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调整优化项目总体设计和实施计划,召开滇藏缅印交角地区交流互动发展史研究开题报告会。2016年7月5日,开题报告会顺利召开。会议邀请西南民族大学原校长赵心愚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喜饶尼玛教授、四川大学长江学者石硕教授、大理大学校长张桥贵教授、云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贺圣达教授、云南大学原副校长林超民教授、云南大学长江学者周平教授、云南大学方铁教授、云南大学王文光教授,基本囊括了国内对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专家组成开题会的评议专家组。课题组负责人周智生教授、子课题负责人何耀华研究员、高志英教授、李晓斌教授、吕昭义教授、何跃教授等参加了开题报告会。会上,评议专家对课题进行悉心指导,认为该项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课题组开题准备充分,团队结构合理,研究基础扎实,研究思路清晰,研究内容充实,评议专家组一致同意项目通过开题;专家组同时对项目研究内容的调整优化、研究目标的进一步凝练、项目最终成果的呈现形式等,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课题组认真听取了专家组的评议,并就相关问题及时进行请益交流。同时,开题专家和课题组还围绕滇藏缅印交角地区交流互动发展史研究的相关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了学术讨论和对话交流,加深了课题组对这一特殊区域历史问题研究的认识、拓展了资料获取线索。开题讨论会结束后,课题组立即根据专家意见和建议,对相关研究问题进行论证、修订和完善。
全面搜集整理课题资料。作为一个历史学的基础类研究课题,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是课题研究能否顺利完成和取得创新突破的关键工作。开题会结束后,课题组及时召开会议,讨论吸收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就接下来的课题资料搜集整理工作进行安排部署。首先,制定各子课题的资料收集计划,建立子课题之间文献资料共享机制;其次,各子课题根据研究需要确定了资料搜集和调研的地点;最后,确定了资料搜集整理的重点,除了汉文文献资料外,还要注重和加强对考古资料、藏文资料和相关外文资料的搜集工作。会后,各子课题按计划开始分头搜集相关资料,并根据研究需要进行必要的整理和分析。为保证课题资料搜集整理的进度和质量,除各子课题分头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外,课题组还在学校选聘了冷婷、孙彦阁等多名硕士研究生作为科研助理,指定课题组成员张黎波带领他们常年在办公室专心从事课题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2017年4月14日,课题组召开碰头会,各子课题组分别汇报了课题资料的搜集整理情况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目前,课题组已完成了课题资料的初步搜集整理工作,编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滇藏缅印交角地区交流互动发展史研究’参考资料要目”、“《申报》有关缅甸史料辑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滇藏缅印交角地区交流互动发展史研究’史料初编”等阶段性成果,接下来将随着课题研究的新进展和新发现,进一步深入挖掘补充相关资料。
组织成员赴印度东北部和缅北地区考察,调研搜集资料、建立研究合作纽带。2017年1月15日至1月30日,课题组成员杨慧芳副教授、张媚玲副教授等带领研究生两名在当地景颇族同胞帮助下,前往印度东北部的伪阿鲁纳恰尔邦即我国的藏南地区景颇族(新福族)和傈僳族人聚居村寨进行了调研,搜集了较有价值的族群迁徙、流动及于周边互动的口碑资料,并于当地景颇族研究会建立了友好联系。2017年3月10日至25日,课题组成员林延明博士和张黎波博士赴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调研,与印度OKD研究所座谈、拜会了高哈蒂大学历史系普坎教授,主要就本课题研究中的相关历史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建立了学术联系,调研中还搜集了印度东北部历史文化、云南德宏傣族西迁印度史料等资料。
