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汉语交际能力标准与测评体系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7年12月11日09:44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 研究进展情况

1、课题开题与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2015年11月立项。立项之后我们分阶段开展了如下工作:

(1)2015年11月-12月:根据评审专家的意见和讨论修改投标书,进行总体研究计划的具体商讨和分工,并广泛征求业内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2)2016年1月-8月:集中整理专家意见和建议,基本完成投标书的修改工作。收集和整理研究所需要的各类文献和支撑材料。

(3)2016年9月:召开项目开题会,陆俭明教授、刘珣教授、姚喜双教授、邢欣教授、辛涛教授五位专家出席会议。开题专家对课题研究提出了三点意见。我们将开题会的具体情况和专家意见写成报告上报给了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

(4)2016年9月-2016年12月:根据开题专家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修改工作计划,整理文献,并形成汉语交际能力标准文献资源库。构建语言能力描述语数据库的基本架构,确定汉语交际能力标准的制定原则、方法与基本内容。

具体完成了以下工作:

a.语言能力定义与等级描写;b.国内外语言能力标准和语言能力描述语收集整理,建立相应的资料库;c.描述语构建技术与规范;d.语言能力描述语数据库结构与参数体系设计;e.调查问卷与抽样方案的设计;f.与标准相应的测验的框架设计。

(5)2017年1月:召开项目推进会,各子课题汇报工作进展情况,明确下一步工作目标,制定工作计划。

(6)2017年2月-8月:各子课题根据总课题提供的汉语交际能力标准文献资源库和语言能力描述语编写原则制定调查问卷,开展针对不同群体的汉语交际能力水平与状况的调研工作。

在总课题的指导和协调下,各子课题分别开展了以下工作:

子课题一(语言能力结构、汉语交际能力标准与测评体系框架研究,负责人为张一清研究员):基本完成了课题的总体设计与工作规范,并开展了有关语言能力和语言教育方面的研究。组织和参加了相关学术会议,在各地宣讲语言能力标准和汉字大纲,并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子课题二(汉语作为母语的公民汉语交际能力标准制定与测评体系研究,负责人为王晖研究员):开展了关于国民语言能力的研究,组织或参加了相关学术会议,发表了2篇学术论文。

子课题三(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标准制定与测评体系研究,负责人为彭恒利研究员)立项以来开展了以下工作:

(1)研究商讨了适用于少数民族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标准以及描述语数据库框架;

(2)编制修订了适用于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字表和词表;

(3)请新疆、内蒙古、青海、吉林、青海、四川、北京七地区的专家共同商讨少数民族语言能力描述语编制和研究问题;

(4)启动少数民族汉语能力描述语调查问卷研究工作。

子课题四(海外华人华侨汉语交际能力标准制定与测评体系研究,负责人为郭熙教授):立项以后,本子课题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2015年7月—12月:收集和整理研究所需的各类文献和资料;

(2)2016年1月—4月:研发了小学毕业三套样卷;

(3)2016年5月—11月:分别赴印尼、菲律宾、缅甸、马来西亚、英国5个国家进行试测和访谈;

(4)2016年11月—2017年1月:根据专家咨询会(一)的讨论结果,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调整了工作计划,修改了各个大纲和标准的草稿;

(5)2017年2月—6月:完成能力标准及各个大纲的初稿;

(6)2017年6月—7月:根据专家咨询会的讨论结果,对大纲、标准的初稿及样卷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7)2017年7月—10月:完成听说读写能力标准、各个大纲的定稿,并研发8-18岁五级样卷;

(8)2017年9月—11月:赴澳大利亚、美国、德国、马来西亚、柬埔寨展开大规模试测,并根据总课题提供的汉语交际能力标准文献资源库和语言能力描述语编写原则制定调查问卷,开展针对海外华裔青少年的汉语交际能力水平与状况的调研工作。

子课题五(外国人汉语交际能力标准制定与测评体系研究,负责人为张旺熹教授):本子课题按各阶段计划和研究任务积极推进、分步骤进行有效实施与操作,已经完成了以下工作:

(1)通过文献梳理和专家访谈,首先搭建起关于语言能力的结构框架,这一框架反映了标准中关于能力维度及其描述的参数体系;

(2)根据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在模式和渠道上的不同,分别讨论了每一种技能所涉及的子能力及其描述参数;

(3)在一定范围内对留学生汉语水平进行了调查,为搭建起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言能力描述语数据库做准备;

(4)重点攻坚——中级水平留学生口语能力描述语数据库建构,通过对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部443名来自43个国家的中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进行调查,初步形成中级口语能力描述语数据库,为下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一)调查研究情况

(1)调研数据整理运用

使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中级口语能力量表(问卷)对443名来自43个国家的中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进行了调查,样本的代表性良好,取得的调研数据经过收集与整理,为确定描述语难度等级以及进一步的描述语指标库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使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初级和中级语言能力量表(问卷)对1256名来华留学预科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了调查,其中初级844人,中级412人,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研究,此次调研是对外国人交际能力标准研究的重要补充。

2013年7月赴印尼、菲律宾、新加坡就华文水平测试需求进行了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60份。通过本次海外需求调查,对海外华裔的需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整理收集了国内外语言能力标准、大纲和相关测试近百种。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按照听、说、读、写四个板块对语言能力描述语进行了能力属性和难度等级的初步分类。聘请专家对各级各类描述语进行了难度等级估量和能力属性划分,在此基础上将描述语初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水平等级,形成描述语资料库。

收集了国内外15套华文教材、13个课程标准、7个教学大纲、11个语言能力量表。

(二)学术交流情况

总课题学术交流情况:

2015年12月5-6日举行了首届汉语测试高峰论坛,来自三十余家单位的百余名专家学者汇聚一起研讨汉语能力标准与测试的相关问题;

2016年3月起定期举办“语言测试小圆桌——语言测试专业研究生学术沙龙”;

2016年4月举行来华留学预科教育统一考试专家咨询会;

2016年7月,参加第十三届对外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ICCSL-13)——“面向一带一路的多层次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就预科生语言能力标准研究进行了学术交流;

2016年10月起定期举办“语言能力标准与测试系列学术讲座”;

2016年11月,参加“第二届语言测试与评价国际研讨会”,在会上与中国外语能力等级量表的研究团队进行了学术交流;

2016年12月3日,参加由北京市语言学会主办、北京语言大学承办的北京市语言学会2016年学术前沿论坛暨第12届学术年会,大会报告了“汉语能力标准与测评体系框架设计”;

2017年1月,召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交际能力标准与测评体系研究”项目交流会,邀请上海交通大学朱正才教授讲座并介绍“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研究制定情况;

2017年6月20日—23日,召开了预科阅卷培训会,组织评分员学习评分标准,评分员对照评分标准对样卷进行试评,并汇报评分体会。

(三)各子课题学术交流情况

2016年4月27日,参加国务院侨办第一届华文教育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会上讨论了华文水平测试在海外推行的情况;

2016年10月28日,子课题承担单位——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国家语委普通话与文字应用培训测试中心)与香港普通话水平测试14家合作机构,在香港理工大学联合举办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在香港开展20周年纪念论坛,就普通话水平测试及汉语作为母语的公民汉语交际能力标准与测评体系进行了研讨;

2016年11月5日:华文水平测试项目专家咨询会(一),来自国内外14名专家学者汇聚一起研讨了华裔汉语能力标准及大纲的相关问题;

2017年3月,参加了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的“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普通高中)修订第10次研讨会”;

2017年4月19日至21日、5月22日至24日出席在湖南长沙、上海两地举办的《汉字应用水平等级及测试大纲》培训班并授课,授课内容包括对《汉字应用水平等级及测试大纲》内容的解读以及从字形、字音、字义和用法等方面对汉字应用水平测试中的汉字问题进行分析讲解;

2017年6月9日,举行华文水平测试项目专家咨询会(二),来自国内外14名专家学者讨论了华裔汉语能力标准、大纲(汉字、词汇、语法、文化、任务)及样卷(小学、初中、高中)的相关问题;

