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蒙古文《大藏经》文化价值体系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7年12月11日11:05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蒙古文<大藏经>文化价值体系研究》立项于 2015年11月5日。收到立项通知书后,项目组在学校科技处协助下,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50余人,于2016年1 月7日上午举办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蒙古文<大藏经>文化价值体系研究》开题报告会”,聆听同行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参加会议的各位专家对本项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进行充分肯定的同时,对课题研究当中值得注意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可行性建议,这对本课题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2016年4月16日,按照总体研究计划举行了“蒙古文《大藏经》文化价值体系研究”五个子课题的立项启动会议,除了国外成员未能前来参加之外,各子课题主持人及课题组成员近30人悉数参加。会上首席专家根据重大项目申报内容,在大项目之下正式立项了“蒙古文《大藏经》历史研究”、“蒙古文《大藏经》语言文学研究”、“蒙古文《大藏经》哲学思想研究”、“蒙古文《大藏经》图像学研究”、“蒙古文《大藏经》医药学研究”等五个子课题,并对各子项目的经费划拨,根据国家社科基金经费管理规定,对各科目经费的支出使用,阶段性成果的发表和年度国内外调研以及搜集相关资料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本课题研究需要跨国境协同创新,其调研经费投入之大、涉及领域之广、难度之大等因素必须充分认识。故课题组首席专家和各子课题主持人在今后的工作当中需要协调和克服方方面面的因素,把年度研究工作和最终成果的撰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便顺利完成这一重大课题。

2016-2017年上半期,本项目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良好,首席专家及各子课题负责人的搜集资料、田野调查以及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有序展开,并在首席专家和子课题主持人充分论证基础上,各子课题最终成果的撰写提纲和目录基本提炼,并出版、发表了相关阶段性研究成果。

(2)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蒙古文《大藏经》历史研究”子课题系本项目5个子课题中权重最大的基础研究课题,也是建构蒙古文《大藏经》文化价值体系研究理论框架之基础。2016-2017年上半期,在子课题主持人不懈努力下,基本设定其重点研究内容,提炼了撰写最终成果共计四章及其若干细节内容;搜集整理了《莲花生传》、《青册》、《安多政教史》等记载佛教典籍和有关《大藏经》传播历史的佛教历史文献;另外,本子课题主持人已整理出版阶段性研究成果《莲花生大师传》(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6年)、《罗布桑旺吉拉传》(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6年)等两部蒙古文佛教文献,并发表《蒙古文<大藏经>概述》(国际蒙古文化研究协会期刊《蒙古学问题与争论》第十二期,东京,2016年)、《蒙古文<甘珠尔> 内容体系初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和《为林丹汗灌顶之三尊呼图克图考》(《蒙古学研究》2016年第3期)等3篇学术论文。另外,项目首席专家亦发表了与该子课题相关的阶段性成果《藏文<丹珠尔>经的蒙译历史背景及其经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蒙、藏文<甘珠尔>及<丹珠尔>经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寺庙収藏情况考察》(《中国蒙古学》,2017年第二期)等2篇论文。

“蒙古文《大藏经》语言文学研究”子课题系本项目5个子课题中研究内容较多,难度系数较大的基础研究领域。本课题组在首席专家和主持人统一部署下,2016-2017年上半期对蒙古文《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经所包含的语言学成分、文学素材进行梳理和分类,并根据研究内容及课题组成员的研究专长,子课题主持人合理分配其各自的研究任务及内容,制定出子课题最终成果的撰写提纲及目录。所以,本课题组成员已进入着手研究各自承担的相关研究分支内容阶段。具体进展情况如下:首先,根据需要对课题组成员做了微调。因为蒙古文《大藏经》篇幅巨大(333函),而且它译自于藏文版本,如果没有较坚实的蒙、藏文基础或中世纪蒙古文言文和阿哩噶礼文字的基础,读起来都很困难。更何况读懂。所以,本子课题组在项目首席专家的同意下,在原有的研究人员基础上增加了三位文学专业的教授,使研究队伍的力量得到强化。其次,子课题组内部进行分工,即根据学科特点分为语言和文学两个小组。研究小组内又进行分工,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研究重点或侧重面。第三,子课题组内部数次召开探讨会,相互通报研究进度,共同探讨在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主要困难,寻找解决或克服问题的方法与有效途径等。总体上讲,本子课题组的工作进程正从阅读和熟悉《大藏经》的初级阶段向研究的中级阶段过渡。虽说这种工作节奏或研究进度有些慢,但子课题组所有成员在教学和其他工作(包括科研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能够在两年内大致阅读完蒙古文《大藏经》中包含的有关佛教经典,实属不易。期间,子课题语言组主持人乌力吉陶格套已发表《论蒙古文<甘珠尔>中的<金光明经>声明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一文。

