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世界苗学通史中期检查报告

2017年12月11日10:23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执行情况

召开项目开题报告会及核心骨干讨论项目

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世界苗学通史”开题报告会于2016年2月20日上午九点在贵阳花溪区晶都大酒店第一会议室召开。参加此次会议的专家学者来自省内外和海外人员共计41人,其中有国家民委前副主任周明甫,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红杰,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蔡中孚,贵州大学副校长宋宝安,贵州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洪名勇等。会议由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龙云湖主持,从上午九点至中午十二点共计持续三个小时。课题组主持人张晓在会上对“世界苗学通史”国家重大课题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分别从研究团队、预计完成成果、总体研究框架和子课题构成相互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研究基础和课题开展面临的问题进行展开。各位专家学者听后汇报后积极讨论并提出众多宝贵提议,为课题组今后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意义。(支撑材料见“开题报告表”和“报道册”)

下午子课题负责人及其部分核心成员留下来讨论项目如何开展。大家针对项目的国际性特殊性,认为本课题如果没有海外资料,根本无从研究。国内的资料好办,全部难点在国外部分。所以本项目不能像其他项目那样直接按照子课题分组开展研究,而是首先集中搜集国外资料,进而对所搜集资料选择重要的内容进行翻译分类整理,最后才把翻译后的资料提供给五个子课题进行研究。课题首先分为三个大组,即资料搜集组、文献翻译组和研究组。然后再按照子课题的分工进行研究(看附件支撑材料“核心成员讨论”)。

根据摸底情况讨论项目研究的具体方案

经过一段时间搜集资料翻译资料以后,项目骨干进行了第二次碰头。这次通过资料的摸底,对研究方案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应对思路。第一,调整和确定了资料搜集的路径和方案;第二,针对仅有经费做出更符合实际的安排和预算;第三,决定在次年春节寒假期间启动五个子课题的研究程序。(见“重大课题研究方案”)。但是经过资料的汇总,后来经过两次小范围的再碰头,觉得资料储备还是不足,这样急着闭关开始五个子课题的研究效果不好,所以又延期了(见“给课题组成员的邮件”)

与海外学者碰头会

2017年1月初项目首席专家张晓到泰国清迈大学参加“国际苗学研究第四次联合会议”,课题组多位海外学者都参加了会议,首席专家张晓在1月5日约请与会课题组成员召开一个小型的碰头会。会上张晓感谢了大家的积极参与和通报了项目的进展情况以及对他们的期望。希望他们协助两件事情:第一,协助搜集资料,提供咨询;第二,就自己研究的方向,撰写综述报告,预计2018年参加课题的国际会议。参加这次碰头的人员有:[美]杨道(Yang Dao)、[澳]李亚(Gary Lee)、[美]杨寇(kou Yang)、[美]李素(Serge Lee)、[泰国]Prasit Leepreecha,另外[美]李素(Serge Lee)推荐了明尼苏达大学两位教授参加讨论(见泰国清迈大学会议指南及通讯录)。

项目重大变更申请

本项目申请更换两位子课题负责人。一个是因为原子课题负责人年事已高,最近身体不太好,由贵州大学马国君教授接替。另外一位是因为子课题负责人自己先期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另一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研究过程中难以兼顾,由擅长于冷战研究的华东师范大学周边国家研究院&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副教授郭又新接替。另外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适合进入项目的人才资源。例如石 甜是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和比利时鲁汶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联合培养博士候选人,目前正在欧洲法国、德国和荷兰等多国做田野调查和搜集资料,课题邀请她协助搜集法文资料并协助撰写法文部分研究成果;朱佶丽云南社学科学院研究人员,刚刚从德国马普研究所读博士后回来,课题也邀请她协助从德国搜集资料;吴亚菲法国埃克斯-马赛大学法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毕业分配到贵州师范大学瑞士研究中心工作,本课题也邀请她协助外文资料翻译和整理。另外有的学者本来就适合参加本项目,只是因为原来参加了其他团队投标,现在也整合进来。

