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档案整理与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7年12月11日13:43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研究计划总体进展顺利,各子课题已相继完成阶段性目标。

子课题一:已完成对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馆、图书馆等文化事业机构中相关馆藏的普查工作,并选择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武汉市档案馆、湖南省档案馆、重庆市档案馆、天津市档案馆等多个单位进行了深入调查,根据档案形成时间、形成机构、馆藏地及内容主题等进行了分类整理,对其空间分布、现存数量、主要内容、保管状况、整理与利用情况有了基本掌握。

子课题二:对获取到的重庆、成都等地的档案资料进行了整理,初步完成对图书馆事业档案的分类,对档案文件特点的总结分析,部分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和编辑已经完成,相关的元数据框架和数据库框架正在探讨中。

子课题三:在前期收集到的档案基础上,目前已初步确定相关档案的特征分析框架,根据其形式与内容的特征对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档案进行分析,将尽快完成对档案本身的特征分析工作。

子课题四:研究进展顺利,课题组深度分析已收集档案,从档案角度全面完整地揭示这一时期图书馆的管理思想、组织结构、职员管理、馆藏建设和读者服务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在馆藏建设和读者服务方面已取得了相关的研究成果。

子课题五:已根据相关档案完成对过去研究较少的清末及民国时期儿童图书馆、中学图书馆、函授教育以及图书馆学等问题的主题研究,并发表相关论文。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课题组前往重庆、天津、南京、北京、上海、成都、武汉、长沙、贵阳、昆明等地档案馆调查研究,探索合作方案,搜集整理数据,大致摸清了省级档案馆的档案范围、现存数量、分布趋向、以及各个档案馆的合作意向等。

(1)重庆市档案馆调研情况

重庆是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所在地,保存有大量内迁学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国立罗斯福图书馆相关档案。经课题组负责人与重庆市档案馆领导多次协商,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将重庆市档案馆所藏抗战时期重庆地区图书馆事业档案以点校本的形式出版,按国立、省立、县级三个层次对公共图书馆档案进行整理,按政府、教会、民办三个责任主体对学校图书馆档案进行分层整理,按中央、地方两个层次对图书馆学校及图书馆协会档案进行整理。重庆档案馆民国时期图书馆档案保存完整,整理及数字化工作基础较好。课题组从重庆市民国档案馆数据库中筛选出与图书馆事业相关的民国档案文件3770份,约12000页,涉及重庆市立图书馆、国立罗斯福图书馆、学校图书馆、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民教馆、北碚图书馆、中央图书馆、北泉图书馆、杨沧白图书馆、马相伯图书馆、巴县图书馆等机构。史料丰富,涉及各类型图书馆。其中如国立罗斯福图书馆、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文件数量较多,颇有历史研究价值。

根据课题组与重庆市档案馆签署的合作协议,课题组将12000余页档案馆馆藏的民国图书馆事业档案全部复印,经课题组分类整理后,委托专业公司进行全文录入,录入后的文档由课题组成员和相关专业研究生比对档案复印件进行了三次校对,形成了《民国时期罗斯福图书馆档案汇编》等档案文献专题整理成果,此成果已在出版社审校出版过程中。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调研情况

由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有关专家是本课题的子课题负责人,经与该馆领导沟通交流,双方达成合作意向,将围绕私立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档案的整理出版工作,以影印本的形式共同整理出版《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文华图专档案精萃》,此汇编正在整理编辑过程中。

此外,通过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调研,课题组发现该馆没有专门的图书馆卷宗,课题组通过列出多个与图书馆相关的检索词检索,其“图书馆”档案主要集中于经济部全宗、教育部全宗、社会部全宗、中央研究院全宗、私立金陵大学全宗、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全宗、国务院全宗、汪伪政府行政院全宗,共计档案 219 卷,案卷近 2万页。课题组查得的档案已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数字化后的档案,档案内容多为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层面及著名高校图书馆相关资料,档案相当珍贵,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3)湖北省档案馆及武汉市档案馆调研情况

湖北省档案馆对于数字档案和纸质档案均有较明确的格式规范,查找起来非常方便。数字档案的查找分为案卷级和文件级,分别设有档号、题名、责任者、文件(案卷)时间、保管期限等条目,条目填写准确规范。纸质档案的查找以翻阅纸质目录为主,大多数纸质目录上的条目都已经数字化,小部分还未数字化。目录填写规范,易于查找相应档案。条目内容上,湖北省档案馆与图书馆相关的档案条目较多,共有案卷级条目 112 条,文件级条目 324 条,大多数文件的产生时间集中在 1944 年及以后,内容涵盖财务、基建、人事、教育、各项清册目录等,涉及文华图专的的案卷级目录共 12 条,文件级目录共 5 条。

