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进展情况
1、课题开题与子课题进展情况
1.建立完成“百年中国新闻史史料数据库”。“百年中国新闻史史料数据库”开发工作在2015年年底启动,经过实验调整和完善,于2016年5月完成。截至2017年7月26日,课题组共收集各类中国新闻本体史史料——包括书籍、报纸文章、期刊文章、图片资料、档案日记等,字数约1亿以上,电子数据大小约为400GB;其中现已拍摄完成待上传的报纸文章有14,803篇,待上传的广告有18,389篇,待上传的期刊文章约4,000篇,待上传书籍约3,000册,另外还有大量档案、图片资料等。由于数据上传工作量巨大,课题组工作计划先期安排等原因,截至2017年7月26日,课题组已上传报纸文章2257篇,广告799篇,期刊文章2299篇,文件档案228份,书籍1部,已上传数据大小为29GB。其中涉及民国时期出版的报纸大约100余种,《申报》《大公报》《益世报》等民国最重要报纸资料收集采集工作已经初步完成;国家图书馆和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资料室(全国收藏民国期间新闻业图书最多的资料室之一)所有民国时期的新闻图书的电子化已经初步完成。(详见所附数据库建设和具体子课题进展内容)
2.出版中期研究成果《民国时期新闻史料续编》(共32册)。该套图书已于2017年2月在国家图书馆出版,总量大约在1万拍以上,字数估算有1千万字左右;另外第二部分的《民国时期新闻史料续编》已经在出版计划中。
3.本项目目前发表论文27篇。其中国际发表1篇,国内CSSCI发表(或转载)12篇左右,共约30.1万字。
4.完成国家图书馆10万册民国电子书目的整理。课题组现已从电子书目目录中拣选出与本课题相关的书籍1000余册,目前电子版已经全部拿到,正在进行分类整理中。
5.与国家图书馆数据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实现数据库资源的深度合作开发。根据协议,本课题组和国家图书馆数据部门将有条件的合作开发和共享新闻传播类图书、期刊文章和报刊文章等内容。
2、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活动
本课题组织本课题学术会议两次、国际学术会议两次。
2015年12月底召开第一次课题组全体会议。讨论确定本课题实施方案、运行机制、最终成果的整体内容框架、经费分配方案、特约撰稿人选聘以及签署责任协议等事宜。讨论审定各子课题负责人所负责区域和各汇编的分类标准。“百年中国新闻史史料整理与研究”项目获得通过后,2015年11月成立项目秘书处,开始筹备项目开题会,并决定12月2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开题会。经过紧张精心的准备,该日会议顺利召开。人大科研处沃晓静副处长、新闻学院前执行院长郭庆光教授、课题组顾问团、课题负责人及成员共40余名到会,集思广益,为该课题的具体操作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意见。
2017年1月14日,国家重大社科项目“百年中国新闻史史料整理与研究”第二次年会在大连民族大学召开。本次年会以“沟通与展望:新闻史史料整理与研究工作的再探讨”为主题,会议总结了过去一年项目组所开展的各项工作,并为2017年下一步的工作指明方向。会上,项目首席专家向课题组全体成员汇报了一年来的工作进展,项目组秘书处展示了“百年中国新闻史史料数据库”的建设情况,各子课题负责人汇报了各自的工作进展。与会者深层次交流讨论了史料整理与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并共同商定解决方案,顾问专家学者进行评议并提出建议。
另外课题负责人王润泽教授今年4月底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组织召开了“向世界传播中国:‘一带一路’与中国故事叙述”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发表了高质量的论文,会议影响积极,新华网、《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5月初在纽约大学组织召开“向世界传播中国:战地记者方大曾学术研讨会”,纽约地区多家媒体进行了专题系列报道。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课题组共向国家社科规划办报送三次《工作简报》
其中,第一期《工作简报》(2015年)的主要内容是“百年中国新闻史史料整理与研究”项目开题会的情况通报、项目实施方案与技术方案(“百年中国新闻史史料整理与研究”实施方案讨论稿)、“百年中国新闻史史料整理与研究”数据库草案及修改意见以及“百年中国新闻史史料整理与研究”工作方案细则)。第二期《工作简报》(2016年)主要通报了“百年中国新闻史史料整理与研究”数据库建设情况以及“百年中国新闻史史料整理与研究”各子课题史料收集进展情况,同时对子课题负责人变更审批和子课题调整经费划拨方式做了通报。第三期《工作简报》(2017年)的核心内容是“百年中国新闻史史料整理与研究”第二次年会的会议纪要,并就课题实施中的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通报。
2.课题组向国家社科规划办共上报两份《成果要报》
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5年度重大项目“百年中国新闻史史料整理与研究”的重要阶段性成果,《民国时期新闻史料续编》(全32册)于出版发行后,课题组撰写了《成果要报》报送国家社科规划办。另一份《成果要报》是首席专家王润泽教授关于中国当代记者心态史的研究成果,研究论文在《国际新闻界》发表后,引起业界反响,《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录,报送国家社科规划办。
3.课题负责人和各个子课题负责人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对本项目及其成果进行推介。
项目负责人和其他子课题负责人,积极参加中国新闻传播学术团体的各种活动,发表相关研究成果,推介本课题的研究,介绍本课题的意义与影响,在学界获得更多的知名度。
二、 研究成果情况
(一)《民国时期新闻史料续编》(全32册)出版发行
《民国时期新闻史料续编》(全32册)于2017年4月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课题组与国家图书馆合作,将馆藏民国时期新闻类出版物细致整理,新发现数百种资料,收录出版其中120种,分为统计资料、机构概况、年刊和纪念刊、新闻专著、政策与管理、战时新闻、新闻期刊等内容。