2016年2月28日至3月5日,课题组成员李灿松等奔赴果敢地区,就果敢发展现状、历史上果敢与边境民族的交流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调研地区主要集中在老街、杨隆寨、新街、大水塘等地区展开,收集了《果敢》、《果敢志》等一些地方性的资料,并对果敢政府官员、商人、百姓等各阶层人士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访谈,获取了诸多口碑资料。2017年4月15日至2017年4月21日,课题组成员李灿松等受邀参加了在缅北第二特区邦康举办的第四次邦康峰会,对缅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中国经济文化交往情况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收集了《守望金三角》等当地人撰写重要历史资料。
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在开展上述两项工作的过程中,课题组对较为成熟的研究内容,撰写了多篇研究论文和报告。其中《民国时期滇藏川毗连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的嬗变及对地方社会的影响》》、《景颇/克钦古代先民研究的学术史评述》、《唐代吐蕃与尼婆罗关系研究述论》、《论边疆外交与良性边疆外交》4篇标注有基金资助的阶段性成果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等CSSCI源刊上发表,1篇调研报告《中缅边境怒江段边民回迁问题研究》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1篇咨询报告《关于构建滇藏缅印交角地区安全联合体的对策建议》被《光明日报内参》采纳。另外,课题组还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积极与学术界进行对话和交流,具体情况详见下文。
(2)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子课题一“滇藏缅印交角地区的族群迁徙流动与族际关系”。历史时期活跃在滇藏缅印交角地区的各族群是区域互动交流发展的主体和前提,族群的迁徙流动和族际关系是区域互动交流的重要内容。目前,该子课题的进展情况是:(1)召开子课题组成员会议,拟定研究大纲,明确研究任务分工;(2)基本完成子课题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强对外文文献资料的搜集、翻译工作;(3)在《学术探索》上公开发表课题阶段性成果《景颇/克钦古代先民研究的学术史评述》;(4)另外还完成了一篇阶段性成果《当代中国学者景颇/克钦研究的学术评述》,该文目前已经被《西南边疆民族研究》采用,即将在2017年下半年公开发表。
子课题二“滇藏缅印交角地区商贸交流史研究”。商贸是滇藏缅印交角地区最活跃、最显著的交流纽带,也是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互动载体,对交角区社会发展、文化交流、政治互动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目前,该子课题的进展情况是:(1)进一步细化了研究内容和计划,明确划分研究任务;(2)完成了国内有关“滇藏缅印交角地区商贸交流史”的中文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同时还收集了大量英文资料,内容涉及跨喜马拉雅、印度东北部民族认同与多民族形成、印度东北部民族与中国藏区、缅甸等的族际交往等;(3)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上公开发表课题阶段性成果《民国时期滇藏川毗连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的嬗变及对地方社会的影响》,在SSCI检索期刊Geoforum上公开发表课题阶段性成果Variegated borderlands governance in Dehong Dai-Jingpo Autonomous Prefecture along the China-Myanmar border,期刊年度影响因子为2.067;(4)课题组核心成员参加了第一届中缅智库论坛的国际会议,就中缅之间的交流、关键区域的治理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子课题三“滇藏缅印交角地区文化交流史研究”。历史以来滇藏缅印交角区就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汇区,文化的交融碰撞对区域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滇藏缅印交角地区交流互动发展史不可或缺的又一重要内容。目前,该子课题的进展情况是:(1)完成课题组成员的调整工作,具体划分了成员的研究任务;(2)已完成基本面上的资料搜集工作,接下来将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工作,资料成熟部分将着手撰写研究论文。
