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面向大数据的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机制及应用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7年12月11日13:38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 研究进展情况

1、课题开题与子课题进展情况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按照项目计划任务,项目组分别确立了“面向大数据的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的资源建设机制研究”、“面向大数据的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资源组织机制研究”、“面向大数据的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的人机交互机制研究”、“面向大数据的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服务模式研究”和“面向大数据的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的应用探索研究”等5个相关子课题,项目实施周期为五年(2016.01—2020.12)。截止目前,项目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顺利,各子课题组按照原定计划有序的开展了数字图书馆用户需求调查、视觉资源整合建模、移动视觉搜索产品分析和研发、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任务设计等工作,各项研究均按时完成。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重视理论研究与业务实践的结合,积极将研究成果应用在国内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项目的建设中。除了国内的研究外,项目组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课题组邀请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印第安纳大学丁颖教授、华盛顿大学谭勇教授等就本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2017年项目组博士生拟赴南澳大学进行合作研究。截止今年7月的初步统计,本项目组成员参加iConference、ALIEP等国际学术会议12人次,国内学术会议30余人次,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CSSCI收录学术论文21篇,其中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6篇,完成硕士论文2篇。现有学术成果产生了一定影响。

具体到各子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1)子课题一:面向大数据的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的资源建设机制研究

子课题一主要探讨数字图书馆视觉对象资源库内容建设、 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众包模式以及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系统集成三个方面的机制。

目前已经完成的任务包括:?对文内视觉资源的研究,在构建四级分析框架基础上,提出一套复杂度分析框架,搭建文内视觉资源标注平台;?从设备依托和技术支持两个方面对国内外移动视觉搜索产品进行四个特征的总结,为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工具的开发提供参考;?在视觉资源的众包建设方面,提出通过众包的理念和方法来获取新的视觉资源,并对众包任务的设计、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以及众包结果的质量控制等资源建设机制进行分析。

目前已完成论文5篇,正在进行的研究有:基于案例分析的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的资源建设体系框架探索、数字人文资源移动视觉搜索中众包任务分解机制研究和、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的众包激励设计及对策。该子课题拟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资源建设过程中的众包任务分解、激励设计以及资源的系统集成研究中。

(2)子课题二:面向大数据的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资源组织机制研究

子课题二的主要任务是分析数字图书馆视觉资源的类型和特征,研究大数据环境下数字图书馆视觉资源组织的两种关键方法(元数据模式的构建以及元数据关联化的实现),构建面向大数据的数字图书馆视觉资源组织框架,并基于整体的组织框架对面向大数据的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的可视化进行研究。

目前课题组已经完成的任务主要有:?对基于关联数据的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框架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个基于关联数据的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框架,该框架由3个模块构成:模型模块(Model)、控制器模块(Controller)和视图模块(View),该模型对于建立起互联的视觉资源库具有参考价值;?提出基于书目框架的数字图书馆语义搜索框架,对资源的语义化描述、组织和搜索过程以及各模块的功能进行了设计和说明,并通过搭建实验系统对框架功能进行测试;?对关联数据在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系统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提出一种具有语义发现功能的移动视觉搜索方法,采用BIBFRAME、关联数据和图像处理技术获取视觉资源的语义信息和特征信息,通过关联数据对特征信息和语义信息进行关联,实现移动视觉搜索和语义搜索的融合,实现数字图书馆视觉资源内容和语义信息的全搜索。

目前已完成论文4篇,正在进行的研究有: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中的元数据映射及互操作机制、基于事件关联的叙事型数字足迹的知识发现——以盛宣怀手稿为例。

(3)子课题三:面向大数据的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的人机交互机制研究

子课题三的主要任务是从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人机交互的服务设计、用户-技术-任务-场景维度、以及分析评价三方面对数字图书馆视觉搜索的人机交互机制进行研究。