武汉市档案馆的数字查档系统有较明确的格式规范,但很多字段,如形成时间等,虽然设立,但却空缺,这为查找档案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而纸质档案的格式规范就更不容乐观,同一本案卷目录中档案和资料混排,没有设立明确的 “责任者”栏,取而代之的是“作者或书刊名” ,同一题名的文件或者资料其全宗号、目录号、卷号经常不统一,页号和文件时间标注不规范。武汉市档案馆共查到目录 23 条,时间集中在 1946-1948 之间,多以汉口地区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团体的资料为保管对象,以规程、计划、报表、简介、统计等文体为主,主要的责任者有汉口市政府、图书馆及汉口警局等。

(4)天津市档案馆调研情况

天津市档案馆没有设置独立的民国时期“图书馆”档案全宗,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档案主要相对集中分布于天津特别市政府全宗(全宗代码:J0001)、天津市政府全宗(全宗代码:J0002)、天津市社会局全宗(全宗代码:J0025)、XX全宗(全宗代码:J0110)四个全宗内。天津市档案馆馆藏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档案数量很大,分布相对集中,数字化图片质量高。

在天津市档案馆调研过程中,与天津市档案馆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课题组所需档案可获取和整理出版,双方联合署名,已签订合作协议。

(5)湖南省档案馆调研情况

湖南省档案馆没有设置独立的民国时期“图书馆”档案全宗,查阅到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相关档案主要包括图书馆人事任免、机构调整、工作简报、图书目录、规章制度等档案60余件,主要责任者为湖南省合作社和湖南省教育厅。档案数量不大,有待进一步收集。

(6)云南省档案馆及昆明市档案馆调研情况

抗战时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坚持办学,设有高校图书馆,中华图书馆协会也在昆明办公数年。课题组原希望在云南省档案馆、昆明市档案馆查找到相应的档案,但据当地档案馆介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档案保存极少,大部分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档案馆取走,中华图书馆协会档案也廖廖无几。仅云南省立昆华图书馆档案保存数量较多,有一定利用价值。昆明市档案馆档案尚未进行数字化, 课题组调研时,该馆正要进行数字化扫描,所以未来一段时间不能提供利用。课题组只来得及将其中部分档案的案卷目录记录下来,以便后期使用。

(7)其它档案馆调研情况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没有设置独立的民国时期“图书馆”档案全宗,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档案分散分布,馆内与课题相关的档案数量不多,同时,按照一史馆要求,可提供数字化档案的数量有限,课题组只获得其中很少一部分档案,且这些档案只能使用一史馆专门的图片浏览器进行浏览。

北京市档案馆没有设置独立的民国时期“图书馆”档案全宗,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档案分布分散,主要集中于J001北平市政府全宗(全宗号:J001)、北平市社会局全宗(全宗号:J002)、北平市教育局全宗(全宗号:J004)等共计26个全宗内。按照北京市档案馆规定,只能提供少量的档案复制。

北京大学档案馆没有设置独立的民国时期“图书馆”档案全宗,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档案分布分散,主要集中于国立北京大学案卷、京师大学堂案卷和燕京大学案卷中。这些档案基本上都还是纸质版,数量多,其中很多都非常珍贵,北京大学档案馆虽然可提供档案复制,但只允许最多复制每份档案的30%。课题组与北京大学档案馆负责人还就下一步合作整理和利用该馆档案事宜进行了商谈。

贵州省档案馆及贵阳市档案馆数字化工作尚未开展,所有档案均为纸本。馆藏档案以本地图书馆及民众教育馆为多,抗战内迁大学图书馆档案,如浙江大学图书馆、大夏大学图书馆档案没有收藏。总体数量较大,但因没有数字化,课题组尚无准确统计数字。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档案整理与研究”(15ZDB128)课题组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别向国家社科规划办报送了工作简报(一)和工作简报(二),详细汇报了研究进展。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历史档案开放程度不一,在部分档案馆查阅利用受到限制