“蒙古文《大藏经》哲学思想研究”子课题系本项目5个子课题中研究内容最宽泛的重要课题,也是建构蒙古文《大藏经》文化价值体系研究理论框架之重点研究领域。2016-2017年上半期,课题组在主持人带领下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和国内外学术前沿成果,在较短的时间内搜集各种文版的《大藏经》,如,汉、藏、蒙、满文《大藏经》中内明学、因明学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的同时,已讨论确定撰写最终成果的提纲和具体章节分工研究内容,已进入撰写各自承担的章节内容阶段。本子课题具体进展情况如下:在大量阅读和研究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已提炼了最终成果提纲的具体内容和章节。全书初步以15章组成,其中有些章节将来整合或增减。提纲的具体内容得到了课题首席专家的认可之后,初步落实了大部分章节的具体撰稿人。本子课题负责人主要承担了课题提纲的设计、进而撰写绪论和书稿三分之一的章节。来自蒙古国、内蒙古和北京的部分专家学者承担了撰写任务,他们主要从事蒙古族思想文化研究及佛教文献研究,并发表了一些专题研究论文。2017年5月,蒙古国国立大学教授钢图雅应邀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讲学之际,让她承担了其中两章的写作任务。子课题主持人撰写完成的《简论蒙古佛教》一文,今年年底将发表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蒙古文《大藏经》图像学研究”子课题系本项目5个子课题中研究内容比较集中的课题,也是能够体现蒙古文《大藏经》文化价值体系研究理论框架之重点研究领域。本课题拟解决蒙文《大藏经》大量精美插图的图像来源与形成、图像形式分类、文本与图像的关系以及图像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等问题。课题组目前已搜集了部分图像资料以及相关研究成果,在这基础上正在研究拟订最终成果的编写提纲。具体进展情况如下:首先,2016-2017年上半期,已参加几次大课题组组织的学术研讨会,同时开几次本子课题的专题研讨会,探讨编写提纲的相关问题以及文献数据的有效利用问题。其次,本研究是一项综合性研究,要想很好的解决本研究中所涉及的问题,从某一学科角度上进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本子课题的研究中将综合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美术史学、考古学和图像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方法,从多学科、多层面、多维度上进行系统、深入的考察。为此,在研究中将采取文献考察——图像搜集——实证研究——理论概括的研究思路。另外,研究本课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更需资金支持才能长期卓有成效的实地考察,调研和搜集大量的图像。目前已搜集到本项目相关的蒙、汉、外文资料。作为阶段性研究成果,本子课题组成员乌日切夫撰写的《北京朱印版蒙古文《甘珠尔》插图特征》、《朱印蒙古文<甘珠尔>插图考究》系列论文分别在《中国蒙古学》2017年第2期和《美术研究》2017年第1期上发表。

“蒙古文《大藏经》医药学研究”系本项目5个子课题中研究内容比较专一,应用研究价值凸显的课题。本子课题运用传统文献整理方法和现代数字化研究方法,对蒙古文《大藏经》医学内容进行系统研究。以蒙古文《大藏经》医方明学经典著作为基本文献,从文献学、医药学研究视角进一步阐释蒙古文《大藏经》蕴含的医学、药剂学原理及其在临床医学等领域的文化价值参与指数的研究方法,整理蒙古文《大藏经》医方明中的医药学内容,对古印度“阿尤吠陀”医学理论基础、临床治疗方法、病因病机、养生内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系统论证蒙古文《大藏经》医方明学对蒙古族传统医药学的传承和发展所起的重要影响。本子课题预期成果为30余万字的《蒙古文<大藏经>医药学研究》论著。2016-2017年上半期,课题组在主持人带动下完成了以下阶段性研究成果:首先,建立起蒙古文《大藏经》医学数据库,由本子课题组成员自主研发并于2017年6月完成,本数据库系统实现了网络共享,可以全文检索、关键词检索、中蒙文两种语言检索和语义检索,推广于国际和国内从业蒙医人员及相关人员。其次,陆续发表阶段性研究成果。其中,其勒木格.包哈申撰写的《论龙树与其<百方>的三根学说》将发表于《内蒙古社科科学》(已收录,拟发表于2017年第5期);亚男、包哈申撰写的“《丹珠尔》之《医经八支》的黄水病内因外缘及种类研究》拟发表于《中国蒙古学》(已收录,拟发表于2017年第6期;亚男、包哈申撰写的“《丹珠尔》之《医经八支》黄水病的临床研究》将发表于《内蒙古社科科学》(已收录,拟发表于2017年6期)。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搜集整理情况