目前课题组已完成的任务有:?对移动互联环境下视觉信息的跨屏利用行为进行概述,在剖析涉及“两点一径”的跨屏行为三要素基础上,整合时间维和任务维对跨屏行为进行分类与描述性界定,并结合情境视角,从跨屏行为特征、行为动因以及行为实现研究3个方面进行分析;?对视频网站信息构建进行研究,以豆泡网为例,运用深度访谈和层次分析法分析豆泡在信息组织、标识、导航和检索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针对相应的局限性提出了若干改进建议;?以国外现有相关错失焦虑症(FoMO)文献为基础,结合沉浸体验、网络/手机上瘾等相关研究成果,从移动社交媒体环境下FoMO的概念阐述、测量量表以及影响因素3个方面进行研究回顾,并成功构建了相关量表。④提出了大数据环境下移动视觉搜索的游戏化机制设计,并进一步探索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中各个阶段的游戏化元素及相应的动因示能,提出了大数据时代移动视觉搜索的游戏化框架。

目前已完成论文5篇,正在进行的研究有: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中跨屏及多场景切换行为分析、基于游戏化设计的移动视觉搜索功能示能性探索。对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的人机交互服务设计和评价研究仍是本子课题研究的重点。

(4)子课题四:面向大数据的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服务模式研究

子课题四的主要任务是以服务科学为理论依据,通过探讨将服务科学运用在面向大数据的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的可行性,从服务科学过程中的用户需求、服务流程的规划与设计、服务质量管理与控制、服务权益保护几个视角切入,构建基于服务科学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理论框架,并基于此提出面向大数据的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的服务模式。

目前课题组已完成的任务有:?探索了移动视觉搜索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具体应用,分析移动视觉搜索对于切入用户使用情景、改进资源揭示检索和促进资源建设方面的价值,并从数字人文项目建设、移动关联电子图书、特色专题资源和多媒体资源的视觉揭示方面提出图书馆应用移动视觉搜索的方向;?提出了基于情景感知理论的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服务设计框架,该框架主要包括情景获取、情景处理和检索匹配以及情景应用三个模块;?提出了基于语义关联的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服务聚合模型,模型主要包括基础数据层、资源描述层、语义聚合层和用户应用层四个方面,该多维度聚合服务模型使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形成了完整的闭环,并从电子图书利用和数字人文建设两个方面分析了移动视觉搜索聚合服务的实现流程。

目前课题组已发表论文5篇,课题组目前正在开展的工作主要有:基于SSME的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服务理论与框架研究、面向大数据的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服务模式研究、移动视觉搜索在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领域的应用研究、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服务的保障机制研究。重点在于如何将服务科学理论与数字图书馆的移动视觉搜索结合,寻找新的适合用户需求的服务模式,并探索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制定科学的保障机制。

(5)子课题五:面向大数据的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的应用探索研究

子课题五的主要任务是将前面四个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若干具体服务情境中,总结形成一套与目前数字图书馆发展水平和方向相适应的移动视觉搜索应用解决方案,为数字图书馆开展移动视觉搜索服务提供指导。此外通过构建具体的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服务案例,检验前述子课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与可靠性,体现项目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目前课题组已完成的任务有:?以数字人文项目的应用为核心,尝试构建上海市民国老建筑资源库并开展移动视觉搜索服务,目前项目已完成初步的需求调研和部分图像资源的采集工作;?与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合作,在李政道图书馆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移动视觉搜索的基础上,拟开展更广范围的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服务。课题组主要提供理论支撑和设计分析,目前初步完成部分项目的任务设计和技术实现分析。

目前课题组已发表论文2篇,课题组正在开展的主要工作有上海市民国老建筑群视觉图像的采集和移动视觉搜索服务的实现,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的移动视觉搜索服务实现。课题的重点是将前述四个子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应用在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服务的实现上,与此同时也推动前述子课题的理论研究,为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服务的广泛实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课题组前期开展了大量的文献调研工作,主要体现在:

①对国外移动视觉搜索产品从依托设备和技术两个方面进行分类概括,并总结出基于手机APP的图像检索、基于手机APP的增强现实搜索、基于穿戴设备的图像检索以及基于穿戴设备的增强现实搜索四类产品的特征,为基于APP的移动视觉搜索开发提供参考。