其中比较重要的史料有:来自民国政府宣传部门、其他行政部门和行业自身的36种左右统计资料,这些统计资料有助于研究者分析民国时期新闻行业发展变化的轨迹和脉络;各种报刊的工作总结报告和媒体纪念特刊、年刊以及增刊类材料,这是《民国时期新闻史料续编》收录内容的另一大亮点,以往这些材料不被重视,但其中涉及新闻业内部运作层面的资料是深入书写新闻史的良好素材;此外,以前较少见的作者著作和来自官方以及民间的专业期刊也在本辑资料中集结出版,这些罕见史料对研究民国时期新闻学术人群构成、学术状态以及民国时期新闻业内部的运作很有帮助。
自立项以来,围绕新闻史史料的收集和整理,项目组致力于挖掘更多稀有罕见的新闻史史料,力求为新闻史的学术研究乃至整个中国史的史学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史料素材。此次《民国时期新闻史料续编》的出版发行既是在对既往新闻史史料整理与研究成果的又一次丰富,也是对新闻本体史史料收集和整理的进一步尝试和突破。《民国时期新闻史料续编》作为“百年中国新闻史史料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出版,获得学界重要关注,被国内外各大图书馆搜藏。本课题组还将继续出版新发现的资料汇编,为本学科学术进步提供更多史料,更好保护和传承中国新闻学学脉,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学学术体系做出努力。
(二)学术论文发表
自立项以来,课题组在海内外权威期刊上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7篇,累计字数近30万字,其中部分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等高质量的学术杂志转载和引用,在学术界引发了重点关注(详见附表)。课题组成员以新闻本体史研究为脉络,在掌握大量翔实史料的基础上围绕新闻传播技术进步、新闻业务的演变、媒介管理与经营的历史、新闻法规与伦理、新闻理念与理论、新闻教育与学术、新闻团体等主题发表了多篇高质量学术文章。仅举几例:
首席专家王润泽教授《在服从宣传需要与尊重新闻规律之间——中国当代记者心态史研究》一文发表在《国际新闻界》(2017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9月转载》)上。文章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当代新闻工作者如何在“服从宣传工作需要”和“尊重新闻传播规律”间协调两者立场,消弭两者之间的矛盾。研究在深入访谈中国各媒体主流记者代表后,从心态史的层面,探索了中国当代记者在新闻实践中所关心和思考的重点,具有中国新闻实践特点和代表性新闻形式的生产过程等等。中国主流记者们在新闻实践中,继承中国文人家国情怀,站在社会责任的立场,尽量消弭“宣传”和“新闻”之间的鸿沟,通过新闻工作,寻找着职业价值和个人价值之间的统一。他们在工作中思考新闻独立的问题、探索舆论监督的尺度,坚持蹲点调查的深入采访、获得各种新鲜真实的素材,通过公开报道或者内参制度,进行信息发布;他们曾响应号召,做好典型报道,也在新时期对其进行反思和修正,走出了中国新闻人实践的特色。这一研究成果也回应了课题专家顾问团成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彬老师在开题会上为本课题提出的建议——该课题应该本着人民为主体的方向,除了必须要收录的重要报刊,广播电视和文献资料之外,还应该有千百万新闻人的相关材料。
子课题负责人齐辉研究员在《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2月)发表论文——《民国时期中国报人对新闻道德的讨论与突围(1914-1949)》,该文指出,民国时期伴随着政局动荡和中西文化的冲突,中国新闻界职业道德失范行为急剧扩张,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顽疾”,为此,民国时期新闻界有识之士针对行业自身的道德问题展开了持续讨论。中国报人深刻反思了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分析其原因,试图以西方新闻自律和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为奥援,在道德困境中寻求突围。研究发现,民国时期,中国新闻界对于新闻道德问题进行了持续讨论与规范途径的尝试,试图以此来维护新闻界的行业公信力,促进报人新闻道德规范的制度化建设。
课题组成员刘书峰教授在(香港)《传播与社会学刊》(2017总39期)发表《从新闻教育到爱国教育:香港早期新闻教育研究(1927-1949)》,利用在香港发现的新闻史史料,将香港早年的新闻教育理念整理出来,为学界重视。
本课题组特约撰稿人承担由首席专家或项目负责人会议讨论决定的特定专题史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论文的撰写任务,口述历史资料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特约撰稿人陈娜撰写了一批本主题的文章,其中题为《寻找的真意——访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冯雪松》一文发表于《新闻爱好者》(2016年4月)上,文章记录了作为一名优秀纪录片导演的冯雪松与中国新闻史学界结缘的故事。
课题负责人王润泽偕同项目成员杨奇光合作发表《中国新闻史研究的“隐忧”与变革》(《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5月4日,《新华文摘》2017年7月下旬全文转载),文章对新闻史史料搜集整理进行了学术上的支持,指出重大课题在新闻史研究方面的支持作用。本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在2017年7月下旬全文转载。
此外,课题组成员余玉在《编辑之友》(2017年3月)发表的题为《民初上海报业发展与困局探析》一文呈现了民国初年中国民营报纸实现整体转型成为报业主流的过程,通过援引大量一手史料叙述了商业报刊抓住有利的媒介生态环境,积极操持报纸股权,实施企业化经营,并利用传播新技术和探寻差异化竞争策略加快自身发展的过程。该文同时指出,上海报业市场也常被津贴痼疾、恶性竞争、格调不高等不利因素阻挠,致使民初上海报业呈现出独特的发展图景。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