育教育的建立提供了雏形;探索时期高等体育教育传播自然主义思想使人们的体育观念发生了变化,并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最早的高级体育人才,很多成为了我国近代体育事业发展的开拓者和中坚力量;成熟时期高等体育教育有效地发挥了专家智库的独特作用,承担起国家体育建设的使命,办学的很多原则和规范符合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推动了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与世界的接轨;困难时期高等体育教育不仅为抗战设做出重要贡献,而且其在特殊时期的办学理念及精神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来说更为宝贵,这一时期的很多体育学校、系科还成为了新中国建国初期高等体育教育的重要力量。

代表性成果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历程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作者:闫二涛,2017.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高等教育运行机制更为灵活,多层次、多形式的高等教育结构模式初步形成,高等教育在数量上有了较快的增长。自“1903年京师大学堂创设体操科”始,我国高等教育体育专业走过了百年历程。在这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高等体育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我国逐渐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创建世界一流的体育大学和高水平的高等体育院校,发展一批世界一流的体育学科,是发展体育强国的必由之路。高等体育教育作为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人才培养、体育文化传承、体育科学研究以及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了我国体育强国的建设。建设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是高等体育院校的奋斗目标,更是高等体育教育应承担的责任。

体育院校办学目标定位差异化:建设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的多层面、多类型、特色化的“双一流”体育院校。在办学思想方面,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办学思想的提出,突破了高等体育院校培养师资的单一职能,指明了教学、训练、科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思路。尽管当前学者和专家对于“三结合”的提法、作用、方式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但是三者的结合在促进体育院校发展,增强高等体育院校的办学特点方面具有不争的认识和事实。由此教学、训练、科研紧密结合仍然是高等体育院校发展的主要办学思想。

体育院校作为行业性院校,其办学方向应为“立足体育,服务社会”。针对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办学方向定位存在倾向社会体育或竞技体育的“钟摆”式变换问题,影响了学校的办学特性。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国家将发展社会体育提升到与竞技体育同等重要的位置,由此体育院校的办学方向应顺应国家的需求,坚定服务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办学方向,并在两个方向上形成办学特性。

在办学目标定位方面,高等体育院校应以国家提出的“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为导向,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和优势,制定适合本校发展的办学目标。同时还要兼顾体育院校的办学水平和整体结构布局,制定阶段性和差异化的办学目标,在世界一流、世界著名、国内一流、国内著名等不同层次上有所区别,在优先发展的学科专业方面有所不同。

完善“训练”本色,开拓“健康”特色。体育院校相对于师范类综合型大学的体育院系的办学优势在于运动训练方面,包括运动训练理念和方法。体育院校在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科技服务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为体育院校优异训练成绩的取得提供了重要保障。在过去高等体育院校注重运动训练方法在竞技体育中的运用,而现在国外一些运动训练方法逐渐被引入到大众健身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身体功能训练是由Yamamoto和他的同事首先提出的,在发展之初主要是用于到西点军校的伤病士兵康复训练中,2006年被刘爱杰博士首次引入到国内竞技体育训练实践中,并在国家队备战奥运会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现在许多专家将这种训练方法逐渐回归到大众健身之中。在当前健身思想普遍发展的今天,体育院校应当突破仅仅服务竞技体育的思想,将竞技体育中的训练方法手段运动到全面健身中,在大众健身和运动康复方面有所突破,形成体育院校的新的办学特色。

在竞技体育方面,体育院校要完善“训练”特色。针对我国体育院校当前存在的“训练”成效不足的问题,在当前“三级训练体制”的逐渐缩减的形势下,体育院校应当发挥在竞技体育中的作用,不断进行训练体制和管理服务体制创新, 建设高水平训练基地, 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提供一条龙管理和服务, 走出一条学校办竞技体育的新路。

在社会体育方面,体育院校要突出“健康”特色,在“体医结合”中发挥作用,实现体育与全民健身的深度融合。利用体育院校在科技、训练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优势,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学术成果。体育院校要以国民体质健康监测、运动风险评估、运动处方研制科学健身方法手段的研制与推广、运动伤病预防与损伤康复方面为重点,进行探索、发展、创新,凝练成自身的办学特色,为社会体育提供科学指导和科技支持,实现“体医结合”的真正融合。现阶段由体育院校最先引进的核心训练、身体功能训练以及体能训练方法逐步由竞技体育走向大众体育健身,在健康促进、运动康复方面具有良好的锻炼效果,并在社会体育健身爱好者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成为体育院校新的办学优势点。

高等体育院校办学特色定位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学科、专业、课程、项目、服务区域等内容形式的差异化。学校不能在办学的每一方面都面面俱到,要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对学科、项目、服务区域等方面要重点的选择,力求学校之间的办学重点不相同,避免所有院校的过度竞争。高等体育院校办学重点的差异化既是内容办学特色形成的基本保障也是避免特色消失的重要措施。高等体育院校的办学特色定位差异化发展既要突出点也要兼顾面,要保持体育院校办学特色覆盖面的完整性。

人才培养方式多样化:采用多种形式的“体教结合”模式培养优秀运动员;“体医结合”模式培养运动健身、治疗和康复人才。面对当前我国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未能全面实现和“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效果不好、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结合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发展对高等体育院校的需求,体育院校应实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高质量的体育专业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完善体育院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人才培养方式多样化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和人才培养途径的多样化。

办学过程开放化:社会化和办学国际化。在办学主体多元化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单一办学体制已经呈现出多种弊端。由此高等体育院校应实行开放化办学,提高体育院校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办学水平。首先体育院校要面向社会,提高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加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交流,拓宽办学资金来源;增加与地方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兄弟院校的科研、教学合作,提高学校的科研、教学水平;加强与国家、地方体育局的合作,增加对体育事业的科技、教育、训练方面的支持。在国际化办学方面,体育院校在前期办学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的范围和深度,在学术研讨、科研项目合作、体育项目引进、跨国课程开设、留学生培养等方面增加合作,提高高等体育院校的办学质量,增加在国际高等学校的竞争力,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步伐。

课题组供稿 

(责编: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