按项目总体进度安排和年度进展计划,到目前为止,有关蒙古文《大藏经》文献资料库建设方面开展了如下工作:

其一,建立起蒙古文《大藏经》医学数据库 (研发人:包哈申,明明,廖先富)。

蒙古文《大藏经》医学数据库由本子课题组成员自主研发,并于2017年6月完成,本数据库系统实现了网络共享,可以全文检索、关键词检索、中蒙文两种语言检索和语义检索,推广于国际和国内从业蒙医人员及相关人员。该数据库收藏了以18世纪朱砂木刻版蒙古文《丹珠尔》中记录医学知识的5部经文。其中有《医经八支》、《八支注释》、《月光明经》、《阿婆药仪轨》、《医师寿命经》、《治疗法一百》、《佛说入胎藏论》等7部古印度“阿尤吠陀”医药学经典著作。系统论证蒙古文《大藏经》中《医经八支》等7部医药学著作和秘密藏、杂藏及小乘经等经文中涉及到的医药学理论和临床治疗内容对蒙古族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

蒙医药古籍是蒙医药学传承和发展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更好地利用这些珍贵的蒙医药文献资源是蒙医药研究人员的历史使命。为使馆藏古籍更充分的体现实用价值,发挥其为蒙医药教学、临床与科研服务的作用,博物馆工作人员对蒙古文《大藏经》中《医经八支》等7部医药学著作进行重新梳理,整理简介,基本完成了系统整理工作,在此基础上,本子课题组继续开展了古籍数字化,通过数字化处理,即实现了对古籍的永久保存、又可为方便、快捷、无损地开发利用宝贵资源搭建起数字化研究平台。即建立了蒙古文《大藏经》医学数据库,又实现了蒙医药古籍的保护与利用。

该数据库不仅服务于课程教学,对师生开放,而且面向社会,在蒙医药研究、蒙医药临床及古籍开发利用等多方领域将要发挥重要作用。

其二,为了便于课题组具体研究工作,经过多方面的调研,首席专家把蒙古文《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的部分内容制成电子版,并把它整理利用于课题组,为顺利完成五个子课题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资料基础。

其三,通过在蒙古国工作的课题组成员已搜集整理了蒙古国、俄罗斯学界对蒙古文《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经的相关研究成果,并把它编成为电子文献数据库。

其四,2016-2017年上半期,项目组通过在呼和浩特市区进行文献调研,发现大召寺藏有1683年北京朱印本藏文《甘珠尔》,席力图召藏有1683年北京朱印本藏文《甘珠尔》部分卷、清代墨抄本蒙古文《甘珠尔》;内蒙古图书馆藏有1608-1622年丽江朱印本藏文《甘珠尔》、1683年北京朱印本藏文《甘珠尔》、1732年纳塘版藏文《丹珠尔》、1733年德格版藏文《丹珠尔》、1720年北京朱印本蒙古文《甘珠尔》和1749年北京朱印本蒙古文《丹珠尔》;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有北元时期磁青纸泥金写本蒙古文《甘珠尔》(存19卷)、清初墨写本蒙古文《甘珠尔》、1720年北京朱印本蒙古文《甘珠尔》和1749年北京朱印本蒙古文《丹珠尔》等不同版本的蒙藏文《大藏经》。

其五,搜集整理了《莲花生传》、《青册》、《安多政教史》等记载佛教典籍和《大藏经》传播历史的佛教历史文献。通过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搜集到了圣彼得堡珍藏北元写本蒙古文《甘珠尔》之《新编目录》、巴黎藏1720年北京朱印本蒙古文《甘珠尔》之《新编目录》等二次文献。还有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大藏经》研究情况的调查工作已委托各国的相关学者和专家。

其六,2017年7月14-28日期间,项目首席专家及子课题主持人色?斯琴毕力格赴蒙古国国立图书馆查阅该馆馆藏蒙古文《甘珠尔》另一版本,收获颇丰。

(2)学术交流情况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2016-2017年上半期,本项目首席专家及项目组成员积极参加与课题有关的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50余人次,宣读相关论文20余篇,积极推进项目研究水平,扩大了项目组学术影响力。其中,项目首席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参加的主要学术会议及其宣读的论文如下:

2016年10月10日,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宗教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和内蒙古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高等研究院承办的“人类学视野中的民族与宗教”学术研讨会上,本项目首席专家作了“乾隆年间清朝针对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系列政策及其影响”的主题发言,强调清政府为了在蒙古各部进一步传播藏传佛教,刊行蒙古文《大藏经》的动机。

2016年10月15日,本项目首席专家参加“清代以来蒙古政治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蒙古史学会会员大会”,并在会上作了题为“清朝对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政策”主旨发言,在国内外学界首次阐述了从藏文《丹珠尔》的蒙译到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的历史缘由,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2017年7月19-21日,本项目首席专家胡日查教授和“蒙古文《大藏经》历史研究”子课题主持人色?斯琴毕力格研究员赴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市参加了“佛陀箴言:蒙古文《甘珠尔》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在会上分别宣读了“关于校勘刊行清代蒙古文《甘珠尔》经的几个问题”和“蒙古文《甘珠尔》版本研究”2篇学术论文,受到与会专家和学者高度关注。

2017年8月5日,本项目首席专家胡日查、子课题主持人巴?孟和、额尔敦陶格套、乌力吉陶格套、色?斯琴毕力格、包哈申以及课题组成员塔娜、根全、满达等参加“中国宗教学会2017年年会暨草原丝路与宗教交流”学术会议,并分别宣读了“清代蒙古寺庙与草地丝绸之路的互动”、“论《金光明经》所说忏悔思想”、“8-13世纪维吾尔佛教传播蒙古地区概况”、“锡埒图?固什译《米拉日巴传》中的藏文阿里噶礼”、“论龙树与其《百方》的三根学说”、“简论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与藏传佛教宁玛派关系”等论文,受到与会专家和学者的高度关注。

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情况

2016-2017年上半期,本项目组主要与蒙古国相关专家之间就蒙古文《大藏经》研究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学术交流。

2016年10月24日上午,应项目首席专家的邀请,本项目子课题之一“蒙古文《大藏经》哲学思想研究”课题组成员蒙古国科学院院士、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哲?宝力道巴特尔研究员莅临内蒙古师范大学佛学文化研究院进行学术访问,并作了题目为“蒙古国学界关于蒙古文《甘珠尔》《丹珠尔》的研究”学术报告。报告中介绍了蒙古国学界对包括蒙古文《甘珠尔》《丹珠尔》在内的藏传佛教五明学方面的研究状况的同时,对本课题组提出很多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内容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受益匪浅。

2017年5月27-29日,应项目首席专家的邀请,蒙古国国立大学著名佛教哲学研究专家马?钢图雅教授莅临内蒙古师范大学佛学文化研究院进行学术访问,并作了题目为“当代蒙古国学界对佛教哲学思想的研究”学术报告。另外,马?钢图雅教授还介绍自己对蒙古文《甘珠尔》《丹珠尔》经所包含的因明学、内明学哲学学思想研究方面的心得以及研究方法。经项目首席专家的恳请,马?钢图雅教授受聘为“蒙古文《大藏经》哲学思想研究”子课题成员,愉快地接受了“蒙古文《大藏经》哲学思想研究”子课题的部分撰写任务,并达成共识。

2017年7月15-19日,应蒙古国国立图书馆馆长伊沁浩日劳的邀请,本项目首席专家胡日查教授和子课题主持人色?斯琴毕力格研究员赴蒙古国国立图书馆查阅该馆馆藏蒙古文《甘珠尔》另一种版本,收获良多。

另外,“蒙古文《大藏经》历史研究”子课题主持人通过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搜集到了圣彼得堡珍藏北元写本蒙古文《甘珠尔》之《新编目录》、巴黎藏1720年北京朱印本蒙古文《甘珠尔》之《新编目录》等文献资料。还有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大藏经》研究情况的调查工作已委托各国的相关学者和专家。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本项目立项之后,国内网络及纸质媒体上对本课题进行了介绍和宣传。如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网以“我校又获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项”为题目首次报道了本项目拟完成的两项任务,即创建蒙古文《大藏经》文献资料库和建构蒙古文《大藏经》文化价值体系的理论框架(2015年11月11日)。其后又以“我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蒙古文《大藏经》文化价值体系研究举行开题报告会”(2016年1月7日)、“我校胡日查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蒙古文《大藏经》文化价值体系研究五个子课题立项启动”(2016年4月20日)为题目先后报道并介绍了该项目的立项、进展情况。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网又以“蒙古国科学院院士哲?宝力道巴特尔研究员来我校讲学”(2016年10月28日)为题目报道了本项目组与蒙古国学界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情况。