(2)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项目子课题有五个:

子课题一:《世界苗族特质、谱系以及分布研究》

子课题二:《中国的传统苗学研究》(1840年以前)

子课题三:《世界殖民格局下的苗学研究》(1840-1945年),

子课题四:《冷战体系下的世界苗学研究》(1945年-1992年)

子课题五:当代的世界苗学研究(1993-现今)。

本项目“世界苗学通史”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项目,涉及10个国家和10个语种。但是这10个国家和语种中,还是以中国和汉文献研究为主,其中现代的比古代的多,外国的资料相对单薄。但是,中国以外的9个国家以及9个语种却是这个项目的难点,否则这个项目就不会称为“世界苗学”。同时这个项目的学科特点是“通史”,所以五个子课题又按照“历史”来划分。于是这个项目的子课题首先是“史”,然后在史的基础上划分“国别”,逐一研究。因为涉及10个国家和10个语种,没有人同时精通10个语种,因而决定了这个项目的研究首先要划分为中国汉文献和非中国非汉语文献两大类;第二,要对非中国非汉语部分的研究路径必须是搜集文献资料——翻译为汉文;第三,所有资料转化为汉文被研究人员读懂以后再按照历史时段并结合国别背景来研究。

根据刚才所说的情况,对照上面显示的五个子课题,我们发现只有第二个子课题《中国的传统苗学研究》(1840年以前)是不涉及非中国非汉文的。其余的四个子课题都要在10个国家10个语种种去进行。因此各子课题进展情况我们要按照中国汉文和非中国非汉文分为两大类叙述:

子课题二《中国的传统苗学研究》(1840年以前)进展情况:

国家重大招标课题《世界苗学通史》立项后,子课题《中国传统苗学研究》主持人带领团队成员从事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目前主要完成任务如下:

一是对1840年前,国内有涉苗族部分文献资料进行了搜集、整理以及文字转化工作,涉及资料有《后汉书》《隋书》《元史》《明史》《清史稿》《华阳国志》《溪蛮丛笑》《老学庵笔记》《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明实录》《清实录》《清圣训》《朱批谕旨》《皇清职贡图》《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嘉靖)《贵州通志》(万历)《贵州通志》《炎缴纪闻》《广志绎》《黔记》(康熙)《贵州通志》(乾隆)《贵州通志》(乾隆)《黔南识略》《黔书》《平苗纪略》《苗防备览》“百苗图”(民国)《贵州通志》等等,转化文字资料达60余万字。

二是对转化资料按苗族方言区进行了归档工作,具体体现为,杨照飞和吴倩华负责苗族西部方言区资料(贵州中西部、云南、四川、广西隆林等)归档;何兆华和李锦平负责苗族中部方言资料(贵州东南部和广西融水)归档;梅军和毛家艳负责苗语东部方言资料(湖南湘西、贵州松桃)归档等。

三是课题组已开始着手基础研究,刊发论文4篇(2篇CSSCI,2篇一般)。即《清代贵州历史民族图志对比研究——以(康熙)〈贵州通志〉(乾隆)〈皇清职贡图〉嘉庆“百苗图”为中心》(载《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19辑),云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CSSCI)《元明清时期贵州土司区民族图像研究—以〈(康熙)贵州通志〉〈(乾隆)皇清职贡图〉“百苗图”为中心》(载《广西民族研究》,2016年第6期 核心 CSSCI)《清代贵州历史民族图志对比研究—以(康熙)〈贵州通志〉“蛮僚”与“百苗图”为例》(载《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皇清职贡图〉版本概况及文献价值述评—以卷八“贵州诸夷”为视野》(载《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子课题一、三、四、五进展情况