子课题四“滇藏缅印交角地区的政治关系史研究”。滇藏缅印交角地区历史上曾是中国中央王朝、南诏、吐蕃等政权经营管治的地区,是多重政治势力相互博弈的角力场,政治历史关系较为复杂。19世纪英国人入侵印度和缅甸之后,区域政治关系更显敏感而复杂,是子课题资料搜集和课题研究的重点。子课题四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系统梳理历史时期滇藏缅印交角区的政治关系,特别是古代滇藏缅印交角区政治关系,以及19世纪英国入侵印度和缅甸之后对区域政治关系的复杂变动及其影响。目前,该子课题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拟定研究大纲,细化任务分工;(2)划分资料搜集整理任务,基本完成中文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编成“《申报》有关缅甸资料汇编”、“《申报》有关印度资料索引”、“滇藏缅印交角地区政治关系史研究资料初编”等;(3)课题组成员在《北方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公开发表课题阶段性成果《唐代吐蕃与尼婆罗关系研究述论》、《论边疆外交与良性边疆外交》,目前正着手撰写子课题阶段性成果《滇藏缅印交角区政治关系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子课题五“滇藏缅印交角地区交流互动发展的历史反思与当代重建”。作为本研究的最后一部分和落脚点,子课题五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在前面四个子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对滇藏缅印交角地区交流互动发展的历史进行总结反思,并结合当前该区域交流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新时期滇藏缅印交流重建和中印缅命运共同体建设,提炼可资参考借鉴的历史经验和科学路径。目前,该子课题的进展情况是:(1)完成课题组成员的调整工作,根据新成员调整了研究的任务分工;(2)召开会议明确资料搜集整理任务,已搜集到的资料有:《迦摩缕波早期史》(Early History of Kamarupa)、《阿萨姆史》(History of Assam)、《上阿萨姆、上缅甸和东北边疆史》(History of Upper Assam, Upper Burmah and North-Eastern Frontier)、《19世纪的印度东北边境》(India’s North-East Frontier in Nineteenth Century)等一批重要英文学术专著,以及《印度东北地区基础统计数据(2015)》(Basic Statistics of North Eastern Region 2015)、《近现代印度对华关系史料汇编考释(未刊稿)》等一批一手资料;(3)子课题五作为重大课题最后的总结反思部分,课题组已结合前期研究完成了咨询报告《构建滇藏缅印交角地区安全共同体的对策建议》,课题组成员正在撰写《国内外学者关于印度东北地区民族问题研究综述》、《印度波多—卡恰里族群集团的渊源与演变》、《“东北难题”与印度的治理困境》等课题阶段性论文。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调查研究情况
为了到各地搜集课题资料,深入研究交流互动的影响及影响遗存,从中发现更有力线索和发展脉络,加深自身对所研究地域山川形貌、风土人情的认识,深入了解和把握当地民众对历史交流互动的认识和观感,课题组开展了多次调研活动,主要包括:
2017年1月15日至1月30日,课题组成员杨慧芳副教授、张媚玲副教授等带领研究生两名在当地景颇族同胞帮助下,前往印度东北部的伪阿鲁纳恰尔邦即我国的藏南地区景颇族(新福族)和傈僳族人聚居村寨进行了调研,搜集了较有价值的族群迁徙、流动及与周边互动的口碑资料,并于当地景颇族研究会建立了友好联系。
2017年3月10日至25日,课题组成员林延明博士和张黎波博士赴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调研,与印度OKD研究所座谈、拜会了高哈蒂大学历史系普坎教授,主要就本课题研究中的相关历史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建立了学术联系,调研中还搜集了印度东北部历史文化、云南德宏傣族西迁印度史料等资料。
