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进展情况
1、课题开题与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项目自2015年申报批准后,该项目总负责人与子课题负责人严格按照“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要求执行,积极的展开调查与研究,按时有节奏的在核心刊物上发表(部分待刊)了一系列与该项目内容有关的学术论文。为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该项目总负责人依托所在单位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举办了“第六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杭州,2015.10)和“图像学与风格史:亚种宗教美术研究方法论”(杭州,2016.11)等学术会议,受到学界及社会人士的广泛好评。拟定于2017年9月9日至12日于浙江大学举办的“边地考古、艺术与社会:第一届喜马拉雅跨区域研究青年学者工作坊”(杭州,2017.9)学术研讨会和11月初召开的“文物遗存、图像、文本与西藏艺术史构建”课题组成员讨论会,旨在切磋西藏本土艺术与喜马拉雅周边艺术之间的互动与联系,分享各子课题成员之间的研究成果与研究心得,查漏补缺,完善本课题的内容框架,推进课题研究有序进行。
自立项两年以来,课题组负责人带队深入藏区展开全面调查,为本课题的研究做前期准备。近两年来主要调查点有:
(1)2016年6月对四川石渠县须巴神山的吐蕃时期摩崖石刻群,以及青海玉树杂多、称多等地的藏传佛教后弘期佛塔做调查测绘工作。
(2)2016年10-11月,对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卡孜河谷流域的石窟壁画,寺院文物遗存展开摸底调查。
(3)2016年2-3月,对拉萨及周边早期寺院,如大昭寺、色拉寺、哲蚌寺、甘丹寺等寺院所藏唐卡,金铜佛像及早期经典文书做普查整理。
(4)2016年5-6月,赴西藏阿里地区普兰与札达两县,对普兰县的科迦寺、贤柏林寺、古宫拉康、西德拉德寺,以及札达县的托林寺、古格洛顶寺所藏文物(唐卡、金铜佛像)做普查拍摄工作。
(5)2016年6月,对河西走廊地带的西夏藏传石窟壁画、塑像及佛塔遗存做拍摄记录,并于7月至8月份对青海玉树勒巴沟恰冈摩崖石刻,西藏昌都芒康县邦达乡然堆村的达琼石刻、纳西乡查果西沟,以及昌都察雅县仁达和嘎托镇吐蕃时期的摩崖石刻造像做测绘拍摄工作。
已刊/待刊成果:
1.谢继胜:《平措林寺六体真言碑与蒙元真言碑源流》,《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已通过通讯评审,待刊中。
2.谢继胜:《清季“紫金利玛”名义考》,《民族研究》,已通过通讯评审,待刊中。
3.谢继胜:《藏地金铜造像琍玛li-ma专名形成路径考》,《美术研究》,已通过通讯评审,待刊中。
4.王瑞雷:《嬉金刚文殊具密图像的构成及在西藏的传存》,《敦煌学辑刊》,2016年第4辑。
5.王瑞雷:《托林寺迦萨配殿药师图像重构——兼议13-15世纪西藏阿里地区药师如来信仰与图像配置》,《敦煌研究》,已通过通讯评审,待刊中。
6.王传播:《藏地过街塔与阿閦佛信仰的生成——从“札廓噶尼”谈起》,《故宫院刊》,待刊。
本课题下属的五个子课题,各自根据自己所承担的课题方向,也按时展开资料搜集普查与整理研究工作。具体进展如下:
子课题一:“西藏史前艺术史研究:考古学视角(史前—公元7世纪)”进展情况:
(1)根据子课题研究计划,按照课题组成员各自需要承担的分工内容,搜集和购买了西藏史前考古相关的考古调查报告、相关重要研究论文与研究的参考著作,合理安排时间,逐步完成局部区域的实地调查和资料的搜集工作。
2015年下半年以来,对本子课题涉及到的岩画、史前遗址开展了局部的调查。一方面以课题内容为目的,前往实地开展调查。如2015年秋天,专程到阿里日土县对著名的日土岩画日松岩画、鲁日朗卡、塔康巴、乌江、塔绒、罗布湖等地点的岩画进行了实地调查。获得了一批新的材料。同时,根据地市文物部门提供的线索,对萨迦县、墨竹贡嘎县等境内新发现的岩画地点做了调查,积累相关的资料。
(2)借助专项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搜集与子课题相关的资料史前考古的资料。