?对国内外图书馆应用移动搜索技术开展服务的案例进行总结,并提出数字人文项目建设、移动关联电子图书、特色专题资源和多媒体资源的视觉揭示方面提出图书馆应用移动视觉搜索的方向。

?在剖析涉及"两点一径"的跨屏行为三要素基础上,整合时间维和任务维对跨屏行为进行分类与描述性界定,并结合情境视角,从跨屏行为特征、行为动因以及行为实现研究3个方面对移动互联环境下的跨设备检索利用行为进行综述。

④针对移动视觉搜索服务的重点应用领域——数字人文,我们对国内外数字人文研究成果进行文献计量,并将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做出对比,指出该领域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⑤针对关联数据在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中的应用,我们对关联数据应用于图书馆的相关成果进行综述,并提出基于语义关联的移动视觉搜索框架和模型。

(2)调研及数据整理

为了项目的顺利开展,我们先后多次对上海市图书馆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等进行现场调研:

①2016年7月-8月,课题组成员在上海市图书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调研与交流,主要对数字人文平台的众包合作机制进行分析,对平台的激励机制进行算法上的研究,并对平台的设计提出详细方案。

②2017年4月21日,课题组成员对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进行为期1天的调研,主要了解了李政道图书馆基于手机APP的AR移动视觉搜索系统功能、特点、设计思路、运行情况和存在问题等,并就课题组理论研究与该馆下一步更广泛的移动视觉搜索项目开发的合作机制进行了交流探讨。

③2017年5月23日—25日,课题组成员与上海市图书馆技术团队进行探讨交流,就下一步民国老建筑视觉资源库建设以及移动视觉搜索APP的设计和技术实现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就存在的技术障碍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为课题组实践部分的落实做好前期用户分析和可行性研究。

3、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活动

(1)学术会议

课题组为了更好的将大数据相关成果以及图书情报学前沿研究应用于本课题的建设中,成员多次参与国内、国际学术会议:

①2016年5月,课题组首席专家朱庆华教授赴韩国釜山大学参加韩国图书情报学会主办的2016年国际会议,并做了A Research Framework for Mobile Visual Search in Digital Library的大会特邀报告。

②2016年7月,课题组成员6人参加哈尔滨工业大学组织的信息管理暑期夏令营学术活动,对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分析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和学习。

③2016年9月,课题组博士生参加北京大学举办的博士生论坛,汇报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基于关联数据的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框架研究”,并就有关问题与同行专家学者进行交流。

④2016年12月课题组成员6人参加了上海图书馆承办的第十三届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研讨班(ADLS 2016),研讨班主要围绕从数字化到数据化、云端化和大数据之后带来的智慧化以及全方位的网络众包和大众参与进行讨论。课题组成员在该研讨会上进行了公众科学的学术报告。

⑤2017年3月课题组成员5人参加了武汉大学承办的2017年iConference国际会议,课题组成员的展示论文Leveraging Social Media to Facilitate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Bridging Digital Immigrants with Digital Natives获得了最佳展示论文提名。

⑥2017年4月,课题组成员7人参加了上海交通大学承办的2017年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大数据与商务分析研究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主要学习了如何将大数据的分析技术应用于不同场景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

⑦2017年6月,课题组成员3人参加了北京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举办的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学术研讨会,课题组成员对如何从海量数据中获取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于促进本课题的研究有积极的意义。

(2)学术交流

①2016年3月19日,课题组邀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评审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黄长著研究员、武汉大学资深教授马费成教授、武汉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陈传夫教授、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李广建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范并思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所长王世伟教授、南京大学长江学者、信息管理学院院长孙建军教授等专家参加了本课题的开题论证。专家们对课题选题的前瞻性、研究内容与思路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该课题难度大,创新性强,应用价值很高。同时,专家们分别结合他们的研究经验,对课题如何顺利开展的细节问题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②2016年10月31日,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华盛顿大学谭勇教授为课题组开展了“应用于大数据的融合机器学习和结构经济模型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开拓了课题组成员在大数据研究模式和方法上的视野。