2016年2月28日至3月5日,课题组成员李灿松等奔赴果敢地区,就果敢发展现状、历史上果敢与边境民族的交流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调研地区主要集中在老街、杨隆寨、新街、大水塘等地区展开,收集了《果敢》、《果敢志》等一些地方性的资料,并对果敢政府官员、商人、百姓等各阶层人士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访谈,获取了诸多口碑资料。
2017年4月15日至2017年4月21日,课题组成员李灿松等受邀参加了在缅北第二特区邦康举办的第四次邦康峰会,对缅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中国经济文化交往情况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收集了《守望金三角》等当地人撰写重要历史资料。
(2)学术交流情况
2016年10月29日至30日,周智生、何跃、张媚玲、董晓京等课题组成员,参加中国现代史学会2016年年会暨“现代中国的历史转型”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交流课题阶段性成果;
2016年12月22日,周智生、何跃、张媚玲、董晓京、丁琼等课题组成员,参加在云南师范大学举办的“首届边疆研究论坛”,提交课题阶段性成果在会上交流;
2016年8月26日至8月28日,方天建受邀参加在昆明云南大学召开的第三届“东亚秩序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会议上分享相关学术论文成果;
2016年10月21日至24日,方天建参加在成都西南民族大学召开的中国民族史学会第19次学术年会,并在会上分享相关学术论文成果;
2016年12月9日至10日,课题组成员张黎波参加“抗战公路‘二十四道拐’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课题阶段性成果在会上交流;
2017年5月10日至12日,课题组成员李灿松参加“首届中缅智库高端论坛”,在大会上报告交流课题阶段性成果;
2017年6月13日,周智生在昆明参加第五届中国——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并在会上做了《滇印历史交往的启示经验与当代发展思考》的学术报告;
2017年6月16日至18日,方天建参加在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召开的第五届边疆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并在论坛上分享相关学术论文成果。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由于课题研究尚处于资料收集和梳理消化阶段,还未进入系统研究和成果撰写阶段,所以课题组暂未举行相关成果宣传推介活动。
不过,课题组举行了几次与课题相关的宣传推荐活动:项目获得立项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云南师范大学校园网等刊物和媒体曾进行过专门宣传报道;2016年7月5日举行开题报告会之后,曾将开题报告会相关情况写成通讯稿,专门报送云南省哲社规划办,在云南省哲社规划办网页上进行宣传报道,云南师范大学科研信息网等媒体对该报道进行转载宣传。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需进一步加强对外文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虽然目前我国学术界已经对部分研究成果、历史资料进行过翻译整理,但还有不少外文资料、地方档案资料特别是海外档案文献资料等尚待系统搜集整理,以便为课题的深入研究突破提供支撑。课题组中的青年学者李灿松、林延明、金珍、王丽萍等成员,均有较强的外文基础并已在各自研究专长领域跟踪国外相关研究多年,接下来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为课题组在外文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上作出有力支持。
目前课题各子课题主要还在资料梳理和消化阶段,所以导致目前的高层次具有更强展现度的核心成果还未发表。课题组下一阶段将加紧课题研究进度,督促协调好各个子课题的进度,全力改进课题进展进度,力争在余下时间里产出更多高水平论著。
5、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目前课题组在所拨付经费上使用不多。主要是云南师范大学较重视该项课题的研究,专门于2016年9月为项目配套经费25万元,但学校因财务管理的原因,要求尽快使用。因此,课题组目前的经费开支主要是使用学校配套经费,目前配套经费已经基本使用完毕。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课题组将根据研究需要加快拨付经费的合理使用。