2015年下半年以来,结合我所在阿里地区象泉河流域开展的考古调查项目和山南市境内雅砻河谷流域考古调查和发掘项目,不仅获得了一批首次发现的凿刻岩画的重要资料,而且获得了一批可以与以往在这一区域内发现的史前考古材料可以做对比的重要实物资料,如陶器、石器、珠子等。尤其是在地处西喜马拉雅中段南坡的吉隆县境内,发现了距今3000年左右的墓葬,为我们重新审视西藏史前文化、艺术等方面,提供了很重要的新材料。
存在的问题:尚未按原计划,撰写涉及子课题学术研究动态的综述性论文。
改善措施:(1)因为课题组成员有变化,所以需要重新调整人员,并需要合理安排分工问题。(2)加快本子课题需要撰写的系列性文章的速度。
子课题二“从噶当塔到吉祥多门塔——11 至14 世纪西藏佛塔研究”进展情况:
重点研究佛塔装藏、佛塔在视觉艺术中的象征意义等问题,有所收获或推进。对西藏各种佛塔遗存的实地调查尚有待开展。
2015年5月1日至7月3日,在西藏阿里札达县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托林寺白殿数字化考古和艺术史调查工作,详细记录白殿殿堂的平面布局、结构、壁画布局、题材内容、题记、周边佛塔遗迹等各项信息;2015年7月15日-8月28日,在西藏拉萨、墨竹工卡、达孜、林周、札达、普兰、朗县、桑日、江孜等地考察石窟、寺塔、墓葬等遗迹,参观博物馆和展览馆;2016年4月20日至5月19日,在甘肃瓜州东千佛洞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数字化考古调查,详细记录洞窟、壁画遗存情况;2016年9月4-11日调查那曲索县邦纳寺壁画与寺藏文物;2017年7月21-25日调查元上都遗址与多伦汇宗寺。
2015年8月2-5日参加西藏阿里地区“第二届象雄文化艺术研讨会”;2015年10月16-20日参加“第六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2016年8月24-28日参加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等主办“国学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2016年11月4-7日由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等主办的“图像学与风格史:亚洲宗教美术研究方法论”学术研讨会;2017年4月21-24日参加深圳博物馆“汉藏佛教艺术”研讨会;2017年8月4-7日参加“《西藏壁画全集》讨论会”并参观河北博物院。
已刊/待刊成果:
1.《西藏西部擦擦铭文探索》(4.5万字),载熊文彬、李逸之主编:《西藏古格擦擦艺术》,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6年3月,第14-56页
2.编辑《汉藏佛教艺术研究》2015年卷“第五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6年卷“第六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中
3.“‘Devāvatāra Caitya’ Reconsidered”, 载廖旸主编:《汉藏佛教艺术研究》2015年卷“第五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中
4.《装藏用五部大陀罗尼的组合过程——以西藏西部擦擦铭文为基础的考察》(2.3万字),载沈卫荣主编:《次仁加布纪念文集》(暂定名),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中
5.《藏传佛教后宏期早期绘画的一种形式构成与其过渡特征》(3.4万字),《故宫博物院院刊》,出版中
6.《夏鲁寺多闻天王和八大马王组像的图像与文本研究》,《藏学学刊》,2015年第15辑,出版中
7.《榆林窟第3窟不空羂索五尊组像研究》,《中国藏学》,2016年第2期
子课题三“夏鲁寺造像配置与壁画风格的研究(汉藏、印藏或尼藏:11至14世纪西藏艺术风格的流变)”进展情况:
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基础材料汇总工作:抄录题记、绘制壁画尊像配置示意图、建筑及壁塑测绘;二是历史文献方面的搜集:a. 通过夏鲁寺堪布及当地民间人士的采访,了解夏鲁寺及其属寺和属民,以及其创建者古相家族后嗣等的历史变迁;b. 通过夏鲁寺护法殿供奉的文书、第七世达赖喇嘛颁给夏鲁寺法旨等文献解读,解决并补充了夏鲁寺历史文献中的疑问和缺失;c. 调研夏鲁寺今昔法会,尤其是夏鲁寺六个现存的法会及已失传的年内最大法会—马海却巴仪式的历史渊源、程序及意义,为夏鲁寺历史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5年11月2-20日赴西藏日喀则夏鲁寺及其周边的日普寺、桑杰林、早期烧陶遗址、卓普寺考察;2016年7-9月赴阿里地区及夏鲁寺进行二次考察,抄录题记、绘制壁画尊像配置示意图、访谈调研;2017年4月到意大利罗马等地考察;2017年7月7-28日,赴夏鲁寺进行第三次补充性调查,补拍图片及测绘建筑构件,另赴西藏日喀则、江孜、昂仁、拉孜考察白居寺、纳塘寺、江塔、扎西孜、日吾其金塔、觉囊大塔等13-15世纪的寺塔遗址。
2015年8月2-5日参加西藏阿里地区“第二届象雄文化艺术研讨会”;2015年10月16-20日参加“第六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 2016年11月4-7日由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等主办的“图像学与风格史:亚洲宗教美术研究方法论”学术研讨会;2016年8月参加第六届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艺术组;2017年4月21-24日参加深圳博物馆“汉藏佛教艺术”研讨会。
已刊/待刊相关成果:
1.熊文彬:《东去西来:11-14世纪藏传金铜佛像精品展》,文物出版社,2016年3月。
2.熊文彬、廖暘:《西藏哲蚌寺措钦大殿内转经道壁画的年代、题材与风格初探》(合著),《中国藏学》,2017年第2期(待刊)。
3.杨鸿蛟:《后弘初期下路弘法传承与卫藏地区般若信仰关系后弘初期下路弘法传承与卫藏地区般若信仰关系》,载沈卫荣主编:《次仁加布纪念文集》(暂定名),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中。
子课题四“貢噶曲德寺与西藏早期画派及其艺术家活动之研究”进展情况:
目前,贡嘎曲德寺本身的艺术风格的研究已趋完成,同时开展了对14-15画师的调查。2017年7月1日至28日先后在西藏拉萨、山南与日喀则地区开展了详细的寺庙壁画与雕塑遗迹调查。着意区分拉堆艺术与日喀则以东的艺术风格的差异和画师组合。另外,我们也关注到夏鲁寺画师团队与白居画画师团队在区域上的重合性。这对于艺术风格的创新与继承有直接的关系。
16世纪以来,西藏艺术类著述明显带有追忆性质,需要通过实地调查来验证其记载的可靠性。比如,西藏 最有名的勉塘画派创始人勉拉顿珠与钦则画派的创始人钦则钦摩的事迹模糊不清,他们的作品保存数量少,且难以证明是其本人的作品。这是藏传佛教艺术史研究中最大的障碍,也是最常见的现象。贡嘎曲德寺是现存最重要的早期钦则画派的作品,通过对它的研究,我们了解的不止是钦则钦摩本人的活动,而是15世纪以钦则钦摩为代表的一个团队的艺术面貌及期后续的影响,这就比藏文文献突出个人神性的表现方式更为客观。
2015年10月16-21日参加派遣江大学、四川大学、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六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演讲,介绍了西藏大昭寺的早期壁画及期研究现状。
2016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赴宁夏与内蒙古考察西夏时期藏传佛教文物。
2016年11月17-19日组织“梵天东土 并蒂莲华:公元400-700年中印雕塑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6年11月21日为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论坛”第十三次学术讲座“贡嘎曲德寺与钦则画派:十五世纪西藏绘画艺术的转折点”