中国招生考试网在报道“内蒙古师范大学召开2016年佛学文化研究院工作研究暨学术委员会年会”时,特别强调了“蒙古文《大藏经》文化价值体系研究”课题在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获准,实现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宗教教学科零的突破。

2015年12月28日中国新闻网首次以“内蒙古专家拟5年抢救蒙古文《大藏经》”题目简要介绍本项目首席专家的同时,报道了本项目两项任务创建蒙古文《大藏经》文献资料库和建构蒙古文《大藏经》文化价值体系的理论框架。其后,人民网、人民政协网、中国蒙古学信息网、新浪新闻等媒体也通过滚动新闻推荐方式,报道了本项目的立项以及研究任务。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2016年第4期封二、封三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蒙古文《大藏经》文化价值体系研究”为题目进行了宣传推介项目研究宗旨及其各子课题的研究内容。另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2016年第4期上设立“蒙古文《甘珠尔》《丹珠尔》研究”专栏,集中发表了本课题组阶段性研究成果《藏文<丹珠尔>经的蒙译历史背景及其经过》、《蒙古文<甘珠尔>内容体系初探》、《论蒙古文<甘珠尔>中的<金光明经>声明学》等3篇学术论文,使得本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

2017年7月19-21日,本项目首席专家胡日查教授参加蒙古国乌兰巴托市举行的“佛陀箴言:蒙古文《甘珠尔》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简要介绍本项目研究内容及其意义,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其中俄罗斯专家甚至表达了参加本项目的意向。

二、研究成果情况

本项目自2015年年底立项以来,课题组已整理出版有关蒙古文《大藏经》方面的2部文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19篇学术论文。其中之代表性成果简介如下:

1.《莲花生大师传》

《莲花生大师传》,本项目子课题“蒙古文《大藏经》历史研究”主持人色?斯琴毕力格整理,2016年7月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系本项目第一阶段代表性成果之一。

《莲花生大师传》是成书于8世纪的藏传佛教重要文献之一,北元时期翻译成蒙古文,清初刊印发行。 《莲花生大师传》详细记载了印度乌仗那地区著名佛学家、密宗大师莲花生的生平事迹。尤其是莲花生大师应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之请入藏传播密法,曾利用密宗法术同苯教巫师斗争,并与寂护菩萨共同设计建造桑耶寺,培养巴阁?毗卢遮那、仁钦乔等一批佛经翻译师,翻译大量佛经,为藏传佛教“前弘”期的兴盛做出巨大贡献的客观描述极为珍贵。此书对研究藏传佛教“前弘”期历史和“大藏经”的形成过程提供了非常可贵的第一手资料。

研究整理者在“序”中较详细考述了此书作者、译者、版本情况和研究价值等学术问题。并在本课题研究中已引用相关内容。

2.《罗布桑旺吉拉传》

又写《洛桑旺杰传》,本项目子课题“蒙古文《大藏经》历史研究”主持人色?斯琴毕力格整理,2016年7月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系本项目第一阶段代表性成果之一。

《洛桑旺杰传》是清代察哈尔正黄旗永安寺第一世活佛洛桑旺杰撰写的自传,成书于雍正年间。此书内容非常丰富,康熙和雍正时期的政教重要事件和社会方方面面的状况记在书中。作者也是清代重要宗教人士清代外札萨克喀尔喀蒙古咱雅班智达?洛桑臣列弟子,所以他跟随咱雅班智达经常拜见哲布尊丹巴、章嘉?阿旺却丹、甘珠尔巴?洛桑楚臣等当时的宗教高层人士,把他们之间的密切来往及宗教活动记载了书中。除此之外,在自传中记载了当时在蒙古地区一些寺庙里供奉《大藏经》,举办《大藏经》法会等情况。

此书首次公开,除了原文影印之外,整理者作序、全文拉丁文转写、注释等四个模块形式进行了整理。该文献的整理出版对研究清代蒙古文、藏文《大藏经》在蒙古地区的刊行、蒙古地区各寺庙供奉《大藏经》以及举办《大藏经》法会等情况均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3.《蒙古文<大藏经>概述》