2017年6月17日,参加“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MHK测评与教学研讨会”,并做了题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MHK的研究进展》的主旨报告;

2017年7月8日至9日参加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语言政策及语言规划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宣读论文“国民语言教育问题问卷调查中的几点问题”。

二、 研究成果情况

代表性成果一:

论文集《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标准与测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主编:王佶旻

本论文集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能力标准和测评体系研究的一项专题研究,主要的研究群体是来华留学预科生。本文汇集了21篇论文,集中研究了预科教育领域的能力标准与测试,是来华留学预科教育领域的第一部以研究标准与测试为主题的专题论文集。

代表成果二:

论文《全球化视角下的汉语能力标准研究》,《语言战略研究》,2016年5月,作者:王佶旻

汉语能力标准旨在对汉语使用者不同的语言水平等级进行定义和描述,为汉语教学和测验提供统一的标准参照体系,也为国家制定语言政策提供咨询。全球化视角下的汉语能力标准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普通公民、少数民族、海外华裔以及外国人。制定全球化视角下的汉语能力标准是必要的、可行的,文章提出了汉语能力标准的框架体系及其研究方法与步骤。

2017年2月该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引。

代表性成果三:

论文《华文水平测试(HSC)的基本理念》,《语言战略研究》,2016年5月,作者:王汉卫

华文水平测试是为测量海外华裔的祖语水平而设计的测试。在华测的视角下,海外华裔是一个独特的群体:(1)身份特殊,不同于一般外国人;(2)语言状况特殊,一是中文水平参差不齐,二是中文水平自移民后呈衰退趋势;(3)在情感、精神上仍归属于中华文化;(4)诉求特殊,他们希望向母语者靠拢,通过比照国内母语者水平来定位自己的中文水平。为了服务于这个特殊的考试群体,华测提出了五个基本理念:(1)标准加常模的参照体系;(2)认知加语言的等级结构;(3)听说和读写尽可能严格区分的试题追求;(4)强化对汉字能力的要求;(5)强化中华文化背景的存在。

本文为华文测试领域的重要理论文章。

代表性成果四:

论文《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甲复审实例分析及相关讨论》,《语言文字应用》,2016年第4期,作者:朱丽红

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本文以一批一甲复审为实例,对送审成绩与复审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一甲复审成绩与送审成绩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复审与送审所依照的评分标准并不完全相同,二是测试员对评分标准的把握程度存在差异,送审测试员的评分过于宽松是一甲复审通过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为缩小评分差异,保证测试效度和信度,文章建议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维护评分标准的统一性,二是加强复审测试员专题培训、研讨和交流。

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一级甲等是普通话水平的最高等级,代表了标准、纯正的普通话,一甲复审是建立和完善普通话语音标准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保障。一级甲等评测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关系到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整体质量,也是反映测试员评测能力的一个指标。本文的讨论提供了更为全面、细致的视角,为普通话水平测试不断改进和完善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代表性成果五:

论文《以语言能力发展为导向的高校汉语课程体系构建》,《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作者:周梅

基本内容:高等教育是个人母语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高校语言教育需要构建科学的汉语课程体系。目前高校素质教育课程中包含了一些汉语教育的课程,但是语言教育意识不够突出,现有的以大学语文、应用写作和普通话训练等为主干的汉语课程为高校学生提供了提升汉语能力的途径,但是课程设置还存在定位模糊,教学目标不明确等问题,不能满足大学生母语教育的需要。构建以发展语言能力为目标的汉语课程体系应该把握三个原则:课程设置以发展语言能力为核心目标进行统筹规划;课程开发以语言能力量表为依据;课程内容编排要满足语言应用实践。

学术价值:本文由语言能力发展引发对高校汉语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提出应该重视高校汉语课程设置,并且构建以发展语言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社会影响:本文提出以语言能力发展为核心,构建高校汉语课程体系,可以促进高校汉语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发展,为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

课题组供稿

(责编:王瑶)