2017年4月13-16日赴美国哈佛大学参加内陆亚洲与阿尔泰研究中心(Inner Asian and Altaic Studies)召开的a workshop on Aspects of Buddhist Art工作会议,14日为该研究中心作题为The Wall Paintings of Gonga chode Monastery: Turning Point of Tibetan Painting Style in the fifteenth Century的演讲,15日工作会议上发言,题为:Digital Archiving - A New Perspective of Archeology and Museology。
2017年4月21-23日赴深圳博物院参加“汉藏佛教艺术研讨会”,22日在会议上演讲,题目是“故宫所藏佛教肖形印考”。
2017年5月3日至11日赴青海考察都兰吐蕃墓地以及瞿昙寺项目正式开工。
2017年6月10-18日赴云南香格里拉为文物鉴定班授课,并受邀考察了中甸的藏传佛教文物以及大理的南诏、大理时期的密教文物。
2017年7月1-28日赴西藏考察12-15世纪寺庙遗迹。
2017年7月30日-8月3日赴四川甘孜州石渠县考察明代寺庙嘛达寺。
已刊/待刊相关成果:
罗文华:《从西藏贡嘎曲德寺壁画看钦则画派的特点》,《故宫博物院院刊》2015年第
5期。
罗文华:《笈多艺术及其对中国佛造像的影响》,《紫禁城》2016年10月号,第261
期。
张雅静:《卡萨帕纳观音论考》,《故宫博物院院刊》,已通过通讯评审,待刊中。
张雅静:《密教美术中的莲花与那伽》,《世界宗教研究》,已通过通讯评审,待刊中。
子课题五“从丹萨替到雪堆白:西藏传统金铜佛造像研究”进展情况:
西藏金铜造像研究课题,目前主要对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西藏博物馆三假文物先收藏单位的典藏及殿堂陈设、供奉造像以及拉萨的甘丹寺,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夏鲁寺、萨迦寺、塔巴岭、俄尔等十余座寺庙进行了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充分结合现存造像实物和原始藏文文献,参阅大量的研究资料,使相对准确地梳理了15世纪以后西藏金铜造像的几大艺术流派,掌握了各大流派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
二、 研究成果情况
1.《平措林寺六体真言碑与蒙元真言碑源流》,《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已通过通讯评审,待刊中。
本文重点研究西藏拉孜平措林寺院围墙镶嵌的雕刻梵文、蒲甘文、藏文、八思巴字、汉文和回鹘文六体六字真言的片石方碑。从石碑形制、六体碑文的内容与用字特点,以及建寺历史与教法传承出发,结合其他地区所见真言碑,考察此寺真言碑出现的原因。文章指出平措林寺石碑乃原觉囊大塔所藏旧物,原属萨迦派的觉囊寺主持笃布巴和与蒙元朝廷关系密切的诸位萨迦派上师的交往,乃至寺院所处的元代十三万户拉堆绛万户与西夏后裔建造昂仁大寺的史实,都与寺院出现六体真言碑相关。论文引证了六字真言出现的经典,考察多体真言形式由西夏进入蒙元的路径,认为北京八达岭与密云所见元泰定三年(1326)蒙元军队镌刻的六字真言是多体真言形制的初始,由此衍传至全国各地,如甘肃永昌圣容寺、敦煌莫高窟、河南浚县大伾山乃至后藏平措林寺。同时,六字真言藉助转轮藏演变而来的尼玛轮流布至藏汉佛教传播的广大地区。由六字真言的演变史可以勾画出11至14世纪前后藏、汉、回鹘、西夏、蒙古等多民族政治文化的轨迹,并印证了元明以来多民族文化的趋同特征。
2.《藏地金铜造像琍玛li-ma专名形成路径考》《美术研究》,已通过通讯评审,待刊中。
在唐宋五台山文殊信仰兴起之前,于阗在7至11世纪的多民族宗教文明语境中是佛教图像传播的中心,从旃檀瑞像、毗沙门天王到尉迟乙僧屈铁盘丝的佛画技法,于阗将汉藏多民族连缀在一起。本文分析藏语表示金铜铜造像的li-ma一词的形成与演变路径,从词汇的演变及其蕴含的内在文化关联逻辑,探索于阗佛教文明在汉藏佛教艺术中留下的印记:li最初为善于造像的于阗当地人的自称,他们居住的地方就是“李域”(li-yul),他们创造的佛像成为造像的样本,15世纪前后在藏语规范化的进程中形成固定名称li-ma,清代宫廷则赋以汉语专名“琍玛”,概念外延至“响铜”与“合金”。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