本项目子课题“蒙古文《大藏经》历史研究”主持人色?斯琴毕力格研究员撰写的《蒙古文“大藏经”概述》一文发表于国际蒙古文化研究协会期刊《蒙古学问题与争论》第十二期,东京,2016年。系本项目第一阶段代表性成果之一。

论文基本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考述了蒙藏《大藏经》的关系问题;第二部分考述了蒙古文《甘珠尔》的翻译刊行和收藏情况;第三部分考述了蒙古文《丹珠尔》的翻译刊行和收藏情况;第四部分比较详细介绍了蒙古文《大藏经》影印本的立项、扫描、排版、校勘、整理、付印等出版过程和其包括的组成部分及内容。在文中,通过考证提出了几点重要观点。如:最早的藏文《大藏经》是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年间(1312-1320)在西藏纳塘寺成书,在其基础上出了《蔡巴大藏经》、《夏鲁大藏经》等诸多手写和雕版印刷版种。蒙古文《甘珠尔》是于1602-1607年间以《夏鲁甘珠尔》做底本翻译而成,在其基础上出了后来的1628-1629年《林丹汗金字甘珠尔》和1717-1720年的北京朱印本《甘珠尔》等。蒙古文《丹珠尔》是于1742-1749年间以1724年北京朱印本藏文《丹珠尔》翻译而成,是唯一的一种老版本。此文精心考述了蒙古文《大藏经》的翻译刊行历史外,鉴定版本和换算年号等方面提供了技巧性经验。此文章发表之后,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刊载的刊物供不应求,好多年轻学者们复印收藏和利用。

4.《蒙古文<甘珠尔>内容体系初探》

本项目子课题“蒙古文《大藏经》历史研究”主持人色?斯琴毕力格撰写的《蒙古文“甘珠尔”内容体系初探》一文发表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蒙文版)2016年第4期,系本项目第一阶段代表性成果之一。

论文中对蒙古文《甘珠尔》的内容结构进行解剖,并分类为秘密经、大般若经、第二般若经、第三般若经、诸般若经、大宝积经、华严经、诸品经和律师戒行经等部分,阐述了各组成部分包括的篇数及大体学科内容等。该文提出了《甘珠尔》的内容不只是讲述佛教哲学、逻辑学、禅学,还讲述历史、文学等社会科学问题和医学、地球物理学等自然科学问题等诸多学说的新观点。这是先前未有的新的解读和提出的观点。该文首次比较系统地探究蒙古文《甘珠尔》的整体结构,利用一层一层剥皮解剖深入重点的研究方法,对今后的该领域研究开创了新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该论文的发表,对蒙古文《甘珠尔》研究的深入与发展会起到积极作用。

5.《为林丹汗灌顶之三尊呼图克图考》

本项目子课题“蒙古文《大藏经》历史研究”主持人色?斯琴毕力格研究员撰写的《为林丹汗灌顶之三尊呼图克图考》 发表于《蒙古学研究》2016年第3期,系本项目第一阶段代表性成果之一。

文中考述了为林丹汗(1604-1634)授予灌顶的迈达尔呼图克图、卓尼绰尔济、夏日巴呼图克图等三尊呼图克图生平事迹,阐述了林丹汗及其供奉喇嘛夏日巴呼图克图等人组织三十多名译师完成蒙古文《大藏经》的二次整理和补译齐全工程之过程。从前,蒙古学界对林丹汗的供奉喇嘛夏日巴呼图克图此人非常模糊,此文考述比较深刻。还有对蒙古文《大藏经》二次翻译工程主要组织者之一萨木丹僧格的生平事迹进行考述,提出了新观点。该论文对研究蒙古文《大藏经》版本流传以及清代的形成等问题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6.《藏文<丹珠尔>经的蒙译历史背景及其经过》

本项目首席专家胡日查教授撰写的《藏文<丹珠尔>经的蒙译历史背景及其经过》一文发表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蒙文版)2016年第4期,系本项目第一阶段代表性成果之一。