课题组在查阅清末及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档案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档案馆开放服务方面比较保守,查档者在真正利用档案之前需要经历层层关卡。资源利用方面,电子查档系统的功能简单,对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有限;档案馆对于查档者能够查询和利用的档案通常都会加以限制, 限制利用范围或限制利用数量;档案馆提供资源利用和服务的方式以现场提供为主,对在线方式的支持力度较小。馆员服务方面,大多数档案馆缺乏主动服务,服务理念不够开放,缺乏用户至上的观念。

(2)各地档案馆对待历史档案利用的支持力度不同、工作开展进度不一

各地档案馆对待历史档案利用的态度不一,课题组需要与各地档案馆协商档案利用和合作整理出版事宜。由于课题组需要查阅利用、研究整理的档案数量大、档案产生的时间周期长且分布在不同的全宗,各地档案馆往往需要召开馆办公会研究是否与课题组合作。一些档案馆档案开放意识强,课题组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如重庆市档案馆、四川省档案馆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尚有一些档案馆对历史档案开放利用态度不是非常积极,与这些档案馆的具体合作事宜还在协商谈判中、或处在走程序的阶段。

(3)研究成果的产出

档案编研、整理与出版方面,由于立项至今仅一年半年时间,课题尚处于大量档案的整理、录入、校对或数字化阶段,且由于档案整理出版工作周期长、任务重,故虽有两部文献汇编已交由出版社审核校对,但尚未出版。

在研究方面,由于需对整理出的档案从形式和内容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故目前仅利用档案资料发表了6篇研究论文,其它还需进一步分类比对、仔细研读,以待产出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成果情况

1、《“中国开放档案共享平台”历史档案共享调查研究》

以中国开放档案共享平台历史档案共享现状为切入点,根据档案调研中掌握的历史档案开放共享的情况,归纳了中国开放档案共享平台历史档案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中国开放档案共享平台历史档案共享的建议。

2、《1898-1937年儿童社会教育与儿童图书馆的互动》

探讨了1898—1937年,天津儿童社会教育萌芽、发展、繁荣三个时期,每个时期对儿童图书馆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萌芽期造就了儿童阅览室的诞生;发展期促进了儿童图书馆的设立;繁荣期带动了儿童图书馆走向成熟。同时,儿童图书馆作为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也为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为贫苦失学儿童提供学习机会、提升儿童文化水平、陶冶儿童性情、避免社会教育机构二次失学等方面。

3、《1918-1937年巡回文库的图书选择:阅读导向与读者需求》

1918—1937年,全国大部分地区设置了主题多样的巡回文库,其图书构成经历了两次演变:一是大量增加了常识类图书;二是强制性增加党义图书。官方阅读导向对巡回文库图书选择的影响为:启迪民智,教育类图书具有主导作用;唤起民众,常识类图书跃居榜首;强制灌输,党义图书为必备图书。民众阅读倾向与阅读需求也对巡回文库的图书选择产生了影响,此外,当时的图书馆学人也进行了关于巡回文库图书选择的理论探索。

4、《民国时期中学图书馆研究与实践述略》

民国时期是我国新式中学建立并快速发展的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教学改革的施行以及图书馆运动的发展,中学图书馆的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为此教育界、图书馆界开展了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该文从当时的教育背景入手,探讨了这一时期中学图书馆的研究与实践活动。

5、《民国时期图书馆学函授教育研究》

函授教育是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学习时间灵活,教育费用低廉,不受地域限制等种种优点。以上海图书馆学函授学校为据,兼及参考其他图书馆学函授学校教育情况,考察了民国时期图书馆学函授教育办学史及教学各环节的相关内容。由于战争导致图书馆事业衰败是民国时期图书馆学函授教育难以为继的主要原因。

6、《一位被遗忘的著名图书馆学家陈伯逵研究》

陈伯逵是上世纪20至30年代著名的图书馆学家,经历过上海图书馆事业的荣衰,西方图书馆学的中国化改良,以及丰富的图书馆学教育活动,40年代以后逐渐从图书馆界消失,以至当前图书馆界对其了解甚少。本文有关陈伯逵的档案材料进行深入的挖掘,考证了陈伯逵的生平和在图书馆学领域活动方面的史实,认为他在分类法及图书馆学教育领域所做出的努力对于当时图书馆事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贡献。以上六篇文章,有从档案利用视角探讨档案共享利用问题。然而更多的是利用档案本身的史料价值,来弥补公开文献研究的不足,这也反映出档案对图书馆史研究所蕴藏的重要价值。

课题组供稿

(责编: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