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社会经济制度如何影响个体行为偏好——基于中国中期检查报告

2017年12月11日13:57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 研究进展情况

1、课题开题与子课题进展情况

(1)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顺利

按预定计划于2016年2-5月完成了各项试验方案设计,5月25-30日进行了5场预实验,7月25-8月11日组织了15人的队伍赴广东中山南朗镇涯口村和泮沙村开展了14场田野实验,被试村民500余人。9-12月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2017年1-6月完成论文撰写,7月向芝加哥大学田野实验进展会议递交论文并成功入选,9月14-15日将派员派员参会并在会议上宣读论文。

(2)各项子课题开展有序

按预定计划制定了综合性调查问卷,于2016年12月15-20日、2017年5月8-15日组织15人的队伍分别在浙江萧山航民村、宁波奉化滕头村开展田野调查,被调查人员包括当地村民、外来务工者及村镇管理干部300余人,获有效问卷278份,完成调查报告3份,对当地集体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了解,为下一步开展相关田野实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活动

国内学术交流

(1)2016年3月26日,项目开题论证会在浙江财经大学召开。浙江大学文科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史晋川教授、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教授、复旦大学经济思想与经济史研究所所长韦森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认知与决策研究中心主任葛岩教授、中山大学王则柯教授、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孙涤教授和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韦倩教授出席会议并听取了首席专家和子课题负责人的介绍,对该项目的研究主题、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案提出了宝贵建议。

(2)2016年6月3日至5日,项目组邀请华南师范大学董志强教授和连洪泉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何浩然副教授、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姜树广博士对即将开展的田野实验进行了深入讨论,项目组在认真听取上述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对相关实验设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修改完善。

国际学术交流

(1)2017年5月3日至6日,项目组邀请法国巴黎索邦大学Jean-Nicod研究院主任Sacha Bourgeois-Gironde教授对田野实验的最新动态及该项目研究主题目前的国际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并听取了Sacha Bourgeois-Gironde教授对本项目研究的合理建议。

(2)项目组根据广东实验结果撰写的英文论文“Dose Collectivistic and Indivdualistic Institution Make People Different? Field 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Chinese Villages”已成功入选美国芝加哥大学召开的“2017年田野实验新进展国际讨论会”(The 2017 Advances with Field Experiments Conference at University of Chcago)。2017年9月14-15日,项目组将派员参会并在会议上宣读该论文。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应中山市委宣传部的要求,项目组根据广东崖口村进行的田野实验和田野调查专门撰写了一份报告《关于涯口村集体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意见》,得到当地政府的充分肯定。

(2)首席专家叶航教授根据研究项目涉及的深层理论逻辑撰写了《个体主义方法论的偏误》,发表于2016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评价》。该文发表后在国内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6年第11期和人大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17年第1期分别予以全文转载。

(3)首席专家叶航教授目前正在根据上文撰写《成果要报》,希望指出西方主流经济学人性自私的假设是中国社会目前普遍存在的信仰缺失和价值失范最重要的思想根源;批判西方主流经济学个体主义方法论的偏误,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从而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现阶段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

二、 研究成果情况

代表性成果名称:个体主义方法论的偏误

代表性成果发表:《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6年第3期

(一)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

1. 西方主流经济学在个体主义方法论基础上对人性自私的假设是中国社会目前普遍存在的信仰缺失和价值失范最重要的思想根源。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中国民众在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简约主义阐释的误导下,是把“方法论”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当成“价值观”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加以接受并付诸实践的,从而导致我国社会当前存在的种种价值乱象。

2. 我们必须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考察个体主义方法论的起源与嬗变,厘清其如何从一种纯粹的“方法论”逐渐演变成一种与“整体主义方法论”尖锐对立的、具有规范含义、立场选择和价值判断的思想武器。并在此基础上认识这一嬗变过程与其理论偏误之间的关系,从而有益于我们从理论源头上正本清源,有益于我们在批判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经济学的方法论体系。

3. 建立在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演化经济学、计算经济学、神经经济学基础上的“人类亲社会行为与社会偏好”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以当代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为工具,整合了“个体主义方法论”和“整体主义方法论”的优势和长处,为经济学的方法论体系的创新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基点。

(二)学术价值

1. 从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学术史的角度追根溯源,阐明了个体主义方法论偏误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从而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西方主流经济学核心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2. 从跨学科视角阐述和论证“亲社会行为与社会偏好”理论的科学性,有助于我们前瞻性地把握经济学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助于中国经济学家尽快融入不断向纵深发展的理论创新思潮,从而缩短中国经济学研究与国际学术前沿的差距。

3. 批判西方主流经济学个体主义方法论的偏误,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有利于我们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中国现阶段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

(三)社会影响

1.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6年第11期全文转载

2. 人大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17年第1期全文转载

课题组供稿

(责编: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