本文根据清代蒙古文档案和固始噶居巴?洛桑泽培著《蒙古佛教史》、纳塔著《金蔓》等文献史料记载,首先阐述乾了隆年间清朝之所以把藏文《丹珠尔》经翻译成蒙古文的三个历史背景,一是因为这一时期藏传佛教进一步传播到蒙古各部,内外蒙古各部中有资格转世的大小活佛多达114名,他们拥有各自的寺庙和庙丁,且熟悉蒙藏语,精通佛学知识,蒙古语诵经体系在内札萨克蒙古地区已经形成,这些因素对乾隆帝在很短的时间内组织蒙、藏地区众喇嘛把藏文《丹珠尔》经翻译成蒙古文提供了语言和佛学基础;二是自13-16世纪末蒙藏地区僧人曾经把藏文《甘珠尔》和《丹珠尔》陆续翻译成蒙古文,但能够把它完整地译成蒙古文的还是入清以后的事,如蒙古土默特部阿勒坦汗以及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时期陆续翻译了《甘珠尔》经,然而真正把它完整地翻译成蒙古文并刻版刊行的是康熙年间。到了乾隆年间,由于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传播需要,也为了顺从清朝对蒙古各部的宗教政策,乾隆帝下令组织精通蒙、藏语的众僧,把藏传佛教的另一基本经典《丹珠尔》全部译成蒙古文并刻板刊行于蒙古各部;三是清乾隆年间之所以把藏文《丹珠尔》经翻译成蒙古文的直接原因莫过于乾隆与章嘉呼图克图若必多杰、甘丹赤巴罗桑丹毕尼玛之间的亲密关系,尤其是作为漠南蒙古宗教领袖章嘉呼图克图若必多杰凭借自幼与乾隆帝一起长大等关系,不断向乾隆灌输佛教思想,使得乾隆帝对藏传佛教的了解进一步提高,也使得他进一步了解对藏文《丹珠尔》经蒙古文翻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其次,本文通过对固始噶居巴?洛桑泽培著《蒙古佛教史》、纳塔著《金鬘》、松巴?堪布?益西班觉著《蒙藏佛教史》、《章嘉活佛传记》以及《科尔沁诺颜呼图克图历代传记》等文献记载的相互印证和考订提出了藏文《丹珠尔》经的蒙古文翻译经过了三个不同阶段,即1741年10月至1742年11月,针对藏文《丹珠尔》经的蒙古文翻译之需,章嘉活佛等编订了蒙藏文合璧的《正字法-学者之源》;1742-1744年之间,将藏文《丹珠尔》全部译成蒙古文的同时,把《宗喀巴文集》和《章嘉阿旺洛桑却丹文集》译成蒙古文并附其后;1745-1749年期间,把已经翻译的蒙古文《丹珠尔》和《宗喀巴文集》以及《章嘉阿旺洛桑却丹文集》等刻版颁行。该论文对研究清代蒙古文版《丹珠尔》经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等问题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7.《蒙、藏文<甘珠尔>及<丹珠尔>经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寺庙収藏情况考察》

本项目首席专家胡日查教授撰写的《蒙、藏文<甘珠尔>及<丹珠尔>经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寺庙収藏情况考察》一文发表于《中国蒙古学》,2017年第2期,系本项目第一阶段代表性成果之一。

本文主要根据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人对内蒙古东部蒙旗寺庙进行的《喇嘛庙产调查报告》等资料,对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卓索图盟著名寺庙所藏蒙藏文《甘珠尔》、《丹珠尔》以及《甘珠尔》经所包含的《大般若经》单行本等佛教经典的保存状况进行了历史考察,并发现直到20世纪30年代,哲里木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梵通寺藏有藏文《甘珠尔》315卷、藏文《丹珠尔》225卷、藏文《大般若经》100卷、蒙古文《大般若经》10卷;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集宁寺藏有藏文《甘珠尔》5部共计510卷、藏文《丹珠尔》1部226卷、蒙古文《丹珠尔》1部225卷、藏文《大般若经》99卷、蒙古文《大般若经》62卷;哲里木盟扎赉特旗祤化寺藏有藏文《甘珠尔》102卷、藏文《丹珠尔》1部226卷、蒙古文《甘珠尔》110卷、蒙古文《丹珠尔》227卷;哲里木盟郭尔罗斯前旗崇化禧宁寺藏有藏文《甘珠尔》2部、藏文《丹珠尔》2部、蒙古文《甘珠尔》1部;昭乌达盟阿鲁科尔沁旗戴恩寺藏有藏文《甘珠尔》319、藏文《丹珠尔》243卷、蒙古文《大般若经》21卷;昭乌达盟巴林右旗荟福寺藏有藏文《甘珠尔》101卷、藏文《丹珠尔》225卷、藏文《大般若经》32卷、蒙古文《大般若经》52卷;卓索图盟土默特左旗瑞应寺藏有藏文《甘珠尔》525卷、藏文《丹珠尔》675卷、蒙古文《甘珠尔》101卷、藏文《大般若经》45卷、蒙古文《大般若经》30卷、蒙古文《金光明经》230卷、药王经20卷;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佑顺寺藏有康熙三十七年(1698)迎请的藏文《甘珠尔》109卷、藏文《丹珠尔》230卷;卓索图盟喀喇沁中旗法轮寺藏有藏文《甘珠尔》3部、藏文《丹珠尔》1部;卓索图盟喀喇沁右旗福会寺藏有藏文《甘珠尔》、《丹珠尔》经若干部。另外,本文又指出了内蒙古东部地区蒙旗寺庙之所以藏有大量的蒙古文《甘珠尔》、《丹珠尔》以及蒙古文《大般若经》单行本,是与这些寺庙蒙古文诵经体系有直接的关系。该论文的发表对于研究清代以来内蒙古地区各寺庙保存的蒙、藏文《大藏经》及其单行本的流传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8.《论蒙古文<甘珠尔>中的<金光明经>声明学》