③2016年11月9日,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学祝建华教授为课题组开展了“社会化媒体研究的新方法与新知识”的学术讲座,对于课题组成员在社会化媒体领域进行创新性的研究有较大帮助。

④2017年5月11日,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哈尔滨工业大学郭熙铜教授为课题组做了“大数据与医疗健康”的学术讲座,对于课题组借鉴相关大数据研究和分析的经验,用于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领域有一定帮助。

⑤2017年5月17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吴丹教授为课题组做了“基于情景和APP交互的用户移动搜索行为研究”的讲座,其研究成果对于课题组在移动搜索行为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作用。

⑥2017年6月7日,美国西蒙斯学院图书情报学院副教授唐蓉博士为课题组做了“信息行为研究: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学术报告,对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信息行为研究有较大帮助,更好的推进相关子课题对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用户的信息行为研究。

⑦2017年6月23日,课题组邀请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信息与计算学院丁颖教授、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副主任李敏强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副部长李文立教授、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梁昌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王刊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王伟军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副院长颜志军教授对课题组目前已开展的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的研究进行专家咨询会。专家们充分肯定了课题研究的意义、创新性以及目前取得的成果,同时就研究成果的宣传扩散、众包机制的实现、学术资源视觉检索结果的呈现、课题开展过程中核心研究与相关研究的均衡等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3)国际合作

本课题立项后,先后多次邀请国外专家参与本课题研究进展和研究难点的讨论,推进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如邀请美国西蒙斯学院图书情报学院副教授唐蓉博士、印第安纳大学信息与计算学院丁颖教授等来学院交流讲学。同时借助各种国际会议平台,如ALIEP、iConference、CSWIM等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与国外研究者们探讨相关问题;课题组还选派一博士生赴南澳大学开展为期1年的合作交流研究,对于项目国际化视野的研究有较大帮助。

4、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本项目正处于中期建设期内,前期成果主要以理论研究和模型构建为主,深层次的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系统和平台尚在前期设计和规划中。目前项目研究成果通过开题报告会、专家咨询会和多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得以宣传和推广,特别是该项目立项后在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十余篇,有效宣传和扩大了该项目的学术影响。

目前我们已和图书馆界进行合作,将我们的成果应用于具体的服务实现上。课题组研发的“即读—数字图书馆在线阅读平台”已经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登记并初步上线。通过与业界的合作,探索移动视觉搜索的具体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不少图书馆对使用二维码开展移动视觉搜索服务产生兴趣。

二、 研究成果情况

(1)《文内视觉资源的分析框架与计量探索》发表于《情报学报》2017年2期

基本内容:对学术文献内部的视觉资源(简称文内视觉资源)的分析和计量进行探索。

主要观点:将文内视觉资源看作可视知识计量单元进行尝试性分析,能从新的视角和更细的粒度拓展计量分析的对象,并为基于可视知识单元的知识服务奠定基础。在构建涵盖五大视觉特征与两大关系特征的四级分析框架基础上,搭建文内视觉资源标注平台,选择图书情报领域样本期刊构建语料库,从“属性-关系”两个维度进行计量分析。样本语料库中文内视觉资源的可视知识计量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图书情报学科及相关研究主题的视觉表达态势。

学术价值:该框架可为学术视觉资源库建设与管理、检索与分析,以及更细粒度的知识服务提供参考;为评价学科视觉表达态势,促进学术可视化交流与传播奠定基础。

(2)《面向人文研究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发表于《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年第5期

基本内容:对面向人文研究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

主要观点:新的人文研究平台以数据为基础,以方法为导向,提供统一的数据资源管理、大数据分析、可视化展示和智慧型服务。这些变化将带来更大范围和深度的数据资料的应用和协同研究,将使研究人员以过去难以想象的尺度和维度提出问题。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是国家层面的,也可以是地区行业或组织机构层面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人类记忆和文化遗产机构近20年来馆藏内容大规模数字化,可以通过升级为数字人文研究平台,转型为数字人文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在数字时代发挥其巨大的价值。