二、 研究成果情况
1、周智生、李灿松:《民国时期滇藏川毗连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的嬗变及对地方社会的影响》,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文章研究认为:近代滇藏川毗连地区交流互动状况的演变,与藏传佛教寺院与乡村之间的缠联关系有密切的联系,这也是藏区传统社会发展演变形态的基干性重要表征。以滇藏川毗连地区在民国时期这个特殊历史时段为背景,着重从基层社会控制、经济资源供给两个主要角度,梳理藏传佛教寺院与乡村缠联关系的基本形貌,并在此基础上,多维度审视二者关系变动的特殊影响及其历史作用,可辨析藏传佛教寺院与乡村之间的相互缠联的传统关系,并不是固化不变的,而是在国家治边、基层僧俗力量博弈、藏区资源分配等多界面相互交织中因循历史时代和社会条件的变化而起伏。该文对于深入研究民国时期滇藏川交角地区商贸交流史的演变有一定的拓展作用。
2、方天建:《唐代吐蕃与泥婆罗关系研究述论》,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该文对唐代时期的吐蕃和尼婆罗之间可能存在的互动发展关系进行了必要的梳理和论证。最后作者认为,无论是从地缘,还是从宗教文化,社会互动交流,或是从经济互补层面思考,唐代吐蕃与尼婆罗间均存在着必然的互动发展关系。这种关系结构,虽然在史籍文献中记载较为粗略,但是结合相关考古材料佐证,它们已经能够较好地展示出了那个时期吐蕃与尼婆罗间存在的交流互动关系图景。这为我们综合考察中国西南边疆与尼泊尔、印度之间的互动发展关脉络系,提供了必要的历史积淀基础。
3、方天建:《论边疆外交与良性边疆外交》,载《学术探索》2016年第9期
文章研究指出:在国家建构良性周边外交的大背景下,处于周边前沿地带的中国边疆地区,有必要施展自身的地缘综合优势。因之,建构边疆地区特有的良性边疆外交体系,既可谓是对国家大战略需要的现实理论构想,亦是思考边疆地区如何发挥特殊地缘综合优势的必要前瞻。而边疆外交,其实质更多层面是边疆地区综合民间外交体系的一种地缘性理念概括。所以,建构良性边疆外交,就是要充分调动边疆地区积极的对外民间交流优势,特别是以跨界民族为主要互动载体的边疆地区民间对外良性互动优势,进而弥补国家开展周边外交大战略过程中的不足,最终彰显边疆地区民间对外综合互动层面的软实力。该文对于课题组深入思考一带一路倡议下如何推进中国西南边疆与印度、缅甸等国家间良性边疆外交具有一定铺垫作用。
4、张媚玲、江也川:《景颇/克钦古代先民研究的学术史评述》,载《学术探索》2017年第4期
该文认为:学界对于景颇/克钦先民在古代历史文献当中的记载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专文对此进行系统梳理和评述,尤其是对于其民族源流的认识,出现了超出历史认知的新的论述,且已产生一定范围和程度的影响。对此,应做如何看待?对于景颇/克钦如此一族跨三国的族群而言,无疑是其历史研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本文拟就达成上述目的进行分析论述。该文对于课题目前对于滇藏缅印交角地区藏缅语族民族流动迁徙把握状况有一定反映,也为课题下一步深入系统探讨滇藏缅印交角地区族群跨国迁徙奠定了一定学理性基础。
5、尤伟琼等:《中缅边境怒江段边民回迁问题研究》
尤伟琼副教授是子课题一成员之一。在课题组指导下,她于2016年牵头完成的调研报告《中缅边境怒江段边民回迁问题研究》,对中缅边境怒江段傈僳族、景颇族、怒族等历史上曾外迁出国境,而今又回流到中国的少数民族边民进行了调研,摸清了基本状况,理清了外迁与回迁的缘由,掌握这些回流边民的生计状况,并提出了如何进行管理和安抚的对策建议。报告完成上交后,得到云南省省委书记陈豪同志肯定性批示,该报告2017年3月获得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调研报告类)三等奖。
6、林延明、周智生:《关于构建滇藏缅印交角地区安全共同体的对策建议》
该咨询报告在深入分析中国西南的滇藏两省与缅甸、印度两国交接地带特殊民族情势和边境情势基础上,鉴于我国的云南、西藏与缅甸北部和印度东北部的交角地区,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南向发展的节点和难点区域,对此,有效实现跨国协同合作促进该交角地区的安全稳定,亟待对此区域的战略定位和纽带作用重新加以认识,提前谋划、主动布局,多方面推进构建中、缅、印基于合作对话基础上的滇藏缅印交角地区跨国安全共同体,为“一带一路”战略深入推进提供区域安全保障,同时也为中、印、缅之间通过管控分歧、共促合作提供新的机制和平台。该报告完成后,马上被《光明日报》驻云南记者站提交《光明日报》总部,并于2017年4月通知,已被《光明日报内参》全文采用并上递国家领导人和国务院相关部门。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