本项目子课题“蒙古文《大藏经》语言文学研究”主持人之一乌力吉陶格套教授撰写的《论蒙古文<甘珠尔>中的<金光明经>声明学》一文发表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蒙文版)2016年第4期,系本项目第一阶段代表性成果之一。

文中提出,“声明”是佛教五明之一,其内容范围十分广泛,主要有语言文字为主的语音、文字、语词、语法和修辞等。佛教“五明”根基于古印度吠陀文化,涉及天文、地理、人文科学的诸多领域。概括起来有声明、艺明、医明、因明和内明,称之谓“大五明”。“声明”中还包括音律学、修辞学、辞藻学、和戏剧学,再加形象学,称之谓“小五明”。

随着佛教在印度境外传播,印度“五明”在亚洲各地影响广泛。在传播到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的过程中,灵活结合不同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化特征,其内容也不断丰富。如,佛教传入藏族地区后,“声明”结合藏语藏文,阐述藏文动词、虚词,探讨语法规律。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蒙古民众迅速成为虔诚的佛教信徒。经过数次的《甘珠尔》的蒙译和不同版本的流传,大大提高了佛教“五明”的文化影响。在此过程中,佛教五明的文化内容渗透,影响到了蒙古民族文化的各个领域。《金光明经》是蒙古文《甘珠尔》中的一部重要大乘经。该佛经除了被录入蒙古文《甘珠尔》之外,以单行本的形式,广泛流传于蒙古地区。该佛经在蒙古民族中所流传的诸多佛经中,可以说“经中之王”。本文对于《金光明经》中所出现的有关“声明”的语词、概念和内容进行分类、例句和分析,根据语义特征,声明有关的语词分10类。即:(1)发音语音;(2)诗的表现形式;(3)辞藻学;(4)语相;(5)法器的声音;(6)六处之一;(7)时间单位;(8)不同地域的语调(方言);(9)表述佛像,八十相好之一;(10)表示空性。论文中,除了上述10种内容之外,依据声色、声别、声音的特征,把经文中出现的“声”分为顺耳畅快声,刺耳之声,苦难之声,灾害之声等。 该论文对于研究蒙古文《大藏经》所蕴含的语言学文化价值及其对蒙古族传统语言文字的发展作起的作用等问题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9.《朱印蒙古文<甘珠尔>插图考究》

本项目子课题“蒙古文《大藏经》图像学研究”课题组成员乌日切夫撰写的《朱印蒙古文<甘珠尔>插图考究》一文发表于《美术研究》2017年第1期,系本项目第一阶段代表性成果之一。

本文主要介绍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内府刻北京朱印蒙古文《甘珠尔》插图,并通过国内外八部康熙五十九年蒙古文《甘珠尔》插图的对比考究,确定它们的插图均属朱色版印或朱印填色的佛像插图(不确定法国收藏一套,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与此同时通过将其与清康熙八年(1669)内府泥金写本藏文《龙藏经》的版本对比得出,蒙古文《甘珠尔》版印插图图像与泥金写本《龙藏经》的版本插图有直接的传承关系,并且认为康熙八年藏文泥金写本《龙藏经》是康熙五十九年朱印蒙古文《甘珠尔》的底本。该论文的发表对于研究蒙古文《大藏经》图像学以及其对蒙古族传统绘画艺术的影响等问题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典型意义。

课题组供稿

(责编: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