如前所述,这四个子课题研究对象既是中国汉文献,同时也是研究国外和汉文以外文献,所以我们的研究策略是打通子课题之间的界限,统一搜集资料,统一文字转化,最后才按照历史分段来划分文献资料的使用。现在按照中外两部分来汇报:

1840年以后的中国汉文献资料搜集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境内研究苗族的汉文献资料大约是:专著10987部;期刊论文45039篇;学位论文2018篇;会议论文1787篇。不包括内部出版和内刊论文等。这些文献资料项目组多数占有,项目组大多数是终生从事苗学研究的学者,个人的藏书比较丰富,例如首席专家是上个八十年代初参加工作,与苗族研究繁荣的时期同步,自然个人藏书比较多。特别是一些内部期刊或者资料的占有,例如:贵州民族研究所每年调查一次的《贵州民族调查》(“六山六水”调查)、贵州省黔东南文化内部刊物《苗侗文坛》以及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县志民族志、文史资料等等,以及省文联五十年代就搜集整理的《民间文学》资料等等。还有地方出版社这些年出的个民族书籍,地方图书馆、档案馆藏有的资料。当然,课题仍然需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购买添置新书。近年的出版物大量增多,个人收藏有限。第二,搜集散在个县份的内部印刷的资料;第三,老先生以及民间私人的私藏资料。至于论文,绝大多数都可以在网上下载。所以对于中国的汉文献搜集来说比较容易。因为数量太多,此处不一一列举。

海外苗学文献资料搜集和翻译

这个包括外文献,也包括在境外的汉文献(例如越南有汉字文献资料较多)。由于地理区位距离远和跨国的的阻隔,语言的不通等等。项目涉及10个国家和10个语种,没有人全部懂得这些语言,除了汉语,如果能懂两种语言就很难了,绝大多数只能懂一种外语。其中懂得英语的人才最多,其次是日语,再次是苗语(针对海外流行苗文书写的文献资料)。懂法语、德语的就很少了。东南亚几国的小语种更是难点。而且懂外语的大多不熟悉研究,而搞研究的人大多不懂外语。需要大量的翻译作为中介,才能开展研究,所以项目进行得非常艰难。这个项目最大的难点是在于国外部分,而难中之难是海外文献资料搜集和翻译。以下是目前我们所做的工作:

文献资料目录搜集统计

年度 专著 论文

1778-1979 61 7

1980-1989 54 276

1990-1995 85 304

1996-2006 97 454

2007-2014 59 375

合计 356 1416

文献摘要搜集扫描拍照复印并翻译。项目组在目录的基础上进行资料搜集分类,然后进行内容大意翻译。按照专题做了大致归类(专著论文合计):

历史文化:138种,翻译字数144755;社会生活:336种,翻译字数130714;农业生态:37种,翻译字数52721;语言教育:90种,翻译字数38386;医疗卫生:224种,翻译字数62535。合计:825种,翻译字数429111(见摘要翻译目录)。

购买、复印、下载、翻译全文资料:图书40余种(只翻译了摘要,已经列入上面统计);文章下载并翻译了美国《苗族研究》期刊第14-16期,翻译字数大约30万(见苗族研究学刊翻译目录)。

起步研究

以上资料搜集翻译数量虽然不少,但是大多只是摘要,而且语种国别资料极不平衡。资料的构成主要以英语和日语为主,法语德语资料缺口比较大,东南亚小语种更加缺乏。所以,还不具备条件启动五个子课题五本专著的写作。但是,课题组成员启动了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完成以下阶段性成果:

流散族群的“家园”夙愿——《苗族“家园”之梦》译介与述评[J/OL]. 民族论坛,2017,(03):59-63;海外苗族研究新视角:《苗族研究》第16卷译介与述评[J]. 民族翻译,2016,(03):91-96;从海外文献看泰国苗族生产方式变迁[J].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6,(03):33-36;日本学者苗族研究的历史及成果述评[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2):241-242;石甜. 法语苗学研究文献述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待刊;海外苗族文献反思—著名英国学者王富文的主题讲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待刊;十九世纪以来海外苗族文献的形成及其发展特点[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待刊;海外苗族文献代表性作品简析[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待刊;日本学者吉开将人的《苗族史的近代》之简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待刊;海外苗族原始宗教的展演--解读美国纪实文学《遇鬼?落魂》[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待刊;百苗图各抄本所见印信研究[J].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1-26;日本早稻田大学所藏《蛮苗图说》评介[J].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15-29;从神选萨满到法力萨满:美国苗人萨满当代传承机制探微[J]. 民族研究,2016,(05):89-97+125-126;“熟苗”话语下的信仰、文化与认同——以黔东南锦屏县平鳌苗寨为例[J]. 河西学院学报,2017,(01):64-71+77;城镇化进程中苗族水鼓舞的保护与传承[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02):169-172.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项目批准以后,首席专家立即带领课题组成员[英]家鹰雷和几位学生助理赴美国搜集资料,从2015年底到2016年初,一共50天。我们走访了美国明尼苏达州的肯考迪亚大学苗族研究中心、明尼苏达苗族文化中心、《苗族研究》期刊杂志社、明尼苏达大学难民研究中心,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分校,加利福尼亚州加州大学弗雷斯诺分校等搜集文献资料和与有关学者座谈。首席专家分别在明州圣保罗市和威州密尔沃基做了两场学术讲座;受明州和加州两家电视台的采访在电视台做了相关演讲;2016年底之2017年初首席专家和几位课题组成员以及几位学生赴泰国清迈大学开会(见泰国会议通讯录),之前先考察了多个苗寨,并到清迈大学对苗族文献情况摸底;2017年1月6日首席专家和课题组成员美国杨寇(Kou Yang)从清迈飞往老挝国的琅勃拉邦省再飞万象,访问老挝国立大学以及与苗族学者座谈摸底苗学资料。2016年4月下旬,首席专家再次带一名助理赴美国加州大学访问摸底。并刚刚在2017年7月在国内接待了美籍项目组成员杨道博士和杨寇教授的访问,并就项目的研究进行了深度交谈。所有海外的课题组成员都不同程度提供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以及相关资料。特别提出的是,非常著名的苗学专家英籍学者王富文(Nicholas Tapp)在我们申报课题的过程中,答应我们到他的家里复印他的全部苗学藏书,可惜他当时已经在重病之中,此愿望没有实现。此后安排英国留学生贾鹰雷到英国、德国和法国去了一圈进行资料摸底。

在国内,首席专家带领学生助理访问了与苗学相关曾经研究海外苗学、国外留学、国外访问学者等相关成员了解和搜集他们的收藏文献资料;拜访了主持研究东南亚项目的何明教授(云南大学)、周建新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等。派学生申请参加“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跨国民族研究研习营讲座”,并录音回来分享;支持推荐非民族学专业的年轻教师参加每年的“人类学民族学高级研修班”。派人分别奔赴国家图书馆、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云南社科院、广西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等图书馆查询搜集资料。在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翻译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以及贵州大学外语学院和贵州民族大学外语学院的师生,大量的参与工作,几十近百人不同程度地参与到课题中。