学术价值:人文科学研究正在向以数据为驱动的新型研究模式转型,形成所谓“数字人文”研究新范式。“数据科学”为这些变化提供了方法论基础,支撑研究活动的基础设施也需要经过改造或重新建立。

(3)《从传统纸媒到数字媒介的用户阅读转移行为研究——基于MEC理论的探索》发表于《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年3期

基本内容:采用结构化访谈的方式,从“用户价值导向”探索个人价值视角下用户从传统纸质媒体到数字阅读媒体转移的动机。

主要观点:用户从传统纸媒转移到数字媒介情景阅读时,更多的是受到功能性价值、机会性价值、社会性价值以及情感性价值的影响,其中对情感性维度的关注已超过功能性维度;与价值维度匹配的要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功能类层面,已延伸到环保意识层面。研究揭示随着读者价值观的改变,阅读行为动机也有了新的变化,需要对数字媒介相关的资源、产品及系统的设计、服务等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

学术价值:传统纸质阅读虽然能满足读者在阅读深度和阅读习惯方面的需求,但数字阅读,尤其是移动互联环境下的数字阅读,在阅读广度和阅读成本方面更具优势,研究成果对于利用科技手段缩小阅读的贫富鸿沟,助推全民阅读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4)《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的众包模式初探》发表于《情报资料工作》2016年4期

基本内容:对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的众包模式进行探索。

主要观点:通过众包的理念和方法来获取新的视觉资源,主要从众包任务的设计、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以及众包结果的质量控制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并与传统的信息搜索模式进行了对比,最终提出了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的资源建设机制。

学术价值:移动视觉搜索与众包模式的结合跨越了传统的组织界限,为实现任务或项目目标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同时克服了海量资源规模大、数量多、分布广泛的问题。移动视觉搜索众包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较大的价值。

(5)《关联数据在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发表于《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2017年1期

基本内容:提出一种具有语义发现功能的移动视觉搜索方法,实现数字图书馆视觉资源内容和语义信息的全搜索。

主要观点:采用BIBFRAME、关联数据和图像处理技术获取视觉资源的语义信息和特征信息,通过关联数据对特征信息和语义信息进行关联,实现移动视觉搜索和语义搜索的融合。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较好地实现了对视觉资源内容和语义的搜索。

学术价值:提出的移动视觉搜索系统能够较好地实现视觉资源内容和语义的关联与搜索,为数字图书馆语义信息发掘和服务模式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有效弥补了传统移动视觉搜索在语义方面的不足。

(6)《大数据环境下移动视觉搜索的游戏化机制设计》发表于《情报资料工作》2016年4期

基本内容:提出了大数据时代移动视觉搜索的游戏化框架。

主要观点:大数据环境下移动视觉搜索的游戏化框架强调由内而外的三层设计模式,重点突出任务、规则、事件和场景四大要素在移动视觉搜索的游戏化机制设计中的重要性,然后在对象/过程中将每个要素进行系统性结构,并倡导将外围丰富的游戏化元素融入到移动视觉搜索的应用设计中。

学术价值:归纳了移动视觉搜索中的游戏化元素及其对应的动因示能,并提出面向大数据的移动视觉搜索游戏化设计框架,倡导由内而外的设计思路。

(7)《国外移动视觉搜索产品的比较分析研究》发表于《图书馆杂志》2016年9期

基本内容:从依托设备及使用的技术两个层面对移动视觉搜索产品进行了分类,并分析总结了基于手机APP的图像检索、基于手机APP的增强现实搜索、基于穿戴设备的图像检索以及基于穿戴设备的增强现实搜索四类产品的特征。

主要观点:MVS 技术及应用的研究与推广对数字人文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认为MVS 技术在数字人文中的应用与推广时应关注应用资源的整合、应用场景的确定和应用形式的选择。

学术价值:对国外移动视觉搜索平台的对比研究,能够为我国移动视觉搜索的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为移动视觉搜索技术与服务在数字人文中的创新应用提供帮助。