参加会议方面首席专家以及多位课题组成员于2016年12月份19-24日在泰国清迈参加“第二届世界苗族妇女会议”,以及2016年12月31日-2017年1月5日,参加由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孙分校和明尼苏达大学联合主办,由泰国清迈大学承办的“第四届国际苗学联合会议”,并在会议做了学术发言,论文Inheritance and Utilization of Hmong Clothing Craft被选入会议论文集正在美国威斯康星出版社的出版中。首席专家以及多位课题组成员参加在青岛召开的“海洋国际高峰论坛”并与新华社青岛分社联合主持“山海情——千年苗族的海洋与山地文化”分论坛会议;参加“中国民族研究团体联合会2016年会暨‘十三五’时期民族地区发展战略高端论坛”;主办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苗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2016年10月15日-16日)“苗族文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正在筹备2017年10月在四川兴文县召开第四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苗学研究专业委员会“苗族文化与全域旅游产业发展”。2017年8月即将参加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主办的“人类学民族学第八届学术负责人列席会议”和延边大学主办的“跨国民族研究”大会。整个团队的学术交流和参加会议的活动不计其数。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因为觉得我们课题的进度不甚理想,觉得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值得报送,这一条我们没有做。但是我们做了一些可能属于额外或者分外觉得和课题没有直接关联的事情。第一件事情我们在搜集资料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跟踪拍摄《世界苗族影像志纪录片系列》,目前完成了第一集;第二件事情是我们在搜集资料翻译整理的过程中,意识到我们不可能将所以的外文书籍文章进行翻译,因为没有人力财力,因此采用翻译内容摘要或者大意归纳的方式进行,在此基础上选择名著予以翻译。但是已经翻译的涉及近千种的文献摘要如果仅仅为了课题完成服务就可惜了,应该推向社会让更多的读者分享。于是我们计划在课题结题以后,或者获得国家规划办的批准以后,将推出五卷本的《海外苗族文献资料辑要》(不含国内文献资料)。目前已经和上海大学出版社商谈了意向。这些正在进行中的行动,将来会对课题成果的宣传发挥作用,是开拓创新做活课题的行为。

二、研究成果情况

目前为此的代表性阶段性成果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对海外苗族文献总体概况的概述分析。首席专家张晓等《十九世纪以来苗族文献的形成及其发展特点》一文,按照历史阶段划分“鸦片战争以前遵从中华传统的苗学”、“殖民时期相互博弈的苗学”、“冷战格局下各自为阵的苗学”和“交流互渗的当代苗学”对苗族文献的形成及其发展特点进行梳理与分析。著名苗学专家[英]王富文(Nicholas Tapp)长期从事苗学研究,他的《海外苗族文献反思》介绍了他本人在开始研究苗族之前已存在的著作以及以及之后苗族研究的回顾和演化。在他研究苗族的一生中,苗族研究发生了不同趋势:苗族研究从传教者研究发展至纯人类学研究,他者研究发展至本民族对自己的研究。最后,王富文简单论述了自己对“真实历史”的观念以及其与苗族文献有关的关系。当时无人获知,王富文此时已患了淋巴瘤,不久后,这位伟大的学者不幸谢世。另外陈芳对日本学者苗学研究的历史和成果进行了述评;石甜对法语文献进行了述评;何泠静对具体的英文文献进行了研究和评论等。这一组成果对苗族文献特别是海外文献的概貌提供了基本的介绍,这对国内的苗学学者和相关读者了解苗学基本情况是很有作用的。

第二类是对中国著名古文献《百苗图》、《皇清职贡图》以及《贵州通志》等做较系统研究。有的进行价值述评、内容评价,有的做具体研究,有的做对比研究,或者图像研究,并深入到外国的藏本。这一组六篇论文为中国古文献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起步较高,给后面的研究开了很好的头,这批成果的到同行的赞誉和好评。

第三类是五卷本的《海外苗族文献辑要》。尽管这套资料集还没有覆盖所有的海外文献,但是却提供八百多种,四十多万翻译为中文的资料,给课题组提供了一个基本的面。特别是对著名的学者,对其成果做了专题的比较集中的介绍。如果公开出版,将给我国关注海外苗学的学者爱好者以及一般读者提供了了解海外文献的便利。本系列文集将随着课题的深入予以充实和完善。另外,美国《苗族研究》期刊是国外影响力比较大的苗学研究年刊,我们搜集所有,并全文翻译了最近三年期刊的论文,提供了一个学术前沿的看台。

课题组供稿 

(责编: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