(8)《基于BIBFRAME的数字图书馆语义搜索框架研究》发表于《图书与情报》2017年1期

基本内容:为满足数字图书馆语义化资源整合与发现需要,文章提出了基于书目框架(BIBFRAME)的数字图书馆语义搜索框架,并对资源的语义化描述、组织和搜索过程以及各模块的功能进行了设计和说明。

主要观点:通过搭建实验系统对框架功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系统满足了预期的功能需求,提出的数字图书馆语义搜索框架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学术价值:基于 BIBFRAME 提出的数字图书馆的语义搜索框架融合了关联数据、自然语言处理、SPARQL 搜索等相关技术,实现了信息的语义整合、需求的语义识别和资源的语义搜索,为解决数字图书馆语义整合和搜索提供了经验。

(9)《基于情景感知的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服务设计研究》发表于《图书馆学研究》2017年16期

基本内容:对基于情景感知的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服务设计进行研究。

主要观点:在情景感知和移动视觉搜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用户移动终端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源和服务的情景为中心,以视觉搜索为切入点,构建了基于情景感知的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服务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情景获取、情景处理和检索匹配以及情景应用三个模块。其中情景获取中嵌入了服务、线索和技术等创新元素。

学术价值:图书馆背景下移动视觉搜索的应用实践必须建立在移动视觉搜索服务设计的基础上,研究将为进一步开发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工具和更深层次聚合移动视觉搜索服务提供参考。

(10)《基于语义关联的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资源与服务聚合研究》 现代情报 2017年第10期

基本内容:探讨了利用语义关联的方式对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资源和服务进行聚合。

主要观点:从多维度聚合和语义关联两个方面分析了数字资源聚合的理论基础,并从基础数据层、资源描述层、语义聚合层和用户应用层四个方面构建了基于语义关联的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资源与服务多维度聚合模型,从电子图书利用和数字人文建设两个方面分析了移动视觉搜索服务的实现流程。

学术价值:移动视觉搜索服务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图书馆更好的切入用户利用场景和促进图书馆各种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措施,而视觉资源与图书馆各种资源的聚合是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服务开展的基础,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服务真正落实。

(11)《即读——数字图书馆在线阅读平台V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通过集成二维码在线生成技术、语音在线播放技术等技术手段实现在线阅读,并于2017年6月17日获得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第1864614号)。

(12)《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移动视觉搜索用户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南京大学2017年硕士毕业论文

基本内容:参照现有基础理论体系构建移动视觉搜索的技术接受模型,模型包括移动视觉搜索的感知特性,感知信任,期望确认,服务成本和采纳意愿等多个维度,在此基础上建立假设并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假设进行验证,以分析社会化媒体下的移动视觉搜索用户的采纳意愿受到何种因素影响,为相关服务商改进服务质量提供参考。

主要观点:消费者感知特性,服务成本与移动视觉搜索用户的采纳意愿存在显著的关系,感知信任和期望确认对消费者感知特性,服务成本与消费者采纳意愿的关系呈现不完全的中介效应。

理论价值:移动视觉搜索是一种新的检索技术,针对该具体技术,构建移动视觉搜索服务用户的采纳意愿模型,是对技术采纳模型的深入拓展。

(13)《数字图书馆书目资源移动视觉搜索平台研究》南京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基本内容:以移动视觉搜索与关联数据为核心,围绕搭建数字图书馆书目资源移动视觉搜索平台展开研究,以期帮助数字图书馆提升书目搜索服务质量。

主要观点:以关联数据与移动视觉搜索为核心提出了一个数字图书馆书目资源移动视觉搜索平台框架,具体工作包括书目信息及封面图片抓取、封面图片视觉特征数据库的建设、书目信息关联数据库建设、封面图像匹配与搜索、书目语义信息展示等。该框架融合了关联数据和图像处理与检索技术,支持以视觉资源为对象进行语义信息和关联资源的搜索。

理论价值:可以为数字图书馆解决资源组织、建设、人机交互以及服务模式等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可以帮助数字图书馆更好地发挥其特有的资源优势,提升其服务质量。 

课题组供稿 

(责编: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